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这篇课文描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碧螺春这篇课文描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1张

碧螺春》是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传统文化吐幽香”中的第一课。本课通过名茶碧螺春,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的茶文化。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也醉人”就是中华民族珍惜劳动成果、勤奋节俭的真实反映。可以这么说,茶是中国的骄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碧螺春》一课介绍简洁明了,描写细致入微,用词准确生动,富有浓郁的文化气息。课文依次介绍了碧螺春的传说、采摘、制作、品尝碧螺春以及人们对碧螺春的评价和喜爱。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碧螺春的喜爱和对劳动人们的赞美。文章结构紧凑,前后连贯,层次清晰。读过之后,让读者不免在头脑中勾勒出这样的图画:清晨采茶图、入夜炒茶图、月下品茶图。不免和外国友人一样心生感叹:在清新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

二、走进作者,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法的特色。

这篇文章从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的角度来看,语言生动,用词准确,描写细致,文化气息浓郁;结构清晰,线索清楚结构,安排巧妙。如果说碧螺春茶清新淡雅,那么这篇文章也有着这样的魅力。下面,我尝试着走进作者的语言文字来品味“碧螺春”的独特魅力。

文章开篇,作者仅用一句话“久负盛名的碧螺春,产于太湖的东山和西山。”向我们介绍了关于碧螺春的两点。其一,碧螺春历史悠久,声誉极高。可以从“久负盛名”一词中看出来。这是人们对碧螺春茶的评价。同时,“久负盛名”也引发了读者的阅读期待:碧螺春为何会久负盛名?其二,交代了碧螺春的产地——太湖的东山和西山。经过查阅资料,了解到详细的地点就是江苏省苏州市太湖洞庭山,洞庭山又分为东山和西山。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

接下来,作者写道:关于碧螺春,有这么一个传说。这句话就概括了这个自然段要写的内容——关于碧螺春的传说。这样的写法,使文章脉络清晰。同时,自然又引发了一个阅读期待:究竟是怎样的传说?于是,跟着作者的娓娓道来,走进这个古老的传说之中。作者在讲传说,其实也就是介绍“碧螺春”名字的由来。既是“传说”就是人们口口相传,由来已久的历史故事,就被染上了神秘的色彩。尤其是那一声“吓煞人香”更是让人浮想联翩,究竟是怎样的香味可以让人产生这样的震撼啊!同时,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这种茶,也由此得名。如果说,传说到此结束,就留有遗憾了。古人觉得这个名字不雅,“不雅”不够雅致、文雅,我觉得更多的是和这种茶的香味不能够匹配。于是,便有了“碧螺春”这个雅号。在这里,最后一句话中的破折号具有解释说明的作用。当然,网上也有关于这个名称的由来的其他传说,其实不管怎么写的都体现了碧螺春茶的特点——香味奇特,同时赋予了人们对碧螺春茶的赞美之情。

第三自然段,只有两句话:碧螺春的采摘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每年刚到春分,碧螺春茶汛便开始了。这个自然段和下面的第四自然段关系密切。第三自然段是对第四自然段内容的概括。这样的写法,在文中到这儿出现了两次。第一句话,说明采摘碧螺春茶的历史悠久,也是对上段传说的一个照应。第二句交代了采摘的最佳时间——春分,因为这个时候茶长得最好,最茂盛的时节,是最佳的采摘时间, 而“茶汛”一词,就是这个意思,应该和“桃花汛”一词的由来一致的。我想同时也能通过这个词想到采摘的场面应该是繁忙、热闹的吧!

