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在海报设计中的艺术表现是怎样的?

色彩在海报设计中的艺术表现是怎样的?,第1张

色彩的演变和发展,彰显了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而色彩成就了海报设计的演变和发展.往形成的过程中、海报设计经历了诸多的历史变迁,关于对海报设计的风格和理解,中西方也有着迥然不同的表达.海报有机的结合了艺术表达和情感表达,而在海报设计的进步和发展中,色彩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在远古时代,色彩就已经有着广泛的运用,利用色彩,人们能够达到一种美的享受.在古代绘画作品中,色彩的运用己经是炉火纯青.色彩能够对设计作品中的内涵和意蕴,进行最直观的表达.线条和色彩,是作品中的最重要的造型手段.线条和色彩相互承托,二者密不可分.可谓是“墨不碍色”、“色不碍墨”.由此能够看出,在绘画作品中,色彩担纲着主要的角色,有着非常重要的运用.色要对墨的不足进行弥补,而墨要将色的位置让出.二者之间紧密联系、密不可分.

首先,在设计作品中,色彩的运用是依形设色,但它的运用标准并非是遵循自然形象的色彩,它是利用主观来配置色彩,通过色彩与线条的离分和联系,塑造了完美的色彩结构,色和形可谓是相得益彰.色彩在作品中的变化,往往更注重提升色质,而不是在实用调和上,其变化不是对调和使用的注重,而是对提炼色质的注重.而性质的衡量及选择和运用色彩材料,决定了色彩的混合使用,这同时也是色彩运用在作品的特性.

海报对色彩运用的另一大特色,就是渲染.它能将画面色彩的独特性突出出来,进而使绘画作品的欣赏力和感染价值增强.正是由于色彩的娴熟运用,才使得作品的欣赏价值提高.人类对有颜色的物件的制作,会受到色彩的局限.因此在绘画作品中,设计师们会运用色彩的调和,对自身作品所需要的元素进行给予满足.

在海报作品中,色彩的运用有着丰富多样的技法.为了达到一种美感的效果,并对作品的主题思想进行表达,在运用色彩时,需要对作品的底蕴和内涵进行表现.在海报作品中,色彩有着非常重要的运用.我国古代一般都是采用天然的色彩,很少运用人工的色彩,当时,红、黑、黄等天然色,是绘画作品的重要组成元素.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在绘画作品中,色彩就有了越来越丰富多彩的运用方式.

在海报设计中,设计师们正是借助于色彩,来表达一种情感.正如黑色所象征的情感是神秘深沉的,**所代表的情感是阳光向上的,绿色代表的情感是春意盎然的.通过巧妙的运用色彩,能够对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蕴进行深刻的传达.设计师们正是通过情感的巧妙运用,将自然色向自我心中所想之色进行内化.进而在绘画作品中,淋漓尽致的表现内心之色,使海报作品的价值增强.色彩如果失去了情感,就不会引发人的共鸣.色彩能够对人的情感进行表达,对人的情感进行释放,进而影响到人的想象和感知,促使人类灵感的爆发.

色彩能够对人的精神世界和性格进行表达.在人类交往的过程中,会释放所产生的不同情感,人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素质会达到一种共鸣.而情感和色彩的共鸣,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人类文明发展和历史的演变过程中,经历不断的磨合和传承的.一些颜色会影响到人类的情感.

色彩源于人们的想象和自然,色彩在初始阶段,仅仅是社会生命的一个构成.而色彩在当今社会中,可对一种精神世界和艺术世界进行传达.这是文明的象征,也彰显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在海报设计中,色彩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的角色.譬如,天空是蓝白交接的颜色.而天空在海报作品中,由于多样化的风格和形式多样的技巧,而对不同的艺术效果进行了展现.色彩有着多种表现方式,在海报设计中,我们不是苛求有多么完美的绘画,而是人们能否接受和欣赏这种海报设计.色彩作为海报设计中的一种保护,无论颜色是色彩斑斓的,还是黑白两种保护色,都能极大的影响到海报设计.

