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有情感?

人为什么会有情感?,第1张

人为什么会有情感?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五花八门:因为有爱;这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人若没有情感,就如行尸走肉;等等,这些回答都是答非所问,牵强附会。要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情感的本质及情感对于人生存与发展的实际意义上考察。

一、情感的本质是什么?

心理学把情感定义为:“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从这个定义可以了解到:情感是一种主观体验、主观态度或主观反映,属于主观意识范畴,而不属于客观存在范畴。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主观意识都是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情感是一种特殊的主观意识,必定对应着某种特殊的客观存在,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找到这种特殊的客观存在。

不难发现,“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实际上是一个典型的价值判断问题,“符合人的需要”就是事物的价值特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态度”和“体验”均是人对事物的价值特性的认识方式或反映方式,这样,心理学的情感定义又可表述为:“情感是人对事物的价值特性所产生的主观反映”。情感所对应的客观存在应该是事物的价值特性。由此可得

情感的本质:情感就是人类主体对于客观事物的价值关系或利益关系的一种主观反映。

二、情感与价值的辩证关系

情感与价值的关系是主观与客观、意识与存在的关系,而后者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因此价值与情感的关系问题也是价值理论和情感理论的基本问题。价值与情感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情感以价值为基础。情感是人对价值的主观反映,尽管这种反映总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偏差,甚至还会存在着严重的偏差和完全的颠倒,但从总体上讲,情感的变化总是以价值为基础,主要表现在:情感的基本状态取决于价值的基本状态,情感的总体规模取决于价值的总体规模,情感的变化范围取决于价值的变化范围,情感的作用方式取决于价值的作用方式,情感的强度与方向取决于价值的大小与正负,价值一旦变化,情感迟早要发生变化。

对于商人来说,互利互惠的经济往来是维持和发展彼此情感的客观基础,如果没有这种互惠性,商人之间的情感是不能持久的;对于政治家而言,政治上的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是维持和发展彼此情感的客观基础,如果没有这种互助性,政治家之间的情感是不能持久的;对于青年男女而言,工作和生活上的相互支持与配合是维持和加深爱情的客观基础,如果没有这种支持与配合,男女之间的爱情是不能持久的;朋友之间的友情主要取决于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只有不断加深彼此的利益联系,其友情才会越来越深厚,如果彼此产生了根本的利益冲突,则其感情迟早会衰减下来,并最终会转化为仇恨。

2、情感对价值具有反作用。情感对于价值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可以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⑴情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压抑、诱发、转移、强化或诱导人对某种价值的需要,可以相对自主地选择生存环境和发展方向。⑵人在情感的驱动下,可以对事物施加反作用力,并使之发生价值增值。这是人类与其它动物的根本区别。当然,这种反作用不能任意地和无限地施加,它在整体上受制于或服从于价值对情感的决定作用。

3、情感具有相对独立性。人的情感产生并运行于大脑,这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大脑内部众多因素的制约和干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偏离它所反映的价值,这种偏离现象就是情感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时间上的异步性、量度上的差异性、方式上的局限性、机制上的异化性。情感的相对独立性限制了人对于复杂价值关系的应变能力,限制了人对于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但这将有利于排除各种外部或内部因素对情感运行过程的干扰,有利于保持价值消费活动和价值创造活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4、情感与价值存在复杂的对应性。⑴它是一种多元变量的函数对应关系,而不是一种一元变量的函数对应关系。⑵它是一种统计概率的对应关系,而不是一种个体动力学的对应关系。⑶它是一种时间上的同向对应关系,而不是一种时间上的同步对应关系。⑷它是一种联系的对应关系,而不是一种孤立的对应关系。⑸它是一种多形式上的价值对应关系,而不是一种单一形式上的价值对应关系。⑹它是一种多层次上的价值对应关系,而不是一种单一层次上的价值对应关系。⑺、它是针对事物的价值特征,而不是针对事物的其它特征。⑻它是一种动态的对应关系,而不是一种静态的对应关系。⑼它是一种复杂的、对立统一的对应关系。⑽它是一种非线性的对应关系。⑾它是一种三因素的对应关系,而不是一种单因素的对应关系。

