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如何满足小孩的底层情感需求?三岁看老

「正面管教」如何满足小孩的底层情感需求?三岁看老,第1张

我是十八罗汉,来自深圳,推广正面管教,让更多的家庭受益。分享下自己的 育儿 经验。一块来思考和探讨答案。

先分享几句话。

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简尼尔森

如果你在管教孩子的过程当中,感觉到痛苦,那么你的方法一定是错的。

—简尼尔森女儿

亲子教育中,

既充满爱意,又明确边界,

你会发现

小孩给予你的

远大于

你给予小孩的

这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

—十八罗汉

对于以上,是不是心有疑惑呢,和大家一起先思考,看到最后,再回来思考这几句话的答案。

大家有碰到过下述场景吗?

1)家里来客人,大声喧哗跑来跑去。

2)小孩子哭闹要零食,哭闹要坐摇摇车,要么不肯洗澡,要么洗完又不肯出来,大家碰到过吗?

3)你忙着自己的事,他跑过来在你身边做出各种干扰你的动作,哪都不去,就在你身边转悠。

为什么会有这些行为呢?

首先来分析下,这些常见的“不良”行为?一般分为下述几类:

1寻求过度关注

2寻求权力

3报复

4自暴自弃

当出现这些“不良”行为,你会怎么办?

01察觉到孩子的不良表现(哭闹,粘住你,扔东西)

02你此刻真实的感受(又爱又无奈?不耐烦?生气?不安?)

03分析孩子行为背后的深层需求(寻求关注,寻求安全感,寻求爱和归属)

04大人正确的回应(责备?惩罚?打骂?)

基于人的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其实这些都属于孩子在寻找自己的爱和归属的底层 情感 需求,而他自身是不知道自己的深层动机。三岁之前的小孩需求其实非常简单,很容易辨别哭闹的背后需求

生理需求:饿了渴了困了;

爱和归属感的需求:要抱抱。

给予足够地爱和关注,亲密接触,解决孩子的底层需求,“不良”行为会大大减少。其实,父母用心体会,清晰地感受,这不只是单向地给予,小孩天生拥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会成千上百倍地回馈给你治愈,修复,安宁,力量。

注重日常的情景创造,有一个关键点,把爱用清晰地用语言表达出来:

情景1:晚上回到家开门,你会怎么做?

“来,给爸爸一个拥抱”,他会开心的跑过来。

情景2:日常生活

“爸爸妈妈很爱你,不管任何时候。”

情景3:带他下楼玩顺便扔垃圾

“一块出去玩咯,帮爸爸个忙好吗,提着这个垃圾一块下楼。”

情景4:因为不舒服哭的时候

“爸爸很理解你的感受,你现在很烦躁/很生气/很委屈对吗”,边安抚他的背脊。不一会就不哭了,甚至转哭为笑。

情景5:因得不到等,哭闹

“爸爸很爱你,但感觉你现在不尊重爸爸的感受,爸爸会暂时离开一会,一会回来。”,让他先哭三四分钟,回来和他一起解决问题。

情景6:当会一项新技能时,

“你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这件事做成了!做的好。”

情景7:若尝试失败了

“你尽力了对吗?感觉如何?”,目前他还不会说话。

情景8:摔倒了,但不严重。

立马靠上去,但不要立马去扶,“不小心摔倒了,虽然有点点疼,爸爸知道你这次自己能搞定的,对吗”。摔倒后自己爬起来,培养他的独立性和勇敢。

1对个人能力的感知力

#小孩能感知到啊,“这事我有能力,我可以。”

2对重要关系价值的感知力

#“我的贡献是有价值的,大家需要我。”

“我值得被父母深爱,不管走多远,只要回头,他们就在背后从未远离。”

3对自身力量影响的感知力

#“我能够影响身边的人和事情。”

4对内省能力的感知力

#“有能力理解自我感受和情绪,做到自律以及自我控制。”

5对人际沟通能力的感知力

#“善于与他人合作,并且在沟通协作协商分享共情和倾听的基础上建立友谊。”

6对系统把握能力的感知力

#以有责任感,适应力,灵活性和正直的态度来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限制以及行为后果。

7对判断能力的感知力

#运用智慧,根据适宜的价值观来评估局面。

1严厉—过度控制

有规矩没自由;没有选择;

一句话总结,“我要你怎么做就怎么做”

2娇纵—没有限制

有自由但没规矩;无限制的选择;

一句话总结,“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3正面管教—有权威的,和善而坚定

有规矩也有自由;有限制的选择;

一句话总结,“在尊重别人的前提下,你可以选择…”

1和善而坚定?