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海报设计也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形式.在海报设计的演变过程中,色彩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色彩已经由最初的自然颜色,向如今的带有情感感情的色彩转变,在这个过程中,色彩是不断的变化的,这些都代表了海报设计的进步.在海报设计中,色彩呈现出多样化的表达方式,这是北京海报设计一种必然的方向和发展趋势.

大自然间的有色光通过不同物体的反射传达到人眼中,不同的波长表达出不同的颜色信息,有色光作用于人眼的过程,伴随着色彩的感知和情感体验。康定斯基在这方面贡献很大。他从研究的范围,划分了色彩的直接性心理感应和色彩的间接性心理感应两个维度。前者是客观性的直观效果,是色彩的固有感情;后者是通过色彩的联想偏好为媒介而表现出来的情感体验。两者的影响因素往往是同时存在的,它们的关系很难绝对区分的。

通常把色彩的物理性(色相、明度、饱和度)感应发展为某种心理的体验,称为直接性心理感应。色彩本身属性带给人的单纯心理感应,是由色彩的固有属性所导致,这种直接的情感对应关系,是人类在整个进化中,所积累的生存经验潜默化的积累而成,就好比红色因为与血和火焰的颜色一样,就代表着危险和警示的作用。

学会如何在设计中熟练的运用色彩来达到我们设计的目的,以及为了把色彩的表现力和对用户心理影响最充分的发挥出来,达到身心结合,天人合一的境界,我们必须深入研究色彩的属性以及所对应的情感体验。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总之,选择产品设计的颜色时要依据想要表达的情感基调,这样才会做到感情和作品的统一,希望各位设计师牢记在心每个色彩代表的心理感受,最后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

色彩情感是人们主观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作用的结果。

色彩本身并没什么情感含义,色彩情感是人们主观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色彩情感的产生来源于设计师意图与欣赏者的感受所形成的共鸣。

常用色彩的情感表现有:

1、红色的视觉度、刺激性、鲜艳度、较强,给人活跃、热烈等联想。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喜欢把红色与吉祥喜庆相联,所以在活动中经常使用红色。红色又易联想到血液,给人具有有生命、危险的联想,因此消防车都是红颜色的。还可以带给我们热情、积极向上、活泼的情感。

2、**的明度对比红色和橙色要高,具有轻盈,光明,辉煌等感觉。**是明度最高的颜色,给人以光明、轻快、活泼的感觉,**的识别性强,注目性高。在我国古代,**是高贵与权威的象征。

3、自然界中蓝色的面积比例很大,寓意蔚蓝的大海和晴朗的天空,是自由祥和的象征。蓝色的注目性和识别性都不是很高,但是给人一种高远、深邃、博大的感觉。蓝色是极端的冷色,具有沉静和理智的特性。在西方,“蓝色音乐”指的是悲伤的音乐。

4、绿色意味着生长,充满生命活力,是青春、生命、希望的象征,给人以安全、和平的感觉。它的刺激性不高,是轻松舒爽、赏心悦目的色彩,对生理和心理的作用都很温和,所以绿色是大多数人喜欢的色彩。

一、色彩表现形式的主观性

装饰绘画的色彩表现不受自然物象色彩的影响,更不受客观物象色彩的约束,而是在追求色彩对人的情感表达及审美取向。然而,装饰色彩的表现形式并不是凭空臆造的,更不是对大自然色彩的临摹,而是根据作者的意念在观察客观事物的基础上来进行归纳、概括变化所形成的。它并不受固有色的约束,更不受环境色的影响,不以光色现象为色彩配合的原则它是运用装饰色彩形式美的规律,强调主观意念的情感表现,对固有色彩进行装饰、包装和合理化的处理,将固有色彩与装饰色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由于装饰色彩的表现形式和一般的色彩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它比较注重的是抓住艺术家内心的情感表现,对于色彩在画面中的表现往往要超出画面色彩本身的视觉意义,因此,色彩实际上已经超越了很多科学意义上的规律,所以了解和研究装饰绘画色彩中的个人情感表达也就更重要了。

