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与杨振宁的关系

邓稼先与杨振宁的关系,第1张

  邓稼先与杨振宁是中国物理学领域的两位杰出人物。邓稼先是中国科学院的创始人之一,他在中国的原子弹和导弹项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杨振宁则是著名的物理学家,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虽然两人在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研究方向,但他们之间的关系却密不可分。

  邓稼先和杨振宁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合作,当时他们都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任教。他们的合作主要集中在弱相互作用领域,这是一个研究微观粒子相互作用的重要领域。两位科学家的合作产生了很多重要的成果和发现,其中最著名的是关于弱相互作用的非守恒性理论,这是他们一起发表的一篇论文。

  尽管两人的合作在科学上非常成功,但邓稼先和杨振宁的关系在政治上却受到了很大的压力。邓稼先因为他曾在中国的原子弹和导弹项目中工作而受到美国政府的怀疑,他甚至被拒绝延长签证。杨振宁也因为他与邓稼先的合作关系而受到了中国政府的压力,因为中国政府当时正处于反对美国的“文化革命”时期,他们不希望中国的科学家与美国的科学家合作。

  尽管两人面临着政治上的困难,但他们的科学合作仍然继续下去。他们在普林斯顿大学共同指导了许多学生,并一起参加了许多国际会议和研讨会。他们的合作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末结束,当时邓稼先因间谍罪被捕入狱。尽管邓稼先的命运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但杨振宁仍然对他保持着支持和尊重。

  总的来说,邓稼先和杨振宁是中国科学界的两位杰出人物,他们的合作关系产生了很多重要的成果,并在科学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尽管他们在政治上受到了很大的压力,但他们的科学合作和友情经受住了时间和政治的考验。

1950年8月20日,邓稼先在美国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物理系取得博士学位以后,就以最快的速度办好一切手续,乘坐“威尔逊总统号”轮船,返回祖国。他重回祖国参加建设的心情太急切了,竟没来得及向杨振宁辞别。他相信还会有和杨振宁再谈天说地的机会,谁知这一别竟是21年!从美国回来后,邓稼先在钱三强、王淦昌领导的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在工作中,邓稼先扎实的理论基本功很快就显示了出来。他多次发表优秀论文,完成了多项科研任务。1956年,邓稼先得到组织批准,光荣地加入了中国***。这也是党对他回国后工作成就和思想素养的充分肯定。1958年春天,他接到组织通知,奉命研制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从此以后,邓稼先的名字就从公开场合和报纸、杂志等多种出版物上消失了。亲朋好友甚至连他的妻子许鹿希都不知道他去了哪儿,只知道他在执行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任何人都不得接近。经过长时间的艰苦努力,邓稼先和其他科学工作者终于使原子弹的蘑菇云在神州大地上升了起来。这时已经是1964年10月了。此时邓稼先已经离别妻子和其他亲朋好友长达六年之久了。然而,他们都不知道原子弹的试爆成功凝聚着他六年的心血。邓稼先的岳父是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许德珩老人。当他听到我国原子弹试爆成功的消息后十分兴奋。有一次,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严济慈来拜访他,他对严老说:“咱们中国人自己能够造出原子弹了。这下美国佬再也不敢欺负咱们了。你知道是谁造出来的吗?这个人真了不起。”“这个问题嘛,你以后去问你的女婿好了。”知道实情的严老用手拍着他哈哈大笑起来。许德珩老人似乎忽然领悟出了这话的意思,也跟着朗声大笑起来。1971年,邓稼先儿时的伙伴杨振宁从美国回来,提出要见这位21年没见的老朋友,可是当时的邓稼先正受到“四人帮”的迫害,被秘密囚禁在西北某地。杨振宁提出要见邓稼先,周总理才知道了邓稼先的危险处境,马上叫人把他接回北京。在首都机场,两位儿时的伙伴终于又见面了,然而此时此地,他们竟相见无语。杨振宁一直想打听我国原子弹试爆方面的问题。可是,他知道这样机密的事情邓稼先是不会对他说的。于是,杨振宁准备从侧面来问。去上海前,在首都机场,杨振宁问邓稼先:“据说中国试验的原子弹是一个美国人帮着搞的。这消息是否确切?”

这个问题使邓稼先犯了难。如果说自己不知道,等于是欺骗朋友;如果否认,不等于说明承认自己参与了原子弹试验工作吗?他仔细想了想,决定来个缓兵之计,对杨振宁说:“你先上飞机吧,我以后再告诉你。”在杨振宁到达上海后,邓稼先把这个问题向上级做了报告。最后周总理亲自做了指示:“一定要让邓稼先如实告诉杨振宁,中国的原子弹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制造出来的,没有一个外国人参加。”邓稼先得到总理的亲自批示后,连夜给杨振宁写了一封长信,告诉了具体内情,并派人立刻送到上海,转交杨振宁。当杨振宁接到信,知道实情,竟百感交集,热泪滚滚而下。中美建交后,杨振宁每次来华,都要与邓稼先会面,畅谈友情、学术理论和中国科学的发展。邓稼先身患绝症,杨振宁得到信息,特地从美国赶回来到医院看望他,并送了一束极大的鲜花。

