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中一再提及翠翠父母的事情,试分析它的作用
答:翠翠父母因一时的冲动与固执铸私生下翠翠造就了悲剧,这交代了翠翠不幸生命的直接原因,并且始终贯穿故事情节的发展。爷爷后来的抑郁,大老的殒命等现实悲惨遭遇都是和翠翠父母的事情有一定关系。其次进一步渲染了翠翠与大、二老爱情的曲折气氛爷爷后来的抑郁,大老的殒命等现实悲惨遭遇都是和翠翠父母的事情有一定关系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以山清水秀、充满人性美和人情美的茶峒小山城为背景,叙述了美丽纯朴的湘西少女翠翠如何在“现代”文明之风的浸浴下以及爱情的折变磨难下,逐渐从半原始的自然状态成长蜕变为“成人”、“社会人”的故事。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一篇关于“成长”的小说。在行文中,作者多处以“长大成人”“大了”“成长”“长大”等词,昭示翠翠走向“成人化”和“社会化”。从《边城》的文本解读出发,翠翠的“成长”处在三个“变化”之中。
一是社会环境的变化。翠翠出生的湘西茶峒小山城,风俗淳厚、人情质朴、重义轻利,“一切总永远那么静寂,所有的人每个日子都在这种不可形容的单纯寂寞里过去”。即使河街吊脚楼里的妓女,也还保持着某种“生命的严肃感”。然而,这里毕竟不是原始洪荒的“世外桃源”,“大都市随了商务发达而产生的某种寄食者”开始落户于此。“现代”的入侵,对未经金钱、实利污染的朴质民风造成冲击。翠翠耳濡目染,“现代”的观念也悄悄在她的心里扎下了根。当她和傩送的爱情由于团总女儿的介入,直接呈现为“渡船”与“碾坊”的对立时,她第一次感到了金钱力量的可怕。“他又不是傻小二,不要碾坊,要渡船吗”乡民关于傩送是选择她还是团总女儿,是选择渡船还是碾坊的议论,以金钱为衡量标准(碾坊的收益顶十个长工干一年),使她“小小心腔中充满了一种说不明的东西”。在第八章里她无所谓地唱着:“白鸡关出老虎咬人,不咬别人,团总的**派第一。……大姐戴副金簪子,二姐戴副银钏子,只有我三妹没得什么戴,耳朵上长年戴条豆芽菜。”显然是她潜意识里对金钱观念至上的反抗。这是社会大课堂在翠翠的成长路上所上的第一课。
二是祖父心事的变化。纯朴大方、热情豪爽的祖父老牛护犊,使翠翠在没有父母的呵护爱惜下,也能无忧无虑、快乐健康地成长。随着翠翠的长大,祖父开始“有点心事,心子重重的”。原因有二:一是翠翠的长大直接使他忆起翠翠母亲的悲剧,害怕翠翠重蹈覆辙;二是翠翠人已长大了,证明自己也真正老了,必须要把翠翠交给一个可靠的人。这些有分量的心事沉沉地压在祖父的心上,也迫使翠翠开始思索自己的未来。小说在第七章写道:“我想的很远,很多。可是我不知想些什么。”不懂得翠翠心思的祖父,在面对选择大老天保还是选择二老傩送作为翠翠的终身依靠人时,提出了走车路和走马路的方式。走车路就是包办婚姻,即请媒人提亲,一切由双方家长做主;走马路是指原始的自由婚姻,以向对方唱歌的方式求爱,一切由男女双方自己做主。大老选择走车路,遭到翠翠的拒绝后(祖父还是以尊重翠翠的意愿为主,没有再作主张),自知走马路不是傩送的对手,避走下水在茨滩出事淹坏了,酿成悲剧。整个悲剧发生的过程中,翠翠只是模模糊糊地感觉到祖父的心事变化,碍于传统文化观念的束缚,苦于不能亲口说出自己爱的是二老不是大老。之后,虽然“一切依旧,惟对于生活,却仿佛什么地方有了看不见的缺口,始终无法填补起来”。而这一切直到祖父猝然而卒,翠翠才从杨马兵的口中得知事情的原委。不过,正是这种与祖父的心理对抗和磨擦中,翠翠逐渐成熟起来。这是翠翠成长历程中的第二课。