三、情感的数学分析

情感和价值观都是人类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其客观目的在于识别事物的价值关系,用以指导人的思想和行为,对于不同的价值事物形成不同的选择倾向性。研究表明,人们对于事物之间的竞争并不是对其价值量的竞争,也不是对其“价值投入产出比”的竞争,而是对其价值率的竞争,在经济领域就是对于利润率的竞争:事物的价值率越大,价值资源向其分配的方向就越明确,向其流动的速度也就越快,其发展速度就越迅猛。因此事物的价值率是事物非常重要的价值参量,体现了该事物与人之间最为基本的价值关系,它必然会反映到人的头脑中来,价值观的客观目的就是用以反映事物的价值率,即

价值观的哲学意义:就是事物价值率的主观反映值。

然而,仅仅认识事物的价值率是不够的,人仍然无法真正确定对于该事物的价值资源的投入原则(投入方向和投入规模)。理论证明(即中值价值率分界定理):当事物的价值率大于主体的中值价值率时,主体就会不断扩大其作用规模或增加其价值资源投入量;相反,当事物的价值率小于主体的中值价值率时,主体就会不断缩小其作用规模或减少其价值资源投入量。可以看出,事物的价值率与主体的中值价值率的差值(即价值率高差),是事物最为重要的价值参量,它从根本上决定着人对于该事物基本的“立场、态度、原则和行为取向”,决定着人对该事物的价值投入方式和投入规模,因而必然会反映了人的头脑中来。情感的客观目的就是用以反映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即

情感的哲学意义:就是事物的价值率高差的主观反映值。

人对于所有事物所产生的情感可以组成一个数学矢量,称为情感矢量。

情感矢量:人对于所有事物的情感所组成的数学矢量,称为情感矢量,用M来表示,即

M={μ1,μ2,…,μn} (1)

其中,μi是指人对于第i个事物所产生的情感。

情感矩阵:如果其中的每个事物又由多个更具体的事物所组成,则人的情感可用一个二维的情感矩阵来描述。

M={μi×j}m×n (2)

同理,可以定义n维情感矩阵。

进一步发现,情感可以进行各种并集运算、交集运算和合成运算。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情感数学模型。理论证明,情感的强度与事物的价值率高差的对数成正比,因此情感的运算在本质上就是价值的运算。

情感数学模型的建立,为情感机器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如果机器人一旦具有了情感和意志,就能够在复杂的环境条件下,了解和猜测主人的价值取向和决策思路,灵活性、积极地、创造性地进行活动,使其运行过程具有更明确的目标性、更高的主动性和更强的创造性,圆满完成主人交给的各种复杂的工作任务,从而在更大的工作范围取代人。总之,情感不仅是人情味的唯一来源,还是灵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唯一来源,情感的赋予将使机器人具有了信息的自组织功能,使其具有自我生产、吸收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因此情感机器人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成熟期信息社会主要标志。

四、情感强度第一定律

情感是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值,虽然,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在根本上决定着人的情感强度,但在一般情况下,情感的强度并不与事物的价值率高差成正比,而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关系。为了探索这种特殊的函数关系,首先了解一般意义的刺激与感受的生理过程及强度定律。

外界某种物理刺激或化学刺激可以引起人的相应感受器官的反映,而每一种感受器官只对一种或两种形式的能量特别敏感,如眼睛对于光能,耳朵对于声能,皮肤对于热能和机械能,舌头对于化学能等。心理学指出,刺激强度与感觉强度服从韦伯定律。

韦伯定律:刺激强度的增加量与刺激强度之比值为一常数,即:

△I/I=Km (3)

