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人物形象塑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立场观点

宋江人物形象塑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立场观点,第1张

关键词招安 忠心 忠义 情义

一、水浒的主题及灰色社会的形成

国家兴亡,天下有责,中国历史上文人往往十分关注国家兴亡的话题,然而天下就、盛极必衰,衰极必盛,其中蕴含的道理又有多少人明白。张养浩词曰: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黄炎培说历代的皇朝避免不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一部被人称为明代四大奇书的《水浒传》它到底包含着怎样的道理,其中的人物形象到底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这是一个千古说不尽的故事,也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正如《水浒传》开篇词中说的“兴亡如脆柳,身世类浮舟。”

下面着重分析在这种生存博弈中梁山英雄的领袖宋江的人物形象。

二、仗义善谋的孝子忠臣

(一)仗义疏财及时雨,摩顶至踵学墨翟

宋江出生于地主家庭,在地方属得上是一个大户人家,所以很有钱财,第十八回,宋江一上场,就介绍他说“为人疏财仗义”,“端的是挥霍,视金如土。”、“江湖上的好汉投奔他,留他在庄上白吃白住,长时累月,他也好不嫌弃,终日陪伴,临走的时候还给予资助”、“平时人人向他求财物也不推托。“”散施棺材药饵,济人于穷苦之中“更是常事。宋江的收入一部分是来自他家产,一部分是来自寻租,宋代,国家允许胥吏拿卡要,正如阎婆惜评论宋江的那样:做公人的,那个猫儿不吃腥?“三是馈赠所得,在孔明孔亮那里的时候,孔家给了宋江五十两作路费;在清风山上,燕顺、黄英等“各送元宝”与宋江;宋江第一次被救上梁山的时候晁错等“取出一盆金元宝”与宋江。还有一些例子,但是宋江的钱无疑在那个时候替他打开了一条通向了美名和成功的道路。在宋江的那个时代,社会中的游民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的问题。他们在形影相吊、流离失所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朋友的援助,而援助的最直接的有效的方式便是就是需要解决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他们在形影相吊,孤独在江湖行走的时候帮助他们最好的方式就是在物质上援助他们,宋江最懂得这一点,所以他为他的起义积累了大量的人脉资源。经历过北流高迫害的清风寨事件之后,宋江对朝廷失去了信心,决定带着花荣上梁山,因为座位的为题,燕顺等人和石勇发生了冲突,石勇口气很大地说:“老天下只让得两个人,其余的都把来做脚底的拟。”宋江问他两个人是谁,石勇告诉他,一个是柴进,一个是“郓城县押司山东及时雨呼保义宋公明”可见宋江在社会的名望。

(二).才智过人诚英杰 注重承诺是人豪

宋江的家庭出身,使他能够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自幼曾攻经史”在街上,宋江见了人玩一种玩具,北方叫“胡敲”,宋江弄清楚后随口占了《胡敲》一首,尚觉余音不尽,于是便作诗一首。后来在刘唐战死后,宋江“作诗一首哭之。”这些都表明宋江是一个极具文才的人,在《水浒传》里面,大多是不懂文子的莽汉子,宋江这些表现属于鹤立鸡群的一面。只是宋江为人低调,自称自己无才而已。

如果宋江单单是具有文才,还不足以担任水浒传里面的领袖,首先宋江其实是一个极具有智谋的一个人,在他还是郓城小吏的时候,他就已经学会狡兔三穴的谋略,一方面和郓城的官吏打好关系,一方面还在他家里面偷偷挖了地道,以备不时之须,还有他善于结交江湖好汉,也是为自己留一条后路,从一开始,宋江便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在某一种程度上,宋江说得上是一个谋略家。他还为上山的时候,宋江的口号是“扶国安民“上山之后,宋江的口号是“替天行道”;但他投降的时候,他的口号边改成“忠心辅社稷,义气助家邦了。”他政治上的坚定和政策上的灵活让他在每一个时期都和落草英雄和政府保持一种平衡。一方面,他在他把江湖的义气政府化,一方面他把政府的政策江湖化。宋江担任了梁山的头领之后,实行了“不侵州郡的,不扰民”的政策,宋江对俘虏的士兵,给予了招待。这体现宋江的军事天赋和能耐。宋江很会潜伏韬晦的本领,这些体现在他很早就利用他的关系和郓县的管理拉关系,结好网;另一方面有在家中挖暗窨,危急的时候躲避在里面,他结交江湖好友一方面也是为了以后他的出路多一条。