—尊重和鼓励,

2孩子感受到了爱和归属感?

—亲子心灵纽带

3是否长期有效?

—惩罚短期奏效,长期负面

4是否教给了孩子有价值的 社会 技能?

—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善于解决问题;敢于承担责任;乐于贡献;愿意合作。

父母也要勇于不完美:承认;和好;解决。

和善

1娇惯和不让孩子有任何失望都是不尊重孩子;

2既尊重孩子,也尊重自己(你尊重你的感受很重要!)

3用语言表达对孩子感受的理解才是尊重

4尊重自己

—不允许孩子以不尊重的态度对待你;

小孩以哭闹来要求得到某物

处理流程:宝贝儿,描述感受+表达看法+“我会暂时走开”+“我爱你,尊重我。”+一起解决问题

坚定

1目的—设定规则,意在保障安全,适应 社会 和人际沟通个人责任等良好品格。

2制定和实施规则时,务必让孩子参与进来。(四岁以下,家长代行设立,也要和善而坚定)

3违反规则时,不惩罚不说教,尊重对待。

和善而坚定常用语

“我们在乎你,会等到我们能互相尊重时再继续说;”

“我知道你能想出一个好办法;”

“等一下就轮到你了。”

“儿子,我看得出来你很失望/生气/心烦等。”

关于自尊

1自尊而不他尊。

自尊不取决于外在他人的评价。避免出现“讨好者”或“总是寻求他人认可”

2教孩子学会自我评价,而不是依赖别人赞扬或观点。

3教会孩子“把犯错误当成学习的大好时机。”

4有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

关于 育儿 的几个基本概念

1孩子是 社会 人(七大感知能力)

2孩子首要的目的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

3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

4犯错误是学习的好时机

此时,父母和孩子都要勇于不完美

承认—我犯了个错误;

和好—我向你道歉;

解决—让我们一块来解决问题。

5务必确保把爱的讯息传递给孩子

1务必语言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

2表达对孩子行为的同情同理心,而不是宽恕他人的行为。

3语言表达出告诉孩子你的感受。

4让孩子关注解决问题。为了避免再次犯错,可提建议或者提问引导达成共识。

比如,孩子吃饭时,就不吃,把勺子扔了,你会怎么做?

比如,孩子一定要吃糖,不给就哭,你会怎么做?

作为家长的你,你是不是会直接责备?甚至直接打骂?这都是惩罚。一惩罚,立马不要了或者哭声停止,或者哭得更厉害。

惩罚,短期奏效,长期有作用,特别有些习惯性的严厉惩罚,可能会伴随一生。

惩罚的几种表现

1体罚打骂;

2语言暴力;

3冷暴力,有意疏离

惩罚带来的长期恶果

愤恨;

报复;

反叛;

退缩:自卑;偷偷摸摸。

惩罚,会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我不值得被爸爸妈妈的爱,我不配。我要讨好爸爸妈妈,才能不被惩罚。

这可能会让孩子变成“讨好者”和“总是寻求别人认可的人”。这些孩子成年后可能会形成一种完全依赖于别人的观点的自我概念。

情景例:看到孩子玩完玩具,你告诉他要自己收拾好哦,他自觉做了,这时大家会怎么做?

定义:

赞扬—表达令人满意的评价,美化认可。

鼓励—鼓起勇气,激励,促进。

区别

赞扬—地位居高临下;指向结果;评价对象是人

“好丫头!妈妈为你感到骄傲!”

“你真懂事!妈妈很高兴!”

鼓励—地位平等;指向行为,鼓励改进;具体实质,引导内观感受。

“做得好!通过自己的努力把玩具收拾好啦,收拾是个好习惯。爸爸很高兴!”