这个定律最初是从人的眼睛对光波的感受性研究中得出来的,以后又发现人的其它器官的刺激感受性也遵循这个定律,最后发现整个生物界的刺激感受性都遵循这个定律,因此韦伯定律实际上是一条基本的生物规律。如果把这个定律进行数学变换,可得:

费希纳定律: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即:

μ=KmlogI+C (4)

其中,Km,C为常数,μ为感觉强度,I为刺激强度。

选取一定的刺激强度单位,就可以使费希纳定律变换为:

μ=Kmlog(1+I) (5)

情感是一种特殊的主观反映,其发生过程实际上是人脑对于事物价值特性的刺激与感受的生理过程,它与一般意义的刺激与感受生理过程的不同之处在于:刺激信号不是事物的物理或化学特性,而是事物的价值特性,具体地讲就是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即事物的价值率与主体的平均价值率之差)。这种刺激信号往往是一种抽象化的、复合型的关系信号,它既可以是复合的色彩、形状、体积、重量、声音、图象等物理化学信号,也可以是语言与文字所组成的第二信号系统,这些复合型信号代表着事物的价值特性,而不是代表着事物的某种物理化学特性。当事物的价值特性作用于或即将作用于人时,人脑将以一定的情感强度来感受它。

既然情感的产生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刺激与感受的生理过程,那么情感强度与事物的价值率高差的关系同样应该遵循“费希纳定律”,由此可得:

情感强度第一定律:情感强度与事物的价值率高差的对数成正比,即:

μ=Kmlog(1+ΔP) (6)

其中,Km为强度系数,ΔP为价值率高差,μ为情感强度。

不难发现:当情感强度很小时,情感强度与价值率高差近似地成正比;当情感强度很大时,情感强度与价值率高差的对数成正比;当价值率高差为0时,情感强度亦为0;当价值率高差趋近于-1时,情感强度趋近于负无穷大。

五、情感的五大功能

情感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归纳起来,有五个方面的功能。

1、识别价值。帮助人如何来识别价值的大小,具体而言就是识别事物的价值率大小:价值率越大的事物,就越能引起人的正向情感;价值率越小的事物,就越能引起人的负向情感。

2、消费价值。帮助人如何来消费价值。一般来说,具有正向价值的事物能够使人产生愉悦的情感,从而可以加强人对于该事物的消费规模或消费速度;具有负向价值的事物能够使人产生痛苦的情感,从而可以削弱人对于该事物的消费规模或消费速度。

3、计算价值。帮助人如何来计算价值。各种客观事物的价值状态通过情感来识别以后,再通过情感的相应运算方式来计算各种客观事物之间的价值联系,通过意志来计算自己的相应行为所产生的价值,并选择出最佳的行为方案。

4、创造价值。帮助人如何来创造价值。一般来说,具有较大价值率的事物能够使人产生强大的推动力来发展该事物的生产规模;事物的价值率越小,人对于创造该事物的积极性就越低。

5、表达价值。帮助人如何来表达价值的大小。人与人之间为了更好地实现分工与合作,一方面必须及时准确地识别他人的价值状态,另一方面必须及时准确地向他人表达自己的价值状态,包括个人的价值需要、价值观、健康、能力、素质、地位、职业、学识等,这就需要借助语言表情、面部表情、姿态表情、仪表服饰等具体的价值表达方式。

--------------------------------来自知道团队“揭秘吸引力法则”

v研究发现,人体的大脑会合成一些胺物质,刺激看神经,产生了人类所特有的各种感情。现在已确认与人的感情有直接关系的神经澈素主要有多巴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紊三种,它是人类感情产生的三大物质基础神经细胞分泌的这兰种神经澈素的不同平衡状态引起了人类感情的不同变化

