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父母的人,大都面临过这样的困境:
孩子莫名其妙就发脾气,完全不讲道理,根本没法说服;孩子上学快迟到了,你紧张得如同打仗,可孩子却故意磨蹭,完全不听指挥;两个孩子刚刚还在愉快地玩耍,可转眼间就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冲突,一个不停哭,一个不停闹……这种时候,不少人会觉得根本看不懂孩子,不知道该如何解决。
绝大多数父母都对孩子的身体比较熟悉,却对孩子的大脑了解不多。
譬如说,父母们都很清楚38摄氏度意味着发烧,看书写字不注意姿势容易导致近视,不好好吃饭会导致营养吸收不佳等等。
但他们却不太了解孩子的情绪到底来自于哪里?为什么有些孩子会经常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怎样才能让孩子更加友善地对待他人?
其实,了解大脑的基本概念,对于理解孩子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至关重要。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大脑有上千亿个神经元,这些神经元构成了丰富的大脑回路。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具体体验,都将决定“哪些大脑回路会被激活”,也就是在不断地对大脑“重新布线”。孩子由于还未成年,他们的大脑还在发育过程中,父母对待孩子的养育方式,将可能影响到他们大脑发育的进程和结果。
从生物学角度来说,大脑分为很多部分,各自有不同的功能,如果能使大脑的不同部分协同工作,将会让孩子的大脑获得更加良好的运行,也能够帮助父母解决养育中的困难时刻。
整合左右脑,助孩子改善情绪人类大脑分为左右两个部分,这两部分不仅在解剖学上是分离的,在功能上也各有不同。
通俗地讲,左脑喜欢秩序,是逻辑的、语言的和线性的。而右脑是全面的、非语言的,它发送并接收表情、眼神、语气等信号,负责接收和解读情感信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尤其是3岁以前,右脑占据主导地位。低龄孩子还不具备使用逻辑和语言来表达感受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会不顾当前情形,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早上起床做事墨迹,对于上课迟到没有紧张情绪和内疚感。
孩子什么时候开始发展左脑呢?
一个明确的信号就是当他开始不停地问“为什么”,这标志这他开始对因果关系感兴趣,并尝试用语言把背后的逻辑表达出来。
左脑是逻辑思维,右脑是形象思维。
一个画家,更多地在使用右脑,而一个程序员,更多地在使用左脑。那是不是对于画家左脑就不那么重要?而对于程序员,右脑就不那么重要呢?答案是否定的。
要想拥有和谐的生活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让左右脑协同工作。连接左脑和右脑的结构叫做胼胝体纤维,它帮助左右脑之间交流,成为一个整体进行工作,这是左右脑整合的生理基础。
如果只有左脑发生作用,一个人就无法理解情感,就无法建立起亲密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像是生活在情感荒漠中。而如果只有右脑发生作用,这个人就会被情绪淹没,无法理性地思考和控制自己。那么,怎么才能帮助孩子整合左右脑,让他合理地应对和管理情绪呢?