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场所,你就什么颜色也看不出。可见有光才有色,没有光就没有色。不同的颜色会给浏览者不同的心理感受。光源的颜色取决于发出光线的光谱成分,即光的波长情况如果想要提高色彩不同颜色的综合运用,不仅表达了他们不同的个人情感,同时也给予了人们以不同的审美感受。表现色彩对人的主观思维情感表达是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人们通过视觉去观察色彩的同时,也在无形之中便被色彩象征力影响等,色彩在心理学上的影响所感染,从而导致对色彩的感性认识及理性认识全面的把握其规律,对于色彩,它既有环境和灯光的感觉,又有冷暖、光源和色调的感觉,同时还具备华丽与朴素之分,还有主观与客观之别。等等这些,都会使人们深深的感受到色彩的审美表现以对色彩自身所独特的魅力所在。

二、色彩的重要性

色彩是绘画的表现语言和最重要的表现方式,对于绘画中的形象、抒发情感、烘托气氛等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造型与色彩是绘画的两个重要语言,形状是一种比颜色更为有效的表现手段;另一方面,用形状却不能取得颜色的表达效果。就表情而言,最显著的形状的效果也比不上落日或地中海蓝的美丽效果。”事实上,色彩能更为直接有效的表达画面的情感与视觉效果。色彩可以说是一种视觉信息,是人们接受外界色光的刺激而产生的感观感受。色彩本身并没有任何情感,是人们的观察、了解、情感抒发等诸多因素给色彩披上了感情的面纱。色彩与情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艺术家与欣赏者之间架起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一般来说,装饰绘画是一种关于形式的装饰性美感,它是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色彩来表达画面的情感。不同形式和色彩又有着不同的形式语言,它们能提供给我们很多表达方式,形式对于艺术创作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形式是任何绘画作品中都离不开的,但形式美感要经过“装饰”,才能达到其自身的魅力所在。因此从造型到造型美不是随意发生的,必须要有作者参与创作才能完成。绘画是一种有创作的形式,绘画内容和题材的表现方式也具有形式的意味和形式的美感。所以形式的产生是随着形式化的因素的反复探索和广泛运用。

三、色彩的情感表达

情感色彩本质在于自由精神状态下转移到画面上用色彩情感律动主导着绘画形式通过色彩的单纯化给予绘画更恢宏的风格并以新的色彩观念增加了色彩表现的精神含量从而使绘画色彩具有更强的精神震撼力。自然界中的色彩不仅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也是人们的主观感受。不同的色彩,还能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色彩感受,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彩色情感这些联想,是人们主观的视觉冲击和心理因素作用的结合。人们在与自然界的物象所呈现的色彩反复接触之后,便在大脑中留下了一定的印象,形成了不同的感观感受。但是色彩的情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还受到很多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表现色彩的运用效果是相对的,在进行画面色彩构成时对情感色彩要灵活运用,应该用心体会,感受客观世界中色彩的情感,画出富有情感内涵的优美作品。创作者要在创作中坚持独立的自信的艺术主张,只有这样的艺术语言才是有思想,有深度的情感迸发。

在审美认识、审美创造、审美欣赏中,情感始终起到重要作用(情感不仅在艺术创作,也在艺术欣赏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艺术家通过生活/艺术实践认识/改造现实和创造第二现实,作品表现主体能动作用和主体个性,艺术家对技艺/媒介把握。

情感是美感的重要构成因素(审美情感是伴随着审美认识而产生的特殊的心理现象)。艺术创作反映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认识和独特的审美个性,作品的风格样式也应是在审美实践中独特的发现和创造。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一个真正艺术品的内容、形式、情感在结构上会融为一体,音乐听上去事实上就是情感本身,同样在那些优秀的绘画、雕塑、建筑作品中,那些相互达到平衡的形状、色彩、线条和体积等等,看上去也都是情感本身,甚至可以让人从中感受到生命力的张弛。

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但感知着作品所描绘的景物形象,而且感受着体现于这景物形象中的艺术家的情感体验,从而引起人们的共鸣。艺术家从来靠的不是作品当中的说教、训斥或命令,艺术品的奥妙,即之所以能产生撼人心灵的威力是离不开情感力量的。

人民网-人民日报:艺术应表现中国精神

人们常说:“爱美是人的天性。”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都需要更多的美。创造美的任务虽然不完全依靠美术,但是,美术却是创造美的最重要的手段。因此,美术的社会作用,归根结底地说,是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密切相关的。

