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是产品的一部分,脱离了场景谈产品,就好比你给了一个女孩一件很漂亮的晚礼服,东西很美,女生也很喜欢,但是无处安放。那这东西有什么用呢?
我们把场景拆开,场和景。“场”是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一个场就是时间加空间。用户可以在这个空间里停留和消费,如果一个人不能在某个空间去停留、消费,这个场就是不存在的。
“景”是什么?景就是情景和互动。当用户停留在这个空间的时间里,要有情景和互动让用户的情绪触发,并且裹挟用户的意见,这就是场景。
新场景的出现其实是一个上升的“体”。
逻辑思维卖书的例子,说明了同样一件商品在不同的场景下,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销售结果。
场景的核心是在空间加时间的点上触发别人的情绪。只有能触发用户情绪的场景才是真正的流量入口。
互联网商业其实就是三个核心词:产品、流量、转化率,也就是产品的比拼、流量的争夺、转化率的优化,这就是互联网商业竞争的全部。在万物互联的未来,到处都是屏幕,到处都是网络连接的入口。入口不是场景,它就像是淘宝店家有一个店面,那是一个时间加空间,但不是场景。想要成为场景,它还要能够触发情绪。
你要规划一个产品,需要问自己七个问题:
第一,我的产品解决了什么问题?是痛点、痒点,还是爽点?
第二,我在为谁解决这个问题?他得到即刻满足了吗?这是用户画像的问题。
第三,有多少人需要解决这个问题呢?这是市场规模的问题。
第四,目前人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这是竞争分析的问题。
第五,我的竞争方案为什么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胜出?你不要简单地看单点的竞争力,而是要看点线面体,谁给你赋能。
第六,用户会在什么样的场景触发情绪?需要马上去解决问题,这是场景问题。
第七,当用户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会想到哪个名字呢?
本课非常让我头脑升级,细细想来之前遇到的很多生活中产品塑造的场景问题就都想通了。作业要求:春节肯定是中国人的超级场景,不管是春节本身、春运还是春晚。你知道哪些把春节这个场景用得非常好的例子,或者说你基于春节这个场景,自己想做什么事情?
1 最先想到的是每次春节期间去逛各大超市的场景,进入的都是一个喜气洋洋、红彤彤的世界,耳边被刘德华的“恭喜发财”神曲充斥着。这是店家营造的一个场景,让你在“年味”的裹挟下,购物情绪被触发,乖乖地掏钱买各种年货。并且还有一种很急迫得掏钱买货的情绪。
2 罗振宇的跨年演讲,利用了新年期间小假期+新年新愿望新开始的场景
3 商量里的各个橱窗,每个橱窗都是一个使用产品的场景。让顾客看到以后,触发情绪,掏钱购买。
4 各个电商的限时优惠,都会有倒计时的标志,让客户产生紧迫感,过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赶紧下单购买。
5 最让我感动是,有一年元旦前百事发布的朋友圈广告《猴王祝您百事可乐》,一方面迎接猴年的到来,一方面讲述了六小龄童的猴王故事,触动了不止一代人的情感,加上KOL的造势,获得了很大的关注量和话题讨论。记得第一次看完这个广告之后,本人眼眶都红了。
从地图开始,到整个道路,包括寻找机会,构建商业模式,打造组织、利用杠杆借势说明价值观就是你的道路,再到现在的征途,讲的不仅仅是商业世界,更是人生使命,人与人之间的最重要的连接就是你的使命,世界很大,你的人生底牌是什么?