下面作者用较长的文字介绍了采摘的情景。这也是文章的重点段落之一。“随着几声嘹亮的鸡鸣,整个湖山醒来了。”就这一句,作者开始带读者走进图画之中。我觉得这一切是鲜活的、有生命的。我们首先听到了几声鸡鸣,从听觉的角度,唤醒了沉睡的湖山,一个“醒”字,把湖山当成了一个人来写,应该是一个美丽的女子更好。当然,也唤醒了人们。“采茶姑娘披着晨雾,踏着朝霞,三五成群,结伴向茶园走去。”画面的主要人物跃然纸上,“披着晨雾、踏着朝霞”中的“披着、踏着”表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使人感觉采茶姑娘宛如从天而降的仙女一般,同时也侧面写出了采茶姑娘的勤劳,她们起得很早。闭眼想象,一群美丽仙女提着竹篓,在飘渺的云雾中,从天而降,说说笑笑走向茶园。“空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翠绿欲滴的茶树丛中,不时传来银铃般的欢笑声。”在这里作者闻到了淡淡的花香,空气中充满了这种香味,难怪碧螺春茶会有花香果味了;作者看到了翠绿欲滴的茶树,“翠绿欲滴”一词,将茶树的生机勃勃的面貌展现出来。此外,作者更听到了采茶姑娘“银铃般”的欢笑声,都说劳动的滋味是累的,但是这“银铃般”的欢笑声,让我们感觉到的是采茶姑娘的快乐和美丽。“太阳升起来了,在湖山的上空铺开万道金光,茶园也被染上了一层金色。”这样的描写,一个“铺”字,使人豁然开朗,给人一种灿烂之美的感觉,画面也顿时亮了起来。和清晨茶园的朦胧之美不同,是一种金色的美。“采茶姑娘个个神采飞扬,她们用灵巧的双手敏捷地从茶树上摘下一片片嫩芽。”这是对采茶姑娘的一个近景描写。“神采飞扬”是对采茶姑娘神态的描写,“灵巧、敏捷”是对采茶动作的描写,这样几个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一个动作娴熟,沉浸在劳动快乐之中的采茶姑娘。“绿树映衬着俊美的身影,构成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这是对这幅画面的一个整体的概括,也就是对这段文字的一个小结。纵观这段文字,作者由远及近来构图,调动了视觉、听觉、味觉来描写,当然还有内心的感觉。在这幅画面中,有景有人,景因人而有生命,人因景而更美丽,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

第五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入夜,山村里万家灯火,又是另一番繁忙的景象。这句话,在写法上提示了下文的内容,及炒茶。而“繁忙”一词是对炒茶的一个总体印象。

第六自然段也是文章的重点段落,写了茶手夜晚炒茶的情景。“茶手短衣紧袄,利索地吧拣好的鲜叶芽倒进滚烫的大锅,叉开五指,在嫩叶中不停地翻拌。”“短衣紧袄”是茶手炒茶的装束,之所以这样的穿法,无非是为了劳动是方便,但是一个利索的形象已经出来了。“滚烫的大锅”就对茶手炒茶的技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叉开五指、不停地翻拌”是对茶手动作的描写,应该是比较辛苦的。“忽而揉,忽而搓,忽而捺,忽而抓,嫩叶如同一条青龙上下翻飞,煞是好看。”“揉、搓、捺、抓”这些词写出了茶手炒茶的具体动作,也可以看得出炒茶工艺的复杂,四个“忽而”写出了茶手动作变化多而且快,作者用词极其精准。所以,才会有如青龙翻飞的情景。“渐渐地,随着水分的蒸发,叶芽变深了,变细了,条索纤纤,蜷曲成螺。”这句话,写出了叶芽变化后的样子——条索纤纤、蜷曲成螺。这时候叶芽就是又细又弯的样子,这两个词表现了碧螺春茶的优美形态。“这时,一边降温一边揉捻、搓团,待到茶叶捏拢放开就能自行松散之时,满屋子已弥漫着浓郁的芳香。”制茶过程还在继续,经过降温中的揉捻、搓团之后,但是要达到一定的程度——自行松散,此时,碧螺春茶才算制好了,茶香弥漫。再次感受到制茶工艺的复杂。“此时的茶叶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无怪乎人们称它为‘工艺茶’了。”这句话是对碧螺春茶的一个高度评价,同时也是对茶手炒茶技术的赞美。“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这四组词语是对碧螺春茶形态的最好诠释,说明茶手火候把握的刚刚好,多一点,少一点都不行,这也说明茶手的炒茶技术的确了得。这四组词语不仅结构工整,而且读起来很有节奏感和文化气息。而文末的“工艺茶”是对碧螺春茶的最高赞誉。什么是“工艺”?就是纯手工制作的。而作者通过对茶手炒茶动作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碧螺春的的确确是当之无愧的“工艺茶”,而对碧螺春茶形态的描写,更使人感觉到碧螺春确确实实应该被称为“工艺茶“。所以,我觉得这段其实作者就是围绕着“碧螺春为什么被称为‘工艺茶’”来写的。

