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生契阔与子成说的艰难(唐伯虎的友情与爱情)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的艰难(唐伯虎的友情与爱情),第1张

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主题。五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所倡导的“乐感文化”早已沦为“八佾舞于庭”的荒靡*乱,失控的欲望裹挟着人性,向着道德的最低点冲刺。美女们丰腴的舞姿无法掩盖韩熙载内心的空寂,渗透纸背的,不仅是伤国之泪,更是对道德崩溃的彻底绝望;而在明代,理学主张“理一分殊”,强调道德具有如法规似的普遍性,向本能的欲望发出挑战,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响亮口号,天平又摆向另一端,发展成一种极权主义文化,把柔情似水的女性变作一具具没有情感的干尸。李泽厚说:“一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语录,曾使多**女有了流不尽的眼泪和苦难。那些至今偶尔还可看到的高耸的石头牌坊——贞节坊、烈女坊,是多少个‘孤灯挑尽未能眠’的痛楚情感的凝聚物。而一顶‘名教罪人’的帽子,又压死了多少有志于进步或改革的男子汉。戴东原、谭嗣同满怀悲愤的控诉,清楚地说明了宋明理学给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带来的历史性的损伤。”

更大的荒谬在于,这些仁义道德的倡导者,自己却蝇营狗苟,男盗女娼。所有的清规戒律都是针对平民百姓的,权力者自身却不受到限制。于是,这些清规戒律非但不能对欲望进行有效的管束,相反更加突显了当权者的权力特区。韩熙载和陶谷都是权力者,两性关系对于他们而言,不过是政治权力的延伸而已,因此,在他们的两性关系中,支付的只是权力成本,而无须交付真实情感——两性关系只能验证他们的占有能力,而无法测量他们的情感深度。与五代的繁华逸乐相比,宋明两代的状况没有丝毫的改善,连叫喊着“革尽人欲,尽复天理”的朱熹都不能免俗,据他的同僚叶绍翁揭发,朱熹不仅曾“诱引尼姑二人以为宠妾,每之官则与之偕行”,而且使“冢妇不夫而自孕”,玩儿得比唐伯虎还要过火,在“天理”面前,他的“人欲”势不可挡,以至于面对老友叶绍翁的揭发,朱熹供认不讳,向皇帝谢罪说:“臣乃草茅贱士,章句腐儒,唯知伪学之传,岂识明时之用。”这份自知之明,比起陶谷的道貌岸然要可爱得多,也使朱熹那张义正词严的标准像有了几分生动的情致。

与韩熙载和陶谷这些权力者相比,皇帝的无耻更加登峰造极,明代紫禁城鳞次栉比的后宫建筑就是对权力者性特权最视觉化的注解,前朝(三大殿)是帝王们布道的庙堂,而后宫则是他们寻欢的乐园。关于美女与后花园之间的关系,朱大可曾有如下阐释:“为了搜集与陈放美女,诸侯们开始大规模建造花园。他们懂得,只有花园才能幽囚女人的躯体,并从那里打开性狂欢的道路。尽管花园属于女人,但女人却属于国王及其家族。在花园的深处,女人像鲜花那样盛放和凋谢,与花园的土地融为一体。她们的生死,揭示了王国盛衰起伏的节律。”

朱大可还说:“美女不仅是细腰的性奴,也是镶嵌在权杖上的宝石。”然而,大量积压的宝石,却让拥有者感受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汉儒成康甚至为天子设计了在半个月内同一百多个女人睡觉的程序表,假如没有公休日,那么天子则平均每天要御女八人次,堪称后宫的劳动模范。即使到了明代,这种重体力劳动仍然让许多帝王乐此不疲,明武宗听一位名叫于永的锦衣卫官员进言说,“回回女皙润而嫅粲”,于是一次征集十二名西域美女,在豹房里寻欢作乐,歌舞达旦。无论多么强悍的皇帝,都难以承担如此艰辛的体力活,许多皇帝过劳而死。对此,魏了翁的评价是:“虽金石之躯,不足支也!”权力消解了权力,这是权力的悖论,也是权力者的宿命。

