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教育中,以它为主线,引发了现代教育理论课程的改革,并出现了很多有关的新教育理论,理念。如:生态教育理论,合作学习,多元智力理论…那么,我们怎样落实新课程?毫无疑问,能否有效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衡量尺度就是要看我们所进行的新课程是否实现了新课程的目标。所以落实新课程标准,就必然要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那么要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呢?
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内涵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热情、动机,更是指丰富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由此可见,它可以涵盖原来思想教育目标不能包括的情绪、意志、兴趣等各种情意目标,体现了课程目标对培养学生健康情感的关注。
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落实新课程标准有着必然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否实现,直接决定新课程标准能否得到有效落实、新课程课堂教学能否真正具有意义。 (一)为学生的一生奠基 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如果着眼于目前,则会让学生情通理顺的自觉地进入学习、探究的专注状态,学生会觉得学习不仅是乐事,而且会在学习中发现自己的价值,会把通过学习、探索当成实现其价值的手段。 (二)使教师体验到教育教学的幸福 教师的教育教学的幸福与其价值实现是直接相连的,教师的价值实现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上。当学生在新课程课堂上收获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时,正是其进入了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收获学习的快乐与成功之时,而这种状况会带给教师极大的欣慰满足感。而且,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会使教育教学过程由师生间的智力交往过程转化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过程。 (三)使新课程焕发出迷人的魅力 如前所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新课标的灵魂,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实现了这个目标,就会使学生收获学习的成功与快乐、教师体验到教育教学的幸福。新课程更会因此而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与迷人的魅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策略 既然新课程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有着必然的联系,那么,为了有效落实新课程,就要进一步探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策略。 (一)开放、生成,让教学精彩起来 所谓开放主要是指师生心态的自由开放;所谓生成,是指教师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更关注课堂上所蕴含的教学资源。通过“敏锐的捕捉、发现这些资源并加以利用”来促成教学的动态生成。开放是生成的必要前提,只有开放,师生才能情绪高涨、思维活跃,课堂才会处处有思维的火花、精彩的表现。 (二)合作、互动,让教学生动起来 合作是互动的前提,只有师生、生生的教与学建立起一种合作的关系,才会进行有质量的互动。互动的核心是整合教学过程的各要素,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产生共鸣。只有这样,教学才能生动起来。 (三)激趣、启思,让教学深刻起来 探究的兴趣是引起探究活动的前提,在兴趣驱使下的思维的活跃状态是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最佳状态。兴趣的引发要靠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同时,教学情境的巧妙创设也是必不可少的。在特定的情境内,教师的巧妙点拨、灵活引导,会使课堂教学在智慧与智慧的碰撞、价值观与价值观的相互启发与提升的过程中深刻起来。 (四)重置情景、角色扮演,让学生主动起来 重置情景、角色扮演,是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这一方法就是让学生模拟生活,学习情景,让他们在特定的学习,生活情景中去感受、体验和表现。把感觉充分营造出来,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五)尊重学生、鼓励创新,让评价多元起来 学生最为关注的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对他们的评价,评价往往会决定课堂气氛的活跃与否、学生学的状态与教师教的状态如何。往往一堂课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不当的评价造成的。不当的评价会使教与学双方均不能进入状态,教师教的吃力,学生学的无趣,更谈不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了。而恰当的、鼓励性的、引导性的评价却会有力地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因此,新课程教学课堂上,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表现。