当孩子产生情绪问题时,父母首先要做的是聆听和关注,而不是说教。
譬如,到了睡觉时间,孩子从卧室里跑出来,冲着大人发脾气,“我要疯了,你从来不在睡觉前给我一个晚安拥抱”,你可能会非常吃惊,然后解释到“我不知道你想让我这样做啊。”孩子这时候大都会开始一连串的毫无关联的抱怨:“你就没对我好过,我的生日还要过好多个月才到,我讨厌做家庭作业!”诸如此类的借口,就为了不去睡觉。
如果是你的孩子,你会怎么做?为自己辩解?还是跟孩子强调事实“生日还要很久才到?家庭作业是必须要做的?”其实,这些应对方式都是启动了左脑,可孩子现在的情绪在剧烈的波动中,也就是被右脑主导。用左脑式回应去解决右脑问题,就好像鸡同鸭讲,让孩子感到自己不被理解。
父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说服孩子的本能冲动,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情绪被接纳,被理解时,情绪也就逐渐缓和下来。这样妈妈就有机会去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商定现在去睡觉也好,深入讨论解决方案也好,都将比之前的做法有效。
很多父母经常采用不恰当的方法去处理孩子的情绪:
有的父母会忽视孩子的感受,觉得孩子的情绪不安是小事,只要冷处理,一会儿就会过去。他们不懂得要利用这样的机会,去拉近和孩子之间的距离,或者帮助孩子掌握情绪能力。有的父母过于自由和放任,认为孩子怎样处理情绪都可以,譬如任由孩子做出破坏性的行为也不干涉,让孩子失去学习正确处理情绪的机会。还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情绪表示轻蔑,不尊重他的感受,譬如对孩子说“这有什么好伤心的”。那么孩子就会逐渐认识到,在父母那里,自己不能表露出任何的情绪,否则就会受到惩罚,他们会学着把自己封闭起来,也会失去对他人感受的觉察能力。如果父母擅长处理情绪,孩子就会具有丰富的感情,身体和精神状态感到放松、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专注度高,学习效率也会提高。
总之,先和孩子的右脑建立联结,帮助他们平缓情绪;接下来再把孩子引导到左脑上,关注如何理性地解决问题。孩子情绪爆发的时候,并不是讲道理的最佳时机,只有当孩子情绪平稳,能够启用左脑时,才能听得进去我们说的话。
整合上下脑,教孩子自我控制下层大脑包括脑干和边缘区域,也就是从脖子的上端到鼻梁的位置,这部分比较原始,主要负责人的基本功能,譬如呼吸和眨眼;与生俱来的一些反应和冲动,譬如打斗和躲避;还有剧烈的情感,愤怒和恐惧。
而上层大脑完全不同,它由大脑皮层及其各个部分构成,尤其是额头后面那部分,比如前额叶皮层。上层大脑进化程度更高,负责高级分析思维功能,譬如决策、控制力、自我认知、共情、道德等高度复杂的能力,帮助一个人以更加全面的视角看待世界。
下层大脑在孩子出生时就已经十分发达,而上层大脑要到一个人二十几岁时才能完全发育成熟,这也是大脑最后发育的一个部分。
如果把大脑想象成为一座两层小楼,对于孩子,下层大脑就是一层,负责基本功能,包括厨房、餐厅、卫生间这些基础部分,早就施工完成;而上层大脑就是二楼的书房,更加明亮,视野更好,在这里从事的是更为高级复杂的活动,譬如思考、想象和规划。但是,这一部分还没有完工,还不能发挥全部功能。这也就是为什么孩子经常被困在下层,无理取闹,控制不住自己。
除了上层大脑还没有发育成熟,还有一个原因造成了孩子经常被下层大脑主导,这就是杏仁核。杏仁核是下层大脑的一个部分,负责快速处理和表达情绪,特别是激烈的情绪。
杏仁核会让大脑在思考之前就先行动,譬如当看到一种没见过的虫子,不会先去想是不是有毒,而是本能地做好防御和自我保护,又譬如在没有搞清楚情况的时候,就对别人乱发脾气。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成年人会对自我控制感到困难,虽然他们的上层大脑从生理上已经发展完全,但是杏仁核就像一个警报公司,在感受到外界刺激时,经常接管甚至劫持上层大脑。
了解了上下层大脑的构造,就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整合上下脑。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建立上下层楼之间的楼梯,使得上层大脑可以监视下层大脑的行为,并帮助下层大脑平息强烈的冲动反应。
譬如在商店没有给孩子买玩具,孩子非常生气,在回家的路上,大喊,“我恨你!”你会怎么做?这时候孩子被下层大脑接管,批评他只会更加触发他的下层大脑,更好的策略是唤起他的上层大脑。
