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导语《夏感》是当代散文家梁衡的散文名篇,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是描写夏天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理解、积累“黛色磅礴主宰匍匐芊芊澹澹春华秋实闲情逸致”等词语;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理解文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进入作者为我们营造的紧张、热烈、急促的夏天世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对夏的钟爱以及流露出的对夏、对劳动者、对活力与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通过语言的品味,感受字里行间对夏、对劳动者的赞美,并能表达自己的见解。
教学难点:从对夏的赞美,延伸到对活力、和生命的赞美,体会作者对自然、生活、生命的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开放地吸纳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及意料之外的体验,鼓励即兴创造,超越预定的目标要求,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实现教与学的互动,达成共识,在教学生成中共同发展。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有效的学习者,并促使教学达到深刻理解的目的。只有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学习的课堂,才是有效的;只有获得师生双方情感认同的课堂,才是有效的;也只有师生双方都在情境中获得了情感体验的课堂,才是有效的。
三、教材分析
《夏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的课文,本文描写夏季的景象,表现夏季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全文共五段:第一段概述夏季总体特点,中间三段从夏季的自然景象、夏天的色彩、夏季农民劳作的景象,三个方面具体描述夏季的自然风光和夏季里农民劳作的景象,最后一段表达作者对夏季的热爱和赞美。全文五段各有写作的重点,像一组画,从不同方面描绘了夏的景象,层次井然,思路清晰。
此文被编排在七年级上册,除了阅读的难度和深度适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之外,应该更适合刚从小学毕业,而又将面对中考,乃至命运转折时期的学生。文章的中心着眼于“承前启后、生命交替”和“黄金的”两处,因此把教学主题定位为“生命之夏”--初中的学生正进入了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时期,他们身上既有童年的天真,又有走向成年的辉煌,这不正是一个生命的“夏季”吗?
与前面两个以“人生”为主题的单元不同,文章所在的第三单元是一个以季节题材串联起来的主题单元。前者侧重于人生的信条、志趣、哲理,而本单元的课文则侧重于从景与物中感悟生活和生命的真谛。如果说前者是直接感悟的话,那么这个单元的文章则是间接感悟。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单元教学最终还应该落实到怡情悦性上。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能够借助工具书疏通文章,扫除阅读障碍,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同时,刚接触初中的文章,阅读的兴趣较高,课堂上的表现比较积极,思维也很活跃。这也有利于课堂中形成互动参与的气氛。
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个阶段的学生的思维和思考是有待于引导和指点的。对于文本的感悟,仅停留在直接感受上,对于文化、生命的意识和认识正在逐渐形成中。学生的认知遵循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情感体验也经历着从无到有、由零散到集中的过程。
然而随着年级段的升高,供学生阅读训练的文章的信息量在逐渐增加,难度值也相应提高,因此应该继续培养他们感知、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阅读、思考、感悟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火热的夏天已与我们挥手告别,但我们对她的感受一定还记忆犹新吧。我很想知道你们喜不喜欢夏天,对夏天有着怎样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那么,当代作家梁衡对于夏天抱有怎样的情感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梁衡先生的文章--《夏感》,让我们一起来体味作者的情感。(大屏幕显示课题及作者)
(二)、走近作者
梁衡,山西霍县人。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有散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步曲》(三卷)《数理化通俗演义》(两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三)、扫清文字障碍
给加点字注音,解释词语
黛色(dài):青黑色。磅礴(pángbó):气势盛大。
主宰(zǎi):统治。匍匐(púfú):爬行。
芊芊(qiān):草木茂盛。澹澹(dàn):荡漾的样子。
春华(huá)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闲情逸致:闲适的情致。
(四)、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2、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大屏幕显示如下,要求学生大声的朗读三遍,一次比一次的声音大)
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3、老师提问:历来文人不喜欢赞美的夏季,作者为什么说是“黄金”的季节?是不是在印刷的时候印错了?应该是“金黄”而不是“黄金”?
(预设:学生可能认为是印错了,也可能有学生说没有印错,到底是不是印错了,或者作者为什么认为是黄金的季节,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课文,一同感受作者笔下的夏季吧)
4、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根据以下问题在文中划出相关句子:
(1)、文中哪些地方表明夏天已经来临了?
(2)、夏天带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怎样的?
5、组织学生课堂交流,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确:(大屏幕显示如下)
(1)、表明夏天来临的景象:蝉儿、麦浪、热风………
(2)、夏天带给作者的突出感觉:
①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②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
(五)、主旨探究
1、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大屏幕显示如下)
齐读:“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2、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别就两个问题展开交流讨论,每组选一名同学作记录,整理归纳本组的讨论结果。(大屏幕显示如下)
思考:
(1)、为什么说夏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代表着“紧张的旋律”?(提示:结合其他段落进行分析)
(2)、我为什么要赞美这样“苦涩”而又“紧张”的夏天呢?
(3)、以“因为这是一个____的夏”的句式,说说作者赞美夏季的原因。
3、交流各自的讨论结果,教师归纳各组讨论结果并作必要的引导。(大屏幕显示如下)
(1)、因为夏天意味着农民要在田野里进行辛勤紧张的劳作,没有休闲的时间。
(2)、作者赞美夏天其实表现了对劳动的歌颂,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赞美。
(3)、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夏天,
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夏天,
这是一个色彩金黄的夏天,
这是一个气势磅礴的夏天,
这是一个紧张劳作的夏天。
……
教师追问:文中那些语句体现了农民劳作的辛勤与紧张?
明确:辛勤:弯着腰、流着汗、早起晚睡、半夜醒来
紧张:绷紧、快割、快打、又得、赶快去
(4)、学生齐读第四小节,再次感受农民的辛苦和忙碌
提问:
①通过学习你们现在还认为是把“金黄”印成“黄金”了吗?
②作者为什么把夏天看得和黄金一样的珍贵呢?
(学生自由发言,通过引导让学生从旺盛的生命力、承前启后、生命交替和勤劳的品质这几个方面思考。)(大屏显示如下)
(黄金般)旺盛的生命力
黄金之夏(黄金般)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生命之夏
(黄金般)勤劳的品质
(六)、语句赏析
学生在明确作者赞美夏天的意图后,顺势引导他们通过赏析和朗读语句,体味作者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夏天的赞美之情。(大屏幕显示如下)
源于对劳动的热爱,对农民的赞美,作者对夏天景色的描写也就充满了。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请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它好在哪里。
示例
好句: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品析:句中“泛泡、冒气、沸腾、密密的厚发、淡淡绿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暮春到初夏、盛夏的过程,新奇形象又朴素自然。
(说明:1、对于一些特别精彩的或有鲜明语言特色的句子或句群要鼓励学生反复朗读,读出味道,读出感情。例如:“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这一句朗读的时候要通过先改动句式再对前后两句的表达效果加以比较引导学生体会到该句蕴涵了农民的急切的心情,读出急切的感觉来,在个别朗读之后可再进行集体朗读。这样可以加深印象,加深体会。
2、要鼓励学生多找出一些自己认为好的句子来,可不必严格按照示例作品析,怎么想就怎么说。对于学生的发言以鼓励为主,明显的错误加以纠正,但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敢于发言且言之有理的给以肯定和鼓励;对于发言精彩的学生,则要加以表扬并带动学生鼓掌,这既是对学生的激励也是对课堂气氛的激活。)
(七)、课外延伸
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对夏季的鉴赏和思考延伸至课外。(大屏幕显示如下)
作者说: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那么依你之见,夏之色又意味着什么呢?请你仿照例句谈谈自己的看法。
夏之色为,如,如,。
冬之色为,如,如,。
提示:
1、冷和热分别是绿和赤带给人的感觉,而绿和赤又分别是春和秋的颜色;
2、碧波和夕阳体现了绿和赤的颜色,但两者四季都有;
3、嫩竹与红叶同样分别体现绿和赤的颜色,但两者又分别是和秋天所特有的;
4、两句话的最后部分都体现的是季节颜色带给人的感悟。
示例:
夏之色为火的红,如太阳,如辣椒,昭示着旺盛的生命。
夏之色为浓的绿,如树叶,如劲草,展示着美丽的青春。
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八)、课堂总小结
人生之秋的收获来源于夏的不断耕耘,人生之秋的丰硕源于夏的不断积累、耕耘。愿你经过夏的积淀能够获得一个沉甸甸的秋。
(九)、布置作业
趁热打铁,组织学生拿出纸和笔写下自己对本堂课所学内容的感受。(大屏幕显示如下)
在领略了夏天的风采,倾听了作者的赞美之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请谈一谈。
我的感言:
(十)欣赏课文朗读和画面
播放老师的配乐朗读并配有相应的画面,让学生再次体会文章的美。
板书设计
紧张夏之景喜爱夏天
夏
热烈夏之色赞美夏天
感
急促夏之律更赞美辛勤劳作的农民
六、本课的亮点与教师个人的教学专长
亮点:本文描写了夏季的景象,表现出夏季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开放地吸纳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及意料之外的体验,鼓励即兴创造,超越预定的目标要求,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实现教与学的互动,达成共识,在教学生成中共同发展。
教学专长:在从教二十多年里,我总是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适应新的课程改革,让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教学中不断反思自己的过失,及时和学生沟通,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爱心、耐心是我走向成功的秘诀。
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
教具准备:三用机、小黑板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2、了解作者: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他是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治家。
3、检查字词预习: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贮满(zhù):储存、积存
澹澹(dàn):水波荡漾的样子
芊芊(qiānqiān):草木茂盛
磅礴(páng)(bó):气势盛大
黛色(dài):青黑色
匍匐(pú)(fú):爬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指导
2、感知课文
(1)文章第一段强调出夏天怎样的特点?从结构上看有何作用?
{紧张、热烈、急促总括全文对下文有提领作用}
(2)文章第二、三、四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的感受的?
(夏天的自然景色、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
(3)最后一段紧承上文的写景来抒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从结构上看有何作用?
(热爱、情有独钟收束全文、点明中心)
三、研读课文,探究学习:
1、探究写法:
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体三段展示了夏天怎样的特点?