  邓稼先

  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邓稼先祖父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和篆刻家,父亲是著名的美学家和美术史家。“七七”事变后,全家滞留北京,16岁的邓稼先随姐姐赴四川江津读完高中。1941年至1945年在西南联大物理系学习,受业于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1945年抗战胜利后,邓稼先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

  1948年10月,邓稼先赴美国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物理系读研究生,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在他取得学位后的第9天,便登上了回国的轮船。回国后,邓稼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1958年8月调到新筹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随后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他主要从事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1979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前往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去世。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杨振宁

  一、生平简介

  杨振宁(Chen Ning Yang 1922~)美籍华人,理论物理学家,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县(含合肥市)。在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在吴大猷指导下完成学士论文,1942年毕业后即入研究院深造,在王竹溪指导下研究统计物理学。1945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学做研究生,深受E费米熏陶,在导师E特勒的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1948年获博士学位1948~1949年任芝加哥大学教员,1949~1955年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1955~1966年任该所教授,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爱因斯坦物理学讲座教授,并任新创办的该校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美国总统授予他1985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章。1984年12月27日,北京大学授予杨振宁名誉教授证书。

  二、科学成就

  杨振宁对理论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基本粒子、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领域。对理论结构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贡献。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风格:独立性与创建性强,眼光深远。

  1.在粒子物理学方面,他最杰出的贡献是1954年与RL密耳斯共同提出杨-密耳斯场理论,开辟了非阿贝耳规范场的新研究领域,为现代规范场理论(包括电弱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理论、大统一理论、引力场的规范理论、……)打下了基础。杨-密耳斯场方程最近被数学家S唐纳森引用,获得了拓扑学上的重大突破。

  2.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方面的另一项杰出贡献是:在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深入研究了当时令人困惑的θ-τ之谜——即后来所谓的K介子有两种不同的衰变方式。一种衰变成偶宇称态,一种衰变成奇宇称态;如果弱衰变过程宇称守恒,则它们必定是两种宇称状态不同的K介子。但从质量和寿命来看,它们又应是同一种介子。——杨振宁和李政道通过分析认识到,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他们仔细检查了过去的所有实验,确认这些实验并未证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在此基础上他们进一步提出了几种检验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实验途径。次年,这一理论预见得到吴健雄小组的实验证实。因此,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工作迅速得到了学术界的承认,并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一项科学工作,在发表的第二年就获得诺贝尔奖,这是第一次。

  在粒子物理学方面,杨振宁的其他贡献包括:费米-杨模型(1949),与李政道合作的二分量中微子理论(1957),与李政道和R奥赫梅合作的关于C(电荷共轭变换)和T(时间反演变换)不守恒的分析(1957),与李政道合作的高能中微子实验分析(1959)和关于W粒子的研究(1960~1962)。与吴大峻合作的CP(宇称)不守恒分析(1964),规范场的积分形式理论(1974),与吴大峻合作的规范场与纤维丛的关系(1975),与邹祖德合作的高能碰撞理论(1967~1985)等。

  3.在统计力学方面,杨振宁的贡献包括:二维伊辛模型的自发磁化强度(1952),与李政道合作的关于相变的理论(1952),与杨振平合作的关于数种模型的严格解(1966~1985)等。

  4.在凝聚态物理方面,杨振宁的贡献包括:与N拜尔斯合作的对磁通量量子人的解释(1961),非对角长程序观念(1962)等。

  杨振宁于1971年夏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他回美以后,对促进中美建交、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促进中美科学技术教育交流都做了大量工作。杨振宁受聘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杨振宁发表过约200篇科学论文和报告。

我不应该将杨振宁跟邓稼先相提并论!因为他们是一个在天一个在地!

大家对邓稼先比较了解,但大家知道给外国人当了一辈子狗,老了才回国到处招摇的色鬼杨振宁吗?

  以下为转载他人的文章:

  扬振宁和邓稼先是同乡,初中同学,西南联大同学,一起坐船去美国留学。后来两人有着完全不通的价值取向,走上了完全不通的道路!扬振宁留在美国繁华世界,靠获得诺贝儿奖,出尽风头,晚年还不甘寂寞!邓稼先当年毅然回国,为中华民族的两弹一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可惜的是由于当年的科研试验条件有限,人身防护条件简陋,邓稼先由于核辐射过多,身患癌症,英年早逝,实为国家民族之大殇!但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从历史和国家角度来说,邓稼先必将千古流芳,永垂不朽!

  

  

   是他,永远的奠定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战略安全和民族地位!不管过多少年,所有炎黄子孙都将崇敬他!

  

  以下为邓稼先和杨振宁一生中几个重要的镜头:

  

  

   镜头一:着学生装的扬振宁和邓稼先先后登上轮船来到美利坚留学。

  

  

   镜头二:西装革履的邓稼先在威尔逊总统号轮船上(取得学位后的第九天)踏上 归国的旅途。

  

  

   镜头三:西装革履,拿到诺奖的志得意满的扬振宁因为买不到长岛的房子耿耿于 怀(最后还是屈居在教授区买了房子)。

  

  

   镜头四:茫茫戈壁滩上,穿着旧军大衣的邓稼先在风沙中勘测原子弹实验场(数 年后罗布泊蘑菇云升起,整个世界震惊,纷纷猜测中国得到了苏或美专家的帮助,数十年后考可死报告再次坚称中国偷窃W88弹头技术云云)。

  

  

   镜头五:扬振宁访问中国,问邓稼先有没有美国人参与了两弹研制(尚不知邓就 是负责人),邓稼先只是说了句:你先上飞机吧。

  

  

   镜头六:扬振宁在上海的饯行宴会上(特写:政要满座,山珍海味加茅台酒), 突然收到邓稼先的纸条(内容大家都知道了),立刻离席到厕所泪流满面(第几次痛哭?)

