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都一样。使用修辞用典或引用。
用典之功用有四,略述于下:
使立论有根据
引前人之言或事,以验证作者之理论。即文心雕龙所谓“援古证今”也。如李商隐之有感诗:
中路因循我所长,古来才命两相妨;
劝君莫强安蛇足,一盏芳醪不得尝。
其中“蛇足”一词,即引自战国策:“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之’。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李诗即以此作为引证,使为立论之根据。(以喻勿另生枝节也)
委婉表意
诗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转道出作者之心声,即所谓“据事以类义”也。如前“命意”章中苏东坡之仇池石一诗,即借蔺相如“完璧归赵”之典故,委婉表达出作者之心意,而不致令受者有太大之难堪。另如唐诗纪事卷十六引“宁王李宪见卖饼者之妻明艳动人,而强娶为妾,且十分宠爱。翌年,宁王问‘犹忆饼师否?’其妻颔首。宁王召饼师进府,其妻面对故夫,泪流满颊,凄婉欲绝。时有十余文士在座,意皆感动,宁王命做诗以记其事。王维诗云:
莫以今时宠,而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借春秋息夫人之典故,以显出女人之坚贞,使宁王深受感动,而让其与故夫团聚。(按:典出左传,庄公十四年,楚子灭息,以息妫归,生堵敖及成王焉,未言。楚子问之,对曰: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言)
减少语辞之繁累
诗句之组成,应力求经济,尤其近体诗有其一定之字数限制,用典可减少语辞之繁累。如:
览古 李商隐
莫恃金汤忽太平,草间霜露古今情;
空糊赬壤真何益,欲举黄旗竟未成;
长乐瓦飞随水逝,景阳钟堕失天明;
回头一吊箕山客,始信逃尧不为名。
诗中“长乐”一词乃指汉之长乐宫。汉书平帝纪:“大风吹长安城,东门屋瓦飞旦尽”;“景阳钟”之典出自南史:“齐武帝数游幸,载宫人于后车,宫内深隐,不闻鼓漏,置钟于景阳楼上,应五鼓及三鼓。宫人闻声早起妆饰”。“箕山客”一词乃指尧之许由也,庄子:“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曰:‘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又齧缺遇许由曰:‘子将何之?’曰:‘将逃尧’。又史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如此利用有限之文字,即将所欲表达之意念,呈现在读者眼前,故可减少语辞之繁累。
充实内容、美化词句
用典可使文辞妍丽,声调和谐,对仗工整,结构谨严,而增加外形之美,与丰富之内涵。如:
潭州 李商隐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
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
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
其中“湘泪”一词,乃引述异记里故事:“舜帝南巡,死于苍梧。舜妃娥皇女英伤心恸哭,泪下沾竹,而竹色尽斑”。“楚歌”一词指屈原“离骚”、“九歌”赋中,指斥令尹子兰之故事。陶公句,借当年陶侃之战功显赫,以暗讽当今之摒弃贤能。贾傅句,借贾谊祠中之蛛网尘封,风雨侵凌景象,而寓人才埋没之感,又切合潭州之地,典中情景,与诗人当时之情景,融成一体,益觉凝炼警策,读之令人顿生无限感慨。
3种类编辑
典故之种类有三,即明典、暗典、翻典,分述于下:
明典
明典者,令人一望即知其用典也。如:
气春江上别,泪血渭阳情;(杜甫:奉送二十三舅录事崔伟之摄郴州五排)
“渭阳”一词出自诗经唐风:“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之句,遂以代“舅氏”二字。又如:
邻水延福寺早行 陆游
化蝶方酣枕,闻鸡又着鞭;
乱山徐吐日,积水远生烟;
淹泊真衰矣,登临独惘然;
桃花应笑客,无酒到愁边。
其中“化蝶”一词,典出于庄子之齐物论:“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欤!不知周也。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后人遂以“化蝶”或“梦蝶”,借喻为“睡觉”。而“闻鸡”一词则出自晋书:“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逖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剑”。此处借为清晨之意。
暗典
暗典者,于字面上看不出用典之痕迹,须详加玩味,方能体会。如: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之四 元遗山
万里荆襄入战尘,汴州门外即荆榛;
蛟龙岂是池中物,虮蝨空悲地上臣;
乔木他年怀故国,野烟何处望行人;
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
末句出自范宁谷梁传序:孔子观沧海之横流,乃喟然而叹曰:‘文王即没,文不在兹乎?’作者以文王之任为己任,故言‘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暗典之使用,只师取前人典故之意,而不用其辞。即文心雕龙所谓“虽引古事,莫取旧辞”是也。
翻典
翻典者,即反用以前之典故,使产生意外之效果,如:
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虽说贾谊,却反其意而用之。又林和靖之自做寿堂诗:
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
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虽说相如,然反其意而用之也。艺苑雌黄云:“文人用故事,有直用其事者,有反其意而用之者,李义山诗:‘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虽说贾谊,然反其意而用之矣;林和靖诗:‘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虽说相如,亦反其意而用之矣。直用其事者,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学业高人,超越寻常拘挛之见,不规规然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又如李商隐之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诗:
黄昏封印点刑徒,愧负荆山入座隅;
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
诗中用万般无奈之口气,“却羡”卞和因献璞玉,而双脚被刖之事,以表明作者不甘奴颜屈膝之意,其实何尝真愿斩足,此亦属翻典之类。
引用的作用是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在书写论文时使用:
直接
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 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 起止页码
