一)焦虑 焦虑是十分常见的现象,是一种类似担忧的反应或是自尊心受到潜在威胁时产生担忧的反应倾向,是个体主观上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的不安感,是紧张、害怕、担忧混合的情绪体验。人们在面临威胁或预料到某种不良后果时,都有可能产生这种体验。
焦虑不仅存在于大多数人的生活中,而且也是其他心理障碍共有的因素,如抑郁症与恐惧。焦虑是作为一种情绪感受,可以通过身体特征体现出来,如肌肉紧张、出汗、嘴唇干裂和眩晕等,焦虑也伴随认知成分,通过由多种成分构成,主要是以为将来会发生不愉快的事情。由于焦虑与恐惧、担心、惊慌等相关,也有人将担心看作焦虑的认知成分。
焦虑是大学生常见的情绪状态,当他们在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遭遇挫折或担心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的事情来临时,便会产生这种体验。焦虑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复杂的,既可以成为大学生成才的内驱力,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实验证明,中等焦虑能使学生维持适度的紧张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促进学习。但过度焦虑则会对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如有的大学生在临考前夜的失眠或考试时“怯场”,在竞赛中不能发挥正常水平等,多是高度焦虑所致。被过高的焦虑困扰的大学生,常常会感到内心极度紧张不安,惶恐害怕、心神不定、思维混乱、注意力不能集中,甚至记忆力下降,同时还容易产生头痛、失眠、食欲不振、胃肠不适等不良生理反应。焦虑的大学生在内心深处有一种无法解脱、不愿正视的心理问题,焦虑只是矛盾、冲突的外显,借此作为防御机制以避免那更深层次的困扰。
大学生常见的焦虑有自我形象焦虑、学习焦虑与情感焦虑。自我形象焦虑是担心自己不够漂亮、没有吸引力,体貌过胖或矮小等,也有的因为粉刺、学生雀斑等影响自我形象而引起的焦虑;这类焦虑主要与自我认知有关,需要通过调整自我认知重新接纳自我,建立新的自我形象;二是与学习有关的焦虑如学习焦虑、考试焦虑,在学生情绪反映中最为强烈,我们在大学生学习心理中专门谈及考试焦虑,需要引起重视。情感焦虑多数由于恋爱受挫而引发的自我否定,认为自己不具备爱人与被爱的能力,因而过度担心引起焦虑。
克服焦虑的方法主要有:首先了解大学生焦虑后面深层次的潜在冲突,在此基础上给予支持性的专业心理辅导。
(二)抑郁
抑郁症状不单指各种感觉,还指情绪、认知与行为特征。抑郁最明显的症状是压抑的心情,表现为仿佛掉入了一个无底洞或黑洞之中,正被淹没或窒息。其他感觉包括容易发火,感到愤怒或负罪感。抑郁常常伴随着焦虑,对所有活动失去信心趣,渴望一个人独居。抑郁也伴随着个体思维方式的转变,这些认知改变可以是一般性的,比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衰退或者很难做出决定。在思考中可能有更多的心境转变,消极地看待世界、自我和未来。因此,抑郁的人很难回忆起美好的记忆,不适当地责备自己,认为他人更消极地看待自己,对未来感到悲观。与此同时,还伴随身体症状,如常常乏力,起床变得困难,更严重时睡眠方式都将改变,睡得太多或者早晨醒得太早,并且不能再次入睡。也可能出现饮食紊乱,吃得过多或过少,随之而来的体重激增或剧减。抑郁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低落、消沉的情绪体验,它常常与苦闷、不满、烦恼、困惑等情绪交织在一起。
一般来说,这种情绪多发生在性格内向,好孤僻、敏感多疑、依赖性强、不爱交际,生活遭遇挫折,长期努力得不到报偿的大学生身上。那些不喜欢所学专业,或因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失恋等问题的大学生也会产生抑郁情绪。
(三)愤怒
