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舞曲》每段是怎样的?

《彝族舞曲》每段是怎样的?,第1张

乐曲是三部曲式结构,作者在借鉴外来形式的同时,糅合了我国传统乐曲常用的多段体逐步演变、发展的手法,因而对比段落之间的过渡十分自然,全曲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全曲共分九个段落。

乐曲的引子(第一段)旋律首先慢起渐快地展开,随后出现上方小三度音和五度音,使人产生一种飘忽不定的感觉,犹如看到彝族山寨在朦胧月色下烟雾缭绕的美丽景色。

乐曲第一部分(第二段)是优美抒情的慢板旋律。这个音乐主题富于歌唱性,淳朴、深情的彝族音调中包含着一种醉人的韵味,塑造了彝族少女婀娜多姿、翩然起舞的音乐形象。作者出色地继承了我国传统琵琶文曲如《夕阳箫鼓》《塞上曲》《月儿高》等有关“拉、吟、揉”的技巧,充分美化余音,使音调格外动听,表现出东方民族那种细腻、含蓄的感情。

乐曲第二部分(第三段至第六段)是快板部分。它是主题音调的变化和发展,音调刚劲有力,富有鲜明的音乐个性,描绘了彝族青年热情、爽朗的形象和健美、强悍的舞姿。随后,音调向下行方向发展,逐渐趋向柔和,并引出一段流畅、悠扬的旋律,彝族姑娘们仿佛仙女一般从天而降,飘然加入群舞的行列,将彝家欢乐的情绪推向顶点。

乐曲第三部分(第七段至第九段)是引子和慢板音乐的变化再现,情绪欢乐,转向表现出内心无比激动的感情,似乎在抚今追昔,心头洋溢着难以描述的幸福感。作者为了表达这种复杂的内心感触,运用了琵琶演奏新技巧,表现出多声部的音响效果。乐曲进入尾声时,音乐又回到引子所描绘的画面,把听众引入这样的意境:夜已深,村寨一片寂静,只有远处的葫芦笙还在时隐时现地鸣响。人们欢快地哼着彝家小调渐渐远去,消失在浓重的夜幕中。《江河水》徐缓凄凉,如泣如诉,时而悲愤,时而激越。

《彝女情殇》是一曲跌宕起伏的悲歌,展示出人间情爱的珍贵难求;这是一个源于历史的故事,写真了一个民族的气运苍桑!

  她铭记于云贵高原上乌蒙山深处的一壁绝崖。三百年前,在那面绝崖上,一个彝族少女钉上了348根木桩,从下到上爬高400多米,战胜巨蟒袭击,扫清拦路毒蜂,勇斗群猴苍猿,胆气之高,须眉难比;意志之坚,钢铁不及!至今走到崖下,仰望绝壁,木桩尤在,已化为与岩石同色,可算是与天同寿,与地同庚,令人肃然起敬。

《彝族舞曲》是一首抒情气息非常浓郁的乐曲,它仿佛是一幅用音乐描绘山乡的风俗画:月色朦胧的山寨,彝族少女充满青春活力的轻歌曼舞,小伙子们围着火堆强悍地舞蹈,一对对情人在轻声絮语。

  第一个:

  《彝族舞曲》是王惠然创作于1960年的一首琵琶独奏曲,取材于云南彝族《海菜腔》、《烟盒舞》。乐曲以优美抒情的旋律,粗犷强悍的节奏,生动地描绘了彝族山寨迷人的夜色风光,男女青年们热情舞蹈的欢乐场面。