“你尽力了,感觉如何?”

两者控制点不同:

赞扬,为他人而改变—关注“别人会怎么想?”

总是寻求他人的认可,他人认可就有价值。

鼓励,为自己而改变—关注“我是怎么想的?”

“内省,能力,自我价值”

觉得自身有价值,无需他人的认可。

长期效果:

鼓励:让孩子自立,自信。

赞扬:依赖于他人评价

赞扬的长期负面作用

可能会让孩子变成“讨好者”和“总是寻求别人认可的人”。这些孩子成年后可能会形成一种完全依赖于别人的观点的自我概念。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对一开始分享的几句话有了各自的答案了吧。

推广正面管教,让更多的孩子和家庭受益。

十八罗汉,亲子教育正面管教专家

有意一对一深入咨询者,请V我。

前段时间,在之前的文章里,我说到中国最缺乏3种教育:性教育、爱的教育和死亡教育。中国孩子的爱情观,大部分来自于偶像剧,或者是从血和泪中学习的,而不是来自于父母,这是教育的失职。

有读者留言,希望我们再深入说一说爱的教育。在我看来,爱的教育分成两步,首先是对父母的教育——父母应该理解孩子每个阶段的爱情发展规律,知道怎样才是正确的引导方法,然后才能去谈对孩子的爱情观教育。

所以今天,我们就先来聊聊孩子的爱情发展规律吧。

一、孩子爱情发展的3个阶段

《孩子的小宇宙》这部纪录片,我已经提到很多很多次了,因为里面对孩子的纪录很真实,包括这群4岁孩子之间的“情感纠纷”。

这一天,4岁的礼顿藏着一个小心事——他喜欢上了一个女孩,美莲路。

一整天他都跟在美莲路身边,尝试博得对方的好感。他问美莲路:你可以嫁给我吗?

可是美莲路说:我要嫁给别人,那是我以前最好的朋友,他的名字叫丹尼尔。

礼顿问:为什么你要嫁给丹尼尔,不嫁给我呢?

美莲路回答:因为他很强壮,我已经亲过他了。

听到这个回答,礼顿露出了非常失落的表情。

而另外一边,男孩亚瑟也很伤心,因为自己喜欢的女孩,喜欢的却是另一个男孩。

节目里的心理学专家说:幼儿园里的浪漫关系,虽然看起来好像是过家家,但是心理学研究表明,4岁大的孩子,已经可以体验到爱情的情绪了。

我是非常能理解这一点的。幼儿园的时候,我也喜欢过一个小男孩,到现在还记得那个小男孩的名字呢。虽然那个时候不知道这种情绪是什么,但却非常清楚的记得,这种情绪和对其他朋友的情绪是不一样的。大家也可以回忆一下,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感觉。

儿童性教育专家胡萍把孩子爱情的发展分为了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3到6岁左右,是孩子的“婚姻敏感期”。

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开始能体会到爱情的情绪了,有甜蜜、快乐,也有思念、痛苦、孤独、无助。对这些小小的孩子而言,情感中的各种酸甜苦辣都是非常真实,甚至波涛汹涌的。这种体验,是他们情感发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他们可能会用一些看起来有点“幼稚”的方式去吸引对方的注意:翻跟头、拽头发……想要和对方玩角色扮演游戏,过家家、举办婚礼。但是,他们对感情、婚姻的认识还停留在:我可以和喜欢的人结婚,这样我们俩就成了最好的朋友,就像爸爸和妈妈那样。

第二个阶段是6岁到11岁左右。

这个阶段的孩子,对爱情的表达方式更接近成年人了。他们会希望独处,会传纸条、会采用送礼物的方式讨好对方,甚至想要购买昂贵的礼物。

第三个阶段是青春期。

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体验到性冲动,所以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性冲动、整理爱情观、学会承担爱情的责任。

二、应对年幼孩子爱情的原则

一说到爱情,中国家长的脑回路一般是这样的:

