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第1张

表现了草原景色的广阔和雄伟。勾勒出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包含了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出自南北朝《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全诗为: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译文:

辽阔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阴山脚下。天空像个巨大的帐篷,笼盖着整个原野。蔚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碧绿的原野茫茫不尽。一阵风吹过,牧草低伏,露出一群群正在吃草的牛羊。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公元四到六世纪,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处在鲜卑、匈奴等少数民族的统治之下,先后建立了北魏、北齐、北周等五个政权,历史上称为“北朝”。 

北朝民歌主要是北魏以后用汉语记录的作品,这些歌谣风格豪放刚健,抒情爽直坦率,语言质朴无华,表现了北方民族英勇豪迈的气概。

这首民歌《敕勒歌》最早见录于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中的第八十六卷《杂歌谣辞》。一般认为是敕勒人创作的民歌。它产生的时期为5世纪中后期。

思想主题:

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开头两句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用“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蒙古包,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最后三句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

全诗风格明朗豪爽,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一直受到历代文论家和文学史论著的一致好评。对它的学术研究,时至今日也经久不衰。

-敕勒歌

我感觉《恋爱先生》是一部有野心的国产现代剧

我其实还挺喜欢煲剧的,无论日剧,美剧,英剧,韩剧,还是国产剧,口碑好的基本都会看看。我觉得国产剧,虽然质量参差不齐,但是毕竟和我们的社会联系紧密,好的剧体现的也是我国的社会问题或者文化内涵。

我觉得《恋爱先生》就是这样的一部国产剧。我不是专业的影评,下文只是我作为一个很普通的观众提出自己的看法而已,而且也不会涉及本剧的演员,仅仅是一家之言。

该剧讲述了程皓、张铭阳、邹北业三个遇到不同情感问题的男人,经过一番努力后,最终他们都找到了合适自己的另一半,同时也收获成长的故事。

《恋爱先生》这部电视剧是一部都市爱情题材的作品,据悉,该剧是制片人张为为与80后编剧****李潇近期的作品,他们与陕文投艺达合作的都市情感大戏《好先生》正在卫视、视频网站热播,高收视与高口碑被评刷出国剧新标杆,而他们这次带来的项目是一部名为《恋爱先生》的都市情感大戏,可谓《好先生》的20版,同样的幕后班底,是绝对值得期待的精品佳作。

该剧主要是讲述了程皓业、张铭阳、邹北业三个遇到不同情感问题的男人,经过一番努力后,最终他们都找到了合适自己的另一半,同时也收获了成长的故事。高端牙科诊所的牙医程皓业余时间经常帮别人出谋划策追女孩,追女孩有无数种方法的他却还没有恋爱过。受过情伤专治各种渣男的罗玥来看牙病,偶遇程皓,两人冤家路窄。

你觉得呢留言评论?

说起能歌善舞,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少数名族的人,比如新疆的维吾尔族、内蒙的蒙古族、西藏的藏族等,都属于能歌善舞的类型。我国是有着五十六个名族的大家族,但是汉族就占了中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多。随着当今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少数民族的文化的传承和继承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少数民族的人们为什么这么能歌善舞?

一般少数民族都是在比较偏远的山区,或者内蒙、新疆、西藏那边比较多。因为那边交通不便,经济又不发达,还是比较落后于中国的一些沿海城市的。但是随着少数民族旅游业的发展,再加上国家对他们的重视,对于他们的大力扶持,所以现在少数民族的经济情况也是越来越好了。他们的一些非遗文化更是受到了保护,他们能歌善舞的特质也就是这样慢慢被大众所熟悉起来的。

