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持续的这段时间,前线抗疫的工作者废寝忘食地工作,坚定的信念支持下,他们疲惫的身躯总能给我们带来力量和战胜疫情的信心。
除了这些一线工作者的身影,其实孩子,也在不经意间用充满善意的举动,温暖着每个人的心。从他们身上,也让我们看到了教育最好的模样。
1、最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
疫情期间,一段监控拍下了一个小男孩为拾荒老人戴口罩的画面:小男孩善良的举动仿佛是黑暗里的一束光,让人心里亮堂堂、暖洋洋。
动图封面
网友 @潮爸的2b绿摩托 如是评论:
• 没有在行进中直接丢掉垃圾,而是停在垃圾桶旁,是公德心;
• 没有扔进垃圾桶,观察到老人的举动,选择递给老人,是同理心;
• 双手递上口罩,礼貌又富有同情心;
• 给口罩已经很棒了,但他没走,而是帮人帮到底,帮老人正确佩戴后再离开(扪心自问,我是做不到这样的)。
还有网友说:“见惯了熊孩子,看到这一幕有些不敢相信。”其实,哪有什么天生的熊孩子呢?每一个孩子的内心都住着一位温柔的天使,而让天使变成熊孩子的,是错的教育方式和缺位的父母。
充满爱的孩子也一定成长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中,只有爱,能让一个人充满能量。让孩子感受到有人在爱自己,懂得如何爱自己,同时觉得自己有能力去爱他人,便是我们给孩子的最好的教育。
2、最好的教育是懂得感恩
上周,一张“最萌鞠躬礼”照片被刷上热搜。
照片中的小男孩叫泽泽,今年方才2岁,疫情期间因发热被送往绍兴市中心医院观察治疗。
住院期间,小泽泽因害怕一直哭闹不停,护士们对小泽泽悉心照料,温柔地安抚和鼓励他。4天后小泽泽出院,护士长曹玲玲送孩子出门,分别时,小泽泽突然对着曹玲玲鞠了一躬,曹玲玲当下也弯下腰来,鞠躬回谢,这一幕被路过的同事拍了下来。
此番场景你是否觉得似曾相识?百年前,广济医院院长的梅滕更医师查房时,一位小患者彬彬有礼地向梅医师鞠躬,而梅医师也深深鞠躬回礼。
一样的姿势,跨越百年,仍打动人心,也许正如曹玲玲所说“从业21年,遇到了久违的美好”。
我们越长大,越容易把很多事情看得理所应当,父母的教养、老师的授业、医生的救人,都是应当的,又何必感激?缺乏感恩之心的人,往往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甚至变得自私,近年来的几桩医闹事件、孩子弑母事件,施暴者哪怕有一点感恩之心,也不至于此。
懂得感恩的孩子,更懂得尊重他人的付出,更能发现世间美好的事物,也更懂得珍惜,随之,他们的性格也会更豁达。赋予孩子一颗感恩的心,便是在他的心里撒下了阳光。
3、最好的教育是学会理解和担当
抗疫期间,山东济南定点医院ICU的一位护士妈妈奋战一线,20多天未回家。
4岁的弟弟因想妈妈而哭泣,于是6岁的哥哥开启了“霸气”开导弟弟模式:6岁大的孩子,也是需要妈妈的年纪,在将近一个月见不到妈妈的情况下,仍“苦口婆心“地安慰开导哭泣的弟弟。
“妈妈很忙,要上班,很多人都感冒”,是他对妈妈工作的理解;“哭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妈妈不和你睡怎么了?爸爸不和你睡吗?姥姥爷爷不和你睡吗?”,是他作为哥哥对弟弟的宽慰。“世上不是妈妈最辛苦,所有人都辛苦”,这番话,或许哥哥的家人们曾向他说过,6岁的他,记下了,也懂得了,并以此宽慰自己和弟弟。
小小年纪,便已学会理解父母,理解他人,知道了每个人都有其应当承担的责任。相信孩子长大后,也会是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男子汉。