  

  

   镜头七:大量扬振宁与李政道交恶的新闻报道(特写:时间跨度达四十年)的镜 头切换,其中数分钟扬振宁对台湾某传记作家细数当年某年某月某日某时自己如何将灵感告诉李政道云云。

  

  

   镜头八:戈壁滩上,某次核弹点火后未爆炸,众人面面相嘘,邓稼先说了句“我是总指挥”,然后只身走进实验场双手捧出哑弹。

  

  

   镜头九:几年后,北京301医院,邓稼先患癌症全身大出血逝世。

  

  

   又数年,两弹解密,中央始大张旗鼓宣传,邓稼先的名字被世人所知。

  

  

   镜头十:扬振宁写悼文追念邓稼先,大家恍然:原来两人是校友。

  

  

   镜头十一:应母校多次邀请,扬振宁毅然决定回清华园定居,在保留美籍前提下 办理中国绿卡,入住装修一新的带电梯的两层别墅,开始教授本科物理。

  

  

   镜头十三:扬振宁通过亲友向媒体透露要和28岁的翁MM订婚(让我的老灵魂得到)

  

  

  

  

  

   在一次爆炸失败后,几个单位在推卸责任。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必须有人到那颗原子弹被摔碎的地方去,找回一些重要的部件。邓稼先说:“谁也别

  

  

   去,我进去吧。你们去了也找不到,白受污染。我做的,我知道。”他一个人走进了那片地区,那片意味着死亡之地。他很快找到了核弹头,用手捧着,走了出来。最后证明是降落伞的问题。就是这一次,伏下了他死于射线之下的死因。

  

  

   邓稼先在去世前,嘴角出血与扬振宁合影,他是一种壮志已酬,得其所哉的欣慰。夫人许鹿希说,那时他已是全身大出血,擦也擦不干,止也止不住了。高强射线导致的不治之症。这是在他手捧核弹头走出放射区时,就心里明白的。

  

  

   2 中国人都一定要知道的真相:扬振宁和邓稼先

  

  

   邓稼先有一次开会在西湖,他拉着同仁在“精忠报国”那四个古意盎然的字前照了一张相片。许鹿希说,邓不爱照相,但这张照片是他自己要照的。当初随邓稼先一起搞原子弹的科学家,有些中途而退了。因为“没有科研成果,不能家庭团聚,不许亲友通信。作为知识分子和普通人的生活、乐趣、权益,是必须牺牲掉的了。

  

  

   扬振宁的不忠不孝不仁不义!

  

  

   不忠:扬振宁先生在祖国最困难的时候毅然加入美国籍,父亲劝说也无效,不肯归国效力。拿到诺奖的志得意满的扬因为买不到长岛的房子耿耿于怀(最后还是屈居在教授区买了房子)

  

  

   不孝:加入美国籍,为此事扬的父亲到死也没有原谅他,是为不孝。

  

  

   不仁: 在祖国富强时,又在与某名牌大学的互相吹捧炒作中,回国颐养天年,自从回国以来,东走走、西逛逛,忙着走穴炒作,不愿踏踏实实做工作

  

  

   不义:窃李政道的研究成果,得诺贝尔奖,还倚老卖老的将名字写在李政道的前边,并出书丑化李政道;杜夫人刚刚过世,大一的基础物理刚开课不到半个学期,就一心想着上帝的最后

  

  

   一个礼物

  

  

   想想学位毕业7天,不顾美国阻挠毅然回国的邓稼先,为中国的国防核工业呕心沥血,年仅52虽因放射性影响身患癌症去世

  

  

   想想同道的李政道先生早年毅然回国,从70年代起,李政道教授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和科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为了在中国发展高能物理和建立高能加速器,后来成为建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北京谱仪和进行高能物理实验的骨干;1982年当我国高能物理事业举棋不定 的关键时刻,他帮助我国选择了一个既先进又符合国情 的BEPC方案,并成为当今世界上在c -τ物理研究能区唯一的高亮度电子对撞机,并做出了重要的物理结果。

  

  

   想想刚刚过世的陈省身先生,生活俭朴、出钱出力、培养弟子、呕心沥血,一心祖国科学事业,真泰山北斗。身为科学家,应当规范言行,树学人之楷模;

  

  

   从一些以往的传记回忆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扬在人品上不及李正道,

  

  

   也不及大多数解放初回国的科学家。理由:从年龄上看,李比扬年轻而同时获奖,可以推知李更有创造力,而扬此后却经常纠缠于论文署名的事情,从中国社会传统可以知道,大概扬年长处于领导地位,而具体的事情大部分由李来完成(很难想象李不干什么事却去抢年长又干许多事的扬的功劳),奥本海默也调和不了。

  

  

