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的词<卜算子 咏梅>毛泽东和陆游笔下形象有什么不同?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的词<卜算子 咏梅>毛泽东和陆游笔下形象有什么不同?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第1张

课题 卜算子 咏梅

目的要求 1了解梅花的特点。2体会两首词的寓意、作者的感情。3比较阅读两首词的异同点。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词。

教学重点 1体会两首词的寓意、作者的感情。2比较阅读两首词的异同点。3感悟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 比较阅读两首词的异同点

教学方法 阅读、欣赏、探究、归纳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时间分配 组织教学 2 总结欣赏 4

复习旧课 3 布置作业 1

讲授新课 35

教 案

教学环节 教 学 步 骤 教法及提示

组织教学 师生互致问好,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同学们: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请问:作者在这首词中评论了那些历史人物?

讲授新课讲授新课讲授新课 一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昨天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今天让我们一起再一次走入风雪飘飘的烂漫之冬,来赏识那凌寒独放的梅花吧!课件 1请同学们说出有关梅花的名言警句2展示学习目标3出示写作背景二、作者及背景 1作者陆游(1125-1210),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鲁迅的老乡啊,绍兴,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同学们能背出陆游的《示儿》吗?一起背!2陆词背景: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当然写于南宋,当时南宋与金对峙。作者生活在日益衰败的南宋时代,他一贯主张收复失地,是坚定的主战派,但屡遭主和派的打击和排挤,因而情绪愤懑抑郁。他是通过咏梅来寄托自己的这种思想感情。毛泽东词背景:1961年12月,毛泽东在广州主持中共中央会议,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际上的反华势力也十分猖獗,新中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即使如此,作者仍然保持了革命繁荣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这首诗就写于1961年12月。结合写作背景,思考作者写梅花为了表现什么?三、题解卜算子:词牌名。咏梅:诗的题目。小序:交代写作的缘起。课件:出示陆游《卜算子 咏梅》四、欣赏陆游《卜算子 咏梅》1、 放陆游诗意课件(朗读)2、 师生共同感悟诗意上阕状物写景,描绘了风雨中独自绽放的梅花。 下阕抒情, 主要抒写梅花的两种美 德。 这首词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的坚贞不屈,笔致细腻,意味深隽,可以说是咏梅词中的绝唱。 3 组织学生讨论,说一说对陆游笔下的梅花形象是什么样的?五、品味诗词课件:毛泽东《卜算子 咏梅》及朗读 上阕:写梅花凌寒开放春夏秋冬循环往复,自然季节在变化,“春归”和“春到”又是怎么回事呢?这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诗人的身份来看,作者心中的春天已经离开,她短暂而让人留恋,但革命的形势在发展,虽然有“风雨送春归”的失意,但“飞雪迎春到”毕竟是主流。已是悬崖百丈冰:承“飞雪”,衬托手法,将严寒写的更加具体,表现了梅花开放的冰雪环境和梅花的坚贞品质。犹有花枝俏:诗人将梅花的特点表露无遗,那她的特点是什么呢?学生回答:这一句你觉得那个字用得好?学生回答:下阕悄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承“俏”,春天美丽的百花在竞相开放,梅花却独自离开,不占一点春光的便宜。这就是梅花!!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衬托的手法 梅花花虽已谢,但看到山花烂漫的春天,她却笑逐颜开。七、主旨探讨讨论《卜算子 咏梅》中,作者写梅花的形象是为了表现什么呢?教师归纳课件:比较阅读七、比较阅读相同点(1)都写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2)都表现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3)都赞颂了梅花的高洁的品格。(4)都以梅花自比。不同点(1)梅花的形象不同陆 游:寂寞凄凉、饱受摧残, 象征 屡受排挤的主战派。毛泽东:傲寒俊俏、积极乐观。 象征革命者的坚贞不屈 斗争的精神。(2)感情基调不同陆 游:低沉孤高。毛泽东:积极乐观,充满信心比较总结:八、品味两首词的特色1写景、议论和抒情相结合2衬托、拟人的修辞手法3词语都明丽而生动九、欣赏总结课件:背景-梅花图-朗读-歌唱-作业