哭,则是生理情绪的表露,又是表达人类感情的一种方式。人丛娘胎里分娩出来,一见天日,首先是哭。绝没有一见天日就放声大笑的。哭先于笑,是人生的途径,笑只不过是人生偶尔表现而已。常常有人受了某种委屈,表现为悲诉状呜咽;有人因恐惧而发出的低声抽泣;也有遭受创伤而表现的疼痛之哭;还有失去亲友的悲哀之哭。

哭,首先是不快情思的一种表现形式。咱们大概还记得小时候,有一点儿不舒服,不满意,就以哭的形式告诉父母,或是饿了,或是渴了,或是过热,或是过冷,或是尿床了……。一旦这种表示被父母觉察,便对其做出相应的处理。还有儿时患病时也是用哭声传递给父母和医生的。所以,哭常常是医生发现幼儿疾病的一个信号。对人的心理肌体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比如,哭使呼吸失去规律,呼吸变粗变浅;哭能使心律不规律。绝大多数人哭后食欲下降,失眠,做恶梦,很伤身体。

以此相反,哭对人的心理还有保护作用的一面。哭常常是人内心极度痛苦做出的外在流露。对其自身而言,哭是自我保护的“杀手锏”,随时可以表现出来,它完全是一种发泄。人哭后可能心情会畅快些。当人遇到严重精神创伤,陷入可怕的忧虑和绝望状态时,既不思食,又不思睡。此时,如能设法使其大哭一场,就可能拯救他将要崩溃的精神。

早在1922年,科学家就发现,人的泪水中含有一种溶菌酶的化学物质,它具有杀灭病菌的功能。科学家认为,人们在极度痛苦或过于悲痛时,痛痛快快哭上一场,会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美国生物学家弗雷研究结果表明,人在悲痛时流的眼泪和伤风感冒及风沙入眼时流的眼泪,其化学成分是不同的。所以,流泪不仅对人体能起到保护作用,而且更有益身心健康。