  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心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所谓“心育”为心理教育的简称,它是旨在培养发展学生的健康心理,从而促进其个性完善的教育。心育与德、智、体、美、劳诸育并驾齐驱,同步发展,是教育整体工程中的不可缺少的一个子系统。最近,中央电视台报道,当令中学生约 30%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障碍,当人把依赖、脆弱、焦虑、孤独、固执称为当代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的五大不良心理。为此,正确认识和积极发挥美术的心育作用,是每个美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任务。

  美术作为美育的主要手段的途径,它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美术知识,也不仅仅是美术技能的训练,而是通过学生内心达到审美状态,良好心理得到培养和发展,不良心理受到疗治和矫正,使各种心理功能趋于和谐,各种潜能协调发展,最后达到提高人的生存价值,体验与实现美好人生的目的。这就是说,美术和美术教育还具有心育作用。那么,美术和美术教育又具有怎样的心育作用呢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美术作品、美术构成因素的心育作用。

  自古以来,美术及其教育活动就是人类医治心理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一种手段。人们发现美术作品及其构成因素均具有良好的心理治疗作用。英国心理学家斯宾塞曾经说过:“没有油画、雕塑、音乐、诗歌以及各种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乐趣便失去了一半,这就会给各种疾病的人侵洞开了门户。”[1]远古的美术作品,如古希腊神像、印地安人的图腾和埃及法老的陵墓,被赋予浓重的政治和宗教色彩,而被人们当作祛病人邪,保佑吉祥平安的护身符。尼罗河畔胡夫金字塔那宏伟的形体和三角形的稳定造型,曾给千百万埃及的奴隶造成巨大有心理震慑。近代中国的美术作品同样具有强烈的心理效应,“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旧社会河北杨各庄的贫苦农民,看着贴在门上的门神(一种年画),对幸福的渴望心理,得到暂时的平衡。蜿蜒逶迤的万里长城、上下习舞的中国龙、徐悲鸿笔下昂首嘶鸣的奔马,是中国气派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无不给每一个中国人心理上注入激情和活力。美国小说家欧·享利,构思一画家的墙上画的绿藤叶,支撑着病中少女的生命……所有这些都足以证实了美术作品在人心理上产生的巨大作用。

  心理学家还认为各种图案、标志,甚至单一的美术造型因素,例如某种线条、某种形状、某种颜色、某种构图,均可被视为传达特定联想信息的符号,给人以截然不同的心理感受和心理影响。例如:水平线的开阔感、三角形的安定感、波形的动感、折线的烦躁不安感、旋形的弦晕感等等。据悉,二战期间纳粹集中营里,提审“犯人”的候审室的墙壁上绘着旋形纹样,使人看了头昏呕吐,造成难以忍受的心理折磨、德国法西斯真可谓杀人不见血!著名的德国诗人歌德研究色彩的心理效应长达二十余年,他证明“蓝色能引起人心理的冷觉,红色使人感到恐怖,绿色包含着善良与和解,具有安抚眼睛和心灵的能力。 ”[2]法国学者费勒,用握力计测量在不同色彩光线作用下人握力变化,他惊异地发现橙色光线刺激人的心理,使之兴奋,握力增加四分之三以上。十九世纪末,俄罗医生别赫捷列夫建立了一座专用颜色治疗神经病的医院,用蓝色的房间环境来抑制激动型精神病患者,颇为成功。蓝色首次实现了它的“药物”功能。欧洲一位聪明的足环球教练,让人把足球队员休息时去的更衣室刷成蓝色,以便创造出一种放松的气息;但当他对队员作最后鼓励讲话时,则让队员们走进涂着红色的接待室,以便创造出一种振奋人心的背景,[3]这可说是善于发挥色彩心理影响作用的典型事例。作为美术教师应精通美术构成因素的心理作用,为教育教学中实施心育服务。