   扬在得奖后首先访问了台湾,李同情红色中国,两人渐行渐远。此后中美解冻扬回国见到老同学邓稼先竟然鼓动他到美国,稍有头脑的人都知道那时出去了就由不得自己了(邓稼祥说过,我不会在扬面前透露在干什么,因为扬何等聪明,只要我一说,他就可以推断中国原子弹研究进展程度),周总理热情的请扬回来为祖国效力,竟被他以国内物理水平太差而一口回绝。

  

  

   而李政道、丁肇中访问大陆后积极为国内引进先进设备,亲自安排人才培训,造出了正负电子对撞机(受到扬的反对,他认为太浪费钱)、加速器、阿尔法磁谱仪等世界领先科技,李还积极帮助建立两岸骨髓库;即使李远哲这个现在认为是

  

  

   亲独分子,1978年到大陆访问安排他参观景点,他却说时间紧张先看科研单位,80年代不辞辛苦为大连物理化学所引进了当时国内还没有的部分先进的分析仪器。而扬呢,只看到他在到处演讲,唯恐人们不知道他除了第一个华人诺将外还有一颗赤子之心,到处与各地官员会面(好像与现今搞“学术政治”的科学家有某种相似),也没听说捐助什么项目,不管是物理的还是人道的,倒是很会节约他自己的钱财,80年代经扬推荐到美国学习的物理苗子,其中有一个居然人格分裂杀了好几个同学,真是“慧眼识英才”。50年代没回来现在回来定居,领取“上帝最后的恩赐”,名利双收,果然是学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佩服佩服

  

  

   邓稼先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10年的单身汉生活,

  

  

   在现场领导核试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他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险要时刻,他都站在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

  

  

   1986年,国内公开报道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名字,当年大漠上腾起蘑菇云的 谜底终于揭开。当人们以感激的心情来颂扬这位功臣时,他却平静地辞世而去。党和国家授予他的“五一”劳动奖章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却永远闪耀着光芒。

  

  

   ■21岁便在学生运动中担任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26岁在美国成为“娃娃博士”;取得学位后第九天便毅然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

  

  

   ■1958年以后神秘地“消失”。在戈壁大漠中,创造出世界上研制氢弹的最快速度。

  

  

   ■临终前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只要这世界上还有中国人,就会有人记得岳飞文天祥,就会有人记得——邓稼先!!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些辉煌的名字:

  

  

   两弹一星元勋:空气动力学家郭永怀院士

  

  

   两弹一星元勋:中国核物理泰斗王淦昌院士

  

  

   两弹一星功勋:核物理学家钱三强院士

  

  

   两弹一星功勋:物理冶金学家吴自良院士

  

  

   两弹一星功勋:物理学泰斗钱学森院士

  

  

   两弹一星功勋:物理学家彭桓武

  

  

   同时让我们也记住一个名字,美国人扬振宁,他为自己的国家(美国)

  

  

   又增加了一个诺贝尔奖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安徽怀宁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邓稼先简历

  1950年获美国普渡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1956年加入中国***。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原子能研究所副研究员,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中国核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邓稼先个人概述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祖父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和篆刻家,父亲是著名的美学家和美术史家,曾担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哲学教授。1925年,母亲带他来到北京,与父亲生活在一起。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崇德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

  他从青少年时代就有了科技强国的夙愿,将个人的事业与民族的兴亡紧密相连。

  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七·七”事变后,全家滞留北京,他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16岁的邓稼先随大姐去了大后方,在四川江津读完高中,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受业于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抗日战争胜利时,他拿到了毕业证书,在昆明参加了中国***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京大学教职工联合会主席。

  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这位取得学位刚9天的“娃娃博士”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在北京外事部门的招待会上,有人问他带了什么回来。他说:“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终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中国研制原子弹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尖端领域的科研人员虽有较高的粮食定量,却因缺乏油水,仍经常饥肠响如鼓。邓稼先从岳父那里能多少得到一点粮票的支援,却都用来买饼干之类,在工作紧张时与同事们分享。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日夜加班。“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道他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他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8年的单身汉生活,有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国务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危险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邓稼先词是 踏遍戈壁共草原, 二十五年前, 连克千重关, 群力奋战自当先, 捷音频年传。 蔑视核讹诈, 华夏创新篇, 君视名利如粪土, 许身国威壮河山, 功勋泽人间。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1985年,邓稼先最后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参加会议。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妻子以及国防部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中央尽了一切力量,却无法挽救他的生命。在邓稼先去世前不久,组织上为他个人配备了一辆专车。他只是在家人搀扶下,坐进去并转了一小圈,表示已经享受了国家所给的待遇。在他去世13年后,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又向邓稼先追授了金质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中国能在那样短的时间和那样差的基础上研制成“两弹一星”(原子弹、氢弹和卫星),西方人总感到不可思议。杨振宁来华探亲返程之前,故意问还不暴露工作性质的邓稼先说:“在美国听人说,中国的原子弹是一个美国人帮助研制的。这是真的吗?”邓稼先请示了周恩来后,写信告诉他:“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都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杨振宁看后激动得流出了泪水。正是由于中国有了这样一批勇于奉献的知识分子,才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

  1950年,邓稼先从美国普渡大学回国,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物理数学学部委员、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院长等职,被选为中国***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全国劳动模范。他签署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总体计划。

  1948年,邓稼先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远渡重洋去美国留学,在普渡大学当研究员,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