二、期刊文章
[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J] 刊名,年,卷(期): 起止页码
三、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 析出文献题名[A] 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 原文献题名[C] 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 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四、报纸文章
[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N] 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五、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 [S]
六、专利
[序号] 专利所有者 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 专利号,出版日期
七、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 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八、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Z]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
间接
举例:
1) Brown (1983: 231) claims that the communicative way of teaching is a far more effective approach in ELT(引文中有作者姓名,括号中信息为年代和页码。此处页码信息可以省去)
2) Quoting Bott (1977),Milroy (1980: 135) points out that … (间接引用中又引用了另一位作者)
3) A previous report (Blake,1977) indicates the importance of such prior knowledge (作者姓名不出现在引文中,应在括号中给出作者姓名)
4) Several researchers have testified to the limitations of this method (Koo,1985; Manson,1961; Watkins,1979)(如果需要引用多个作者,可是使用这个格式)
5) The students may confuse the object-relative pattern with the subject-relative pattern (Abbott,1969,quoted in Ponsonby 1990:36) (间接引用中又引用了另一位作者,同时作者信息在括号中提供)
请注意:参考书目必须包括论文直接或间接引用的书籍或文章;此外,如果论文作者愿意,也可列出作者在研究和写作过程中曾阅读,但未引用的书籍或文章。
3、在文中如何引用附录的举例
I worked out the timetable of my project (Please see Appendix I)
4、 参考文献的排列顺序
文献条目按作者姓氏(中文姓氏按其汉语拼音)的字母顺序、中外文分别排列,条目前不要用数字标注,第二行缩进。外文文献在前,中文文献在后。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文献按出版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如果是同一作者同一年的文献,则在年份后以英文小写字母按顺序标注(如1999a,1999b,1999c)。
引用格式:一般在文章的注解中提到或在文中直接写出,也可以加引号(20字以下不用
根据所引出处是否明示而言,有明引与暗引之别;按照所引文字与原文有无差异来说,有直引与意引之分;凭依所引出处或主旨正确与否立论,有确引与讹引之异。
明引
例子(1):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暗引
例子(2):
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例子(3):
薄粥稀稀碗底沉,鼻风吹动浪千层,有时一粒浮汤面,野渡无人舟自横。(沈石田《薄粥诗》)
(「野渡无人舟自横」引自韦应物《滁州西涧》)
正引
正用又称“正引”,就是引用者对所引用的语句持肯定的态度,用在引文与原文意思相一致的场合。正引一般是用来印证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它既可以是明引,也可以是暗引。如:
①这安公子是那女孩儿一般百依百顺的,怎么忽然的这等执性起来?……他这一段是从至性中来,正所谓儿女中的英雄,一时便有个“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意思;旁人只说是慢慢的劝着就劝转来了,那知他早打了个“九牛拉不转”的主意,一言抄百总,任是谁说,算是去定了。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
在小说中,安公子的父亲因为两次河堤决口,被责问不善治理而革职查办,在山阳县收监。安公子救父心切,不顾从未出过远门,一改平日女孩子般的百依百顺,决意要身带数千两银子跋山涉水三千里去山阳县营救父亲。“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荣华富贵不能使他受到诱惑,贫贱困苦不能使他动摇,权势强暴不能使他屈服。”“九牛拉不转”是引用俗语。两处引用都是说明安公子此时的性格格外倔强,什么样的话、什么样的人都不能改变他营救父亲的决心,和所引用的原句的意思一致,所以是正面引用。这里没有指明出处,是暗引。
②那秦钟魂魄那里肯就去,又记念着家中无人掌管家务……因此百般求告鬼判。无奈这些鬼判都不肯徇私,反叱咤秦钟道:“亏你还是读过书的人,岂不知俗语说的:‘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我们阴间上下都是铁面无私的,不比你们阳间瞻情顾意,有许多的关碍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
“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这句俗语的意思是:“阎王下命令叫你三更死,叫勾魂鬼勾你的魂,谁也没办法叫你活到五更。”这句俗语在这里是正面引用,作者借鬼判之口说出来,将阴间的铁面无私和阳间封建政治制度下的瞻情顾意、徇私舞弊、黑暗腐败作了鲜明的对比。它表达了作者说这段话的目的,即是要狠狠地鞭挞阳间的封建政权。这是正引,也是明引。
③《陆象山语录》有一则写道:“如今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接着,他又举出下面一首诗:
读书切戒在慌忙,
涵泳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
切身须要急思量。
