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社会工作基本概述知识
儿童社会工作以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为依据,以年龄界定为标准,将儿童界定为所有未满18周岁的自然人。下面我为大家整理的儿童社会工作基本概述知识,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 儿童的含义[了解]:
(一)儿童的定义
儿童社会工作以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为依据,以年龄界定为标准,将儿童界定为所有未满18周岁的自然人。
儿童是一个人生命的起始阶段,是与成人相对应的群体,是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载体。
(二)儿童概念的形成
群体的角度:法国的社会史学家菲利普阿里耶斯(绘画作品,私人日记)。
圣婴基督(缩小版的成人)
18世纪以前,不关注儿童与成人的区别,普通采用成人标准看待儿童
卢梭的批判
儿童概念是在20世纪20年代,随着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受到关注的。
阿里耶斯(1960年)
二、儿童的特点[了解]:
(一)社会属性的特点
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具有社会属性特点,即基础性。
具体体现在:童年是每一个人人生的基础;儿童是每一个家庭的基础(家庭概念中的基本要素);是一个社会进步发展的基础。(少年强则国强)
(二)成长发展的特点
1快速性(成长速度快)
2阶段性(不能搞一刀切,平均主义)
3顺序性(遵循上到下、近到远、大到小、低级向高级的顺序性)信任人格-自主人格-勤奋人格。
4不均衡性(不同阶段发育的表现不一样,关键期理论)
5个体差异性(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6分化与互补性(机能分化;机能互补)
三、儿童的需要[了解]:
(一)生存的需要
生命存在的需要;社会存在的需要
(二)发展的需要
获得良好的家庭生活;拥有受教育的机会;获得足够的休闲和娱乐,有适合儿童且安全的娱乐场所
(三)受保护需要
身体虐待;情感虐待;儿童忽视包括对儿童身体健康需要的日常生活照料和医疗照顾的忽视,对儿童发展需要和教育需要的忽视;儿童剥削,如:童工形式的劳动剥削和让儿童从事商业性活动的性剥削
(四)社会化需要
培养儿童的基本生活技能;促使自我观念发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儿童面临的问题[了解]:
(一)儿童生存的问题
1新生儿健康问题(截止到2010年,新生儿死亡率有千分之十三)
2儿童营养问题(2012年,卫生部首次发布《中国0-6岁儿童营养发展报告(2012)》)。
3儿童户籍问题(由于父母不重视子女的户籍登记或因为其他原因无法为子女登记户籍,许多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无法享受应有的医疗福利;进入学龄期也无法入学就读;迁移居住地,困难重重)
(二)儿童发展的问题(贫困、家庭监护)
儿童发展需要有基本的经济保障、获得适当的父母关爱以及良好的家庭和社区环境。因此儿童发展面临的问题包括:
1贫困的问题
贫困直接威胁到儿童的生存,对儿童的身体健康有着直接的负面影响,还对儿童发展意义重大的教育机会、信息资源等社会化资源有限制甚至剥夺的作用。
知识点四、儿童面临的问题
2家庭监护的问题
良好的家庭监护是儿童成长的基本保障。父母教养子女的能力,即亲职能力是家庭监护核心组成部分,它包括父母是否有科学的育儿观念,是否具有正确的育儿方法,是否具有足够的育儿时间和精力等。
受到家庭监护状况影响的儿童群体包括:留守儿童、流浪儿童、流动儿童、单亲家庭儿童、父母双双服刑儿童、父母均为药物滥用者儿童、父母均为大病患者或残障者儿童、父母均已死亡、父母一方死亡另一方失踪等。
(三)儿童保护的问题
1儿童遗弃的问题
儿童遗弃包括遗弃婴幼儿,目前全国儿童福利院养育的儿童几乎均为弃婴,总数约10万人。(开设“婴儿安全岛”)。
2儿童遭受体罚和肢体虐待的问题
尽管目前还没有权威的全国性研究或者统计数据,但已有的小规模或者说局部的研究显示儿童在学校和家庭环境中遭受体罚的现象十分普遍。一项近5000份关于16岁以前经历回顾的问卷调查发现,546%的男生和326%的女生曾被人非常用力地徒手打过;39%的男生和285%的女生增被人用棍棒、扫帚或皮带等打过;
38%的男生和19%的女生曾被人窒息或烧、烫、刺伤。近年媒体也曝光了一些在幼儿园和小学环境中,老师严重体罚或者殴打幼儿或学生的案例。
3儿童被性侵的问题
上述同一份调研报告显示,5000名被调查中,122%的男生和138%的女生曾受到言语性骚扰;65%的男生和119%的女生曾有人故意向他们暴露其生殖器;97%的男生和135%的女生曾被他人触摸身体隐私部位;19%的男生和27%的女生曾被迫触摸侵犯者的隐私部位;17%的男生和21%的女生曾被迫与他人发生性交行为。
儿童性侵现象十分隐秘,很难被发现,对儿童身心伤害难以估量。2013年,由百名女记者组成的“女童保护”公益组织,对媒体在一年时间里(2012年5月—2013年5月)报道的性侵案进行了分析,发现受害儿童共103名,其中男童3名;年龄均在12岁以下;发生地点在家庭外,多为学校;施害人多为熟人邻里,教师比例偏高。
4儿童被忽视的问题
儿童忽视的施害人通常是儿童的家长或者教师,其过程较长,过程中的伤害结果不明显,难以及时发现。2013年6月21日发生的南京女童饿死事件就是典型的儿童忽视案。一般来说,儿童年龄越小,受儿童忽视的伤害就越大。
5儿童被拐卖的问题
尽管迄今为止还没有权威的数据统计,但儿童拐卖问题已经是~个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它不仅给失去了孩子的父母带来无尽的痛苦,也让被拐卖受害儿童经历身心创伤。儿童被拐卖现象产生的原因与贫困和传统重男轻女以及养儿防老的思想观念相关。
五、儿童社会工作的概念[了解]:
(一)儿童社会工作的定义
