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部分地区离婚预约爆满,疫情会影响婚姻感情吗?

上海部分地区离婚预约爆满,疫情会影响婚姻感情吗?,第1张

在我看来,疫qing会影响婚姻感情,那句老话是这么说来着“距离产生美,距离产生和谐共生”。但是同时我并不认为上海部分地区离婚预约爆满完全是由疫情导致的。

接下来,和小伙伴们谈一谈我对当下上海部分地区离婚预约爆满的看法:

目前的上海算是解封了,解封之后也在逐步恢复城市以往的运营,但是想要把各种“运营”一下子恢复到过去的水平那是不太现实的。就好比说民政局办理离婚,现在每天的名额是有限制的,量并没有之前的那么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预约的爆满。

还有就是之前的“量”是积累到现在去进行了。上海4、5月份的离婚率几乎为0,这并意味着所有上海夫妻的感情都特别好,不存在不和谐,更多是由于封控的原因导致。放开之后,以前没有离成的婚,自然要放到现在去进行,尤其是那些急迫渴望离婚的。

我们做一个类比,上海4、5月的理发人数极少,但是在6月份理发的人数暴增,理发店甚至可以用“人满为患”来形容。对于这样的情况,你总不能说是因为疫情让人们变得不愿意理发了,我们只能说是yi情阻碍了个人理发发生的正常时间。

以上的两种客观因素都是导致上海部分地区离婚预约爆满的因素,但是毋庸置疑,疫情也会对我们的婚姻感情产生影响。

在疫情发生的这段时间,让两个人更近距离接触,天天待在一起。这样的状态对有的夫妻来说是好事,增进了感情;但对有的夫妻来说却是坏事,让双方“相看两厌”。不可否认,上海疫情后经济感情婚姻的挑战和风险又进一步加大了。

俗话说“贫穷夫妻百事哀”,这句话是具有真理性的。我身边虽然没有哪对上海夫妻离婚了,但是却有两对在上海工作的情侣分手了。其中的一对是因为疫情期间长时间待在一起,发现了对方的“不好”,导致分手。而另一个则是实打实的经济问题,女孩子觉得男生给不了自己基本的物质保障。

生活的旅途中我们需要经历许多事,也会遇到很多人。总会有一些事让我们看清一些人,明白一些道理,成长起来。古语有云,“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珍惜爱自己的人,学会及时止损是每一个成年人的必修课。

从小市民到大市民 看上海人精神素质变化

--------------------------------------------------------------------------------

“小家子气”,曾几何时,这顶帽子戴在了上海人头上,难以摘除。今天,当人们在赞叹上海巨变,追究上海人精神素质又有哪些变化时,一个公认的可喜现象凸现在眼前:上海人正努力甩掉“小家子气”,从小市民走向大市民。

外地人,乡下人

王女士从东北过来。临来前,她听说,上海人瞧不起外地人,不会说上海话,会被人欺侮,于是突击学上海话。到了上海,坐上出租车,司机问道:“**,侬到啥地方?”王女士顿了顿,用刚学的上海话回道:“到静安寺。”她没有想到,一个“静”字,就让司机明白,她是北方人。在普通话中“静”字是第4声,上海人说起来却是第2声。司机改用普通话和她交谈。王女士却没有“拎清”,搜肠刮肚地想着用上海话回答。临下车,司机点破道:“你是北方人,以后还是说普通话吧。”王女士一下脸红起来,说道:“我怕被你们瞧不起。”司机笑了笑,说道:“那是以前的事,现在不会了。”