少数民族的人是热情的,奔放的,在对于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方面上多数是通过身体来表达。唱歌可以通过曲调的平仄来抒发人的情感,而舞蹈更是肢体语言来表达人的内心情感。在文学和综合艺术上相对薄弱的少数民族在他们他们特有的地域上展现出不一样的民族性格。因为少数民族有生活在草原的,有生活在高山上的,他们没有那么多的束缚,才造就了他们宽广的胸襟。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熏陶肯定孕育出不同的传统文化就比如少数民族,他们就是能歌善舞类型的,因为这是大自然给与他们的馈赠。中国是一个能包罗万象的大熔炉,所以对于不同的文化差异,我们都要尊重,没有必要非要别人要跟自己一样,人各有所长,尺各有所短,我们应该提倡不同文化的发扬和传承。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灿烂悠久的文化艺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过程中,逐渐的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独特的风格韵味,在表现自己民族思想感情、心理状态、理想愿望和生活方式中,舞蹈乃是最突出的表现手段。民族民间舞蹈就是产生于本民族生活的沃土之中,是抒发人们内心的真挚情感、寄托自己的理想而生产在人民之中的,这种艺术形式也就是人民所喜闻乐见的。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的把流行于人民群众之中的,自娱和半自娱表演的业余群众舞蹈活动,同在表现形式和动作形式上吸取和借鉴民间舞素材,以反映新的时代生活内容并作为剧场表演艺术的创作舞蹈,都一概笼统的称之为民族民间舞。在说细点,民族舞蹈,指包括汉族舞蹈在内五十六个民族的舞蹈。每个民族又有他们本民族的古代舞蹈、宫廷舞蹈(有过地方政权的民族)、民间舞蹈以及其他形式。民间舞蹈,则指仍在流传的各种民间舞蹈,使用时应冠以民族的称谓,以示区别。如汉族民间舞蹈,蒙古族民间舞蹈等。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就有多少种民族民间舞蹈,那为什么我们能够将各个民族民间舞蹈分清楚呢?是因为各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历史文化背景、文化传统、舞蹈形式和生活的地区地域,所以他们各自的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韵味都不尽相同。这里所指的风格韵味即“味儿”。 就拿葫芦笙舞来说吧!彝族葫芦笙舞,主要流传于云南楚雄、大理两个自治州的彝族聚居区,两地风格韵味也有不同。楚雄地区以大姚、姚安一带,名为“跌脚”(彝语称作“古则”)的形式最独特。表演时,以一葫芦笙为伴奏,舞者牵手,周旋踏歌,上身无动作,步伐单一古拙,大跳、大跺为其特色。服饰中尚有披羊皮,羊皮末端留其尾,无尾的,也要用彩线黑布缝上一条,以为美;尚有头上插羽尾的古俗,带有原始狩猎生活的遗风。大理地区的巍山、弥渡、祥云等地的打歌,较前者大有发展,舞者已不牵手,可以甩臂、拍掌、腿部抬高重踏,而且各有不同名称的步法组合,如“三跺脚”、“羊撕打”等。当地尚保持着定期到“本主庙”打歌祭祖祈年的习俗。拉古族葫芦笙舞的表演形式中,自娱性舞蹈和彝族的生活形式相似,而吹奏葫芦笙的各种表演,却很有特色。表现劳动生活时,舞者左手执笙吹奏,右手作喂鸡、撒种、割谷的功能动作;或用脚做内侧“扫腿”,向外“蹁腿”,表现收割谷物。傈傈族葫芦笙舞中“鸟喝水”、“穿山甲爬岩”等表演都很别致,还带有古代狩猎生活的痕迹。 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当中,用舞蹈来传达思想感情、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喜、怒、哀、乐是他们主要的表现形式。而在舞蹈表演中,常常使观众激动不已,赞不绝口的,乃是演员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但是,若没有掌握好舞蹈的风格韵味的话,那么观众也不会真正的激动起来。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贾作光老师,就是怀着对蒙古人民的热爱,以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及特有的艺术表演和强烈内在情感表现来打动广大观众的,但如果他没有对蒙古族舞蹈风格韵味的掌握,没有那股“味人”,那么他也不会被蒙古人民称为“马乃”贾作光,就是因为贾老师融入到蒙古人民之中,因而对蒙古族舞蹈的“味儿”把握到了“火候”,所以贾老师才被誉为“草原之子”。现在有许多编导为了创新,为了标新立异,把大众舞蹈、新潮舞蹈的一些语汇、技巧,不经消化、盲目吸收、信手拈来,穿上民族服装,便堂而皇之的称为民族舞蹈,其实这时民族舞蹈已失去了它的意义,失去了它的民族“味儿”。 进一层,舞蹈所表现的内容应该是本民族文化的反映,是一个民族主体精神的展示,但这种展示要有实在的生活内容,而舞蹈又不是现实生活的简单写照,舞蹈艺术应具有很强的隐喻性和写意性特征。舞蹈的抒情特征使这种“反映”和“展示”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尽管如此,只要真正深入到本民族的实际生活中去搜集、积累创作素材,在这个层次上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民族“味儿”便是不难做到的。 最深层的民族“味儿”表现在神韵上,一个舞蹈从动作、姿态、韵律到结构的启承转合乃至演员的一颦一笑,都应该传达出本民族的精神气质,在鲜明的时代精神中表现鲜明的民族风情。这一层虽比较难以捕捉,但也并非玄妙莫测,如果编导和演员能够长期深入民族生活去了解一个民族的习惯、心理,以及其观照人生的方式,受到潜移默化的熏

陶,让这种民族“味儿”浸透自己的心灵,创作中便会自然融进作品,融进舞台上的表演中。民族“味儿”,是构成民族民间舞蹈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民族“味儿”需要的是自然,本色,却又不可流俗。 可以这样说,“味儿”是情感表现的前提基础,没有“味儿”情感表现是苍白无力的,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民族“味儿”是广大观众欣赏民族民间舞蹈时最起码的审美心理需求。 舞蹈艺术的灵魂存在于舞蹈的表现本体,人的内心情感中。舞蹈与人的各个外在的感觉器官去表现,在表现中人要以自己的内心感觉、理解,去支配外在动作的表现,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舞蹈以人自身为工具和手段,它能最直接地体现人内在的情绪、情感和思想的内容。这种情绪上的感染可以推动观众情绪的产生,及达到有一种要舞蹈的欲望。可想而知,舞蹈在传达人民感情冲动和艺术感受时,是一种最为简便、直接的手段。 在生活中,我们把表现人的各种情感和情绪的动作,称为“表情动作”。舞蹈中的表情性动作,主要是以生活中的表情动作为主,经过艺术的提炼、组织、美化、加工而来的。我们一般所谓的表情动作,是指那些与人的情感和情绪状态相联系的身体各部分的动作变化,如面部的表情动作称为面部表情,身体各部分的表情称为身段表情。人的表情动作及为丰富多样,这是由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情感和情绪的多种多样与繁复变化所形成的。人的各种情感,不管是人的初级情感还是人的高级情感,舞蹈都可以充分、深刻、淋漓尽致的予以表达。可以说,没有任何人的情感领域内容是舞蹈不能表现的。如著名的蒙古族舞蹈家敖登格日乐所表演的《蒙古人》,恰到好处的运用了蒙古舞特有的风格韵律,集民族舞蹈的各种动作与性格于一舞这中,借女性之躯,高度概括的表现了蒙古民族历史气魄与英雄气概和那宽阔的心胸与顽强性,这是一个难得的概括力度较强的舞蹈,尤其结尾强悍奔腾着的蒙古小伙子们,簇拥着一位雕塑般神圣的蒙古母亲,在激情奔放与深沉大度的动与静的强烈对比中,民族升华为母性的光辉,母亲成为民族的象征,感染力极强,感人至深。敖登格日乐的表演,体现了蒙古舞所具有的内在感觉和情感特点,从而也丰富了作品所要表现的情感内容,她富有激情的表演,说明她所表演的舞蹈,不管是从面部表情还是身段表情来说,都是本人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的直接表现,从而具有了艺术的感染力。所以无论蒙古舞还是其他少数民族民间舞,在造就一个演员走向成熟成为其特有的表演风格,没有这种深深的内在感觉和内在情感的体现和表现,是不可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的。 我们的舞蹈艺术发展到今天,它作为人类自身纯洁、纯美灵魂的物化形态,作为人的自由本质感性直观的外化显现,它就应当闪烁着真、善、美的理想灵光,它把人的自然生活情感提炼、熔铸为舞蹈的审美情感,进而在舞蹈中表现出来。我们大家都熟知的青年舞蹈家杨丽萍,她所表演的《雀之灵》,通过手指的孔雀头造型和手腕、手臂、肩、胸、腿部的灵活秀丽的舞蹈动作所呈现出来的孔雀的寻觅、展翅、跳跃、旋转、飞翔以及吸水的舞蹈意象而得到充分体现。《雨丝》中,她的两手在头上、面前,手指向下微微的颤动,音乐的音符好象就从她的指尖缓缓流泻出来,她的手指又似迷朦的水帘或不停的雨珠``````清凉、温柔的雨丝浸润着她的面颊,湿透了她的全身,她缓慢的行进在弥漫的雨中,婀娜的舞姿倩影,就如一股清新浓郁的诗沁人心脾。她的表演细腻优美、纯真生动,从中我们明显的感受到,民族民间舞蹈的魅力关键取决于演员高超的表演艺术风格和打动人们心弦的情感表现力。 我们的舞蹈艺术家大多是来自于人民,他们对生他们的地方和养育他们的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尤其是那些来自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舞蹈家,他们对那里的人民和民族的感情用言语是难以表达的,他们所感受到的如同母亲在抚育婴儿一样,是人民的乳汁在哺育他们成长,这种发自内心所体验到的强烈感情,他们便用自己掌握的舞蹈艺术进行了充分的表现,所以这些舞蹈家们所表演的舞蹈才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强烈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民族民间舞在内在情感的表现,还需要有广泛的生活基础和较高的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通过这些知识的综合,我们才具有高度的想象能力和较好的感觉能力,从而产生创作和表演的欲望,来帮助我们深深的感受作品内容,从而更好的把舞蹈的意境