与此相对应,在这些普遍戒律的威慑下,又形成大面积的性饥饿。在私有化时代,性的权力不可能是均等的。对此,蒲松龄在《青梅》的结尾做出过如下总结:“天生佳丽,固将以报名贤;而世俗之王公,乃留以赠纨绔。此造物所必争也。”因此,蒲松龄才在《聊斋志异》里说:“倘得佳人,鬼且不惧,而况于狐。”“若得丽人,狐亦自佳。”这是底层文人在双重饥饿之下产生的幻觉。那些仕进无途的生员,志存高远,却在现实中难有立足之地。根据史料记载,一介生员,一年所得廪膳银只有十八两,维持生活,实在是捉襟见肘,“学宫败敝,生员无肄业之外,兼之家贫,家中无专门的书斋一类清静之所供读书,一些穷秀才就只好改而在僧舍、神阁、社学寄食肄业”。杨继盛曾经在自述中对他在考取生员后在社学读书的场所有这样的描述:“所居房三间,前后无门,又乏炭柴、炕席,尝起卧冰霜,而寒苦极矣。”这就是书生的“艳遇”通常发生在古庙寒舍的原因。爱情本来很难,那个时代使它更难。也只有凭借文学和艺术这样的幻术,他们才能实现内心深处的梦想。

唐伯虎式的叛逆需要勇气,文徵明式的坚守亦难能可贵,他们的友情,刚好成为不同文化价值彼此制衡、补充、互动的最生动的隐喻。正是这种相互间的制衡与吸引,使唐伯虎的纵欲成为一种有节制的抵抗,而没有像其后的李贽那样走向新的极端,在狂禅思想的影响下一味放纵自然情欲,使人性的苏醒走向了情欲泛滥的不归之途。

美梦如蝶,翩然而落。

不知他在梦蝶,还是蝶在梦他。

也不知何时睡去,何时醒来。

唐伯虎沉浸在梦中。夜风夹带着芝兰的气息,吹动着他的头发,也让他的梦,生出许多皱褶,像被单,像流云,像水浪,残留着挣扎的痕迹,像命运一样反反复复,无法度量,无法证明,无法留存。

唐伯虎不愿做“春如旧、人空瘦”的陆游,他流连于风月楼台、灯灺酒阑、尊罍丝管,“浪游淮扬,极声伎之乐”。注1《明史》说他“初尚才情,晚年颓然自放,谓后人知我不在此,论者伤之”[插图]。这论者,当然包括他一生中最好的朋友文徵明。文徵明不像唐伯虎那样具有“浪漫主义人格”,不喜欢唐伯虎的纵情恣肆,不喜欢他的破罐子破摔。他多次写信规劝。但唐伯虎这个性情中人、性中情人不会听从他的教诲,两人差点因此而翻脸。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十六岁的唐伯虎在苏州府学参加生员考试,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中秀才,他们在那一年相识,后来又结识了祝允明、都穆、张灵这些朋友。每当唐伯虎陷入困境,一筹莫展,文徵明都会伸出援手。《文徵明集》收集的有关唐伯虎的四十件诗文作品中,有三十二件是题在唐伯虎画上的诗或者跋,堪称两位大师的诗、书、画合璧之作。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唐伯虎画作中,有一幅《毅庵图》[图3-5],卷首“毅庵”二字就是文徵明题,有文徵明题字的还有很多,如《清樾金窝图》等。他们的关系,堪称“同志加兄弟”。《散花庵丛语》记载,有一次唐伯虎要跟好友文徵明开玩笑,约他同游饮石湖,事先找好几名妓女,在船里守株待兔,待酒至半酣时,妓女们突然间原形毕露,让文徵明大惊失色,狼狈逃窜,妓女们娇声浪语,围追堵截,把文徵明吓得大呼小叫,差点掉到水里,情急之下,找了一只舴艋舟,才落荒而逃。

注1:〔明〕唐寅:《自醉[插图]言》,见《唐伯虎全集》,《轶事》卷二,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插图]

[图3-5] 《毅庵图》卷,明,唐寅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安妮·克莱普说:文徵明这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代表了一种集文人、官僚、诗人、艺术家于一身的传统儒家的理想典型,一个在人品和事业上都无可挑剔的人”。[插图]他二十三岁时娶妻,一生没有纳妾,也从未寻花问柳,他是真正意义上的正人君子,不是伪道学。对此,唐伯虎还是深怀敬意的,他在《又与文徵明书》中这样写道:

(徵明)遇贵介也,饮酒也,声色也,花鸟也,泊乎其无心,而有断在其中,虽万变于前,而有不可动者。[插图]

