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计定辽东,遗魂葬天涯”说的是谁?具体点

“谁计定辽东,遗魂葬天涯”说的是谁?具体点,第1张

郭嘉。奉孝妙计层出不穷,算无遗漏,最精彩的莫过于遗计定辽东,从而一举解决了袁氏在北方的强大势力[207年]袁尚逃入乌桓。诸将都说:“袁尚已如丧家之犬,关外夷人贪婪不义不会支援他们的。如果再做远征,刘备必然会挑拨刘表袭击许昌,万一有什么变数怎么办?”郭嘉进言道:“胡人自持偏远,现在必然没有防备,突然发动攻击,一定能够将他们覆灭。袁绍对胡人有恩,如果袁尚还活着迟早是隐患,现在四州未稳,袁家的影响还很大,这个时候南征,胡人一动,旧臣复应,民夷俱动后方就不安稳了。刘表是个只知坐谈的政客,自知能力不足以驾驭刘备,必然会对他有所防备不尽其用。现在虽然是虚国远征,但一劳永逸,就再也没有后患啦。”曹操听从了郭嘉的建议,立刻进兵辽东。

  到了易城,郭嘉觉得推进的速度还是太慢,进言道:“兵贵神速。现在千里远征,辎重太多,行进缓慢,被对方有所觉察必然就要做防备。不如留下辎重,轻兵速进,攻其不备。”曹操于是便问计熟知辽东地理的田畴,行小路奇袭柳城,大破仓促应战的敌军。这一战也成为了中国战争史上兵贵神速奇兵制胜的经典战例,具有深远的影响。

分类: 文化/艺术 >> 历史话题

问题描述:

其中有什么著名的成语故事或者典故,出了什么名人,这些人有什么故事,有哪些具体的战役或贡献?

解析:

三国时期战争

中国历史上,魏、蜀(汉)、吴三国形成和鼎立时期(190~280),豪强势力混战兼并,三国争夺天下,最终归于晋的一系列战争。

纷争的缘起中国自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后,经两汉一统局面维持了四百年。东汉后期,政治腐败,横征暴敛,加之灾情严重,民不堪命,农民纷纷奋起反抗。汉灵帝中平元年(184),爆发张角等领导的大规模黄巾起义战争。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受到威胁,汉廷急忙令大将军何进等守卫京城,镇压起义。当时,骑都尉曹操、佐军司马孙坚率军参与屠杀。涿县(今河北涿州)的破落皇裔刘备也趁机组织武装,参加镇压。在镇压起义过程中,豪强地主原有的私家武装部曲由隐蔽转为公开,数量猛增;州郡官吏也纷纷扩充势力,与王朝的关系日益松懈,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发展导致的分裂形势日趋严重。

王朝为加强对州郡的控制,改行政长官“州刺史”为统掌军政大权的“州牧”,并派有名望的人去充任,结果适得其反,加剧了割据。中平六年汉灵帝死后,掌握朝政的大将军何进为宦官所杀,并州牧董卓率军入洛阳,拥立汉献帝,先后逼走曹操和袁绍、袁术兄弟等,独揽朝政。京城的混乱,董卓的专横,促使割据势力迅速扩大。州郡牧守各树一帜,招兵买马,剧增私兵部曲,纷纷讨伐董卓。混战迭起,形成四分五裂局面,东汉王朝随之名存实亡,历史进入三国形成时期。

三国形成时期战争这一时期中,曹操挫败群雄,统一中国北方,孙策攻取江东、刘备攻取巴蜀为立国之地,形成三国鼎立格局。

初平元年(190),关东州郡联军讨伐董卓,以袁绍为盟主,进屯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周围。董卓迁献帝都长安(今西安西北)后,分兵镇守洛阳外围之函谷、伊阙、广成、大谷、芭辕、旋门、孟津、小平津等八关,以拒联军。十余万联军各怀异心,观望不前。曹操孤军西征,战败而还,遂独立发展武装。接着,附从后将军袁术的长沙太守孙坚,率军攻董卓,于次年将其逼出洛阳(见孙坚攻董卓之战)。其后,孙坚死于袁术与刘表争夺荆州的混战中,董卓亦为中郎将吕布所杀,豪强混战愈演愈烈。袁绍威逼冀州牧韩馥让位后,又于初平三年的界桥之战击败占据幽州的公孙瓒,扭转了被动局面。进而于建安四年(199)发动易京之战,将公孙瓒击灭,拥有冀、青、并州及幽州大部,成为中国北方最强的势力。