中学以前孩子的爱情≈早熟≈以后会变坏

中学以后孩子的爱情≈性行为≈羞耻

我们需要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孩子的爱情。

大家可以想一想,在人类的生命当中,每一项成年之后要使用到的能力,都需要从小开始练习。我们要从小练习语言,长大后才能成熟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要从小练习思维能力,长大后才能成熟的解决问题。

那么,经营爱情的能力也是如此。我们不能期望这项这么重要和复杂的能力,被压缩在青春期后的几年里密集的完成。它同样需要长期的体验和练习。

其实,人类的进化已经为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设置好这个阶段的任务了,这样的情感发展规律,是被写入了DNA的。

像前面说到的4岁小男孩礼顿,他从吸引美莲路注意的过程中,学习到了勇敢去追求自己的情感;从被拒绝的失落中,学习到了怎么处理自己的情绪;从与美莲路过家家的过程中,学习了怎么和异性相处、分工、合作。

那么,当孩子告诉你他“恋爱”了,我们应该怎么应对呢?

第一原则:尊重

《零零后》这部纪录片很多人应该都看过,其实它的背后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

幼儿园里有一个小女孩叫依依,她很喜欢常驻幼儿园跟踪拍摄的摄影师刘德东。在刘德东结束拍摄要离开幼儿园的时候,依依对他说:“等我上小学了,就变成了大女人,那个时候我会穿漂亮的裙子,你就不认识我了。”刘德东真诚的回应说:“依依,你变成蝴蝶我也认识你。”

离开两个月后,刘德东回到幼儿园看望孩子们,依依却不肯去见他。她坐在楼梯上矜持的等待。等了很久,她突然要幼儿园的贺老师带她到楼上换裙子,贺老师明白她的心思,带她上楼拿裙子。这时依依却哭了起来,一边哭一边说:“来不及了!来不及了!”幼儿园的园长看到了这一幕,立刻赶下楼去把刘德东找来。

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挺感动的,因为这几个成人对依依充分的尊重。

在说到孩子的情感时,我们需要理解两件事。

一是他们尽管年纪很小,经历的感受却是真实而深刻的;二是孩子们只是在体验感情,他们的感情并不必遵循成年人的标准。在未来,他们会从父母的示范和教养中,慢慢构建起正确的爱情价值观。

所以,不要嘲笑孩子:“羞羞脸,这么小讲什么喜欢不喜欢"、“哎哟这么小的孩子还会伤心啊”;

不要否定孩子:“你怎么喜欢这样的男孩子,脏兮兮的淘气死了”、“你长大以后就不会喜欢他了”;

不要取笑孩子:“小花花公子,今天喜欢这个明天喜欢那个”。

我们要做的,只是认真的倾听、真诚的回应——倾听孩子的想法,为他们感到开心,询问他们需要什么帮助,在他们沮丧、失望的时候耐心安慰和陪伴。

从小在父母这里得到尊重和回应的孩子,长大后才会把自己的感情生活告诉你,不是吗?

第二原则:不提前唤醒

我曾经看过一个新闻,有个幼儿园为一群孩子举行“集体婚礼”,大概是为了践行先进的教育理念吧。但我很不赞同这样的做法,包括很多家长喜欢开孩子的玩笑:“你们以后做老公老婆好不好啊”、“你喜不喜欢他啊”,都是不合适的行为。

每个孩子的情感发展不一样,就像我在关于性教育的文章里写到的一样,有问必答、有问才答,不要提前唤醒孩子的好奇心。

第三原则:告诉孩子行为的界限

尊重孩子不等于顺从孩子所有的行为。其实每个阶段,我们都有机会对孩子进行正确的爱情观教育。

比如,4岁的孩子可能会跟你说:“明明要我和他结婚,所以我要和他举办婚礼了。”这时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别人说的都不算,你要和你自己喜欢的人结婚。”

比如,我们可以告诉8岁的孩子:“这个女孩拒绝你了,你要尊重她的选择。”