卜算子咏梅》是作者的晚年之作,词中以“托物言志”的方法,以写梅花自喻,用梅花象征自己孤高正直的气节。词人少年时就有满腔报国之志,好兵书,习剑术,文武兼备,但在仕途上屡遭挫折,晚年隐居山阴,具有“气吞残虏”的壮志也无人赞赏,无人支持。虽有婚姻惨变,家庭不幸,但陆游报国之情却没有半点改变。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悲,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上片写梅花的遭遇。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驿亭是古城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在驿路断桥边,“寂寞”地开放,无人欣赏,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下片写梅花的品格: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然而恶劣的环境,更锻炼了梅花的铮铮硬骨。她在悬崖百丈冰的严冬中而一枝独秀,傲然开放,只是报春,而不与百花争春,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因此,群芳嫉妒也只好任凭它们了。词人通过对梅花高尚情操的描绘,表达了自己雄图大略与高尚志趣,既有别于那些卖国求荣的投降派,也有别于追求功名富贵的利禄之辈。“一任”写出词人敢于与世俗抗衡的坚决态度。我们读他的这首词联系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卜算子咏梅》是他的政治生涯的缩影。而梅花是他高洁的品格的化身,直至85岁临终时还吟出《示儿》篇:“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他虽然被贬后的20年闲居山阴,再也不能过问政治但壮心不已,依然念念不忘收复中原救人民于水火之中,谆谆教诲子孙不忘北定中原的大事。“只有香如故”一句就是深刻地表现这种至死不渝的坚贞气节。

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说明

这是一首咏物词。表面看,这首词歌咏的是梅花,实际上,它是通过梅花来咏赞诗人自己的坚贞品质和高尚情操。

作者以爱国获罪,在漫长的一生之中屡遭打击。但他矢志不移,始终坚持抗金报国的远大理想,表现出一种崇高的民族气节。这首词就是诗人这一节操的形象化的反映。

托物言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有着优良的传统,咏物的诗词就是托物言志的艺术结晶。从艺术表现上看,咏物诗常常采取比拟和象征手法,作者根据某一事物的形象特征来进行刻画并加以引申、比附、点染,然后印证作者所要说明的事物或寄托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在这一艺术加工的过程中,为了把某一客观事物写得更生动,更形象,诗人往往把人的某些性格特征赋予所咏的客观事物;或者反过来,又用某些客观事物的特性来比拟人的某一精神品质。这种手法一般称之为"拟人"或"拟物"。这首词就是交替使用"拟人"和"拟物"这一艺术手法写成的。

上片写梅花孤独寂寞与备受摧残的境况。"驿外断桥边",点明梅花所在的地点。"驿外"、"断桥"烘托环境的荒凉,与梅花的冰姿玉质是不相适应的。这样的环境可以使读者联想到作者一生被投闲置散和无所用世。接句"寂寞开无主",说明梅花被弃置在荒凉冷漠的环境里,既无人护特,更无人欣赏,所以免不了要产生"无主"的寂寞。这里,读者自然会联想到诗人被弃置林下而无所作为。"已是黄昏独自愁",象征诗人已进入暮年,他的抗金复国的政治主张无人理睬,孤独之感油然而生。"更着风和雨",象征着诗人由于爱国获罪并屡遭迫害。

下片通过梅花来写自己的高尚节操。"无意苦争春",说明诗人并非有意与投降派争官夺宠,而是因为自己怀有崇高的品质与远大的抱负,所以"一任群芳妒",即不怕投降派的妒恨与打击。

以上主要用的是"拟人"的手法,诗人赋予梅花以人的感情色彩,如"寂寞"、"愁"。"无意"、"苦争"等等,这些抽象的感情活动,都不是无知的花木所能感受得到或能做到的,而是在梅花身上寄托着诗人强烈的感情和意志。最后,"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二句,又具有"拟物"的特征。诗人用梅花的特性来比喻个人品格的高尚、节操的坚贞和爱国之心至死不变。

《卜算子》运用象征手法和比拟手法是十分成功的。诗人通过"拟人"和"拟物"创造出"梅花"的形象--也就是诗人自己的崇高形象。但是,陆游毕竟是封建文人,他的词中不可避免地流露出孤芳自赏与寂寞忧伤的悲凉情调。

译词

在驿站的外面,在断桥旁边,

无人过问的梅花寂寞地舒展花瓣。

黄昏时候,你已经受不起孤独与忧愁,

哪里还能再忍受狂风暴雨的摧残?!

你无意苦苦争夺在春天里争妍斗艳,

你任凭百紫千红去妒忌恨怨。

即使凋谢后被踏成泥土,碾作尘埃,

沁人心脾的幽香却永远不会消散!