  《彝族舞曲》是一首有着浓郁生活气息的极其抒情的乐曲,它仿佛是用音乐来描述山野风情的画卷。

  引子(第一部分)由慢到快的展开,犹如看到了彝族山寨在朦胧的月色下轻雾缭绕。乐曲的第二段是一支优美抒情的慢板旋律,这醉人的旋律,柔美、轻巧、富于弹性,塑造了彝族少女婀娜多姿翩翩起舞的音乐形象。表现出少女细腻而含蓄的心情。乐曲的第三、四、五、六段是快板,这段音乐节奏欢快,刚劲有力,它描绘了彝族青年粗犷、热情爽朗的形象和健美膘悍的舞姿。随着音乐逐渐趋向柔和,引出一段优美、抒情、悠扬的旋律,仿佛是彝族美丽的少女们,象天仙一般自天而降,飘然回入群舞的行列,徐徐地,音乐又转入强烈的快板上,将彝家的欢乐推向最高潮。乐曲的第七、八、九段,是引子的再现,使人们的情绪由激动转向心头涌起的无限幸福感。渐渐地乐曲进入尾声,音乐又回到了所描绘的意境,夜深、人静、尽兴的人们哼着悠扬的小调渐渐远去,只有远方还有芦笙在隐隐喧响……

  此曲富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并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深受众多音乐家喜爱,被改编成古筝、三弦、扬琴、阮独奏曲及管弦乐曲。殷飚将它改编成吉它独奏曲,1987年参加在珠海举办的中国国际吉它艺术节中得到国内外的高度赞扬,成为一首在吉它界中颇有影响的吉它名曲。

  乐曲以轮指开始,在恬静、优美的引子后,用双弦滚奏出悠扬的巴乌声。这一取自彝族民歌《海菜腔》的音调,由远至近,似乎是夜幕降临下的彝族山寨朦胧而静谧,象征着爱情之花的巴乌声已经响起。

  接着,乐曲的主题出现了,它是根据彝族民间乐曲《烟盒舞曲》改编的。运用了琵琶上最有光彩的中音区,以双音与柔美的推挽滑音手法,奏出了柔和优美的旋律,生动地描绘了姑娘们轻逸俏皮又略带羞涩的舞姿。其中又两次穿插用长挑轮演奏的,较为激动的旋律,富于歌唱性,表现了姑娘们涌动着的激情。

  然后,欢乐的快板开始。强劲粗犷的音调,刻画了小伙子们跳舞的阳刚勇猛气质。其间出现用快速挑轮演奏的旋律,流露出小伙子们抑制不住的兴奋急迫的心情。乐曲又运用了对比性的乐句,强有力的节奏,短促的音调,使整个舞蹈场面更为活泼火红,并通过音区的逐层翻高,强烈的拂轮把乐曲推向热烈的高潮。

  接下来出现一小段以均匀音型陪衬的长音旋律。速度的突慢,对比鲜明。随之,浑厚深沉的一连串排比短乐句,乐音坚实有力、热烈红火。尾部以音区的逐层提高把把音乐推向高潮。而后,再次呈现对比性的抒情段落。更加充分发挥了曲首悠扬的笛声和歌声,展现了一个更加恬美、朦胧的意境,表达一对对恋人互吐衷肠,情意绵绵的情景。

  最后重复主旋律,渐弱渐远,如同热恋的青年男女沉浸于幸福之中,意境深远。

  在此曲中,王惠然首创“四指轮”技法。即在传统扣轮、挑轮、勾轮的指法基础上,把右手大指分离出来,用食、中、无名和小指作轮。大指弹奏独立的伴奏声部,以奏出复调或和声效果。

  此曲已成为中国琵琶史上第四次高潮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第二个:

  银白色的月光在挤满露水的篱笆上与紫色的小花交融,幽深山谷中绵绵不断的语言是叮叮咚咚的泉。一枚划过天空的星辉惊动了山寨寂静的夜晚,山寨里有一口水井,张开湿润的嘴唇,似乎吻着天空了,姿态美而深邃。

  姿态是木桥优美的身材,是藤蔓奇特的曲线,姿态还是林莽的原始形象。彩云之南的迷人之处是水井边婷婷打水的彝族女子,温婉的梳洗,打扮出一首清芬柔丽的诗。诗与绮丽的山谷完美的交织,竟在水井中巧妙的融为一体,也许是木桶掬水,井水涟漪的波浪,荡开了美。荡出朵朵动人的彩霞,赞美了大自然的杰作,是接近完美的景。却被那只小小的木桶一阵阵的打捞,装满。