曹操于初平三年为兖州牧后,软硬兼施,招降青州黄巾军30余万,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兵”,增强了力量,但表面仍顺从袁绍,协助袁绍北击公孙瓒,南迫袁术败走江淮。因吕布乘虚夺占兖州大部,曹操平定兖州,收复失地,并汲取教训,纳荀盎“深根固本以制天下”(《三国志·荀恩传》)之策,巩固兖、豫州根据地。继而迫汉献帝迁都许(今河南许昌),自任大将军,“挟天子以令不臣”,又广求人才,奖励农业,在许县及交通沿线地区屯田,足食强兵。此后三年,运用分化瓦解、各个击破之策,相继在安众之战中击败张绣,攻徐州擒杀吕布,困死袁术,成为北方惟一能与兵多地广的袁绍抗衡的势力。

同时,孙策亦筹谋攻取江东为立国之地。兴平元年(194),从袁术处领得其父孙坚旧部曲千余人,次年率众五六千,与周瑜合军,挥军东渡,夺取牛渚、秣陵。后攻克会稽(今浙江绍兴),进占东冶(今福州),公开与袁术断绝关系,独自发展。孙策据江东三郡,在北方混战而无力远顾的曹操暂取拉拢之策,表其为讨逆将军,封吴侯。

是时,袁绍欲南攻曹操,曹操亦图谋向黄河以北发展。曹操争取渔阳太守鲜于辅,命其督幽州六郡,以牵制袁绍后方;遣臧霸攻克青州齐、北海等地,以固东翼;分兵至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处鸿沟上游,临汴水)设防。接着,争取荆州刘表中立,解除西南部之忧;率军击败刘备,将其赶出徐州,避免了多面受敌。当袁绍于建安五年统军10万进屯黎阳(今浚县境)时,曹操鉴于敌众己寡,先以声东击西战法挫袁军锐气,再回师官渡拒守,相机袭烧袁军粮草,乘势发起攻击,大破袁军,歼其7万余人,赢得官渡之战的巨大胜利。此后,趁袁绍死后其子纷争内战,攻取袁氏基业之地邺城。又远征柳城(今辽宁朝阳南),歼灭逃入乌桓腹心之地的袁氏兄弟及与之勾结的乌桓势力,基本完成统一北方的大业。

建安十三年,曹操作玄武池训练水军,并对可能动乱的关中地区采取措施后,出兵十多万南征荆州(今湖北荆沙),欲一统南北。时孙权承袭其兄孙策之业已八年,巩固了江东,又统军攻克夏口(今武汉境),打开荆州东大门,正相机吞并荆、益州。而依附荆州牧刘表的刘备,也开始改变长期寄人篱下的状况,请得诸葛亮为主要谋士,确定先占荆、益,联合孙权,进图中原的大略,并在樊城大练水陆军。刘表病亡,其子刘琮投降曹操后,刘备领军南撤,被曹军追击于长坂(今当阳境),乃率军两万余驻樊口(今鄂州境),与孙权联军,于赤壁之战大败曹操,自为荆州牧,乘胜夺取武陵、长沙等四郡,并向孙权“借”得南郡,作为壮大发展、进图益州的基地。曹操败还北方,孙吴也得以巩固发展。由此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矗

建安十六年,刘备乘刘璋恐惧曹操进犯之时,以助守之名率兵数万入益州,此后又召诸葛亮等率军入巴蜀,先取郡县,于十九年顺利入主成都。自此与曹操、孙权形成三个独立的、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告成。

三国鼎立时期战争三国的鼎立,也是三国间长期的、更复杂纷争的开始。

三国鼎立时期的战略要地主要有淮南、荆州、汉中。淮南、汉中分别为魏吴、魏蜀的边境地,而荆州为三国接壤,且当时各占一部,是争夺最激烈的地区。曹操于荆州赤壁战败还北方后,成功地进行渭南之战,全据关中,同时在谯(今安徽亳州)开辟水军训练基地。面对孙权、刘备两个对手,采取东攻西守或西攻东守的方略,力避两面作战。先与孙权争夺淮南之地,取得合肥之战的胜利,遏制了孙权攻势。后与刘备争汉中不利,乃集中兵力,与孙、刘争荆州。