这就是所谓“读书不求甚解”的意思。本来说不求甚解也并非真的不要求把书读懂,而是主张对于难懂的地方先放它过去,不要死抠住不放。也许看完上下文之后,对于难懂的部分也就懂得了;如果仍然不懂,只好等日后再求解释。这个意思对于我们现在青年读者似乎特别有用。
(邓拓《燕山夜话·不要秘诀的秘诀》)
这段文字有三处引用。第一处是作者引用陆九渊的《陆象山语录》中“如今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第二处是引用陆九渊的一首诗“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第三处是“读书不求甚解”,作者在阐明自己的观点时引用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中“好读书,不求甚解”一语。作者对前面所引用的句子和诗句是表示肯定的,它们和本文所要表达的意思一致,都是说读书不必太死心眼,一个问题没弄懂,不必总是钻在这个问题中,非得弄明白不可,有时候问题没弄明白,时间却耽误了,所以主张对于难懂的地方先暂放过去,等以后再慢慢地去弄清楚。这就是正引的手法。作者为了不引起读者的误解,对“不求甚解”反复加以解释,特别指出“对于我们现在青年读者似乎特别有用”。第一处和第二处点明了出处,是明引;第三处则没有点明出处,是暗引。
反引
反用又称“反引”,就是引用者对所引用的语句加以评判,持否定的态度,即所使用的意思与原来的意思是相反的,以达到标新立异,或起到讽刺的作用。反用从形式上还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照录原文,然后对原文加以否定或修正;第二类是直接改动原文,使本文所用的意思与原文相反;第三类是引出原文的大意,然后再提出异议。如:
①孔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女子与小人归在一类里,但不知道是否也包括了他的母亲。后来的道学先生们,对于母亲,表面上总算是敬重的了,然而虽然如此,中国的为母的女性,还受着自己儿子以外的一切男性的轻蔑。
(鲁迅《南腔北调集·关于妇女解放》)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是孔子说的一句话,意思是:“这世界上,只有女人和小人最难相处,亲近他们,他们就会无礼;疏远他们,他们就会怨恨。”作者对这句话持否定态度,先引用这句话,接着马上对这句话作出评判,认为把女子和小人归在一起,是对女子极大的轻蔑。在要求妇女解放的时代,鲁迅先生反其意而用之,为妇女争取解放而大声疾呼。
②“子入太庙,每事问。”至今传为美谈。但你入轮船,最好每事不必问,茶房之怕麻烦,之懒惰,是他们的特征;你问他们,他们或说不晓得,或故意和你开开玩笑,好在他们对客人们,除行李外,一切是不负责任的。
(朱自清《海行杂记》)
这段文字中引语出自《论语·八佾》,意思是:“孔子每次进太庙,事事都要问。”作者引用这句话是说,古人认为好问是一种美德,然后在后面指明现在轮船上就不能好问了。引用原话而变其意,是反引手法。
上面两个例子都是直接照录原话,然后加以否定或修正,所以都属于反用中的第一类。
③沐芳莫弹冠,
浴兰莫振衣。
处世忌太洁,
至人贵藏晖。
(唐·李白《沐浴子》)
《楚辞·渔父》中有“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的句子。再看李白这首诗,很明显用了反用的手法,将“必”直接改成了“莫”,语意正好相反,属于反用中的第二类。
④哦,我的剑要归寝了!
我不要学轻佻的李将军,
拿他的兵器去射老虎,
其实只射着一块僵冷的顽石。
哦,我的剑要归寝了!
我也不要学迂腐的李翰林,
拿他的兵器去割流水,
一壁割着,一壁水又流着。
哦,我的兵器只要韬藏,
我的兵器只要酣睡。
我的兵器不斩芟奸横,
我知道奸横是僵冷的顽石一堆;
我的兵器也不要割着愁苦,
我知道愁苦是割不断的流水。
哦,我的大功告成了!
让我的宝剑归寝了!
我岂似滑头的汉高祖,
拿宝剑斫死了一条白蛇,
因此造一个谣言,
就骗到了一个天下?
(闻一多《剑匣》)
这一节诗有三处引用:“李广射石”、“翰林断水”、“高祖斩蛇”。“李广射石”源出《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意思是:“李将军去打猎,看见草丛中的石头,以为是老虎,便一箭射去,箭杆没入其中,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块石头。”“翰林断水”中”翰林“指李白,李白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诗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高祖斩蛇”源出《史记·高祖本纪》,刘邦饮酒醉于泽中,遇到大蛇挡道,于是拔剑把蛇斩成两段,后以此作为得到“神助”而起义、夺取天下的宣言。诗人在这里引用原文大意,然后再提出异议,“我不要学轻佻的李将军”,“我也不要学迂腐的李翰林”,“我岂似滑头的汉高祖”,非常鲜明地表示了诗人的意向。
⑤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唐·李商隐《贾生》)
汉代的贾谊是个非常有才能的政治家,曾受到大臣们的排挤而放逐在外。这里前面两句的意思是汉文帝在宣室召见被放逐的贾谊,这在封建文人的眼中是一种十分荣耀的事情,这个机会简直千载难逢,暗示才干能够得到发挥了。第三句的意思是汉文帝虚怀垂询,凝神倾听,使得两个人靠得非常近。第四句则是悲叹汉文帝听得这么入神,不是问关于天下苍生的大事,问的却是有关虚幻鬼神的故事。第三句和第四句本来是说文帝爱才,诗人在这里做翻案文章,反其意而用之,讽刺文帝不是真的爱才,借以感慨自己的怀才不遇。
上述例④和例⑤都是引用原文的大意,继而提出异议,属于反用中的第三类。
借引
借用有两种。一种又称“改用”,就是原文的本意与所要表达的意义既不相同相似,也不相反相对,只是在某一方面有相关性。它可以推陈出新,增强生动性,产生幽默风趣的效果,也可引起读者对故事的联想,增强形象性。还有一种就是借用数学中的符号,组合成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达复杂的思想内容,达到言简意赅的目的,有直观形象的艺术效果。如:
①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宋代晏殊《蝶恋花》,原意是写在苍凉的深秋独登高楼怅望,这里用来作为第一境,即表示追求理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宋代柳永《蝶恋花》,原意是因为思念爱人而渐渐变得憔悴,表示相思之苦,这里用来作为第二境,即表示艰苦地追求、探索。“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出自宋代辛弃疾《青玉案》,原意是写无意中发现了意中人的惊喜心情,这里用来作为第三境,即表示取得成功、实现理想的喜悦心情。这三处引用都是写闺情离愁,作者以它们的相关性来比喻治学的三境,只是就引语原意加以引申而已,以此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并无深意,是借用的手法。
②大热天气,阔人还忙于应酬,汗流浃背,穷人却夹了一条破席,铺在路上,脱衣服,浴凉风,其乐无穷,这叫做“席卷天下”。
(鲁迅《安贫乐道法》)
“席卷天下”出自汉代贾谊《过秦论》,原意是说秦孝公想吞并天下,这里是故意加以曲解,望文生义,引起读者的联想,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用来表示穷人卷起席子到露天地上睡觉的情景。
③小乙:“泡泡!”