  随后,女子只顾绞着水湿的头发,裹一身清凉的夜,迈着盈盈缓缓的莲步,提住一摇一晃的作品,朝轻烟弥漫的晚林山腰的山寨走去。

  屋檐下的彝族女子放下手中针线,她们在细细品尝着初夏的红樱桃。宛如一颗颗闪亮的红宝石,来来回回的旋转在手中,来来回回的闪烁着少女们的情怀,绽放着青春的色彩,红润的温柔里透露了年华的嫩美,在自由欢快的,幸福的氛围中期待,等候、流溢着对爱情的渴望,对厚实的肌腱的亲睐。渴望雄健壮美的彝族小伙子们举着红红的火把,迈着豪放清健的脚步,向她们走来的同时,点燃一堆高大的柴堆,点燃一座圣洁的爱情之火,让载歌载舞的时间提前,让小屋里的青春只留下离开后的余芬。让她们牵起手来,唱起歌来,伴随即兴的开始,在幻想中过度为灿烂的旋律,使那些夜晚的蜂蝶在抒情的节奏中复活,然后被烈火切割。高温让藤蔓的曲线在火焰中软化,扭动、成为舞曲的配角,尘灰的底色,火光的背影。

  背影的正面是纷泻的山泉,疾飞乱流。一分为三,成为缠绵,成为悠游,成为激荡,成为沉默后最终要爆发的山洪。质变为舞蹈的气质,歌声的魅力与诱惑。让美神的雕塑在篝火旁欢呼,让舞蹈的精英们在星火边跳跃,然而此时的舞曲从自由的前奏慢起,渐快、优美的,流畅的抒情起来。奔向激情,越过,让激情升华火焰,气浪涌向山河,歌声成为海洋。壮阔豪健的舞蹈把舞曲,把民族,把人类推向艺术的最高境界。

  朦胧了夜的并不是山寨中的鸟儿的飞腾,水花的流音,却是欢快火热的歌与舞所创造的形象美,是柔美的少女充满青春活力的轻歌曼舞,小伙子们围在火堆边强悍有力的跳跃。由慢渐快的曲声,歌声、鸟声、火花声、欢呼声,在这原本幽静的山谷中抒写一种永恒的暗示,时而深沉、时而活泼,时而轻快辽远。

  火光中映射出舞蹈者们的光明磊落,竟弹射出一种驱尽黑暗的力量,是渴慕,是憧憬,是追求美好的生活,朴实而激烈的展现出感性的原始形象。并不是单纯的舞曲,平凡的舞蹈,普通的音乐,却是单纯中体现着洁净与自爱,平凡中流露质朴与纯真,普通里包裹着内涵,内涵中闪烁着浓酽的少数民族特色。是古老愚昧走向现代文明的一种完美坐标,中国舞曲中的精品就是在这样一个朦胧夜色下的彝族山寨,就是在这样一个独特而美丽的环境中,向世人精彩的展现出一种少数民族的高洁与伟壮,同时也予以了我们艺术美的享受。

    有这样一首曲子,它取材于云南彝族的《海菜腔》、《烟盒舞》,以抒情柔美的旋律,粗狂强烈的节奏,向听众们描绘了一幅月光下的彝族山寨里迷人的景色和青年男女们载歌载舞的画面。根据取材可以知道这首曲子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并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不仅深受众多音乐家的喜爱,将它改编成古筝,三弦,杨琴,阮独奏曲及管弦乐曲,也受到了各年龄段听众的喜爱。

    王惠然在创作《彝族舞曲》前曾跟随着彝族和苗族的马帮,一起跋山涉水,翻山越岭,一路上的景色经常是脚踩云彩,头顶蓝天,赶着马帮的老乡们常常为王惠然他们一行人演唱风格别致的彝族民歌,跳当地的特色舞蹈《烟盒舞》。想必一定是那些热情似火的少数民族人民们用他们那优美动听的旋律和轻快独特的舞蹈,给王惠然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再加上其他绚丽多彩的彝族音乐,王惠然在饱尝了十万大山的巍峨壮丽,感受了独特的民族音乐,还体验了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少数民族风情之后,于1960年底定稿了这曲扬名于全国,耳熟能详,妇孺皆知的佳作。