因此来看哭的罪过远远小于哭的功劳,哭,能缓解人的情绪,减缓由于某种伤害给人带来的皮肉之苦……总之,哭陪伴着人的一生,哭,比笑好。。。。

人在感觉上的快乐、痛苦等道德罪恶这些虚的感觉的产生的源头及过程,人类的最丰富,因此,感觉感情的产生过程,是在具体是在人脑中引起的反应,如苹果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时,通过视觉可以感到它的颜色,通过味觉可以感到它的味道。感觉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是形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基础。感情①对外界刺激的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动感情。②对人或事物关切、喜爱的心情:他对家里的小猫产生了特别的感情。肉体的感觉体验在意识上得到反映,人人都能意识到自己的肉体感觉。肉体生理变化产生的感觉体验称为生理感觉。人们总是追求一些生理感觉:舒适的、安宁的、愉快的、幸福的……这些人们所追求的就是顺应的生理感觉。人们总要摆脱另一些不顺应的生理感觉——痛疼的、饥饿的、寒冷的、炎热的、苦的、悲伤的、愤怒的……肉体体验。摆脱不顺应的生理感觉,追求顺应的生理感觉是人的动物本能需要,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相反它是决定人的意志的、转移人的意志的。是本能的需要支配着人们的思维意识与心理产生摆脱不顺应生理感觉,追求顺应生理感觉的主观欲望与要求,形成主观世界。顺应生理感觉的本能需要是人的精神与心理根据。 我们还能认识顺应生理感觉对满足生命活动的客观需要的意义。生命肌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存在着三方面的客观需要:一是环境条件对人体的影响适合肌体生命活动的需要;二是从环境中得到生理物质的需要;三是肌体进行正常活动的正常功能组织的客观需要,也就是健康需要。这三方面的实际需要情况都有生理感觉意义,都产生相应的生理感觉。顺应的生理感觉表明三方面的情况是符合生命进行正常活动的客观需要的。否则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得不到保障,不利于生命活动,甚至有生命危险。正是因为有顺应生理感觉的本能需要驱使生命活动(无论生理代谢、思维与心理还是行为活动),才使动物表现出服从顺应生理感觉需要的生活行为。动物以自己的行为功能与环境对象进行作用,顺应自己的生理感觉。顺应生理感觉的行为具有满足生命生活的客观需要的生命意义。人在摆脱饥饿、痛疼、疲劳……等不顺应的生理感觉,获得顺应的生理感觉,感觉到舒服、安宁、高兴、愉快时,就满足了生命生活的客观需要,处于舒适的、有利的、好的与环境关系之中;生理物质的需要得到保障;致少还没有病疼,生命得以进行生命活动。人的主观欲望、要求在行为方式与环境对象相互作用产生的感觉变化的记忆与认识基础上产生的,与顺应生理感觉的本能需要有一致性,与生命活动的客观需要有一致性。实现主观欲望与要求,就顺应了生理感觉,顺应了生理感觉就适应了生命生活的客观需要,使生理代谢活动根据遗传规定进行,符合健康需要。 而生理感觉取决于肌体与外界关系(通过包括肢体行为、语言、表情行为发生的关系;大脑对外界的思维认识发生的关系)。主观欲望表达着产生顺应的肌体与外界关系;摆脱引起不顺应的肌体与外界关系:摆脱不顺应的生理感觉的肢体与外界关系。认识使主观欲望与要求、行为方式、环境条件与对象等三方面因素与生理感觉在生活中通过记忆与认识在意识上建立了对应关系——一定的主观欲望、要求的实现通过相对应的行为方式作用于特定环境条件、对象,产生顺应的生理感觉;一定的行为方式与一定的环境发生关系产生一定的生理感觉;一定的不顺应的生理感觉只能通过一定的行为方式作用于一定的环境对象才能消除,获得顺应的生理感觉。这种知道感觉产生原因的意识与感觉之间的关系就是人的知觉意识。建立了知觉意识人们训知道了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什么样的感觉:为了获得顺应的生理感觉根据关系就并对产生顺应的行为与不境关径流知道应该怎样做。受顺应生理感觉的本能驱使的精神世界的思维与心理活动遵循着一条最基本的原理进行活动——根据自身的行为素质与行为能力、环境条件与对象的知识产生符合欲望的、最具行为有效可行性的目的要求,即产生自己认为是满足欲望、达到日的的最佳方式的认识——以最小代价、最便捷的最有效可行的目的要求与行为方式。遵循最有效可行的思维基本原理,人们总是根据自己认为是实行起来效果最好的、或者总是根据自认为自己的方法是有最好效果的认识进行生活。虽然有时故意想使行为慢下来,那是因为还有其它目的需要兼顾。思维与心理活动根据最有效可行的需要在主观欲望、要求与实现欲望的行为方式、行为的环境对象的对应关系进行认识活动,产生目的要求,使生活方式的选择局限在唯一的、少数的可选择的范围之内。