文徵明有着唐伯虎所缺少的圆润与通达,唐伯虎和朋友张灵在池塘里打水仗,显然不是正襟危坐的那号人,确有几分周星驰式的“无厘头”。性格即命运,两人的道路,也因此而判若云泥——文徵明踏上了光荣的仕途,而唐伯虎只能在市井间厮混,在贫困线上挣扎。中国历史上不缺文徵明这样端庄稳重的人,却缺少像唐伯虎这样好玩儿的人,有人说后来曹雪芹写《红楼梦》,那个“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的贾宝玉身上就有唐伯虎的影子。当然,文徵明笃信崇高,坚守儒家价值,为官刚直,连严嵩都不放在眼里(腐败的大明王朝,确乎成就了一些像文徵明这样的道德完美主义者),这种生命的庄严感,即使一心“躲避崇高”的唐伯虎也并不否定。唐伯虎式的叛逆需要勇气,文徵明式的坚守亦难能可贵,他们的友情,刚好成为不同文化价值彼此制衡、补充、互动的最生动的隐喻。正是这种相互间的制衡与吸引,使唐伯虎的纵欲成为一种有节制的抵抗,而没有像其后的李贽那样走向新的极端,在狂禅思想的影响下一味放纵自然情欲,使人性的苏醒走向了情欲泛滥的不归之途。相反,在许多诗中,唐伯虎甚至流露了自己对文徵明式的济世立功的渴望:

侠客重功名,西北请专征。

惯战弓刀捷,酬知性命轻。

孟公好惊座,郭解始横行。

相将李都尉,一夜出平城。

但唐伯虎毕竟是唐伯虎,像贾宝玉,一心在女儿国里流连忘返,把别人的评说抛在脑后。我想起李贽曾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给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插图]意思是说,每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命运,没有必要以孔子或者其他什么子的语录作茧自缚,否则,假如千古以前没有孔子,难道我们就不是人了吗?这份开朗旷达,有如清代汪景祺说过的一句名言:“知我罪我,听之而已。

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现实中的唐伯虎在桃花坞买了一块地,到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造好了自己的隐居之所——桃花庵。那里据说曾经是北宋绍圣年间章楶的别墅,早已荒芜,只有池沼的遗迹。唐伯虎买的,只是废园的一角,位置在今天的苏州廖家巷。《六如居士外集》记载,每见花落,唐伯虎都会把花瓣一一捡拾起来,用锦囊装好,在药栏东畔埋葬,还写了那首著名的《落花诗》,诗曰:

花落花开总属春,开时休羡落休嗔。

好知青草骷髅冢,就是红楼掩面人。

……

沈九娘应当就是在这一时期来到唐伯虎身边的。关于沈九娘,能够找到的史料不多,据说她是苏州名妓。明代文人以狎妓为时尚,但娶名妓为妻,却足见唐伯虎的胆识。他不仅爱上艺妓,而且爱出了天长地久。这份爱,比当年穷死的柳永被妓女们集资安葬、年年凭吊更加荡气回肠。一位当代才女说:“爱一个人,倘若没有求的勇气,就像没有翅膀不能飞越沧海。”[插图]唐伯虎并非只是沉醉于在《陶谷赠词图》里的那场虚构的旅行,他希望在深夜里抓住那缕从远处飘来的梦。

艺术的路,归根结底是回家的路。青春年代的所有冲动,包括抵抗、拒绝、挑战、纵情在内,迟早会使人疲倦,一个人最终需要的,只是一个温暖的怀抱,可以让人忘记风雨、坎坷、恓惶,让人安心地老去。他画山水,始终不忘画一爿可以栖居的屋舍,那是一介书生与现实对峙的心理空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山水》卷、《钱塘景物》轴、《风木图》卷、《事茗图》卷、《毅庵图》卷、《幽人燕坐图》轴、《贞寿堂图》卷、《双监行窝图》卷等,概莫能外。

他画女人,则是美艳中带着孤独,比如《孟蜀宫妓图》轴[图3-6],虽然花团锦簇,却个个弱不禁风,著名的《秋风纨扇图》轴[图3-7],那位手执纨扇、伫立在秋风里的美人,高高挽起的发髻,乌黑如缎,亭亭玉立的身姿,轻轻飘拂的裙带,勾勒出一种孤绝的美,唯有眼神里挥之不去的荒凉与忧伤告诉我们,她同样等待着爱情的抚慰。只有爱情,能够对抗空间的广漠和岁月的无常。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插图]这是《诗经》里发出的古老声音,意思是:“生死离合,都是我们无法控制的力量,然而,我们永远在一起,一生一世永不分别,却是我们早已约定的诺言,我会紧紧握住你的手,与你一道走完今生的路程。”唐伯虎和沈九娘在黑暗中摸索到了对方的手,手的温度告诉他们,这一次不是幻觉。情薄如纸的世界里,他们的手一旦握在一起,就再也不想松开了。他只想在这桃花坞里画青山美人,做天地学问,终了此身。我们可以从张明弼对冒辟疆与董小宛婚姻生活的描述,体会到唐伯虎与沈九娘的彼此投契:

与辟疆日坐画苑书圃中,抚桐瑟、赏茗香,评品人物山水,鉴别金石鼎彝,闲吟得句与采辑诗史,必捧砚席为书之。意所欲得与意所未及,必控弦追箭以赴之,……相得之乐,两人恒云天壤间未之有也。[插图]

公元2013年北京保利春季拍卖,唐伯虎作于公元1508年的一幅《松崖别业图》手卷以713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拍出,刷新了唐伯虎作品拍卖的世界纪录;同时,他的金笺扇面画作《江亭谈古图》也以1150万元成交,打破了他扇画作品的世界纪录。假如唐伯虎活在当代,定会进入福布斯排行榜。但唐伯虎一生也没过过几天富足的日子。不知是他的同时代人不识货,还是今天的藏家“太识货”。他生活困顿,画卖得并不好。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唐伯虎四十九岁时曾作诗自嘲:

青衫白发老痴顽,笔砚生涯苦食艰。

湖上水田人不要,谁来买我画中山。

但沈九娘始终不离不弃,家里有时连柴米钱也无着落,一家人的生活就全靠九娘艰苦维持。两个在浮华里浸泡过的人,丢去了光环,在平凡的世界里真实地生活,相濡以沫。唐伯虎终于摒弃了无法确定的归属感,找到了自己可靠的归宿。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记载,唐伯虎晚年,住在吴趋坊,经常独坐在临街的一幢小楼上,在经历了无数次的断肠之痛后,心里早已是一片风轻云淡;假如有人找他求画,则一定要带上一壶酒,他会擎着酒壶,畅饮一整天。醉眼看沈九娘,美人迟暮的老妻在他眼里依然貌美如昔,带着本性里的纯情与执着,盛开如花。

  唐伯虎是明代举朝闻名的才子,唐伯虎的一生可谓郁郁不得志,那么唐伯虎的一生到底是怎样的下面是我为你搜集唐伯虎的一生具体是怎样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唐伯虎的一生具体是怎样的

 唐伯虎名寅,字伯虎,后字子畏,号六如,出生于公元1470年(明成化六年)苏州的一个普通市民之家,其父靠做小生意谋家,所以最多是个小康,既然没有深厚的家底,那光宗耀祖,封妻荫子就只能靠自己挣了。好在他少年就很聪明,过目成诵再加上苦学不啜,善为丹青,为全家带来了美好的期望。19岁时,他结婚了,夫妻感情甚笃,生活宁静而幸福,。

 命运弄人自25岁始,那一年他的父母、妻妹相继去世,如此大的打击,想必也就只有20多岁的人能够承受。自此,他笃信佛理,深感生死之无常。

 28岁那年,他乡试高中解元,从而名震江南,开始了短暂的春风得意期。进京赶考时,他结识了徐经(大财子),并成为莫逆。这一路上及进京后,双才(财)各施本色,即有在文人汇集时的美文佳句、惊艳绝词,又有在闹市驰骋的恣意傲然、富贵夺人,当时的他,真是风光无限,意气风发,有其书信为佐:《上吴天官书》(若肆目五山,总辔辽野,横披六合,纵横八极。无事悼情,慷慨然诺。壮气云蒸,列志风合。戮长猊,令赤海。断修蛇,使丹岳。功成事遂,身毙名立。斯亦人士之一快,而寅之素斯也!)。然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人必非之,如此锋芒毕露,招徕他人的反感与嫉恨是再正常不过了。怪也怪咱徐大财子,实在是太有财了,居然重金买通了当时的主考程敏政的家人,弄到了考题,试卷虽做的上等,但不久既东窗事发,由于唐伯虎此前与老徐的亲密及招摇, 自然 也连带其中,一起锒铛入狱。案子一审便是一年有余,最后,徐大财子终于凭着殷实的家当免死,可以回家继续做富翁,而本无任何干系的唐解元在受尽拷打之后,却被割除“士”籍,发配浙江为吏,这对当时的读书人可是一种侮辱,而非现在当不了官,却也能混个 公务员 的概念,唐寅断然拒绝这一工作安排,且挥笔疾书:岁月不久,人命飞霜,何能自戮尘中,屈身低眉,以窃衣食。天生的傲气与文人风骨跃然纸上,此时的傲与前时的傲已有不同,但都出自天然,纯洁而非矫作。但,可叹,唐伯虎自此与做官无缘,终其一生,也无法释怀。

