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的写作时间?写作地点?诗人境况?诗人感情?

《石壕吏》的写作时间?写作地点?诗人境况?诗人感情?,第1张

登岳阳楼:

写作时间:诗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

地点:岳阳楼,即湖南岳阳城西门楼,是我国三大名楼之一(其余两个是黄鹤楼、鹳鹊楼)

诗人境况: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感情: 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含蕴着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的名篇

登高:

写作时间: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

地点:夔州长江畔

诗人境况: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

感情: 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石壕吏:

写作时间: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

地点: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

诗人境况: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感情:刻画了官吏的横暴,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自己痛苦的心情。

  戴戒仪式

  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在婚礼上新郎为新娘戴戒指的仪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埃及。在古埃及人的心目中,戒指是一个"神秘魔圈",它能够产生魔力,将结婚之人的心牢牢圈住。结婚戒指最初是不镶嵌其他饰物的,它们一般都用纯金或纯银做成。金戒指象征着爱情的纯真,银戒指则象征着情感的温柔。后来,结婚戒指上逐渐被缀以钻石、翡翠、红蓝宝石一类的饰品,以显示其雍容华贵的气派。16至18世纪,英格兰人成婚时新郎必须要为新娘戴上一枚镶嵌钻石的戒指,内侧还要刻上家族的图案或箴言,如"上帝使我成为你的妻子"等等。有位主教的妻子所戴的戒指上刻着一只手、一颗心、一顶主教冠和一个骷髅,铭文是:"前三个我赐予你,第四个使我超脱。"现在,英国人结婚戒指上的铭文大多是新郎和新娘名字的开头字母。

  婚爱表达

  在古老的希腊斯巴达城,按照当地的传统,男青年进入婚龄后,必须要到寒冬腊月的季节才能向姑娘求爱。到时他要把衣服全部脱掉,在寒风凛冽的街头忍冻几个小时,口中还要高唱情歌。印度尼西亚的多拉查族年轻男子看中某个姑娘后,便向她家牵去一头水牛。牧师会为他们举行一个仪式,仪式上牧师先向男方问道:"是谁送的牛?"男方回答后,又问女方道:"你接受了?"女方答复愿意接受,这样,婚事就算说定了。

  婚礼中也常常会有许多有趣的表达爱意的方式。例如叙利亚大马士革人在举行婚礼时,新郎要先行一个"舌尖送糖"的仪式,即在盛放糖果的篮子里拿出一颗糖,放入自己嘴中,然后用舌尖将糖送到新娘的舌尖上,表示从此以后夫妻生活甜蜜幸福。德国人经常会在婚礼上进行一种叫做"普特阿班"的活动,应邀参加婚礼的亲友们事先准备好一些粗碟子粗碗,带到新婚夫妇家后,便在他们的客厅中大砸特砸,而新婚夫妇听到有人砸瓷器时,也跟着他们砸碎自己的瓷器以作响应。这是因为当地民间认为,只有砸过瓷器,新婚夫妇的恋情才能天长地久,如火如荼。

  新婚祝福

  结婚之日新人必须穿戴整齐,精心装束,这是一般人都懂的常理,但是在尼泊尔古兰其民族中,新郎新娘结婚时却要卷起裤腿,脱去鞋袜,让长辈与宾客轮番为他们洗脚。为其洗脚的任务首先是由新娘的父亲来承担。他先走到新娘的面前,为其脱鞋洗脚,然后再走到新郎的面前,为其脱鞋洗脚。老人做完此项活动以后,再轮到前来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们逐一为新郎新娘洗脚。这一习俗的本意是表示人们希望新人除污去秽,平安长寿,具有鲜明的新婚祝福意蕴。

  土耳其人在举行婚礼时,有"洗新娘澡"的习俗,婚礼的前一天,新娘便要邀请一些女友女眷一起去澡堂洗澡,新郎的母亲也必须一同参加这次活动。洗澡时新娘脱光衣服,由人领着在澡堂里转上一圈,一边亲吻长辈的手,而新郎的母亲则向新娘头上撒钱,或者赠送吉祥礼物,在"洗新娘澡"的前一天,男方要给女方送去洗澡时穿的服装、肥皂、香料等物,有的还要给女家送烤羊肉等佳肴。土耳其人在结婚时举行的另一项祝福仪式是"染指",这个仪式一般都在晚上进行。届时由新郎的嫂子或媒婆把新娘的左手或双手的手心染成红色。据说颜色染得好坏,会预示婚后生活是否美满。

