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士邓稼先,最后弥留之际的一句话,表达了他对这个国家的爱

国士邓稼先,最后弥留之际的一句话,表达了他对这个国家的爱,第1张

1959年6月20日,很平凡的一天,华夏大地经历了百年战乱后,百废俱兴,全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气象,可苏联却传来消息,拒绝为我国提供相关的原子弹数学模型和有关技术资料,这则消息虽然只在高层流传,但对于我国来说,无疑是个噩耗,这是一个被人家卡脖子的时代。同年8月23日,苏联单方面终止了与我国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带走了所有研究资料,连张纸片都没有留下,并且嘲讽中国说:"没有外界协助,中国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

研制原子弹迫在眉睫,为祖国长空铸剑迫在眉睫,中国从来就不缺为国许身的人,也不缺为国长空铸剑的人,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有人开始做为国许身的准备了。1937年7月7日,日军全面侵华,中国也开始了全面抗战,中国北平被日军侵占,无数学子走出学堂,开始呼吁民众反抗日军,这些学生中就有刚上高一的邓稼先。

邓稼先是安徽怀宁县人,父亲是大学教授,母亲贤良淑德,是典型的书香门第家庭。日军侵占北平之后,邓稼先曾当众撕毁了日军旗帜,父亲怕他被日军报复,就让他和姐姐去了昆明,之后,邓稼先在昆明读完了高中,进入了西南联大,这所奇迹般的联合大学。在西南联大,邓稼先跟随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学习物理,圆满完成了大学学业。

从西南联大毕业之后,抗战也胜利了,邓稼先回到了北平,开始了短暂的教书生活,这期间,他结识了考入北大的许鹿希,两人陷入了热恋。邓稼先在从事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意识到,想要真正将科学技术转化为建设祖国的力量,在国内闭门造车是完全不行的,他必须要去国外学习,于是他就开启了自己一年八个月的留学生活。

邓稼先进入的是美国普渡大学,这是好友杨振宁帮他联系的学校,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蛰和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故交,顺带着邓稼先和杨振宁也是多年好友。当时杨振宁上的芝加哥大学学费较贵,根本不是邓稼先能够负担得起的,杨振宁就给邓稼先联系了普渡大学。邓稼先在普渡大学用仅仅一年八个月的时间就拿到了博士学位,当时他只有26岁,所以他也被称为娃娃博士。

获得博士学位之后,邓稼先拒绝了美国的邀请,毅然回国,而从他获得博士学位,到他回国,仅仅只有九天时间,随他一起回国的还有二百多位学者专家。

回国之后,邓稼先一边进行物理理论研究,一边陪伴许鹿希,两人在1953年结婚,之后他陪伴了她四年时间。可能邓稼先自己也不会知道,她陪在自己妻子身边的时间总共都不会超过十年,两人结婚之后,度过了四年时间的蜜月期,留下一儿一女,邓稼先就开始了长达28年的征程,一去28年,青丝变白发,留给许鹿希的不是匆匆的背影,就是匆匆的脚步。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刘杰找到了邓稼先,对他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从1950年从美国回国开始,邓稼先就在准备着,八年时间,他一直在进行相关的研究,发表了多篇论文,他等的就是这一刻,这一刻他内心是激动的,但同时也是忐忑的,这个担子很重,很重。

回到家里,已经是晚上了,孩子们都已经睡了,只有许鹿希还在等他,两人从结婚到现在才四年时间。许鹿希看出他有心事,就主动问他怎么了,邓稼先回答说:"我要调动工作了,去外地。"许鹿希又问他去哪里?邓稼先说:"不能说,做什么工作也不能说。"许鹿希又问,能不能给个通讯地址,邓稼先说:"可能也不太行。"这一刻,两人相对无言,这是属于邓稼先一个男人的无奈,既然已经决定以身许国,就必须要承担这一切。

邓稼先走了,这一走就是八年了无音讯,他的名字从各种杂志上消失了,也消失在了世人的眼睛里,长时间不回家,邻居们总是问许鹿希,老邓是不是当大官不要他们母子三人了,许鹿希要么说工作调动了,要么直接笑笑不说话。而这八年,邓稼先一直在保卫严格的深院和大漠戈壁两地跑。

邓稼先的任务很重,苏联不仅没有留下任何有用的东西,甚至还留下了具有误导作用的数据,所有的一切都要摸着石头过河。邓稼先刚开始是理论部的主任,负责核武器理论设计,同时他还要带一批刚离开学校的大学生,任务非常艰巨。而他就带着这群大学生建成了试验场地和原子弹教学模型厅,成为了原子弹设计的"龙头"。

当时由于没有多少文献,邓稼先就凭着记忆给大家推荐阅读书籍和资料,可是这些资料不仅是外文书,而且还只有一份,只能一人读,大家破译,全员参与。而在进行数据计算的时候,没有什么先进设备,只能用算盘进行计算,一个数据,人员三班倒,无休息的计算也要一个多月,前后计算九次,一年时间,都在搞计算,计算出来之后,还要找物理学家在物理概念的基础上进行预估,一旦出错,就要重新计算。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我国原子弹工程的代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工程代号是:五九六,这是纪念1959年6月,苏联撕毁合约的日子。苏联撕毁合约之后,还留下了一些具有误导性的错误数据,其中有一个核爆大气压的数据,这个错误数据给邓稼先等人造成了巨大困扰,最后在周光召的帮助下,经过周密的计算,邓稼先推翻了原有结论,解决了原子弹试验关键性难题。