儿童社会工作是把儿童作为工作和服务的对象,以儿童权利为价值理念,以儿童发展的科学知识和社会工作实务理论为依据,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结合所在社会的环境资源,为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和保护儿童免遭伤害而开展的专业服务活动。
(二)儿童社会工作的层面
儿童社会工作一般可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3个层面。微观儿童社会工作即指根据儿童个体本身的需要而开展的个案辅导工作;中观层面即指以满足儿童需要为中心,针对儿童家庭,或有相同问题同伴开展的小组工作;宏观层面即指以满足儿童需要为中心,针对社会组织和社区的社会工作,或针对政策改变开展的调查研究、宣传倡导等社会工作。
(三)儿童社会工作的类型(重要)
儿童社会工作的目的是保障儿童得到适当的养育、照料和教育,并保护他们免遭伤害,安全成长。因此,儿童社会工作可以分为以下4大类型:
1支持性儿童福利服务
这类服务的对象是全体儿童及其家庭,尤其是家庭监护状况良好的家庭。其内容主要包括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的个别化咨询辅导,为儿童提供休闲娱乐服务,为准妈妈提供咨询以及协助办理新生儿户籍登记服务。这类服务的目的是支持父母履行教养职责,以满足儿童成长的需要。
2补充性儿童福利服务
这类服务的对象是父母亲职能力不足的儿童及其家庭,内容主要包括为经济困难家庭连接资源,为儿童提供经济补助;为时间和精力不足的父母提供托育服务;为新生儿及其父母提供健康育儿资讯和技能培训服务。这类服务的目的是通过弥补父母亲职能力的不足,改善父母的亲职状况,以满足儿童成长的需要。
3替代性儿童福利服务
这类服务的对象是亲职不当和亲职缺失的儿童,内容主要包括家庭收养、家庭寄养和机构养育或教养。这类服务的目的是通过替代儿童的父母履行亲职职责,使儿童回归家庭环境,健康成长。
4儿童保护服务
这类服务的对象是遭受到人为伤害,包括虐待、忽视、剥削和暴力伤害的儿童及其家庭,内容主要包括伤害预防和伤害应对服务。伤害预防服务是通过对有伤害风险儿童及其家庭的介入,逐步减少直至消除风险的过程,包含的服务可以是支持性的也可以是补充性的。伤害的应对服务通常是指儿童伤害发生后,为受到伤害的儿童提供家庭外安置服务的过程,多数时候是替代性服务。
六、儿童社会工作的特点[了解]:
(一)明确了儿童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理念
依据定义,儿童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是儿童权利的保护和实现。它意味着儿童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实务的过程中,需要将儿童权利与一般性社会工作价值理念进行有机结合,一切都需要以儿童为中心,以满足儿童需要,促进儿童权利的实现为最高指导原则。
换句话说,儿童社会工作要以保障儿童的基本生存和发展,保障所有儿童获得公平服务,保障儿童利益最大化,保障儿童参与社会等为专业服务活动的基本原则。
(二)界定了儿童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范围
依据定义,儿童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体系由儿童发展的理论知识和社会工作的专业实务理论知识两大部分组成。
儿童发展理论帮助社会工作者解决“为什么要服务”的问题,社会工作实务理论帮助解决“怎样服务”的问题;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为社会工作者的实务能力提供基础和保障。
(三)聚焦亲职能力建设,突出家庭监护服务
儿童从出生到年满18周岁,其家庭是满足其成长、受照顾和受教育等需要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儿童养育、照顾和教育的第一人,父母的监护能力成为儿童健康成长的最基本保障。因此,儿童社会工作者需要以满足儿童成长需要为核心,将儿童的家庭置于实务的中心,针对不同的情形,为儿童提供家庭支持、补充和替代服务来保障和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四)兼顾了专业理想和本土化实务路径之间的平衡
儿童社会工作的实务需要结合所在社会的环境资源。儿童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理论知识和方法技巧是跨越时空界限的专业要素,它们为全世界的儿童社会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共同的理想目标—促进儿童权利的实现。但是儿童社会工作实务不能超越所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客观条件,
脱离实际开展工作,那样将很难保障良好的服务效果。因此,儿童社会工作实务需要在坚持专业理想的前提下走本土化道路,即一方面尊重我国社会的客观环境条件,另一方面要努力实现专业理想,促进环境向有利于儿童权利实现的方向改善。
七、儿童社会工作实务的原则[了解]:
(一)儿童中心的原则
(二)服务个别化原则
(三)儿童发展的原则
(四)儿童参与的原则(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案(通用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案 篇1
根据《关于大力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的实施意见》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方案》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留守儿童成长状况及实际需求,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切实为留守儿童的成长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促进其全面健康成长。