陆游(1125-1209),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祖父陆佃是王安石的学生,参与过变法革新。父陆宰曾任淮南计度转运副使。陆游出生第二年,金兵大举攻宋,他随家南渡。北宋覆亡后,陆宰因不满秦桧等人卖国投降政策而退隐家居。陆游受家庭影响,自幼立志抗金。由于他坚决主战,二十九岁参加礼部考试时,被秦桧黜名。秦桧死后才以父荫得官。在他任镇江通判时,正值隆兴抗战,他积极参与。抗战失利,投降派上台,在隆兴和议决年(1165),他被诬陷免官。四十五岁时,因生计困难,乞任夔州通判,后任四川制置司及成都府安抚署参议官,居蜀中九年,到过南郑前线。晚年在山阴被迫闲居达二十年之久,中间一度兼修国史。最后,他怀着"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憾恨,结束了作为诗人的一生。

陆游是南宋最著名的大诗人,存诗九千余首。他的诗内容很丰富,当时的重大政治生活,时代的巨大变化,人民遭受的苦难,个人的不幸经历乃至细微的感情活动,无不被他写进诗中。爱国思想是他诗中的最强音,是他诗中的主旋律。

陆游也是重要的词人。他的词与诗相比,不过是一种"余事"和"副业",但仍与他的诗歌一样,饱含着昂扬的政治热情。恢复失地的壮志,忧国伤时的怀抱,同样从词篇的字里行间喷薄而出,具有一种俊爽流利、沉郁雄放的风格。不过,他的词更多一些闲适与消极情绪。

著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有《放翁词》一百三十余首。

主要代表作有《秋波媚》、《卜算子(咏梅)》等。

课文主要写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的思想感情。《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4课的课文。用反衬手法写是为了通过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壮观来让读者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读者的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扩展资料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

第一自然段概括阐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与文章的结尾提到的“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首尾呼应,作者的痛惜、愤怒之情跃然纸上。

第二至四自然段详尽地介绍了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文物的珍贵,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

第五自然段用精练、准确的语言介绍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

家乡人们之间美好的的情感,那些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人。

该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5课的课文。本文作者(刘章)写了自己家乡有一条无名小溪,每年汛期,家乡的人们根据水的深浅,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句子解析:

1、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这句话描写的是调整搭石的老人,刻画了老人细致认真的特点,赞扬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

2、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来,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协调有序”写出了走搭石的动作美,把“踏踏的声音”比喻成“轻快的音乐”,写出了走搭石的声音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写出了走搭石的画面美。作者通过多角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

3、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一块块、一排排搭石,静静地躺在溪水中,任人踩踏,却无怨无悔、默默无语。这正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情感的纽带。

表达了作者对铺满金色巴掌的喜爱之情。

原文节选:

一夜秋风,一夜秋雨。

我背着书包去上学时,天开始放晴了。

啊!多么明朗的天空。

可是,地面还是潮湿的,不时还能看见一个亮晶晶的水洼,映着一角小小的蓝天。

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我走在院墙外的水泥道上。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扩展资料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2018年秋季修订版)第5课的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后,“我”无意中发现上学路上法国梧桐和水泥道的变化。

然后开始观察,发现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很美的故事,表现了"我"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本文语言优美,通俗易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体会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

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是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的好教材。

碧螺春》是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传统文化吐幽香”中的第一课。本课通过名茶碧螺春,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的茶文化。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也醉人”就是中华民族珍惜劳动成果、勤奋节俭的真实反映。可以这么说,茶是中国的骄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碧螺春》一课介绍简洁明了,描写细致入微,用词准确生动,富有浓郁的文化气息。课文依次介绍了碧螺春的传说、采摘、制作、品尝碧螺春以及人们对碧螺春的评价和喜爱。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碧螺春的喜爱和对劳动人们的赞美。文章结构紧凑,前后连贯,层次清晰。读过之后,让读者不免在头脑中勾勒出这样的图画:清晨采茶图、入夜炒茶图、月下品茶图。不免和外国友人一样心生感叹:在清新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

二、走进作者,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法的特色。

这篇文章从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的角度来看,语言生动,用词准确,描写细致,文化气息浓郁;结构清晰,线索清楚结构,安排巧妙。如果说碧螺春茶清新淡雅,那么这篇文章也有着这样的魅力。下面,我尝试着走进作者的语言文字来品味“碧螺春”的独特魅力。

文章开篇,作者仅用一句话“久负盛名的碧螺春,产于太湖的东山和西山。”向我们介绍了关于碧螺春的两点。其一,碧螺春历史悠久,声誉极高。可以从“久负盛名”一词中看出来。这是人们对碧螺春茶的评价。同时,“久负盛名”也引发了读者的阅读期待:碧螺春为何会久负盛名?其二,交代了碧螺春的产地——太湖的东山和西山。经过查阅资料,了解到详细的地点就是江苏省苏州市太湖洞庭山,洞庭山又分为东山和西山。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