当然也是不得不如此的生活选择。这是一切人性现象的秩序、进步、发展的最终根据。 对熟悉的、早就知道的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思维过程,被潜意识化了。在潜意识的思维过程中,有意识的认识过程被简化掉了,什么样的生理感觉在什么样的环境条件、对象的感官感觉信号的情况下,直接产生控制行为的信号、或者直接产生控制心理感受的信号,行为与心理感受自动发生。在很多情况下,这样自动产生的行为、心理感受又是不容易用语言描述清楚的、或者不便于说出的,更因为潜意识的思维过程的多成份,或是因为不被注意的,那就更难说清楚了。尽管如此,人的灵魂并不是无缘无故的、玄虚的、唯心的。而是有根据、有理由的。这些根据,理由就是符合习惯的,个性认识的。如果对人的心理分析是违背习惯、个性,让被分析者大吃一惊,觉得不可思的(如果被分析者不致于被分析者的职业权威吓到,失去将分析者的话语与自已的习惯、个性认识相比较的头脑的话),那就是无稽之谈。因为人的心理、个性、主观精神世界是由那些根深顽固的习惯性思维认识形成的。思维与心理不是本文的讨论的范围,本文讨论的是支配思维、心理活动的主观世界的精神结构之组成成份。 生理感觉与主观欲望 初生婴儿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没有主观欲望,没有我要我想等主观表现,只有顺应生理感觉的本能需要与一点与一点比一般动物更少的行为本能。只是生物意义上的人。初生婴儿降生后,开始以极少的本能行为与有人性关怀的生存环境发生关系。正常情况下,婴儿以本能行为与环境发生关系就能顺应生理感觉,获得继续生存的保障。比如吃母乳的本能行为消除不顺应的饥饿感,保障对能量、营养、水分的生理物质需要。有痛疼就本能地哭泣,以提示看护人消除导致痛疼的原因,事实上消除了对肌体的不利影响的因素。婴儿在以本能行为与环境对象发生关系以顺应生理感觉的生活经历中,产生了以什么样的行为方式与什么样的环境对象发生关系所产生的生理感觉变化的记忆,并开始了在记忆基础上产生思维活动。知道了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什么感觉,为了摆脱不顺应的或者为了追求顺应的生理感觉应该以什么行为方式与环境对象发生关系,开始产生知觉感与知觉意识。顺应生理感觉的本能需要就会根据记忆与认识产生欲望,对记得或认为能消除不顺应生理感觉的行为方式与环境对象的作用关系产生实践欲望,对记得或认为产生不顺应的生理感觉作用关系产生摆脱的欲望;对记得或认为能产生顺应生理感觉的与环境关系产生实践欲望。比如婴儿慢慢记住了饥饿时吸吮(本能行为)母亲乳头有消除饥饿的作用,那么在饥饿时就会产生吸吮乳头的实践欲望。消除不顺应的饥饿感的本能需要就转化成了吸吮乳头的欲望。顺应生理感觉的本能在记忆基础上的开始转化为欲望。欲望的产生标志着人的主观世界开始成长,婴儿开始了成长为真正意义的人的成长过程。随着婴儿知道得越来越多,知觉感与知觉意识越来越丰富,记得或认识到越来越多的感觉变化原因,顺应感觉的方法也越来越多,欲望与要求也因此而越来越多。同时,欲望的产生也标志学习能力的产生。婴儿的行为开始逐渐摆脱本能,习得性行为的生活方式越来越丰富,通过学习获得的本领(行为能力)与环境作用,以顺应生理感觉。婴儿的学习使有感觉意义的环境对象的记忆也越来越多。最初学会标别的环境对象物是母亲乳头,然后是好吃的、母亲面孔等等。 顺应生理感觉的本能需要是人与动物的共同之处,又是什么原因使得人的表现如此超越一般动物呢?人人都可能会说是人的聪明。在心理上,人人共同的认识就是正确的。 动物有动物的聪明,有动物的学习能力,动物能记住什么,其欲望也就与之对应,在能记住的范围之内。动物能记住的都是能以自己的肢体行为直接作用于环境对象达到可以顺应生理感觉目的的行为关系。进食是以顺应生理感觉的吃的行为动作作用于与环境食物对象的行为关系。直接达到进食目的的肢体行为是对食物的寻找与追踪。这种寻找追踪是没有技术的、简单的。没有技术性是条件反射式的行为的特征。动物不能学会以技术性行为改变生存的环境条件,利用环境条件达到顺应生理感觉的目的。虽然有些动物看起来是能以改变环境条件的有技术的行为方式生活。比如做巢,甚至会储存食物。但这不是它们学会的,而是先天遗传的,而遗传只能使动物具有一种这样的生存技能。即使一些特别聪明的动物是可以学会利用环境条件,改变环境条件达到目的,但那也只是一点点而已,远不及人类。正是因为动物只能记住以直接顺应生理感觉的条件反射式的行为方式与对象的作用关系,欲望的范围也仅局限于以肉体的顺应为目的的生理欲望(还有以另一种形式产生的玩乐与好奇欲望)。身体出现了什么样的不顺应的感觉,就会产生什么样的顺应生理感觉条件反射式的行为方式,只为了能直接达到顺应生理感觉的目的,以满足生理欲望。 动物的欲望表达了顺应生理感觉的行为过程的需要,体现了时间因素的作用。动物可以学会预先为顺应生理感觉的需要而准备的行为。比如为了进食预先开展寻找、追踪食物的行为。没有睡眠的、没有学习能力的完全靠本能行为生存的最愚蠢的低等动物也会寻找、追踪食物,但它们的本领不是学习来的,有巨大的生存障碍。