愤怒是由于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愿望相违背,或因愿望无法实现时,人们内心产生的一种激烈的情绪反应。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愤怒发生时,可能导致人体心跳加快、心律失常、高血压等躯体性疾病,同时还会使人的自制力减弱甚至丧失,思维受阻、行为冲动,甚或干出一些事后后悔不迭的蠢事或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大学生常见的一种消极情绪,处于精力充沛、血气方刚的青年时期的大学生,在情绪情感发展上往往容易产生好激动、易动怒的特点。如有的大学生因一句刺耳的话或一件不顺心的小事而暴跳如雷;有的因人际协调受阻而怒不可遏、恶语伤人;有的因别人的观点或意见与自己相左而恼羞成怒;有的因一时的成功、得意而忘乎所以;有的因暂时的挫折或失败而悲观失望,痛不欲生。如此种种遇事缺乏冷静的分析与思考,图一时之快,逞一时之勇的好激动、易动怒的不良情绪特点,在一些大学生身上时有体现。这种情绪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极其有害的,因而有人说:“愤怒是以愚蠢开始,以后悔结束”。
(四)嫉妒
嫉妒是指他人在某些方面胜过自己引起的不快甚至是痛苦的情绪体验。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说“嫉妒是万恶的根源,美德的蟊贼”。
嫉妒是自尊心的一种异常表现,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具体表现为当看到他人学识能力、品行荣誉甚至穿着打扮超过自己时内心产生的不平、痛苦、愤怒等感觉;当别人身陷不幸或处于困境时则幸灾乐祸,甚至落井下石,在人后恶语中伤、诽谤。嫉妒是一种情绪障碍,它扭曲人的心灵,妨碍人与人之间正常真诚地交往。
嫉妒是由于别人胜过自己而引起抵触的消极的情绪体验。黑格尔曾说,嫉妒是“平庸的情调对于卓越才能的反感”。在日常生活中,嫉妒的存在是很普遍的。英国科学家培根说:“在人类的一切情欲中,嫉妒之情恐怕要算作最顽强、最持久了。”当看到别人比自己强时,心里就酸溜溜的不是滋味,于是就产生一种包含着憎恶与羡慕、愤怒与怨恨、猜嫌与失望、屈辱与虚荣以及伤心与悲痛的复杂情感,这种情感就是嫉妒。嫉妒者不能容忍别人超过自己,害怕别人得到自己无法得到的名誉、地位等,在他看来,自己办不到的事别人也不要办成,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别人也不要得到。
嫉妒是人本质上的疵点,嫉妒心强的人容易得心身疾病。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中,产生压抑感,容易引起忧愁、消沉、怀疑、痛苦、自卑等消极情绪,会严重损害身心健康。其次,嫉妒心强影响大学生自我发展。不良情绪会大大降低学习的效率。另外,嫉妒心强可能使我们结交不到知心朋友。嫉妒心强的人往往事事好胜,常想方设法阻止别人的发展,总想压倒别人。这可能使同学们想躲开你,不愿与你交往。从而给自己造成一个不良的人际关系氛围,你会感到孤独、寂寞。
嫉妒对人的心理健康不利。一是破坏人际关系的和谐。当一个人嫉妒另一个人的时候,就不会对那个人友善、热情,两个人的关系必然冷淡。嫉妒的对象越多,关系冷淡的对象越多,这就给人际交往带来极大的妨害。甚者,还会破坏集体的团结和良好的心理氛围。二是造成个人的内心痛苦。一个嫉妒心强的人,常常陷入苦恼之中不能自拔。时间长了会产生自卑,甚至可能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去伤害别人,使自己陷入更恶劣的处境。法国文学家巴尔扎克曾经说过:“嫉妒者比任何不幸的人更为痛苦,因为别人的幸福和他自己的不幸,都将使他痛苦万分。”
克服嫉妒首先要开阔视野,开阔心胸,懂得“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强中自有强中手”的客观规律。真正做到豁达开朗并非易事,如果正处在愤怒、兴奋或消极的情态下,能较平静、客观地面对现实,是能达到克服嫉妒的目标的。其次要学会转移注意力,需要积极进取,使生活充实起来,以期取得成功,并不亚于竞争对手。培根说过:“每一个埋头沉入自己事业的人,是没有工夫去嫉妒别人的。”因此,积极参与各种有益身心的活动,使大学生活真正充实起来,嫉妒的毒素就不会孳生、蔓延。为了缓解自己的失败带来的心理上的不平衡感,可以找一些理由,使自己不再嫉妒别人。三是学习并欣赏别人的长处,化嫉妒为动力。一个人在嫉妒别人时,总是关注别人的优点,忽视自己的优点。一般而言,嫉妒心理较多地产生于周围熟悉的年龄相仿、生活背景大致相同的人群中。因此,只有采取正确的比较方法,将人之长比己之短,而不是以己之长比人之短。有意识地想一想自己比对方强的地方,这样就会使自己失衡的心理天平重新恢复到平衡的状态。