  有人劝他留在美国,但邓稼先婉言谢绝了。1950年10月,他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和二百多为位专家学者一起回到国内。一到北京,他就同他的老师王淦昌教授以及彭桓武教授投入中国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建设,开设了中国原子核物理理论研究工作的崭新局面。1956年,邓稼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

  当时,中央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原子弹。当邓稼先得知自己将要参加原子弹的设计工作时,心潮起伏,兴奋难眠,这是一项多么光荣而又神圣的职业!但同时他又感到任务艰巨,担子十分沉重。

  从此,邓稼先怀着以最快速度把事业搞上去的决心,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到任务中去。

  首先,他带着一批刚跨出校们的大学生,日夜挑砖拾瓦搞试验场地建设,硬是在乱坟里碾出一条柏油路来,在松树林旁盖起原子弹教学模型厅

  在没有资料,缺乏试验条件的情况下,邓稼先挑起了探索原子弹理论的重任。为了当好原子弹设计先行工作的“龙头”,他带领大家刻苦学习理论,靠自己的力量搞尖端科学研究。邓稼先向大家推荐了一揽子的书籍和资料,他认为这些都是探索原子弹理论设计奥秘的向导。

  由于都是外文书,并且只有一份,邓稼先只好组织大家阅读,一人念,大家译,连夜印刷。

  为了解开原子弹的科学之迷,在北京近郊,科学家们决心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研制出我国的“争气弹”。那时,由于条件艰苦,同志们使用算盘进行极为复杂的原子理论计算,为了演算一个数据,一日三班倒。算一次,要一个多月,算9次,要花费一年多时间,常常是工作到天亮。作为理论部负责人,邓稼先跟班指导年轻人运算。每当过度疲劳,思维中断时,他都着急地说:“唉,一个太阳不够用呀!”

  为了让同他一起工作的年轻人也得到休息,得到工作之余的稍许娱乐,他总是抽空与年轻人玩十分钟的的木马游戏。有一次,王淦昌教授看见了他们在玩这种游戏,老教授又好气又好笑,斥责说:“这是什么玩法,你还做儿戏呀。” 邓稼先笑说:“这叫互相跨越!”

  互相跨越,这是一种多么亲密的同志关系啊!正是靠着这种关系,邓稼先和同事们一起克服了一个个科学难关,使我国的“两弹研制”以惊人速度发展。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横空出世

  不久,我国第一颗氢弹威震山河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癌症不幸逝世,终年62岁。人民将永远怀念这位被称做“两弹”元勋的这位我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邓稼先贡献

  研究了原子弹和氢弹

  邓稼先的光辉一生(徐焰)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崇德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在昆明参加了***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终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国务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危险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1985年,邓稼先最后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参加会议。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妻子以及国防部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中央尽了一切力量,却无法挽救他的生命。在邓稼先去世前不久,组织上为他个人配备了一辆专车。他只是在家人搀扶下,坐进去并转了一小圈,表示已经享受了国家所给的待遇。在他去世13年后,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又向邓稼先追授了金质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选自2001年6月25日《北京青年报》)

  三、杨振宁与邓稼先的友谊(徐胜蓝、孟东明)

  1964年10月,浩瀚的戈壁滩上空升起了一团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两年之后,第一颗氢弹又放出炫目的光芒。这曾使全世界为之震惊。人们都知道奥本海默是美国的“原子弹之父”,萨哈罗夫是前苏联的“氢弹之父”,然而,中国的“两弹”元勋是谁?

  1986年6月,中国各大报纸均在首要位置介绍这位了不起的科学家:

  名字鲜为人知 功绩举世瞩目

  “两弹”元勋——邓稼先

  1986年6月,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签署命令,任命邓稼先为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1986年7月,国务院授予邓稼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和奖章。

  核工业部为表彰邓稼先20多年来为发展我国核武器做出的重大贡献,为使他那不计名利、甘当无名英雄和艰苦奋斗、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号召广大科技人员向他学习。

  邓稼先可歌可泣的优秀事迹,他那伟大的抱负和精忠报国的感人精神深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外国有一本书,题为《比一千颗太阳还亮》。邓稼先献身的事业,亮过一千颗太阳!他从34岁接到命令研制中国的“大炮仗”以来,告别妻子和两个幼小的儿女,隐姓埋名进入戈壁滩。20多年来,他和他的同事们没有任何人在报刊上占过巴掌大的版面。他们都把自己的姓名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深爱埋在祖国最荒凉最偏僻的地方。人们常常忘记他们,只有当“大炮仗”的冲击波冲击各国地震监测站,引起世界一次又一次瞩目的时候,人们才想起他们的存在……

  1986年7月29日,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奉献毕生精力的元勋邓稼先病逝于北京。

  全国上下为这位中华精英过早离开人世而感到悲痛。

  他的朋友们怀着无比悲痛、崇敬的心情献给他一支挽歌——《怀念邓稼先院长》:

  天府杨柳塞上烟,

  问君此去几时还?

  ……

  实验场上惊雷动,

  江河源头捷报传。

  ……

  不知邓老今何在?