    全曲共分为九个段落,四个部分,乐曲的引子,旋律由慢到快由弱到强的展开,随即出现了上方小三度的持续性颤音,立马给人一种飘忽不定,捉摸不透的感觉,勾勒出一幅在朦胧的月色之下,月光缓缓地洒下在彝族山寨里,寨子里的青年男女们结束了一天辛苦的劳动后,相聚在一起准备用一场歌舞来缓解疲劳的心情。

    第一个部分是第二段,为全曲主旋律的显示部,这是一段优美抒情的慢版,运用了琵琶文曲里“推拉吟揉”的技巧,使旋律轻巧而富有弹性,很形象的表现了彝族少女们柔美飘逸的舞姿,这一音乐形象。这段旋律一出现我就仿佛是置身在全曲的意境之中,眼前看到的只有彝族姑娘婀娜多姿的身影,以及她们那每个人独特的彝族服饰,在月色和篝火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美丽。

      第二个部分是第三,四,五,六段,旋律由慢渐快,节奏变得紧凑起来,它是快板部分,是主旋律的变奏发展。这段音乐旋律欢快粗犷,自由奔放,音调强劲有力,描写着豪放的彝族青年舞蹈时的英俊潇洒的舞姿。紧接着又有一段流畅悠扬的旋律加入了进来,两段旋律交织着,仿佛是一对青年男女载歌载舞的画面,一位是粗犷热情的彝族小伙,一位则是皎如秋月的彝族少女。随着旋律的发展,音乐转入了节奏强烈的快板,其中一段高低音区的对比就像是对话一样,又好似两个人在斗舞一般。连续的十六分音符上行将全曲推向最高潮,第二部分在旋律的高潮中完美的落下帷幕。

      第三个部分是七,八,九段,是全曲的再现部,音乐由集会舞蹈的欢乐转向内心地喜悦,也或许是在描写舞蹈结束时,一对对恩爱的彝族情侣相依在月光下篝火旁互诉衷情的时刻。当乐曲进入尾声时,主旋律再现又回到最开始所描绘的画面,减弱减慢的音乐效果和最后轻巧的收尾,都像是在告诉人们,夜已深,今夜的聚会已经完美的画上了句号。人们哼着彝族小调,揽着身旁的人,逐渐消失在未灭的篝火旁。村寨,又恢复到了寂静之中……

    这首《彝族舞曲》除开篇描写了彝族夜晚的自然风光以外,主要突出的是彝族人民在夜晚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少数民族人民心中对爱情的美好向往,也让远离乡野,生活在大都市的听众们体验了一回寨子里的民族风情。

  思茅地区的彝族主要分布在景东、景谷、镇沅、普洱、江城、澜沧、墨江、思茅等地。彝族民歌音乐按其体裁,表现内容及演唱形式可分为跳歌、小曲、山歌三大类。

 跳歌:是诗、歌、舞融为一体的群众自娱活动。众人随芦笙、笛子音乐的旋律节奏,边唱边跳,一人领唱,众人合唱。从歌词内容上分盘曲(排曲)、杂曲(散曲)、对歌(辩答)几种。“盘曲”富有叙事长诗成分,多数是天文、地理和生产知识总结和古往今来的故事、佳话,如《拜十二属相》、《上阵要靠父子兵》等。“杂曲”是即兴创作,触景生情,直抒胸意,常为七言四句或五言六句。“对歌”有情人对答,男女结伴对答等。