(1)第二段描写夏季自然景象,既有实写又有虚写,既诉诸视觉又诉诸听觉和嗅觉,运用比喻和拟人细腻描写,展示出夏天蓬勃的生命力。
(2)第三段先以春天和秋天作对比,衬出夏的金,并指出象征:“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这段描写显出夏天旺盛的生命力。
(3)第四段写夏天紧张的旋律,主要通过农民劳作的景象来展示:一写劳作辛苦,二写紧张忙碌,烘托出夏天紧张的旋律。
课文末段的抒情有何特点?
用春秋和夏对比,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2、品味语言,巩固前面所学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1)“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具有视觉效果,应合开篇第一句话,以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就化抽象为具象了。
(2)“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习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
(3)“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
(4)“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曼舞”是想像,用了拟人写法,想像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5)“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描写人一样,很有趣味。
(6)“这时她们……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
四、课堂练习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请你发挥想像,写几笔“夏之色”、“冬之色”。
此题意在品味语言,又学以致用,训练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对这个学段的学生来说,或许仿句难了点,不必要求太高,只要句式大致相同就可以了。
这两个描写春和秋的句子,概括性强,又生动形象。它们句式相同,字数也差不多,语句错落有致,琅琅上口。
仿句可以丰富多样,如:
夏之色为火的红,如太阳,如辣椒,昭示着旺盛的生命。
夏之色为浓的绿,如树叶,如劲草,展示着美丽的青春。
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五、课堂小结
本文围绕三个方面来写夏天,突出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夏天的喜爱之情。
六、作业:
收集描写夏季的诗词
板书设计:夏感
梁衡
总括紧张、热烈、急促(提领)
夏之景蓬勃的生命力(修辞、感官)
写景夏之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对比)
夏之旋律劳作辛苦、紧张忙碌(烘托)
抒情大声赞美(对比、欲扬先抑)
七、教学反思:
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夏天的特点。
②赏析稳重精彩的词句,体会作者融入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③学习对比的写作技巧和总分总的文章结构,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过程与方法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②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品味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美。
③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美,感受作者对夏天独特的情感。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的写作技法。
教学过程
时光恰如流水,偷偷地从我们的指缝间溜走。此刻,放眼窗外,已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深秋。回想起那些夏日情景:火热的骄阳、裹着热气的风、令人烦躁的蝉声……都已渐行渐远,成为一段段逝去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梁衡的《夏感》,去重温那夏日的记忆与诗情。
二、课前预习
1字词正音释义
芊芊qiānqiān草木茂盛的样子黛色dài青黑色
主宰zǎi主管,统治磅礴pángbó气势盛大
澹澹dàndàn水波等荡漾状迸发bèng由内而外地突然发出
匍匐púfú爬行的样子苦涩sè
2课外搜集描写夏天的古诗词和成语展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集体朗读课文,注意停顿、节奏和情感。
2本文的标题是“夏感”,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标题的含义。
明确:夏,夏天。感,就是感觉、感情、感想、感悟、感动、感染等。夏感就是对夏天的感觉或感想,或者是夏天的某些特点感动感染了我们的某种情怀。
3无论我们如何地感怀夏日,都离不了对夏日风情的描绘,从体裁上,本文当时一篇写景抒情散文。请大家集体朗读一下文章正文前方框里的一段话,试着从文字中搜集有用信息。
明确:①语言特点:热情洋溢。(情感浓郁丰沛)
②描绘景象:大自然的景象;人们生活、劳作的情状。
③内心感受与体验。
4作为一篇写景散文,必定要抒发作者的对景物的情感,请你快速浏览文章,找出本文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或是段落。
明确:课文第五自然段。“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色彩、珍贵)
5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我们从文字中感受到作者要“大声赞美”夏季,并称夏季是“黄金的季节”。在这种情感下,请大家集体朗读文章第2-4自然段,归纳这里面所描绘的夏日图景,用最简洁的文字加以概括。
明确:①自然图画(2):万物生长图(植物、动物);太阳烘烤图;麦浪翻滚图;热风浮动图。→滚动、升腾、磅礴的夏景。
②作物活力图(3):色彩金黄、蓬蓬勃发。
③农人抢收图(4):紧张的旋律。(辛勤:弯着腰、流着汗、早起晚睡、半夜醒来
紧张:绷紧、快割、快打、又得、赶快去)
§黄金之夏:(黄金般)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生命之夏(黄金般)勤劳的品质
6在这些图画中,你觉得可以用哪些词语来简洁概括夏季的特点(调动自己的思维)在作者的感觉中,夏天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问题一主要启发学生的思考。
问题二:作者对夏天的感觉即是:紧张、热烈、急促。
7集体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由此,你认为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第一段骑着统领全文的作用,是文章的纲,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夏天的三个特点展开的。这是开门见山式开头,简短有力,直入主题,易于让读者把握本文内容。
从全文看,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先总说作者的感觉,然后以具体的图景描绘展开,最后直接抒发情感结束全篇。
8作为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本文可以作为我们模仿的范本,一起思考下本文的写作特点:
明确:①从结构上看,本文是总分总结构,层次分明,脉络有条不紊。
②从景物描写上看,本文所选景物具有代表性和表现力。即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绘。
③从表现技法上看,本文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和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方法。
④从炼字炼句上看,本文用词准确生动,语言优美,富于表现力。(动词、形容词等及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9写景作文技巧顺口溜
写景作文须仔细,搜集景色字词句。结构采用总分总,形状色彩描精细。动静感官相结合,想象联想要得体。多用比喻和拟人,遣词造句更美丽。各类情景写一段,情景交融文称奇。
四、作业布置
1课外搜集描写四季风物的相关诗词句,增加文学积淀。
2把下面的宋词改成一则写夏景的短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五、板书设计
①总写夏感:紧张、热烈、急促
②分写夏景:
自然图画(2):万物生长图(植物、动物);太阳烘烤图;麦浪翻滚图;热风浮动图。→滚动、升腾、磅礴的夏景。
作物活力图(3):色彩金黄、蓬蓬勃发。
农人抢收图(4):紧张的旋律。
③总结夏情。大声赞美。
语文,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语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有利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有得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国民素质。由此看出“语文天生重要”,而学好语文并不在于仅仅学好基础知识,更在于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情商,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在以下几方面注重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
一、用“爱”实现情感态度教育的培养。
我们知道影响人的三大因素是:遗传、环境、教育。在精神上我们没有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爱的环境吗?这样说可能有的人要反对了,“我们还不够爱学生吗?现在的学生多幸福啊!”问题恰恰出在这里,我们真的知道学生们要什么吗?物欲的一再满足与需求导致精神更加空虚,学生们的精神世界是饥渴的,他们需要的是爱的滋润。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没有这种共识,研究再多的教材,也是枉然。总的来说,我认为语文教学是滋润学生心田的最佳阵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使语文学科有无与伦比的优势。总之,只要教师心中有爱,处处把学生放在首位,那“爱”就能浇灌学生,学生带着“爱”的情感读课文,效果明显。所谓教学方法,但教无定法,只要从“爱”出发,任何障碍都不再是障碍,任何困惑都不再是困惑。
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学生情感
学生在课堂中对任何新鲜事物的出现,都会出现极大的学趣,而为此集中注意力。如果单靠教师一味的灌输,是很难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也很难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心理研究表明:“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是认识兴趣,有兴趣就能抗击干扰,集中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采用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做到“寓教于乐”,指导学生表达情感。如教学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我播放了由王菲演唱的这首词,学生们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感悟作者的美好祝愿,学习作者笑对人生的积极乐观的态度。我们的学生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才可能借助语言与作者沟通,才能从字里行间去洞悉作者的情感世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去挖掘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如教学鲁迅的《雪》这篇做着的散文诗,教师可以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细细品味,朗读时要语速稍慢,语调要柔和,语气要亲切。让学生从听中感受作者对北方雪白赞美和喜爱之情,体会作者愿意成为一名勇士为国献身的爱国情感,进而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情感教育。
三、激活自我意识,满足学生希望的心理
情商教育在教学中的体现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知道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充满希望心理。有希望的人生才是成功的人生。苏姆霍林斯基:“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存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作保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那么如何满足学生的希望心理呢?通过教学发现了“激活自我,改变自我,创造自我”教育方法,教学过程中注重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自我描绘成功自我的机会,使学生或得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学习中有了目标,学习也有了动力。有研究证明,创造性的人材必须具有两方面的素质:(1)是创造能力;(2)创造性人格。创造性人材的发展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非智力因素,注重培养其自立、自制、自主的独立性,是情商教育的内容之一。青少年要养成自我依靠的能力,养成自我控制自己情绪和行为的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希望心理是人最重要的一种心理品质,如果一个人缺乏希望心理,就会感到人生渺茫,没有前进的动力。而让他如果时常看到成功的希望,时常享受实现目标的快乐,那他就会在希望心理的鼓舞下走向成功。
四、 教学价值取向应避免 “政治化” “程式化”
传统语文教学总是借助文本中的典型形象来达到感化人、影响人的目的,文章的解读动辄与爱国主义、反抗精神等政治因素联系起来,使许多描写人之常情的的文本演变成政治说教工具,学生理解的价值观也是“英雄”式的爱国热情等,唯独缺少自己的独特感受。因此语文教学不能程式化、政治化,教学价值取向应满足于“平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不是培养“应声虫”要有自己的独特认知。
语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取向首先应从现实要求出发,立足学生本身,情感主要靠学生已有经验去发生。而在教学时也要发挥好例子的作用,借助作品典型形象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如《丑小鸭》一文,教师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到丑小鸭经历的种种磨难,立足于丑小鸭悲惨遭遇的客观因素,却忽视了丑小鸭经历磨难却能蜕变成白天鹅的主观因素,学生缺乏对文本的理解,对典型形象的切身体验,就更谈不上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要基于学生自身现实状况,要让他们具有健康的身心,才可能为身后实现其社会价值打下基础。文学作品对学生身心的陶冶远大于对其思想的禁锢,教育培养的也是合格的公民,学生认识清楚了,了解了美和是非,也就符合了这一要求。
总之,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利用各种契机和方法,积极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熏陶感染,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中考作文600字10篇,欢迎大家分享。
中考作文600字 篇1世上没有后悔药可以吃,一旦你做错了事,在那一瞬间,就已经成了过去,没有后悔药可以吃,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我也曾经历过后悔的时,但是那次的事,我却从来没有这样懊悔。
记得那是四年级时的第一学期。一天,我去上学,经过学校门口前面的花圃,在花圃的前面,坐着一个乞丐。他的头发乱蓬蓬的,很杂乱,嘴唇略微发紫,很干裂,两只手骨瘦如柴,身上的衣服破烂不堪,这脆弱的生命,仿佛被灾难折磨得奄奄一息,让人不禁产生一股同情的情绪。许多人都施舍给他钱,他忙在那里说:“谢谢,谢谢。”我身上正好有5块钱,是准备体育课买饮料和零食的。到底要不要给他呢,他那么可怜,可我等一下怎么办?想了一下,我在自私这边站住了脚,决定不给了,装做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走进了校门。
一节早读课上,我越想越后悔,后悔当初为什么选择了自私,而不选择支助呀!他是那样的可怜!我的良心遭到了多大的谴责!早读课上,我丝毫没有心情读书,透过窗户,看着那个乞丐,他正在狼吞虎咽地吃着好心人给他送去的食物,我越看,懊悔的心情就越加深一层。早读课后,我连忙冲下楼去,拿着刚买的零食和饮料,想给那个乞丐,可当我冲出校门,而那个乞丐却走了,我望着他一瘸一拐的远去的背影,手中的零食和饮料掉了下来,目送着他小时在茫茫的人群中。泪水在我的眼眶里直打转,接着,一滴一滴的滴在了零食和饮料上。
我从来没有这样懊悔过,从那以后,我以遇到那些可怜的乞丐,只要身上有钱,我就一定送给他。
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教训,也是一次宝贵的人生经验。
中考作文600字 篇2中考,结束了近十年的拼搏付诸于四天的中考我并没有因中考的结束而放松,我反而觉得更加紧张
我不得不向时间屈服,四天竟过得如此之快,十年拼搏的成与败,全部取决于几张薄薄的试卷这显然不成比例或者说这代价这风险实在是太大了!然而事实就是这样,我无法驾驭这个年代,无法改变现在的考试制度,更何况科举制已存在上千年,早已深入人心,要想彻底改变它,决非朝夕之事,且并非一般人能为之!