你可以试着这样回应:“是不是因为我没给你买那个玩具?你好像很生气。”孩子说“是的,我恨你!”这时候你跟孩子说,“那个玩具是最后一个,已经有人买了,如果你想继续生气也可以。但是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一起想几个办法解决问题。”这样的对话,会帮助孩子把关注点引入到上层大脑,当孩子开始问“我们还能怎么做呢”,他就开始启动上层大脑,也就可以一起讨论问题了。
父母可以教给孩子一些控制过激反应的方法,譬如深呼吸、数数、用语言表达愤怒而不是用拳头,还可以帮助孩子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想法和情绪,譬如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是什么使你有这样的感受?为了让他的上层大脑越来越发达,在需要决策的时候,让孩子自己思考,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整合内隐外显记忆,建立心理拼图在我们的想象中,人的记忆就像是无数个抽屉,每个抽屉上贴了标签,当你需要调用的时候,就顺着标签找到那个抽屉打开。
实际上,记忆不是排列整齐的抽屉,它们是大脑中的链接,除了能被有意识调用的记忆,还有一种记忆是我们意识不到的。
譬如,你每天开车上下班,对这条路熟悉的已经进入了半自动模式,不用去思考,到这一个路口该左转,下一个出口要提前并线,过去无数次的开车经验影响了你现在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根本意识不到记忆的存在,然而这确实是记忆在发挥作用,叫做内隐记忆。
可是,如果要让你回忆第一次开车上下班的经历,可能你就要仔细想一想了。于是你想起来自己手心出汗、心跳加速的样子,你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正在回忆,这叫做外显记忆。
外显记忆指的是意识层面回想起的过去的经验;而内隐记忆以过去的经验为基础,为我们建立起某种特定的心理模式。
譬如,一个孩子在体育课上多次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嘲笑,他就会创建出“我不喜欢运动,我没有运动天赋”的心理模式。
看上去内隐记忆是以一种不被觉察的方式来操纵我们,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更加有意识地控制和使用内隐记忆呢?
大脑中有一个部分叫做“海马”,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提取记忆的“搜索引擎”,除了提取,海马还负责拼图——把记忆碎片组合成完整图像,这叫做内隐记忆的外显化。
当内隐记忆的碎片没有被海马整合时,它会以一种根本意识不到的方式影响我们的认知,让我们回避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只有当内隐记忆被海马整合,形成外显图像时,我们才能反思它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当孩子的反应看上去反常而不合理时,我们需要考虑一下,是不是某一段内隐记忆为孩子建立了某种心理模式。对于消极的内隐记忆,我们需要把它显性化,帮助孩子去探索,让他意识到这个内隐记忆,去理解自己的经历以及主动处理。这可能和我们平常的直觉有所不同。通常来说,如果孩子遭遇到不愉快的事件,父母会尽量避免提起,怕再刺激到他,努力帮助孩子把这件事忘记。但是,痛苦的经历不会真的被忘记,它们会变成内隐记忆,对孩子产生难以觉察的影响。
对于极端的内隐记忆——心理治疗师的方案就是鼓励病人尽可能生动地说出创伤事件,去还原每一个可怕的细节。
父母需要帮助孩子重新回顾这段经历,最好的方式就是讲故事,如果那段痛苦经历还是对孩子有强烈影响,他可能还没有准备好去回忆,这时候父母可以给他一个虚拟的思维遥控器,这样就可以对一些情节快进,让他增加掌控感。
譬如一个孩子背着父母跟朋友去游泳,结果操作不慎呛到水差点淹死,被路过的人救了上来送到医院治疗。这件事过去很久之后,这个孩子还是拒绝去有水的地方,他以前明明很喜欢游泳的,这就是他受伤的内隐记忆让他对水产生了恐惧和排斥。
后来他的爸爸和他一起用思维遥控器回顾了这段经历,当说到游泳呛水时,他要求暂停。于是爸爸提议快进到被送进医院治疗,接着讲述后面的部分。结束时,爸爸说,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件事最后没有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我们再一起回顾一下被快进的部分吧。
通过多次这样的重温,孩子最终可以去面对这段令他不安的往事。
整合自我和他人,构建良好人际关系不少人有过这样的体验,看见别人喝水,会感到自己也口渴,当别人打呵欠时,自己也情不自禁打起呵欠,这就是镜像神经元在发挥作用。