  在婚礼上为新郎新娘套项链、套趾环,或者在新郎新娘手上脚上缠线拴绳之类的做法,是另一类普遍盛行于外国许多民族中的新婚祝福方式。生活在非洲西部的毛里塔尼亚人结婚时,新郎要走到岳母的面前交给她一根长线,岳母接过线后将其缠绕在新娘的身上,表示把新郎新娘拴在一起。印度泰米尔人在婚礼中则要举行一种叫做"望星套趾环"的仪式。先让新娘看着大熊星座中心一颗名叫"阿鲁纳达"的星,然后新郎把趾环套在她双脚的第二个脚趾上。这一举动象征着丈夫把自己的尊严和荣誉送到了妻子脚前,祈愿妻子能够看重这份感情,真心诚意地和他和睦相处。

  新婚考验

  对于新郎的考验,大都集中在智慧、体力、文才、反应能力等方面。在阿尔巴尼亚的一些边远地区,新郎迎娶新娘时必须先要与新娘的父母、兄弟以及其他亲友进行比武,只有将新娘家的亲友一一制服,新郎才能娶走新娘。有时岳父在比武中被新郎打得鼻青眼肿,但是他却还是会心满意足地将新郎迎进门来,因为他认为有了这样的女婿,今后女儿就不会受人欺负。乌兹别克斯坦人考新郎的做法,一是让其劈柴,二是让其骑马。考场上先摆出一段坚硬粗大的硬木头,规定新郎必须在指定的时间内劈完。然后再钉一木桩,桩上拴一匹桀骜难驯的烈马。新郎必须具有很高的骑术,才不至于在驯马时被摔下来。印尼的爪哇岛上,还流行着一种用拳术和舞蹈来考验新郎的有趣习俗。进行这种考验时,新郎这一角色是由一只公鸡来代替的。双方在新郎家附近摆开阵势,新郎亲友抱着公鸡与女方亲友交战,互相对峙片刻,女方亲友开始跳起舞蹈,并往地上撒大米与玉米粒。舞到高潮,女方代表猛然跃起扑向公鸡,用手去摸公鸡的头部,如果摸到,便算制服了新郎。当然捧着公鸡应战的新郎代表也不是等闲之辈,他会用另一只手使出当地传统的"宾恰克"拳术来抵御对方,尽量不让对方摸到鸡头。

  考察新娘的办法主要偏重在家务、理财、做针线活等方面。例如尼泊尔婆罗门人在结婚仪式上要让婆婆当主考官,在门口放上几堆大米、绿豆、大豆之类的粮食,其中一堆里埋放几枚银币,再用筛子将粮堆盖上,如果新娘能够迅速从粮堆中找出银币,婆婆便会喜笑颜开,认为自己娶了一位聪明伶俐的好媳妇,否则,新娘则会受到婆婆的冷落。乌兹别克人考验新娘的办法是让她做烙饼与绣花。做烙饼之前,先让新娘快速将炉火点燃,然后再快速和面、烙饼。烙出的饼必须香脆可口才算考试合格。绣花的时间也是限定的,其具体做法是在一顶帽子或一个荷包上绣上一朵小花,然后送给自己的丈夫。伊朗克尔斯山区的人们在婚礼场合中考验新娘的方法似乎更绝。他们要让新娘穿上一件重达40公斤缀满金银首饰的礼服走到新郎家中,并且必须在新房中整整站上12个小时。当地民众认为只有经过这样的考验,才能证明新娘有能力在未来的生活中与新郎一起承受各种苦难。可是由于衣服分量实在太重,新娘站立了几个小时后就会承受不住而晕倒,此时人们便从她身上取下饰物挂在墙上,考试至此才算结束。

  《旅游天地》2001年第12期

  

  各族婚礼风俗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王之涣登鹳雀楼草书帖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格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韵)。

诗歌格律这首诗格律属于首句不入韵仄起式。诗歌鉴赏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

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崔颢-黄鹤楼

  作品信息

  名称《黄鹤楼》 崔颢头像[1]年代唐朝〔盛唐〕

  作者崔颢(hào)

  体裁七言律诗

  诗词原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①。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②。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③鹦鹉洲④。

  日暮乡关⑤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⑥。

注释

  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

  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2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2]