四是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提高自我意识水平,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别人。嫉妒是一种突出自我的表现。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待人处事常常以我为中心,无论什么事,首先考虑到的是自身的得失,因而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后果。若出现嫉妒苗头时,即行自我约束,摆正自身位置,努力驱除嫉妒心,会感到“心底无私天地宽”。
孩子的分离焦虑是一种心理问题,通常会在幼儿时期出现,也可能会影响到整个儿童和青少年的生长和发展。对于孩子的分离焦虑,可以从情感、家庭、学业和事业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以下是一些提高孩子情感健康和帮助孩子应对分离焦虑的建议:
1 情感方面:
- 孩子需要感受到父母或关爱者的关爱和支持。在分离时,家长可以每天与孩子保持亲密的关系,多与孩子互动和交流,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
- 孩子可以培养自己的爱好和及时的兴趣爱好,例如绘画、音乐、阅读等,以缓解焦虑和消除社交恐惧。
2 家庭方面:
- 孩子需要一个稳定的家庭环境。家长可以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家庭氛围,例如亲密的问候语、增强沟通、快乐和稳定的家庭氛围等等,从而让孩子感到稳定和支持。
- 家长也可以适度教育孩子,并且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和正确的行为习惯,以帮助他们发展正向人格和独立性,从而缓解分离焦虑。
3 学业方面:
- 孩子的学业是他们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家长可以适度引导和支持孩子在学业中的发展,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能力,从而让孩子感到充满希望,减少分离焦虑。
- 此外,家长还可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例如为孩子提供需要的学习器材等等,为孩子的学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4 事业方面:
- 家长也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有利的事业环境。例如,在家庭经济稳定的情况下,家长可以帮助孩子选择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从而让孩子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加强个人实力,减少焦虑。
总之,家长应该适度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建立稳定的家庭关系,并引导孩子培养健康的趣味和情感,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支持,并帮助孩子缓解分离焦虑。
焦虑已经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普遍情绪。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在因为某些事情感到焦虑,比如:
对学业的焦虑——下周就要期末考试了,自己还没开始预习,内心很焦急,但又静不下心来学习,看会剧打会游戏一天就过去了。
对工作的焦虑——每天都在重复同样的工作,做的事情没啥技术含量,找不到核心竞争力,感觉随时都可能被淘汰。
对未来的焦虑——对目前的状态不满意,想要改变,又不知道该做什么,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
焦虑情绪充斥着我们的大脑,把我们搞得疲惫不堪。
该如何处理这些焦虑的情绪?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搞清楚我们为什么会感到焦虑?