二、工作对象
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本校学生
三、工作定位
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是在我校“留守儿童教育领导组”领导下开展工作,依托心理咨询室采取个体心理咨询、团体活动、专题讲座等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面向全体留守儿童,普及学习人际交往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心理健康常识。以预防为主,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建立必要时求助的意识。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自我完善和健康发展。
四、工作目标
1、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培养健康心理品质;预防心理疾病,促进人格健全发展;增强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心理适应、自我调节和适当求助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2、在实践及活动层面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政策、物质、环境、师资等相关方面形成长期运作、效果明显、切实可行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的工作机制。
3、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心理咨询室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工作力度,为提高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五、工作原则
1、全体性与主体性相结合原则。面向全体留守儿童开展活动。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品格和健全人格。尊重留守儿童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自立、自强。
2、实践性与实效性相结合原则。亲身实践,以参与活动、体验学习为主要方式。通过个体心理咨询及开设团体心理辅导、专题讲座等多种渠道开展工作。活动要具有趣味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3、科学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原则。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原理和心理咨询技术,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开展系统性的教育活动。
4、整合性与互补性相统一原则。将团委长期开展实践教育,体验教育的工作经验、理念和优势与心理健康教育课题整合起来,开展工作。要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关爱行动与学校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与团委其它工作,与校内外、课堂内外,其它健康教育活动相互补充。共同完善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教育整体氛围的形成。
六、主要措施
(一)健全机制,发挥学校主阵地的作用
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实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计划,加强领导,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
1、设立职能处室,加强统一管理
设定心理咨询室为关爱留守儿童的职能处室,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2、建立留守儿童的成长档案及联系卡制度
借助班主任的力量,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或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3、实施优秀生结对帮扶留守儿童的制度
采取学生与学生结对、“兵教兵”的办法,开展互帮互学的“一帮一”活动。安排成绩优秀的同学与留守儿童同桌,提醒、督促他们遵守纪律,专心听课,课余当小老师,帮助改进学习方法。随时随地对受辅导的学生给予学习上的指导与帮助、不良行为的监督与矫正,并将辅导进程与效果反馈于教师,让受导学生得到更多的亲情化的学习辅导机会。
4、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学校将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心理健康辅导员和班主任经常与“留守儿童”谈心,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5、建立完善班级考核和教师考评制度
为切实加强这一工作的有效性和长期性,学校将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考评制度,定期对班级和教师进行考核,年终评出留守工作先进班及先进教师。