家人,朋友,老师对我充满了希望,都认为我表现不错,只要正常发挥,高中不在话下,但我怕的就是万一,全县莘莘学子七千人,最后金榜题名的毕竟只有三四千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当然,我不希望这句话成为现实……
昨天上午考试就结束了傍晚时,我随父母到县城里的汽车装饰店去购买夏季用的座垫他们到店里去选购座垫,而我想留在车里清净清净,我打开空调,听着DJ,我故意把声音调得很大,想让音乐化解郁闷的心情,我尽力不想中考的结果但不巧的是车对面的一家”环城礼品店”的电子屏幕上却出现:十年寒窗,金榜题名,感恩送礼,尽在环城礼品店!这些字眼无情地把我拉入中考的漩涡中,不能自拔,满脑子都是有关中考的事情,耳边似乎还在回想中考考试时吹哨子的声音我崩溃了,我呐喊彷徨无奈!
父母似乎看出我的心事,当晚我们一家决定到万家福吃水饺,说是要庆贺我中考成功说实话,我吃饭时脸上虽带着微笑,但内心深处仍在考虑万一考不上怎么办这顿饭岂不受之有愧现在庆贺我中考成功未免太早了吧
昨天晚上,我彻夜难眠,起床了好几次,独自一人坐在床头不知所措……这使我第一次失眠,我向来是倒头就睡,可我昨晚确实睡不着一时间,父母望子成龙的面孔,老师希望学生成才的面孔,这一张张脸,一句句话像洪水一样无情地充满了。
中考作文600字 篇3鱼儿在欢乐戏水时,也会遇到逆流,无法控制方向,雄鹰在翱翔天空时也会遇到劲风,失去前进的方向,但,只要不轻言放弃,逆流而上,逆风而行,微笑面对,一切都会过去。
初一了,可我的各科成绩都在下滑,使我一度陷入了迷惘。
那是其中考试发成绩的日子,试卷,落下,如同扮鬼脸的分数映入我的双眸,我心中的自信变成了失望和苦水,不停地浇在心上,我的心是那么的痛
放学后,我独自坐在教室的窗边发呆,望着渐渐下沉的夕阳,自信也一点一点的流失,我感到无比困惑与无助,不止一次地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泪,滑落
嘿!别这样,你一味的发呆还不如好好复习呢!笑一笑,没有什么坎是过不去的!小瞳不知何时来到了我身旁笑着安慰我。
她的微笑温暖如春,让我的心让我的心间也悄悄流出暖流,她又说道;我也考砸过啊!
我们一起努力吧,以微笑面对,共享这春暖花开,小瞳眼中的乐观与自信让我深受感染,紧绷的心也开始放松。是啊!笑到最后的才是真正的赢家,我拉起小童的手,真诚的说;谢谢你!
我再次望了望天边的残阳,那小半张火红的脸也消失不见,但它似乎并不想被黑暗打败,挣扎着放射出自己最后一点光和热,也让大地镀上了一层金色。对呀,考差了不等于考不好,只要信心还在,就没有放弃的理由!
看着小童灿烂的微笑,我不再颓废沮丧,在这阳光明媚春暖花开的季节里,我已学会带着微笑出发,自信的翅膀已伴我冲出黑暗,向蓝天飞去了!
微笑像一把七彩的油纸伞,在烟雨蒙蒙的日子里陪着我走过了一条又一条狭窄的雨巷;像一盏温暖的小橘灯,在黑暗中把我的不安和焦虑驱散,照亮了我前方的路。
即使前方的路很崎岖,我也会微笑微笑着走下去,因为我们的梦在远方!
中考作文600字 篇4随着时光流逝,我们已经学完了半个学期,每一门学科都考完了试。我的心里像一只小兔子一样在蹦蹦乱跳,紧张的不得了。
很快的成绩出来了,我出师不利,语文只考了955。爸爸评价说我这次语文考试字写得不错,可是我的书信格式不不对,如:你的朋友应该和姓名写在同一行,我却把它们分两行写了。这让我心里凉飕飕的,觉得很失望。数学可能是上次没考好的缘故,这次也大意失了荆州,仅考了985,这让我心里依然阴沉沉的仍然很失望。英语成绩至今毫无音讯,我真不希望考得太差,因为考得太差的话,电脑游戏就将弃我而去。终于英语成绩出来了,我只考了89分,但爸爸欺骗我,说我考了85分。当他的“罪行”被我揭露后,我已怒发冲冠,火冒三丈,心里恨不得把爸爸“碎尸万段”。我的结局很悲惨,因为没有当上“学习之星”,我跟电脑游戏告别了。
虽然这一次成绩不太好,但是我避免了以前的常犯错误,比如说:数学分布列式的单位、单位的括号、答、语文的病句、错别字、的地得的用法、标点符号……,但是这些进步依旧没能改变我的败局,这是因为我平时存在这样的问题:
1英语每天听磁带及跟读的习惯不能坚持。
2平时学习的时候不踏实,如我数学列式验算的格式都错了,书信的格式也错了。
3解题的坏习惯没能纠正过来,检查不仔细特别明显,如数学漏写、数学选择题答案抄错了。
4时学习不够勤奋,学习的要求比较低,如英语的阅读练习很少,平时上课不认真。题目稍难一点,我就溃不成军了。
我打算,以后每天晚上都要听磁带、读英语,练习英语的听力,上课认真听讲,认真检查作业,认真写作业,记好课堂笔记,争取下一次取得好成绩。
中考作文600字 篇5阴沉的天空扯来一片乌云掩住了自己忧伤的脸,。鲜红如血的分数,像把图钉洒在我的心上,再一个个被用力地踩了进去。
“你没有及格!你没有及格!你没有及格!……”
刺耳的五个字幽灵般在我脑际纠缠不散,失望的泪水不能自已地滑过我的脸颊,肆意地滴在紧紧握住的那张单薄的试卷上。
乌云变成打翻了的黑墨汁,浸染了整片天空,狂风抓乱了我的长发,雨飘零而至。悲伤就像秋千荡了出去又回来……
几多寒暑,几多日夜,我挑灯夜读。多少次累得昏睡,睡醒又读;多少次整夜无眠,撑开双眼。疲惫的身躯、煎熬的心灵,换来的,竟是这?! 回家的路竟格外长。我该怎么办? “小佳!怎样,这次考试?”小羽轻轻走了过来。对于“怎样”,我已无心回答。我停止了挪动的脚步,耷拉着头,只顾自言自语:“有什么用!?努力又怎样?什么考试!我……我再也不会了!”我哽咽住了。小羽似乎觉察了什么,她一手用力握住我的手,一手搭在了我肩上。 “小佳,不是这样的……你看!”她用搭在我肩上的左手划出了一道弧线,停滞在了半空中。 “看,这月亮多美啊!在这黑暗无垠的夜空中,在寥寥宇宙中,它放弃了么?它为何不同周围一样?它用力地绽放自己的光辉,照亮大地和夜空。它不畏惧黑暗,因为有理想啊!”我猛地抬起头,她的双眼闪烁着晶莹的光,双手揽我入怀:“小佳,一次考试又能说明什么?你就是那轮月亮,不要惧怕眼前的黑暗,只要努力还怕发不了光吗?” 她温暖的胸膛包裹着我。风停了,雨住了,月亮出来了。我从她闪烁的双眼中看到了光明,似乎她就是天空的那轮明月。我用力地点了点头,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人生漫漫,难免会有失意、伤痛、迷茫。 送你一轮明月,让如水的月光涤净心中失意的尘埃。 送你一轮明月,让如洗的清辉拂去伤痛的心痕,洒满人生的道路。 送你一轮明月,让如珠的璀璨划破迷茫,直伴我们迎接下一轮的太阳。
中考作文600字 篇6《中考语文作文题目》高分战略方法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曾经指出,美国学生的基础普遍不如中国学生全面牢固,但这并无妨碍他们在某一领域里跳跃式地发展,更迅速地达到领先地位,从而有更多的发现、发明和发明。这也让我们从中得到启悟:中考之前与其花大力气补齐作文训练中出现的短处,不如努力发扬自身写作训练中形成的优点。
在考前冲刺训练中,同学们应当回顾和梳理一下自身的作文,找出自身的闪光点,有针对地强化训练,力求在某一点上有所突破,努力使优点变得更长,从而写出满意的中考作文。假如费时间去寻找写作短处,苦苦地弥补缺乏,效果是不会理想的,甚至可能越练越缺乏信心。同学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扬长训练。
强化辩证思维
一般来说,同学们都会有这样的困惑:当看到某一篇课文,或者某一篇优秀作文时,在羡慕的同时肯定会说,这个问题我不是完全没有考虑过,只是缺乏深度和条理,有些观点也找不到充沛的依据来证明,所以一旦提笔作文,总觉得理不出头绪或者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思维没有达到一定的理性深度。同学们无妨试一试下面的方法:一是把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作个梳理,对这些问题先想一想,再拿来与同学,或家长展开有理有据的交流、争辩。二是把自身对事情的真实感知和体验,包括质疑和反面观点求证的过程,也就是自身思维的过程和结论记录下来,整理成以“生活与考虑”为主题的文章。三是揣测优秀作文。面对优秀作文的题目,你先尝试着立意、选材、构思,然后看原文和点评,相互对照。这样,可以协助自身找到思维过程中,或条理混乱,或简单化、片面化的缺陷,从而克服思维的肤浅和脱离实际,疑惑决实际问题的倾向,有效地巩固并深化思维的效果,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思维方法和正确的认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变成自身的真知灼见和真情实感。
中考作文600字 篇7今天我去了朋友家玩,一切都很美好,直到晚上。
将近六点,外面的黑幕渐渐拉了下来。电话响了,传来了焦急的声音:“你在哪啊”是妈妈,“我还在朋友家呢,外面下雨了,暂时回不去。”“哦,那。。。早点回来。”说完便挂掉了电话。可是不到一分钟,那熟悉的声音又在耳畔响起,这时正在玩游戏的我有些不耐烦:“干什么啊”电话的另一头又一次传来了妈妈的声音,不过,不同的是没有了上一次的焦急与担忧,只有生气和烦躁。“我的洗面奶哪里去了”洗面奶上一次去游泳馆之前,我惯性的把它装进了包里,可是我根本没拿出来啊!难道是在梳头的时候被人拿走了回到家,第一眼看到的便是一张生气的脸,我脱了鞋,便开始翻箱倒柜的找,可是,洗面奶却玩起了捉迷藏。妈妈拽着我的胳膊来到了卧室,便开始责怪我。的确,妈妈是告诉我不要随意拿她的东西,这一次是我不听话,我不委屈,可是知道妈妈说到最后一句话的时候,我便再也忍不住了,“你舅舅刚刚去世,你姥姥也去了大姨家。妈妈现在本来就是一个人。”妈妈在说那句话的时候,我分明看见了妈妈眼中,在训斥我时在眼中徘徊的泪水一瞬间夺出眼眶,妈妈说话的语气也越来越哽咽。我再也听不下去了;“妈,我错了,我求求你,别再说了,我求你了。”我无助地瘫坐在床上。妈妈过来擦去了我的泪水,说道:“妈妈不求别的,只求你能快点长大,只求你能听妈妈的话,这样妈妈也能有个依靠。”我沉默的点点头。“听话就别哭了。”可是只要一想起妈妈眼角的泪水,我的心就无法平静,就如同针扎了一般的'痛。
那种痛,那种感觉,真的是诀别多时了。
点评:
这篇文章取材生活,情感真实。作者记叙了和妈妈的一次吵架,叙述语言平直,平铺直叙,没有文采,文章立意也不高,不能给人深刻的思考和启发,以后写作要注意文章的选材呀。
中考作文600字 篇8成为初中生已经快两年了。作为初中生的我,在这段时间里,做任何事情都得小心翼翼的,因为如今无论多么小的一件事都会给我带来无形的压力,它不得不使我认真完成。
初一的紧张生活让我时时刻刻抓紧学习,总觉得自己只要有一点不努力就会输在人生的赛道上,远远地落在别人后面。老师的期望心情,家长的盼望眼神,朋友的援助之手虽然这些都可以让我确认我自己是有价值的,但这反倒让我背负更沉重的压力。
初二学习的知识更是难上加难,理所当然,也是及其重要的部分,所以我要做到了这一点。做题时也做得很认真,可就是一考试就不行了,成绩一出来老师和别人差一大节子,这使我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以这样的成绩考高中,我想想都觉得可笑。
一天,我在英语书中看到一句话“never say die”意思是“永不言败”,虽然这句话很短,很简单,可我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决心。从此,它变成了我的座右铭,因为我知道它可以伴我走过一生。人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岁月既往,一句不回,一个人无论做对或做错,我以为笑到最后的人才是笑到最好的。
过去所经历过的种种痛苦,在现在或将来的日子里回忆起来,也许回感觉到那是快乐。当你再次遇到困难不知怎样解决儿叹惜时,要记着凡事不能半途而废,做任何事都要精益求精,善始善终,振作起来,挥挥手,和放弃说分手。
现在的我,对学习更是一丝不苟,如今,中考对于我来说是检验我初中所学知识的扎实程度,所以我现在可以有自信的说:“中考,我准备好了!”
中考作文600字 篇9烟雨掠过岁月古老的城墙,梦境一般地流淌在江南的诗情中,塞北的孤烟在无边的旷野间消散,一些青梅已成往事,一些时光依旧如流。
时光,嗯,我想它品尝起来,定是爱的味道吧……
打开美丽的心扉,依稀见你一袭青绿色的旗袍,淡雅素净。仿佛霓裳羽衣,裙裾摇曳生姿,又仿佛刚被春风染绿的枝条,曼舞在这繁花似锦的明媚春光中,“宝贝儿,再陪我去赏一次花吧。”“好啊!”我便推着轮椅,陪着你来到这灿若云霞的花海中。你浅浅笑着,神秘淡然,当我还沉浸在你的笑容中时,花海中你的身影恍然间消失了。我伸手去抓,只听见你道:“不必追。”
品味这时光,品味着你对我的爱。我知道你对我的爱重来因时间和空间而停下脚步。
蛰伏了多年的知了爬上枝头,喧嚣霸占了整个夏天。亲爱的朋友还记得那次春季运动会吗?因为我无意间的过失,我们掉棒了。棒“当”的一声,落在地上。仿佛全世界都静止了。金属制的接力棒折射着阳光,进入我的双眼,刺着我的心。赛后我原以为会有人指责我,没想到换来的是你们一个个温暖的笑脸。“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很正常笑一笑吧。”