有欲望的动物能以学会的先期行为为直接顺应生理感觉作准备,有巨大的生存意义,大大提高了动物的生存能力。但是在动物提前采取行为时,环境对象还没有对肉体构成直接的肉体影响。现如蚊子还没有叮上自己,狗还只是吠叫着向自己冲去,没有开始咬,还没有疼的生理感觉。这时候动物是怎样开始有预先的顺应生理感觉的行为反应,以避免被狗咬或蚊子叮上?在学习中产生了欲望的动物有一种新形式的生理感觉——情绪感觉的产生。饥饿的动物一看到食物就条件反射式的产生了要获得食物食用的欲望,同时条件反射式地产生了不顺应的情绪感觉。感到焦急、不安等等。顺应生理感觉的本能在此转化为顺应情绪的本能。它要摆脱不顺应的情绪感觉。只有当动物达获取食物的目的时,动物才能消除这种不顺应的情绪。在顺应情绪的本能需要驱使作用下,动物采取达到目的行为。达到目的欲望消除,不顺应的情绪消除,获得情绪感觉的顺应。 人的聪明是在动物的聪明基础上的又一次飞跃。因为人是能回忆的,是有意识的,能进行思维认识的,因而是更聪明的。回忆的功能能使事物的变化过程记录在脑海里得到重现,表达为意识。意识根据语言进行连接因使回忆象录像一样在意识里放影。事物内在的性质、规律关系,是不能看见、也不能听见的,是不能直接产生记忆的。但当人类会使用语言后用语言符号对事物变化过程的必然性进行命名,用语音符号在进行相互交流中大量使用,极大地丰富了关于事物内在的性质、规律、关系的意识,反映比动物条件反射更复杂的因果关系。使人能够根据事物的内在性质、规律、关系进思维活动。动物的肚子饿了,只能条件反辞去式地去觅食。而人的肚子饿了,有很多技巧方法获得食物。人有极明确的时间观念,对事物变化过程、因果关系认识极为明确。人知道为保障自己有食物,可以预先种植作物,也知道积累财物,交换食物。而动物是永远弄不清钱与食物的间接关系的。也永远弄不清对生理感觉间接关系的影响,动物的行为方式条件反射式的自动地发生,不存在知不知道、应该怎样作的意识,对自己的行为过程也是没的记忆的。因为它们是不能回忆的、无意识的。因为认识到与生理感觉最终产生影响的各种与自我关系的作用,人的欲望的范围以运动超过了动物生理欲望与玩乐、好奇心的欲望的范围。人的聪明有一个成熟过程,认识能力也是经过发展过程提高的。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人变得越来越聪明,随着越来越聪明,越能认识把握复杂的因果关系,欲望所及范围也越宽广,人越成熟。 婴儿、幼儿阶段,人的智力处在初级阶段,基本不具备思维能力,大脑反应基本与动物一样是条件反射式的。欲望也仅仅有局限在玩乐、好奇心与生理欲望。也许人们会反问:动物与婴、幼儿不也懂情感吗?动物不也要维护自己的威严吧?这种情感与威严超出了生理欲望的范围。实际上动物与婴幼儿的情感、威严仅仅局于环境对象对自己的顺应肉体生理感觉条件射式的反应,或者满足生理欲望与玩乐、好奇心欲望的条件反射式的反应现象。不能理解情感与尊严关系的更复杂作用,不能与人的情感、尊严相提并论。 但人仅仅是为了这些欲望活着吗?如果是那真是太乏味了会象机械人那样乏味。很显然,人还有玩乐与好奇心的欲望、美的欲望、幽默欲望。后一类的欲望使人们的生活充满了情趣。但是这一类欲望的产生并不是直接根据生存需要的认识产生的,而是直接根据顺应心理感受的需要产生的。这一类现象的感官感觉信息(视觉与听觉)进入人的大脑结构,引起大脑结构的反应,大脑结构的反应引起心理感受的反应。为了追求顺应的心理感受,对引起顺应的心理感受、产生感官感觉信息的感官感觉方式产生欲望。比如:看到什么东西让人很舒服,为了这种很舒服的感觉,产生了看到这种东西的欲望(美的欲望)。这种欲望是为了直接顺应心理感觉的需要才产生的。与前一类欲望的产生是刚好相反情 感 情感和情绪都是对事物的直接的态度、体验。人们对自己所知道的东西,或做过的事,不能漠不关心,所以在感知或想象事物的时候,总抱有特别的态度:满意或不满意,愉快或不愉快,积极或消极。情感比较稳定、持久;情绪则是比较短暂的激动的状态。象自尊心、自豪感、热情之类属于情感,它们在人们的生活实践过程中,继续保持,经久不衰,形成一个人的性格特征。象愤怒、惧怕、狂热之类属于情绪,它们持续不久,便可消散。不过情感和情绪的程度,有时也很难划分,所以把它们合拢,简称感情。情感的复杂化、习惯化、系统化就是情操。 情感是在认识过程中发生发展的,是由于周围环境的刺激物对人们发生信号作用,具有一定的意义而引起的。感觉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而情感则反映人们对于这些特性,象颜色、声音、气味所抱的态度,有满意和不满意的区别。情感伴随着感觉而发生,没有感觉便没有情感。聋者不觉嘈杂声音之可厌,盲者不知秀丽颜色之可喜。在心理学上,把和感觉直接联系的情感称为情调,触景生情,生的都是情调。 一种感觉可以产生多种情感。同样,同样的情感可从不同的感觉获得。 情感和知觉联系着。情感不仅依存于感觉事物的个别特性,而且依存于事物整体所代表的意义。 情感也和记忆联系着。想起过去,会使感情发生很大的变化。 有了思维,情感反映的内容就更深刻,范围更广。