4、最好的教育是学会平等和尊重
这个假期我们为什么会被困在家里,网上两位小朋友给出了答案:这场疫情是大自然给我们上的一堂生命课,一次次增加的数字,让我们看到生命的脆弱和渺小,在自然面前,生命从来不分三六九等,众生如此,人与人之间也是如此。
学会尊重生命,是一个人最大的慈悲。这场灾难中,除了保护好孩子,我们更应该让孩子懂得灾难为什么会发生,看到这背后的恶与善,也更该懂得何为平等和尊重。
疫情如果只能带来痛苦,不能带来思考和改变,那么所有逝去的生命,都将毫无意义。这段灰色的日子,幸而有这些可爱的孩子,让我们看到了教育该有的样子,在成绩大于一切的当下,希望我们不要忘了,德育永远比智育更重要。
时间真快,转眼半年都过去了,孩子们都放暑假了。
今年的暑假,是孩子们的转折点,姐姐初升高、弟弟小升初,而在这么一个特殊时期,突然觉得孩子们真的长大了。
疫情相伴的日子,明显感觉曾经特别粘人的男宝宝,越来独立了,自己煮方便面,自己煮水饺,自己洗碗擦桌子,独自待在家里的时候也不再害怕,妈妈回到家也只是嘴上打个招呼,坐着纹丝不动,不再像以前那样大声叫妈妈兴匆匆地扑倒我怀里了……
而姐姐,似乎变得更文静了,不再像以前那样为了不同的观点与谁争得面红耳赤了。对弟弟也特别友好,不再像小时候那样一言不合就“开战”了。两个人虽然相差好几岁,但总有聊不完的新鲜事,时不时乐的哈哈大笑。
再看看自己,头发白了一半,居然不太想去染。外在的光鲜亮丽对我似乎没有了以往的吸引力,我只求身体健康,内心踏实。
我在想,等到孩子们的下一个转折点,我们各自又会是怎样的状态呢?
孩子们渐渐成年,越往后,越聚少离多。
生命是有去无回的单行线,每一天都在倒计时,能陪伴自己的其实只有自己。
所以,多关注自己吧,关心自己的身体、记得保持快乐,按时作息,除了生死,其他都是毛毛雨。
呵呵,今天的日更,似乎总要把我带偏,眼皮打架了,晚安吧!
这几年,随着二胎政策放开以来,身边好几个朋友都选择了生二胎。随着生二胎的人越来越多,被催着生二胎的人和次数也是越来越多了。
只有一个犬子的我,好像也加入了被催生二胎的行列了!先是我的爸爸妈妈催着,他们是直接说:“你看人家xxx都生二胎了,要不你们也再生一个呗,再生个女儿,多好呀!”
刚开始我都会笑着打哈哈,说了好几次后,我直接问他们:“生下来,你们帮我带吗?万一再生个儿子,怎么办?”我爸妈就笑了,就尴尬地笑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后来,我的婆婆也委婉地说了一句,被我拒绝了。我拒绝地其实很干脆,没时间带,没有钱养!她想了想,也挺认同的,没有反对。
其实说实话呢,小孩小的时候,软萌软萌的,谁不喜欢呢?一点一点地,看着小小的人儿慢慢长大,谁不开心呢?但是,喜欢也好,可爱也罢,这类感情只能把它放在心底。
因为什么呢?现在社会生活压力太大,想要生一个孩子,需要投入多少精力?多少金钱?多少的牵肠挂肚呀!就算生下来健健康康的,要是有个头疼脑热的,着急不?还有那种生下来万一有个什么的,是不是要操碎了心呢?!
也许,有人会说我的想法很自私。甚至还会冒出“都这样想,人类不是都要灭绝了吗?”,有这种想法的人,我觉得真的是杞人忧天了。地球上的人口那么多,比我们有更好的条件,可以生孩子的人太多太多了。
也许有人说,一个孩子太孤单了。孤单是的确孤单了,难道为了解决孩子的孤单就再去造一个孩子?这样的解决方法,听起来多少都有点意气用事的味道。独生子女是一个时代 的现象,孤单也多数停留在小时候的感觉,孩子长大了,又有多少愿意和自己相差十岁左右的弟弟妹妹,天天腻歪在一起呢?养儿都不防老,久病床前无孝子,还能怎么指望以后的兄弟姐妹之间能有多和睦?多互帮互助?