  (二)美术作业过程的心育作用

  通过美术作业(或创作)过程,使许多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疾病获得治疗、康复如初,中央电视台《夕阳红》节日屡有报道。其实,对青少年来说,美术作业完成的整个过程,正是为他们设置了一种心理发展理想的环境和氛围。美术教师应注意通过美术作业完成过程的自主性、秩序性和诸多困难,着重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有条不紊踏实操作的习惯、勇于排除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以克服其依赖心理、浮躁焦虑心理和脆弱心理。

  美术作业的环境安静、专业致志,具有严格的条理秩序性,有利于协助学生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首先,美术作业过程是自由自主的,不带有任何强制性,学生宜于在老师的引导下,敞开心扉,认识和发展自我,渲泄释放自己的感情,通过严格的作业程序要求控制自我,在独立完成美术作业中认识自我,久而久之,养成学生自知、自尊、自信、自强等良好的自我心理,而自我心理的培育恰恰是青少年个性全面发展的核心问题。通过美术作业过程,学生自我意识觉醒,自我心理形成,他们自然会摆脱长期以来对家长和教师的依赖,使其依赖心理逐步得到矫正。也有相当数量的学生,缺乏认真完成美术作业的习惯,除了自身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外,严重存在浮躁焦虑心理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课堂上坐不下来,作业常是“半片子”,而美术作业强烈的秩序性是治疗这类不良心理的良药。老师要严格按照程序要求,一丝不苟地强化作业辅导,克服焦虑心理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另外,美术作业过程是学生艰苦细心的劳动过程,学生会遇到许多困难。例如,对理论理解的困难、美术材料准备的困难、粗枝大叶造成作业不佳的困难、缺乏良好习惯丢三拉四的困难、作业效果欠佳受到别人议论的困难等,要求学生完成一次作业,克服所遇到的各种困难,以增强抗挫折意识,矫正脆弱心理。

  (三)美术作业最后成功的心育作用。

  帮助学生使学生的美术作业获得最后的成功,这一点对心育作用的发挥是至关重要的。尽管学生存在着某些心理障碍和诸多心理问题,但教师在辅导学生美术作业过程中,要注意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和表扬他们作业中包括作业过程中的优点,强化他们克服困难完善自我的动力——自己的长处、或强项。创设完全舒适的心理环境,为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比如说,有的学生构思大胆,想象奇特;有的学生制作精细,一丝不苟;有的学生虽造型一般,但色彩漂亮;有的学生卷面整洁,态度认真;有的学生思想活跃,有独特创见……教师作业成绩评定中都应予以表扬。

  按照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教师不要用显而易见的刺激去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而是应在更深的层次上,让他们通过发现自己“才能”的过程,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最重要的源泉之一。 ”[4]教师引导帮助学生把作业完成好,最后的成功,很重要。因为,它能让每个学生都亲身体验到,通过努力和奋斗,终于获得最后成功的愉快。使那些灰心失望的学生认识到“我也同样可以画得好(或做得好)”,使他们萌发积极向上的心理需要,以培养进取心理,克服自卑心理。美术作业的结果应该是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快乐。

  (四)美术活动的心育作用

  美术展览、美术竞赛、美术讲座、美术墙报、美术兴趣小组活动,校园美化等,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天地。在这些活动中,增多了学生交往的机会,协作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增强群体意识,在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中,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信任、同情、责任感等社会性情操内容得到极大扩充,同龄人间容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集体活动与学生个人感情相结合,无疑对发展学生的自主心理、进取心理、相容心理、克服和矫治固执心理、孤独心理、封闭心理是大有裨益的。美术活动“陶养吾人之感情,使之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已损人之见,以渐消沮者也。”[5]

  总之,美术含有音乐及诗之意味,故感人尤深。美术作业过程(创作过程)须全身心地投入,美术宁静致远,具有不可替代的心育作用

  众所周知,产生于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的美术现象和美术作品,一开始就是就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认识需要而出现的。因此,美术可为人们学习生活、掌握经验提供一贯“窗口”,使人们认识许多真实、具体、广泛的生活图景和各方面的知识。具体地说它可以满足人们的认识需要。