经过六年的时间,终于在1964年10月,我国罗布泊升起了一朵巨大的蘑菇云,六年艰难困苦,终于在这一刻得到了释放,全世界都检测到了爆炸的波动,苏联觉得中国二十年都造不出原子弹,而我们只用了六年时间,从一无所有到原子弹爆炸,只用了六年。

原子弹爆炸之后,邓稼先并没有能够回家,因为他还要进行氢弹的研究,他和于敏教授一同对氢弹展开了研究,形成了"邓——于方案",用仅仅两年八个月就让氢弹爆炸了,创造了世界最快速度,而那个嘲讽中国的苏联用了六年三个月时间,世界强国美国用了7年三个月时间。

氢弹研制成功之后,邓稼先依旧没有能够多陪陪家人,每次都是急匆匆的来,急匆匆的去,弄得儿子女儿都不认识邓稼先了。对此,许鹿希没有怨言,只是担心邓稼先的身体,研究环境艰苦,邓稼先等人虽然有足够的米量,但没有多少油水,研究时,总会出现肚子打鼓的情况。可是这个国家,以及核武器的研究离不开邓稼先,氢弹告一段落之后,中子弹继续,邓稼先他没有办法停下来。

1971年,杨振宁到中国探亲,其时正好遇到邓稼先等人被文化大革命牵连,被批斗。杨振宁到中国上海之后,列出了探亲名单,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好友邓稼先,就因为杨振宁的探亲,邓稼先得以被释放,与他一同被释放的还有一大批为国家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杨振宁在无意中救了一大批科学家。这一次,杨振宁在离开时问了邓稼先这么一个问题,他说在美国听人说,原子弹是在一个美国人帮助下研制的,邓稼先在请示周恩来总理之后,写信告诉杨振宁:"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都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杨振宁看到信之后,激动得流泪。这是中国的脊梁,这是中国的男儿以身许国成就的,他们长空铸剑。

1979年,一次航投试验出现事故,原子弹在投射过程中,降落伞没有打开,原子弹直接摔裂了,之后一百多位防化兵前去寻找,都没有找到,邓稼先亲自上阵前去寻找,在他找到之后,由于太过激动,直接将原子弹碎片抓在了手里,以至于被辐射。回到家之后,许鹿希得知他直接抓了原子弹,当下就带他去检查,结果小便发现了放射性物质,肝脏破损,身体被放射性物质破坏严重。可是邓稼先没有选择休息,而是赶回了核试验基地。

1985年,邓稼先病倒了,一去28年,这一年他终于彻底归来了,不再是去也匆匆,来也匆匆,28年,他没有好好陪伴一下妻子儿女,而在他归来的时候,自己已身患癌症,妻子白丝满头。在住院期间,邓稼先进行了三次手术,但总归是难以治疗。其实以当时的医疗条件,邓稼先的直肠癌是完全能够治疗的,但他身体还有太多的放射性物质,一旦进行化疗,他就会大出血,邓稼先最后也是死于大出血的。而邓稼先在最后迷离之际,说出了这么一句话:"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教案

教学要求:

1.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并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

2.体会课文语言乎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3.能够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4.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时间:二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了解课文背景 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二、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邓稼jià先 元勋xūn 至死不懈xiè 鞠jū躬尽瘁cuì 选聘pìn

无垠yíng 殷红yān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歌:歌颂,赞叹;泣:流泪。

元勋:立大功的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

三、总体内容把握。

本文共有大部分,且每一部分均设有小标题。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通过列举 1898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管窥百年中国的屈辱历史。然而~个世纪后,中国人站起来了,就在这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早晨,新中国带着从黑夜走出的迷们,披着朝阳的霞光,迎来了从海外归来的一位对祖国母亲有拳拳之心的儿子——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奥本海默是一位出类拔草、锋芒毕露,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原子弹工程***。邓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忠厚朴实,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因此,作者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

第四部分,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通过回顾学生时代课本中的《吊古战场文》,描绘了沙漠戈壁的荒凉与凄惋,同时也指出了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的直觉判断、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又令常人难以想像,且常常伴有生命危险。

第六部分,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

四、作业:

1、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分析课文、总结课文

教学步骤:

一. 阅读分析课文:

(一)默读第一部分。说说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

文章开头列举中国一百年前的历史对于表现人物的作用:通过鲜明的对比,突出“今天”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的伟大成就,从而把邓稼先的贡献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中国之所以不再任人宰割是因为我们有了强大的国力,而由邓稼先领导的核武器研究的成功,无疑是这之中最闪亮的一笔,突出了邓稼先的贡献之大。