三是翠翠自我的变化。天真单纯的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使她“从不发愁,从不动气”,终日与祖父、渡船、黄狗相依生活,这时她的自我处于一种蒙昧状态。换句话说,她从未意识到自我。翠翠自我意识觉醒源于她的情窦初开,两年前的端牛节与二老傩送相遇,文中这样写道:“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朦胧的爱使她第一次意识到自我的存在。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先驱波伏娃曾指出:在以男性意识为中心的社会里,女性在成长过程中是以社会(男性)的需要为基点建立起所谓女性的理想范式,这就使女性将原是社会的、男性的要求内化为女性的自我选择,将原是外在的、文化的压抑内化为女性的自我压抑。因而,女性一旦觉醒,其反叛的对象不是外在的压迫力量,而是女性与自我的抗争。翠翠在意识到自我之后,就开始了与自我的抗争。这里有两个最显著的表现:一是翠翠的自我非常喜欢傩送,但已经将社会道德、伦理规范内化为内在品质的她却死死压抑住自己的情感(社会认为不能表白),不给自我以充分表现的机会,导致自己也不知为何而哭,为何“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这样,就造成自我的释放只能借助于梦了。小说第十八章特意写到翠翠在睡梦里尽为山鸟歌声所浮着,做的梦也常是顶荒唐的梦,而她却“从这份隐秘里,便常常得到又惊又喜的兴奋”。二是面对大老天保的走车路,同样甚懂社会操作规范的翠翠不敢以言语表达自我的意见(拒绝),她身上各种所谓“好”的品质(社会强加于她的)与自我由此产生强烈的冲突,导致自我只能产生逃避的念头,“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但她马上意识到如果真的这样做了,爷爷会拿刀杀了她!自我的变化打破了翠翠单纯快乐的生活,给她带来了无尽的忧伤、烦恼与痛苦。然而,正是这种变化,使翠翠真正成熟起来,开始用成人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
翠翠的成长与其他“成长小说”所表现的主人公成长有着极大的一致性,即成长的过程就是展示人生悖论的过程,就是呈现人生痛苦的过程,或者说,成长本身就是悖论,就是痛苦。翠翠因“现代”观念的入侵、祖父微妙心事的重压以及自我意识的觉醒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就是一种烦恼而痛苦的过程。其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变化影响着其主观意识的变化,并催使其在自我的变化中痛苦地成长。可见,沈从文在《边城》中对翠翠的形象采用的是一种动态性、渐进式的塑造方法。
书上最后的结局就是翠翠接手了渡船,二老因为愧疚儿到外面去闯荡,也没有回来了。翠翠每天都在想,二老也许明天就回来了,也许永远都不会回来了。。。。 编的结局:二老在外面闯荡时,遇到了一个和翠翠一样善良天真的女孩,二老毅然决定和她在一起。翠翠也因年龄,被人劝说嫁给了一户普通人家,好在那户人家也很善良,于是翠翠哭了一晚上后决定嫁给那户人家了,只可惜,新郎不是二老。在新婚那一天,二老回来了,带着新的女孩。。。。翠翠又哭了,可是有什么用呢?二老直直地看着翠翠,那复杂的眼神让翠翠心痛····最后的最后,二老也结婚了。两人时常遇见,却总是如陌生人一般问好,离开。。。。。 作者问:是什么造成了这不算美好的结局?天意?还是大老?亦或是爷爷? 答:无人知晓。
边城
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由于《边城》的美学艺术,《边城》这部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美丽的爱情故事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主人公翠翠和她爷爷老船夫。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老二叫傩送。