恰如其分的表现出来。我们知道民族民间舞产生于人民之中,人民用舞蹈来反映生活,所以我们必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用我们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以达到我们所感受到的艺术想象境界。这就证明,以生活为基础加之融合各种知识给予我们想象能力,通过感性认识转化到理性认识,通过我们的形象思维和艺术创造力,加强我们所要表现的舞蹈内容,使之较全面较细致的掌握民族民间舞的风格韵律,以达到从内心深处所产生的舞蹈艺术感受来,这样,在表演中才能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情感。 我们所讲到的民族民间舞蹈的内在情感表现,就是生活和广泛的知识促使你产生内在情感,而内在的情感才会使你孕育出感人的艺术表现力。现在有些演员,在表演民族民间舞时,只注意到了外在动作,而对舞蹈的内在感情、感觉、韵味没有重视,使观众看完这样的演出,感到象喝白开水一样,平平淡淡、索然无味。所以民族民间舞蹈的表现,不仅仅是外表的动作而已,关键取决于演员的内在感受所产生的艺术表现力,而这种表现力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随意得到的。 首先,需要较长时间的了解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以及生活方式,在广泛的深入生活过程中,与那里的人民建立深厚的感情,用自己的思想感情化为艺术表现,再通过长期艺术实践,逐渐的掌握民族民间舞所具有的内在感受,只有在这种内在感受的烘托下,才能够产生出民族民间舞所具有的内在情感的表现力来,从而才能取得完美的艺术效果,使观众得到美的享受。 有丰富广泛的文化知识内涵再加上高超的语言艺术的教师,能诱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挖掘学习者的智能和体能,使学生兼受各种知识的培养,从而培养和增强他们的舞蹈表现能力。在我们学习跳蒙古舞时,老师用文学语言来启发我们:眼前是辽阔、美丽的草原,眼睛要放远些,情绪要奔放些。一些神情呆滞的学生理解了该舞的意境后,表演情绪逐渐活跃起来。这主要在于通过启发,调动了他们已有的关于草原及蒙古风情的印象,使他们深入意境,张开想象的翅膀。又如藏族舞动作中膝盖的屈伸、颤动,往往不容易掌握。这时我们就可以想象一下,西藏位于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空气比较稀薄,加上鞋是用皮制的,较沉重,藏民又习惯于背东西上山,走起……

国家地区和民族而言,传统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是维系民族情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还受到来自西方世界文化观念的强烈冲击,本土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因政治经济的弱势局面受到严峻的质疑和挑战。西方世界依凭强大的经济实力、丰富的物质财富、政治关系上的强势地位,带着强烈的自信以拯救者的面貌出现在第三世界的国家和地区面前,一方面输入资本、拓展市场、扶植代理人等,将第三世界绑缚到西方世界的经济政治秩序上,另一方面大肆灌输西方世界的文化观、价值观,甚至将第三世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描述权也牢牢掌握住。

对于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而言,传统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是维系民族情感、区别他国其他民族、激励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的根基,第三世界由于政治经济弱势而产生对本民族文化的怀疑,在全球化的交流与对话中只能处于聆听和接受的地位,无法参与到对话中,本民族文化观念在被质疑、歪曲、变形中渐渐被洗刷了,这样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强制输入和干预统治的传播交流方式就是文化殖民。

霍米·巴巴指出,要在一种偶然的但又是历史性的关系中,通过重新安置和调整他者,建立起一种民族秩序的信仰,对文化差异从"外围"进行表述;在这里,"艺术和政治的焦虑汇集于民族之爱与恨那扭曲的边境地带;文化的断裂性差异使得对现在的修复和在将来的褶页内对过去的修订成为可能"。对民族过去的发明就是从现代社会的差异性的、断裂的文化现在和在场的一种转离。