  例如,观赏我国古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可使人们通过画中所描绘以桥为中心的两岸的车船运输、商业贸易活动、以及城门内外的街道、店铺、车水马龙繁荣热闹的景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态。观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可使人们通过画中象征真理的耶稣和象征邪恶的犹大之间的戏剧冲突,认识人物不同的内心世界、精神境界。民间美术或民间工艺来说。而青铜玉器、陕北剪纸或编织艺术等,就既是艺术活动,还是生产活动。还有当今电脑美术与现代工艺,又是另一种生活的经验、高科技的审美文化知识与技能活动。

  有位名人曾经说过:“美术的审美本质决定了它对人们有着美化人的心灵、美化生活的意义与作用。因此,通过这种教育活动,可升华人的感情,净化人的灵魂,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以及陶冶人的性情,美化人的生活。”

  众所周知,美术的社会意义与作用主要不是借助于理性的启示,而是着重是以“美”起真。我们就拿中学课本中的美术欣赏学习来,日观赏印度的佛教美术作品,其欣赏的过程就是神圣与净化的过程,又是一种审美享受的过称。这是因为宗教是人性的另一种表现的异化,是主观审美对客观对象的理想,在欣赏中,由于审美的介入,人的的本质得到了肯定与赞扬。人们是通过审美的欣赏活动,从感情的角度反映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中国现代美学家们几乎都十分强调审美、艺术的独立性。王国维肯定地说,哲学和艺术是“天下最神圣、最尊贵而无与当世之用者”,“愿今后之哲学美术家,毋忘其天职,而失其独立之位置”。

  我们生活中离不开审美活动的过程,即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或审美的发现、艺术的构思、情感的表达。因为我们在创作活动中,“不仅是单纯的美术技法,而是艺术情感的表达来实现审美的价值。”„

  美术欣赏具有调节精神与情绪的节奏,丰富学习内容能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还能进化我们的生活。如:学习书籍装帧到为自己装饰笔记本与作业本,从学习服装设计地没自己装扮衣服,从学习环境艺术到没自己美化居室等等。这就是一些美化生活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表现。

  人们掌握美术这一交流手段,在交际活动中能够增强自身的群体意识和认同感。这种群体意识与认同感通过美术的中介活动,便反映为人类情感的共同性或人类精神的感召力。人一旦进入此境,便踏上了通往他人、通往群体、通往社会乃至通往全人类心灵的道路。正如瑞士心理学家容格所说:“只有在艺术中,人们才理解到一种能允许所有人去交流他们情感的韵律,从而使人结合成一个整体。”…所以艺术又被幽默地称为调节人际关系的特殊处方

在艺术领域中,对于艺术家的创作,人们通常会说起“技法和天赋”决定了艺术作品的优劣,当然了,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一个艺术家在创作时如果没有娴熟的技法和相当的天赋,其作品是没有任何深度的,然而除了技法和天赋之外,还有“情感”,那么情感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的作用和地位如何呢?

我们经常会说某位艺术家的作品情感丰富很有感染力,引发欣赏者的共鸣,这就是“情感”给欣赏者带来的作用效果,以及“情感”在艺术创作时的地位,换句话说,一个艺术家技法再精湛、天赋灵感再卓越超凡,如果对情感的拿捏不到位、没有火候的话,其作品就失去了“人情味”,

可以这么说,没有情感的艺术作品就纯粹是“装饰品”,比如一幅画作的布局构图、主体主题都可以依靠技法来完成的,这是很机械化的操作,在绘画艺术中,色彩体现了情感,起伏的笔触和流畅的线条,这是依靠技巧是绝对完成不了的,只有艺术家对艺术产生共鸣,才会有情感,

艺术来源于生活,只有很深刻的了解体验了生活,艺术家在创作时才能自然而然的真情流露,为什么有些人唱歌会那么动听呢?就是因为他(她)有很多生活经历、阅历,所谓“情到深处自然浓”,画家也是一样的,经常“写生”就是为了体验生活,寻找“经历”,而不只是观察事物,

然而情感对于一个欣赏者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情感丰富细腻的人,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是很容易感受到作品是否具备情感,这叫“吸引力”法则,因为艺术风格是多变的,能否触景生情也要靠欣赏者自身的情感咯,情感不丰富的人,是很难通过作品读懂艺术家创作时的内心感情世界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605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