孤芳自赏心态是上海人小市民气的一个突出表现。外地人是“乡下人”,生活在浦东、松江等郊区的本地人,也被市区的上海人斥为“乡下人。”金老师叙述他的一段难忘经历:有一年国庆,他和小伙伴早早从浦东来到人民广场,等待放焰火。难得来一次市区,尽管很兴奋,大家都很知趣,偶尔说话也是悄悄的。然而,随着礼火的升腾,大家情不自禁地声音大了起来。浓重的浦东口音,引得周围人纷纷扭过头来,满脸的鄙夷,随后传来一阵议论:“一帮乡下人。”本来是高高兴兴来看烟火的,没想到反被人当西洋镜看,小伙伴们一下子没了兴致,闷闷地回到浦东。今天,从上海人口中,很少听到“乡下人”、“外地人”的鄙夷声。地域观念,正从上海人的心中消除。安徽教师赵静,从报上看到上海一家重点中学招聘教师的广告,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打来电话要求报名。最终,她不仅被录用了,学校还派专员去她的家乡,答谢各方领导。这件事,在赵静家乡引起很大震动,人人都说,上海人变了,不再瞧不起外地人了,上海人精明又高明。成千上万的“外地人”、“乡下人”,被上海吸纳,融入上海社会各阶层中。他们中已有很多人走进上海人的家庭,成为他们的女婿、媳妇。家居嘉定的刘老伯,这几天正张罗着为孙子找一个“外来妹”呢。舍小我,求大我只拨小算盘,没有大局观;只计个人利,不讲集体益;只顾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根深蒂固的上海小市民陋习,在今天开始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舍小我,求大我的气度和精神。数年前,在华东医院,巴金先生见到来探视的徐匡迪市长,点头说到:“你们辛苦了,干得不错,南北高架也造起来了……”尚未说完,徐市长就抢着回道:“巴老,我正想和你说,没有上海人民的支持、理解和大局意识,真是什么事都干不起来。”老作家深深地点了点头。确实,没有市民日益提升的舍小我、求大我的精神素质,不可能成就上海发展史上的两大壮举:百万产业工人下岗、百万市民搬迁,更不可能有上海今天取得的建设成就和美丽环境。身患癌症的退休工人王显明,为清洁黄浦江,天天去江上打捞垃圾。在他的影响下,有120多名志愿者加入了这一行列。静安公园是一座开放式公园,但却一年四季保持整洁。因为,这里有13支老年义务护绿队。数百名退休在家的老人,志愿组织起来,为城市环境服务。走出小家,为大家。每年,有800万人次市民,参加各种志愿活动。一人有难,万人相帮。还有更多的市民,将温暖的双手伸向困难群体,慈善活动如火如荼。顾德明是上海普陀区一名普通中学教师,义务献血5200毫升,近年来还陆续向希望工程捐出37万元积蓄。上海人正冲出自我,走向为他人服务的行列中。重精神,勤学习10年前,上海开展了一场全市性的“上海人形象大讨论”。随后,轰轰烈烈兴起“七不规范”活动。10年后,上海又开展了一场“面向新世纪的上海人精神大讨论”。两次讨论,都由读者来信引起。前者讨论的焦点在于上海人的行为举止、公共道德。而后者讨论的中心却在上海人的内在素质、文化修养上。两场讨论,由外形到内在,正是上海人从小市民转向大市民的最好注解。今天的上海人,闲时不再喜好东家长、西家短,而是学习、学习、再学习。“相约星期五”,是静安区建于楼组的居民自发性学习组织。每到星期五,居民们就准时来参加学习。一天,愚园路一户居民家中无人,自来水管却突然堵塞了,水顺着墙体向楼下人家漫延。楼下住户刚装修好的墙面,立即脏乱不堪。这事如放在以往,两家肯定吵得不可开交。但这次“风平浪静”,原因正是楼里有一个“相约星期五”。事情发生后,学习组成员到受害家庭慰问,并且纷纷捐款。这户居民很感动,非但不收一分钱,还决定不向有关部门投诉,也不追究楼上人家责任。身居一家证券投资公司要位的小朱,最近考上了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攻读方向却不是自己所从事的金融证券,而是哲学。小朱说,一个人必须具备多种知识。上网学电脑、上车学驾照、上学读夜大、上市参与人才竞争,正是今天上海青年的“四上”特点。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班组、学习型家庭……上海,正在向学习型城市迈进。新上海,大市民“小赤佬”、“小瘪三”、“小阁楼”……上海人的小市民气,有着深厚的历史渊薮。灯红酒绿的旧上海,背后是坑蒙拐骗、尔虞我诈、欺行霸业。为了生存,保护自己,上海人养成了“关侬啥事体”的陋习。遍地的夫妻老婆店、弄堂小厂,加之逼仄的居住条件,使得上海人斤斤计较,生在大上海,却心胸狭窄。长期的计划经济,又界限了上海吸纳百川的特质。上海人精神素质的变化,蜕变于建设一个崭新的上海中。正是充满活力的新上海,修正了上海人残缺的性格,从小市民走向大市民。今天的浦东人,再也不用赶到浦西看燃放烟火了。新建的浦东世纪公园,是上海的重点烟火燃放点。浦西人雀跃着,到浦东去看烟火。生活质量的提高与改变,使得上海人不再斤斤计较了。APEC会议、国际艺术节、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网球大师赛……一系列国际性会议和展事,开阔了上海人的视野,提升了上海人的精神……有关单位曾作过一次问卷调查,结果99%的被调查者认为,上海人的精神面貌有了巨大变化。社会学家邓伟志闻讯后,激动地挥笔写道:“99%啊,99%!有了这个99%,一个清风高节的社会风尚就会洋溢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有了这个99%,上海辉煌的21世纪就有把握在上海人手中变成现实。有了这个99%,上海人就是大写的上海人。”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上海人以前住旧里弄老房子,每天生煤球炉用马桶几户居民合用一只自来水龙头。那时候物资紧缺,上海人买米用购粮证家家有粮票油票肉票鱼票布票,过年年货配给还分大户小户。现在上海人住进了煤卫独用的新公房,生活物资应有尽有。