  忠魂长眠长江畔。

  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写道:

  踏遍戈壁共草原,

  三十五年前。

  连克千重关,

  群力奋战君当先。

  捷音频年传,

  蔑视核讹诈,

  华夏创新篇。

  君视名利如粪土,

  许身国威壮河山。

  哀君早辞世,

  功勋泽人间。

  国务院总理专程从外地赶回北京参加邓稼先的追悼会,他说:“邓稼先同志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典范,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骄傲。”

  “稼先逝世,我极悲痛”。邓稼先的岳父、全国政协副主席、90高龄的许德珩老人在他送的大幅挽幛上这样悼念邓稼先。

  在地球的另一面,远隔万里重洋的杨振宁教授怀着无限悲痛的心情,给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教授打来了唁电。

  杨振宁先生和邓稼先先生有着深厚的友谊,让我们读一读北京医科大学许鹿希教授撰写的《怀念稼先》中的第八节《半个世纪的友谊》的一段吧!

  “文革”初期,氢弹爆炸了,但核武器的研制并没有到头。可在那个乌烟瘴气的年代,就连稼先他们核武器研究院也未能幸免。林彪、“四人帮”组织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把斗争矛头指向稼先等十几位理论部的负责人。稼先非常清楚地知道这时只要说一句违心的话,就会给中国的核武器事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他顽强地顶着,处境很危险。正在此千钧一发之际,似乎苍天有眼,1971年杨振宁先生从纽约经巴黎飞抵上海。下飞机后,开列了他要见的人的名单,名单上第一个就是邓稼先。这张名单很快传到中央,稼先立刻被召回北京会客。不久,在周总理亲自干预下,基地里暗无天日的局面结束了。

  杨振宁先生当然不知道他们的这次会晤对稼先来讲有着多么重大的意义,但是我们全家人从心底深深地感激他。

  杨先生与稼先从小就有着深厚的情谊。他们两家的祖籍都是安徽,在清华园两家人又住隔壁。邓父邓以蜇和杨父杨武之是多年深交的老友。杨振宁教授的弟弟杨振平与稼先也很要好。少年时代的稼先与少年杨振宁总在一起打墙球,弹玻璃球,甚至还比赛爬树。上中学稼先和杨振宁都同在北平崇德中学,杨振宁比稼先高两级,后来他们两人又是西南联大的校友。解放前夕,稼先和杨氏兄弟又都赴美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稼先就与他们分开了,不过他们的友情却一直保持着。

  自1971年以后,杨先生多次回来访问、讲学。稼先与他总少不了叙旧聊天。有一次杨先生到我们家,他说想和稼先一起骑车去颐和园。为安全起见,这样的要求我们着实不敢答应他。还有一次,我们一道去北海仿膳,大家边吃边谈笑着,杨先生对稼先说:“这回你可以吃饱了,想当年在美国留学的时候,你可是常常饿肚子的呀!”可不是嘛,稼先留学的时候,生活很艰苦,开始没有奖学金,吃饭不敢按饭量吃,只能按钱吃。有一段,他和洪朝生(现在科学院低温物理中心工作)合住在一位美国老太太的阁楼里,有一次他俩去吃饭,两份牛排端上后,稼先看了看,对洪朝生说:“我这块小,你那块大。”洪朝生就把自己那份给了稼先。……回想起这些往事,杨先生与稼先都笑了。

  后来,杨先生多次送书给稼先,有《杨振宁论文选集》,有《读书教学四十年》等,都写着“稼先”或“稼先弟”存念。稼先60寿辰时,杨先生特意送他一副国际象棋。稼先住院后,杨先生到医院看他,并且为他找特效药。最后一次,杨先生送给稼先一大束鲜花,这鲜花象征着两人永存的友谊,正像杨先生给我的唁电中所说的:“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最后,我想以杨振宁先生的一句话作为我这篇怀念文章的结束语: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稼先没有虚度此生!

  1987年10月23日,杨振宁在宋健、周光召等陪同下来到八宝山公墓,祭奠与他有着半个世纪深情厚谊的挚友邓稼先。

  深秋的北京,瑟瑟秋风给人们带来寒意。八宝山公墓在安放骨灰的灵堂外面庭院里搭起了一个灵堂,邓稼先的巨幅遗像前摆着杨振宁送的花篮,缎带上写着“邓稼先千古杨振宁敬挽”。

  杨振宁眼含热泪面对邓稼先的遗像肃立默哀,鞠躬悼念。

  祭奠仪式结束后,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女士按照邓稼先生前嘱托,向杨振宁赠送一套安徽出产的石刻文房用具,上面写着“振宁、致礼存念稼先敬留”。许鹿希女士深情地说,这套文房用具象征着邓稼先和杨振宁的乡情和友谊。

  邓稼先是杨振宁的中学、大学同学,他为中国的核事业做出如此重大的贡献,然而,过去中国并没有在报刊重点宣传、表彰他。1986年6月,邓稼先病重期间,杨振宁去医院探望他。后来,杨振宁又向中央领导同志谈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早就应该把对中国、对国际有贡献的科学家介绍出来。

  杨振宁非常敬重邓稼先,他说:“邓稼先是中国的帅才,他能得到中国***的绝对信任,也能得到群众的绝对信任,这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他又说:“中国高层人士选定他当领导者来研究原子弹,这位人士是很有眼光的人。我认识邓稼先,又认识美国的奥本海默和泰勒。这三个人的个性都不一样。邓稼先随和、腼腆,又没有行政工作的经验。当初美国的格罗夫斯将军也聘任了没有行政经验的奥本海默当主持人,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稼先的个性完全不同,是另外一种帅才。我收集了许多邓稼先的材料,我期待有一天有人能写篇有关邓稼先的传记,我希望传记能把他对中国的贡献详细表达出来。”

  历史没有忘记他们!198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60周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长达12集的电视片:《让历史告诉未来》。在第8集里,有这样的画面和解说: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壮丽场面展现在荧光屏上,欣喜若狂的中国人民、套红的《人民日报》号外……,邓稼先先生的高大身躯也出现在荧光屏上。

  ……

  “1971年,当杨振宁得知,中国两弹全部是由中国人自己制造成的,他离开宴席走进了洗手间,那时,他已是泪流满面了!”