三、唱着招安挽歌的悲剧人物

(一)杀人无数,都因忠义

宋江一生杀人不少。第一个杀的阎婆惜是因为她不仅给了自己绿帽子戴,而且贪得无厌,自己好心救她,却还来这个女人威胁的报复。结果大刀落下,宋江的命运也因此改变。第二次杀的人是清风寨的刘高夫妇,那也是一对恩将仇报的夫妇;第三次杀的人是黄文炳,这个人害的他差点没命;宋江上了梁山后杀的都是贪官污吏,以及土豪恶霸,其实宋江也不想和官家作对,只是因为那个时候是晁盖做主,身不由自己。所以到了晁盖退位之后,宋江对官家的态度便好转不少,两赢童贯,不肯追杀,三败高俅,放回惊世。反而宋江杀得最多的是都是一些梁山的小校。对方腊的兵将更加是无比冷酷无情,“割腹部呕心”到宋江死的时候还要害死忠直的李逵。

宋徽宗本来看不起宋江小小的梁山的造反的力量的,但是因为梁山好汉三败童贯,二擒高俅,使得朝廷大为震惊,加上宋江出色的外交能力,当然招安成功了。“走向招安之路的宋江,在生存再度面临威胁时,无论他选择顺从还是抗争,都将面对着颠覆性的毁灭;他已经走进无法回头的死局。”(帝国潜流252页)“陈桥驿挥泪斩小卒”,宋江说:“我自从上梁山泊”以来,大小兄弟不曾坏了一个,今日一身入官所管,寸步由我不得。“说明此时的宋江已经由梁山泊的起义领袖正式转化为了大宋的一个走狗官吏。角色的转变决定了宋江行为也要发生改变。在心理学上一个人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往往也是他的一个不得不带上的面具,而且宋江从小就渴望带上这个面具,悲剧的英雄梁山小效虽然是为民除害,但是他阻碍了宋江踏上招安大道的步伐,所以在宋江的眼里小校不得不死。宋江挥泪挥的也许是鳄鱼泪,梁山小校死是死在不懂现在形势和以前已经变了。宋江是一个能够忍耐的人,一个能够能耐的人爆发起来往往是很惊人的。

宋江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他不明白尽管他对朝廷的忠心无可厚非,但是朝廷对于一个一直和它作对的造反队伍是不可能放心的,朝廷之所以同意招安,无非是无法用正规的手段把你剿灭,只好招安的手段以贼制贼来消灭你。以宋江的聪明才智,他一方面知道要在朝廷里立足,他必须为朝廷做出一定的成绩,证明他的忠心,这和他杀梁山小校是一个道理,但是他不知道他表达忠心要付出的代价不仅仅是付出一个小校这么简单,而且是要付出大部分他兄弟还有他自己的命,假如他一开始知道是这个结局,也许宋江会犹豫一下,但是这个时候,宋江已经陷入了一个建功立业的怪圈里面。一方面他渴望建功立业,对朝廷效忠;一方面他又讲究义气,对兄弟爱护,当忠义不能两全的时候,宋江只好选择忠,放弃义。