文章第七自然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有对上段内容的小结,“如果说观看制作碧螺春茶有一种新奇感觉的话”这里有观看制作过程的内心感受——新奇。也有对下段内容的一个提示,“那么,品茶碧螺春就更有一番陶醉般的心境了。”这里也写了品茶的感受——陶醉。这样承上启下的写法,使文章结构紧凑,过渡自然。

第八自然段写品茶。自古以来,品茶就是一种文化,也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将品茶过程写得文化气息浓郁,语言生动。作者陶醉于品茶中,我想作者陶醉的是这样几个方面。陶醉于品茶的环境:夕阳西下,明月初升。在院中摆上一张桌子,几个人团团围坐,取一套青花瓷茶具,倒上七八十度的温开水,然后分别放入一小撮碧螺春茶。夕阳、明月、青花瓷茶具、碧螺春茶,这一切构成了品茶的外部环境,无疑是充满诗意的。陶醉于碧螺春茶的色、香、味、形。颜色:碧绿清澈、嫩绿透亮;香气:清香扑鼻;味道:清新爽人,回味无穷;形态:叶芽伸展、茸毛轻舒、姿态动人。作者在介绍碧螺春茶的色、香、味、形时,眼、鼻、口多种感官的参与下陶醉于碧螺春茶之中。而且,作者多用四字词语,使得文章语言生动、准确,读起来有韵律和韵味,文化气息浓。再有作者也陶醉于朋友之间的情谊之中。三五好友一起品茶,品得不仅仅是茶了,还有真挚的情谊在里面,使茶的滋味更浓,在这儿,其实作者也传递了饮茶文化的社会作用和价值。品茶,不仅仅是品茶本身,如果把这理解为品茶的全部内容就太狭隘了,还包括周围的环境,有人和物,包括品茶的外形美等等,这才体现了传统的中华品茶文化的内涵。

最后一个自然段,是人们对碧螺春茶的评价和赞美,作者的喜爱之情不言而喻。作者一言以蔽之,碧螺春茶的“色香味形”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借外国友人的诗句,表达了赞美之情:“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我想,在碧螺春的茶汤里,不仅能看到风景如画的江南美景,还能看到那美丽动人的传说,勤劳美丽的采茶姑娘,技艺高超的茶手,还有品茶的美妙意境等等。清晨采茶乐,入夜炒茶忙,月夜品茶醉,如诗如画又如歌,是江南特有的明媚春光,在这里作者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遐想空间。

 语文教学是美的,它的美是教材与教师集中的艺术体现,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劳动的美。教师要敏锐地发现美的因素,并及时引导学生去品赏。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1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把握诵读,体会节奏美

 叶圣陶先生曾创造性地提出了“美读”法,就是强调通过对声音节奏之美的感觉,设身处地,深入课文深层意蕴的情感思想,“与作者心灵相感通”,即神相遇、气相通、心相印、情相融。由此得知,朗读作品时诱导学生产生同步联想,是激发审美情感,从感性直观上升到理性领悟,进行审美的一种切实有效的 方法 。吟诵的时候,需根据 文章 的内容及自己的体会采用不同语调,而吟诵的方式则需要根据文章抒发的情感而定。