上海情愫意思:对上海难以表明的依恋的感觉。

“情愫”的意思:特定情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境

1、拼音:qíng sù

2、近义词:感情、情感、情意

3、引证解释:现代·叶圣陶《倪焕之》:他在她旁边,便觉一切都有光辉,整个生命沐浴在青春的欢快里,这就可知不仅是朋友间的情愫了。

近义词:感情

1、拼音:gǎn qíng 

2、释义:对外界刺激的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动作流露,同时也表示对人或事物关切、喜爱或厌恶的心情。

3、引证解释:(1)现代· 巴金《秋》:你们两个人感情倒很好。

(2)现代·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五章:现在,他已看出 道静 对他有了感情,而且很真挚。

反义词:情感

1、拼音:qíng gǎn

2、释义:人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反应。

3、引证解释:(1)现代·魏巍《东方》第六部第二章:但是这种情感也以对英雄的景仰居多。(2)唐·白居易《庭槐》:人生有情感,遇物牵所思。(白话文:人生来是有感情的,看到亲人的物品而对亲人的思念。)

上海概况

上海简称沪或申,是中国第一大的城市。市人民政府驻黄浦区人民大道200号,邮政编码:200000,长途区号:021。上海位于北纬31°14’,东经121°29’。地处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沿,长江三角洲前缘,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北界长江入海口。上海正当我国南北弧形海岸线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地理位置优越,是一个良好的江海港口。平均海拔高度为4米左右。全市面积63405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006%,南北长约120千米,东西宽约100千米。其中区域面积529929平方千米,县域面积104121平方千米,有崇明、长兴、横沙三个岛屿,其中崇明岛面积为104121平方千米,是我国的第三大岛。

2004年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35239万人。上海散居着39个少数民族及少数未识别的民族,约有53万人,占全市人口的04%。人口最多的是回族,其次是满族,最少的是佤族、拉祜族、毛南族、普米族、京族。

2005年末,本市公安户籍登记人口136026万人,比上年增加787万人,增长06%。截至2006年底,上海户籍总人口136808万人。

而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上海到2010年常住人口预计达到1900万,这意味着上海常住人口容量还有120万左右的增长空间,平均每年约24万左右。