但在其后顾之中,民族身份的现在变得矛盾而充满焦虑。巴巴于是提出文化的"少数族化"概念作为走出当前焦虑的困境的一种策略。文化的"少数族化"是在一个满是跨民族的、移民的社会力量的世界上,表达文化差异的民主可能性的一种激进方法。巴巴进而推崇产生一种新世界主义的可能性:它会依照伟大的后殖民和世界主义的中心模式,通过文化疆界的混杂而被发现被产生。

首先要谈及的是充满时尚气息的拥有爱情、家庭、歌舞等元素的印度影片《有时快乐有时悲伤》。有很多人认为这部影片只是宝莱坞大众题材中,男女主人公追求爱情并且反对印度种姓制的影片,但是该部影片中的大量细节,反映出的殖民与印度本土文化的对比,并且对印度本身高度赞扬,使得影片与印度文化的优越性有着很大的联系。

卡伦·乔哈尔导演的印度**《有时快乐有时悲伤》是以Rahul与Anjali的爱情故事发展为主线。在两人的爱情故事发展过程中,影片多处或者说是无时无刻不在宣扬印度传统文化相比殖民文化的优越性。在Rahul与Anjali爱情的产生、发展、结婚以及婚后生活中,都体现出了这一点。影片表现了印度传统文化的典雅与魅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当然后殖民文化给印度传统文化带来的冲击。

在这部**中,Rahul的父亲这个角色有着西方文明与印度文明的二元性。当Rahul的父亲要将家族产业托付给他的时候,他的父亲着重强调了家族名望的重要。他要求Rahul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要把家族的名望放在首位,Rahul的父亲说:人人都会赚钱,但不是人人都会赢得别人的尊敬。

在金钱与名望的对比中,Rahul的父亲更看重的是名望。当Rahul将自己与Anjali相爱的事情告诉父亲时,父亲所坚持的是印度传统的种姓制,他在儿子的婚姻问题上是传统的、封建的态度,也就是父母提亲包办婚姻的方式。Rahul的父亲对于这两点的看重,使得他的形象只能定位为:一个接受了殖民文化并坚守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所以虽然Rahul的父亲反对Rahul与Anjali在一起,但是不能说他就是殖民文化的代表。

后殖民文化在影片中的体现多数是由对比得来的。在建筑风格上,影片一共有3个镜头是Rahul住宅的正面全貌,可以很清楚地看出那种西方建筑风格。在服饰上,Rahul的家庭与Anjali的家庭,充满现代气息的西装、衬衫、领带与印度传统服饰对比鲜明。

在教育上,Rahul的家族中的男人都要去英国受高等教育,Rahul是从英国学成归来,Rahul的儿子也是在英国的学校读书的,这个家族的三代人都接受着英国文化。影片的这些接受英国教育的情节展现了后殖民文化在印度的渗透。在庆祝方式上,Rahul的父亲的生日宴会所有人西装革履,穿着燕尾服和晚宴装,Naina唱的歌曲也是明显的西方生日歌曲,并且在舞蹈上,Rahul的父亲跳的也是充满西方文化色彩的舞蹈。在同样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中,Anjali的妹妹出嫁时,参加宴会的人的服饰是传统的印度服饰,唱的歌曲跳的舞蹈都是充满印度传统色彩的舞蹈与歌曲。

影片中,印度传统文化在Rahul的父亲身上就有着很好的体现,种姓制是印度传统文化的糟粕,种姓制文化也是Rahul的父亲反对Rahul与Anjali在一起的理由。Anjali的生活环境中,印度传统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旧德里街上所有人的服饰都是印度传统服饰,在歌舞中展现的也都是印度传统歌舞。在语言上,Rahul的家庭中英语会掺杂在多数对话里,但是在旧德里街,人们的对话是毫无英语成分的。语言在影片中并不完全是两种文化对抗的点,却充分反映了印度平民与上层阶级的文化对立。

在影片开始Rahul与Rohan回家的时候是印度的传统节日排灯节,在这个节日里可以看出所有人对这个节日的重视,Rohan曾说过他希望能在排灯节的时候回家与家人团聚。在这样一个世代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家族中,印度传统文化的影响依旧是无比深刻,人们对其的重视程度也丝毫没有减弱。在Anjali的身上,Anjali在与Rahul离开印度后,她一直耿耿于怀的便是自己的婚姻没有得到Rahul父亲的祝福,Anjali这样看重父母对婚姻的祝福,其实也是印度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一种表现。

殖民文化与印度文化的对抗,这部**中多数以喜剧的方式展现出来。当Anjali与Rahul第一次相见后,Anjali知道自己造成乌龙,在与妹妹的未婚夫的对话中,Anjali叫嚷自己就是占西女王。在对待充满西方文化气息的Rahul时,Anjali自称占西女王表现了Anjali这个印度传统文化的载体对曾经作为殖民者的西方的不满。与此相对,小Rohan在第一次来到旧德里街时,说这里充满了臭味,并称生活在这里的小孩是流氓,是坏人,在与自己优越环境的比较下,充满香水味道的家庭,充满西方礼数的环境使得小Rohan对旧德里街产生了严重的不满。

Anjali与Rahul在旧德里街散步时,Anjali说只有西装革履的人才能称之为一个人,Anjali在用这种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她对于殖民文化对人的渲染的不满。在Anjali的思维里,Rahul接近她的目的是要占有她家的甜品店,她对于Rahul初期的不信任也表现了Anjali对于殖民文化的怀疑。在影片的喜剧情节中,有这样一个部分,当Anjali参加Rahul父亲的生日宴会上,她打碎了两个花瓶,但是在道歉时,Anjali却称呼花瓶为大壶,Anjali之所以用搞笑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歉意,包括她对Rahul的不满使得Rahul的父亲造成的误解,其实都是在展现Anjali对于那个充满西方气息的地方的不屑。

苗年,苗历的年之首,英文nongx yangx,苗语称“能央”,是苗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苗年各地区过的时间并不相同,从农历九月至正月不等。