(二) 真情关爱,开展“六个一”活动。
1、建好一个“留守儿童之家”
学校建一个“留守儿童之家”(设在心理咨询室),室内布置温馨、人性化、有文化品位,配置有档案资料柜并分存放本校留守儿童的档案袋。
2、开展互帮互学的一帮一活动
各班对留守儿童进行一次成绩测试和身心调查,让品学兼优的留守儿童当“小老师”,帮扶一名潜能生学习,使他有成就感。给学习成绩差的留守儿童安排一名小伙伴——学习上是好帮手、生活上是知心朋友,上课时提醒、督促其遵守纪律,专心听课;课余时帮他完成作业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快乐时和他聊天,为他排忧解难。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3、举办一次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积极实施“生态德育”工程,开展多姿多彩的人文关爱活动。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教育学生遵纪守法、了解安全常识,让学生身心都健康。
4、组织一次团体心理辅导拓展训练
学校不仅从学习上,生活上,对留守儿童进行全方位的爱护,而且注重对留守儿童健康心理的培养。进行团体辅导拓展训练,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会更容易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5、搭建一个阳光舞台
各班要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至少参加一项)。学校搭建舞台,定期举办团队活动、书画展、演讲比赛、课间等各种活动,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体会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6、成立家长委员会,每学期召开一次会议
学校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每学期召开一次会议,督促家长用信函、电话形式经常与子女联系,共同关心和教育“留守学生”。
七、活动要求
1、各位成员要充分认识这项活动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必须全身心投入这项活 动,扎实做好关爱留守儿童活动。
2、通过王校长的协调,使各班班主任积极配合学校开展此项活动,确保活动收到实效,并按照职责条款,认真履行,让学校所有留守学生都得到温馨的关爱,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案 篇2一、培训目的:
1为了弥补留守儿童家长长期不再造成的父爱母爱的缺失感,使孩子们能够在一直感受到父爱母爱的环境下成长,让留守儿童与班级甚至学校内不是留守儿童的孩子结成对子,让他们的家长作为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照顾留守儿童。
2为了给孩子们进行持续不断的照顾、教育与鼓励,使孩子们能够在正确的心理状态下成长,并且弥补有的孩子因为内向等其他原因不愿意主动与外人交流而造成的等方面的问题,建立“大手牵小手”的一对一甚至多对一的对子,通过与孩子们交流沟通,在每一天都对他们进行照顾。
3通过对代理家长的培训,使代理家长在工作中能系统地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安全、学习等方面的教育管理工作,使留守儿童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健康成长。
4通过上课讲解、、视频等形式,让受训人员对留守儿童问题的方方面面了解的更多,更深刻。
培训方式:集体培训
培训对象:志愿参加“大手拉小手”活动,并愿与留守儿童结对的老师、其他家长等。 培训地点:庾岭初级中学会议室 培训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父母外出打工,把自己的子女留在年迈的父母身边,或托付给亲戚或雇佣“保姆”来照管孩子,这些人便成了“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这些人中,老人本身都需要别人来照顾,反过来,还要关照小孩生活,对孩子的学习更无法过问。亲戚、“保姆”都是本着不同的目的来看管孩子。能像自己的亲身父母吗这样一来“留守儿童”日益成为社会,学校的难题,大部分“留守儿童”生活上缺乏照顾,主动上缺乏约束。然而导至性格孤僻,纪律散漫等问题。那么又有谁能担负起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呢这就需要我们从社会,家庭方面着手,更需要我们学校的教育,作为教师怎样来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呢
二、活动准备
1、了解身边留守儿童的实际困难。
2、学唱《世上只有妈妈好》、《爱的奉献》多媒体视频。
三、活动过程:
(一)认识留守儿童
1、“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凸现
父母外出把子女交给了年长的爷爷奶奶,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发展趋势。诚然,这样可以为留守儿童接受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有一些学生因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变得越来越懂事,自理能力不断增强,深深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他们勤奋拚搏,争取走进高级学府的大门来改变其生活轨迹。但不可否认留守儿童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而造成的很多教育缺陷更加重了学校尤其是班主任的责任。
