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言障碍在自发言语中,明显的找词困难是首先表现的语言障碍。随后对常用物品名称和朋友的名字也出现命名不能,或与此同时出现错语。
2、定向障碍对时间、地点的定向力发生障碍,不知道今天是几号,自己现在何处,外出经常迷路。
3、行为异常表现为整天呆坐,变得不修边幅,生活懒散或无目的外出,流落街头,夜间无故吵闹而影响家人休息。
4、人格和行为异常性格改变表现为变得自私、狭隘、对人冷酷无情;情感淡漠、行为退缩、兴趣缺乏、意志衰退,无主动性和进取性,注意力涣散或变得急躁、多疑、顽固、易怒和冲动。
5、思维和判断困难思维贫乏,缺乏创造性,综合分析能力减退,分不清主次,甚至不能理解基本常识。日常生活能力减退,不能胜任原来熟悉的工作。
6、记忆障碍近期记忆减退,不能记住最近发生的事情,以后对往事也发生遗忘,严重时连家属姓名、自己年龄均不知道,甚至出现胡言乱语。
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的发育障碍,自闭症患者与喜好看电视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喜欢看新闻联播和广告确有一定的缘由可寻。
一方面,自闭症患者的兴趣较为狭窄,行为刻板重复,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他们通常是视觉优先,喜欢“看”,不喜欢“听”,面对通常儿童们喜欢的动画片,儿童电视,**一般毫无兴趣,这可能与他们的语言理解、情感理解发育不足有关系,没有办法理解剧情内容,体会不到其中的乐趣。
另一方面,自闭症患者除了其核心症状表现,通常还有一些外围症状,听觉过敏就是其中之一,这一问题对人的感官干扰很大,容易造成自闭症患者各种各样的怪异行为。因为他们可能会存在听觉异常,表现对某些声音或图像特别恐惧或喜好等,比如迷恋广告或者天气预报、新闻联播,通常这类报道出现的声音会超出我们常人习惯的听觉阈限。
外向孤独症,指某些人在日常生活中很善于交际、有很好的人缘,看似“外向”,实则“孤独”,没有可以倾诉内心情感的朋友或可以倾诉内心情感,朋友不在身边的时候就会感觉到失落、不安、空虚。外向孤独症与医学上的“孤独症”截然不同。
心理学来分析,外向孤独症的人,通常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外向孤独症,是一种网络语言,准确点说应该称作“外向的孤独”,指的是这样一类人:
1、在日常生活中很善于交际,有很好的人缘,在大家的面前总是喜笑颜开、快快乐乐的样子,给大家以乐观、开朗、热情、自信、进取的印象 这就是所谓的“外向”相反的则是“内向”。
2、但是,这种人的内心情感往往很丰富,甚至是多愁善感。但他们不喜欢将之表现出来,不喜欢刻意地找人诉说。周围人也误以为他们内心很强大而没有怎么关心他们,这就是所谓的“孤独”。
3 、多重性格,遇到什么样的人就会讲什麽样的话。能适应不同性格的交往对象。
于是,他们的情感没有人来理解。他们的朋友虽多,但没有几个可以倾心相谈的。所以他们自我感慨道:“我虽外向但还是孤独。”故有了外向孤独症一说。
我个人的看法是:这样没什么不好的。只是孤单又不是寂寞,要知道,孤独更能很好的成长。
儿童孤独症也称为儿童自闭症,是一类起病于3岁前、与社会交往障碍或沟通障碍、局限性、刻板性、重复性的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发育障碍,是广泛性发育障碍中最有代表性的疾病。
孤独症的症状:
1、智力障碍
出现孤独症之后,比较常见的表现就是智力障碍,一般在儿童患病期间智力水平表现不一致,少部分患者会出现智力障碍,甚至会出现中度以上的智力缺陷。
2、兴趣范围狭窄
一般出现孤独症后,患儿会出现兴趣范围狭窄的情况,对正常人热衷的玩具、游戏等都不会感兴趣。平时一些儿童不喜欢的物品则会表现出广泛的兴趣,例如喜欢观察电风扇、瓶盖等异常的物体,而且可能关注时间会持续很长,没有厌倦感,而对正常人喜欢的玩具却没有任何兴趣,这些也和自闭症有一定的关系。
3、刻板行为