“根据施耐庵的内心和本意,他肯定认为宋江是一个光辉伟大的正面人物,是一个典型的英雄豪杰。但是他把宋江写的太真实了,于是‘瑕不掩瑜’变成了‘瑕掩住瑜”从唯物主义方面来评论,一个人是立体的,对他的评论也应该用唯物主义的手法来评价,施耐庵生活在儒家思想做思想统治的封建时代,他本人也是一个具有儒家普世情怀的文人,他描写的宋江的忠君思想其实可能也是他思想方面的一个部分,宋江的忠孝义行为虽然在今天看起来应该受批判,但是在当时却是应该表扬的,施耐庵应该想借着部小说诉说一个忠臣的悲剧,批判当时官僚的黑暗,但是由于现实主义的伟大的力量,却写成一部揭示招安灭亡,造反有理的主题,也反映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趋势,这些也许是作者不能意料到的。宋江的形象在现实主义的强大揭示力下,于是显得如此的彷徨,如此让人痛恨,成为一个悲剧的英雄也成了一个悲剧的罪人。鲁迅曾经说过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别人看,《水浒传》中宋江的悲剧不仅仅是因为他自身的毁灭,而且因为他他还毁灭了别人,毁灭了一百零八条好汉。宋江的形象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他形象地给我们揭示这样一个真理: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如果只是反对贪官和坏皇帝,而不摧毁整个封建制度,便不可能避免政治悲剧的重演,就不能从封建的剥削中解放自己。”宋江的人物形象给我们的启示是无限的,上面我只是略微探讨一下,更深的探讨留给更多的人来探索了。

宋江人物形象分析:

宋江的性格可以概括为孝、义、忠、智四个方面。

孝,就是他对父兄的情感,这个在作品中深有体现。比如,宋江见北宋徽宗朝君昏臣奸,天下迟早会大乱; 自己又爱跟江湖好汉结交,迟早会出事。为了不连累父亲,便让父亲去告自己忤逆。北宋法律,如果父亲告儿子忤逆,父子关系便算断绝,犯了法,也互不连坐。

宋江的这种孝,真算得上是一种苦孝。义,特别体现在英雄义气上,宋江情商高,重视兄弟情义、英雄义气甚至到了多愁善感的地步,这一点使他轻而易举地俘获了所有梁山好汉的心,甚至意见不同的好汉们也不得不认同他的真诚的行为态度。

忠,就是对所在国家坚定不移的信念,梁山中,李逵是反国家的,鲁智深是怀疑国家的,多数英雄则没有什么明确的国家概念,宋江则不同,他把国家放在了一个最重要的位置,所以他做了领袖,梁山的结局就只能是招安、征辽、平田虎、打王庆、打方腊。

他自己的结局则只能是喝毒酒身亡。智,主要表现在历次战争,取得最后的胜利靠的是出色的智谋和出色的组织能力,如果说,出色的智谋是吴用和宋江共同具备的素质的话,那么,出色的组织能力就是宋江的专长。

孝、义、忠、智这四个方面支撑了宋江的思想大厦,宋江就是靠着这四种品质成就他的事业的。当然,宋江的局限性也在这四个字中暴露无遗。宋江的临事而惧、爱才如命、兄弟情长等性格在文中尤其有非常多的细节表现。

宋江

宋江,表字公明,排行第三,原籍为山东郓城县宋家村,江湖人称“及时雨”,又号“呼保义”。因为他面黑身矮,人又唤他做黑宋江;又且于家大孝,为人仗义疏财,人皆称他做“孝义黑三郎”。