(二)了解留守儿童
首先,“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失。
(1) 缺乏父母亲情之爱。
(2)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有效监管。
2、学校教育不到位
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学校过分地追求“升学率”,老师与班主任对学生更注重“优生”、“尖子生”,而忽视了这些在情感上缺失的弱势群体的问题学生。普通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更是微弱,而教育本身应该是一个全方位交叉式的作用力合成的结果,这样就显得学校教育苍白无力。
3、自身原因
(1)自我控制能力差。
(2)身心发展不协调。
4、社会不良现象影响。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案 篇3一、活动主题:
关爱留守儿童。
二、活动目的:
1、让学生了解留守儿童的各种内在表现。
2、让学生知道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成因及如何改善自己的心理健康的各种对策。
三、活动形式:
情景回顾、交流、 讨论。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回顾。(播放大石小学留守儿童网上大拜年视频)
(二)分析留守儿童现状。
1、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
随着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即为留守儿童。大石小学共有在校学生817人,其中“留守学生”244人,约占在校学生总数的30%,其中双亲外出的就有89人。
2、心理健康的各种表现。
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存在“亲情饥渴”、学习成绩滑坡、心理封闭、容易受到伤害及行为习惯较差等严重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问题。同时,这些留守学生大多数表现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脾气暴躁、冲动易怒;自卑懦弱、缺乏自信;行为孤僻、缺乏对他人的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较差,他们的人生安全和生活环境也令人十分担忧。
(三)如何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出示活动)
1、让孩子们生活舒心。伙食团老师要随时关注他们的生活情况,科学营养配餐,努力改善伙食质量,保证每一个留守儿童吃饱吃好。
2、让孩子们享受父母般的爱心。公寓老师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教育孩子热爱劳动,放手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培养他们整理自己床铺和学习用品的自理能力。按时组织本寝室内的孩子给“留守儿童”过一个简单朴素的生日。唱一支生日快乐歌,送上一份师生自制的生日礼物,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生活在大家庭的温暖。
3、让孩子们玩耍得开心。学校根据“留守儿童”各自的爱好,组织了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派富有特长的生活教师对他们进行指导、开展活动。平时老师以朋友的身份、和蔼的态度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跟他们一起做游戏、讲故事,让他们从老师身上感受到亲情,让他们玩得开心。
4、让孩子们身心安全放心。生活教师每周为“留守儿童”上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并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让他们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每周集中对“留守儿童”进行以“安全用电、用气、防火、防溺水”等的安全教育课,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每期开展一次法制教育活动;身心安全环境,让他们身心安全放心。
(四)小结。(出示留守儿童心语心愿)
由于留守儿童是一个受全社会关注的对象,我们必须用真诚的爱去滋润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心田;用热情的火去点亮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心灯,指引孩子生命的航程,驱除蒙昧,收获希望。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案 篇4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一些问题。
2让学生了解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其辅导方法。
二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三教学进程
Ⅰ新课引入
① 问学生现在农村是老人多还是年轻人多
② 请同学们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及后果。
(原因:大的方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小的方面是农村人向往好生活追求好生活,为 子女创造好环境的美好愿望)