接下来,作者写道:关于碧螺春,有这么一个传说。这句话就概括了这个自然段要写的内容——关于碧螺春的传说。这样的写法,使文章脉络清晰。同时,自然又引发了一个阅读期待:究竟是怎样的传说?于是,跟着作者的娓娓道来,走进这个古老的传说之中。作者在讲传说,其实也就是介绍“碧螺春”名字的由来。既是“传说”就是人们口口相传,由来已久的历史故事,就被染上了神秘的色彩。尤其是那一声“吓煞人香”更是让人浮想联翩,究竟是怎样的香味可以让人产生这样的震撼啊!同时,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这种茶,也由此得名。如果说,传说到此结束,就留有遗憾了。古人觉得这个名字不雅,“不雅”不够雅致、文雅,我觉得更多的是和这种茶的香味不能够匹配。于是,便有了“碧螺春”这个雅号。在这里,最后一句话中的破折号具有解释说明的作用。当然,网上也有关于这个名称的由来的其他传说,其实不管怎么写的都体现了碧螺春茶的特点——香味奇特,同时赋予了人们对碧螺春茶的赞美之情。

第三自然段,只有两句话:碧螺春的采摘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每年刚到春分,碧螺春茶汛便开始了。这个自然段和下面的第四自然段关系密切。第三自然段是对第四自然段内容的概括。这样的写法,在文中到这儿出现了两次。第一句话,说明采摘碧螺春茶的历史悠久,也是对上段传说的一个照应。第二句交代了采摘的最佳时间——春分,因为这个时候茶长得最好,最茂盛的时节,是最佳的采摘时间, 而“茶汛”一词,就是这个意思,应该和“桃花汛”一词的由来一致的。我想同时也能通过这个词想到采摘的场面应该是繁忙、热闹的吧!

下面作者用较长的文字介绍了采摘的情景。这也是文章的重点段落之一。“随着几声嘹亮的鸡鸣,整个湖山醒来了。”就这一句,作者开始带读者走进图画之中。我觉得这一切是鲜活的、有生命的。我们首先听到了几声鸡鸣,从听觉的角度,唤醒了沉睡的湖山,一个“醒”字,把湖山当成了一个人来写,应该是一个美丽的女子更好。当然,也唤醒了人们。“采茶姑娘披着晨雾,踏着朝霞,三五成群,结伴向茶园走去。”画面的主要人物跃然纸上,“披着晨雾、踏着朝霞”中的“披着、踏着”表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使人感觉采茶姑娘宛如从天而降的仙女一般,同时也侧面写出了采茶姑娘的勤劳,她们起得很早。闭眼想象,一群美丽仙女提着竹篓,在飘渺的云雾中,从天而降,说说笑笑走向茶园。“空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翠绿欲滴的茶树丛中,不时传来银铃般的欢笑声。”在这里作者闻到了淡淡的花香,空气中充满了这种香味,难怪碧螺春茶会有花香果味了;作者看到了翠绿欲滴的茶树,“翠绿欲滴”一词,将茶树的生机勃勃的面貌展现出来。此外,作者更听到了采茶姑娘“银铃般”的欢笑声,都说劳动的滋味是累的,但是这“银铃般”的欢笑声,让我们感觉到的是采茶姑娘的快乐和美丽。“太阳升起来了,在湖山的上空铺开万道金光,茶园也被染上了一层金色。”这样的描写,一个“铺”字,使人豁然开朗,给人一种灿烂之美的感觉,画面也顿时亮了起来。和清晨茶园的朦胧之美不同,是一种金色的美。“采茶姑娘个个神采飞扬,她们用灵巧的双手敏捷地从茶树上摘下一片片嫩芽。”这是对采茶姑娘的一个近景描写。“神采飞扬”是对采茶姑娘神态的描写,“灵巧、敏捷”是对采茶动作的描写,这样几个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一个动作娴熟,沉浸在劳动快乐之中的采茶姑娘。“绿树映衬着俊美的身影,构成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这是对这幅画面的一个整体的概括,也就是对这段文字的一个小结。纵观这段文字,作者由远及近来构图,调动了视觉、听觉、味觉来描写,当然还有内心的感觉。在这幅画面中,有景有人,景因人而有生命,人因景而更美丽,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

第五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入夜,山村里万家灯火,又是另一番繁忙的景象。这句话,在写法上提示了下文的内容,及炒茶。而“繁忙”一词是对炒茶的一个总体印象。