 31岁的他,出狱后,天若两重,既无面目返乡,就出去游历山水,一年后,银子用光,虽有近乡情更怯之感,也终得落叶归根。到得家后,他性情大变,开始了卖文卖画、狭妓聚饮、无所不为的落拓生涯,既后人所描述的风流倜傥、幸福又“性福”的“美妙”生活。此时他心中苦闷,凄然难诉,恨命怨己之时,做《百忍歌》(百忍歌,百忍歌,人生不忍将奈何我今与汝歌百忍,汝当拍手笑呵呵!朝也忍,暮也忍。耻也忍,辱也忍。苦也忍,痛也忍。饥也忍,寒也忍。斯也忍,怒也忍。是也忍,非也忍。方寸之间当自省。。。。。。心花散,性地稳,得到此时梦初醒。君不见如来割身痛也忍,孔子绝粮饥也忍,韩信胯下辱也忍,闵子单衣寒也忍,师德唾面羞也忍,不疑诬金欺也忍,张公九世百般忍。好也忍,歹也忍,都向心头自思忖。囫囵吞却粟棘蓬,凭时方识真根本!)。虽是苦闷之作,但也无偏狭之意。另一首(富贵荣华莫强求,强求不成反成羞。有伸脚处且伸脚,得缩头时且缩头。地宅方圆人不在,儿孙长大我难留。黄天老早安排定,不用成忧不用愁。),更是化愁为安,有这种认识或自我安慰,在当时却也不啻为最好的解药,并没有被命运迫成了畸形。

 36岁时,唐寅续娶沈氏(名沈九娘,后世无聊人附会成九个美娇娘),建桃花坞。当时处于明朝中期 资本主义 萌芽状态,城市已繁华到文人无需凭致仕或自耕而活,卖文卖画也能小康。江南本就是纷繁富贵之地、欲望之都,唐寅诗酒、丹青俱绝,才名广播,大受官绅、小资们的追捧,此时的他已走出低谷,医好了自己的不遇之忧,按照马斯洛的定义,生存、安全、爱都解决了,他自然就凭添了白驹过兮的感慨,开始了或诗或酒、狭妓滥饮、及时行乐的放荡生活(人生不向花前醉,花笑人生也是呆)。期间,在他38岁壮年之时,写下了最为著名的《桃花庵》(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间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前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宝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驶我得闲。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是啊,良辰美景耐何天,新词一曲酒一杯,浓情过后情转薄,心火也渐熄。不惑之年的唐寅又开始沉醉于佛理禅思,有了(“事事灯前戏,人生水上泡”和“世人多被鸡催起,自不由生为利名”)的感叹。而这些并非落拓文人的虚言假意,从他在怀才不遇时没有被猪油蒙了心,便可以看出那些都是是真的心清性明的体现。当时的江南黄族有个宁王叫朱宸濠,其十分倾慕唐寅的才名,更想借而为己用,唐寅看其非正派人士,故不受利驱,在与宁王宴饮时,装疯卖傻,东倒西歪,连下体都露出来,才没有被收编,果然,没过多久,宁王造反,继而被灭,唐寅有幸躲过了这当头一刀。

 不过,天若有情天亦老,好景不长,年过40的唐寅偏偏又遇到了正德这个忒荒唐的皇帝,这个皇帝到江南寻花问柳之际,大肆铺张浪费,加上坏人刘瑾的推波助澜,竟弄得这鱼米之香、富冠 天下 之地是府库空虚、民无积钱,大大影响了正在发展的第三产业,官绅、市民再无余钱去附庸风雅,靠卖文卖画的唐寅自然是生意潦倒、衣食堪忧,一困竟是十年。在这期间,再也看不见他的满纸云霞、达意飘洒,取而代之的则是悲老大、病酒生、囊没钱的贫士之称,这在他的诗中处处可见,(十朝风雨苦错迷,八口妻孥并告饥;信是老天真戏我,无人来买扇头诗。书画诗文总不工,偶然生计寓其中;肯嫌斗粟囊钱少,也济先生一日穷。抱膝腾腾一卷书,衣无重褚食无鱼),如此的困窘与无奈,哎!毕竟,唐寅也是食人间烟火的肉身,而在那个年代里,在现实的世界中,屁股指挥脑袋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人的首要欲望无非是生存,而生存的首要条件无非是柴、米、油、盐,连酱、醋、茶都算不上。