算了吧,就像这次疫情,我们永远不会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会先到来,活在当下吧,每个人都有个好身体,有点小积蓄,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就好了。
因为生而为人,都不容易。
目前结婚两年多,我211院校研究生在读,有一个可爱到冒泡的儿子,已经1岁5个月了,老公是211学校的本硕博博后,虽然是博后之后就直接拿到本校的副研究员的offer,一切看起来的那么的顺利,夫妻感情很好,那么接下来2019年12月爆发的疫情对我们这个小家的打击也是很重的。以下整个时间轴:
2019年11月10号,休产假;
2019年11月29号,预产期,可能是猪宝宝都有点懒,所以迟迟没有发动,但是B超已经显示孩子8斤了,我理智的在看了很多经验贴和评估了自己的情况之后(孕前体重110斤,预产期时体重170斤,因为太胖,很多人问我是不是双胞胎,哈哈哈……),在12月1号选择住院待产,选择12月2号一早把我的小天使迎接到这个美好的世界;
2019年12月2号早上8点,下图是生产那天早上的6点左右,看着太阳刚刚升起,不知道为什么,马上要做手术的我不点都不慌张,或许是因为老公和妈妈寸步不离的陪着我,或许是因为我内心太爱着这个跟我合体了40周+2天的小天使,或许是我也想从笨重的身体中解脱出来,我笑着幸福地迎来了这一天,早上10点零8分,小猪猪出生了,8斤半,低血糖,医生喂了糖水抱出去新生儿室观察,下午4点送回到病房,一切正常。。
2019年12月5号,出院,回到租住的房子(为了待产,一向节俭的老公和我选择租住了一个三室的房子,为了我妈可以在这照顾我和宝宝,公公和婆婆也可以随时过来看望),开店的公公婆婆因为要守店,基本上从365天无休,但是婆婆从我生产当天一早坐车过来一直照顾到我出院也是很不容易,虽然没有帮我带孩子,我也很感激了;
2019年12月15号-12月21号我入院治疗肉芽肿(开始只是一个小红点,慢慢变大,触碰易出血不止),我爱着我的孩子,我也是我妈的孩子,因为出血次数太多,等我剖腹产伤口恢复的差不多了,行动没有很受限的时候,我妈让我停掉母乳,入院治疗肉芽肿(原本可以激光切除,怕对孩子有影响,拖到了只能手术切除的程度),12月16号手术切除肉芽肿,手术过程20分钟,缝合7针;
12月21号-1月6号每天往返汉口的医院和武昌的家,后来看新闻之后才知道这家医院在我住院期间已经有病例,后来也成为疫情重灾区,冥冥中,觉得自己命大,也觉得是宝宝在保护我,因为感觉宝宝抵抗力比较弱,我要求家人在孩子满月之前后戴口罩,另外产后的我,感觉很累,每次去汉口医院换药都是打车出行,掐着人少的点去换药,换完药马上回家看宝宝,因为这种母子之间的链接,让我奢侈的每天打了车回家,最后几次消炎针选择在家附近的诊所打,打完就回家;
1月6号打完消炎针回家,发现我自己感冒了,马上跟孩子隔离,离孩子很远,不母乳,戴双层口罩;