节日期间,人们互相走村串寨,探亲访友,参加“跳芦笙”活动。每个村寨都有(或几个村寨共有)世代相传的芦笛场,各村寨“跳芦笙”的日期按次序安排,一般一场三天。节日的活动还有踩鼓、吹唢呐、斗马、斗牛、“游言”、对歌、爬竿等等。

扩展资料:

苗年有斗牛的风俗,苗族这一古老的农耕民族,长期与牛同耕劳作,牛是人类最亲密的和最忠实的伙伴,同时也是苗族同胞们耕地时的好帮手,对牛有着深厚的情感以致崇拜有关。

在苗寨可以看到,寨门一般都悬挂带角的牛头,苗家神龛下放有相连的一对牛角,迎接贵客敬酒多使用牛角杯是个印证,牛角已经演化为苗族文化的一种象征图腾。

斗牛不只是单纯的一个苗民们极为喜欢的传统娱乐项目,而是有更深层的意义在其中,通过斗牛促进品种的不断优化,让牛长得高大威猛膘肥体壮,更好的农作生活。

在苗年里,有个习俗叫做芦笙踩堂,一般都在本寨芦笙堂举行,男吹女踩,男女都参加。先由小芦笙手吹出一阵短促的笙曲,接着大小笙手一起吹奏,姑娘们则穿着百鸟衣,戴着银首饰,银花冠翩翩起舞,银佩的脆响和着曼妙的笙歌。

芦笙是苗族人民特别钟爱的乐器,有苗族人民的地方就有芦笙,是苗族文化的代表之一,苗寨里,只要有热闹的活动,芦笙就会出场,喜庆的音乐伴着苗族姑娘欢快的舞步是苗寨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苗年

一苗族节日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节日早晨,人们将做好的美味佳肴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对其辛苦劳作一年的酬谢。盛装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

苗年

苗年,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等地的苗族人民欢庆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传统节日。一般在收获季节以后,有的在农历十月亥日,有的在农历九、十、十一月的卯(兔)日或丑(牛)日举行。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节日早晨,晚辈将做好的美味佳肴、虔诚地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些酒以示对其辛苦耕作一年的酬谢。姑娘们身着色彩鲜艳、风格各异、刺绣镶边或挑花的蜡染衣裤或长短百褶裙,佩戴着引人注目的耳环、手测钏等多种银饰物,与英俊的小伙子们跳起踩堂舞(男的吹芦笙,女的排成弧形翩翩起舞)。入夜,大铜鼓声传遍整个村寨。外村寨男青年手提马灯吹着笛子来到村寨附近的“游方”场去游方(又称“坐妹”、“坐寨”、“踩月亮”等,即青年男女的社交恋爱活动),村村寨寨歌声不断。通过对歌,钟情男女便由定情之物--绣有鸳鸯的锦花带连接在一起。

苗年若与“吃鼓藏”年相遇,更为隆重“鼓”为“大家族”之意,“鼓藏”是由家族人共同举行的祭祖仪式,若干年举行一次,七八年、十来年不等。“鼓藏”前,将“鼓藏”牛(为鼓藏神喂养三年的大牯牛)排队角斗。届时,大家推举的“鼓藏头”一主持仪式,杀牛祭祖,还要杀鸡鸭。全鼓的亲戚都要赶来参加,活动持续十余天。

吃新节

也叫“新禾节”。“吃新”是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柳江中上游的苗族节日之一。没有统一的规定日期。按照习惯,在收获的季节里,找一块稻谷长势最好的田,大家就在这里欢庆“吃新节”。

相传很古的时候,人间没有谷子,只有天上告呼(雷公)掌管的谷子国有谷子,人们只好打猎为生。为了得到谷种,苗族的老祖先告劳拿了九千九百九十九种珍禽异兽到谷子国换了九斗九升九碗谷种,放在仓库里,等来年开春播种。可是有一天晚上,胳膊很长很长的阿乌友,手扒着天边,借着天灯的光,踩着石头,舂蕨粑根,不小心将天灯打翻,恰恰掉落到木板仓顶上。结果起火,火越烧越大,谷种在仓里哭喊连天,最后乘着烟飞上了天,跑回了告呼家。告劳去找告呼,请他劝回谷种,可是告呼硬说谷种没上天。没办法,告劳又和告呼商量,再拿九千九百九十九种珍禽异兽去换回谷种。嘴巴磨破了九层皮,嗓子说干了九坛水,告呼死活不答应。告劳想了九天九夜,终于想出了一条计策:等谷子成熟的时候,派一只狗到稻田里打几个滚,让谷子沾在毛毛上带回来。古历七月十三日早上,狗要出发了,告劳又交待:要取谷子杆有五尺高、谷穗有五尺长的谷种。但因狗走的太急,到南大门时,不小心绊了一跤,把告劳交待的话记颠倒了,结果跑到只有五寸长的稻田里,赶忙打了几个滚就往回跑。计策被告呼识破了,当狗走到天桥时,告呼早派了九十九个彪壮的武士一把守桥头,他们把狗打落到天河里,他们想天河又宽又深,狗只有死路一条。可他们万万没想到,狗落入天河后赶紧把尾巴翘得高高的露出水面,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游过天河回来了,尾巴上还沾有九粒谷种。告劳有了谷种,赶紧犁田撤种,到了古历六月六日这天,秧尖上抽出了一串狗尾巴一样的谷穗,一个月后,金闪闪的谷穗成熟了。古历七月十三日,正是取得谷种一年的日子,告劳这天摘了九升谷子,煮了一大锅香喷喷的白米饭。他先舀了三大碗给狗吃了,然后自己才尝新。剩下的谷种,年年播种,使人们都吃上了白米饭。为了记住取谷种的日子,将七月十三日定为吃新节,一直传下来。

节日这天,家家都用新谷做饭,天刚破晓,人们便带上新米饭、酒、鸡、鸭、鱼、肉来到田间,祭过先人之后,宴席开始,大家围成一个圆圈,每人将手中的酒杯举到下一位的唇边,老人一声令下,大家接连欢呼三声,便互相敬又酒,一饮而尽。顿时田间笑声回荡,对歌、踩塘、跳芦笙等传统的文体活动开始,直到黄昏。