 在最黑暗时候的闪光是最耀眼的,也是最辉煌的。已到知命之年的唐寅,在经历的大半辈子的风霜雪雨、苦爱情仇后,并没有被这残酷的现实所打倒,愤懑没有灭了心智,痛苦没有伤了根本,世道仍艰难,但心胸却风回路转、日趋开阔,变的旷达而闲适。(《寻花》偶随流水到花间,变觉心情似惜年。春色自来皆梦里,人生何必尽尊前)又(《感怀》不结金丹不坐禅,饥来吃饭倦来眠。生涯画笔兼诗笔,踪迹花边与柳边。)胸中无数才华,平生万般磨难,最终皆为这怡然自得的旷达所融化,再也没有了意气风发的锐利,没有了悲天怨命的愤懑,更没有了及时行乐的放浪,留下的竟是清新淡雅,适意自然。多少人为争夺而抛弃了善良,多少人为不平而改变了初衷,多少人为现实而忘记了理想,多少人为名利而放逐了自我,而唐寅没有这样做。在史实中的他不是风流倜傥,才子佳人,美伦美涣,但却坚忍不拔、傲骨天成、旷达潇洒,这更令我辈感慨叹服。命运这指刻笔把一些人刻的奇形怪状,也把一些人刻的俊秀挺拔。

唐伯虎经典的诗词

 唐伯虎是当时名扬四海的诗画家,才华横溢,传世的诗作有很多,风格自成一体,主要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而创作,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感受。

 唐伯虎的诗主要分为两个阶段,这跟他的经历有关,早期的诗有六朝时期的风格,行文中规中矩,表达的内容也几乎是美好的。科考作弊案后,唐伯虎的诗用词相对随意,不会字字斟酌,主要讲述自己当时的生活处境,情真意切,表达流畅,作品手到擒来。

 唐伯虎的诗词有《上吴天官书》、《贫士吟》、《落花诗》、《绮疏遗恨》系列、《无题》系列、《短歌行》等,比较经典的有《桃花庵歌》、《一年歌》、《花下酌酒歌》、《夜读》、《流水诗》、《绝笔诗》等等。

 《夜读》是唐伯虎的一篇言志的诗词,夜里一直都在思考自己的前途,担心时间太快,自己等不及登上高处的那一天;然后用老虎死了还能再次跳起的比喻,表达自己要重新振作,在生前做出成就来。

 《花下酌酒歌》是唐伯虎看懂人生的诗,年轻不怕失去什么,到老了深知人生的道理后已经来不及了,时间已经过去,路还是要接着走,再去深究也只能平添烦恼,只能发出无奈的感慨。

唐伯虎的桃花诗

 唐伯虎的桃花诗是指他最为有名的《桃花庵歌》,从中可以看出他对桃花情有独钟。晚年的唐伯虎自称桃花庵主,居住在桃花坞中,这是他用卖画赚来的钱建造的,环境好,清静自然,有利于他的创作。

 唐伯虎的桃花诗从写作技巧上看,基本上采用对偶句的形式,诗文比较公正,易于 朗诵 ,富有很强的感染力。整首诗值得提的是,开头几句用了顶针的形式,交代了环境,并自然地引出后面的部分。

 从内容上看,唐伯虎把自己比作桃花仙人,随后描绘了两种人的生活情景,首先是自己种桃为生、喝酒作乐的场景,然后通过“车马”、“鞠躬”等词简单介绍了富贵之人的生活,两种场景进行对比,表达了自己的志趣,不远为了权贵低头哈腰,还是在花酒间过他惬意的生活。另外,唐伯虎后面几句表达了作为一个隐士的自得,讽刺那些王侯将相和达官贵族身前风光死后的凄凉,同时也警示世人。

 整首诗符合唐伯虎本人的气质,用词浅显易懂,没有什么华丽的词汇,也没有引用 典故 ,读起来顺畅,前几句颇有民歌的味道,描绘了自己真实的生活场景,并通过与权贵的对比,表达愤世嫉俗的情怀。

 唐伯虎是一个很特别的诗人,他的作品很少有哪些过分修饰的 句子 ,多采用 俚语 ,让诗文不仅仅是文人的专属,普通的人也能看懂。唐伯虎最经典的诗词就是《桃花庵歌》,包括了自述处境、自我消遣、警告世人这几个方面,展现了其卓越的才华,耐人寻味。

1 历史上唐伯虎的一生

2 唐伯虎的一生是怎样

3 唐伯虎是宋朝还是明朝

4 历史上真实的唐伯虎:不曾风流

5 唐伯虎被断送的光辉岁月

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是人们意识中浪漫才子的典范。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唐伯虎的确不浪漫。只是后人的杜撰。让我们看看唐伯虎在历史上是什么样子的。

唐伯虎出生于1470年。他被命名为唐寅,因为他的出生恰逢阴年,阴月和阴日,而唐伯虎是因为阴是一只老虎。那时候他们家住在苏州。他的父亲唐广德是个经营酒类商店的,母亲秋石是个小家碧玉,是个贤惠的女人,在当地小有名气。