1月7号,孩子咳嗽了两声,睡觉口吐泡泡,因为产检对省妇幼印象较差,带孩子去儿童医院检查,医生一听,觉得很严重,重症肺炎,马上拍片抽血开药,要住院治疗,可是床位已经排到了15天之后,跟医生协商后,在医院门诊排了几百人之后排队输液雾化,说第二天就近治疗还是去省妇幼住院,那天,我才第一次体会到父母的不易,需要耐心的办手续,帮孩子做雾化,安抚输液打针的孩子,输完液回去已经11点多;
1月8号早上,挂号省妇幼,专家号没有了,挂的普号,医生一听不对劲,出现三凹症,呼吸急促,让送重症监护室,我不相信,马上带孩子让隔壁诊室的医生看,给出同样的诊断,我和老公都慌了神,PICU!!!那个地方第一次跟我产生关系,居然是在我刚出生才37天的儿子身上,我用身边的关系去打听会不会是医生诊断不够仔细,最后的最后,为了保险,还是把儿子送到了PICU,在PICU门口跟医生说孩子的症状,说孩子的出生情况,我都不知不觉眼泪掉下来,感觉我可能失去他,心如刀割,从医院回家后,没有胃口,妈妈安慰我,说我小时候有一次也很危险,这次也一定没事;
1月9号上午8点,因为我晚上一直在各个app找有没有类似的案例,最后恢复情况怎么样,肺炎什么症状,原来小婴儿一咳嗽,问题就那么大,我后知后觉,凌晨3点多睡着了,被电话吵醒,医生说孩子情况严重,需要家里人同意抢救,上大呼吸机,我愣住了,怎么会???抢救??我儿子??我反应过来,一个劲的说同意同意,请医生尽力抢救我儿子,拜托了……
1月9号上午9点,我们赶到医院,并不能看到孩子,只能听医生讲孩子情况,让做纤支镜手术,签了各种知情同意的单子,然后也收到了孩子的医药费的单子,接近2万块,孩子进去还不到24小时……但是当时我哪里有空思考这个,还好之前有些积蓄,暂时不用考虑费用问题;
1月10号-1月19号,周一到周五每天10点钟开始会有管床医生叫号一样的叫某某的家长,然后跟家长说孩子一天的情况,有没有好转,大概什么时候出院,10点之前家长们会相互聊孩子的情况,我没有心情聊,但是听其他家长的聊天,我家孩子是年龄最小呆在PICU,我自责没有照顾好他,让他受这个苦,这些天,在PICU门口,看到了人间百态,有其他省市和地级市转院过来的家长,没有地方住,带着行李在门口等孩子的同时不断的打电话借钱;有孩子家长离婚,爸爸和爷爷奶奶责怪妈妈和外公外婆没有照顾好孩子,差点在病房外动手;也有妈妈独自一人在门口不断的打电话借钱,爸爸却不见踪影……同样,每天有孩子送进去,也有好转可以转去普通病房的孩子,也有转到普通病房再次回到PICU治疗的孩子;跟他们相比,我暂时不用操心孩子的医药费,不用担心老公不管,家人不管,每天10点前,我和我妈从家里出发打车到医院,我每天在去医院路上的出租车上就开始哭,我妈从没哭过(后来老妈告诉我,她其实每天晚上都睡不着,感觉孩子被别人带走了,但是她不能表露出来,不然我会更难受,她也要打起精神照顾好我,猜测空气中有污染,还买了加湿器和空气净化器,等到孙子回来就可以用了,我妈这么节俭的人,可以花1000多去给孙子,照顾女儿,父母的爱就是无条件的天生的无私的……)老公每天10点前从学校出发去医院,年底,老公很忙,但是每天无论怎样,他都会出现了解宝宝的病情,我之前一直觉得爸爸对孩子没有妈妈那么深的感情,但是老公的细心,从每次陪我产检,产后无微不至的照顾被护士长表扬,对孩子的牵挂,我觉得爸爸也是跟妈妈同样爱孩子的!