上海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春秋较短,冬夏较长,日照充足,雨量充沛。2005年,上海全年平均气温175℃,日照17783小时,降雨量12549毫米。

■市花

1986年经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决定白玉兰为上海市市花。白玉兰在上海的气候下,开花特别早,冬去春来,清明节前,它就繁花盛开。白玉兰洁白如玉,晶莹皎洁,开放时朵朵向上,溢满清香。选择白玉兰为上海市市花,象征着一种开路先锋、奋发向上的精神。

■市标

上海市市标1990年经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上海市市标是以市花白玉兰、沙船和螺旋桨三者组成的三角形图案。三角图形似轮船的螺旋桨,象征着上海是一座不断前进的城市;图案中心扬帆出海的沙船,是上海港最古老的船舶,象征着上海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港口城市;沙船的背景是迎着早春盛开的白玉兰,展示了城市的勃勃生机。

区划沿革

今上海地区,吴淞江以南于公元751年(唐天宝十载)析嘉兴东境、海盐北境、昆山南境之地置华亭县。1277年(元至元十四年)升华亭县为华亭府,第二年改为松江府。至清代松江府辖有华亭、娄、上海、青浦、金山、奉贤、南汇7县和川沙抚民厅。吴淞江以北于1218年1月7日(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初九日)设嘉定县,后又析出宝山县。长江口的沙洲于907年左右(五代初)置崇明镇,1277年升为崇明州,1369年(明洪武二年)改为崇明县。上海市区原是吴淞江下游的一个渔村,至唐宋逐渐成为繁荣的港口。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建上海镇,镇因黄浦江西的上海浦得名。1291年(至元二十八年)经元朝廷批准,1292年正式分设上海县,辖华亭县东北、黄浦江东西两岸的高昌、长人、北亭、海隅、新江等5乡,为松江府属县。

1927年设为上海特别市,1930年5月改称上海市。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全市划为黄浦、老闸、新成、静安、江宁、普陀、邑庙、蓬莱等20个市区和新市、江湾、吴淞、大场10个郊区。50年代,上海的行政区划作了几次调整,至1964年5月,上海市辖有黄浦、南市、卢湾、徐汇、长宁、静安、普陀、闸北、虹口、杨浦10个市区,以及上海、嘉定、宝山、川沙、奉贤、南汇、松江、金山、青浦、崇明10个郊县。

1980年,设立吴淞区。1982年,恢复闵行区。1988年,撤销宝山县和吴淞区设立宝山区。1992年,撤销上海县和原闵行区,设立闵行区。1992年9月,以川沙县全境、原上海县三林乡和黄浦、南市、杨浦三个区的浦东部分,设立浦东新区。1992年10月嘉定县撤县,设立嘉定区。1996年,上海市辖有黄浦、南市、卢湾、徐汇、长宁、静安、普陀、闸北、虹口、杨浦、宝山、闵行、嘉定和浦东新区14个区,南汇、奉贤、松江、金山、青浦、崇明6个县和石化地区。

1997年4月撤销金山县,设立金山区。1998年2月撤销松江县,设立松江区。1999年9月撤销青浦县,设立青浦区。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黄浦区和南市区撤二建一,设立新的黄浦区。

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上海市总人口16407734人;其中市辖区14348535人,市辖县2059199人。各区县人口: 黄浦区 188743人、南市区 385790人、卢湾区 328918人、徐汇区 1064645人、长宁区 702239人、静安区 305329人、普陀区 1051672人、闸北区 798620人、虹口区 860726人、杨浦区 1243757人、闵行区 1217309人、宝山区 1227978人、嘉定区 753070人、浦东新区 2402343人人、金山区 580377人、松江区 641156人、青浦区 595863人、南汇县 785102人、奉贤县 624285人、崇明县 649812人。