又且舞刀弄枪。上有父亲宋太公在堂,母亲早丧,下有一个兄弟,唤做铁扇子宋清,自和他父亲宋太公在村中务农。自幼与同在郓城县东溪村的晁盖相熟。

今日听说运到一批新出版的《水浒》,多想买一套啊! 去书店一看,没有了!本来,以前(在初中时代)我曾读过《水浒》,这部书是我喜欢的古典作品之一。其故事情节,在我的头脑中还保留着深刻的印象。今日闲暇无事,趁着购书所引起的余兴,就《水浒》的内容和艺术,随便说几句。《水浒》这部书,自成书以来,在我国广为流传,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一部文学作品,影响极大且深。因此,正确评价《水浒》,对于批判地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意义。用无产阶级的观点来看,《水浒》这部书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就其主流而言,《水浒》不管是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水平上,都是成功的。首先,《水浒》全书贯穿了这样一条线,就是: 宋江领导的农民革命军,在以宋江为首的投降叛卖集团的控制下,是如何向他们的敌人━━封建帝王投降的,以及投降以后宋江一伙投降叛卖集团的可耻下场和李逵等农民革命战士的悲惨结局。使投降路线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在人民的面前展现,从而增强了人们认识投降路线的能力。其间还穿插了李逵等农民革命战士同以宋江为首的投降叛卖集团的尖锐激烈的斗争。《水浒》的作者,通过这一条主线,阐明了一个真理: 投降主义路线是绝对行不通的! 革命的人民,绝对不可以对于自己的敌人存有任何幻想和侥幸心理,革命必须进行到底! 同时通过对宋江一心想着为宋帝当走狗,而经过千辛万苦地为宋帝效劳卖命,成功之后朝廷却赐御鸠将他毒死的经过的描写,又对宋江一伙投降叛卖集团的自讨苦吃的可耻下场进行了尖锐刻薄的讥讽和嘲笑。《水浒》的作者,通过对梁山英雄一个一个是怎样被逼迫上山的经过的描写,又揭示了另一个真理: 乱自上作,官逼民反,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对于鼓动我国明清农民革命战争,不能说是没有作用的。作者又通过对宋江等人“被逼”上山的经过和他们上山时的心理的描写,又为后来投降路线的产生和发展埋下了伏笔。两种“被逼”上山,动机全然不同,这就阐明了围绕着造反与投降两条根本不同的路线所进行的激烈的斗争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水浒》通过梁山人马攻官府、打恶霸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描写,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歌颂了农民革命军的力量伟大。《水浒》抽象地、表面地肯定宋帝,说他是“有道明君”,而把国家政治的黑暗和腐朽、官府的无能说成是一伙“奸臣”作乱。那么,既然宋帝是一个“有道明君”,那为什么不理朝政,而去钻李师师的暗道 国家政权为什么会被祸国殃民的“奸臣”把持,而忠于皇帝的“良臣勇将”反而被逼上梁山去造反 这些情况,他既是“有道明君”,为什么又没发现,又没制止 通过这些具体内容的描写,却又具体地、实质性地否认了宋帝。《水浒》通过对梁山一百单八人的言行外貌的描写,活生生地刻划出了每一个人的思想和性格。《水浒》人物的思想性格是鲜明的,使人们对其中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活的印象。凡是看过《水浒》这部书的人,自然而然地爱上了李逵为代表的一群人,而认为宋江的威望和地位全靠家境的富裕和虚伪的手段骗来的。真正有组织和军事才干的是吴用,而不是宋江。水寨的每一次胜利,都是李逵等农民革命战士的浴血奋战和吴用的知己知彼的符合客观规律的运筹计划得来的,而决不是什么宋江的功劳。相反,宋江那种临阵“拨回马先走”的怕死鬼形象,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水浒》的作者,以这支农民革命队伍向自己的敌人投降而归于失败作为结局,没有以他们坚持斗争,最后被残酷镇压而告失败作为结局,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但也是有其根由的。历史上,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确实失败了⑴,这是其一。