妈:“小济,快,找小盆去!”
爸:“等等,小乙,先别撒!”随小济作快步走,床下椅下,分头找小盆,至为紧张,且喊且走:“小盆在哪儿?”只在此屋中,云深不知处,无论如何,找不到小盆。妈曳小乙疾走如风,入厕,风暴渐息。
(老舍《文艺副产品》)
“只在此屋中,云深不知处”出自唐代贾岛《寻隐者不遇》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作者借用后面两句,并把“山”改为“屋”字,借以描写孩子要撒尿,全家人出动找小尿盆,而小尿盆不见踪影的情景,同引诗的原意并不相同或相对,只是凭着不知该到屋里何处找小尿盆与不知到山中何处找师父有相关性的因素,望景生义,故予引用。这样就增强了文章的幽默感,令文字妙趣横生,是借用的手法。
上面三个例子都是属于第一种借用手法,即借用与原文有某一方面的相关性,来增强文字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并产生幽默的效果。
④倘不得已,我以为还不如带些兽性,如果合于下列的算式倒是不很有趣的:人+家畜性=某一种人。
(鲁迅《略论中国人的脸》)
人加上家畜性等于某一种人,初看起来我们根本没有见过也不知道这是个什么理论、什么公式。在作者看来,带有“家畜”的驯服性格的“某一种人”,其实是无异于消除了“兽性”,没有了反抗精神的人,正如文中所说对他本身来说是“没有什么益处”的,只不过使“牧人喜欢”而已。作者借用数学中的符号“+”和“=”,使它们构成一个完整的加法算式,巧妙而鲜明地表达了他主张反抗的严肃主题,因为驯服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没有什么益处”的,只是使外国人喜欢而已。这样的描写言简意赅、干脆利落。
⑤笔者认为,胡适所犯的错误,是因为他只注意到其不可分的一面,因此他得出了石头=贾宝玉=作者(曹雪芹)的结论,提出了自传说。
(马力《从叙述手法看“石头”
在〈红楼梦〉中的作用》)
胡适曾经片面地认为《红楼梦》的叙述者(石头)、主人公(贾宝玉)和作者(曹雪芹)实际上是同一个人。本文作者为了说明“他只注意到其不可分的一面”这个观点,借用了两个“=”号,就把胡适的这种错误观点简洁而又直观地表达了出来,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幽默感。
⑥天才=2%的灵感+98%的汗水。
(爱迪生名言)
这句话是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我们今天也经常用到,证明天才并不是游手好闲就得到的,它其实是靠勤奋和汗水,是靠努力拼搏换来的。这个公式形象地说明了天才与灵感、勤奋之间的辩证关系。一句话概括,简单明了,却又点面俱到。
上述④⑤⑥三个例子都是用数学符号来表达某种意图、某种思想感情,言简意赅,能产生直观形象的艺术效果。这属于第二种借用手法。
动画创作中角色造型设计的符号化特征浅议
本文从动画造型设计的多元化特征入手,分析了符号化造型语言在动画创作中的表达,同时在符号化角色造型方面以国内外成功的动画片为案例探讨了符号化的角色造型在动画创作中的作用,从而证实了符号化的角色造型是现代动画造型语言中的一种重要分支。
在一部动画片中,角色造型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从动画开始发展到现在,造型设计一直都在不断的探索前进中,角色造型正在尝试更多元化的设计风格。
一、动营造型的多元化特征
动画造型的表现形式是多元化的,如借鉴中国传统年画和古代寺观壁画的传统手绘动画片。具有代表性的有《骄傲的将军》、《小鲤鱼跳龙门》、《人参娃娃》等:借鉴民间玩偶的泥、木、竹、等材料和形式的木偶动画,国内拍摄了《雕龙记》、《孔雀公主》吸取中国皮影和民间剪纸的外观形式以及传统戏曲服饰特点的剪纸动画,国内制作的有《渔童》、《金色的海螺》等:脱胎于中国画中的写意花鸟和写意山水。把中国水墨虚虚实实的意境和轻灵优雅的画面带入动画片,这就是水墨动画,代表作有《小蝌蚪找妈妈》、《雁阵》、《牧笛》和《山水情》等水墨动画片,堪称中国动画的一大创举。不同的动画风格l使其的造型语言会有很大差异。但在造型艺术中少则多的原则是非常适于动画造型的基本规律。少则多是指造型语言简洁而丰富,即以最小的造型元素表现出对象的形态、结构、情感、动态等重要的特征,这是动画造型的基本功。造型艺术中所有形式与手段都可以在动画中运用,只是加工时其简繁程度不一而已。同一形象可以尝试用各种形式进行造型练习,这对造型语言的丰富十分有效。
二、符号化造型语言在动画创作中的表述
在动画中符号化造型设计风格主要可以表现在具象和抽象两方面,具象具有鲜明的形象特征,是对现实对象的浓缩与精炼、概括与简化、突出与夸张其本质因素的一种表现形式:抽象是以图形符号或几何图形的组合来表达某种含义,造型简洁,具有强烈的现代感和视觉冲击力,给观者以良好的印象和深刻的记忆。而符号化造型设计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往往通过视觉刺激而产生的视觉联想来传达其形态包含的内容。