四月八

农历四月初八,是贵州省贵阳市附近苗族人民纪念古代英雄“亚努”的传统节日。相传在很早很早以前、苗族人民就在富庶的格罗格桑(今贵阳附近)休养生息,过着幸福、美满、丰衣足食的生活。为了抵御统治者官兵的攻打,足智多谋的首领“亚努”率众英勇抗击,给来犯者以沉重打击,但终因寡不敌众,不幸于四月初八牺牲,葬在“嘉八许”(今贵阳市喷水池附近)。为了纪念“亚努”英烈,至今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身穿节日盛装的苗族人民,都要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贵阳市喷水池旁集会。

届时,喷水池旁红旗招展,人如潮涌,吹笙奏笛、对歌传情、耍狮子、玩龙灯、打球、比武热闹非凡。小伙子的芦笙比赛别有情趣,他们边吹芦笙边做快速旋转、矮步、倒立等技巧。夜晚,贵阳市和喷水池一带灯火辉煌,如同白昼,到处欢歌曼舞,一派欢乐景象。

四月八的活动在川、鄂、湘、黔等地苗族中也广为盛行。

舟溪芦笙节

居住在凯里舟溪一带的苗族。在农历正月十六至二十日要过芦笙节。芦笙堂设在舟溪井坎边的河沙坝上。正月十六日的清晨,几位主持芦笙堂的老人,扛着芦笙来到井坎查看碑文,念道:“吹笙挑月,乃我苗族数千年来盛传之娱乐活动。每逢新年正月,各地纷纷仿效,以娱乐而贺新年,更为我苗族自由配婚佳期……”念完后倒出葫芦里的米酒,先在碑石上和芦笙堂中央,喷酒数口,各人又饮一大口,吹响了第一支芦竺曲;这时带着银花首饰,穿着艳丽节日盛装的姑娘和小伙子们随着悦耳的曲调翩翩起舞。小伙子们向意中人索取花带,姑娘们则将花带系在中意的小伙的芦笙管上。三天过去了,青年男女各自物色了心中的伙伴。这时主持芦笙堂的老人,仍然背着米酒,在碑石上和芦笙堂上喷洒米酒。堂中央插上草标。此后芦笙高挂,直到五谷归仓,农历“苗年”,才能取下,直吹到芦笙节。第四天是闹春,青年情侣,自由谈唱,交融感情,互送信物。

龙舟节

龙舟节是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此时万人盛装,云集江边,参加龙舟出发前的献祭活动。比赛开始,几十条龙舟破浪前进,两岸锣鼓、礼炮齐鸣,观众呐喊惊天动地。岸上还举行对歌、跳芦笙舞等活动。入夜,余兴未尽,青年男女相聚对歌,倾诉真情。

捕鱼节

捕鱼节是贵州中部独木河及南明河两岸苗族的节日。独木河发源于云雾山,在贵州境内北流至尤里、福来交界处与南明河汇合,再北流注入乌江。这个节日最初是在播种插秧需要水时,苗族人民在河边祈祷龙王降雨的求雨节,但年长月久,就逐渐演变为捕鱼节了。

节日时期各地不一,从三月到六月,由各寨善捕鱼而有威信的“渔头”商定。届时,青壮男子都要前往山上采集树叶作“闹药”,到河中闹鱼捕鱼,妇女则在家中备办腊肉、香肠、糯米饭和酒。中午时,全家老少都穿着盛装,携带酒肉到河边进餐。食毕,男吹芦笙。女唱山歌,尽兴欢乐。到夕阳西下时,才带着鲜鱼回家,另设宴招待亲友或以鱼馈赠他们。

吃信节

吃信节,是贵州省合江县包寨一带苗族人民的节日,历时四天,时间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信”(戊)日(根据干支纪年计算)。届时,远嫁他乡的苗家姑娘,极尽梳妆打扮,穿着如花似锦的衣裙,佩戴琳挪满目的银饰物,满“载”节日礼品,跋山涉水回家探望父母乡亲。节日期间,全寨欢腾,鼓乐齐鸣,吹起芦笙,翩翩起舞,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欢乐。百嗄雅山脚、翁雅河畔,人声鼎沸。斗牛、斗雀、跳芦笙、拔河、打球等比赛场上,喝彩声此起彼落。钟情青年男女相邀到树林里,溪水边对山歌,互相倾诉爱慕之情。

花山节

花山节,又称“踩花山”、“耍花山”或。“踩山”,也叫“跳场”或“桃花”,是贵州省西部、中部,云南省东南部和四川省南部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日期不尽相同,有的在农历正月,有的在五月、六月、八月下旬不等。节前,几个苗寨联合产生花山会的三人领导小组,连任三年、七年、十二年不等花场在地势平坦的风水宝地。

届时,披上节日盛装的“花场”,灯笼高悬,彩旗飞舞。花杆矗立。身穿对襟短衣,头缠青色长布,腰来大市带的男子和身着节日盛装、精心梳妆打扮的妇女,吹着芦笙、吹呐,敲着铜鼓,载歌载舞,从四面八方云集会场。芦笙舞贯穿花会始末,赛歌是花会的主要项目,爬杆比赛最引人瞩目。舞狮、武艺竞赛、斗牛、赛马活动,各地不尽相同或兼而有之。芦笙舞给人一种轻松活泼之感,衣着鲜艳的姑娘和着小伙子芦笙的旋律起舞,有的是几个男子一字排开,边吹边舞,姑娘们围绕芦笙队,转圈而跳;有的是小伙子吹笙在前,姑娘联臂纵舞于后,或全场数百人随乐齐舞,歌舞升平,令人心旷神情。舞狮活动别有情趣,在矗立的花杆顶端悬挂一个猪头(或一只鸡)、两瓶美酒,舞狮毕,比赛爬花杯。花杯是用一棵剥皮的松树制成,又高又滑又细,要想取胜是很困难的,人们常常采用人梯的办法摘取胜利品。爬花杆表演最富有民族特色。表演者边吹笙,边绕杆旋转起舞。一个鹞于翻身上杆,头朝下,双腿交叉紧紧绞住杆子倒挂,吹奏芦笙,一个鲤鱼打挺,身体倒转一百八十度,循环反复一直攀到杆顶亮相。表演者双脚夹住花杆倒挂。吹着芦笙下滑,距地面数尺时,一个筋斗翻下,轻盈自如,赛过体操运动员的技巧,博得全场喝采。妇女的绩麻穿针比赛,饶有风趣,比赛搓麻绳、穿针引线的质量、速度。