2001年1月9日,撤销南汇县,设立南汇区;撤销奉贤县,设立奉贤区。

2003年底,上海市辖有黄浦、卢湾、徐汇、长宁、静安、普陀、闸北、虹口、杨浦、宝山、闵行、嘉定、浦东新区、南汇、奉贤、松江、金山、青浦18个区和崇明县。

上海文化

■方言

上海话(Shanghainese)是上海地区独有的方言,属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南方方言的一种。也有人称上海话为沪语。语音受早期移民中占优势的苏州和宁波两地影响巨大。和宁波话,苏州话发音接近。据最新考证,认为上海话是松江方言的发展结果,宁波话苏州话的合成可看成是影响了这种方言的部分因素,如语调等。松江方言是上海话的主脉。

上海郊区方言与普遍意义上的“上海话”在发音和语法上有少许区别,按地区可分为“松江话”、“崇明话”、“浦东话”等方言。

1930年代,是上海话的黄金时期。和香港类似,上海的作家们意译或者音译很多英文新单词,用到书面文本中去,通过当时上海极其发达的各种平面媒体进行传播,然后被普通话吸收。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上海各学校统一用普通话授课。很多学校对说方言的行为扣品行分处理。而且政府取消了很多广播电台和电视节目中的上海话内容。上海话的造词能力也开始严重衰退。现在上海仍然是一个吴语城市,普通话也很通用。随着中国各地移民的日益增加,会说上海话的人比例开始减少。现在,已经很难招聘到发音合格的年轻沪剧演员。从21世纪开始至今,上海舆论界掀起一股“保卫上海话”的浪潮。

■海派文化

上海的文化被称为“海派文化”。它是在中国江南传统文化(吴文化)的基础上,与开埠后传入的对上海影响深远的欧美文化等融合而逐步形成,既古老又现代,既传统又时尚,区别于中国文化,具有开放而又自成一体的独特风格。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举办过多次大型文化活动,并建造了多所全国一流的文化设施,包括了上海大剧院、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上海影城等。欧洲风格的上海音乐厅因市政建设需要被移位,但在内部改建之后已经重新对公众开放,以举行交响乐音乐会为主。每年上海还举办国际艺术节、国际**节等文化活动。

人文历史

豫园、明代庭园1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9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6项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4座上海市级历史文化名镇

上海城隍庙坐落于上海市最为繁华的城隍庙旅游区,是上海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年),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受了重大的打击,神像被毁,庙宇被挪为它用。现已修复。

1949年以前,上海是一个纸醉金迷的地方。当时上海著名的“百乐门”舞厅享有盛名,从英文“Paramont"得来。“大世界”也是很有名的娱乐中心。很多**院也是非常豪华。例如,大光明**院始建于1928年,由德国杰出的建筑师乌达克(LEHUDEC)设计,属市级优秀保护建筑。大光明**院的历史。 国泰**院原名国泰大戏院(Cathay Theatre)。建于1930年,由鸿达洋行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墙采用紫酱红的泰山砖,白色嵌缝,属典型的装饰艺术派风格,1932年1月1日,国泰大戏院正式对外营业。当天登在《申报》上的广告用语是:“富丽宏壮执上海**院之牛耳,精致舒适集现代科学化之大成”。1949年以后,更名为国泰**院,“文化大革命”期间曾经一度改名人民**院。1994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优秀历史建筑。

1918年至1925年间,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也曾经在繁华的淮海路以南,思南路东侧的香山路上的一幢欧洲乡村式样的小洋房居住过。现被改为孙中山故居。上海行知公园设有陶行知纪念馆。虹口公园附近有鲁迅纪念馆。

上海拥有许多欧美式样的老建筑,其中位于外滩的一组欧洲风格的外国银行,商家和饭店遗留下来的建筑群一直以来就是上海的标志,例如:花旗银行,和平饭店等。但事实上在市内还有很多一些二、三十年代遗留下来的,风格迥异的花园别墅,例如丁香花园、沙逊别墅、马勒住宅以及现在被用作上海市少年宫的嘉道理花园等。在上海的市中心,还有当时的面积庞大的上海跑马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46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