造成后果:
1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2严重影响了民族的振兴
3严重影响了国 家的兴旺发达
Ⅱ进行新课
请同学们阅读:
1四川省心理学家游德良对井研县门坎小学近400名留守儿进行心理调查后发 现,这些孩子中近八成存在心理问题,其中106人存在焦虑心理,107人有抑郁症状,88人属易 怒 性格。
2调查显示,在留守儿童中,情绪不平衡的占424%,其中焦虑的'263%,抑郁的242%。
说明:留守儿童情绪明显消极
3华中师范大学在湖北的调查显示:父母不在身边,从他们缺少关爱的眼神里 很难找到这个年龄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据湖北一些基层妇联的调查反映,留守儿童 在受到挫折时,有47%的孩子感觉生活没意思,甚至有05%的人产生过自杀念头。
4湖北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严梅福则把留守儿童看成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
说明: 留守儿童性格比较孤僻
请同学们阅读:
5有调查显示,在留守儿童中,心理不平衡的占283%。
6留守儿童缺乏足够的亲情,不能像其他的同龄儿童那样,享受到应有的家庭 温暖,在心理上有失衡的倾向。有的自闭,不愿与人交往;有的虚荣攀比,父母就用金钱补偿留 守儿童在情感上的缺失。而在有充足经济来源的前提下,留守儿童用物质来掩盖自己的自卑,在攀 比中,获得较多的自信心;有的逆反或者仇视。留守儿童的自卑和错误的价值观,导致他们把得不 到亲情的原因归结于社会和金钱,对社会充满敌意,以致于做出一些逆反的事情。
说明:留守儿童内心发展失衡
7 在农村,“读书”曾经是许多家庭对子女改变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的唯一期 望,认为通过读书、考学、参加工作脱离农村是无比荣耀的事情。但是,在打工浪潮的冲击下, 部 分家长看到一些打工者虽然没有文凭,甚至个别没有什么文化知识,却能赚大钱的现象,再加上看 到目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从而滋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打工潮”带来 的冲击力是强大的,少部分打工者的暴富和大多数打工者回乡过年时的风光,极大地刺激了农村的初 中生。部分留守儿童开始把人生的发展方向确定为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于是就在学校里混日子。
说明:留守儿童人生观念偏移
8我们知道,对儿童而言,认知水平,更多的是指儿童的道德学习、思想认识等方 面的认知。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外界十分敏感,同时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思想认识及价值 观念上没有人进行正面引导,导致认知水平较差,甚至出现偏差。这种偏差,具体表现在自我认知和 价值观上,对应的如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强烈和享乐、功利思想严重。有资料显示,父母双方外出打 工的留守儿童在认知上的偏差程度高于单亲外出打工的,而父母皆在身边的儿童在认知上比前两种情 况都要好。
说明:留守儿童认知水平较差
9留守儿童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在生理心理以及人际交往方面常遇到困扰和疑惑,然而父母常年在外,他们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引导,内心的烦恼得不到及时排解,进而导致他们 缺乏基本交流的能力,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大多活在自我保护和摸索碰撞的世界里。研究显示,留守 儿童较为内向,具有冷谈孤独、自卑拘谨、少年老成、自我中心主义等个性心理。
说明:留守儿童交际出现障碍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案 篇5活动主题:
阳光下我们同成长
活动形式:
谈话、读信和日记、唱歌、诗朗诵等
活动目的:
1、通过讲述、谈话、读日记等不同方式,让留守儿童吐露自己的心声,号召所有的学生关心帮助留守生,让他们同在阳光下快乐成长。
2、通过播放教师与家长通话录音和读家长的来信,让他们懂得父母打工的艰辛、想念孩子的心情以及寄予孩子的厚望,使他们更能理解自己的父母。
3、通过此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团结协作、克难奋进、自立自强等意识与能力,让所有人都来关心关注留守儿童,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远大的志向。
活动过程:
1、弄清班级留守学生详细情况:留守学生家庭成员、家长打工去向、****以及留守学生监管人、留守学生家庭表现等。
2、指导留守学生给父母写想说的话,然后写信寄出。
3、有针对性的与几个留守儿童的父母通电话,并录下通话内容。
指导教师:封素玲
主 持 人:唐雨婷 郭林
参加对象:全班学生及学校领导及班级科任教师
活动过程:
一、开场白
欢迎各位老师的到来,宣布班会的开始。
二、齐唱歌曲《我们一起手拉手》
全班学生手拉手,欢乐地歌唱《我们一起手拉手》。
三、留守儿童真情告白
一起来听听留守儿童的心声吧!
(一)王宁同学念她的日记
(二)我想念你们、爸爸妈妈(读留守儿童写给爸爸妈妈的信)
(三)白峰坤、代品腾等学生诉说心中的快与不快。
四、家长真情告白
1、播放老师与几个学生父母的电话录音(重点是围绕子女学习、生活以及鼓励孩子热爱生活等)。
2、唐晓芝同学读其父母来信。
五、留守儿童集体朗诵——我爱我们的老师,我爱我们的同学
结束语
谢谢老师和同学们!