魏、蜀、吴三国争夺荆州,引发了樊城、江陵、夷陵三次大战。刘备进取巴蜀,激起孙权不满。刘备夺取汉中,镇守荆州的蜀汉名将关羽也率军自江陵(今属湖北荆沙)北上,围攻襄阳、樊城(今襄樊)曹军,更使曹魏震动。曹操采纳司马懿等人的计谋,进一步离间孙权、刘备,促成孙权遣军袭取江陵,击杀关羽,而曹魏坐收渔人之利。刘备企图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不顾群臣反对,自统大军攻吴。孙权求和不成,进一步与魏修好,命陆逊为大都督,率军5万拒蜀军,采取后退避锐、集中兵力、相机决战的方略,于章武二年(222)火烧连营,大败刘备,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蜀汉因此国力大损,孙吴亦有北顾之忧,战后双方重修旧好以抗强魏,致三国又有较长时期的鼎立。

曹魏促使吴、蜀相互削弱,自身赢得休养生息的时机,国势日益强盛。其间曹操病亡,曹丕称帝,以魏代汉,筹谋南进。孙吴及时调整部署,转而对付曹魏。凭借长江天险和相对强大的水军,先是击退魏军三路进攻,继又两次迫退进至广陵(今江苏扬州境)的魏军,使曹丕至死未能越长江一步。

夷陵之战后不久,刘备病亡,南中(约今云南、贵州及四川西南部)地区的汉、夷豪强势力反蜀。辅政的蜀汉丞相诸葛亮于建兴三年(225)统兵分三路向南中进军,以攻心为上,辅以攻战,平定南中,加强了夷、汉间交往,促进了南中发展。蜀汉后方得以巩固后,诸葛亮对内继续发展经济,精心治军,不断增强国力,对外加强联吴,为北向攻魏创造条件。建兴五年诸葛亮统10万大军北屯汉中,拉开攻魏之战的序幕。不用部将出子午道(今陕西安康过秦岭至西安)直攻长安(今西安西北)的建议,而实行先攻陇右、再取秦川(关中一带)的谨慎方略。因次年马谡失街亭(今甘肃天水东南,一说今张家川北),蜀军还汉中。后统军数万北围陈仓(今陕西宝鸡东),不能速决,粮尽而退。继又数次与魏大将军司马懿等交战,但直至十二年病亡,诸葛亮攻魏之战未获重大战果。

孙吴虽大破魏大司马曹休于石亭(今安徽潜江境),遏制了曹魏攻势,却无力北进,乃一面抗魏,一面巩固南方和向海上发展。黄龙二年(230),遣将卫温等渡海至夷洲(今台湾),获数千人而还。后又两次遣将航海至辽东,联络公孙渊,以牵制曹魏东北。魏明帝曹佰发兵攻讨公孙渊失利后,于景初二年(238)改令太尉司马懿征辽东,平定辽东、玄菟、乐浪、带方等四郡。

司马懿成功地阻遏诸葛亮进攻和征战辽东,威望益高,权势日重。及明帝病亡,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辅八岁太子曹芳登基。曹爽惧司马懿得势,急于建功树威,贸然率军攻蜀,兵败兴势(今陕西洋县北)。司马懿以年老多病辞职,韬光养晦,暗养心腹死士,又和太尉蒋济配合,于正始十年(249)发动兵谏,处死曹爽,独揽军政大权。又出兵淮南,平息王凌的反叛。其后,司马懿子司马师、司马昭先后平定称丘俭、诸葛诞之乱,彻底铲除史称“淮南三叛”的曹氏势力。曹魏政权已是名存实亡,司马氏至此完成代魏准备。

三国后期,吴、蜀渐趋衰弱,联盟已不能抗衡魏国。孙权病亡后,吴虽有过抗击魏军获胜的东兴之战,但已是强弩之末。蜀汉姜维多次征战陇西,但败多胜少,推进中原的梦想早已破灭;兵力严重不足,汉中外围要点也被迫放弃,退守汉、乐二城。而魏国司马氏发展经济,稳定政局,军事实力不断增强,统一天下的条件逐渐成熟。针对蜀汉弱孝边境无备的状况,定下先灭蜀再顺江吞吴的战略决策,景元四年(263),独揽朝政的大将军司马昭遣军分三路攻蜀,当主力受阻于剑阁(今四川剑阁东北)后,名将邓艾过阴平小道出奇兵,魏灭蜀汉之战告捷。