 小曲:从歌词内容上分为叙事歌、习俗歌、情歌。“叙事歌”是彝族民间用来记叙历史、事件、经验的一种方法,如《菜花黄》、《顶兵调》、《怀胎调》等。“习俗歌”从不同角度反映习俗风尚、风土人情、民族禁忌、祭祀活动的内容和程序,有《送财神》、《拜喜神》、《祭祀》、《出嫁歌》等。“情歌”主要抒发男女爱情。小曲曲调乎稳、柔和、节奏规整严谨、风格多样、适应性强,演唱形式灵活,山野村寨,婚丧喜庆均能演唱。

 山歌:分为劳动山歌、牧歌、吼山调几种。山歌多在野外唱,不受环境限制,是表达唱者内心思想情感和生活的一种自娱曲调。节奏自由,曲调舒展、弃放、高亢激昂,音域宽广,多用装饰音和较多地使用自由延长音。“劳动山歌”有《栽秧调》、《薅草歌》等。“牧歌”有《放牛调》、《放羊调》等。“吼山调”有《甩花山》、《撵山调》、《大过山》、《追妹子》、《过山调》、《顺江边》、《翻山调》、《淌水调》、《爬山调》、《下河调》等等。

 彝族的民间器乐有吹管乐、弓弦乐、打击乐三类。亦作歌、舞、演唱伴奏用。

 吹管乐:有长号、口弦、唢呐、笛子、芦笙、地芦秆、大嗡筒、小号等。芦笙多用作跳歌伴奏,有五管、七管、九管的,能吹奏五声音阶。长号声音宏亮,深沉,多在讨亲嫁女时起奏作“发号”。小号调子除伴舞外,在婚礼场中还可吹奏看板调、缺席调、迎亲调、送亲调、接客调;拜堂调等曲目。

 弓弦乐:有大三弦、小三弦、月琴、四弦、二胡等。三弦弹奏技巧多为“滚”和“拨”,定弦多为四度五度定弦法。三弦曲目较多,有欢乐的,有哀愁的。流行的三弦曲目有:顺江边、二折一、翻身调、直歌、翻歌、趱歌、出门调、赶马调、三跺脚、三脚调等。

 打击乐:有羊皮鼓、木鱼、磬、芒、大锣等。主要用作掌握节拍、段落和增添演奏气氛。

 彝族民间舞蹈。思茅地区的彝族以跳望,亦称跳歌、打歌的舞蹈最为丰富,约有100余套路,全区各县均流行的有:闪闪歌、顺攒歌、小倒攒、大倒攒、直歌、猴子车磨、合脚歌、鸡勘歌、羊撕打、马四蹄、三跺脚、羊皮舞、三弦舞。江城县流行烟盒舞、七姑娘、嘟哩勒果勒、叶尼渴、四弦舞、拍拍手、阿曲色、跳神等。彝族舞蹈的特点是欢快、热闹。

彝族舞蹈风格介绍

 彝族舞蹈形式丰富多彩,多数是模仿生产劳动时的动作而成。以下是我整理的彝族舞蹈风格介绍,欢迎参考阅读!

 豪迈舞风

 彝族被称为火的民族,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使得彝族的舞蹈风格具有高原粗犷、豪放的特征。彝族舞蹈种类繁多,舞蹈动作大多刚劲有力,力度大,而且动感十足。打歌是彝族最常见的一种自娱性舞蹈,跳时人们紧密携手、相互挽臂,面向圈心熊熊燃烧的篝火,脚下踏地为节,且唱且舞。在打歌高潮时,比男声高八度的音域里,女声边舞边用假嗓应声高唱 “罗哩罗,罗哩罗哩罗” ,意思就是 “虎哇虎,虎哇虎哇虎” ,这是对祖先的怀念和呼唤。舞蹈节奏中舞者们高亢的歌声、强健的脚步声、急促的呼吸声,通过紧紧依靠的身躯将热情传播开来,使人们沉浸在通宵狂舞的气氛中。“从早跳到黄昏落,只见黄灰不见脚”的俗语,形象地描绘了彝族人民不知疲倦地跺脚踏地兴致勃勃的景象,表现了彝族舞蹈火一样的热情豪放和虎一样的粗犷勇猛。