目前符号可以区分出以下三种不同的类型:指示符号、象征符号和图像符号:其中指示符号,如路标就是道路的指示符号,而门则是建筑物出口的指示符号:象征符号比如红色代表着革命,桃子在中国人的眼中是长寿的象征:图像符号中比如肖像,就是某人的图像符号。人们通过形象的相似就可以辨认出来。图形符号还是人们最初记录和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图形符号仍有语言文字无法取代的独立意义,所以在动画创作中,符号与动画角色造型更是会有着必然的联系。符号化的造型语言在动画创作中是完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的。
三、符号化造型在动画创作中的特征
角色造型是将动画的造型设计为可视的形象:因此,动画中的角色造型从现实到非现实会有巨大的跨度与多样的变化。但是。无论是取决于自然界的形象或是匪夷所思的幻想形象,都离不开它们作为表达人类精神和情感的载体这一特征:而符号化造型在动画创作中如何塑造一个更为丰富的动画形象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符号化造型在动画创作中的隐喻性
动画创作中角色类型的选择十分重要。动画角色的类型很多,但是一部成功的动画中一定要由一个可以抓住观众视线的角色类型。比如反派角色、英雄角色、可爱角色等角色类型。无论动画片中角色有多少。都要有一个角色是代表整个动画灵魂的。而这个角色的选择就是最重要的。其主要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宫崎峻动画中的人物与事件设置一直以具体生动的形象为目标。因而观众都能从他的作品中看见一个个丰富的动画人物,在《千与千寻》中宫崎峻却在神仙澡堂中添加了一个符号性的人物——无面人,他只有一张悲哀的面具,丧失声音,只靠吞吃别人来发声。这个角色在表面上看是平板无性格无感情的,但是在它身上却负载了导演四年来对人类现实的更深的思考,现代人广泛利用手机和网络等通讯设施,企图让彼此之间的沟通更加方便迅捷,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人们把自身都隐匿在这些工具之后,说着程式化的话语,一味地求索,脾气极端暴躁粗野,最终丧失了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这便是我们人类社会中无数人的缩影,在每个人心中都孕育着“无面人”,那是正失去交流和沟通,生活在自我封闭中的一张张得不到关心的失去表情的悲哀的面孔。这样一个符号化的寓意式设置。反照出现今社会的众生之态。但是宫崎峻也并未就此让大众在形态揭示后感到苦痛的悲叹,千寻面对无面人的友善相处,甚至最终感化了它:无面人被感动的结果也向人们证明只要大家都彼此真心地面对面地交流。热情是能把悲哀的面具熔化的。
2、符号化造型在动画创作中的特殊性
在动画中动作设计的首要目的就是使大多数观者能够心领神会,使其具有普遍意义的共性特征。同时,还必须从中寻找个性化的特殊动作符号。这种在共性中显出个性的动作设计是动作语言符号化表现的难点。也是关键点。需要设计者用心观察、揣摩、大胆取舍。才能将生活中常态动作提炼并创造出既能准确达意,又令人耳目一新的动作符号。现在有很多动画制作者在写实风格的动画片中别出心裁地使用“Q版”形象与动作来表现角色的心理状态,可以说是动作语言符号化的一个创新。它非常巧妙地解决了角色心理暗示具象化处理的难题,观者又十分容易解读。“Q版”的形象是角色本身的变体符号,其造型、动作更加夸张,一方面是其与角色本身拉开距离,另一方面是因这种强化了的符号更贴切地反映出角色的心理活动。这种表现方式拓宽了动画动作语言的表现途径。动作的符号化并非模式化,每一部成功而有特色的动画片都在创造一种独特的动作语言符号,而观者对一个动画形象的价值判断并不单纯在造型的审美方面,还包容了故事所赋予角色的“心”。同时也包括动作设计在内的多种构成要素来综合体现角色的性格魅力。
希望采纳
曾妙然 : 文言文对我们的生活是有很大影响的,从古代到现在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尽管如此,文言文对白话文仍有一定的影响力。它见证了我们国家的历史进程。文言文是智慧与文化承传的工具,因而绝对不能放弃!
文言文有许多优点,像我们所学过的《与朱元思书》等就有文字精炼,文笔优美的特点,从字里行间便能透露出想要表达的内心情感。可文言文的缺点也不少。文言文很难懂,也不容易普及,被社会所接纳。但文言文又一直是高考的重点之一,近年来还有不断加重的趋势。如果想要去了解文言文的含义,必须是经过深刻文化教育的。正因如此,“五四运动”后,人们发起了“提倡白话,反对文言”的白话文运动。白话文是以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言,使现代汉语的源头。但文言文对我们来说还是很重要的,它代表着一个国家的进步。它能把几千年前古人们的智慧、才艺、累积的经验、成果,传递给我们。像去年学过的一篇文言文:《口技》,文中把各种场景绘制的活灵活现,张弛交替着进行描写,鲜明简洁。开头与结尾的“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更是神来之笔,从侧面写出了口技人的技艺高超。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重视文言文的学习,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传承!