1月19号,随着每天医药费的数额越来越少,医生跟我讲的异常情况越来越少,终于在这一天早上10点从PICU出来的,跟我想象中的孩子变瘦变小不一样,在PICU呆了快两个星期,一点没瘦,除了脸上有湿疹和手上的针眼,略显苍白的脸色,重回我的怀抱,我再也不想跟他分开;
1月19号-1月22号,为了更好的照顾孩子,我和我妈在医院守着孩子,在普通病房,隔壁床的孩子也是之前住过PICU的,孩子的恢复总是让人高兴的,我妈在衣不解带的照顾孩子,孩子在PICU住了那么久,变得敏感,没有安全感,经常哭闹,我们也耐心的带他逗他,他的微微一笑可以扫清我所有的辛苦和劳累。慢慢的,病房里开始有了变化,医生要求戴口罩了,从单层到双层,隔壁床的孩子就住了4天医生就让出院,之前是一个星期,后来每天早上下午都把空气净化器放到病房,最后两天,医生要求不要到处走,甚至病房里面的活动区域就在床的周边,让跟其他人保持距离,那时候我们一家人的心都在孩子身上,没有时间看新闻,没有关注到疫情已经慢慢扩散;
1月22号下午,没有口罩了,我去药店买口罩,店员告诉我,刚到货,之前的都被抢购一空,我还是没有警觉,买了2包20个口罩觉得在医院应该够用,没想到口罩后来那么紧缺,也没想到,这口罩一戴就是一年多;
1月23号,腊月27号了,孩子做完检查出院了,因为肺部受损严重,出院后还得吃药和坚持做雾化,我都可以感觉到,医生有点赶病人出院的意思,也是那天,我看到了省妇幼挂出了发热门诊…… 马上过年了,我们直接带孩子回了鄂州,我妈回了孝感,回到鄂州的当天晚上,武汉封城,一切就是那么凑巧;
慢慢的武汉封城,统计病例,再到湖北都封了,不准出门,我和老公都不会照顾孩子,婆婆也经验不足,我们小心翼翼的照顾他,孩子进入2月龄,每天晚上哭闹,我担心他恢复不好,我也越发的黏糊孩子,不想让他离开我的视线,第一次在婆家呆那么久,不熟悉的环境,压抑的冬天和每天增加的病例数量带来的恐惧,以及对孩子恢复情况的担心都不断涌向我,我开始不愿意跟家人交流,也不想吃饭,每天除了象征性的吃两口之外,都和孩子呆在房间里面不出来;
确诊越来越多,孩子恢复情况我拿不准,甚至有一天他睡的过多,尽管外面那么危险,我都执意要带孩子去医院,但是楼下的每个卡口都守的严严实实,打了电话,终于带孩子在路上走,但是迟迟没有车来接,我们打110 ,120或者防疫指挥部的电话,都没有用,我们在小区门口一直等社区的车过来接我们,等了快一个小时。司机终于来了,我们在家提前给孩子测得体温是373摄氏度(也有可能就是我不太会用,所以弄错了,到了医院,已经快5点了,医院人很少,来的路上基本就没有几个人,医生护士都穿着防护服,因为我说孩子发烧,直接让我们去发热门诊,到了发热门诊,医生给孩子量了两次体温,都正常,就让我们正常挂号,我们挂好号去看诊的时候,已经5点半,正好是医生交接的时候,值班医生听了听肺,看了看孩子的脸,除了说肺有杂音之外,还说我们口周发青,可能有心脏相关问题。无奈医生下班了,没有给一个诊断,也没有说让我们怎么办,就说下班了,需要拍片的话要去鄂州市第一医院,我们在医院门口,联系社区,社区没有办法派车,我们只能走回去,冬天,路上无人,孩子怕着凉,我们穿的厚厚的,孩子加上衣服20多斤,我和老公换着把孩子抱在怀里,生怕孩子再感冒,也担心在医院感染病毒,我们走了快半个小时,终于到了鄂州市第一医院,为了保证孩子的安全,老公让我在医院门口等, 他进去确认是否孩子可以在这里拍片,看着他走向医院的背影,那么的无所畏惧,因为他是父亲和老公,在大家都很恐惧病毒,连大门的不出的时候,为了孩子,为了我的安心,他想都没想过自身的风险,确认好了里面有值班医生,我带着孩子进去,用纱巾遮盖住孩子的口鼻,让值班医生检查了一下,医生听了心率说正常,呼吸也正常,问题不大,拍片的话也下班了,并且现在不给小孩子拍,要拍只能白天去妇幼(之前去过的医院),听到孩子没事,我们两放下了心,抱着孩子回家了,回到家,全员喷酒精,换衣服,洗澡,孩子爷爷抱着孩子不撒手,也是当了妈妈才知道,亲情这种东西真的是神奇,血缘就是这样的连接紧密,没有办法解释。