镜像神经元不仅让我们模仿他人的行为,还能够与他们的感受产生共鸣。我们不仅能对他人做出“镜面反射”,还可以像海绵一样,以一种更深入的参与程度“浸入”他人的内在状态。
因此,我们的大脑是被经验重塑的,每一次和他人的互动,都会影响和改变我们自己的大脑,同时也会影响他人的大脑。
孩子不会生下来就具有和他人合作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低龄的孩子经常显得非常自我,把“我的”、“我要”挂在嘴上。
父母需要示范并教给孩子如何构建人际关系,其中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就是帮助孩子发展同理心。如果亲子之间协调,那么孩子就会具有饱满的情绪。而如果孩子的情感受到父母不协调的回应,他们就会回避表达情绪,也不再会感受他人的情绪,变得冷漠。构建同理心就是要用他人的视角看问题。譬如孩子把朋友玩具摔坏了,朋友伤心地哭了。我们可以问问孩子,知不知道朋友是什么样的感受?再让孩子想想,如果他喜欢的一个玩具被别的小朋友弄坏了,他会怎么样?这些问题会帮助孩子去理解别人的感受。
考虑他人的想法需要用到右脑和上层大脑,这都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社会神经通路的一部分。
除了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还可以帮助孩子理解非语言的信息,更深入地去理解他人。譬如引导孩子观察朋友玩具坏了之后的一些行为表现,对这些非言语信息进行研究探讨,帮他增强理解他人的能力。
在人际冲突之后,修复关系的最基本方式是道歉,但是很多时候“对不起”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还需要行动来弥补自己造成的伤害。譬如,让孩子买一个新玩具送给朋友,或者答应朋友一个其他能让朋友感到愉快的请求,总之,修复关系是建立在真正理解他人感受基础上的,孩子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会逐步掌握。
养育孩子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不仅持续时间很长,还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挑战。
在每天照顾孩子、和孩子沟通以及处理突发问题的过程中,父母会经常感到疲于奔命。
另一方面,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成长为人际关系良好、专注、负责、努力的优秀人才。
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疲于奔命的日常生活,使得我们没有额外的时间去培养这些期望中的优秀品质。
危机也是契机,“生存式教育”可以转变为“发展式教育”,那些令人崩溃的“生存时刻”都可以变为促进孩子发展的“成长时刻”。
只要父母用心,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在不断激活神经元,给大脑“重新布线”的过程中,重塑大脑的最佳结构,成为最好的自己。
●在情感活动中,许多外周植物性功能均发生一系列变化,它们是脑中枢变化的间接指针。虽然它们主要是情绪表现的组成成分,但又同时发出反馈信息增强主观的情感体验。呼吸、血压、心率、皮电和瞳孔的变化是情绪研究中最常应用的生理指标。消化、泌尿和皮肤血液充盈度等在情绪活动中均发生显著变化。生理心理学通常把这些生理变化根据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功能分为交感神经活动亢进或副交感神经活动亢进。机体处在紧张、恐怖、悲哀、痛苦和愤怒等阴性情绪状态下,或喜、激动等阳性情绪状态下,都伴随交感神经系统活动亢进。这时表现为心率加速、血压上升、血液重新分配、内脏和皮肤的血液减少、大量血液流入肌肉以便作出有效的行为反应。内脏活动抑制、食欲减退、皮肤汗腺活动增强、竖毛出汗、瞳孔散大等,这些交感神经活动的亢进表现,与下丘脑后部和内侧区的机能优势有关。相反,当下丘脑前部和外侧区机能优势时,外周的副交感神经活动亢进常伴随着安逸、满足等阳性情绪状态。此时,外周生理指标的变化与交感神经活动亢进相反,心率变慢、胃肠道活动增加。在外周变化的生理指标中,值得稍加解释的是皮电反应。皮电反应是由皮肤电阻或电导的变化而造成的。皮肤电阻或电导(电阻值的倒数)随皮肤汗腺机能变化而改变。交感神经兴奋,汗腺活动加强,分泌汗液较多。由于汗内盐成分较多使皮肤导电能力增高(电阻值减小),形成大的皮肤电反应。皮肤电反应只能作为交感神经系统功能的直接指标.也可以作为脑唤醒、警觉水平的间接指标,但无法辨明情绪反应的性质和内容。