孤独症患者通常会有刻板的行为模式,比如每天上床的时间需要固定,而且外出时喜欢走相同的路线。这些行为比较刻板,如果被制止,通常会表现出不愉快,焦虑情绪,甚至会反抗,这些都和自闭症有关。
4、语言障碍
孤独症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语言障碍,这是该疾病比较常见的表现。在语言障碍发展的过程中,通常会出现语言能力迟缓的情况,可能到了两三岁依然不会说话。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会出现沉默、语言少、表达能力降低的情况。
5、社交障碍
一般出现孤独症之后,比较明显的表现就是社会交往障碍。患者无法正常和别人建立人际关系,而且无法正常与他人沟通,一般缺乏朋友,而且分不清具体的亲疏关系,对待亲人与其他人都是同样的态度
怎样才能正确认识孤独症?挑战孤独症就好比马拉松长跑,首先要做的是起跑,迈出第一步,才有到达终点的可能。
孤独症不是心理疾病
不了解孤独症的人很容易联想到性格孤僻或内向,即把孤独症与心理障碍联系起来,认为孤独症儿童是受到某种来自外界环境的刺激产生孤僻性格的。专业上说,孤独症是一种神经系统发育障碍,而非为单纯心理方面的障碍。
孤独症儿童认知能力并非全部低下
阿斯伯格综合征(AS)属于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或广泛性发育障碍(PDD),具有与孤独症同样的社会交往障碍,局限的兴趣和重复、刻板的活动方式。
在分类上与孤独症同属于孤独症谱系障碍或广泛性发育障碍,但又不同于孤独症,与孤独症的区别在于此病没有明显的语言和智能障碍,属于一种高功能的孤独症,他们的认知能力往往会超前且超出同龄孩子。
其实,孤独症儿童不仅跟一般儿童一样可以通过教育获得知识和技能,也可以掌握独立生活的能力并且最终融入社会,教育是是帮助孤独症儿童融入和回归社会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孤独症儿童不善表达不说话而非真正不会说话
孤独症是一个谱系。这个谱系包括了从完全没有语言能力到具有相当复杂的语言能力。阿斯伯格症的儿童不仅语言发育没有滞后,有些还可以使用超过他们年龄阶段的学究式语言。
阿斯伯格综合征患儿是少数,一般来说大多自闭症患儿都会出现语少或长期不说话的状态,而非真正不会说话。
有很多少语或常年未开口说话的儿童,在经过干预训练后,重拾语言能力。即使有些孩子经过干预后仍然语言滞后,他们也完全可以通过学习如手语、交流系统、对话板等功能性沟通方式来掌握沟通技巧。
冷漠也是一种感情,孤独症儿童不是没有感受。
孤独症儿童和一般儿童一样都有情感,在许多情况下,他们的情绪以一种与其年龄不相称的、不恰当的行为方式表达出来,而不是真正缺乏感情。
他们的问题不是缺乏感情,而是他们分不清楚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不知道怎样用适当地的方式在不同的场合表达自己的感情。
挑战孤独症就像挑战马拉松,起跑前,首先要调整好状态和心态,而不是想着立即结束。
就拿癌症举例,通过外科手术摘除肿瘤后,事实是肿瘤消除了,患者同样也实现康复,但手术医生永远不会给患者一个令其安心的肯定答案。
虽然没有肯定的答案,事实上,只要护理得当,他们的生活和寿命就和未生病前的发展轨迹一样,以彻底康复的姿态生活到生命的结束,但在彻底康复的现实过程中,始终不会有个肯定的答案。
这不是数学题,有固定且唯一的答案,别人家孩子实现不了的,未必你家孩子也一样。治疗、医生、家长、环境、孩子的状态……在这过程中,有太多改变结果的变数。
很多家长希望速战速决短时间彻底地治愈孩子的孤独症。这种想法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常现实。
对于孤独症的孩子,家长需要的首先是了解和接受孩子,根据孩子的特长找出一些方法积极地加以引导,尽可能地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和爱的环境。
怎样才能正确认识孤独症?这并非是要你放弃给孩子治疗的努力,而是让你正确地看待孤独症。跑向终点的这条路,少不了父母的陪伴与鼓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