唐伯虎从小就很聪明,经常和沈周、文徵明、仇英等人交流思想。四人都是才子,人称“明思家”。

16岁时,唐寅考上了秀才。19岁时,他娶了妻子徐。有一段时间,没什么好担心的,生活很幸福。然而,就在唐寅意气风发的时候,他的父亲突然中风,不久就去世了。他妈妈因为丈夫的死太伤心了,很快就和丈夫一起死了。但是他命运的灾难并没有就此结束。

当他还在为父母相继离去而悲伤时,传来了他姐姐在婆家病逝的消息。他的妻子徐也死于产后发热,婴儿出生后不到三天就夭折了。

此时的唐寅已经经历了这个年纪可能遇到的最大打击,随之而来的丧亲之痛让他几乎无力面对余生。幸运的是,在文徵明等朋友的安慰和鼓励下,极度抑郁的唐寅逐渐从绝望的废墟上站了起来,重新拿起了自己的诗词和书籍,努力争取着力量,一个才子的智慧也就这样再次显露出来。

29岁,省考第一名。有一段时间,“谢园唐伯虎”在南京很有名。次年,30岁的唐伯虎几乎一扫丧子之痛带来的阴霾,信心满满地赴京参加考试。在路上,他遇到了许婧,一个来自江阴的富裕家庭,他是后来的伟大旅行家徐霞客的曾祖父。他们很合得来。

徐的经学和唐寅的经学是不一样的。但是,他深谙“世上赚钱难”的哲学。入学考试前,他用一大笔钱买通考官家男孩,拿到考题,让他在唐寅不知情的情况下提前写好文章。然而事情很快就败露了,两人同时入狱。努力追求名利的唐寅,意外地再次跌入人生低谷。

在监狱里,他受到羞辱和折磨。他在给文徵明的信中写道:官兵如虎,仰着头,抱着脚,眼泪都快流出来了。其苦可见一斑。接下来的审问也没问为什么。这个案子最终得出了一个无法解释的结论。虽然唐寅没有被判重罪,但此时他已经名誉扫地,仕途已经上去了。

出狱不久,唐寅的第二任妻子何氏在他27岁时离他而去,弟弟和弟媳也要求分居,使他再次遭受痛苦。好在他的青楼好友九娘一直安慰他,让他没有沉沦,走出低谷。不久他和九娘成了夫妻。

此后,他潜心绘画,画工画技大有长进。屡遭打击的唐寅,从此对封建科举和功名持轻蔑态度。晚年精神空虚,“皈依佛门,名六如”。54岁的唐寅于1523年结束了他的一生,他的书画被文徵明等朋友保存。

来自网络。

和玄宗、杨贵妃等历史情爱经典一样,今天人们意识中的风流唐寅也是被后世文人渲染的。

《冯梦龙《唐解元之笑姻缘》中有比较完整的唐伯虎点秋香故事版本。除此之外,明代还有其他版本,比如《风流韵响》。有人说唐寅娶了九个老婆,有的甚至赚了《九美图》。事实上,这是不正确的。唐寅只出过三任妻子,分别是初婚的许,因性格不合而离婚的何,陪伴他走到人生尽头的九娘。至于“秋香”,和故事本身一样,只是杜撰。

唐伯虎(1470年-1524年)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唐伯虎,又是什么样的呢?

可以用这样几个词来形容:家世没落,才华横溢,命运多舛,落魄而死。

唐寅,字伯虎,1470年出生于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是明朝中后期的著名画家、诗人、书法家,与同为苏州人的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徐霞客曾祖父)并称“吴中四才子”(又称:“江南四大才子”)。

唐伯虎最大的成就在诗画,**《唐伯虎点秋香》中说的是“诗画双绝”,这个说法很贴切,特别是他的画,如今大多保存在台北博物馆和流落在世界各地,已成稀世珍品,价值连城。早在2013年,唐伯虎的一幅立轴《庐山观瀑图》以3亿美元起拍,经过120轮叫价,最终以5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6亿元)的天价成交,这是笔者所知道的身价最高的一位中国画家,足以证明其在书画艺术上的造诣。

《庐山观瀑布》唐寅

除了《庐山观瀑布》,还有《落霞孤鹜图》、《杏花茅屋图》、《春山伴侣图》、《秋风纨扇图》等多幅著名作品传世。

《落霞孤鹜图》唐寅

犹如**中那样,唐伯虎也是一位诗人,最著名的要数《桃花庵歌》: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桃花庵(意境图)

唐伯虎出生于官宦世家,三代以上都是地方大员,但到了他的父辈这一代,家道已经中落,父亲是当地一家小酒馆的老板,只能算得上苏州的一个富裕家庭,并不是以前的地方权贵阶层。