品味这时光那是天天的味道。可恨!时光太窄指缝太宽!三年时间转瞬即逝,我想我也只能微笑作揖,与你们道声珍重。
残阳如血,天上的星星依稀隐现。父亲摸了摸我单薄的衣衫,不由分说地将自己的大衣披在了我的身上。我紧紧地抱着父亲,希望这温暖可以传递给他,是他的皱纹不再堆积,白发不再生长。天空展开墨色的天鹅绒,夜深人静时,母亲端来一杯香醇的热牛奶。“加油我等你哟!”于是心不再疲惫。因为我知道,无论追梦旅途多么遥远总有人陪伴在我撑起理想的蓝天。
品味这时光,是你们浓浓的爱。不仅想起《诗经》中的“父兮生我,母兮养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时光好美,我在这边慢慢品着,亦品我们的情你们的爱。
品时光,任一脉温柔流过心间。
中考作文600字 篇10端午节正悄悄地走来,然而,我早已麻木于繁重的学习生活,无心顾忌这与放假没有丝毫联系的节日。自然,端午的习俗就淡忘了。妈妈没有包粽子,当然,她也不会包。
这天——也就是端午节的前一天,我还与周公约会呢,只听一阵清脆的门铃骤然响起,过了好半天,奶奶才喘着粗气闪进屋里,手里挂着一袋鼓囊的包,还没等气喘匀,就急忙操着正宗东北话说:“唉呀妈呀!你家这楼也太高了,好累啊!张元星,快趁热吃,奶刚烀完,吃完赶紧上学去,可别迟到啊,啊!”奶奶是盯着我拿出碗筷的。我打开挂着热水珠的塑料袋,里面盛着一个个圆鼓鼓的深绿团子,仔细辨认才知道,啊,那原来是粽子,奶奶手不巧,一辈子干粗活,干不得这妇女活,能整到这程度,实属不易。这粽子没有棱角,但却看得出来奶奶曾经努力的拢过,只是里面的“内容”太多,合拢不住。拉开拥抱着的棕叶,里面红了大半片,原来,奶奶在里面放了两颗又红又甜的蜜枣。吃着这蜜枣,心里也跟着甜甜的。那江米相当粘糊,奶奶一定是泡了好几宿的罢。咬着这江米,自己的心仿佛也跟奶奶的心粘在一起。奶奶瞧我吃安稳了,便起身要走,说是怕耽误我们收拾。妈妈特意嘱咐她打车走,她回应了一声,便下去了。我捧着粽子走到阳台边,等了好久奶奶才踉跄地出来。
这时背后跳出了妈妈的声音:“哎!你奶这兜落下了,赶紧送去,不知道能不能赶上了。”我以光速直奔楼下,幸好她只过了一条街,原来她没有打车。
略微O型的双腿垫着两片大脚缓慢地移动着,阳光依偎在他背后,这时我才注意,她穿了件新外套。奶奶很胖,也能干活儿,小时候曾听奶奶得意的说过她得到过大红花呢,市劳动模范喱。然而奶奶正在变老,从前我心中的“巨人”,如今已不在高大,时间压弓了他的背,年华染白了她的发,原来奶奶也会苍老啊。可我确认,奶奶的脸上一定静静流淌着甜蜜的微笑。
迟来的泪终于落下,奶奶,谢谢您,谢谢您给我的爱。
一、考试性质与命题依据
初中毕业升学语文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的终结性考试。其目的是全面、准确地考查初中毕业生在语文学习方面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初中阶段语文毕业水平的程度。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初中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语文学科的学业考试命题主要依据《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2005]2号)、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5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命题指导·语文》《大连市2015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和中等学校招生工作意见》和我市初中语文教学实际,力求反映考生的真实学业水平,发挥评价对初中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以促进全市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命题原则
1 命题考虑不同层次、不同发展状态学生的实际,客观、公正地衡量每一个学生的语文学业水平,使语文考试限度地为每一个学生服务。
2.命题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处理好课程目标中三个维度的关系,注意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交融、整合,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语文学业考试注重考查语文的积累,注重考查学生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新知识的能力,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有机地渗透在具体的考查内容中。
3.语文试题要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性,符合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要注意通过测试发现学生的潜能,关注他们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理解并尊重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个体差异。
4.命题选择文质兼美、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作品作为阅读测试材料,注意材料思想内容的价值导向和语言表达的规范性,适当控制难度及篇幅,处理好教材直接涉及的教学内容与课外语言材料的关系。
5.作文命题力求富有新意,努力设计符合学生认识水平和生活实际的试题,有利于学生表达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受和理解,有利于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6.选择恰当的测试方式,合理确定试卷结构,灵活地设置题目,不断完善测试题型,分散试卷难点,以更好地测查学生的语文水平,全面地反映学生的语文素养。杜绝偏题、怪题、错题。
7.正确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考试命题有利于引导教师改进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考试命题要有助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推进素质教育。
三、考试内容与要求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大连市初中生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语文》,考虑全市初中语文教学实际,确定本学科考试内容。
(一)积累与运用
1.识字、写字。
识字与写字的考查包括汉语拼音、识字和写字三方面的内容。汉语拼音能力的评价,重在考查学生认读和拼写的能力;识字要考查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写字的考查,要求学生能根据汉字的间架结构,正确、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
学生应能够正确识记、使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掌握的3500个常用字。
2.古今优秀诗文的积累与运用。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及人教版语文教材的要求,主要考查学生识记、理解古今优秀诗文的能力,在一定语言环境中恰当运用古今优秀诗文进行合理表达的能力。
3.语言运用能力。
结合具体的语境考查语言的运用情况。如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运用词语,能够辨识、修改病句,会对对联,会造句,会仿写,能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能正确使用标点,能连贯、得体地表达,能提炼概括信息等。
4.名著阅读的积累与运用。
主要考查学生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及人教版语文教材推荐的名著的阅读情况。要求学生整体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进行概述并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古诗文阅读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文言实词:安、卑、被、本、比、鄙、毕、别、兵、病、策、曾、尝、长、朝、诚、出、初、辞、从、达、旦、当、道、得、独、度、对、尔、发、伐、方、奉、复、负、故、顾、固、观、归、国、恨、会、或、极、及、疾、即、计、既、假、间、见、将、尽、就、居、举、绝、类、良、怜、临、略、名、莫、期、奇、起、遣、穷、求、去、若、塞、善、稍、少、舍、胜、师、识、食、使、始、是、视、适、书、孰、数、属、戍、说、素、遂、所、汤、徒、亡、微、谓、文、闻、鲜、相、信、兴、修、许、寻、一、宜、遗、已、易、意、益、诣、阴、引、余、语、狱、欲、喻、再、彰、知、止、致、置、治、逐、走、卒、坐。
2.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然、为、焉、以、因、于、与、则、者、之、诸。
3.能够正确断句。
4.正确翻译文言文中语意重要或句式特殊的句子。
5.分析、把握作者在诗文中的态度、情感、观点。归纳概括文段的思想内容。
6.赏析作品形象。
7.品味语言表达技巧。
文言文阅读两个选段,一段取材于人教版语文教材,另一段取材于课外。课外文言文的难度略低于教材,考点在课内。
古诗词赏析取材于课外。
(三)现代文阅读
1.能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解决疑难问题。
3.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并能分析其作用。
4.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5.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6.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
7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现代文阅读两个语段,均取材于课外,所选材料的难度与教材难度相当。
(四)写作
1 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2.能通过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力求表达有创意。
3.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像,丰富表达的内容。
4.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5.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6.写作与教材“综合性学习”相结合。
7.能书写规范的汉字,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四、考试形式、时间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二)考试时间 :150分钟。
(三)试卷结构
1.基本题型: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写作题等。
2.分值与难度结构:卷面满分为150分。试题的难易程度低、中、高三档试题的比例为7:2:1。
现代文阅读做题指要
一、题型分类