其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由于没有新的生产力和新的阶级力量的出现,因而农民革命军还不可能提出自己的政治纲领,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的政治要求也不过是想打击一下贪官污吏、恶霸豪强的势力,改革一下苛刻的封建制度,减轻一些人民的负担,在他们的思想上,要求的仍然是封建主义的国家━━只不过是经过改革、对人民有一定让步、人民负担能适当减轻的国家。这就决定了农民革命极易被人利用,其胜利果实极易被人篡夺的结果。这是一个方面。再看一看宋江。宋江的家庭是一个比小地主要好,比大地主又差得远的家庭。而宋江本人又出身于小官吏。他的这种地位和家庭环境,就决定了他不满足于现状,想向上爬的欲望。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因此不惜“挥金如土”,交结上司,接济江湖上的英雄好汉。交结上司为的是力图平步青云,接济江湖英雄,为的是一旦官场失意,好作为自己实现政治野心的利用力量。前者是主要目的,后者是一种预备。他与水泊“强盗”晁盖(真正的农民革命军的领袖,水泊队伍的创始人)的通信,被阎婆惜发现后,为不失掉自己已有的地位,竟至杀人灭口,将阎杀死。但也正因为杀了阎婆惜,所以他被流放,而在流放途中,他又误题反诗,因而被叛处死刑。从此,他就再也无法在官场上混下去了。因此,他被迫走上了“造反”的道路。由于当时孔孟礼教和正统观念的影响与束缚,宋江还没有打倒皇帝直接登位的魄力,而把自己“官爵升迁,封妻荫子”的希望寄托在皇帝的身上。因此,他“造反”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势力,扩大影响,作为向宋帝讨价还价的筹码。这就是他一上山就想往着“权借水泊里随时避难,只待朝廷赦罪招安”、“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的根本所在。这就决定了他必然会顽固坚持投降主义路线到最后。而这种投降主义路线又有着象卢俊义、柴进、林冲等强大的支持力量。除此之外,在当时还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以李逵为代表的农民革命战士对宋江的投降主义路线虽然曾多次反对,但由于历史的局限,因而他们不可能有明确的路线斗争觉悟━━历代的农民战争和农民起义,本来就是一种自发的阶级斗争,而不是自觉的。由于无形中受孔孟的“仁”“义”的影响,他们又过份看重了“义气”,而宋江又利用了这种义气,骗得了农民群众的信任。因此,往往在路线斗争的关键时刻,他们看人大大超过了看路线,崇拜个人远远的超过了崇拜路线,这就是他们不能坚持斗争到底而屈服于“义气”的“及时雨”宋公明的必然结果。以上原因,就决定了梁山泊这支被混进来的投降派所控制的农民革命队伍必然会走上投降的道路。毛主席说: “谁是我们的敌人 谁是我们的朋友 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当时的农民革命军,对于公开敌对的敌人能够认识,在他们面前是决不屈服的; 但对于象宋江这样的披着革命外衣混进革命队伍内部的敌人,却不能识别,而把他们当成了自己的可靠的同盟军,甚至还奉为领导力量。这就是导致失败的基本原因━━堡垒从内部攻破是最容易的。另一方面,作者的时代是民族矛盾上升,阶级矛盾下降的时代,因此他希望有一支强大的义军起来抵御外侮,这就是他有意安排宋江他们投降以后首先抗辽的意图。以上几点,是造成《水浒》如此布局的根本因素。《水浒》的艺术成就,则是公认的,无可非议的。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指出:“一部《水浒》,说得很分明:因为不反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去了━━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⑵ 这就是说,因为宋江修正了晁盖“誓与朝廷作对到底”的革命路线,变成了只反奸臣不反天子,因而导致接受招安(投降),而投降之后,就只能给自己的敌人当奴才━━这就是投降主义路线的结局。仅管作者因为受了阶级的局限和历史的局限,还存在着一些错误思想和观点━━这种错误思想和观点,也在《水浒》中表现了出来,但这是微不足道的。而其主流是非常成功的,作者在我国文学史上的贡献是巨大的。我们不能因为政治斗争的需要而不顾事实地去骂那些无辜的古人。因为《水浒》描写了投降路线的产生和发展以致最后投降的全过程,描写了投降主义者的可耻下场和误入歧途(跟随投降)的农民军的悲惨结局。因此,《水浒》可以当成一部教科书来读。它能使人们懂得投降路线,认识投降派,认清投降主义路线的严重危害。

这是三千字左右的,你看着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76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