;培养孩子的兴趣,激发孩子的潜能,养成习惯,包括生活、学习、同学关系、道德认知等等。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2011年5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周世华、 耿志涛。《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本科院校举办的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五年制高职、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材,也可供学前教育工作者和幼儿园教师参考。
内容简介: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全国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规划教材。《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以加强综合素质教育为原则,突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关联性;以提高幼儿园教学活动组织指导能力为目的,注重实践能力训练。全书共分八个单元。
内容包括概述、自我意识与教育活动、社会认知与教育活动、社会性情绪情感与教育活动、社会交往与教育活动、社会适应与教育活动、个性发展与教育活动、多元文化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想要在孩子中体现情感,那么我们就必须要先拥有情感,比如喜怒哀乐。
喜,喜形于色,这个就必须看场合体现,和孩子一起玩的时候,开心的话,就把你的开心表现出来。笑脸相迎,天真无邪。
怒,孩子做错事的话,你要先对他进行怒气,这样的话,他才会畏惧。但是,事后一定要安慰他受伤的小心灵。
哀,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或者不能接受的事,表现出现哭泣,难受,孩子可以看出来。
乐,乐的话你就可以根据平时的情况,遇到快乐的情形就乐一乐。
小学阶段学习前的儿童的社会教育。基本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教育,是指旨在有意识地培养人、有益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各种社会活动;狭义的社会教育,是指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教育。
现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知识总量的激增,劳动就业结构的突出变化,从而使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职业要求不断发展,对成年人来说,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己不能适应社会要求,于是社会教育便迅速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就业结构的变化,对学校教育也是一个冲击。
现代学校教育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青少年一代的成长也迫切需要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社会要求青少年扩大社会交往,充分发展其兴趣、爱好和个性,广泛培养其特殊才能,因此,社会教育对广大青少年的成长来说,也其有了极其重要的意义。
同时,由于现代信息传播手段的发展,教育技术的不断完善,也为社会教育的广泛发展提供了现代化的物质条件。
所以,在当今世界,社会教育己普遍获得了蓬勃发展,社会发展趋势日益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就业结构的进一步变化,以及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社会教育还会获得更大发展,显现出更新的活力。
扩展资料
作用
社会教育日益发展,尽管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还处于辅助和补偿地位,但越来越显示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良好的社会教育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有得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有得于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青少年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这些兴趣和爱好若能及早得到培养,就能形成特长,表现出某一方面的才能。这无疑会加速学生的和谐发展。学校的教育,很难适应同一班级中不同兴趣爱好和发展水平学生的个别需要,社会教育可以弥补这些方面的不足。
老师根据学生的爱好,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参加校外教育机构的专门活动,如电脑维修、琴棋书画,使学生在自己爱好的活动中施展才华、发展特长、增长聪明才智,进而独立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合许多学生接受更多社会教育,成为运动员、演员、电脑高手,为学生全方位发展提供了一条新路。
社会教育是一种活的教育,它的深刻性、丰富性、独立性、形象性远非学校教育可比。协调社会教育力量可培养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能将分散的、自发的社会影响纳入正轨。社会教育的好坏依赖于国家法律法规的建设程度和整个社会教育大气候的形成,这需要全社会较长时间的努力。
现代的社会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形态不可比拟的特殊作用,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下述各个方面:
第一,社会教育直接面向全社会,又以社会政治经济为背景,它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具有更广阔的活动余地,影响面更为广泛,更能有效地对整个社会发生积极作用;
第二,社会教育不仅面对学校,面对青少年,更面对社会的成人劳动者。这不仅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满足成年人继续学习的要求,有效促进经济发展,还可以通过政治、道德教育,促进社会安定与进步;
