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使至塞上》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2、诗中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表达了诗人的抑郁、愤闷、孤独、寂寞之情,和希望边疆平定的感情。
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这首诗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将官。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试想,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一个“大”字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是多么醒目,“孤烟”二字正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直入人心。“长河落日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长”字便自然涌上作者心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这里的“圆”字与前面的“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难以言其妙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析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1引导同学勇于面对困难的诗句
勇于面对困难: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弗乱其所为,增益其所不能。
乐观看待人生: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诗词可以引导学生摘要:因中国是古诗的国度,中华诗词是民族的宝典,了解中华诗词,就可以了解民族的文化历史,欣赏中华诗词,就可以感受民族文化的灿烂。
让学生漫步古诗苑,感受中华诗词源远流长的历史风貌,领略多姿多彩的创作风格,了解明显璀璨的大家名人,浏览醒世鉴人的名篇佳作,体会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感知美妙绝伦的艺术特色,就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心灵得到净化,提升文化素养,从而更热爱我们的祖国,更能激起为祖国奋发学习的热情。 关键词:诗词;陶冶;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005 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几千年灿烂文明的象征,他就像一朵永远绽放在中国人心中的花朵。
然而,最吸引人的却是古诗词的灵魂,他陶冶了一颗颗幼小的心灵;放飞了一个个年轻人的梦想;沉醉着一个个成年人的心智。作为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走进了诗词的灵魂,引导学生从诗词中去放飞自己的人生之歌,引导学生学习去揣摩古诗词的绝美意境,则成了我们语文课中的重要任务。
那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诗词的灵魂呢? 一、让学生走进诗词中作者写作的生活背景 理解古诗词,必须将古诗词放回作者原本的生活背景中,才能从作者生活的点点滴滴去感受作者所吐的心声,学生才能快速地理解古诗词。诗词是诗人生活的高度缩影,人们常说:诗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因此,理解古诗词必须从诗词的写作背景出发,才能将诗词中所传达的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准确地领悟出来。 如要理解千古词帝李煜的《虞美人》,我们则要让学生了解李后主晚年那段悲惨的生活:国家破灭,妻离子散,自己沦为阶下囚,每天都要看别人的脸色生活,真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然后再带领学生追溯他前半生风花雪月、锦衣玉食、成天与自己的妻子周后一起填词、作诗、绘画的悠闲生活,学生通过对比就能将这首词“问人、问天、问自己”的无限忧愁和孤独伤感领悟出来,而且对本首诗词的关键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理解更加深刻。
再如理解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如果不了解这首诗的具体背景,就会捕捉不了作者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情感。这首诗作于唐肃宗至德春。
唐玄宗大宝十四年冬天,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改元至德,是为肃宗。
杜甫自鹿州羌村只身北上,前往投奔,但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虏,押回沦陷的长安。公元757年三月,大自然的美好春光又降临到这座历经洗劫、繁华消尽的都城,杜甫忧伤地徘徊于曲江一带,感时念乱,睹物神伤,吟成了这首名作。
了解了作者的遭遇,文章的写作大背景,学生理解时就能很明白地将作者的忧国思乡之情揣摩出来,对于这首诗的名句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的赏析也迎刃而解。 二、让学生感悟古诗词的语言美 古诗词的语言之美,体现在古诗词的遣词、造句、声律、音韵上。
往往可以通过唱歌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们深知,原始诗歌是原始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为协调劳动节奏和激发劳动热情的歌唱。
它合乎韵律、节奏,又讲究平仄对应、韵脚合辙,以及字数、句式的整齐,因此,古诗词诵读起来往往琅琅上口,使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在教学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好好吟诵,感受古诗词语言的韵味之美。
1 巧用现代媒体,直观形象吟诵古诗词 叶圣陶先生说:“美文需美读。”“美读”,就是有表情地朗读诗词,在入情的朗读中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的境界,感受审美对象的美。
媒体则能将古诗词通过直观的画面、悦耳的声音将古诗词形象直观地再现出来,而且有利于学生去抓住作者的心灵。 千古名篇《雨霖铃》,就可以先让学生在画面配朗读的多媒体课件中进行,从而感受这首词的无限魅力;之后还可以让学生在歌唱家童丽优美的歌声中聆听《雨霖铃》的语言美和音韵美。
大文豪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可以用朗诵家鲍国安的朗诵去让学生感受苏东坡语言的豪情美,也可以歌唱家王菲的歌声去感受这歌词的魅力。这样,学生不但提高了对诗词的领悟能力,而且教会了如何吟诵古诗词,增加课堂学习的实效性。