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提前托媒人提了亲。天保告诉傩送一年前他就爱上了翠翠,而傩送告诉天保他两年前就爱上了翠翠,天保听了后也吃了一惊。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
爱情之争边城里涉及的爱情之争,是现实中的一个投射。两兄弟爱上了同一个姑娘,但是彼此相识的顺序有前后的差异。翠翠首先遇到了傩送,初次相识的场景,令他们彼此的内心都为之一动。二老对翠翠一见钟情,边城中最英俊的男子从此只愿要渡船。二老让人送她,这在翠翠的心里也埋下了爱的种子。 虽然那个时候,他们或许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但他们对彼此产生了好感,这正是爱情的萌芽。一年之后天保也遇到了翠翠,并且大老一见翠翠就说“伯伯,翠翠长得真标志。”可见他也喜欢上了这个清秀美丽的女孩。
两兄弟同时爱上了一个姑娘,那该如何抉择呢?在爱情的面前,人都是自私的。因为,爱具有排他性。因此,天保也想给自己争取一个机会,毕竟这是他一见钟情的姑娘。大老托人去试探爷爷口风,在爷爷给出的两个选择之中——走车路,走马路,选择了走车路。走车路代表的含义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走马路的含义就是唱山歌。大老选择了前者,但知道弟弟也喜欢翠翠后,并且要和他以唱歌来一决高下时,大老却不愿唱歌,说自己唱的不好。大老不愿唱其实是因为他心里知道,翠翠喜欢的是二老,所以他选择了通过爷爷来让他同翠翠成婚。但之后,大老自知无望,便退出了竞争,下了滩,却不料出现意外而身亡。
爷爷的私心爷爷是有自己的私心的,大老天保和二老傩送都喜欢上了自己的孙女,因此他有了选择的空间,而且可以比较两个人的优势与不足。可他的这番心思太过于曲折,他想在这两个人之中周旋,是因为爷爷太想给翠翠找个好托付。翠翠是喜欢二老的,可是爷爷却不想就此答应。他想要翠翠嫁给大老,提出走车路走马路的选择,天保选择了走车路,媒人来了几次他却没有了下文;之后他知道了是二老在夜里唱歌却不提一字,硬要等着没有真正体验过爱情的翠翠自己表态。最后大老溺水,造成了悲剧。这件意外给二老心中蒙上了阴影,他无法再像以前那样去一心追求翠翠了,心里有了涟漪就很难再平静下来了。所以爷爷的犹豫不决搅黄了翠翠的婚事。而翠翠本身是无可指摘的,她不懂真正的爱情,也没有人教她该怎么做,悲惨的结局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无可避免的。
以上就是边城的一些分享。
命中注定·没有结局的结局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题 记
读完了从文先生的《边城》,莫名其妙的多了一份伤感。在阅读之前我就已经知道了结局,知道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其实,从文先生将《边城》的风景描绘得很美,那里是那么的与世隔绝,那里的风景是那么的扑朔迷人,那里的乡俗是那么纯真朴实,那里的居民是那么的天真无瑕。但是,在如此令人向往的边城,在如此令人难忘的边城,在一切都那么的美好的边城,注定了悲剧的发生。
在傩送与翠翠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曾经穿插了一个妓女的命运——父亲在七年以前被人砍了十七刀而死。沦落风尘之后,却陪着客人唱曲儿喝酒,心里却一直想着另外一个人。可是,她能做什么?除了面对客人那丑陋的嘴脸,不断的出卖着自己的肉体和灵魂,此外呢?她能做什么?傩送和翠翠相识在端午节,天下着雨。其实上天早就注定了他们之间的相见是有缘无份的。因此老天也在为他们哭泣!