 动作旋律

 彝族人民生活的地区环境恶劣,在与环境作斗争的过程中,彝族人民形成了粗犷豪放、坚强刚毅的民族性格。崇火崇虎的原始崇拜塑造了热情、强悍的民族特性。刀耕火种的劳作方式使劳作的人们形成豁达开朗的性格和朴野刚强的秉性。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造就了彝族舞蹈热烈奔放、节奏明快的动律特点。例如:阿细跳月, 这是一种快节奏、充满阳刚之气的彝族舞蹈。舞蹈的基本动作排比、对比、反复,舞者边弹边唱边舞。动作简单明快,跳跃性强。跳时舞者左脚跳跃,右脚抬起自然弯曲,同时双手击掌,动作反复循环;胯部左右自然摆动, 男女交错互换位置,变换队形,时而顺时针转动,时而逆时针转动;男子身背三弦,边奏边舞;在笛子的和声下,女子则拍着手与男子在一进一退中进行心灵的沟通,舞蹈动作粗犷健美,情绪热烈奔放。在篝火燃起时,人们围着篝火跳跃、旋转,有矮步顿足,有跳步搓脚;有拍手,有折腿。步调和谐,动作激烈,彰显了 “火” 的本性。

 造型特点

 彝族的舞蹈动作大多是动态的,舞蹈造型的雕塑感不强。但彝族都有高原舞蹈 “一顺边” 的造型特点。高原民族在生活和劳动中,由于山路崎岖,人们上山,下山,尤其是带着重物时,一侧脚步着地,身体重心多移向一侧,双手也随向一侧自然微摆,逐渐形成了既省力、又能减少危险的顺手顺边保持平衡的一顺边的体态,这种体态慢慢成为日常生活的基本动态,并逐渐升华为 “一顺边”的艺术美,成为高原民族共同的审美心理,也形成了高原民族舞蹈中 “一顺边” 的艺术造型和文化现象。例如,彝族妇女在火把节中跳的 “都荷舞” ,这是一种只有女子参加表演的集体舞,跳时,由一人领唱领舞,其余舞者尾随并逆时针方向形成圆圈边歌边舞。其舞步为两拍,左脚旁边迈一大步为重拍,同时上身微向前倾,弱拍右脚向右旁迈一步,同时上身正直,微后仰,面对圆心或面对前进的方向缓慢而悠闲地循环跳唱,形成火焰般 “一顺边” 的优美艺术造型。

 服饰和道具是民族文化的标志,舞蹈艺术常常通过富有民族特色的服饰和道具来增强舞蹈的动态美,扩大舞蹈的表现力,彰显独特的民族艺术特色。彝族崇火,很多舞蹈道具都与火有关。烟盒舞是彝族人常跳的舞蹈,舞蹈因手持烟盒,弹指而舞而得名。大锣笙舞则是祭火的舞蹈,俗称“接火把” ,舞蹈队伍敲击大锣,点起火把,汇集到跳笙场,围着簧火跳。此外,还有 “火把舞” 、“火龙戏珠舞” 等等,都与火有关。彝族尚武,古代彝族部族与部族长期争战,广泛制造和使用兵器,在此过程中,孕育了彝族各种用兵器做道具的武舞。元代王沂的 《末些昭》 中就有 “振臂挝铜鼓,吹唇舞洞刀” ,“亦有善刀舞,众锋粲鲸齿” 的记载。这种以兵器作为舞蹈道具的舞蹈形式仍然流传至今,并且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例如棍舞、矛舞、大刀舞、猎叉舞、画面刀舞等。此外,为抵御寒冷,彝族男女一年四季都身披用羊毛织成的披毡 “擦尔瓦” ,这些用来御寒的披毡也逐渐演变为舞蹈的服饰和道具,凉山地区彝族的披毡舞就是因挥舞披毡跳舞而得名的。这些服饰和道具在舞蹈中的广泛使用,极大地丰富了舞蹈的艺术语汇,增强了舞蹈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加强了运动人体的动态表现,从而完成舞蹈者内心世界及感情的表达。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02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