勤劳、智慧的结晶为她们带来节日欢乐。花山会是青年男女社交的机会,钟情的姑娘会被小伙子撑开的花伞拢去,互相依偎着,倾诉衷肠。花山会到处洋溢着节目的气氛,充满着真挚的友谊,纯洁的爱情。

砍火星节

苗族传统节日。流行干贵州关岭一带。节日内容主要是规定乡规。根据不同姓氏,节日的时间也不尽相同。大致为七月、八月和九月二十七日不等。一年一度,按氏族中的人户,轮流值年,值年负责召集大家商讨乡规和有关大事,然后值年家要备酒杀鸡,请大家喝“合心酒”,并把鸡头敬给下一届值年。循环轮流轮到谁家值年,就在谁家举行聚议和饮"会心酒"。

客家年

苗族的客家年就是春节。在农历三十晚上,家人团聚,不许外人打搅。他们用半掩门放鞭炮以示此时来人不许入内。初一清晨继续燃放鞭炮,敬祖先,除邪恶。人们用两手做栏牛、拦羊状,嘴里说:“赶牛,赶羊……”以示六畜兴旺,然后吃年饭。初二开始身着盛装的苗家人走乡串户,互相祝贺节日。好客的主人对来宾要敬酒三杯。家家洋溢着节日的欢乐。青年男女聚集在村前寨旁的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跳舞唱歌,有些地方还要举行“踩花山”、“并牛”等活动。

晾桥节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县苗乡寨头的传统节日,也叫“二月二”。相传寨头人原住在也雾山,因寨头土地肥沃,全寨人一起搬进寨头。搬家那天,龙也要跟着搬,但石屏河水挡住了龙的去路,于是寨里的构罗(长老)们商议一下,决定架桥把龙接来,因龙象征吉祥幸福。全寨十二房都要接,所以这座桥就修了十二个桥墩。桥修好了起名为“接龙桥”,桥是农历二月初二造的,为了纪念这个日子,每年这一天寨头苗家十二房各抬一头猪,在桥上宰杀。

龙船节

龙船节,有的地方又称“龙舟节”,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松桃苗族自治县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届时,清水江畔,彩旗飘舞,人如海,歌如潮,几十只装饰一新的青、红、黄龙舟一字排开,泊在争相竞发的起跑线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旌旗迎风“哗哗”作响。每条船上三四十名运动健儿,上着对襟短衣,腰系绣花带,下穿阴丹士林布裤,头戴精巧的斗笠,个个精神抖擞,集中待命。德高望重的鼓师和标致英俊的少年擂鼓呐喊,指挥龙舟行进在宽阔的江面上,龙船似离弦飞箭,两岸的欢呼声,喝彩声响彻天空。竞赛结束,男女青年随芦笙、吹呐、竹笛、芒筒、月琴、木叶等乐曲声翩翩起舞。跑马、斗牛、踩鼓和“游方”活动相伴举行,增加了节日浓郁的气氛。节日里,出嫁的姑媲精满载鸡鸭、棕粑回娘家探望。

姊妹节

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地区。每年春天,那里的苗族妇女要过一次“姊妹节”,吃上一餐“姊妹饭”。节日的早上,寨子里的姑娘们便去田里捉鱼,准备“姊妹饭”、不管她们到哪家田里捕捞,都会受到欢迎。妇女们吃完“姊妹饭”后,便各自带上事先准备好的彩色糯米饭,到游方场找小伙子对歌。小伙子想要吃到糯米饭,必须在对歌中取胜。除对歌以外,妇女们可以随意参加各种娱乐活动.出嫁的姑娘也要回娘家过“姊妹节”。

爬山节

苗族的爬山节亦称“爬坡节”,形成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每年农历的三月下旬里的“马日”(古代用十二生肖记日),即农历三月十九日这天举行。届时居住在黔东南凯里地区的苗族人民聚集在香炉山上,他们在山上对歌斗雀,歌山人海,热闹非凡。青年男女边唱歌边沿着曲曲弯弯的山间小路向山顶攀登。一路春风一路歌,苗族的飞歌、情歌、酒歌、古歌洒满山坡,最先到达山顶的被誉为“爬山英雄”,受到大家的尊重。得到姑娘们的青睐。

相传香炉山爬山节是纪念苗族的英俊青年阿补和玉帝小女儿阿别的。玉帝的小女儿阿别向往人间的自由生活,顺着山顶飞下来,与聪明能干、忠厚善良的阿补结为夫妻并生有三个女儿。一天黎明全家人正在高兴之际忽然鸡叫头遍。玉帝规定每天鸡叫三遍时为朝拜时,阿别若不能及时赶到,必有大祸临头。心急如火的阿别在山顶向天空飞奔时一脚将香炉山顶登垮了六层。香炉山没了山顶,阿别再无法下凡了,玉帝也因没有山顶不能享受人间香火,便罚阿补变为香炉,供烧香之用。为了纪念阿别和阿补的忠贞爱情,苗家人便在阿补变香炉这天过一年一度的爬山节。

杀鱼节

居住在贵州省贵定一带的苗族人民每年农历三月初九都要过杀鱼节。这天,人民起早来到河边,叉起河里的鲜鱼,在河边煮着吃,边吃边唱山歌,吹芦坚,祝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挑葱会节