后来,我们还带着孩子去了一次医院,同样困难重重,还好,那些都已经过去了。
1月23号-3月17号,每天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关注确诊人数,慢慢的开始健康打卡,出现健康码,出现高风险区和低风险区,出了武汉,孝感(我家)和鄂州都是疫情第一和第二的地级市,我每天盼望着确诊人数可以变为0,然后倒数14到0,我可以顺利的回到孝感,回到我妈的怀抱,我觉得在这种事情面前,我需要来自妈妈的安全感!3月17号,鄂州解封,可以县级市之间移动,我让老公第一时间联系社区办理手续,其实公公婆婆对我很好,只是我那时候真的太需要妈妈了,所以忽略了他们的感受,3月17日早上,我们从鄂州出发回孝感,到了家,安了心,也终于宝宝开始很爱笑了
这时间段里面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情:1有一次半夜,我觉得宝宝不对劲,不知是激素作祟还是怎么,我硬是打防疫指挥部的电话和120电话,110电话,想带孩子去医院,过了一会自己的消停了,我现在回想起来还会想我那时候是不是抑郁症;2孩子的爷爷每天只要孩子一醒就抱着,孩子睡着了也不撒手经常一抱就是一天;3宝宝满100天,爷爷奶奶特别高兴,抱着宝宝拍照,拍完了不一会微信头像都是和宝宝的合影;4孩子衣服不够,好不容易盯到美团上母婴店开了,有衣服,4见普通的衣服花了700多,直线距离1公里不到,用顺丰直接等了一个星期;5我哥在广州上班,我跟他说吃不惯鄂州的饭和菜,他想尽办法给我找能寄到鄂州的淘宝和京东店,可是那时候都都没有找到;6孩子两个月肠绞痛,晚上经常哭闹,老公让我睡觉,每次晚上都是抱着孩子哄来哄去, 还没忘记给我盖上被子,经常问我的问题就是渴不渴饿不饿,陪我走过我心情比较低迷的时候,尽管我那时候那么不懂事,他也总是顺着我,白天写论文,晚上哄孩子,给了我很多的安全感。
3月17号中午12点左右,我通过层层检查,出社区检查,高速路口检查,下高速口检查,近社区检查,终于到了我自己的家,外公外皮抱着孩子不停的逗他,孩子也好像还记得一直照顾他的外婆,很容易逗笑,我和老公也松一口气,终于可以睡个踏实觉了,从3月17号开始,孩子就没离开过外婆一天了,希望他长大了以后能记得外婆有多爱他。
3月17号-4月8号,慢慢的武汉的情况也变得越来越好,产假也基本上快休完了,我因为长期被困的原因,不想只呆在家带孩子,我心中的大女人的那一面占据了我,我想工作,想独立,于是我毅然决然的放弃了母乳(现在想想太任性和自私了),为复工做准备。因为在孝感呆的很自在,时间过的很快,很快就看到新闻接到通知,4月8号复工;
4月8号,我离开孩子,到达武汉,武汉一切连空气都是紧张的,人们之间的距离被病毒拉的远远的,我带好口罩,选择驾车出行和上班,每天喷酒精,也开始了尝试到了原来和孩子分开的感觉那么难受,尽管不是他生病,被动的见不到他,那时候见不到他,是我自己作死的选择;
4月9号开始上班,一切回到正轨。。。。除了喷酒精,消毒,戴口罩和思念孩子;
就像是一场梦,一场我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自己幸运又不幸的梦,因为疫情,老公入职往后推,手续一直没有办,从2020年9月到2021年3月一直处于没有工资的状态,这个时间段我复学,开始读研一,也没有收入,房租房贷保险和家庭支出都是靠之前的存款在支撑,老公慢慢的开始焦虑,因为压力很大,在疫情快结束的时候,老公导师打电话过来说要跳槽到华科,后来没成功,最终在两周前入职地大,开始有了收入,如果不是疫情,老公应该去年10月就已经入职理工了,跟很多人比起来,我们的影响很小,但是对于刚有了一个吞金兽的我们来讲,想要有更多的钱, 给孩子一个更好的生活,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现在我的小家很好,老公入职为大学老师,我在读研的同时工作,收入能到1万+,孩子外婆带着,每天笑呵呵的生活,一切都在变好,就像武汉这座城,浴火重生,我们也是!
