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继《枫桥夜泊》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张 继《枫桥夜泊》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第1张

枫桥夜泊

张 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生卒年不详,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樊)人。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举进士,天宝十四载(755)一月,安禄山之乱爆发,张继曾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肃宗至德中曾任御史,代宗大历年间任检校祠部员外郎、洪州(今江西南昌)盐铁判官,没于洪州。著有《张祠部诗集》,《全唐诗》录其诗一卷,《全唐诗续拾》补其诗三首又二句。

《枫桥夜泊》一作《晚泊》,一作《夜泊松江》。宋范成大《吴郡志》卷十七《桥梁》说:“枫桥在阊门外九里道傍,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阊门即苏州城西门。

首句写黎明时所见到的景象。“乌”指乌臼鸟,其特点是一到天亮时就会叫,如南朝民歌《读曲歌》说:“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愿得连冥不复曙,一年都一晓。”将乌臼鸟与雄鸡相提并论,可见它们都会黎明即啼。“霜满天”实际上是霜满地,指到处都是白花花的霜,再说黎明时天色与霜也比较接近。“霜满天”也表明已进入深秋初冬时节。

后三句倒叙昨夜停泊在枫桥边的所见所闻所感。次句写作者晚泊枫桥的目的是为了睡觉,但是他迟迟没有睡着,以至于见到了“江枫”和“渔火”这些令人分外忧愁的景色。“江枫”是深秋时节标志性意象,早在战国时代,宋玉所作《招魂》的最后就写道:“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其意境与诗人所见之景、所怀之情非常吻合,所以诗人在诗中化用了这一意境。不过“江枫”也是诗人所见之实景。因为与张继同时的刘长卿在《登吴古城歌》中写道:“天寒日暮江枫落,叶去辞风水自波。”他在《秋杪江亭有作》中又说:“寂寞江亭下,江枫秋气斑。”既然刘长卿能看到苏州地区的江边枫树,张继当然也能看到。“江枫”这一意象在诗中表达了忧愁的情绪。“渔火”反衬了夜晚的深沉与黑暗,同时也很容易使诗人联想到捕鱼人一家在船上团聚,而自己却孤身一人漂泊在水上。

三、四两句写诗人直到半夜三更都没有睡着。明人王鏊撰《姑苏志》卷二十九《寺观上》云:“寒山禅寺在阊门西十里枫桥下……相传寒山、拾得常止于此,故名,然不可考也。”可见寒山寺与枫桥相距不远,而夜半又非常寂静,故诗人能清晰地听到钟声。夜半钟声既打破了半夜的寂静,又凸显了半夜的寂静。

总之,这首诗写诗人夜泊枫桥时,整个晚上都愁得没有睡着觉。作者为何如此忧愁呢?从前面所介绍的写作背景中可以看出,他的愁里交织着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这首诗之所以成了写愁的代表作,还在于作者将这种深深的忧愁充分地表现了出来。此诗成功地采用了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相结合的方法,多角度地展现了静寂的世界,“月落”、“江枫渔火”写所见,“乌啼”、“夜半钟声”写所闻。“月落”写天之远,“霜满天”写地之广,所写又都是深秋季节的典型景象,它们都承载了诗人深深的忧愁。作者还巧妙地将所见、所闻、所感糅合在一起,诗人通过“乌啼”引出“月落”与“霜满天”;通过“钟声”使作者想到已经“夜半”,想到自己在“客船”上,“独在异乡为异客”,尚无归宿的感觉便油然而生。此外,该诗采用的倒叙手法也增色不少,作者将黎明时的所见、所闻、所感置于开头,先给读者留下一个鲜明的印象,而将“夜半钟声”置于最后,又让人回味无穷。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原文:

枫桥夜泊 / 夜泊枫江

作者张继 朝代唐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扩展资料:

全诗以一愁字统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这二句既描写了秋夜江边之景,又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

一缕淡淡的客愁被点染得朦胧隽永,在姑苏城的夜空中摇曳飘忽,为那里的一桥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风情,吸引着古往今来的寻梦者。

《枫桥夜泊》古诗赏析:“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了这位怀着旅悉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题为“夜泊”实际只写了“夜半”时分的景象和感受。诗的首句,写了午夜时分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树上的栖鸟由于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被惊得发出几声啼鸣。月落霜凝的幽静环境中,人对夜凉更加敏锐。诗中的“霜满天”并不全是自然景观的描绘,它融入了诗人的感受:夜里侵肌入骨的寒意,使诗我感到茫茫夜气时弥漫着满天霜华。在此句中“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是所感,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受过程,同时又将一切和谐地融进了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和羁旅者的孤孑清寥。由此可见诗人运思的细密。

