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易变性,即小儿的情感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支配,如遇到不高兴的事易哭闹,稍加劝导又破涕为笑,所以,这时儿童的情感不够稳定。此外,小儿的情感也易受他人的感染,倘别的孩子大声叫嚷,他也大声叫嚷;别的孩子表现害怕,他也害怕。随着小儿生活经验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小儿情感的稳定性就逐步增长起来。
2、冲动性,即小儿不善于控制、调节自己的情感。如当小儿第一次看到墙上的电插座后表现出很大的好奇心,虽然大人因危险而不让摸,把孩子支开,但是小儿却大哭大闹,执意要去触摸一下。
3、反应不一致,即同一刺激,有的小儿可以反应强烈,有的则无反应。2岁开始,小儿的情感表现日渐丰富、复杂,如喜、怒,初步的爱与憎等。在不正确的教育下,也会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与情感,如见人害羞、怕黑等。
4、社会性,学龄晚期孩子的社会性情绪表现的较为明显。他们开始知道哪些事物或行为是好的,应该去做,哪些事物或行为是不好的,不应该去做,并逐渐知道为什么好或为什么不好。孩子们的这些社会性活动或观念,都是在大人的教育影响和对孩子们的评价活动中,逐渐发展和形成的。
中学生情绪情感的特征为:情绪的自主性、情绪活动的丰富性、情绪体验的跌宕性、情绪变化的两极性、微妙的隐蔽性。
1、情绪的自主性:中学生的情绪自主表现为更强的自我依靠、主动性、对同伴压力的抗拒力,对自己的决定和生活的责任感。
2、情绪活动的丰富性:在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中,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独立意识日渐增加,会不断产生一些新的需要,由于新的需要不断出现,中学生在自我认识的态度体验上,形成了自尊、自信、自我、自负等,以及由同伴交往带来的多种情绪体验。
3、情绪体验的跌宕性: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容易动感情,也容易激怒,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
4、情绪变化的两极性:中学生的情绪波动性表现为情绪的大起大落,往往从一个极端走上另一个极端。中学生的情绪十分强烈,为一件小事或暴跳如雷,或欣喜若狂,或垂头丧气的现象屡见不鲜。与此同时,他们的情绪还有着温和细腻的一面,在与知心朋友交流时,他们也会表现出温文尔雅、和颜悦色的形象,即使有令人不快的事情发生,也会冷静理智地对待和处理。
5微妙的隐蔽性:中学生的情绪表现具有内隐的性质。但中学生毕竟阅历较浅,涉世未深,内心深处存在希望被理解的强烈愿望,依然比较坦露、率直,当意志不能完全控制情绪时,也会锋芒毕露,遇到知己时,也会倾诉真情,所以,情绪的隐蔽性是相对而言的。
(1)小学生情绪情感的丰富性不断扩展
与学习活动和学校生活相关的事物内容构成了小学生情绪的主要内容。此外,儿童在班集体的地位以及与同伴之间、老师之间的关系,老师对学生的评价等,都会引起小学生负面的情绪体验。
小学生的社会性情绪也在不断发展。小学生的各种高级情感的不断发展也在丰富着小学生的情感世界。
(2)情绪情感的稳定性逐渐增强
随着儿童进入小学,在集体生活和独立学习生活的影响下,儿童控制情绪的能力逐渐提高。虽然与成年人相比,小学生的情绪仍然具有很大的冲动性,还不善于掩饰、控制自己的情绪,但他们的情绪已开始逐渐内化,小学高年级学生已逐渐能意识到自己的情绪表现以及随之可能产生的后果,情绪的稳定性和平衡性日益增强,冲动性和易变性逐渐消失。
(3)情绪的深刻性不断增加
小学生的情绪与学前儿童相比,不但在内容上丰富多彩了,而且其情绪体验也更加深刻了。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归因能力不断得到提高,情绪体验逐步深刻,愤怒的情绪开始逐渐减少,并更加现实化。
早期的主要体验到愉悦和不悦。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情绪情感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从早期的主要体验到愉悦和不悦,到幼儿期逐渐意识到不同的情绪并学会处理情绪,再到大儿童具备更好的情绪认识与表达能力,最后到青少年期情绪更加复杂,包括自我意识的增强等。这一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逐渐丰富的过程,与人的身体、智力、语言等方面的发展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客观事物符合需要时,产生积极肯定的情绪情感,如高兴、满意、愉快、爱等;否则,便产生相反的情绪情感,如痛苦、不满意、愤怒、恨等。人的情绪情感根据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的各种不同需要,需划分出各种不同的种类。
幼儿出生时就存在最原始的情绪。这是与生俱来的遗传本能,是与生理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直接联系的,如饥渴会引起哭闹等不愉快的反应。2个月起开始出现对人脸的积极情绪反应,6~7个月时出现对母亲或抚养人的依恋情绪,这都是幼儿情感社会性的最初表现。1岁以后出现对人、对物的关系的体验,如与熟悉的成人在一起的喜悦感和离开时的痛苦感或怕见生人的害羞感等。2~3开始产生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情感的萌芽,如对故事中正反面人物的爱或憎等。幼儿期的情绪情感继续不断发展,特点有两个:
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逐步增长
幼儿前期,情绪情感不稳定,有意性也很低。一个表现是富有易变性,极其容易受外界事物支配,特别是新鲜的事物立即能引起强烈的情绪情感;还极其容易受感染,一个幼儿哭,大家都哭起来。另一个表现是富有冲动性,不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情感,破涕为笑的现象经常发生。从幼儿中期到末期,稳定的情绪情感不断增强,如对父母及幼儿园老师、小朋友的爱和依恋是不大容易变化的。情绪情感有意性提高,这通过幼儿多少已经能够有意的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如故意不哭)体现出来,甚至通过控制情感本身体现出来。
社会性的高级情感逐渐发展起来
幼儿前期,情绪情感主要受生理性需要支配,社会性的高级情感刚刚开始萌芽。在正确教育下,到了幼儿中、末期,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明显开始发展。
道德感是关于人的思想、意图、言论、行动是否符合人对道德的需要而产生的情感。这时的幼儿已能逐渐分辨一般的是与非,知道什么是好和不好,而且逐步学会评价别人和自己的行为,同时产生喜欢或痛恨的情感。理智感是关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对某种认识或追求真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情感。
幼儿从5岁左右开始,理智感主要表现为求知欲显著发展起来,他们特别好问、爱动脑筋,这种迫切求知的需要能否得到满足会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此时期有“发问期”之别称。
美感是关于客观事物或人的思想、意图、言论、行动是否符合人对美的需要而产生的情感,同时也会逐渐掌握对美进行评价的准则和要求,培养起了一定的审美能力。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有各种不同的情感表现。
婴幼儿的一切情感表达都是为了自我满足,如渴了、饿了、痛了,他们都会用强烈的哭叫表现出来。学龄
前儿童处处表现出肯定的情绪,他们不停地奔跑、笑闹,主要的动机就是为了得到愉快。
孩子的情绪是不稳定的,经常起伏变化,而且常常表现出来,如受到表扬就洋洋得意,受到批评就抑郁不高兴。他们特别易激动,往往由于某件小事而情
绪冲动,此时完全不能控制自己,短时间内很难平静下来。
到了小学低年级情绪的冲动逐渐减少,情感也比较稳定,他们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感情。掩盖自己的心情不
让它表露出来,如有的为了不想让同学把自己看成是个爱哭的孩子,摔了跤也不哭泣;有的壮着胆子装作不怕打针的样子,为的是不想让同学说自己是胆小鬼。
进入中学以后,情感表现更加稳定,不再动辄发怒或沮丧,偶然发火也能较快地平静下来,其兴趣已从自我转向集体,此时一些同性别的、志趣相投的儿童少年常形成小
团体,他们把能得到小伙伴的青睐当成一种快乐。这时家长和教师不能硬性拆散他们,要正确地因势利导,把他们引导到认真学习、为集体做好事的正确轨道上,加
强人生观和理想教育,培养明辨是非、性格开朗、富于同情心和责任感等良好情感。
儿童情绪发展四个特点
l、 情感内容不断丰富
进入小学后,学校成为小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生活接触的扩大、环境的变化和丰富多彩的集体生活使小学生情感内容丰富兴起,学习已成为儿童生活的基本内容。此时,学习的成败、在集体中的地位、与同伴的关系使小学生产生了多种情感体验,丰富了小学生的情感世界。
2、情感的深度在增加
小学生的情感不仅内容不断丰富,而且对各种情感也有着逐渐深刻的体验,虽然这些经历还暴露在外,容易激动,但在本质上与学龄前儿童明显不同,他们逐渐与某些人生观,世界观,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相联系。
3、情绪稳定度不断提高
在学校有组织、有计划的集体生活中,小学生的情绪逐渐内化和稳定,其发展过程与小学生年龄和年级的增长基本一致,小学生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逐渐增强。例如,小学生会尽量抑制住自己的眼泪,以防止别人看到他所经历的恐惧;他会试图隐藏自己的满意的感觉,因为他受到老师的表扬。
4、高级情绪逐渐发展
高级情感是指与社会需要相关的情感,包括道德感、美感和理性意识。
① 小学生道德感发展特征小学生的评价标准是否从原则发展到原则。例如,小学生一般不会根据偶然的外部环境(办公桌附近、住所附近)来选择朋友,而是解释他们选择的原因。
小学生到道德感的经历从简单、冲动到深刻。稳定的。例如,对于善良的理解,低年级的学生认为不打人、不骂人是可以的,而高年级的学生则认为应该包括找钱、团结和友谊。小学生到道德的体验范围从小到大,从近到远。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父母的爱、对兄弟姐妹、同学的爱,然后逐渐延伸到爱家乡、爱祖国。
② 小学生美感的发展特点仍然具有幼儿时期的特点:外在的美,主要是真实性;中高年级小学生开始从现实生活中学会理解和感受美和丑陋、善恶。
③ 小学生理性意识小学生的发展特征更多地与具体的、直观的事物相关,他们感兴趣的焦点是事实本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