第六自然段也是文章的重点段落,写了茶手夜晚炒茶的情景。“茶手短衣紧袄,利索地吧拣好的鲜叶芽倒进滚烫的大锅,叉开五指,在嫩叶中不停地翻拌。”“短衣紧袄”是茶手炒茶的装束,之所以这样的穿法,无非是为了劳动是方便,但是一个利索的形象已经出来了。“滚烫的大锅”就对茶手炒茶的技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叉开五指、不停地翻拌”是对茶手动作的描写,应该是比较辛苦的。“忽而揉,忽而搓,忽而捺,忽而抓,嫩叶如同一条青龙上下翻飞,煞是好看。”“揉、搓、捺、抓”这些词写出了茶手炒茶的具体动作,也可以看得出炒茶工艺的复杂,四个“忽而”写出了茶手动作变化多而且快,作者用词极其精准。所以,才会有如青龙翻飞的情景。“渐渐地,随着水分的蒸发,叶芽变深了,变细了,条索纤纤,蜷曲成螺。”这句话,写出了叶芽变化后的样子——条索纤纤、蜷曲成螺。这时候叶芽就是又细又弯的样子,这两个词表现了碧螺春茶的优美形态。“这时,一边降温一边揉捻、搓团,待到茶叶捏拢放开就能自行松散之时,满屋子已弥漫着浓郁的芳香。”制茶过程还在继续,经过降温中的揉捻、搓团之后,但是要达到一定的程度——自行松散,此时,碧螺春茶才算制好了,茶香弥漫。再次感受到制茶工艺的复杂。“此时的茶叶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无怪乎人们称它为‘工艺茶’了。”这句话是对碧螺春茶的一个高度评价,同时也是对茶手炒茶技术的赞美。“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这四组词语是对碧螺春茶形态的最好诠释,说明茶手火候把握的刚刚好,多一点,少一点都不行,这也说明茶手的炒茶技术的确了得。这四组词语不仅结构工整,而且读起来很有节奏感和文化气息。而文末的“工艺茶”是对碧螺春茶的最高赞誉。什么是“工艺”?就是纯手工制作的。而作者通过对茶手炒茶动作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碧螺春的的确确是当之无愧的“工艺茶”,而对碧螺春茶形态的描写,更使人感觉到碧螺春确确实实应该被称为“工艺茶“。所以,我觉得这段其实作者就是围绕着“碧螺春为什么被称为‘工艺茶’”来写的。

文章第七自然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有对上段内容的小结,“如果说观看制作碧螺春茶有一种新奇感觉的话”这里有观看制作过程的内心感受——新奇。也有对下段内容的一个提示,“那么,品茶碧螺春就更有一番陶醉般的心境了。”这里也写了品茶的感受——陶醉。这样承上启下的写法,使文章结构紧凑,过渡自然。

第八自然段写品茶。自古以来,品茶就是一种文化,也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将品茶过程写得文化气息浓郁,语言生动。作者陶醉于品茶中,我想作者陶醉的是这样几个方面。陶醉于品茶的环境:夕阳西下,明月初升。在院中摆上一张桌子,几个人团团围坐,取一套青花瓷茶具,倒上七八十度的温开水,然后分别放入一小撮碧螺春茶。夕阳、明月、青花瓷茶具、碧螺春茶,这一切构成了品茶的外部环境,无疑是充满诗意的。陶醉于碧螺春茶的色、香、味、形。颜色:碧绿清澈、嫩绿透亮;香气:清香扑鼻;味道:清新爽人,回味无穷;形态:叶芽伸展、茸毛轻舒、姿态动人。作者在介绍碧螺春茶的色、香、味、形时,眼、鼻、口多种感官的参与下陶醉于碧螺春茶之中。而且,作者多用四字词语,使得文章语言生动、准确,读起来有韵律和韵味,文化气息浓。再有作者也陶醉于朋友之间的情谊之中。三五好友一起品茶,品得不仅仅是茶了,还有真挚的情谊在里面,使茶的滋味更浓,在这儿,其实作者也传递了饮茶文化的社会作用和价值。品茶,不仅仅是品茶本身,如果把这理解为品茶的全部内容就太狭隘了,还包括周围的环境,有人和物,包括品茶的外形美等等,这才体现了传统的中华品茶文化的内涵。

最后一个自然段,是人们对碧螺春茶的评价和赞美,作者的喜爱之情不言而喻。作者一言以蔽之,碧螺春茶的“色香味形”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借外国友人的诗句,表达了赞美之情:“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我想,在碧螺春的茶汤里,不仅能看到风景如画的江南美景,还能看到那美丽动人的传说,勤劳美丽的采茶姑娘,技艺高超的茶手,还有品茶的美妙意境等等。清晨采茶乐,入夜炒茶忙,月夜品茶醉,如诗如画又如歌,是江南特有的明媚春光,在这里作者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遐想空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980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