那么当然不仅仅是心里上你所谓"虚"的东西了,它还要包括生理上的感受或者说是感官感觉吧在这种情况下,动物们的感觉就不一定不如人类了啊,有些动物他们对外界刺激所感受到的东西说不定比人类更加敏感呢 对于人,我觉得人的感情的发展当然是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啦,因为人的意识来源于外界的生物或者是非生物的刺激 生物的刺激就比如说核辐射吧,可能使人产生意识的混乱,这种辐射粒子虽然我们用肉眼看不到,但是确实是客观存在的再比如头脑受外伤也可能使意识混乱甚至失去意识 非生物的刺激比如说咱们周围的朋友和家人咱们关爱有佳,当然会使你产生一种心里暖洋洋的感觉啊说它虚是因为我们看不到它摸不着它,世上也没有任何称或是容器可以计量它但是,我觉得人心本身是有衡量的,谁对你好谁对你坏,谁是表面上的惺惺相惜却背地里使坏,谁是看似对你苛刻严格但是实际却无时无刻不牵挂你的忠言逆耳之人,其实

归根结底一句话,人的思想感情,是由人性在自然界里求生存的时候,为了发挥集体的力量而结成社会性的团体,就是在社会性的交往当中,他们学会了喜怒哀乐。而且,社会化程度越高,思想感情越丰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18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