这么尽心构思的文言文,我们能不学吗?
叶晓媚 :中学生是否应该学习文言文?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有不同的见解。我认为,接触一些关于文言文的知识是没有害处的。
我们现在的学生应该试着去学习古代文言文,去理解它,欣赏它,这样,我们就可以保留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文言文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祖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文言文中有一些语言特色和表达方式都是白话文无法取代的。其中一些内容也往往体现了作者的美好品质和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
学习文言文,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乐趣。
罗赞 :我认为中学生可以学习文言文,但是不必在生活中说,知识了解一下就行了。
1 文言文是我国数千年的书面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文化。我们不应该接受了新的文化,就放弃这些古人流传下来的“宝藏”!
2 文言文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尤其是历代的圣贤书名著都是由文言文的形式流传下来的。
3 文言文是古人表达情感的工具,阅读文言文作品,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人的内心世界。探索古人的情绪变化。也能今昔对比,吸取古人的教训。
以上这些观点,是我对文言文的看法。
沈龙 :我认为应该学习
论证:1:首先,中华上下五千年,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历史悠久而文化古物保存最完整的国家,其著名的古物有秦兵马悀,还有许多石拱桥,当然在文化古物中言文言也不例外,既然文言文是中国一大古物那么就不应失传,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学习呢
论证:2:我们上语文课也就学习课文中的词语,语句等等,那么学习文言文虽不在实际生活中用到但对文学也不是没有用的,当你掌握了很多的言文言中的词语含义后也许你对文学知识以及少量现代文也少不了一点帮助呀!
论证:3:我们学习语文就是学习如何与人交往,学会交流后别人便会瞧得起你,那么不但不会觉得你古板,反之,会认为你学识渊博,性格方面别有一番风趣呢!
严苑珊 :我认为中学生有必要学习文言文,但不应在同一册书上安排太多。文言文是我国古文的智慧,一个字或一个词便有多种读音代表多义。文言文的出现说明那个时候的文化已经达到一定的程度,标志着我国古代的进步。文言文意思广泛,一般我们写的400--500字的作文,文言文便可以少很多字,译成文言文就大概100--200字左右了。这也是文言文的特点。
但,文言文说起来很绕口,不像我们平时说话那样顺,且复杂。而且我们学的文言文大部分都是要背的,背起来自然也较辛苦。所以我认为一册书安排一个单元的文言文也就足够了。
程碧淳:我认为中学生应该学习文言文。虽然1919年发起的“白话文运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但我认为我们有必要学习它。第一,文言文印证着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作为中国人应该去了解中国那悠久的历史。第二,文言文中有古人们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有人们几百几千年的智慧结晶,记载着当时的一些事物等,值得我们去学习。像苏轼的千古名句:“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郦道元的:“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出了三峡两岸连绵不连的山。第三,文言文是中国的特有文化之一,我们也希望它能一直延续下去。第四,本人欣赏古人能将细微的情感变化准确的用简短的文字描绘出来,能将意思用短短的文字表达出来,真是一字千金!
林思思:应该。因为:
1它里面含有一些古人伟大的思想,让同学们知道更多;
2增强同学们的阅读能力;
3当同学们写作文时,就有多一份材料可用,不会使文章很空洞,也会让人觉得文章很有内涵,作者很有文采;
4如果初中不学,高中才学,就会因没基础,没地基础,没地基而一塌糊涂,也会增加高中生的负担;
5既然百益无一害,何不学之,那岂不是就太浪费古人的知识了?且这是很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不学就愧为中国人了!
曾嘉睿:
我支持正方观点:要学文言文
辩述如下:
1、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化交流题材,具有一定民族特色。为了让现代中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历史演变过程。该学!
2、文言文是中国现在所使用的白话文的雏形,虽然许多字义和读音与现在不同,但为了中学生能在字音字义上更好了解现在与过去的区别。所以要学!
3、通过学文言文,我们中学生可以从中提高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所以该学!
4、古代优秀的文言文流传至今,先辈为了能使我们能赏析到这些经典的文言文,努力的保存。如果不学岂吥辜负了保存这些精华的人们吗?所以该学!
5、文言文寄托着古代诗人的豪情壮志、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对朝廷社会的不满之情……充分表达出那一时期人们的思想变化过程。所以该学!
6、许多经典的文言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及一些伟大的思想。现代中学生就应该学习这些思想及精神,学习这些精髓。这些将对我们的好品行的养成,起重要作用。
杜璇: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艺术结晶,它集聚了先人的智慧。所以,我觉得学习文言文是必要的。学习文言文,一方面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功底;另一发面,经过我们不断的学习,可以使这种文学艺术一直保留下来,为我国文化遗产做一点贡献,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提升人的修养、气质,更具有浓郁的书香气息……
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学到先人的智慧,引用名人的事例。就好像我们要学习历史一样,从前人的失败中总结出经验,吸取教训,这样才不会重蹈覆辙,使我们掠过一些不必要的坎坷,发展的更快,就象是我们站在先人的肩膀上选择了成功!
处在初中中页的学生(半熟的时期),更应该多学习以一些文言文,增强文学修养,免得误入歧途,俗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便是国家的未来,所以,我觉的应该学习文言文,吸取先人经验,扩充我们的知识量,让我们变得比别人更高,让国家更强!