 大体说来,情感低沉、缠绵柔缓的文章,宜采用个别读,从而体会到节奏的阴柔美;而激昂、热烈的文字,则宜采取集体诵读,从而体会节奏的奔放美。例如课文《军神》第7段的朗读指导,如果学生不了解刘伯承作为一名军人,为了革命需要一个清醒的大脑这一背景,教师只从技巧方面指导朗读,是达不到效果的,只有紧紧抓住情感这条线,才能读出刘伯承的精神之美。实践证明,诵读既能让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又能体会到文章的情感美,人物的性格特点也就更生动地体现出来了。

 放飞想像,品味意境美

 意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常言道:“诗情画意,诗中有情,画中有意。”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正是由于充满了诗情画意,言虽尽,而意无穷,才能给读者广阔的想像空间。要领会意境,就必须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结合作者的情感,联系自己的阅读 经验 ,放飞想像,深入作者所描写的意境之中,这就是想像再造的过程。如教学《草原》一课,课文写到“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到处翠色欲流”。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此情此境,再现草原的绮丽风光,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跟着课文录音作遐想游览,然后,再让学生动手把想像的画面画一画。学生们就如亲临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一样,无拘无束地策马前进了。让学生置身于美的意境中,而在感受意境美的同时,学生也会回味欣赏意境美的过程,这就是想像美。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从出色 散文 中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以初中语文课本为例,像《岳阳楼记》、《最后一课》等篇中的爱国情;《背影》、《散步》篇中的家庭伦理情;《我的老师》、《藤野先生》中的师生情;《春》、《济南的冬天》中对祖国江山的热爱情等等,不一而足。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文章时,通过情感的内化过程,逐步提高学生内心感情体验的素质和水平,分清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行为习惯,以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因此,一篇课文最好要明确一个激情点,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奋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岳阳楼记》一文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目标;《祝福》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人吃人”的罪恶;《陋室铭》、《爱莲说》可以培养学生美好的道德情操等等。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走”出课本,让学生与课本的人物交谈、让课文中人物的崇高精神品质去净化学生的灵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得;有的放天地把语文教学与审美意识结合起来。

 从古典出色作品中,体会作者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学习高中课文《离骚》时,让学生理解屈原忧国忧民的情怀,探究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情感,使学生不要苛求那个时代的屈原,为了国家的前途,为了人民的生活,忧心如焚,奔走呼号,这就是爱国的表现。因为在他心中,楚国就是他的祖国,楚国的人民就是他的同胞,我们不能非议他的爱国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在 作文 教学中要求学生善于发现和观察生活中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罗曼罗兰说过:“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那么,我要说:写作文并非难写,而是缺少生活素材,缺少真情实感。比如校园,在一些学生眼里,觉得司空见惯、平淡无奇,而在另一些学生的眼里却又变得色彩缤纷,千姿百态:校园的花坛、小路、教学楼的宣传展示窗、班级的每期宣传板报等都成为了他们的写作素材。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原因就在于一个善于发现美,一个却不能。因此,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捕捉生活中的一花一木,一人一事,用我笔写我语,以我语表我情,以我情去感人。这样学生写起作文来,才能文如泉涌,文章读来才会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写出来的文章才会叩开别人的心扉。

 3语文课堂 教学方法

 一、增加课外阅读。拓展学生视野

 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单元结束后,安排一节课外阅读课,给学生提供拓展视野的机会,也是一种 教育 模式。比如,我准备两篇课外阅读材料《愚公移山》《三峡工程》,让学生讨论今天我国的三峡,工程。三峡工程能够使“高峡出平湖”,工程难度不亚于“愚公移山”。这项工程并没有神仙相助,都是靠人力和现代科学技术来完成的。时至今日“愚公精神”是否该重新解释,学生讨论热烈,讨论结果众说纷纭。这时教师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给学生主动权,能自读、自评、自解所学内容,而不是武断地下结论。