当然,我们更需要告诉步入青春期的孩子,爱情的责任、性行为的后果和保护自己的重要性。

爱情教育,不是鼓励或者禁止孩子的爱情,而是在尊重的基础上,告诉孩子在爱情中的权利和责任。对此避而不谈,让孩子无知也无畏,才是我们的失职。

犯犟是一种反抗。反抗不一定是坏毛病。所以,可别小看这个不讨人喜欢的反抗期,它是孩子个性形成的关键期,父母养教的态度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专家认为,反抗行为有时候意味着孩子有其独立自主的想法,不受干预也不受支配,这正是孩子发展判断力的良好时机,值得父母重视。若只一味要求孩子服从你,那么他(她)的判断力自然就难以发展。

作为家长,觉得孩子不顺从,是在与自己作对,可能在感情上一时不能接受孩子的这种倔强、这种顶撞。其实,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反抗可能是无意的,只是一种独立和自主精神的体现,家长大可不必为此烦恼。想当初,自己还不是这样过来的?只是现在的孩子胆子大了些,这种“犯犟”来得早了些。所以要理解: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可喜的、重要的素质,不要有意无意地去压抑它。

孩子犯犟的时候,首先要冷处理,但又要尽快地沟通。

1、不管孩子为何而犯犟,大人首先要冷静,理解孩子的情绪。呵斥他(她),性子上来只会是火上浇油,自己也会自讨没趣,缺乏风度,伤孩子自尊,扫自家威信。毕竟你是大人,他(她)是孩子。“呆会儿再说”、“明天再说”、“下次再说”、“找到机会再说”是眼下最好的处理办法。

2、我们还可以把孩子犯犟视为是他(她)自由表达自己感情的时候。虽然只是儿童、少年,他们也开始有了自己的主张,但主张常常是充满矛盾的,当他(她)表达不清或不知怎么办时,也许只能借发火来“自助”。你要能最终控制局面,就最好先给孩子一个发泄情绪的机会。大闹的时候随他去,阵势减弱时开始安抚他,没脾气的时候再行严格教育;或者用其感兴趣的玩具、话题或什么事情吸引他(她)进入下一个活动。

3、包容孩子一时犯犟,不是纵容他,必须尽快的“秋后得算帐”。待他(她)冷静下来,而且机会又合适,可以讲讲道理,表明自己不满地态度,对事情的看法,以及对孩子的要求。诸多家长与孩子沟通不良的个案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孩子自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在对他说话时,比较多地从“应该对孩子说什么”角度出发,而很少考虑“怎样说孩子才接受”。这样就忽视了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知识容量、心理特点、生活经验以及社会背景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并且是处在一个日益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如果家长对孩子说话的内容、方式,不能与孩子的变化相吻合,结果只能是家长的话孩子越来越不听,或者“听不懂”。 孩子只接受乐于接受的内容和方式。因此,家长有必要研究怎样同孩子说话。要以平等的姿态,征询孩子的意见,给孩子留出选择的余地。既维护了孩子的自尊,孩子又乐意听你的话,就不会轻易跟你说反话了。

4、家长也该经常自我反省。当孩子出现“犯犟”后,认真的想想孩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仅要从孩子身上找原因,更要学会从自己身上或其他方面找原因。我在网上征询这一话题时,网友们不乏这样的妙招:孩子都有犯犟的时候,首先你得理解;但先得培养孩子有好的习惯;多看一些这方面的书吧,大人也是要经常学习的;自己的孩子自己应该清楚;因材施教,慢慢来吧……