情绪、情感的神经机制包括脑内关键性的结构和外周神经,实现着情绪、情感的主观体验和外在情绪表达功能,是情绪、情感机制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与学习和记忆等心理过程不同,情绪、情感活动包含更多的非特异性成分,特别是较多的内脏反应,体液变化,因此,在情绪、情感生理机制中,神经一体液调节机制是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2●情绪、情感的生物化学调节机制:
生物化学调节机制,既包括外周也包括脑内的许多神经一体液环节,如神经递质、神经调质、激素、血液成分,能量代谢等。其中一些生化环节主要在中枢内发生作用(如神经递质和调质),也有些环节主要在外周发生作用(如激素),但还有些环节可在外周或中枢同时发生作用(如能量代谢)。去甲肾上腺素既是激素又是神经递质,在中枢和外周均可发生作用。
在下丘脑内许多神经递质汇聚在一起,其中对情绪、情感调节发生重要作用的递质就是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和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在脑内的分布所形成特定的化学通路与5-羟色胺通路平行地分布,相互制约地调节着情绪活动。在外周神经系统中,全部支配横纹肌的传出神经末梢都是由乙酰胆碱作为神经递质而传递情感表达的信息,副交感神经也是由乙酰胆碱作为递质引起情感活动中内脏功能的变化。交感神经由去甲肾上腺素作为神经递质在交感神经节的节后纤维传递情绪变化的神经信息,其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则由乙酰胆碱传递信息至神经节。所以,去甲肾上腺素与乙酰胆碱,无论在中枢神经信息传递或外周神经信息传递中都发挥重要作用。更值得注意的是去甲肾上腺素不但可由神经元合成,也能由肾上腺髓质细胞合成。肾上腺髓质的内分泌细胞受交感神经调节,可以生成与释放两种激素,即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当情绪改变较大时,无论是中枢、外周或肾上腺髓质都会释放较多的去甲肾上腺素作为神经递质和激素对情绪变化发挥调节作用。一般情况下,情绪变化的强度不大时,首先是肾上腺髓质分泌较多的肾上腺素;只有当情绪改变的幅度较大时,血液中的去甲肾上腺素含量才显著升高。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在血液中发挥激素的体液调节作用时,既作用于心血管系统使其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又作用于脂肪组织和存储的肌糖元和肝糖元,分别使它们转变为游离脂肪酸、甘油和葡萄糖,用于提高能量供应以满足情绪表现时对能量物质的需要。然而,肾上腺髓质两种激素的后一种代谢调节作用,必须在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糖皮质激素(考的松)的协同作用下才能实现。所以,通过交感神经引起肾上腺髓质分泌增强的同时,还必须由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 (CRF),经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至血液,血液中ACTH作用于肾上腺皮质才能增加血液中考的松的浓度,与肾上腺髓质激素共同作用于能量代谢过程,为情绪活动提供充足的能量代谢燃料。
总之,生物化学机制一方面作为神经机制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以保证情绪活动中神经信息的传递,另一方面又作为体液调节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发挥激素的多种功能,特别是影响着情绪活动中的能量代谢过程。在情绪活动中,神经激素调节作用的意义,近年来已由情感性精神病发病机制研究进一步揭示出来。情绪、情感的生理基础:对于复杂的情绪过程来说,既存在着多重性的脑中枢,又有许多内脏和躯体反应作为情绪表现的重要基础。简言之,情绪、情感的生理基础是借助于复杂的神经一体液调节机制而实现的。
1●情绪、情感的神经机制:无论是脑还是外周神经,在情绪与情感过程中都有重要作用。首先是各种感觉器官和感觉通路,将外界环境变化或刺激的信息迅速传入脑的各级中枢、同时沿传入侧支兴奋脑干网状结构,造成脑广泛性的唤醒状态,以便更准确地感受外部环境。这些传入的信息在与情绪反应有关的脑结构中聚合以后,一方面形成情绪体验,另一方面沿传出通路和外周神经引起情绪的表达……较多的科学事实表明,下丘脑、隔区、杏仁核、海马、边缘皮层、前额皮层和颞叶皮层等均是情绪过程的重要脑中枢。