“江枫渔火对愁眠”描绘了枫桥夜泊的特征和游子的感受。“江枫”一词所沉积的感情给人以秋色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点点渔火在昏暗迷蒙雾气茫茫的江面上特别引人注目。“江枫”“渔火”一静一动,一明一暗,一近一远,可见诗人在景物的搭配组合上颇为用心。“对愁眠”里有孤寂的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时萦绕在心里的缕缕轻愁;也隐含着诗人对旅途幽美景物的新奇感受。其中的“对”字有“伴”的意蕴却不象“伴”字那么外露。但我们似乎能从中感觉到舟中的旅人与舟外的景物之间一种无言的交融。诗的前幅布景密度较大,短短十四个字就写了六种景象,而后两句就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钟声。由此可见,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是诗人在夜泊枫桥所得到的最鲜明深刻、最具诗意美的感受。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孑客虽然已尽显了枫桥夜泊和特征。

但还不足于尽传它的神韵。“夜半钟声”不仅衬托出了夜的静谧,且揭示了夜的清寥。此刻诗人卧听疏幽的钟声时那种难以言表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枫桥的诗意美,是因为有了枫桥西一里处的寒山寺这所古刹,它使这里带上了历史文化的色泽。诗人之所以用一句诗来点明钟声的出处,看来是因为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使“枫桥夜泊和神韵得到了最完美的表现,这首诗便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枫桥秋夜景物画的水平上而是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意境。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大家实在是太熟悉了,熟悉到什么程度呢?我们都记得有一首很著名的流行歌曲《涛声依旧》,里面唱道: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哏,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这渔火、枫桥不都是咱们今天要讲的《枫桥夜泊》当中的意象吗?这首诗的确给我们传递了一种难以言表的、难以忘怀的情感。

诗的第一句说,“月落乌啼霜满天”。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呢?是一个没有明月的夜晚,月亮去哪儿了?月亮已经落下去了。月亮已经睡着了,谁还醒着?只有乌鸦还醒着,在这一片漆黑当中,只能听见乌鸦阵阵的哀啼。

这还是一个“霜满天”的夜晚。可是轻霜怎么可能跑到天上去呢?霜只能落在地上。这里所说的“霜满天”。实际上是指霜色满天,是像寒霜一样的雾气铺满了天空。可见这是一个无比黑暗、无比哀伤、无比寒冷的夜晚。就是在这样一个夜晚里,诗人乘坐的这一艘船停泊在了枫桥的边上。此时此刻,诗人在想些什么呢?

第二句,就点明了此刻诗人的所思所想,诗云:“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一句诗颇值得推究,到底是“江枫”和“渔火”相对呢?还是“江枫渔火”和诗人相对呢?有人认为这个“江枫”是指岸边种植了很多的枫树,这些枫树在黑暗当中随风摇曳沙沙作响,与渔船中的灯火相对。也有人认为这个“江枫”二字指的是苏州附近的的枫桥和江村桥,这两座桥相互呼应,桥下的渔火也相互呼应。

总而言之,不管是江岸上的枫树,还是枫桥和江村桥下的渔火相对,诗人面对此时此刻暗夜当中的枫桥、暗夜当中的渔火、暗夜当中随风婆娑起舞的枫树,心中肯定有着无限的感慨。什么感慨呢?他自己对愁难眠啊。为什么不能入眠呢?也许是因为在安史之乱当中,诗人经历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也许是因为安史之乱之后,诗人流寓江南,远离家乡,思念亲人,也许是在这安史之乱之后,诗人的生活、诗人的仕途、诗人的未来都面临着很多的未知,所有这些愁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这个“月落乌啼霜满天”的夜晚,诗人怎么睡得着?所以我们说此时此刻诗人的愁和愁眠,和这渔火和这霜满天和这乌啼和这月落之后的无边的漆黑,都全部聚焦在了一起。

所以,前面两句诗句中静态的景物有:霜、江桥、枫桥、灯火

动态的景物有:月亮、乌鸦、渔船

一、央视有一个大学生古诗词的比赛节目是《中国诗词大会》。

二、简介:

《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于2016年2月12日(正月初五)起每周五晚20:00播出,至2016年4月15日,主持人是董卿,总共有10期,每期90分钟。

三、来源:http://wwwmoeeducn/s78/A18/moe_807/201602/t20160202_229309html

《枫桥夜泊》通过写江南夜景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忧愁。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继所作,全诗原文如下: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白话文意思是深秋的夜色,漫天遍野都是白白的霜花,月亮在西边的天际落下去了,偶尔听到几声乌鸦的惨叫,更加感到凄凉。松江岸边枫树下,停泊着几只渔船,劳苦了一天疲惫不堪的渔夫们和衣而眠。生活的愁苦挂在脸上,他们相视无言。远处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扩展资料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66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