这样的小朋友真的太讨人喜欢了,同时也在贡献自己的小小能量,让我们这个大家庭变得更温暖。无论是老人、小孩,青年人,中老年,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定责任,来为这个社会做贡献。如今国家疫情重要关头,需要全部人认真对待,不得不说连6岁萌娃都变成防疫志愿者,这给予我们是满满的能量,期待未来更多的人可以重视自己肩上的责任,担当起来,身为社会的一个份子,每个人都有维护社会和平的责任。
“爷爷奶奶听我说,没事不要往外跑,出门一定戴口罩,千万一定要听话……”这两天,一阵奶声奶气的娃娃版南通方言从社区干部拖动的大音箱里传出来。 虽然6岁的萌娃,在身体上不占据优势,但在语言上用他天真可爱的语言,来告诫各位这给予大家很大的震动。
大家也知道,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的进行,继续在宣传上做好,内容上动足心思,持续升级,从精准、细致入手 ,对于打赢本次疫情具有很大作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没错,可在社会在国家需要全族人民统一心态,助抗疫情的时候这个是最为关键的,需要所有人把心思都放在这上面,只有这样才可以发展更好。
辖区红星元幼儿园中班的王邵恬小朋友就是最小的防疫志愿者,在看到老师征集参与录制劝导语音的信息后,立刻请缨。在家人的指导下,苦练一天一夜,剪辑出了萌娃版劝导语音。虽然他还是一个小朋友,但他用奶娃的声音征服了一大片人,随着音频的播出,起到了很好的劝导效果,她也正式成为了大家心中参与疫情防控的小英雄,目前在宣传上也有很好的效果!
在这段特别的日子里,家长的言行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可能烙印在他(她)的一生中。因此,我给家长提三点建议。
一、给孩子积极正面的影响。
父母一定要给孩子做榜样,要给孩子一个正面的引导。比方说,孩子会关注疫情期间爸爸妈妈是怎么做的,你是不是减少出门了,你出门有没有戴口罩,你有没有积极参加各种抗击疫情的志愿活动,等等。
北京同仁医院有一位大夫,他去驰援武汉之后,给他10岁的儿子写了一封信。他说,国家有难、百姓有灾,这个时候他作为一个医生,就要有所担当,要去履行他的责任,所以他义不容辞地加入了医疗队,到武汉前线去抢救病人。我想,这位父亲的举动,一定会深深地影响孩子的一生。
在疫情期间,孩子一定会有很多问题问家长。比如,小朋友们不能一起玩了,应该怎么办?学校为什么还不开学?这些问题需要家长一一给予耐心的回答。
此外,大一些的孩子会关注到电视、手机、网络上的各种信息,这个时候父母就应该注意培养和提高孩子的媒介素养。所谓媒介素养,就是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信息的能力。家长可以指导和帮助孩子分析哪些信息是真的、哪些是假的,这些假消息是怎么来的。通过归类分析,教孩子养成使用、辨别和分析各种信息的习惯。现在是信息化时代,掌握了这样一种方法和技能,对孩子来说无疑是终身受益的。而疫情期间,正是培养孩子媒介素养的一个最好时机。
还有,父母要始终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病毒突然来了,还造成了这么大的牺牲和损失,恐慌是在所难免的。但是我们作为父母,当你想到孩子站在你的背后,你身负重要的责任,这个时候你就需要保持镇静。你要让孩子感到安心、感到有希望,这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不要怨天尤人,悲观失望,那样的话无助于解决问题,而且你的消极情绪还会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二、开展有益而丰富的家庭活动。
长时间闷在家里,最憋不住的就是孩子。因为孩子好动,他们需要大量的活动。我们做父母的要考虑到孩子的需求,尽可能在家庭生活中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
比如,和孩子一起阅读。书籍对孩子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因为书籍可以打开一个神奇的世界。为了让孩子爱上阅读,家长可以动脑筋想一些办法。比方说,搞全家读书会、朗诵会,还可以根据书中的人物搞一场模拟表演,正好利用这段时间营造家庭阅读的氛围。
还比如,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今天的孩子普遍缺少家务劳动的锻炼,平时在家的时候,都忙于埋头写作业,很少有机会做家务。现在因为疫情的原因,全家人一日三餐都在家里吃,有那么多的家务要做,这个时候是孩子提高家务劳动能力、养成家务劳动习惯的黄金时期。可以让孩子学着做几样菜,力所能及地负责扫地、拖地板等家务,这也是一种可以受益终身的能力。
还可以开展很多其他的活动。比如,在室内因地制宜地进行运动,有的家庭开展父子拳击比赛,都不失为可取的方法。当然还有各种 游戏 ,还可以欣赏音乐、看**,把孩子的生活尽可能安排得丰富一些。