产生焦虑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大多数情况下,焦虑来自于我们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和担忧。
我们之所以对考试感到焦虑,是因为分数不确定,而我们害怕得到一个很差的成绩;对未来感到焦虑,是因为不确定自己的未来会怎么样,担心会出现不想要的结果。
简单来讲,我们对一件事情感到焦虑,是因为缺乏对它的控制感,不能保证得到预期的好结果,但又无法承担可能出现的坏结果。
另一方面,心理学的研究发现,焦虑反过来也会影响我们的知觉控制水平,我们越焦虑,就越不相信自己能够影响事情的结果。
于是,「对事情的失控感」和「焦虑感」互相促进,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强烈的焦虑感会占据我们的大脑,限制认知能力,让我们难以对其进行理性的思考。转而以简单的非理性思维去应对焦虑情绪,从而导致了两种错误的行为倾向——「回避倾向」和「情绪缓解倾向」。
回避倾向是指我们放弃面对焦虑,去做一些无关的事情以转移注意。这实际上是对焦虑的事情进行拖延或者放弃处理。
比如有的人对未来感到焦虑,但又不愿意去改变和努力,反而会索性不去想未来的事情,得过且过,沉溺于眼前的安逸。
又比如我们在男女关系中会见到这样一种人,因为害怕被别人拒绝所以先拒绝别人。这也是回避的一种行为表现。
回避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只会导致事情变得越来越糟,进一步加剧焦虑感。
情绪缓解倾向则是努力去减轻伴随问题而来的情绪压力。
情绪缓解的一种常见方式是寻找成功案例。很多人焦虑时喜欢读心灵鸡汤,就是因为鸡汤文提供了大量的成功故事,给人一种「只要按照文章里的道理去做,我也能逆袭」的感觉。
情绪缓解的另一种常见方式是寻求庇护,比如宗教、迷信等。
为什么会产生这两种倾向?
因为逃避和情绪缓解能够在短时间内消除焦虑感,这是大脑试图走捷径的一种非理性行为。
所以,要真正的处理焦虑的情绪,应该考虑从长远的角度入手。
1、学会与自己的焦虑情绪相处
事实上,我们很难彻底摆脱焦虑感,所以应该学会与之相处。
当焦虑发生时,可以试着去观察它,分析焦虑背后是什么原因。
有段时间,我也一度对生活非常焦虑,到了晚上无法入睡,白天无法做事的程度。
然后我试着不在一味的试图逃离焦虑,而是努力去接受这种情绪。
虽然后来没有完全克服焦虑,但至少能够做到焦虑的同时能够正常思考和做事。
2、把注意力聚焦在实际的问题上
如前文所说,我们在面对焦虑时,不管是逃避还是自我缓解,实际上都是把时间和精力用在了处理焦虑这种情绪上,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行为。
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应该吧注意力放在处理实际的问题上,以克服焦虑。
我把这叫做「问题处理导向」。
如果对工作感到焦虑,应该分析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并采取手段去改进;如果对未来感到焦虑,就应该仔细思考自己的未来规划,并制定可执行的计划,采取行动。
3、忍受回报的延时性
与回避和情绪缓解相比,行动往往不具备短时间减轻焦虑的效果,因为行动回报一般具有延时性。
当我们对未来做出某项行动改变时,比如读书、写作、锻炼等,都需要坚持一定的时间之后才能看到效果。
很多人都迷失在了中间这段开始努力又暂时没有收获的过程中。
不妨多一点耐心,熬过去了,一切就都好起来了!
引言:如果想克服这种焦虑的心理,首先就是要让自己变得自信起来。因为自信以后大家会发现所有的焦虑都不再存在,同时大家也会觉得生活非常的有趣。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家也可以尝试着跟更多的人交朋友。因为在交朋友的过程当中,也会让大家的心情放松下来。
一、让自己变得自信起来可能有一些人在恋爱过程当中会觉得内心非常的焦虑,甚至还觉得自己非常的没有自信心。在跟另一半相处的过程当中,他们也会担心别人会不会离开自己。这个时候大家要做的事情,就是让自己变得自信起来。因为当大家自信起来之后,会发现很多的焦虑心理也会消失,而且大家也会变得越来越开心。在跟另一半相处的时候,大家会觉得自己的心态变得特别好,而且自己也不再担心其他人会不会离开。
二、跟更多的人交朋友可能大家的身边有很多的朋友,而且跟这些朋友在一起玩的时候,大家也会特别的开心。这个时候大家会发现跟朋友相处是非常好的,而且还可以把自己的心情跟朋友分享。如果说大家觉得在感情当中非常焦虑的话,你可以尝试着跟更多的人去交朋友。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家会发现自己特别开心,而且在跟朋友相处的时候也可以学习到很多。因为在聊天的过程当中,也让大家学习到其他人的想法,同时也让大家知道了别人的做事方法。
三、总结其实之所以很多人会出现这种焦虑的心理,就是因为大家内心想的事情太多了。因为想的事情多了之后,大家就会觉得特别烦恼,甚至还有一些人觉得特别的焦虑。所以说大家在跟另一半相处的过程当中不用思考太多,因为想的东西多了之后,大家也会特别累。这个时候大家只需要遵循自己的内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可以了。