记叙文阅读题型可分为四大类,二十三小类:即概括类(文章主要内容、语段内容、中心或主旨、层次结构)、理解类(词语{能否删除类、作用类或好处类、意义类、代词的指代内容、过渡与照应类}、句子类{文中作用或意义、能否删除类、表达感情思想类}题目{取题目、题目的含义类})、知识类(人称、写作顺序、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语言特点、线索)、开放类(感悟题、补充题、仿写题、联想(想象)题)。
二、具体解法
(一)概括类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因为记叙文主要是通过人的言行和事情的经过来表达一定的中心思想,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做此类题目一定要先搞清楚文章的六大其本要素。即:
〔1〕人物,即文章记叙的人物对象。写记叙文,必须明确要写的是什么人;读记叙文,也必须清楚作者写的是什么人。
〔2〕事情,即要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包括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几个方面都交代了,记叙的事情才完整;读记叙文,也要把这些都弄清楚了,才算读懂了文章。
〔3〕时间,即记叙内容所发生的具体时间。可以明确说明是某年、某月、某日,甚至某个时刻;也可以大体交代若干年前,或"我小时候""很久以前"之类的表达。时间表达具体到什么程度,这要看记叙内容而定,基本的要求是能让读者准确理解记叙内容,不会引起歧义。
〔4〕地点,即事情发生的地方。随着事情的发展变化,地点可能会有变化。写记叙文,就要把变化了的地点交代清楚;读记叙文,也要认真分析,把握地点变化的情况及其线索。
只要是记叙文,一般都具备这六要素。但有的记叙文,如果六要素中的某些要素是读者熟知的,或者某些要素不交代不影响表达效果,是可以省略的。
阅读记叙文,弄清记叙的要素有助于掌握全篇内容,深入理解和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
明确了文章的六要素以后,根据自己做题的需要选择概括文章内容所需要的要素,然后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组合,即完成此类题目。
2、概括中心思想或主旨
中心思想的归纳,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从分析标题入手,从分析材料入手,从分析首段入手,从分析文章中议论或抒情句入手,从分析篇末入手,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
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些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反映、歌颂、批判、揭露)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作者……的感情。
3、理清结构层次
理清结构层次即划分段落并明确各段大意,应注意以下几种方法:
按时间先后,按地点的转换,按描述内容的角度,按思想感情的变化,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概括段意的有效方法:
摘句法:摘出文段的中心句。
概括法:概括文段的主要意思。
联合法:有些文段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要意思,就要把这些意思连接在一起,概括出联合段意。
(二)理解类
1、理解词语
这一类题型的前三种题型在做题过程中都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内容:
此词语的本身义,即词典义。
此词语在文章中的意义。
此词语在文章中所起的独特的作用。
把握好这三点是做好前三种题型的基础,只有把握这三点内容才有可能做好这几种题型。在做不同题型时,要做到灵活运用三方面内容。
比如做“能否删除类”题目时,首先就应先回答“不能删去”,然后回答词语的本义和文章义,再说词语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及删去后有什么不利。
做“作用类”题目时,思路和上面差不多,所不同只是比上面的解要简单一些,只需考虑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及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即可。
词语的“意义类”题目应该是最简单的一类题目,只是考查对词语的掌握或者说是对平时对词语的积累,因为大部分题目所牵扯到的词语都是课文中曾经接触过的,所以做好这类题的前提是牢牢掌握住基础知识。另外这类题目中还有的是让你结合词语的辞典义归结出词语在文章中的意义或者也可以说它所指代的具体对象。
做“代词的指代内容”类题时,首先应做的是找到该代词在文章中的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及其主题,在该代词之前找出答案。此类题型一般较简单,但在做题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读清题意,二是确定好代词位置,三是找好指代的具体内容,这也是做此类题的重点所在,一定要找准,不要多写也不要少写。
过渡类题目一般都是考查对过渡句的判断及对过渡在文章中所起作用。此类题一般有两种考查方法:一是考查同学们能否判断出哪一句是过渡句,二是考查过渡句的作用。做此类题时,首先要确定好过渡句的位置,过渡句一般在两段之间,或者在一段的开头,一般由两个分句组成,前一分句是对上文段意的概括,可称为承上句,后一分句是对下文段意的概括,可称为启下句。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过渡句最重要的作用:承上启下。
照应类题目一般考查词语之间、词句之间、句子之间的照应关系,做好此类题的前提是理解题目中提供的词或句的真正含义,然后才能根据题目要求来寻找它所照应的词或句子。同时还需要大体把握该词或句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然后寻找与之相关的词句。一般情况下,题目中会提示你在固定位置寻找。
做此类题可注意以下几种常见的照应方式:题目与段落之间的照应、开头与结尾之间的照应、前设悬念,后有照应。
2、理解句子
这类题目所考查的句子多数是指中心句、统领句、转承句、结论句和一些意蕴比较丰富的句子。
理解这些句子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从内容上看思想感情,从结构上看作用,从艺术效果上看(理解句势的整散长短对于抒情议论的作用,要理解修辞手法的效果,理解文章技法上产生的效果。)
“作用或意义”类题型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几种理解句子的方法:
1 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我们可以抓住“焦急”和“耐心”这两个关键词。这两个词看起来似乎矛盾,但却反映了老奶奶急切想见到总理的灵车,以及不见灵车决不离去的那种对总理无比热爱的感情。
2 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有些句子的含义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顾及全篇,才能理解句子的含义。在古诗学习中尤其如此。如“死去元知万事空”,要理解它的真正含义还得联系下文。下文是“ 但悲不见九州同”:但感到悲伤的是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最后两句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最念念不忘的是盼望南宋的军队能早日收复中原统一祖国,到时家祭的时候不要忘记告诉你的父亲。反映了作者临死时念念不忘统一祖国的。
3 联系实际,通过联想来理解。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挪动过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我们可以联想自己被沸水或火星烫着时会迅速地把手缩回来以及剧烈疼痛的情景,而邱少云在烈火烧达半小时之久却能做到纹丝不动,足见他的高度纪律性及为革命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
4 从比喻、象征意义中去理解。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作者用“黑洞洞”形容旧社会非常黑暗,用“碰壁”比喻革命者没有自由,到处受迫害。这是鲁迅先生用诙谐的笑谈来讽刺、抨击旧社会的黑暗。
5 从联系时代背景来理解。有的文章要与当时的情况联系起来才能理解。如 “赶集”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料想四年以前该不会有这些东西吧。”四年以前是什么时候呢?文章写的是解放初期农村面貌的迅速改变,农民的生活不断改善,从而歌颂了党的领导好。
考查句子在文章中作用的题型主要有这么几类:
1、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做这类题目的时候只要抓住所考查句子的类型,然后再来按照固定句子固定作用来答题即可:一般情况下,统领句起总起全文的作用,结论句起归结全文的作用,转承句(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还需注意的是有的情况下,尾句还会起到揭示主题,点明中心的作用,注意根据不同情况来区分。
2、句子在文章内容上所起的作用,这类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写的,所以字里行间一定充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做此类题时最重要的一点是结合文章的思想感情与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3、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艺术效果,这类题有这么几类,如运用修辞手法的效果,比喻,拟人,夸张等使表达内容生动形象;排比,反问增强表达力量等;再如句子对文章技法上产生的效果,如有的设悬生疑,有的对比映衬,有的烘托渲染,有的欲扬先抑,有的情景交融,有的小中见大,有的升华深化,有的象征寓意等。有的题型就是考查对句子的艺术效果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各种艺术效果的表达方式,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
在此列举各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但需结合具体文章作出明确的判断:
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
2、化深奥为浅显;
3、化抽象为具体;
4、化冗长为简洁。
比拟的作用:
1、色彩鲜明;2、描绘形象;3、表意丰富。
夸张的作用:
1、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排比的作用:
1、内容集中,增强气势;2、叙事透辟,条分缕析;3、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反问与设问的区别:
1、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砌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
2、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能否删除类题型的解法与词语中的删除题大同小异,这里不再细说。
(三)知识类
这一类题主要考查对记叙文中各种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做好此类题的前提是掌握好记叙文章的基础知识,牢记各种知识点,并能把自己的知识形成休系,形成网络。下面我将就有关这记叙文中的各种知识所出现的各种题型进行解说:
1、记叙文一般有六个要素,哪六要素?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结果。
2、记叙文的人称有几种?