魏咸熙二年(265),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称帝,公开以晋代魏,加紧灭吴准备。蜀汉已灭,吴国唇亡齿寒,加之政治腐败,致使人心背离,发生吴西陵督步阐据城叛吴降晋。吴国名将陆抗随机应变,于凤凰元年(272)迫退晋军,取得平步阐之战的胜利,迟滞了晋灭吴战略意图的实施。晋经过长达八年的准备,于咸宁五年(279)十一月至次年三月,发兵20余万,自巴蜀、襄阳、寿春、下邳等六路进军,以空前规模的水陆军协同作战,直取建业(今南京),一举灭吴。

历史地位及作用三国时期战争,促进了由分裂局面到三家局部统一,进而实现全国统一的历史进程,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诸方面的较大发展。战争的形态有了新的发展,出现水、步、骑兵配合的大规模作战。各国注重发展适应本国地理特征的兵种,曹魏的骑兵,孙吴的水军,蜀汉的步兵,战斗力均较强。随着战争对象的多极化,及敌我双方所处战略态势的复杂,军队部署、谋略运用都有不少范例,其中曹操统一北方的战争谋略尤为出色。诸葛亮审时度势制定的《隆中对》,虽后来形势变化而未能完全实现,仍不失为一个划时代的较完整的战略计划。军事外交频繁,联盟战略灵活,三家进行的赤壁大战和争夺荆州,堪称范例。对边远民族地区的作战中,“攻心为上”也有更出色的运用。作战方法上,诸葛亮推演阵法所作“八阵图”,以及广泛使用的火攻、奇袭、伏击、地道等,均为后世传扬。

随着战争发展,统帅指挥机构已趋健全,鼎立三方都善于选将用人,依靠他们策划和进行战争;同时促进了一些军事制度的改革和建立,中外军体制的形成,世兵制的实行,参谋制度的完善,影响深远。后勤保障越来越注意后方供给基地的建设,均实行空前规模的屯田。军队装备有明显改进,蜀汉创制一发十矢的连弩,适宜山区运输的“木牛”、“流马”,改进的钢刀,曹魏所制发石车、指南车,大量使用的马铠,孙吴大量制造的各种性能良好的船只,均很著名。

三国时期的军事理论研究,随着丰富的战争实践不断深入。曹操的《孙子注》开创整理研究《孙子兵法》先河。诸葛亮的军事论述很受后人推重。

读晋书宣帝纪,司马懿出身官宦世家,父亲做首都市长,八个兄弟都是人才,可以看出本身其起点就高。从开始曹操征辟他多次他不出,直到威胁要抓他才出来做官。入曹操账下后,他才干突出,官升很快,但只是做个主簿这种处理公文的文官。为曹操献策曹操也多不接纳,但和曹丕关系很好,和陈群等被称为四友。不愿做曹操的臣子,做曹丕的朋友,其实开始就能看出他不愿屈居于曹氏父子之下的心意,我认为曹操所谓的狼顾之相,梦见的三马同槽都只是一个政治家对一个潜在对手的职业敏感。当然曹操也提醒了曹丕,这个人以后要谨慎使用。

曹丕即位后,作为四友之一的司马懿马上封侯,转升为侍中,给事中。位列三公,等同宰相了,已经是中枢重臣了。从曹丕征伐吴国,给司马懿的任务可以看出,曹丕把司马懿比作萧何,是当做留守京都的后勤人才,这里面可以看出司马懿的组织后勤之能。这时候,曹丕依旧没有给司马懿兵权,是同族兄弟曹真掌握兵权。曹丕在位很短,在位仅六年就40岁去世,托孤给陈群,司马懿,曹真,曹休几位大臣,我认为曹丕对司马懿还是有些提防心理,比较限制使用。对比时间表,曹丕继位时司马懿是41岁,司马懿比曹丕大8岁,曹丕死时他48岁,如果曹丕能和他爸爸曹操一样活到65岁的话,那后事完全不一样了,总之这时候的司马懿已经是政治经验非常老道的核心重臣。