是湘西保靖县翁排坡苗族青年的集会。传说很久以前,老鼻子苗寨土官的女儿阿达惹爱上了夯沙的苗家放牛郎岩诺。土官气得要死,说:“凤凰鸟哪能与钉钉雀共窝?”岩诺的老人也劝岩诺:“金银花与地巴菜同不了一个心。”阿达惹被锁在吊脚楼里,不能出去。岩诺每天黄昏赶牛回家,从夯沙跑到老鼻子寨来看心爱的姑娘。失去自由的阿达惹用歌声唱道:“翠鸟关在竹笼笼里,挂牵山上花蓬蓬哩。鸟盼花,花盼鸟,清明采青才相逢哩。”“清明采青”是苗族姑娘在清明这天,上山挑葫葱,求山神保佑。岩诺明白了姑娘的意思,忙唱道:“扯下树的藤子卷在地哩,藤也枯叶也枯好孤凄哩,盼清明,发春雨哩,缠上村儿再莫离哩。”清明这天,两人各自早出家门,正好走在葫葱茂密的翁排坡上相遇。他俩忠贞相爱感动了葫葱仙姑,促成了他们美好姻缘。因此,每年的清明节,苗族女青年穿上节日盛装,带上蒸好的“清明粑粑”,手拿挑葱刀,男青年拿着沙刀,都聚集在翁排坡上,对歌择偶。这就是一年一度的“挑葱会”。

祭鼓节

这是苗族的传统祭祖节日。十二年一大祭,六七年一小祭。传说,人类的妈妈“妹榜妹留”是从枫树的树心里生出来的,他们死后还要回到枫树里去,人死后灵魂也要回到老家去才得安息。祖宗的老家在树心里,木鼓就是象征祖宗安息的地方。后来祭祖,“祭祖”喊成了“祭鼓”了。沿袭到现在祭鼓就是祭祖了。祭鼓是以“缰略”为单位举行的,一个“缰”是一个始祖传下来的有血缘关系的亲族,他们共同敬奉一个认为祖宗的灵魂住在里面的木鼓。祭鼓节那天,每家准备一头水粘牛,也可以几家准备一头,或买些牛肉。先放牛角斗,几百头牛一起角斗,场面是很壮观的,然后再宰杀敬供。按习惯,不论是来庆贺的亲友,还来看斗牛的客人、过路的商贩,一律留下,不准走,人越多,主人脸上越光彩。

跳花节

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关岭地区。这是关岭地区苗族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节日。据说是为多年不生育的夫妇们举行的娱乐盛会。现在远超出这个范围。节目多在正月举行,为期三天左右。白天,吹芦笙、口弦,唱歌跳舞。晚上,对歌,谈情说爱,老人围在篝火旁饮酒畅谈。参加者有时上万人,男女老幼竞相赴会。

二瑶族

1 瑶族歌舞

盘王节,又称跳盘王,相传瑶族祖先盘王的生日就是在农历十月十六日,每年到这个时候,恰巧也是秋天收获的时节,为纪念祖先和欢庆丰收,瑶家便于这天会聚一堂,举行“耍歌堂”活动。节日的前一天,寨中就开始杀猪宰牛,备好鸡鸭鱼肉,磨豆腐,做糍粑,将酿米酒拿来招待四方来客。

盘王节场地是在大山中的谷底,称为“歌堂坪”,非常宽敞。庆典当天,从上午开始,瑶族男女老少身着传统盛装走出山寨,他们按不同的身份,排成队伍,汇集到南岗瑶寨的歌堂坪上,耍歌堂开始了。而外来的游客也驾车前来观看,山谷中热闹异常。

瑶族的耍歌堂进行游神、过九州、祭法真等仪式,同时还敲锣打鼓、唱山歌、跳长鼓舞、放铳**,跳得百里瑶山震动起来。瑶胞们生活于大山之中,土地比别处更为贫瘠,他们的生活环境可谓艰辛,但他们也同样张扬自己的快乐,从艰难的生活中感受歌舞的欢欣和鼓舞。

与众多民俗节庆一样,耍歌堂还是瑶族青年男女开始交往的机会。当青年男女开始对歌时,气氛就更加热烈了。在瑶家,男孩子叫阿贵,女孩子叫莎腰妹,对歌的时候也是他们相互表达情意的机会。

歌唱过,舞跳了,热情的瑶家妹子将邀请外人、来宾一起共舞,到这个时候,来宾们也毫不羞涩,自在地与瑶家人一起舞动起来。

2瑶族饮食

以玉米、大米、红薯为主,芋、粟、麦为辅助食物。常食蔬菜有白西瓜、冬瓜、南瓜、萝卜、白菜、芥菜、辣椒、茄子、豆角、番茄等。此外,还按季节采摘竹笋、蘑菇、木耳、香菌等作为菜食。瑶族喜欢自制豆腐,特别是湖南瑶族自制的"豆腐圆",鲜嫩可口,是节日必备佳肴。瑶族制作腊肉、熏肉及酢肉也很有特色,尤其是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腌制的"鸟酢",是一种著名的风味小吃。糍粑亦是瑶族传统的风味小吃,是节日必备食品。瑶族有喝酒嗜好,不少地方男子饮酒用碗不用杯,特别是节日喜庆,终日痛饮。打油茶是瑶族一种饮食风俗。每天清早起来,烧开水后,架上茶锅,放入一小撮茶叶加油盐小炒,待茶叶香味扑鼻,冲上开水煮滚,即制成喷香油茶。每逢客至,主人常以油茶待客,以示敬意。

瑶族喜喝甜酒。凡有宾客临门,主人先敬上一杯甜酒。还有一种瑶族女人坐月子时喝的甜酒,它与一般的甜酒不同,煮时需加姜片、红糖和鸡蛋,是很好的滋补品。坐月子的妇女喝这种甜酒,可收到强身补血和恢复健康的功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067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