在征途这个模块里,讲述了星辰大海是什么,怎么创建星辰大海。
第一个是公司增长的台阶。四个关键词:决策者、工具箱、利益链和文化场。五个阶段,就是前面讲的家庭、部落、村庄、城市和国家。不同的阶段关键词都不一样,关键词的内容也不一样。比如决策者最重要的工作是作决策,可以把决策分为三类:业务决策、管理决策和战略决策。家庭部落做好业务决策就能生存,到了村庄和城市,就需要管理决策,国家战略决策更为重要。
工具箱就是要善用工具,用适合自己组织形态的工具,比如OKR、KPI、比如华为的制度和流程。
利益链要关注人性,个体的贪婪和集体无意识的腐败,这是人性。这是常态永远存在的一环,这是大自然永远会存在的调节回路。所以要正确面对并有策略的对待。
文化场:文化就是领导力,比如华为文化的任正非先生的苦难哲学,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持续艰苦奋斗,以及他们的基本法。这就是他们的文化。
家庭阶段,从0到1要靠破局点。
部落阶段,从1到10要靠杠杆。
村庄阶段,从10到100需要靠资源的放量。
城市阶段,从100到1000要能够分形。
国家阶段,从1000到10000,你要能够扛得起巨大的苦难。
第二个是深度挖掘用户,人性的弱点推动互联网的流量,但人性的光明构筑了商业的文明。今天利用人性的弱点,贪嗔痴依然可以引发巨大的流量,但是浅薄的关系来得快,去得也快。
而在今天,数据化、标签化、信用化程度越来越深,依靠信用和责任的力量,才有可能打造深度关系的共同体,在激烈的竞争里,彼此守护,守住你的地盘。据说在淘宝上下单后个人的标签有一万多个,想想这个数据化和精准性。
第三个是地域,从国内到海外拓展市场的广度。就如《三体》一样,人类的一支成为了太空民族,拥有和地球人类不一样的视野、资源、道德和秩序。他们跨越了对古老故土的情结,跨越了基于地球社会,因为资源限制而形成的观念限制和情感限制,成为一支向着未知,向着太空深处无限探索的人类文明。探索没有止境。即便是疫情的现在,纵深化、国际化、跨国企业、全球化企业依然是增长的途径之一。
第四个是中国市场的独特之处,在于同时有三个阶段的模式同时出现,相互竞争,分别是现有的旧模式(10),新兴的创新模式(20),未知的未来模式(30)。和李丰老师讲的消费阶段可以结合起来,在这些变化中什么才是我们的基石,是可以长期不变的?
这是让人特别要不断思考的: 增长的底牌 。每个人一生都在面对命运博弈,其实每个人手里都有自己的底牌。想想自己的底牌是什么,什么才是我们的不变的依靠。
梁宁老师提供了一个小游戏,人生角色的游戏,先定义自己,抽象化,然后发散到具体和细节。在抽象思考中,很多东西被概括了。他一眼就看到了全局的大逻辑,但是从起点到终点的过程中,那些有血有肉的细小现实,就是一个一个难以逾越的现实困扰和现实难题,这样我通过发散来细化自己的使命。
比如,“自我的陪伴者”,我们每个角色,都在看我们与其他人、其他事的关系,那我们和自己的关系呢?
比如,“生活美学的探索者”,它不是和人的关系,而是自己与领域的关系。
这个过程中,大家再彼此参照,彼此激发,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
征途的过程中,我是谁,我的价值在哪里,我的目标是什么,不断思考和探索、学习才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心理能量。
现有教学科研人员20人,其中本单位人员中:教授6人,其中60岁以上1人,45-60岁3人,45岁以下2人;副教授2人,均为45岁以下;讲师4人,均在45岁以下。其中获博士学位者5人,硕士学位者6人。另有兼职教授4人。学科点教学科研队伍完整,梯队合理,学术力量雄厚。
教师简介(带者为学术带头人):
孙宝寅教授: 1938年生,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理事,中国科技传播研究会会长。
专业方向:科技传播。
刘建明教授: 1942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教育部文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理事、中国新闻史学会理事。
专业方向:新闻理论研究。
熊澄宇教授: 1954年生,美国杨伯翰大学博士,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教育部远程教育专家组成员、教育技术协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专业方向:新媒体传播研究。
尹鸿教授: 1961年生,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博士生导师,中国**评论学会理事,北京市“跨世纪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入选者、清华大学“百名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
专业方向:影视传播研究。
李希光教授: 1959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硕士,新华社高级记者,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理事。
专业方向:国际传播及新闻实务研究。
陆达研究员: 1950年生,清华大学博士,光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软件行业学会教育软件分会常务理事,传播学硕士生导师。
专业方向:新媒体传播研究。
李星教授: 1956年生,留美博士,电子学博士生导师兼传播学硕士生导师,CERNET中心副主任,863专家组成员,教育部远程教育专家组成员。
专业方向:新媒体传播研究。
刘惠芬副教授: 1960年生,清华大学硕士。
崔保国副教授: 1962年生,日本东北大学博士。
胡钰讲师: 1972年生,清华大学硕士。
梁宁讲师: 1973年生,中国**艺术研究中心硕士。
秦春讲师: 1966年生,中国人民大学硕士。
金兼斌讲师: 1968年生,香港浸会大学博士。
唐科讲师: 1973年生,北京师范大学博士。
李小萍讲师: 1962年生,华东理工大学学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