第三,社会教育形式灵活多样,没有制度化教育的严格约束性。它很少受阶级、地位、年龄资历限制,能很好体现教育的民主性;
第四,现代人的成长已不完全局限于学校,必须同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社会教育更有利于人的社会化。
综上所述,社会教育在现代社会里其意义愈加重要,是现代社会教育体系中不可忽略的部分。
社会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幼儿园教育活动从不同角度分来,有不同活动类型,比如可以分为集中教育活动、区域活动、小组活动,从一日活动角度来看,则可以分为入园、早操、集中教育活动、分区活动、生活活动、游戏、欣赏活动、自由活动、离园等;
从不同学科或不同领域来看,如语言教育分为讲述活动、谈话活动、文学活动、语言游戏等,健康教育则分为保健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活动(又分为基本动作、基本体操、体育课、体育游戏、器械活动等)。
幼儿学前教育的注意事项:
学前教育的关键内容是孩子的为人处事以及性格方面的培养。生活习惯的培养也是学前教育的关键部分。因为好习惯会改变孩子的一生。
学前教育并不意味着要让孩子的童年充满学习的压力,它讲求的是在快乐中,在平常的生活上让孩子收获做人的道理,为人的知识以及一些百科的内容。
由此看来,幼儿学前教育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之关键的,家长朋友一定要以身作则,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重宝宝性格的培养,不要过分要求孩子的IQ,因为IQ仅仅是一个人能力表现很小的一个方面。而学前教育的主要内容也不在于一些学科性知识的学习。
一、从幼儿情绪和情感的进行过程看,其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具有三个主要特点
(一)幼儿情绪和情感不稳定
到了幼儿期,幼儿情绪和情感的稳定性虽然比婴儿期稍有提高,但仍是经常变化和不稳定的,甚至喜怒、哀乐两种对立的情绪也常常在很短的时间为互相转换。比如,当幼儿由于大人不给他买衣服而哭时,如果给他一个玩具,他就立刻会破涕为笑。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情绪和情感逐渐趋向于稳定,受一般人的感染较少,但受老师的感染仍然很大。
(二)幼儿的情感比较外露
幼儿初期,幼儿的情感完全表露于外,几乎不加控制或掩盖。比如初上幼儿园的幼儿,由于离开了熟悉的家庭环境而大哭大闹起来,几乎不顾及周围是否有人看见自己的行为。
(三)幼儿的情绪极易冲动
幼儿的情感非常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冲动,常常处于激动的情绪状态。这种现象在幼儿初期尤为突出。当幼儿处于非常激动的情绪状态时,他们完全不能控制自己,而且在短时间内不能平静下来。幼儿晚期,他们的情绪冲动性逐渐减少,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逐渐发展。
二、从情绪和情感所指向的事物看,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情感所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情感不断丰富
幼儿期的社会性需要比婴儿期大为发展,需要所指向的事物的范围也不断扩大。随着学前儿童社会性需要的发展由于满足或不满足需要而引起情感体验的事物不断增加,情感随之也不断丰富。比如,对人的情感,可按需要分为亲爱、尊敬和同情,怨恨、愤怒和厌恶;对周围的事物,出现好奇或诧异;对自己和别人的行为,则有骄做和羡慕、惭愧和失望、忧愁和悲痛等。到上学前,学前儿童已经具备了各种重要的情感体验,并表现出对周围现实的多种多样的态度。
(二)情感所指向事物的性质逐渐变化,情感日益深刻
幼儿的社会性需要发展是与幼儿认识事物的发展相联系的。由于幼儿需要的变化,引起幼儿情绪和情感的事物及其性质也发生变化。随着幼儿言语和认识过程的发展,他们的社会性需要和情感也发展起来。有些能引起较小学前儿童情绪体验的事物,对较大学前儿童则不起作用了;反之,较小学前儿童不关心的事物,则能引起较大学前儿童的情感体验。
三、从幼儿的情感发展水平看,幼儿的高级情感开始形成(一)幼儿道德感的发展
道德感是幼儿评价自己或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标准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它是在掌握道德标准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于幼儿来说,掌握道德标准不是件易事,形成道德感更是比较复杂的过程。幼儿的道德情感是在成人的道德评价和潜移默化的榜样作用影响下形成的。它是从初步认识到好与坏的标准开始的。到幼儿中晚期,学前儿童的道德感逐渐发展起来。
(二)幼儿理智感的发展
理智感是与幼儿的认识活动求知欲、解决问题、探求真理等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内心体验。幼儿会说话之后,其求知欲开始日益发展,好奇心更为明显地表现出来,求知欲的扩展和加深是幼儿理智感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
大约5岁时,幼儿的求知认识兴趣开始萌发,理智感也同时开始迅速地发展。幼儿晚期理智感的发展,还表现在他们喜欢开展各种“动脑筋”活动或以科学常识为内容的智力游戏。到五六岁,学前儿童不仅积极提问,而且能主动、努力地去寻求答案,并会由于得到问题的答案而感到极大的满足与愉快。
(三)幼儿美感的发展
美感是人的审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内心体验,它是一种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生活环境美的爱好和欣赏。很小的学前儿童就知道新衣服、新鞋袜是美的,“红红绿绿”是美的,喜欢看鲜艳悦目的颜色,喜欢听优美动人的音乐。
到四五岁时,爱美的情感更为明显和强烈。他们对形象可爱、会动、会发声的玩具爱不释手,看到色彩鲜艳情节生动的,会高兴得手舞足蹈,并会以极大的注意和热情,去欣赏美妙动听的音乐,画他熟悉和喜爱的事物。
到幼儿晚期,幼儿对美的标准的理解和美的体验较之中期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喜欢去参观公园动物园,喜欢观赏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喜欢观看海上的日出和晚霞,喜欢观察夏夜的星星和月亮。鉴别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发展,标志着学前儿童美感达到了一个新的较高的水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