记叙文的人称:第一人称(“我”),第三人称(第三者口吻)。记叙文的人称是如果叙述人是作品中的人物,他是以当事人的身份来叙述的,就叫第一人称;如果叙述人并非作品中的人物,他是以作品中人物的对方的身份出现,就叫第二人称;如果叙述人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就叫第三人称。一般地说,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经常使用。
3、记叙文叙事的方式(即安排故事的方法)有哪几种?
记叙文的叙事方式:顺叙(时间顺序、事物发展顺序)、倒叙、插叙、补叙。
记叙文的顺序一般有顺叙、倒叙和插叙。顺叙是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的顺序来写;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描写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事件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4、表达方式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文为主.兼用描写、议论、抒情。
记叙文中的描写可分两大类:一是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以此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是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描写有正面也有侧面描写,描写有的结合各种修辞手法作生动、形象的描写以突出强调描写的对象,有的则是运用白描,使文字朴实、简练、干脆。
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阅读时要注意接受感染和美的熏陶。
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5、修辞手法已在上文中进行了详细的解说,这里也不多说。
6、记叙文中的语言特色,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或朴实或生动;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阅读时要细加体会。
7、理清读物的线索
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理清了线索,文章的段落、层次就好掌握了。一篇记叙文一般只有一条线索,也有的一主一次或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有的以某一事物为线索,有的以行踪为线索,有的以时间为线索,还有的以感情为线索等。
8、阅读分析记叙文先要了解它的故事情节和结构形式
记叙文主要是写人记事的文章。写人和记事是密不可分的。事要人来做,而人的活动表现为事,所以,人和事是相互依存的,只不过就文章的整体来说,由于记叙的目的、角度和侧重点的不同,而可以确定是写人为主、还是写事为主。
读记叙文,一般地说,应该以了解故事情节为突破口。先从整体上看,写的是一件事还是几件事。如是一件事,它的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是怎样的,有没有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样的过程;如是几件事,那就要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故事情节弄清楚了,就要进一步看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些故事情节的,是通过什么样的结构形式来表现的。这是阅读、分析文章的基本功,最为重要。
(四)开放类
这一类题一般采用主观题型,常见的有:感悟题,即谈阅读后的体会、感想、启示等;补充题,即联系上下文,补充一句或几句话、补充论据等;仿写题,联想、想象题等。
1、感悟题,是对原文内容的延伸,要在理解原文创作意图、作者创作思路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活动。答题时,既要联系原文内容,更要从原文中抽取本质的东西,结合实际,发表自己的感悟和见解,体现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03年语文中考题中就有此题)
2、补充题,关键在于把握题目要求,吃透原文有关内容,理清原文思路,这样补写的句子才能与前后文意思连贯,补写的论据才能吻合论点和文意。
3、仿写题,可谓形式多样:有单一性仿写,如:修辞、表达、关联词、短语等角度进行仿写;也有综合性仿写,即仿照例句、例段的思路、句式、修辞等,按照多项要求进行仿写。完成这类题目,首先要读懂例句,把握其句式特点、修辞方法、前后句和其中的关键词语的内在关系等,然后,还要读懂题意,按照题目要求进行仿写。
4、联想、想象题,常见的形式有:根据设定的情境造句或写一段话;完成这类题目,一要注意答题内容与原文主旨、题目要求的相关性、一致性,也就是说,首先要找到题目所问与原文内容的契合点,再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实际情况,才不致于答非所问,偏离题意。二要注意想象的合理性。不合情理的想象,会给人以荒诞可笑的感觉。
现代文阅读理解,在每年的高考试题中都占相当大比重,是高考试题中拉开分数档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学生做题时感到难以把握,就连教师辅导复习时也感到棘手。怎样才能提高这类试题的得分率,是需要好好研究的课题,下面我谈一点关于解答阅读题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理解的重要方面和难点是揣摩语言。所谓“揣摩语言”主要是指对关键词句作用的领悟。
首先,要了解哪些是文章的关键词句。先看下面的例题:
[例1]2000年高考2卷第四题的22题:作者在第一段和第二段都提到了“归鸿”(飞鸿),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第23题:这篇散文中(1)作者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例2]2001年高考2卷第四题24题:作者笔下的门,有的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有的则赋予象征意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例3]2002年高考2卷第五题的22题:怎样理解第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
[例4]2003年高考2卷第五题的21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从以上四例可以看出:阅读中不仅要注意动词,形容词,副词,还要注意名词,代词。不仅要重视议论性句子,抒情性句子,还要注意描写性语句。此外,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铺垫、照应性句子,总领、总结性句子,修饰成分多、结构复杂的句子,引用名言诗句的句子,打破常规结构形式的句子,运用多种修辞格的句子等。这些都是高考试卷容易设阅读理解题,让学生揣摩的地方。
从词句对文章结构的作用来看,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全文、过渡、照应、铺垫作用的词句。从修辞效果角度来看,用比喻使文句生动形象的句子,用拟人使文句亲切可感的句子,用对比使事物得到强调突出的句子,用排比使文句增强语势的句子。对文章中心主旨的作用来看,有点明中心、深化中心或升华中心作用的句子。从词句本身流露出的作者情感态度来看,有表现作者热爱、怀念、珍惜、愤恨、厌恶、鄙视等各种情感的句子 。
对这些,我们都应该从文章的整体出发来理解,有自身读后的主观心理感受。
解答这类题目有什么技巧呢?其实也很简单。首先,搞清这个词、这句话表面意义是什么,然后,再看一下用什么方法表达,接着思考一下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来表达,如果这三个问题解决了,含义就基本上就领悟得八九不离十了。
例如,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第Ⅱ卷的现代文阅读,第19题的提问: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这就是一个揣摩语言、理解句子深层含义的问题。
其实简单
语文教学,老师们教起来是那么辛苦,学生们学起来是那么困难,每次考试,它都是失分最多的项目,除了一些水平较高的学生之外,大多数学生对一些语文试题束手无策。以下是我整理的初中语文的试卷分析,欢迎阅读!