唐伯虎自小聪明伶俐,过目能诵,父亲也希望他读书博取功名,加上祖传基因,唐伯虎不仅是一位超级学霸,15岁以第一名补苏州府府学附生,更在绘画、作诗、书法等方面进步飞速,很快他就成了当地的一位名人,结交了很多当地的社会名流,包括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等人,江南四大才子之名从此传开。

在封建时代,科举几乎是选择官员的唯一途径,只要考的好,仕途会一片光明,按照唐伯虎的聪明才智和他后来的成就,考取功名易如反掌。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在唐伯虎24岁时,家里突发重大变故,在短短的一两年时间里,他的父亲、母亲、妻子、儿子相继去世,妹妹不堪家庭变故自杀身亡,只留下他和弟弟唐申两个人。

家庭突发变故,五位亲人离世,对唐伯虎身心造成巨大打击,失去家庭顶梁柱,一心考取功名的唐伯虎也就失去了经济来源,一度变得十分消极。还是在好友祝枝山的多次劝说下,他才再次鼓起了继续活下去的勇气,把心思放在了学业上。

几年之后,唐伯虎28岁那年,应天府乡试时考取第一名(解元),相当于现在几个省的第一名,因此唐伯虎又被人们称作“唐解元”。

从此,唐伯虎的名气更大,按照这个成绩,在会试时至少也能中个进士,今后极有可能成为中央高官或者地方大员,可以说前途无量,一些地方官员、社会名流纷纷与他结交。

《王蜀宫妓图》唐寅

没想到的是,一个更大的变故正在前方等着他——科场舞弊案。

乡试第二年就是会试,29岁那年,唐伯虎进京参加最重要的一场考试——会试。在去参加会试的路上,他与同去赶考的江阴人、富家公子徐经相识,正好那年主考官叫程敏政。程敏政是明朝时的一位神通,与东汉神童孔融、唐朝神通李泌齐名,他父亲是兵部尚书,10岁时就被特招到翰林院读书,后来考中进士,一甲第二名,即“榜眼”,也就是说全国第二名,而且他是同榜350名进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这年会试时,程敏政出的题目相当冷门,所有参加会试的人当中,只有唐伯虎和徐经两个人做对,这在历史科考中几乎是没有前例的,也就是说如果唐伯虎不存在作弊的情况,他很有可能是当年的状元,也就是说全国第一,徐经有可能是全国第二。

但是,这个结果是其他学子所不能接受的,其中有人就向上告发,说科场舞弊。结果程敏政、唐伯虎、徐经三人被抓,在严刑拷打下,徐经供出了自己买通程敏政家仆,获得考试题目,与唐伯虎提前做出答案,因此两人考出最好的成绩。

这就是著名的“徐经科场案”。

《秋风纨扇图》唐寅

不过,关于这次科场舞弊案的具体情况说法不一,但唐伯虎受牵连是事实。

唐伯虎被判永不录用为官,只给了他一个偏远地区的小吏职位,还不算系统正式编制。这对于二十多年寒窗苦读的唐伯虎来说,一切希望都破灭了。

世间从此少了一个平庸的文官,多了一位伟大的画家。

唐伯虎有文人的清高,他拒绝了组织的安排,选择回到老家,从此开始了他穷困潦倒,以卖字画为生的后半生。

回到家后,他的第二任妻子何氏离他而去,他的弟弟也提出与他分家。

万念俱灰的唐伯虎,从此没有了任何牵挂!

他选择喝酒、纵情声色、吟诗作画来打磨时间。

唐寅书法

因为名声在外,唐伯虎吸引了宁王的注意,宁王朱宸濠是明朝宗室,把唐伯虎拉拢到身边为自己办事。落魄的唐伯虎重新点燃希望,他离开苏州,来到江西宁王府上做事,但很快他发现宁王想造反,于是唐伯虎假装疯疯癫癫,甚至不惜脱掉衣服到大街上裸奔,以此证明自己已是一个废人。

唐伯虎靠装疯卖傻逃离了宁王府,回到苏州,继续他穷困潦倒的生活。

期间,他靠卖字画为生。

在苏州桃花坞里买了一小块地,盖了一间桃花庵,这里成了他最后的家,在这里创作了著名的《桃花庵歌》。

民间传说在唐伯虎36岁那年,他在风月场合认识了名妓沈九娘,这位红颜知己陪伴他走过了余生。

1524年,一代才子唐伯虎去世,享年54岁。

临死前,唐伯虎留下绝笔诗: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

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他死时,已经家徒四壁,还是好友祝枝山出钱把他安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109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