 二、创设课堂情境,让课程生活化

 从创设优化的课堂情境入手,让课程与我们的生活和经验更加具体地联系起来。因为一切语言在实践中去学习比用规则学习起来容易。所以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身临其境,耳闻目睹,这样就能缩短掌握知识的时间,且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课堂教学的设计无需搞得程序太多,而要简单明了,线索清晰,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训练活动为主,突出教学目标,采取生动活泼的、有创造性的、又实在的教学方法即可。任何知识都源于生活,经过归纳提炼最终上升为科学理论知识,现在当我们教授一门理论知识时,就该把知识再一次还原,使之融入丰富的生活实践中去,让学习者感到亲切,教学越贴近生活,课堂就越有生机。但是从理论知识到生活实践之间,采用什么作为两者“贴近”的媒体,是教学艺术所必须深思的。就如同几何学认识世界是从点开始的,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应从点人手,把知识放进构造好的模型里,牵一发而动全身,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三、多视角观察,挖掘资料意义

 传统教学就如公路上竖立的路碑,在路人眼前一闪即过,而现代教学则应是能让人驻足的购物亭。 语文学习 的过程事实上是一个资料的收集过程,我们传递给学生一些原始的资料,但这种资料该如何谋篇布局,如何编排句段,我们却无法教会他们产生灵感,如何充分发挥思维的自由性去捕捉一个新颖的构想,我们给予学生的只是一个表象而不是灵魂。所以我们的教学应该是培养一个人有深切敏锐,活跃的洞察力,丰富多彩的 想象力 和美丽富有生命力的语言艺术,让他们有意识地反复揣摩手中所得的资料,多方位、多视角地观察分析,挖掘资料的内在关系和意义,然后等着豁然开朗的那一刻,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撑起整个天空。

4营造语文课堂良好氛围

 教师的教态促成良好课堂气氛

 某种程度上讲,课堂气氛的创设基本上是由教师来一手把握的。现实情境下,教师也有自己的七情六欲,有自己的交际圈子,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课前,教师可能会遇到种种或令人兴奋或令人沮丧的事情,但我们教师一走上讲台,就应该把自己的心情归入到具体的教材文本与教室环境之中,不应该受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琐事烦扰。要知道,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虽小,但天性敏感,会随着教师教态的阴晴不定来察言观色,如果教师喜怒无常,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课堂中去,他们就一定会偏离教材文本,把自己的思想重心放在揣摩教师的心理之上,进而影响教学效果,不能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另外教师的教态在语文学科中的表现就如一位艺术表演家一样,应该随着教材内容文本而或喜或悲,在讲到有关祖国取得的巨大成就时,就应当气势昂扬,蓬勃向上,透露出对于祖国由衷的热爱与自豪;当讲到相关缅怀革命先烈的时候,教师就应当韵味悠长,余韵无穷,充满对于这些革命先哲的怀念与崇敬;讲到相关屈辱的历史时,我们自然也就应当充满无限的愤懑与感慨,让学生在教师教态的影响下随着课文内容或喜或悲,让他们在文章内容的洗礼之下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升华。