沈楠楠:许多人对文言文表示怀疑:中学生,学文言文,好不好
我认为,学文言文,还是有利的
文言文总是在抒发先人的思想和感情,爱国情怀,思乡情怀,牵挂恋人……在简单的字里行间,抒发了现代人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感情
文言文既有作者对国家,祖国山河,情感的抒发;又有饱含深意的中国寓言独具中国特色古文(文言文)用凝结的语言来讲述一件事情或是阐述一个意见是完美的……文言文作为一个现代人对古代人怀着敬仰的回顾,是对他们精神的继承文言文每个字都有丰富的意蕴,好象每个字都有生命
人们,不能忘本,古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的继承
所以,我觉得中学生已具备学习,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有必要去学习这种文化
杨景茜:文言文是中国语文史的重要一部分,从古至今,人们一直没有忽略文言文的存在
文言文无处不在,像空气一样,不可缺少小时候,我就开始背古诗、宋词、论语、三字经等真是佩服中国古人的才华古文简短易懂,别具一番风格,如品咖啡一般,越品越精,越品越细所谓“浓缩就是精华”果然不假文言文并不逊色于现代文,即使有人会忽略它,但人们写文章时,总会时不时引用几句古文,使他的文章更添光彩
多学习古文,也会增强对文字的理解程度一旦开始学古文,便会觉得古文中有无穷无尽的快乐写作的时候,加上几句古文进去,更能显出自己的文采,使得自己的作文在众多考卷之中,能够脱颖而出与朋友们聊天时,时不时来上一句,更鹤立鸡群
文言文是中国从古至今语言文化一个不可磨灭的桥梁,也是中国历史从古至今的一个转折点人们决不可忽视这个似大非大,似小非小的古文,它有时轻于鸿毛,有时,却重于泰山
人们不可缺少文言文,何况中学生呢
曾洁萍:我认为中学生应该学习文言文,因为首先,文言文是我们这个拥有着五千年的古国所有的一笔无价的文化财产。从文言文中,我们可以从古人那里获得很多从现代文都学不到的。其次,文言文的语言简洁,一个字往往包括了很多东西。最后,我们还可以在文言文中知道古人的一些日常用语的表达习惯。
邵新月:关于中学生是否应该要学文言文?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待,但对于我个人来说并不喜欢文言文。我认为古人写的文言文很古板,不生动,也不通俗易懂。让人看了半天,却还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并且还要死抠字眼。这就更让人扫兴了。
当然,我也不是一味的反对。因为文言文毕竟是古代精神文明的结晶,对中国的历史是起了很大作用。让人更加了解我们这个文明古国。
也许我写得很矛盾,但这的确是我对文言文的看法。唯一希望的是,以后每册书中的文言文尽量少一点。因为量太多了,让人乏味。
张 穆: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学生不需要学文言文,因为文言文是个繁琐的事情,想要了解它的具体意思,还需要对照注释查找翻译,根本调不起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还影响语文的综合成绩。
我认为每册语文书都有35%多的文言文,是极其不符合常理的,当每个学生看到有那么多的文言文,大部分的学生就会对这册书感到失望、绝望。即使学生才华横溢,有多么高的文学素养,也无法展示出来。
学生有三怕:1、作文 2、周树人(鲁迅) 3、文言文
而且日常生活中也用不到文言文的“知乎者也”,如果你真的喜欢文言文,用文言文与别人交谈或交流,不理解你的人,还以为你在卖弄文采。
如果你是想了解古代文化的精髓而去了解文言文,那不必浪费那些查找注释的时间,你完全可以去图书馆查找白话文介绍古代文化的书籍和资料,没有必要一个字一个字来对照注释了解文言文的意思。这样做既浪费时间,又没有工作效率,这是一件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
在这个现代化建设的城市里,招聘公司逐渐把注重才华的注意力转向一个人的能力和品德,如果你只会那些“知乎者也”,尽管你的文学素养很高,而不具备能力与品德,招聘公司照样也会把你拒之于千里之外。
所以,我认为中学生不需要学文言文,因为文言文既繁琐,又不常用,还浪费时间,也不是一件容易学的事情
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文明开发最早的古老民族之一。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学历史之悠久,种类之繁多,形式之丰盈,都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一个文学大国的文学相媲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它反映社会生活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它的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更为无数的外国学人所称道。
在戏剧方面,远在十三世纪,就出现了元杂剧的辉煌。它的代表人物之一关汉卿,一生创作了70部杂剧。那惊天地泣鬼神的《窦娥冤》,那轻松、明快、活泼、幽默的喜剧《救风尘》,那颂扬正义、鞭挞邪恶的公案戏《鲁斋郎》,那翻卷着时代风云的历史剧《单刀会》等风格多样、色彩纷呈的剧作,不仅展示了我国戏剧的丰富性、成熟性和厚重感,而且还把唐诗和宋词的优点熔为一炉,把诗词的功能由一般的吟诵扩展到配乐吟唱,将诗和歌密切地结合起来。
唐诗、宋词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魅力,使语言的潜能发挥到了极至。它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变化多样而又严整有序,而时代伟人毛泽东,不仅继承了它的优秀传统,而且还把这一艺术推向了一个新高峰。
在小说方面,还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就出现了“标志市民文艺样式”的“宋话本”。元末明初又有两部长篇小说的伟大杰作问世,那就是施耐庵的《水浒传》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这两部内容博大、气势恢宏、人物过百的长篇巨著,享有世界声誉。