做为一个优秀的技术人员, 杨振宁做的不过就是一个普通高学历知识分子的选择, 好环境,好待遇, 好生活。并且在自己的领域把活做到极致,做为一个普通人并无不妥, 但也就是如此了, 人生的境界到头了。 但是邓稼先就不同了, 他把他的名字铸入在中华民族的核盾牌。说到中国核武器历史, 少不了邓嫁先。本来他可以做出同杨振宁一样的选择,但他终归把自己奉献给了自己的民族, 这不是一个什么奖就能达到的境界。那时中国也不太会关心第一个获取诺贝奖的华裔是谁, 因为我们根本不会认为中国人会比别人笨。

邓稼先和杨振宁其实不仅认识,而且早年关系很好

我一直都认为,作为高级知识和技术人才,特别是祖国很需要这些人才的时候他们“毅然决然”把自己的光和热送给了别国、而且还是处处挤兑我们、技术封锁我们的“不友好”国家,这样的人不管怎么说,在道德上都存在瑕疵。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让他们跟邓稼先,钱学森们比比,瞬间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即视感。

我觉得袁隆平对整个人类的贡献才是最大的。可是外国人知道感恩吗?说杨振宁对人类整体的贡献远远高于邓稼先,那么请问,全世界感谢杨振宁的人有没有中国感恩邓稼先的人多?对全人类的贡献固然是值得感谢和肯定的,但他的初衷就是这么无私的吗?难道你敢说不是为了一己私利?毕竟人家能吸引全世界人才,靠的不是情怀,是美元!

左一:杨振宁,中间邓稼先,拍摄于1949年芝加哥大学

对于新中国来说, 对于中华民族在这个世界上站稳脚跟的角度来看, 杨老有多聪明是并不太重要的吧!也幸亏有邓老等这些先辈, 让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后一个可以合法拥有核武的国家和民族。我个人还是相信科学家还是有国籍的, 没有邓老,我们还在被天天核威胁, 甚至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没有杨老, 世界物理学界还是可以再出一个或一群人来完成杨老完成的贡献。

邓老完全可以像杨老一样, 有更好的个人发展, 但他却把自己生命和智慧献给了自己的民族。杨老在世界物理领域的地位, 那是物理圈的事儿。相信在核武研发过程中, 我们要排除的困难,远比其他四国多, 但是中国那时, 是真正的需要的核武的, 说简单些, 有没有核武对中国, 中华民族很重要, 但是能不能有杨老这样的中国科学家, 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重要, 最多就是证明我们不笨, 但是对于物理学界还是很重要的。

邓老给中国, 中华大地上数亿人的生活带来的是和平与安宁, 培养出中国后续强大的核能研发队伍, 让中国在核能这块领域到是比其他领域在当时更接近世界最前沿, 不用再天天挖洞, 备战,而是能挺直腰杆与任何人对话加对抗。

我个人钦佩邓老,并不代表就要贬低杨老在物理学上的贡献。这也就是我一个普通人对两位中国优秀科学家的态度,邓老的好多时间都用到了队伍的建设中,杨老更多是用到的是对一种未知探索。当下看, 杨老比邓老看的远, 厉害很多,但是从远可持续方面来看, 个人还是钦佩邓老对中国,和中华民族的贡献。

黄昆、邓稼先、黄宛、周光召、杨振宁(从左至右)游览北京颐和园时合影

普通中国人铭记邓老, 是因为邓老为中华民族打造出连上帝都害怕的核武器。我们在地球, 可以不用处处仰核武国家的鼻息,朝鲜战争时, 美国对中国也不是没有发出核威胁。同样都是在美国的中国科学家,却做出做不同的选择, 怎么能不感恩邓稼先 他在美国,可能学术造诣不如杨振宁,但肯定也是一个优秀的物理学家。

还有就是没有杨振宁, 全世界物理学界可能就是多走些弯路。爱因斯坦不也有豪言说: 没有他, 广义相对论再晚五十年么? 没有杨振宁, 全世界物理也就是再晚个百八十年, 又怎样没有邓老, 中国人在很多事情是没得选的,看看日本吧。 美国能养肥日本一亿人, 能养肥比他多3倍人口的中国人么对于中国人来说, 拥有自己核武及其他核能力就是一个执念!日本是第一个挨核的, 但在朝鲜战争期间, 美国也是提过核威胁的。那个时候, 中国只能抱苏联的大腿而没有别的办法。广场协定, 日本也不傻, 也不想签, 里根给的威胁条件就包括:取消对日本的核保护这个条件。并且我们现在好像还对乌克兰提供了核保护为条件, 以便乌克兰销毁自己继承的核武。个人感觉, 这个就是现实的是民族自信,是我们向别人保护, 而不是被保护。