教育其实就是因势利导。孩子的成长之路也有许多站台,让我们在下一个站台等孩子。

三 “发犟劲”就是心理学讲的逆反心理。一般在儿童两岁左右比较明显,到了这个年龄,“忽然”事事都要和你对着干了,也就是说“发犟劲”。你的孩子才一岁半,可能这种逆反心理出现得早些。 两岁左右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反抗期,过了这个时期(大约一两年),就会好了。到少年期又有一个反抗期,是第二反抗期,好端端的孩子,又会常常出现“风暴”。 造成这种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是儿童自我意识的萌芽。过去,他好像只是“父母的延长”,没有自我,随着生理的发展,心理的成熟,开始有了“我”的意识。我的小熊、我的牛奶、我要玩水,我要搭积木……,碰到阻拦,就用暴力,用哭闹来对抗。再说这种暴力、哭闹,往往又能解决问题(要的东西得到了,想做的事做到了),于是碰到类似的问题仍如法泡制,给家长带来很多的问题。 对待逆反心理有许多方法,关键在于量体裁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下面提出一些办法,你看看什么适合于你的孩子: 首先,要在思想上认识孩子在一般时间忽然变得不听话,和你对着干,是他在发展过程中要经过的阶段(当然有的孩子轻一点,有的孩子重一点;有的孩子出现得早一点,有的孩子出现得晚一点;有的孩子时间延续得短一点,有的孩子延续得长一点,都是正常的),不是变“坏”了。他的这种表现,有其生理,心理的原因,不要紧张。 其次,不要和孩子直接顶撞。你自己也有体会,比如硬把他从浴盆里抱起来,遭致一场哭闹的风暴接踵而来。这个年龄的儿童自控能力还很差,他往往一个劲儿做下去,不会改变。 第三,要疏导。最好的办法是转移注意力,这个年龄的儿童注意力很短暂,你给他一个更有兴趣的东西,他会马上忘记坚持很久想要的东西(或事情)。比如你给她一只小绒熊,她马上就刹住了哭闹(也可以说给她台阶下了),这远比硬抱她起来好。 为了以更有兴趣的东西来替换他坚持要的东西(或事情),你可以在平时买几件他喜欢的类别的玩具,以便在他哭闹时拿出来。比如他喜欢玩汽车或拼图,你就可以买新的小汽车、新的拼图,待需要时取出,这会给他很大的惊喜,从而忘却原有想要的东西了,也就是解决了发犟劲的毛病。 第四,要宽容,并善于等待。逆反心理在两三岁(也有早一点,晚一点的)时比较严重,孩子在这个年龄段出现一些不听话的现象,如果不是原则性问题,就不必抓住不放,唠叨没完,过了一段时间,他会控制自己的。

四 发脾气是宝宝宣泄愤怒的一种形式。发脾气对儿童来说是常有的事,2~3岁的孩子发脾气就是为了表现自己的独立性和反抗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到5~12岁就能用语言更多地表达思想,这时发脾气的次数就会逐渐减少。

如果孩子把发脾气作为解决问题的唯一或是有效的手段,尤其是这种情况延续了相当长的时间以后,家长对这一严重问题就不能忽视了。特别是孩子大发脾气,表现出情绪失控,有时像火山喷发一样地发作,伴随着大声尖叫,甚至摔砸物品和在地上打滚,小儿还可以出现呕吐、遗尿和屏气发作,如果有的孩子出现踢人、打人的现象就是一种病态的表现了。

实际上孩子发脾气的主要原因在父母。

大多数父母对孩子发脾气趋向于退让,往往屈从于一个又哭又闹,大发其火的小孩。常此以往,孩子会发现发脾气是控制局势的最佳手段,而且一有机会他就会施展出来 ,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在无形之中会促使儿童将发脾气变成是一种坏习惯,在独生子女中此问题尤其严重。另外,长期与爱发脾气的成人生活在一起 ,也是导致发脾气的原因之一。孩子发脾气如不及时纠正,将影响他对环境适应能力的发展,使他难以正确应对挫折并影响健全人格的形成。

对于常发脾气的孩子 ,父母应该积极采取措施,以防止孩子养成好发脾气的坏习惯。下面几种方式值得借鉴。

父母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当你遭受挫折,火冒三丈时,要注意孩子很可能在模仿你处理问题的方式。如果你动辄勃然大怒,又怎能期望孩子控制好情绪呢?

适当满足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要

孩子处于饥饿和疲劳状态下易发脾气,这一点父母都很清楚,但对孩子的心理却重视不够,不知哪些是正常心理需要。如3岁孩子独立意识增强,出现自己抢勺子吃饭,2~3岁儿童有游戏和交友的需要,父母是否正确对待孩子的情绪的控制有很大的影响。