总之,落实新课程标准,就必然要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是不言自而喻的。但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三种路径如下:
1、直觉的道德情感,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如,看到摔倒的老人马上将他扶起来。
2、想象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
3、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
道德情感培育要注重文化涵育。情感滋养与文化涵育相辅相成。情感使文化积淀更具温度,使人们在文化记忆中产生思想激荡与升华,而文化也能使情感体验更具厚度,使人们在情感认同中获得思想鼓舞与教育。优秀的文化能感染人、激励人、涵养人。
培养儿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第一要义就是培养孩子的道德感。在良好的道德感知上,孩子才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其实在很多教育实践当中,人们往往容易忽视孩子的德育建设。但是在中国古代教育当中,人们非常重视德育的建设。因为德是才之帅。希望以上的知识分享能够让各级各类学校在思想道德建设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情感和健康的情绪,家长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年纪小的幼儿,应该让他知道:大家都爱他,他也应该爱大家;别人关心你, 你也应该关心别人;要尊敬老人,爱护幼小;见了强于自己的不要怕,见了幼小的也不要欺侮;遇到困难要去想办法克服,遭到挫折要不灰心丧气;成功时不自满, 失败时不沮丧;对坏人坏事要憎恨,对好人好事要热爱;看到比自己强的,要通过努力去赶上,而不是嫉妒,更不能愤恨;还要学会抑制,学会自我控制的能力,等 等。
1、上述这些情感培养,家长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和方式。例如,给孩子讲故事, 和孩子一起看有益于幼儿的影视节目,看完之后和孩子讨论: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谁做得对?谁做得不对?等等,引导幼儿进行评价,从中培养幼儿爱憎情 感。也使幼儿从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作品中学习主人公高尚的道德感和聪慧的理智感。例如:家长在给幼儿讲一些以弱小战胜强暴的故事后,应问一问:为什么小白 兔战胜了大灰狼?为什么小山羊战胜了大老虎?等等,让幼儿知道,遇事不慌张,冷静思考就能发挥人的聪明和本领,想出好办法来。
2、丰富幼儿生活是培养幼儿良好情感和健康情绪的途径。家长在节假日里带孩 子旅行、参观,饱览祖国大好河山。观大海,心胸旷达;登高山,眼界开阔;入森林、绿野,心灵安宁喜悦;过峡谷、急流,倍感新奇惊险;倘佯青山绿水,无比欢 乐;游玩名胜古迹,长见识学问……带孩子旅游观光是培养幼儿良好情感和健康情绪的好办法。其次,可适当地饲养一些小动物,养几条金鱼、 养一只或几只小猫、小狗、小鸡、乌龟、鸽子等等,除供幼儿观察之外,要尽量让幼儿饲养和照料,家长引导幼儿耐心饲养,珍惜爱护,使幼儿感到这些小生灵的可 爱,培养他们的同情心。此外, 家长还引导幼儿与小伙伴交往、与成人交往,在人与人的接触中懂得被爱,也学会去爱别人;在被人关心中,也学着去关心别人; 同情不幸的人;憎恨给别人造成痛苦的人,学习热情,也学习冷静,让孩子在与人的交往中尝试、总结,家长要教给孩子判断是非、好坏的标准和方法,使孩子逐渐 形成良好情感和健康情绪。
3、创造家庭温暖、愉快、民主的气 氛,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友爱、谅解、谦让等友善关系,及大人平和的态度、愉快的情绪、开朗的性格及善于控制的能力等,对幼儿良好情绪情感的形成有极大的影 响。生活在整天吵闹、非打即骂的家庭中的人,是不会有好情绪的,更何况幼儿的感情脆弱,哪里经得住这样的摧残!相反,处于冷漠的环境,从小失去母爱的人, 也多缺乏丰富的情感和健康的情绪,有的甚至残忍、冷酷。家长的情绪不稳定,家庭中冷热变化急剧,说打就打,说好就好,这样家庭里成长的孩子往往也是情绪不 稳定,好随心所欲,丝毫不顾忌别人的情感的变化和需要。
4、家长帮助幼儿学会控制消极情绪 和情感。控制消极情绪的途径主要有两种;转化控制和冷化控制。幼儿缺乏自我控制能力,难免任性、好哭,在别人面前逞能、疯跑,甚至搞一些破坏活动。遇到这 种情况,家长不要用粗暴、冷淡、威吓或欺骗等态度和手段强行制止,可以用“情感转移”法,爱抚他、关心他、询问理由、耐心劝告,指出危险,使他们觉得受到 同情、爱护;也可以拿出他心爱的玩具、他喜欢吃的糖果,使他的注意力转移,以缓和其冲动的情绪。他平静下来了,这便说明他已经在学习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感 和情绪了。事后,家长再和他平心静气地谈一谈,指出这样做的后果,使幼儿慢慢意识到应该掌握自己的情感和情绪的尺度。冷化控制是使强烈的消极情绪处在消退 性抑制状态中。也就是“遇事冷静”的意思。对于年龄小的幼儿,要求做到这一点是困难的;而对于年龄稍大一点的幼儿,特别是接近少年期的儿童,则应该这样要 求或要求幼儿学着“冷静”!