初中语文的试卷分析 篇1“ 岁岁年年题相似,年年岁岁卷不同。若想来年登金科,仍需埋头把卷析。 ” 做为一名教师不分析试卷是不行的,不能把试卷分析透是万万不行的。对学生来说,考卷是对他们综合能力的考查;对教师来说,它将成为他们开展下一学期教学的重要依据之一。
整套试卷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特别注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今年的语文试卷体现了教学大纲和新课改的要求,有利于学生考出真实而满意的成绩,更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指针,也给我们敲响了中考的警钟。
第二部分是阅读理解,共 58 分,总分值不变。
首先是文言文阅读,分值 12 分,和去年一致。考查的是课内篇目 —— 《始得西山宴游记》。学生对它不是很陌生。我平时对此抽查较勤,再加去年的期末调研语文试卷就有相关的试题,今年考此篇,对全县师生来说,我总以为是意外的收获。该部分主要设置了六道题:文学常识( 3 题)、字词解释( 4 题)、解释句子( 5 题)、背诵默写( 6 题)、内容理解,主旨把握( 7 、 8 题)。题型没有变化,这是本套试卷中最为稳定的部分,学生失分应该不会很多。但从评卷结果来看,字词解释、内容理解、主旨把握等考点仍有失分情况。作为教师,对这部分的教学更应细化了,一定要学生 “ 读读背背,了解大意 ” 。
其次是现代文阅读了。现代文阅读,这次考试依然有文体之分,尽管没有明确标识出说明文(《海豚》)、议论文(《坦然看生活》)、记叙文(《独腿人生》),但一看选文,以不言而喻了。命题人对它们的三者分值安排,是相对均分,依次是 15 分、 15 分、 16 分,真是别具匠心,对以前调研试卷贬二拱一的分值安排,迥然有异,算是很大的改进。对选文更是 “ 慧眼识英雄 ” ,三篇都来自课外,注重人文性。如:《海豚》关注动物与人类和谐共存,人要爱护动物;《坦然看生活》强调的是一种良好心调,甚至能和范仲淹的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相媲美;《独腿人生》更给学生展示了一个身残志不残自尊自强的人物形象,寓教育于其中。这些文章,对学生来说是 “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
细看,现代文阅读中纵横交错的考点,也能看出一种趋势,完全弱化了对文体知识的考查,像以前只填举例子、比喻、承上启下等等的能得分的日子,已经是一去不复返了。现代文阅读更加注重文章的'整体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的考查。对文体知识不是不考了,而是对它的考查更强调了文体知识对理解文章的作用,如 13 题(修辞方法)、 15 题(中心论点)、 17 题(论证方法)。换句话说,这部分要求学生要有很强的分析综合能力,并且理解的基础上把握文章,能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感悟,不能在拘于文体知识答题。
通过对阅读题的分析,回想我今年的教学,的确有很大的不足,多少孕于了一些老性试题的练习,拘于文体知识。再从评卷的结果来看,基础知识(主要指字形)出错较多,代词的指代义、筛选信息、重点语句的理解、赏析文章人物等考点失分学生也笔笔皆是。开放性试题反映的问题更多。开放性试题虽然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但这种自由是建立在对材料的理解之上的,提供的答案应当符合原文和题目的要求,而有的学生答题平原跑马,离题千里。总之,对以上知识点的教学教改 0 一定甚之,细之。
第三部分是作文, 50 分,分值不变。
今年的作文仍延续了前两年的话题作文的形式。不过,所给的提示性话语的寓意更丰富,启发性更强。此次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提炼观点,表达感情,并且继续坚持 “ 三自方针 ” ,即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由此可见,这次作文更有利于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发挥自己的真实水平,更有利于学生有所创新,表现个性。
总之,本套试卷呈现出稳定中求发展、继承中见创新、出题时近中考、做题时寓教育的特点。它为我们以后的教学提供了指南,也为今后的课改提供了新的课题,更为明年的中考更敲响了警钟,同时引导我们不断向前。
初中语文的试卷分析 篇2一、试卷结构及命题特点
全卷共分3大块25小题,考查了字词知识、古诗文的默写、仿写句子、成语的正确使用、病句的判断、作家作品的正确搭配、情景回答、综合性学习、课本文言文的阅读、诗歌的鉴赏、散文的阅读、命题或半命题的写作等知识。基本仿照中考试卷题型。 能紧扣新大纲,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提倡并考查了学生的自主阅读、研究性阅读的能力,立足于课内,进行适当拓展延伸。这份试卷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语文实践能力作了一次有益的尝试,为今后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来实施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但有一些能力拓展题,让学生一筹莫展。
试卷第一部分为语言的积累及运用,共 分,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积累和口语交际能力,涉及汉字字形、词语的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分析、语境填空成语的运用、歧义句的修改、古诗默写、写话几个方面。
第二部分为阅读理解,共 分。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运用、分析、概括能力。文质兼美的文章,新颖的题型,特别是两段课外文章的阅读考查,更是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重视能力,注重过程方法,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新理念。
第三部分是作文,计 分。文题《 》,自拟题目,文体不限。题目本身极富挑战性,留给了学生一定的思维想象的空间。对于那些大而无当、平白无味的话题作文来说,更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作文字数的要求为不少于600字。
二、考试情况分析
第一部分主要是考查学生对语言积累运用,得分率在68左右。学生对于识记没有多大问题,这部分失分率最高是第 8小题,这是一道语言运用题(判断下列句子有无歧义,并修改非歧义句),得分率约为4%,因为这是一道超纲题,平时又没有作过相应练习,因此学生得分率较低。此外第3题得分率也仅为30%,(让学生分析出字义属于其基本义的一项)
第二部分的阅读分析题,学生的得分率总体约为634%。得分率高的是课内阅读,约为711%,课外阅读(二)诗和课内紧密联系,材料内容都是《纸船》,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相同,立足于课内,进行适当拓展延伸。现代文阅读文(三)是一篇寓言,让学生分析写法、总结寓意。
作文部分,得分率在76%左右。需要关注的问题是学生的书写,整体上不够工整美观,作文的构思组材方面不够重视,有新意的佳作还不多。
三、主客观题比例
我把语文试题里的选择题和出自课本识记内容的题目(答案不容变更)归为客观题,本次考试客观题共34分;主观题为理解作答题目(含作文)共为86分。除去作文分值50分,其他试题部分主客观题目分值基本持平。
四、难易程度
综观全卷,整体命题难度一般。学生平均分在85分左右就证明其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基本到位。
五 、失分情况分析及对策
1、字词拼写和古诗词默写得分一般。说明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对汉字的书写和诗词的识记重视不够,对课本中出现的生字新词名言名句没有加强积累。在今后的教学中有必要针对字词知识加强督促,强化训练,让学生巩固过关;对于古诗词,不但要强化记忆还要理解记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不但考标上要求的篇目要背诵,还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平时默写时经常出错的字,更要时时“温故”。切记:一字出错,满“盘”皆输。
2、 综合性题目是新课改后出现的一种新生事物。也是学生最易得分和最不容易得分的题目。这类试题的特点在于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在占有给定资料的前提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提出建议的过程。因此,对这项内容的复习首先要学生认识这类问题的特点,把握解决这类问题的规律,最后结合各种类型的练习进行巩固训练。
3、文言文部分。课内文言文考试的范围是初中教读篇目。复习时要抓好重点。根据考纲的考查范围和要求以及自身的熟悉程度对复习内容进行取舍、侧重。一般考查常见的文言虚词、实词的运用,朗读节奏、句意、思想感情等。本次模拟考试失分较多的是句子翻译。此类题解答应注意翻译时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这些字词往往是得分点。当然,在最后的一个月时间里,应多组织学生做相关题目,抓出一些重点句段让其翻译理解和识记。
4、诗歌鉴赏中组织语言能力不强,不能根据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去推知诗歌抒发的情感。少数学生根本看不懂诗歌所写的内容。以后要督促学生多记多背诗歌,真正做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5、现代文阅读部分。在紧张中结束模拟考试(一)的阅卷,我惊喜地发现本次考试中的现代文阅读题目得分普遍看好,存在的问题主要在答题的语言和技巧方面。在最后复习中,应尽量多选文章进行练习。做题时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任何文段的考查都侧重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的筛选,二是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阅读题得高分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靠船下篙”——在原文中找线索找答案。
6、今年的中考语文研讨会明确考试命题作文或半命题作文,不考话题作文。我个人觉得考试什么题目无关紧要,要紧的是如何让学生把作文写好。这次模拟考试中,作文得高分者寥寥无几,大部分在30分左右。存在的主要问题卷面不整洁、字数不够、选题同一、补全标题和所写内容缺乏新意、滥用标点、主题没能得到提升、出现真实校名人名等问题。建议学生在今后的作文中要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大题化小,以小见大,学会“一滴水里见阳光”“半瓣花上说人情”;善于联想,张扬个性。让文章体现出真挚的感情,丰厚的文学积淀,做到文质兼美,富有生活气息。另外,我个人认为,在中考中的命题或半命题作文的选择中,最好选择半命题作文,因为半命题作文还可以自由地补全标题,在补充中体现新意,避免因标题的千篇一律而让阅卷老师产生视觉和审美的疲劳。
初中语文的试卷分析 篇31、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考察方式不一样,不能拿小学的成绩来衡量。
初中考试具体形式:
5-7题选择(课外科技说明文9分);后面一块是课外文言文:3道选择(虚词、实词、文章思想意义的理解9分),然后两个句子翻译8分;
接着是课内文言文古诗词填空(8分);
课外阅读(问答题18分);
口语交际(活题6分);
作文(50分)
2、初中语文考试关键
3、总结
基础的东西完全看自己平时功夫用到位没有,拼音、错别字、古诗填空、文言文中虚词、实词的用法。
家长要找出孩子问题出在哪里,千万不要报个培优班就不管了,然后认为孩子就应该怎么怎么样!