精简不必要的管教

事事对孩子管教过严也会引发孩子的坏脾气。所以,父母应减少过多的管教,只在必要的情况下才对孩子给予限制。

注意早期发现坏脾气的苗头

鼓励孩子把心中的不快倾吐出来。一旦发现孩子的情绪有发怒的可能,应立即提醒他,也许有些事情正在困扰他,需要你的帮助。如果孩子表示有困难,你可以说出你对问题的猜测,如“你在学校有什么不愉快吗?”“你对要你打扫房间很不满意吗?”即使孩子否认了你的猜想,但又逐渐安静下来,这也是非常好的一个迹象,问题可能被你说中了,他只是暂时羞于承认。父母表现出的这种理解和关心能够有效地减缓孩子对不愉快的情绪。

转移注意和松弛训练

孩子生气时父母除了表示对他理解和关心外,还要尽量分散他的注意力,引导他做些愉快的事情。对大一些的孩子,可通过活动不同部位的肌肉(散步或其他体育活动)来放松孩子的精神和身体,有规律的呼吸也有助于身心的松弛。

培养孩子广泛兴趣和爱好

在不影响孩子学习的情况下,可引导孩子画画、下棋、弹琴等,逐渐培养他广泛的兴趣和爱好。让孩子有适当发泄的机会

如果坏脾气已经形成,一要采取冷处理,在其发脾气时故意忽视不理,让他慢慢冷静下来;二要选择适当的方式让他发泄出来

如通过交谈法使怒气宣泄出来,用转移法分散怒气,用自我安慰法合理升华以及用奖惩法矫正他。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狭义质机体受到生活环境中的刺激时,生物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暂时性的较剧烈的态度及其体验,有愉快、悲哀、愤怒、恐惧、忧愁、赞叹等;广义则包括情感,社会需求及荣誉的获得等方面。

情绪体验与人活动具有密切的联系。它是有机体在社会环境中,特别是在人际交往中发展起来的,具有很强的社会性。情绪影响着人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贯穿整个人生。

既然情绪是逐渐发展起来的,儿童必然就会有不稳定,不成熟的特征。而且由于每个人所处环境不同,情绪表达也就不尽相同,如意大利儿童情绪反映就强烈,而中国儿童情绪反应的强度就差得多。当然,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也不能忽视,所以孩子遇到事情出现相应的情绪变化,即使有些过分也不足为怪。

如果孩子的情绪变化过于强烈而且不稳定,与其他儿童相比又明显不同时,要警惕有无心理障碍。需要注意的心理障碍有惊恐发作、儿童躁郁症、儿童癔病等。这种情况要及早咨询儿童心理卫生工作者或带孩子去儿童心理卫生诊所求医

常言到: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不会说话的父母。

si岁的孩子正是形成性格的关键时期尽量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那样对孩子的性格塑造有很大影响的

父母们要引以为戒了值得学习哟!!

不是所有男孩子都得有个模版,必须是坚强乐观的,人和人之间的具体个体差异,决定了其实个性跟性别关系还真不大。如果按照男孩子都该是开朗乐观坚强的逻辑,那女孩子还都得温柔善良可爱天真喽?那某些女汉子的形成不就让人觉得这样的存在匪夷所思了吗?

男人里也有大男人,小男人的区别,而且你家孩子才四岁……这能看出他什么来?

其实也不用这么大惊小怪的,不过就是在广告里看见了妈妈变老孩子长大的场景你的孩子哭了吗?这有什么可惊讶的?证明你平时对孩子比较细心温柔,你的宝贝喜欢你,不舍得让你变老呗!他难过也不过是因为将心比心了,所以设想自己长大,妈妈却变老感觉伤心难过并且很舍不得……感觉你的孩子这么有爱心,你应该高兴才对。难道非得你孩子看完之后啥感觉都没有,妈妈变老就变老呗……然后欢快的调台去看动画片,这种没心没肺的反应,你才觉得这像是男孩子的反应吗?

个人觉得这孩子可能只是比较聪明,也比较知道谁对他好,更很爱你这个妈妈,才会有这个反应。

您的孩子太乖了,一般来说,很少有孩子会在四岁的时候就懂得妈妈在身边的可贵,甚至因为妈妈变老难受到哭泣的。

其实可以趁机教孩子平时多给妈妈帮忙,比如拿个东西,倒个垃圾,帮妈妈买酱油泡茶之类的小事情,让他产生帮助妈妈减轻负担,可以让妈妈不那么快变老的意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110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