(二)默读第三部分。说说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并说说邓稼先的性格特点。

作者将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对比的目的:他们是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科学家,作者的意图显然不是要褒贬某人,而是通过对比,使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呼之欲出。

(三)默读第四部分。说说你对“事后我连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我始终想不清楚”这句话的理解。

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作者的深情,如:“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还有其他的句子,请同学们在书中找一找,并体会体会。)

(四)朗读第五部分(“我不能走”)。

(1)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和译文。译文如下: 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身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犹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夜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2)理解“粗估’参数的时候…… 又要有稳健的判断”这组排比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说说在戈壁滩上搞核武器试验有哪些困难。

(4)体会《中国男儿歌》的壮美。

第五部分(“我不能走”)。这一部分集中写了邓稼先之所以成为“两弹元勋”,是由于有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以及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同时这一部分语言的含金量也最大,有古诗文引用、有排比的运用、有环境描写、有人物的生动事例,也有对邓稼先的心理探求。

(五)朗读第六部分。体会第2~5节的排比所抒发的强烈的感情。

二. 总结课文:

(一)、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评传,而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爱为基调,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了一个淳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同时文中还插入了幼儿读本、诗歌电报书信等内容,抒发了对邓稼先的赞颂之情。本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可以说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题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华文化,就能孕育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儿女,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写作特色

1、朴实无华、平白流畅的语言风格,结合长短变化的句式安排,使文章蕴含了深厚的情感,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2、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六个部分各有各的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整体。

三、课后练习部分解答:

练习三:文章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对比,旨在更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邓稼先的人格魅力,同时也为了说明邓稼先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性格和品质,与他所生长的社会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说明了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的必然性。

四、作业:

课后练习:三、四

《邓稼先》表达了作者对邓稼先的赞美、崇敬之情。作者用史诗般的笔调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卓越的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来描写、展示和评论,有力地突出了邓稼先不平凡的人生之旅和对中华民族做出的伟大贡献。

文章语言优美流畅,变化多姿,作者运用对比、衬托等表现手法,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与品格,从而表达作者对邓稼先的敬佩、怀念和朋友间的浓情厚意。

邓稼先课文读后感

虽然在读这篇课文之前,我知道邓稼先,但并不觉得他有什么值得我去佩服、去学习的。通过这篇课文,我知道了邓稼先是个了不起的人。且不说在当时条件艰苦的环境下如何与工人一起盖房子,也不提当时没有外援、工作艰巨的窘迫情景,就说说在没有资料的情况下他是怎样工作的吧!

如果换成我,一个刚从美国毕业的高材生、博士生,竟然落魄到连资料都没有的境地,肯定立马拍屁股走人。还从头开始?不可能!而邓稼先却留下来了,不仅完成了对原子弹的研究,还鼓舞了身边的年轻人。这对我来说肯定做不到,不能与亲人联系,将自己的大好青春埋没在沙漠里。

而邓稼先做到了!在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一声巨响,浩瀚的戈壁滩上腾空升起了烈焰翻滚的蘑菇状烟云,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如果我可以坚持到这一刻,那么我也会自豪的,甚至对自己的一生也很满足了。可邓稼先,他觉得还不够。

1967年6月17日,邓稼先及其他工作人员研制的氢弹再一次成功地爆炸了!而邓稼先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常人所难以想象的。你能连续好几年不与家人见面、不与他们通话吗?你能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不停地奔波于危险地带吗?

还是你能为了一个细小的疑点用手摇计算机日夜连轴转算九次吗?虽然邓稼先因患癌症与世长辞,可作为中国一块重要的里程碑,他会永远活在人们心里。

1关于赞美邓稼先的句子有哪些

关于赞美邓稼先的句子如下:

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

2、忠厚朴实的人,毅然决然地参与了我国核研究工作。默默无闻的人,戈壁的风沙吹散了他的

姓与名。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

3、殷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奠基人。

4、作为一个中国人,他对中国,对儿时的誓言,对科学事业,都是无愧的。踏遍戈壁共草原,

群力奋战自当先。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

5、他的一生始终在执着地追求,无私地奉献,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1924—1986),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

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人物评价: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他的祖国中国的强盛,为了中国国防科研事业的发

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

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

2赞美邓稼先的句子

他,一个忠厚朴实的人,却毅然决然地参与了我国核研究工作;他,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戈壁的风沙吹散了他的姓与名;他,一个满腔热血的人,为祖国隐姓埋名几十年。

当岁月的车轮碾过那片戈壁时,他的脸上也留下了车辙;当戈壁风沙在天空狂舞时,那个不知道是谁的灰色身影与风沙融合在一起。他是党最忠心的儿子,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2邓稼先)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

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师的愤怒;是他,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殷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 3(邓稼先)他,一个在几十年前鲜为人知的名字。

作为一个中国人,他对中国,对儿时的誓言,对科学事业,都是无愧的。踏遍戈壁共草原,群力奋战自当先。

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

抒情和议论的句子: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的理想党员。

邓稼先(1924—1986),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罗伯特·奥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1904年4月22日—1967年2月18日),美国犹太人物理学家,曼哈顿计划的领导者,1945年主导制造出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被誉为“原子弹之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66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