●西蒙诺夫提出了情绪中枢的理论:认为额叶新皮层、杏仁核、海马和下丘脑等4个关键脑结构间的功能关系决定着人类情感活动的特点。例如情感活动较强的人.其额叶新皮层与下丘脑的机能联系占优势,而情感脆弱的人,其杏仁核与海马的机能联系占优势;情感外露者,其额叶新皮层与海马的功能为主导。除了这4个关键性脑结构之外的其他脑组织对情感活动来说,都是信息传人通道或情感表达的传出通道。
情绪和情感,同其他心理活动一样,也是脑的机能,从神经机制来看,情绪和情感是在客观现实的影响下,以大脑皮层活动为主导,皮层和皮层下中枢的神经过程协同活动的结果。
巴甫洛夫认为,情感是在大脑皮层上“动力定型的维持和破坏”。如果外界的刺激使人原有的一些动型得到维持和发展,人就产生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如果外界的刺激使人原有的一些动型得不到维持和发展,人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巴甫洛夫说,一个集邮者得到珍贵的邮票,亲人的团聚,观点一致者谈话的情投意合等所产生的欢乐,便是大脑皮层原有的动型得到维持的表现,而“在习惯的生活方式产生改变时,例如,失业或亲人死亡,信仰粉碎时,所经历到的沮丧情感,其生理基础则大半是在于旧的动型遭到改变,遭到破坏,而新的动型又难于建立起来。”
人的大脑皮层上的各种动型又是多层次的、相互制约着的。当外界的刺激使一些次要的动型遭到破坏,而使另一些更主要的动型得到维持和发展时,人也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情感。大脑皮层上的动型的维持和破坏所引起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通过扩散集中、相互诱导的作用就能相应地引起和改变皮层下中枢的活动,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内脏器官、腺体以及骨骼肌等的相应活动;这些活动引起的神经过程,又会通过传人神经的传导,从皮层下中枢反馈到大脑皮层,影响着大脑皮层正在进行着的活动。人们的情绪和情感就是大脑皮层和皮层下中枢这样的协同活动的结果。
7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沙克特(S.Schachter)提出了“情绪三因素说”。他认为,情绪的产生不单纯地决定于外界刺激和机体内部的生理变化,而是外部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认识过程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他特别强调认知因素在情绪形成中的作用。他还指出,a情绪状态,经过本人对这种模糊的情绪状态加以“解释”,才能决定当时的情绪体验,而这种解释既和一个人的知识经验有关,又和当时情境中知觉到的事实有关。可见,这种“解s释”和机体sas变化对大脑皮层的反馈之间s互作用决定着当时的情绪体验。例如,某人在过去经验中遭遇到某种险境,最终平安度过。当他再经历这险境时,回忆过去经验,做出估价,便能对此泰然自若,再无恐惧或惊慌之感。 d
心理活动是大脑对客观世界反映的过程。心理活动与大脑的高级神经活动是脑内同一生理过程的不同方面:从兴奋与抑制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生理过程看,是高级神经活动;从神经生理过程所产生的映象及所概括的事物的因果联系和意义看,属心理活动。
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看,心理活动则是通过大脑的神经生理过程而进行信息的摄取、储存、编码和提取的活动。 人的心理活动包括认识活动、情感活动与意志活动三个方面。它们不是彼此独立和并列的三种心理活动,而是统一的心理活动过程中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方面
大脑支配人的一切生命活动:语言、运动、听觉、视觉、情感表达等。它能够调节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生殖、运动等中枢。
2.大脑是一切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
智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
能力:思维记忆、学习获得、认识理解、判断推理、综合分析、语言表达、社会活动能力
意识情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