杨老的理论在这些场合下, 都不会对中国有什么作用。另外, 没有杨老, 最可能就是推迟多少年以后, 物理学科才能提供这些理论罢了。但是如果当时中国没有核武的话, 可能中华民族为了自己的独立还要摸索很久。杨老是一个优秀的物理大师, 但是邓老在物理方面的学术造诣也不是随便就被别人比下去的,但是邓老为中国, 为中华民族建立的自信, 是对这个民族不可估量的宝贵财富。你可以说杨老是物理学界不世出的天才大师, 这个没有问题 但邓老对于中华民族来说, 是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和智慧财富, 可能邓老的学术最终没有达到杨的境界, 但是邓老为中国物理学界的做出的贡献应该远比杨老的影响全面和深远吧。毕竟一个是点拨, 一个是扎根。

我个人没对杨老的个人品行或行为进行评论, 只是站在一个中国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去解读这两位科学家对中国的重要性。听说, 杨老在中国的高速电子对撞机方面也是有贡献的,但是如果没有邓老他们那些人, 帮中国打好相关的工业基础和人才队伍, 我们也消化不了杨给的建议。

个人猜想, 如果邓老他们把中国的物理学, 堪堪带到70分的水平, 杨老却能帮中国提升到80分, 没有杨, 我们这10分还要摸索很久。但是没有那70分的基础, 杨就是想帮中国也帮不了,人家当时是美国人, 人家无论出于何意, 想帮也是有心无力呀, 毕竟你让一个5分的学渣去承接100+分学霸的知识传递, 有点朽木不可雕也的感觉。

邓稼先是我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

杨老在自己的领域证明了自己的厉害, 这个也不是我能置喙的,这是事实, 但这个更多是人家个人的荣誉, 算团队也是人家美国那边的功劳呀!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 那就是镜花水月。中国大陆没诺奖前, 我们死脸把人家往自己圈子上拉, 往自己脸上贴, 更多是想证明中国人不比外国人笨, 但是人家物理领域的人都会这这么认为么 更多是中国人自己一厢情愿罢了。

杨老和邓老的选择不同, 当然造成了我对二位科学家的态度有区别, 杨老一个很厉害的科学家, 据说成绩不输于爱因斯坦, 为物理学的发展提前多少年指明了道路。邓老,一个把自己一生奉献给新中国的优秀科学家, 他们为中国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让中国人从此不会再生活在被核威慑的世界中,并且我们还能以此为乌克兰提供核保护, 以此来换乌进行核武的销毁。

他们的才华和智慧, 我个人看来, 邓老的生命和智慧更多是属于中国, 杨老是优先为美国做出贡献, 更是一个优秀的物理学家(物理分支我也分不太清), 现在改回国籍。两位在物理界的功劳,我可没有进行一丁点质疑。

我认为邓老对新中国贡献巨大,但说实话,他们所做的,也就仅仅是工程师的工作,把已经研究证明的理论,变为现实,加以利用,把别人做过的事情,在我们国家再做一遍。只不过当时国家的状况,这个过程面临了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杨这样的理论物理学家,他们不是简单的技术人员,也不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师,他们处在全人类对自然真理探寻的最前沿,面对的是完全未知的领域。他们做出的贡献,从来都不会局限于某一个国家民族,而是全人类。

憔悴的邓稼先(看了令人心酸的一幅照片)

回到价值观这个问题,有的人认为杨老是贪恋美国的优良物质条件。但其实,理论物理这个领域,从来都不是一个注重实利的方向,很可能你研究一辈子,什么成果都得不到。其实他单纯的只是想继续他的理论物理研究而已,当时国内的经济和政治环境,不可能给他这个条件。再者,国家当时的状态是大补课,需要的是大量工程技术人员来缩小差距,不是杨这类的理论探索领域的人才。

说穿了,在那个年代,杨老和邓老都是选择了各自的最优解:杨老留美继续他的理论研究,邓老回国,充分发挥了他在工程领域的能力,为国效力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抱负。如果当时两个人的选择反过来,最可能的结果就是:杨回国后发现什么条件都没有,自己的领域内什么都做不了,只能改行做一个蹩脚的工程师,能做出一些贡献,但肯定有限。而邓呢,可能就埋没在美帝的众多科研技术人员队伍中,小富即安的默默无闻过一辈子了。

杨老的工作奠定了现在物理学研究的大方向,学术成果不看初衷,不看人品,只看结果,邓稼先被铭记被感谢仅仅是因为中国人的民族情怀,但杨振宁会因为他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而被一代又一代的物理学研究者纪念,他的名字将和玻尔、费米、爱因斯坦一样牢牢篆刻在现代物理学的丰碑上,不论杨老的初衷是什么,他对于人类文明的推进作用远远大于邓稼先。

没有爱因斯坦等人的物理理论研究,能有我们的核弹吗?杨邓两人确实不好对比啊!如果就目前来说,在国内的贡献,邓要高;在物理学界,杨的贡献高。从长远来看,杨的理论未来可能会推动我们国内乃至全球的技术进步。没必要诋毁他们了,都是伟大的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6779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