2 品读,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 爱迪生说过:“最能直接打动心灵的还是美。”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语言艺术。
初中生,也有一定的文化根基,感受语言美,可以在品读上下苦工夫。 品读,就是要让学生带着目的、带着情趣去感受语言的美。
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就有一句千古名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品读过程中就要注意引导学生知道里面所用的修辞手法、描写方法,是否对仗工整,音韵是否和谐,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再如《虞美人》,这首词就引导学生在从长短不同的句式,优美的韵律,感伤的字词上去感受这首词的美。 三、让学生欣赏古诗词独特的画面美 苏东坡曾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 ,不仅如此,在从古至今的古诗词中,大多数诗词都具有这样。
3如何带领学生走进诗词的意境一、反复诵读,初步领会诗歌的感情
在以意境为中心组织教学之前,首先应使学生明白何谓意象和意境?所谓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赋予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所谓意境,就是作者调动生活积累,运用艺术表现手法,整合各种意象,使主观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的物象相互融合而创造出来的“意与境谐”的境界。 “诗言志”,“歌缘情”,诗歌往往不对客观现实作全面具体细致的描绘,而是选取现实生活中最富有特征的片断,描绘出一幅幅感人的生活画面,烘托出与这种画面相吻合的情调(氛围)。
学生明白了何谓意象和意境后,就要对诗歌进行反复地诵读,初步领会诗歌的思想情感。“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诗歌是诗人个人情感的倾诉,将所看、所听、所想、所感,以诗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情感就体现在诗歌的字里行间。我们读诗,实际上就是通过对诗歌字句的诵读、品味,通过“物”还原诗人当时的情感。好的诵读可以体现诗人在诗中寄寓的感情,能够带领学生很快进入诗歌的意境。朗读时,首先要为学生学习诗歌创设情景,简要介绍诗人的时代和写作背景以及诗歌的具体内容;其次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读速快慢,读音高低,感情抑扬,停顿恰当;然后,让学生从优美的节奏中整体感知,进入情景,把诗人的意象变为学生自己的意象,从铿锵的音律中进入感情世界,让学生陶醉在诗作的情境里。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反复的吟诵不仅使得学生把注意力倾注在音乐效果和意义之上,而且通过节奏的变化和情感的起伏,会获得对诗歌深层次的理解,探寻诗词中蕴含的意境。
二、展开联想和想象,在情与景的关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在对诗歌进行反复地诵读之后,学生已经有了对诗歌意境的初步体会,接下来就要引领学生对诗歌意境作更深一层的感悟。对于诗歌的意境,教师本身也要仔细地揣摩品味才能“尝”出其韵味,那又该如何把这些微妙的感觉带给学生呢?既不能把自己个人的理解、感受强加给学生;也不能对学生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在情与景的关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古代诗人通常不会在诗歌中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要在自然或社会的景象中找到合适的载体,借对自然景物的描述或社会场景的表述来蕴藏自己的感情和思想。因此他笔下的形象都灌注着作者的思想情绪,这种情与景的交融就成就了诗歌的意境。王国维曾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在古典诗歌中,情景交融是其最重要的特点。诗人们时而触景生情,景中寓情;时而因情布景,移情入景;时而借景抒情,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寄予浓浓的情感。而这种情感仅用语言是不能传达的,我们可以利用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将这抽象的情感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中蕴含的诗意。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象思维。诗人的创作过程离不开想象,他要通过想象来丰富和表达某种境界,而鉴赏者更要借助想象来复制或丰富诗歌的意境。
三、意境的具体化、生活化和图像化,再现诗歌的情感美
学生在对诗歌画面进行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后,虽然对意境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但还是比较模糊的、笼统的。苏轼在观看王维的画后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其实,许多诗词都是一幅幅优美的图画,透过这些画面,我们可以窥视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他所体验和创造出来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要引导学生了解这种情感,就要从这渗透了“情”的景物入手,若把这些景物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让他们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对画中的意境有一个具体的感知,就能很自然地引领他们走进诗人所创设的意境,从而更深刻地领会诗歌的图画美和意境美。教学时,可以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景与情的关系,让学生在直观画面中体悟意境,与诗人的情感发生共鸣。
4如何引领学生学习古诗文诗词;首先应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大概背景,再引导学生把握诗词中的意象,(要求学生积累常见意象所表达的情感,例如:长亭、柳等意象暗指离别),为同学们讲解表现手法(例如:寓情于景、移情于景等等),并帮助分析其区别,深入理解诗词的音韵美、语言美,并能将此美表现在语言上。
对于文言文,也应先引领同学们把握文章背景,让同学们自主讨论预习,再利用课上时间,让同学们自己逐句解析每句的意思,这样可以帮助老师发现学生的答题问题,帮助同学们整体把握每一篇文章的活用及通假情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