三、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我曾经主持研究过一项课题,叫作“少年儿童的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研究方向就是习惯养成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所谓习惯,是指稳定的行为、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如果你想让孩子养成各种优良的品格,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一旦养成了好的习惯,你不用催促、不用监督,他(她)就会去做。
现在很多家长都有一个头疼的问题,就是孩子整天玩手机。有的父母对我说,孩子没有手机就像丢了魂一样。其实这个问题对我们大人也是一样,请问你离得开手机吗?这就是一个习惯的问题。那么,怎么养成管理好手机的习惯呢?北京史家小学的两个小学生给父母们发出了倡议:“放下手机,让我们真正在一起”。具体怎么做呢?就是建议全家人在晚饭后到睡觉前的两个小时内不玩手机。在这两个小时里,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开展活动,做家务、讲故事,或者陪孩子写作业、和孩子聊聊天。我觉得家长们都可以试一试这个方法,哪怕从一小时做起,你会发现孩子对手机的依赖可能渐渐变少。
在这次疫情期间,孩子们都养成了戴口罩的好习惯,这是一种对自己负责、也对别人负责的文明习惯。我想,这些习惯养成了之后,孩子都是终身受益的。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孩子成长。
如今,受疫情影响,孩子们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与父母度过,他们的品行、好的习惯、阅读兴趣、坚强的意志力以及幸福感,其实都源于简单的家庭生活。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对每一个父母来说都是需要专注一生的事业。
1
良好的品行,来自父母
一个人无论成绩好坏与否,品行是关键。道德可以弥补能力的缺陷,而能力却难以掩盖道德的缺陷。
但是,孩子的品行很大程度上与他的家教有关。老师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家长却是孩子一生的影响者。父母的言传身教永远大于老师45分钟的课堂教育。
因此, 想要让孩子有良好的品行,家庭教育才是关键!
2
良好的习惯,来自父母
麻将桌旁、电视机前长大的孩子肯定和爱看书的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差别很大。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家长边看电视边督促孩子认真读书时,收到的往往是强烈的逆反。
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怎么能强迫孩子做到呢?
积极进取,有良好生活习惯的父母养育出来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热爱学习,能够合理安排自己时间的人,父母在教育上会省很多心。
所以,当你百思不得其解孩子为什么有那么多坏毛病时,先好好检讨一下自己,也许就会找到根源所在!
3
读书的兴趣,来自父母
很多家长埋怨自己的孩子不爱学习,不爱看书,却没有扪心自问一下,自己是否爱看书呢?
孩子读书的兴趣是从小培养的,两三岁的孩子就该开始读书了,而不是等到了学校之后,让老师培养你家孩子读书的习惯。
你家里的书多,孩子读的书就多。父母起到好的表率作用,孩子就会效仿,反之,孩子只能模仿你做别的事情。
4
坚强的意志,来自父母
老师更多教给孩子的是课本知识。良好的生活习惯、做人的道理、坚强的意志,这些都是要靠父母培养的。
老师没有办法帮你去培养,这些只能由家长从小在日常生活中培养。
如果你忽略了,那孩子也许成绩很好,但是意志薄弱,受不得半点挫折,一样不会成才,所以情商教育也很重要。
5
长久的幸福感,来自父母
一个人所在的原生家庭对他一生的影响都很大,夫妻恩爱,家庭和谐,在充满爱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注定要比家庭不健全,或者整日吵闹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要心里阳光很多。这是老师给不了,却能决定孩子一生!
一个好的老师,或许能够影响孩子三年五年,但是家长的影响力却是一辈子。孩子不是老师的,是你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永远的榜样,请做个称职的父母!
教育你的孩子,只是老师工作的一部分,但你不一样,孩子是你的唯一,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永远是你最重要的事。
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