司马懿从曹叡226年即位,自己48岁开始,才真正显露出自己文武双全,能屈能伸,诡诈多谋,残忍好杀的奸雄一面,才真正开始属于他的大展宏图之路。曹叡刚即位,孙权来攻,曹叡就派出了司马懿去抵挡吴国的进攻,首战击败诸葛瑾,斩首千余级。司马懿升任骠骑将军。从此,曹操曹丕只用其为文官的历史结束,司马懿走上武将的赫赫军功之路。我个人认为,至此曹操的警告已经失效,而22岁的新皇帝担心叔父辈的大将军曹休曹真等军权太盛,想在重臣里面再扶植一个有军功的,好与叔叔军队重臣平衡,所以只留下陈群,其他三位都去与吴蜀作战。结果228年司马懿击败屡屡反复的孟达,而同年大将军曹休被吴国设计击败,羞愧而死,230年曹真入朝为大司马,同年司马懿也升大将军对抗蜀国,231年曹真去世。两个曹氏宗族的大将军短短4年内相继辞世,军权一直在曹氏宗族手里把持的局面开始瓦解,军权慢慢落入司马懿手中。

从230年到234年,司马懿主要对手是诸葛亮,我个人认为论军事指挥才能司马懿胜诸葛亮。司马懿回弟弟信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但为什么司马懿整个伐蜀过程中一直显得小心翼翼,经常让步于诸葛亮?我认为,这是典型的养寇自重,敌人强大了才能显示自己的重要性必要性,司马懿需要有一个同等重量级的对手来当幌子才能和皇帝那里不断的要辎重粮草,才能不断的插手军队人事指挥权的安排。所以,那些空城计之类的也就只能当戏曲听听而已,这是司马懿政治和军事工作的需要。等诸葛亮54岁一死,你就发现,司马懿不再把蜀国当回事了,再来攻打派个手下就能了事,呵呵。

235年升太尉,237年司空陈群去世,四个顾命大臣死了三个,只剩司马懿。238年司马懿59岁征辽东公孙渊,公孙渊求救于孙权,孙权也出兵为其声援,并给公孙渊写信:“司马懿善用兵所向无前,深深为贤弟感到担忧啊。可以看出司马懿这时候已经名扬天下,扬威于敌国了。围困公孙渊时,公孙渊屡次求和都不准,斩杀来使,入城后,司马懿下令屠杀十五岁以上男子七千多人,收集尸体,筑造京观。而后他又把公孙渊所任公卿以下一律斩首,杀死二千多人。这之前征蜀征吴都是安抚百姓,招降纳叛,为什么这时候又这般大开杀戒?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因为朝中一定有消息往来,皇帝曹叡已经有病象。司马懿现在要以杀立威,恫吓天下人,用这万人性命来塑造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敢抗拒者皆死的形象,为后手准备。

果然三日之间,诏书五至召他火速回京,239年正月魏明帝曹叡执政13年仅仅36岁就去世。年仅8岁的曹芳继位,61岁的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一起接受遗诏辅佐少主。司马懿和曹爽共执朝政。(曹爽生年不可考,我估算这时候大概35-40岁之间。)要知道曹爽是曹叡病重之时刚刚任命的大将军啊,尤其乱世之中没有军功,即使是曹真之子但上来做大将军何谈服众啊。

曹芳即位之初,曹爽凡事皆与司马懿商议,不敢专行,司马懿亦以其为国家肺腑,以礼让之。后来曹爽听从亲信丁谧的计谋,尊司马懿为太傅,乘机削去司马懿的军权。而曹爽起用的丁谧、何晏、邓飏等人都是曹丕曹叡弃用的轻浮之徒,一帮子清谈废物,都无军功,真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作死的路越走越快。

241年,243年司马懿击败来犯的吴国诸葛恪,功勋德望日渐盛大,然而却更加谦恭推让。244年,为了让曹爽这个大将军当得能名副其实一点,手下出主意征蜀,结果无功而返,经过苦战方才得以撤离,死伤甚多。此战之后曹爽再无征战,估计知道自己斤两了。245年至248年,司马懿韬光养晦,任由曹爽带着他一帮人胡作非为,我认为司马懿不可能没有作为,这是以退为进,因为以他的政治军事智慧和经验,已经知道曹爽等人虽然表面看起来不可一世,但其实政治军事无所作为,色厉内荏,虚有其表,他只需等待一个机会,一个时间点。