焦虑和生理心理的都有关系,很多人都会出现焦虑的情况,轻度的焦虑可能对生活并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如果焦虑比较严重就成为一种疾病了,有一部分人可能会有严重的焦虑症,在很多事情面前都会焦虑,那产生焦虑症的原因有哪些?焦虑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1、生物学因素
生物学因素又包括遗传因素、生化因素、躯体因素3种,我们首先一起来了解下这3种因素是如何引起焦虑的。
2、遗传因素
研究结果显示,急性焦虑发作与慢性持续性焦虑具有不同的遗传影响因素。调查发现,焦虑症在患者近亲中的患病率为15%,明显高于一般居民5%的患病率,同卵孪生子同病率为50%,异卵孪生子的同病率为15%。
3、生化因素
生化因素中主要是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γ-氨基丁酸这三种物质在体内的变化与焦虑情绪的出现密切相关。例如焦虑伴有警觉程度增高和交感神经活动增强的表现,焦虑者此时的肾上腺活动增加。
4、躯体因素
焦虑症状可以由躯体因素引发,如健康水平降低,生活能力减弱,疾病及衰老,甚至死亡威胁等。
5、心理因素
虑症患者常有某些个性特征,在精神因素作用下发病。对此,不同心理学派作出了不同的解释。
6、精神分析论派
根据精神分析论的解释,焦虑是一种内在的潜意识历程。按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人格动力的看法,潜意识中所压抑的原始性冲动,在某种情境下将浮出于意识层面以寻求满足时,却受到意识中超我的拒绝,因而不自觉地就会产生焦虑。
7、行为主义心理学派
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的解释,焦虑症状乃是经由学习历程所形成的不适当习惯,反应(对不该怕的刺激产生恐惧反应)。
8、认知心理学派
按认知心理学家的解释,个体之所以对某事过分焦虑,乃是基于他对某事的认知与判断。焦虑症患者比一般人更倾向于把模棱两可的、甚至是良性的事件解释成危机的先兆,更倾向于认为坏事情会落到他们头上,更倾向于认为失败在等待着他们,更倾向于低估自己对消极事件的控制能力。
9、社会因素
在生活应激事件发生的情况下,更有可能出现焦虑症状,如失去亲人或与亲人分离,择偶或就业出现变故。
失去社会地位、威信或贵重财物,人际关系紧张,学业不佳,事业不利等,也会使人产生焦虑情绪。
10、生长成熟因素
不同的生长发展时期,引起焦虑的原因也不同。
婴儿或儿童期:若住院后与亲人分离、平时与伙伴关系不好、学习成绩差、肢体残缺等可引起焦虑。表现出发怒、不停的运动,有退行性行为如吮指、猛撞头。
青春期:多由结交异性朋友、性发育问题、选择事业和出路所引起。
成年期:因事业的发展、子女的成长、家庭的负担、年龄等问题所引起。表现为情感、认知、思维方面的变化。
老年期:感觉减退、精力衰弱、不甘退休、经济问题而引起。
11、温馨小提醒
患焦虑症的患者,一般对同时有消化道症状的患者来说,应该合理安排生活,防止暴饮暴食或进食无规律,以免增加胃肠道负担,加重症状。对有心脏病症状的患者来说,则应远离有刺激性的烟酒、浓茶、咖啡、辛辣食物等,因为它们能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速、心脏早搏等,使已有的症状更突出。建议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进食后不要马上休息。对于腹胀、便秘者,也可以服用助消化和通便的药物。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情绪反应,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焦虑的常见原因:
压力:来自学业、工作、家庭或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可能会导致焦虑感。对未来的担忧、高期望和竞争压力等也可以引发焦虑情绪。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焦虑障碍的人可能更容易经历焦虑情绪,这可能与基因有关。
生活变化:生活中的重大变化、转变和不确定性,如搬家、失业、离婚、丧失亲人等,都可能引发焦虑反应。
健康问题:身体健康问题,例如慢性疾病、疼痛、荷尔蒙失衡等,可能会对情绪产生影响,引发焦虑感。
个人经历:不良的个人经历,如虐待、暴力事件、创伤或失去重要的人际关系,可能导致焦虑症状。
药物或物质滥用:某些药物、滥用药物或酗酒可能会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引发或加重焦虑症状。
思维方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可能与焦虑有关。过度思考、负面的自我对话、过于担心和疑虑等思维模式可能增加焦虑感。
每个人的焦虑源可能会有所不同,有时也可能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你感到焦虑严重且影响了你的日常生活,建议寻求专业帮助,如咨询心理健康专家或医疗专业人士,以获取适当的支持和治疗。他们可以对你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并提供个性化的建议和干预措施。
二十五六岁还在迷茫、一事无成?你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了!