18至30个月的孩子情绪最不稳定,极容易出现不好的激烈行为,要避免这种 情绪上的不稳定和冲动是不可能的,例如任性、大哭大闹等,常常是大人越哄越厉害、越打越不怕。这是幼儿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第一反抗期”的表现。出现 这种情况,只要不会有危险,尽可以不去理他,让他自己慢慢消气、慢慢冷静下来。如果是在人多的地方,要把孩子抱起来赶快离开,把他放在一个安静的地方,不 去理睬他,直到他平静下来。事后关心、爱护他,告诉他,父母是爱他的,但不喜欢他这样发脾气,总是这样,父母就不喜欢他了。
5、 锻炼孩子的意志。人非草木,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家长虽需要尽量加强自身修养,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但是生活中处处有矛盾,平静只是相对的,忍让和克制也总 是有一定限度。许多独生子女的家长怕孩子不快、生气,为了让孩子生活得高兴、愉快,尽量地将忧愁、愤痛压在心里,在孩子面前强装欢颜,这样不好。什么都需 要锻炼, 只不过锻炼要有分寸。从小缺乏精神意志锻炼的人,会产生心理偏移,有的专家认为这样的儿童成年后还可能出现精神病态。所以,应该回避的要回避,避免不了 的,也不要让孩子回避,适当地经受点“风雨”对孩子的成长有利。因此要把孩子当作家庭中普通的一员,尽量避免孩子的优越感,放手让他们与同伴交往、游戏, 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独立自主的精神;在与人的接触中培养丰富的情感,学习交际的本领;在克服困难中锻炼意志,培养坚强的毅力。
不管做什么事情,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父母对他传授了什么,孩子就会学什么,所以以身传教先自己吧,道德的事给理解正确过后你的孩子也会把这个道德理解正确。要想儿童有德,必须以道教之,但何为道又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姑且把我国的当代算为多元文化时代,那么哪一家的理论才算是合乎道的呢?人类历史可以说是对人性检验的历史,合乎道贴近道的阶段,人们就会有比较好的德行表现;背乎道远离道的阶段,人们就会大显贪腐的败坏性情。儿童的德育应该包含这样几方面:敬天,爱人,律己。因为敬天所以心含敬畏,存敬畏之心才能谦卑做人。
因为爱人所以心怀邻舍,存慈悲之心才能相处人群,因为律己所以心有所守,存自守之心才能不越雷池。让儿童正确理解道德首先要大人重视道德,而且重视到首位,形成以道德为本的舆论和生活习惯,这样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儿童就懂得道德的重要性了。从小学阶段开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都逐渐渗入了人际关系、社会道德情感的内容,此时家长和老师的言传身教、伙伴关系的友谊影响,社会文化特点和亚文化对环境的影响、媒体和文化传播产品的导向,对孩子情感的养成和调整都具有重要暗示作用。
加强社会公德、传统美德、高尚品格、崇高理想教育,让孩子树立崇高的目标和追求,会影响孩子终生甚至延续到下一代。让孩子感觉父母是可以信赖的可以依靠的,父母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行为模式,包括情绪表达的方式。包括我们的喜怒哀乐、我们的道德感、价值感。所以要与孩子一起,在日常中观察和教会孩子识别情绪,接纳情绪,哪些可以哪些不可以。
让孩子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情感有以下几个方法:1阅读与讨论:读故事书、传统童话、经典名著等,让孩子通过阅读探索文学作品的世界和内容。同时,通过和孩子一起讨论作品中的情节、人物性格、主题等,帮助孩子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2感性体验:与孩子一起进行一些文学体验活动,如朗诵诗歌、表演短剧、创作绘本等,让孩子通过亲身体验,深刻感受文学作品的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3关注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通过解释文学作品所处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帮助孩子理解作品中反映出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内涵,增加对作品内在含义的理解。4采用多媒体资源:利用**、动画、游戏等多媒体资源,为孩子呈现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有利于孩子在视觉和听觉上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情感和内涵。总之,帮助孩子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情感需要引导孩子在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过程中,探索作品背后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意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