249年,71岁的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一夜之间控制京城和军队,曹爽那边虽然扣着皇帝曹芳,但早失了祖上曹操那种雄才大略,根本无抵抗之心,即使手下恒范都骂上了,你爸爸是个英雄豪杰,怎么生个你这个王八犊子,曹爽也天真认为自己大不了做个富翁得了。荒唐窝囊于此,夫复何言。结果自己和手下全被灭三族,即使是嫁出去的女儿家也被杀了。

这里面有个有意思的故事,据《魏氏春秋》记载:高平陵之变发生后,司马懿让何晏参与治理曹爽等人的案子。何晏彻底查办曹爽的党羽,想要以此获免。司马懿说:“参与的共有八族。”何晏排除丁、邓等七姓。司马懿说:“还没完。”何晏穷困急迫,才说:“难道是说我吗?”司马懿说:“对。”于是收押何晏。正月初十,司马懿以谋逆罪将何晏与曹爽等一同诛灭三族。

同年,司马懿踩着曹爽他们的血登上和当年曹操一样的丞相宝座。造化弄人,当年曹氏父子怎么对待汉朝的孤儿寡母的,司马氏父子也会同样对待曹氏宗族。251年司空王凌反对司马懿,这时候的司马懿已臻化境,大兵一到,王凌自己捆了自己送上门来,服毒自杀后也被灭三族。想想公孙渊,曹爽,王凌,司马懿的隐忍狡诈,内忌外宽,残忍好杀充分暴露。

251年,73岁的司马懿去世,265年他的孙子司马炎建立晋朝,291年八王之乱开始,司马懿的儿孙们在16年间互相残杀殆尽,316年西晋灭亡。

纵观这段历史,种种人生,曹氏三父子都是人中龙凤,尤其曹操,曹叡都是英明神武,不过曹操65岁,曹丕40岁,曹叡36岁,为什么越活越短?我认为这可能与曹丕与弟弟争位有关,曹冲曹植都比曹丕更有才华。最开始曹操喜欢曹冲,想以后让曹冲即位,就是称大象那位,谁料曹冲聪明绝顶但13岁就去世了,后面又是曹植和曹丕争位。可能这种压力对精神和身体造成了损害,曹植也是41岁去世,都早早去世。曹叡就更惨了,生母甄氏本来是袁熙妻子,袁氏父子兵败被杀后被曹丕纳为妻子,在曹叡16岁时,生母被曹丕赐死,据说死状甚惨,曹叡因此被废,17岁又被复立。这段人生经历对16岁的少年打击极大,又是少年天子,就穷奢极欲,纵情酒色,36岁就暴病而亡,简直也是作死自己的。帝位相争,手足相残,历朝历代都有,但貌似对人的伤害很大,即使夺得皇位的,好像都活不太长。唐太宗李世民屠杀了哥哥弟弟才活52岁,清世宗雍正帝争位也是57岁去世。

反观司马懿,家族和睦,兄弟互助,妻贤子孝,司马师司马昭两个儿子都是有勇有谋,加上司马懿真能活啊,隐忍不发一直熬死了曹氏父子三代人,等到8岁的曹芳加上蠢蛋曹爽上台时,其实大局已定,胜负已决。从曹操强征辟29岁的司马懿,到71岁发动政变,司马懿把心中的不愿意憋了整整40多年,当初曹操猜忌他,他就谨言慎行连喂马这样小事都做的很好,后面即使功劳一件件的积累,但从来都是推辞封赏,其实司马懿不臣之心久矣,但对曹爽这样的白痴笨蛋都能一直退缩忍受,抓住机会才突然发难,不要说其人能力超群,文治武功都盛于一时,奇就奇在这般本事的人物居然不带一点傲气,从来小心谨慎,这隐忍的功夫也实在了得。一般来说天资愚钝的人自然浑厚不发,曾国藩就是一例,这种天生聪明,英明神武之人也这样真是亘古难得。想想我们自己,做成一点点小事情,有一点点小权,赚一点点小钱就自鸣得意,弹冠相庆,真真是汗流浃背,不能言语,实属庸人耳。

司马懿的人生经验告诉我们,第一要健康活得长,时间可以改变一起,可以带走你的敌人只剩下你,日本的德川家康也是如此。第二要忍得住,藏得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表,不要着急不要惊慌。第三手段要狠,真下手时候,不留后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699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