 游戏活跃课堂气氛

 很多年以来,在应试教育思想的严重桎梏之下,我们的语文课堂逐渐偏离了原本的轨道,变得有些本末倒置,其具体表现之一便是课堂上死气沉沉,学生在语文课上不是写就是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再从学生的年龄规律与认知特点出发,而是施以一味的强硬灌输与反复练习,不是分析主题思想就是概括大意,这样一来,严重影响着语文课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兴趣。鉴于这种现状,从小学阶段学生爱玩的天性出发,笔者建议应该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多多引进游戏活动,通过生动活泼的游戏环节来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效果。譬如,在声母与韵母的搭配教学过程中,笔者组织班里的男生充当声母,女生充当韵母,通过在黑板上出示不同的音节,组织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搭配组合。这样一来,学生在活跃兴奋的课堂氛围中自然将课堂知识进行了深化,优化了课堂效果,提升了教学的有效性。生字教学中,也同样可以利用这样的办法进行教学,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在利用游戏活跃课堂氛围方面,笔者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有很多教师怕影响了教学成绩,便把所有的课时上成了讲授课,在不断挖掘与反复练习中进行教学。笔者以为,我们大可不必如此,语文学科不同于理科,不能仅靠反复练习来提升教学成绩与学生能力。我们要将学生置于一定的教学情境当中,重视口语活动与综合实践课程,这些课程内容由于形式新颖,对于课堂气氛的活跃大有裨益,学生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些活动本身更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与语文素养的极佳途径,让它们与阅读课程配合开来,一定会取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1·七步诗[三国·魏]曹植把豆子煮熟用来做食物,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来,留下豆汁作羹豆秸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中哭泣我们本来是同胞兄弟,为什么你那么急迫的加害于我《七步诗》描写了煮豆燃豆秸的现象,表达了作者对兄弟为争权位,相互残杀的愤恨之情2·鸟鸣涧[唐]王维独自在洒满桂花的山路上悠闲地行走,春夜静悄悄,春山空寂月亮从云层中露出来,惊动了山林的鸟雀,它们的叫声不时地回荡在春夜的溪涧之中全诗描写了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淡泊3·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独面对楚山离愁无限!朋友呵,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全诗描写了诗人在芙蓉楼送别朋友辛渐的情景,表达作者对洛阳亲友的深情厚谊4·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黄死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压垂了枝条嬉戏流连地彩蝶不停地飞舞,自在娇媚的黄莺啼鸣恰恰全诗描写了诗人在江边赏花的情景,生动的描绘了春天里繁花盛开、彩蝶飞舞、黄莺唱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5·石灰吟[明]于谦经历千锤万凿而出了深汕经历烈火焚烧也如同平常一样即使粉身碎骨也完全不害怕,只要留下清白的本色在人间全诗通过对石灰的描述,表现了诗人不惧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6·竹石[清]郑燮青竹抱住青山一直都不放松,原来是把根深深的扎入岩石的缝隙之中经历狂风千万次的吹打折磨依旧坚硬如铁,任凭你东西南北的狂风全诗通过对竹石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刚烈、坚韧,不惧艰险、不怕打击的精神7·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在剑南忽然听到传说,蓟北收复的消息,初听到时悲喜交加,涕泪沾满了衣裳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何方,胡乱的收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唱,明媚的春光和我做伴,我好启程还乡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了洛阳全诗写诗人听说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欣喜若狂的心情,充分展现了诗人的爱国热情8·己亥杂诗[清]龚自珍中国应当充满生气,展开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现在世人都缄口不言,这实在是可悲啊!我奉劝天公抖擞精神,重新振作起来,不局限于常规,使有用的人才降生到世间来全诗有力地鞭挞了封建专制的统治,反映了诗人希望改变现状、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愿望9·浣溪沙[宋]苏轼去蕲水县的清泉寺,寺在兰溪旁边,溪水向西流山脚下兰草嫩芽一小部分泡在水中,松林间小路清净无泥傍晚细雨中布谷鸟阵阵啼叫谁说人老不能再年少门前的流水还能奔向西!不必烦恼叹白发,感慨时光流逝这是一首触景生情、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10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水好像是眼波横流,山好像是眉峰攒聚要问远行的人去哪里有山有水有风景很美的地方才送春天归去了,又要送君(鲍浩然)回去了要是到江南赶上春天,千万要把春天留住这是一首送别词词中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巧妙别致的比喻、风趣俏皮的语言,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绪

《心中那盏灯》选自小学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是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讲的是一位父亲忍着寒冷为儿子做灯笼的事,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爱之情。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本篇课文应创设出适合文章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浓厚的参与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教材的美,在反复阅读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并能用自己深情的朗读表达出来,从而体验朗读的快乐。在阅读教学中要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够真正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理解“我的心里却一直珍藏着那盏冰灯,那是一盏最美的灯”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本文是经典之作,内容具体,含义深刻,语言精湛,情感舒缓而真挚,有利于培养学生懂得感恩父母,感恩社会。 设计理念及教学策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864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