《边城》讲述的故事很简单,人物也不是那么得多。可是,从文先生描写景物的手法和人物的个性却是那么的完美。边城》中处处洋溢着翠翠和爷爷那难分难舍的亲情,同时也塑造了大老天保和二老傩送以及翠翠之间那种暗暗的爱情。
纵观全文,翠翠父母的前车之鉴,使得爷爷对于翠翠过渡的溺爱,关心着翠翠的婚事,最终使得天保意外惨死,顺顺和傩送认为其做作,使得他死在了雷雨之夜。其实,如果爷爷早点向翠翠说明当晚唱歌的是二老又怎么会发生时候的事情呢?翠翠早就暗示了爷爷自己喜欢的是二老,爷爷也已经清楚了,但为什么会认为翠翠误以为当晚唱歌的是大老?正是因为爷爷担心真相会伤害了翠翠,使得老人对于翠翠的溺爱更加的明显,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翠翠那种害羞而又含蓄的暗恋也造就了这场悲剧。如果她明说了自己只喜欢二老,那么爷爷也就不会夹杂在大老和二老之间难以做人,最终还被顺顺一家误会;如果她能够大胆的告诉二老自己喜欢他,那么或许二老最终不会走,相反会铁了心的娶了她,但是因为她的那份腼腆害羞最终酿成了悲剧;如果翠翠当时能够撑船带傩送渡河,或许,他们彼此之间就多了一次相互倾诉自己内心的机会,但是,是翠翠的退缩最终造成了这个结局。再多的如果也已经挽回不了这个事实——注定了这是一个没有结局的结局。
傩送的犹豫也将这个原本凄美的爱情故事彻底推向了高潮。大哥的死对于他的刺激很大,爷爷的好意被他当成了做作。即使如此,他也说过了他始终爱着翠翠,那为什么不争取?大哥死了,爷爷因为愧疚也死了,自己失去了大哥,翠翠失去了爷爷,只留下了她孤零零的一个人。这个口口声声说爱她的人做了什么?心爱的人忍受着丧亲之痛,那是翠翠唯一的亲人,当自己喜欢的人正在独自一个承受痛苦的时候,他没有出现,相反选择了逃避,选择了留给翠翠“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的期待,他伤透了翠翠的心!
无法批判他们是对是错,但是,一开始所有的人就都错了。翠翠错的最早,早点告诉爷爷自己的心思爷爷就不会在天保和傩送之间举棋不定。爷爷不举棋不定那么大老就不用惨死,大老不惨死傩送就不会为此深感愧疚,甚至误会了爷爷,最终还得老人家也深含愧疚而死。爷爷的死使得翠翠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傩送的离开更加增添了文章的悲剧。
相反地说,如果翠翠一开始就表明了心态,那么,悲剧不发生,文章的结局就另当别论了。也许就此,《边城》的艺术价值就无法体现。毕竟,这只是个故事!如果真正的发生了,我想那只是人间的悲剧!
爱情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但是,《边城》中发生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是悲剧的结尾。所以,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细雨中的初次见面,微雨中的情歌传情,暴雨中的含愧而终,风雨过后没有期限的等待。
雨,人们常说语种的爱情是浪漫的,但是,也有人说雨中的爱情是凄美的,或许,《边城》的爱情就属于后者。也希望,在某个雨后,傩送能够微笑的回来,希望他能够在细雨中迎娶他心中的新娘翠翠。但是,我们谁都不知道结局是什么?或许,翠翠就这么等了一辈子,或许傩送业意外的死了,或许随着时间的消逝,他们都渐渐忘记了双方,最终,各自成家!
谁也不知道《边城》的结局是什么?或许,没有结局的结局是最好的结局。唯一确定的是,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傩送和翠翠之间的爱情是没有结局的!仅此而已!
略 (1)翠翠因为祖父没有接自己而赌气。“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非常形象地表现了少女的薄怒心理。 (2)祖父夸顺顺一家人,但是漏说了二老傩送,翠翠心里有些嗔怪,所以问:“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言外之意是:祖父你没说全。 (3)祖父提大老来做媒,而翠翠心里喜欢的是傩送,自然不喜欢祖父再说下去了。这里边有少女羞于提起婚嫁之事的心理。 (4)鸭子是大老捉来送给祖父的,翠翠自然“不希罕”,她心里想的是傩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