如果培,也一定要有针对性去培。
苏州市2013年语文《中考说明》解析
一、评价要求
考生应达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第四学段7-9目标要求,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重点是:能阅读一般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记叙文及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
二、评价范围
1、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精读课文、部分略读课文及部分名著推荐与阅读、诵读欣赏、专题等。
2、涉及课文的考试内容,约占除写作以外的考试内容的40%-50%,其余的50%-60%可涉及与课文相当的现代读物(包括一般政治、科技、文艺读物和苏州市初中语文读本上的课文)。
3、试卷形式:
1)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 第二部分:阅读与理解
2)题型:客观题---填空、默写、选择
主观题---改错题、简答题、语用题、其他开放性试题
3)难度:7:2:1
三、重要考点说明:
(一)古诗文默写:
1、名言名句,不会避重点和以往考点。
2、诗词文兼顾,以诗为主兼顾词文。
3、涉及部分作者、篇目。
4、2013年中考默写篇目:见附录
(二)语言运用
1、强调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即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表达准确、流畅、简明、得体。
(三)名著阅读:
1、精读片段:课文中的所选语段,对情节、人物、场景有较深入的了解,并以点带面,促进对全书的理解。
2、读好整本书:了解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
3、2013年名著阅读考察篇目:《水浒》《格列夫游记》《朝花夕拾》
(四)文言文阅读:
1、课内:1)理解文言词语(实词、主要的虚词(之、于、而、以、为、乃))。
2)理解文言句子(对内容、句式的理解)。
3)把握文章内容,了解文章特色。
2、课外:1)难度:一般的浅显的文言文
2)阅读要求:讲究整体把握,不求字字落实,关键的句子翻译字字落实。
3、定位:课内文言文的迁移和再认识。
4、题型:翻译。
5、分值:4分。
6、解题要求:直译,关键的实词虚词句式要落实。
(五)课外现代文小阅读:
1、重点:筛选和整合重要的信息。
2、文体:议论文和科技说明文二选一。
3、关注:区分观点和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标等)。
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
(关注图表这种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
4、区分不同文体的特点。
(六)现代文阅读:
1、读懂文章,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基于知识积累、阅读积累和生活积累的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和阐述。
如: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情感思想。
3、概括分析:对文章记叙描写的事物、阐述论证的观点、介绍说明的道理、抒发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4、品味与揣摩:引导学生体验、感受、揣摩。
5、评价:
1)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2)对文本的内容作出合理的评价,对作者的观点作出评价和判断。
5、分析作品的表达技巧:
重在表达作用的分析,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技巧,表达什么思想感情,达到怎样的艺术效果。
1) 修辞手法:哪些修辞格,然后根据修辞格的特点,并结合文体内容,分析其含义、作用。
2) 表达手法:对其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作用进行分析(记叙、议论、抒情、说明、描写)
3) 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烘托、对比、抑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在了解这些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和作用的基础上结合作品内容分析。
4) 行文结构:线索、顺序脉络、以小见大、承上启下、过度照应、伏笔铺垫、呼应、开头和结尾的方式,结合内容分析。
(七)文学作品的分析:
1、分析形象:
1)文学作品的形象可以是具体的人物‘也可以是抽象的情感、哲理,或者体现某种具体的人物精神的景象或物象,形象具有典型性。
2)分析文学作品的形象,通常指通过什么手法刻画什么形象,或形象具有什么具体的特殊含义,形象对表达主旨的作用。
3)通过字里行间,整体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深层次的挖掘,这种形象是否底蕴深厚,是否形象饱满。
2、品味语言:
品味文学作品语言,是对作品的语言技巧评价优劣,如语言是否简练准确生动得体,具有什么独特的语言风格,以及这样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独特魅力。
3、课内现代文阅读要求:出新
变换角度,变出新意,避免对所学课文的结论性意见进行记忆性测试,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能力重新从不同角度审视解说所说文章,较好的兼顾到题目应有的开放性。
(八)写作:
1、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现。
2、对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闪光点,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3、关注:恰当的表达方式(如记叙和描写、议论和抒情),合理的顺序和详略,有特色的联想和想象丰富文章的内容。
记叙文:好的立意,精巧的构思,鲜明的人物形象,真实感人的故事,生动的语言。
议论文:初中阶段一般不作要求。
4、要求:
1)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
2)写作范围和内容更注重向生活开放,为考生提供了较为广泛的写作平台。
3)题目提供的思维空间较大,同时也有一定的限制。
4)作文不设置审题障碍,淡化文体要求,但不是不要文体,反对夹叙夹议的文章。
5、重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的训练。
三、初三复习建议:
1、基础知识着眼于内化运用。
2、文言文复习要扎实。课外文言文翻译要有得分点意识和语境意识,语言表达通顺。
3、重视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
4、作文复习:关注生活、情感态度。
5、关于训练:
1)答题的规范性。
2)关注题干的审题能力、语言概括能力、分析能力的训练。
3)精选试题,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附录:
文言诗文默写篇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篇目)
古文:1、《孔子语录》 2、《鱼我所欲也》孟子 3、《出师表》 诸葛亮
4、《三峡》郦道元 5、《陋室铭》 刘禹锡 6、《小石潭记》柳宗元
7、《岳阳楼记》 范仲淹 8、《爱莲说》 周敦颐 9、《与朱元思书》吴均
古诗:10、《观沧海》曹操 11、《饮酒》 陶渊明
1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13、《使至塞上》 王维
14、《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 李白 15、《望岳》 杜甫
1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17、《惠崇《春江晚景》》苏轼
18、《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19、《赤壁》 杜牧
20、《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 21、《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
22、《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 23、<登飞来峰》 王安石
2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25、《游山西村》 陆游
26、《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 27、《天净沙秋思》(古藤老树昏鸦)马致远
28、《已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龚自珍
2013年名著阅读篇目:《水浒》《格列夫游记》《朝花夕拾》
篇一:作文格局:大作文占主体,微作文在增加
近几年中考,多个地区采用大作文加微作文的方式,全面考查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微作文以写应用性的文段为主,与大作文一起对学生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进行考查。
如2017年浙江湖州卷要求写栏目设计说明,湖南郴州卷要求写请假条,内蒙古呼和浩特卷要求作情节续写,浙江温州卷要求学生给校长写一封信。而北京卷由一个选题微作文和一个选题大作文组合而成,大小四道题目,考查面十分广,而让学生自由选择,又确保了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并且能展现各自的特长。
这些命题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对语言文字应用的重视。可以预见的是,未来这种大作文加微作文的综合考查形式会逐渐成为常态。因此,同学们在考前的训练中,一定要兼顾大作文和微作文,不能抓大失小。
篇二:作文形式:命题作文为主,多种形式并存
近几年中考作文命题主要有命题作文(含全命题和半命题)、材料作文、话题作文、任务指令型作文等形式。从发展趋势来看,2018年中考作文还是会延续命题作文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命题格局。
在笔者收集到的2015年、2016年、2017年的中考作文题中,命题作文(含全命题和半命题)所占比例分别是71%、74%、75%,可以说命题作文是中考作文的主力军。命题作文有效地降低了原先话题作文带来的宿构、抄袭的可能性,所以话题作文渐渐式微。不过,现在的命题作文已经不同于传统的命题形式,我们可以叫它“新命题作文”,因为它兼有命题作文的限定性和话题作文的自由度和开放性。新命题作文的基本形式是“语境+命题”。有了清晰的情境,学生更容易根据题干抓住写作的主题、对象、题材等,更易于写出佳作。因此,笔者认为,提供语境的命题作文将继续成为主流。
中考作文命题的另一个趋势是任务指令型作文会逐渐增多。如2017年江苏南京卷:2047年6月17日,30年后的今天,同学们相约回初中母校聚会,要求每人发言。请你发挥想象,以“无情岁月有味诗”为题,写一篇发言稿。不少于60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任务指令型作文的核心是在完成任务的前提下,完成语言交际——口语或书面语表达。语文本身就是交流工具,而作文的交际性越来越被大家重视,任务指令型作文在中考中的比重应该会逐步上升。
对于各类题型,写作前的审题尤为重要,考前同学们一定要巩固、提高自己的审题能力,尤其是对新的作文形式,要多加训练。
篇三:作文视角:以“我”为中心,关注学生成长
中考作文命题多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成长,引导学生审视生活、关注自我,从而促进自我的反思与心灵的沉淀。2017年中考作文命题标题中直接出现“我”的约有30道题,而间接写“我”的几乎占了80%。
如河南卷“越来越的我”、安徽卷“这就是我的”、浙江杭州卷“本来我可以”、山东青岛卷“做了一回的我”、山东滨州卷“那一刻,我流泪了”、山东菏泽卷“我在”等,这些命题都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在作文中说真话,抒真情。作文的基本原则就是“我手写我心”,《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学生在作文中要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中考作文命题以“我”为中心,强调学生在作文中的主体地位,使得作文总是强烈地跳动着生命的脉搏,也让写作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以“我”的视角看世界,进行表达,一直是中考作文的热点。因此,在考前阶段,同学们要多积累关于“我”的优质素材,形成“我”的独特思考和看法,这样才能在考场上展现“我”的独特风采。
篇四:作文取材:根植学生生活,反映社会现实
近几年的中考作文命题越来越扎根于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真实体验和感受,无论是真实的还是虚拟的情景,都要让学生体悟到写作的真正意义,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如2017年山东烟台卷直接以“生活,是一面镜子”为题让学生作文,还有的考区则关注“一次难忘的经历”“青春岁月”等。湖北随州卷以“共享”为主题,引导学生对共享时代的深层含义进行思考。这些作文题都要求学生关注自己的现实生活,关注时代,关注社会,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生活、心怀更大的社会责任。
生活是作文的来源,也是归宿,作文与生活的关系我们不必赘述,但是在中考作文命题中出现的生活,为大生活。所以,中考作文除了聚焦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感悟之外,还要求学生能通过各种方式间接感悟生活,对自己以外的世界有独特见解,真正成为社会的一分子。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单纯,所以作文题往往先是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再由个体生活向社会生活辐射。因此,同学们要真正地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并且跳出个人、家庭、校园的小圈子,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关注社会现象和热点话题,为自己的中考作文注入新的思想和内容。
篇五:作文价值:着力精神建构,传递正能量
语文学科具有独到的育人功能,尤其是在作文教学中,“文道统一”,特别强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近几年的中考作文命题,紧贴学生的精神世界,传递社会正能量,聚焦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比如,2017年辽宁沈阳卷写“家与国”、山东泰安卷写“善与乐”、重庆B卷“我不只属于我”写学生的责任。再如北京卷作文题一:古人云:“万物贵其真。”这句话启示我们,无论是大千世界中的万事万物,还是日常生活中的为人、做事,都贵在一个“真”字。请将“____贵在真”补充完整,构成你的题目,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万事万物贵在真,该题的核心词即为“真”,直接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考作文命题考查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而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作文题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养成阳光坚韧、积极向上的精神人格,这是未来中考作文的命题方向。针对这一点,同学们在平时要多关注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和品质,写作中要说真话,提倡真善美,避免假大空,表达真情实感,文章立意要积极向上,传递正能量。
篇六:作文品格:鼓励个性思考,彰显创新能力
中考作文兼具体验和思辨,重点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这是中考作文近几年的新趋势。西南大学荣维东教授说,思辨写作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应然取向和发展路向”,可以说,现在它也是中考作文命题的取向和发展方向。从2017年浙江绍兴卷的“开始与结束”、丽水卷的“庄子与鱼”,到山东临沂卷的“借我一双慧眼”等,无一不是要求学生进行辩证思考,写出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各方面发展的关键期,初中生的思想在由感性渐渐转向理性。
写作教学的责任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这在中考作文题中体现得越来越明显,如关系型材料作文,思辨性非常强,在考查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同时,尤其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这些作文题既要求学生读出材料背后的深意,又要求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辩证思考。这类命题将会成为中考作文命题的新方向。因此,同学们要养成思考的习惯,培养敏锐的思维能力;学会辩证地、全面地、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力求文章的观点和角度都能出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