  3乘:驾。

  4去:离开。

  5空:只。

  6返:通返,返回。

  7空悠悠:深,大的意思

  8悠悠:飘荡的样子。

  9川:平原。

  10历历:清楚可数。

  11汉阳:地名,现在湖北武汉的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12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13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14乡关:故乡。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分联详析

  首联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颔联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诗中“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即“一切”之意。“不复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乡。

  尾联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作品赏析

  1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历代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一首七律,人称最佳,请看他是怎样写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他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下这样的结论绝不是哪一个人,更不是我硬要往开封人脸上贴金。《唐诗三百首》是后人对唐诗的选集,就把崔颢这首诗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可见对此诗的器重。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有人说此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但我以为也决非全部子虚乌有,李白写的有关黄鹤楼的诗,我手头就有两首:一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另一首为《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虽都与黄鹤楼有关,然皆另有所托,并非完全写景。同时他的《鹦鹉洲》前四句“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句法何其相似。其《登金陵凤凰台》诗亦如此,都有明显仿崔诗格调的痕迹。因此,既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两句非李白之言,承认崔诗绝好,对于李白来说还是可以认定的。《沧浪诗话》(严羽)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虽然有争议,如胡应麟称杜甫的《登高》为古今七律之冠,但也确是代表大家意见的中肯之语。这样一来,崔颢的《黄鹤楼》名气就更大了。

  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

  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各处都留下了诗作。当他登上黄鹤楼时,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题诗:

  [3]2这首诗前写景,后抒情,一气贯注,浑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为此,李白还遗憾得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后来李白 原黄鹤楼登楼时,也诗兴大发,当他在楼中发现崔颢一诗,连称“绝妙、绝妙!”相传李白写下了四句“打油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怀:“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真是煞有介事,神乎其神。后人乃在黄鹤楼东侧,修建一亭,名曰李白搁笔亭,以志其事。重檐复道,成为燕游之所。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山川人文,相互倚重,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

作者简介

  1崔颢(hào),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士,(约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他的作品『黄鹤楼』被严羽称为“七律第一”。他才思敏捷,擅于写诗,唐代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这些都是为了什么?很值得人们思考。 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作品有《崔颢集》。

  2 开元十一年源少良下及进士第。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状极戎旅,奇造往往并驱江、鲍。后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然行履稍劣,好(艹捕)博,嗜酒,娶妻择美者,稍不惬即弃之,凡易三四。初李邕闻其名,虚舍邀之。颢至献诗,首章云:“十五嫁王昌。”邕叱曰:“小儿无礼!不与接而入。颢苦吟咏,当病起清虚,友人戏之曰:“非子病如此,乃苦吟诗瘦耳!”遂为口实。天宝十三年卒。有诗一卷,今行。(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他诗名很大,但事迹流传甚少,现存诗仅四十几首。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本诗选自诗经《国风·周南》,是女子出嫁时所演唱的诗歌唱出了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写法讲究看似只变换了几个字,反复咏唱,实际上作者是很用心的头一章写“花”,二章写“实”,三章写“叶”,利用桃树的三变,表达了三层不同的意思写花,是形容新娘子的美丽;写实,写叶,用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反映了先秦人民对美的认识:一个姑娘,不仅要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

一、唐章碣的《东都望幸》:

懒修珠翠上高台,眉月连娟恨不开。

纵使东巡也无益,君王自领美人来。

赏析:唐以洛阳为东都。诗中字句,大意说东都的宫女日夜盼望君王巡幸洛阳,自己有机会承恩受宠,转念一想,又陷入绝望:因为君即使东巡,也会从长安带来他宠爱的美人,自己仍旧没有机会;以致懒于梳妆打扮,整日双眉紧锁,也不再上高台眺望了。

二、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赏析:此诗又题《近试上张水部》。张水部即张籍,他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合称韩张。朱庆馀平日行卷于他,已得其赏识,可是临近科举,仍然心中忐忑,因而呈上此诗,以新嫁娘自比,以夫婿比张籍,以舅姑比考官,就应试前景征询于他。诗中舅姑指公婆,唐俗,新嫁娘在婚礼次日清晨拜见公婆。此诗抓住这一社会风俗中的生活细节,刻划了新嫁娘自信而又含羞、期待而又迟疑的心理,可谓体贴入微,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诗歌画面美、风俗美、人情美,兼之言外有言、意外藏意,令人赏爱不已。

三、李白 《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905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