事业和学业都无所成就该怎么翻身?看到这个问题后,我也结合自身的情况,与有相同困惑的伙伴一起反思改变自己。
首先说一下我自己情况,95后、大专学历、毕业四年、单身、负债、没有一技之长,和很多人面临相同的处境。但回过头再来看经历的这几年,确实有了新的感悟。
为什么毕业五年后,与同学的差距越来越大?拿完毕业证,见完最后一面,大家各奔东西。有人留在了大城市打拼,有人回老家结婚生子过安稳的生活,有人拼命赚钱,买房买车,有人读了研又考了博、有人成为了资深公务员、有的人早已创业成为了成功人士,而更多的人,依旧在并不怎么出彩的岗位上做着普普通通的工作,然后艳羡着别人的成就,还有人过着月薪几千的月光族生活。这五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让人和人之间有了这么大的差距?
可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原因境遇、下面是我这几年的经历感悟。
一、要对未来有清晰长远的规划
我大学毕业后和舍友阿强一起通过校招进了一家换热设备公司,同样做标书制作文员类工作,如今四年过去了,我依然辗转为找工作发愁,而阿强已经成了公司的电控负责人,收入可观。后来通过交谈才明白,他进公司以后就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长久的做了下来。反观我,没有思考过自己想要什么,未来怎么办,没有主动学习把握提升自己的机会,最后碌碌无为,换了一份又一份的工作。
二、不得不信八小时之外的学习拉开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哈佛有一个著名的理论是这样阐述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而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晚上八点到十点之间。以前看到这样的话觉得是鸡汤,现在以过来人的身份却认为这是真理。8小时以内,解决生存问题;8小时以外,解决发展问题。
多少人下班后的时间是这样度过的:
推开门,为了缓解自己一天的疲惫和辛苦,躺在床上打开手机,刷刷抖音、微博,看看朋友圈,打打游戏,又或者是追一下新剧,一转眼就到十一二点,该洗洗睡了,就这样一天过去了。
这样的环境就像是温水煮青蛙一样,多少人下班后沉浸在这种快餐式的娱乐中,不能自拔,耗费了自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每天没有任何收获。
每晚抽出两个小时的时间用来阅读、进修、思考或参加演讲、讨论,你会发现,你的人生正在发生改变,坚持数年,成功会向你招手。
三、一个行业坚持几年,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轻易换工作
这个感悟真的是我血与泪的教训啊。从毕业到现在到现在差不多四年的时间,工作零零总总换了五六份,不仅存不到钱,而且没有任何经验积累,简直就是浪费青春。
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一家换热器设备公司的标书员,工作不高,但工作也不累,刚毕业又没谈对象,花销少,工作能胜任,虽然没学到什么东西,但也没勇气跳出舒适区。第二份工作是好不容易下定决心跳出舒适区,但找工作有困难重重,去了京东当入库员。其实那段时间工作做得还不错,但是还是觉得要找一个可以有技术积累的工作而辞了职。后来又换了几份销售的工作,觉得这样下去不行,所以对未来有了新的思考。
现在我相信有很多人也会和我有类似的经历,所以想把每天的学习改变分享出来与大家共同进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