在革命风暴中诞生、发展、逐渐走向成熟的我国现代文学(从“五四”时期的新文学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文学),以其更先进、更合理、更美好的崭新姿态,前进在今日世界进步文学的前列。《阿Q正传》、《子夜》、《家》、《春》、《秋》、《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风云初记》、《保卫延安》、《红旗谱》、《红岩》、《东方》、《李自成》、《黄河东流去》、《第二个太阳》、《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等小说;《雷雨》、《日出》、《茶馆》、《蔡文姬》、《武则天》、《文成公主》等话剧;郭沫若、艾青、贺敬之、郭小川、李季等诗人的诗歌,都以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跨进世界文学的殿堂,为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学编织出更为璀璨夺目的花环。
综观三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全貌,可以看出它的发展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一、在中国文学发展的漫长历程中,文学的任务和功能历来都受到重视。公元前的孔子(公元前551椆��/FONT>479)首先提出诗(文学)“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三国魏文帝曹丕,极重视文章的写作,认为文章可以“经国”,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唐代的大诗人杜甫,对写作诗歌的目的作了更直截了当的阐释:“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对此,白居易说得更为明白:“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古代诗人、作家、文论家这些关于文学任务和功能的论述,对后来的创作实践和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毛泽东和邓小平在批判地吸收历代有关文学功能的主张中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提出了更明确、更为群众欢迎的响亮口号: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解放区的文学取得了不可磨灭的成就,新中国的文学特别是新时期的文学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和繁荣。
二、我国文学历来是勇于进取,在形式和体裁上不断创新或推陈出新的开放型文学。比如,诗歌的发展是由四言诗而五言诗、七言诗,由古体诗而近体诗、格律诗、自由诗。散文的发展是由先秦散文而汉赋、骈文而“古文运动”中的古文,到了现代,散文的种类和形式,真可谓千姿百态、色彩纷呈。在体裁上,由唐诗、宋词、元曲而明清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总之,几千年的文学发展表明,我国文学在艺术形式和体裁上,总是处在不停的运动中,在不断地创新和革新。
需要指出一点,中华民族是一个理性化程度较高的民族,能够全面、辩证、成熟地对待文学形式和体裁上的创新和革命。某一新的艺术形式和体裁出现后,并不因此否定先前的艺术形式和体裁,而是允许各种艺术形式和体裁自由竞争。比如,七言律诗、七言绝句在诗歌领域里占据主要地位后,但五言诗和四言诗并没有就此消亡,甚至直到今天,也依然存在。再比如,今天我们提倡新诗,但旧体诗创作依然很兴旺,诗与词的比翼双飞、共存共荣也很令人深思。在宋代,词在诗歌领域里占了主要地位,但宋代的诗也很有特色。即使在今天,它们也是齐头并进的兄弟或姊妹。
三、我国文学是在向世界进步文学不断学习、科学借鉴的过程中,逐渐发展、丰富起来,从而与世界文学健康、奋进的潮流相沟通、相汇合的文学。中华民族,这块伟大的土壤,是很肥沃的,对于外来文化,向来是热烈多情的。且不说从南北朝起我国就开始翻译佛经的盛事,也不说唐代高僧玄奘亲赴天竺取经,翻译佛教建立的丰功伟业,只说清光绪举人、京师大学堂的林纾先生一个人翻译一百七十余种欧美等国小说的非凡之举,就足可以看出近代的中国学人对外国文学的重视程度。新中国成立后,苏联与东欧各国的古今文学名著,几乎全都译成了中文。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各国文学作品和文艺理论著作在我国的翻译出版,掀起了史无前例的热潮。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是中国作家、艺术家,在向世界进步文学学习时,显示出惊人的智慧和创造力。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引进外国的新的艺术形式,如新文学中的小说(以鲁迅的短篇小说和茅盾的长篇小说为代表)、新诗(以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的诗歌作品为代表)、话剧(以曹禺的话剧为代表)等的创建,走的就是这条直接引进外国新的艺术形式的道路。二是借鉴外国的艺术形式,对某些民族传统形式进行改造,即旧形式的现代化。如赵树理的新评书体小说,刘绍棠的新传奇小说,李季的民歌叙事诗,走的就是这条道路。三是从中西形式中都吸取些成分,嫁接出一种独特的新形式。也可以说是土洋结合的新产品。如歌剧《白毛女》,就是西洋歌剧、话剧、传统戏曲、民间秧歌几种成分的溶合体,颖异别致,令人耳目一新。再如新时期崛起于舞台和电视屏幕的喜剧小品,就是独幕话剧、相声和影视艺术某些特殊的表现手段杂交而成的新的艺术形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四、多种文学流派自由发展,平等竞争,贯穿我国文学发展的始终。这也是我国文学的一个好传统。远在公元前的春秋战国时代,我国思想和文化界就曾出现过多种学术流派争鸣的繁荣局面,出现过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四大著名学派,诞生了《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这样一些代表人类古代文明的重要著作。后来,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我国文学中又出现过婉约派、豪放派、江西派、茶陵派、公安派、骈俪派、本色派、吴江派、临川派、竟陵派、桐城派、常州词派、鸳鸯蝴蝶派等多种文学流派。在现代小说发展中,还出现过新感觉派小说、乡土派小说、社会剖析派小说、京派小说、七月派小说等多种流派小说。在现代诗歌发展中,出现过七月派诗歌和“九叶”诗人。新中国成立后,还诞生了山药蛋文学流派和荷花淀文学流派。众多文学流派竞相媲美,是文学创作本身的艺术规律决定的,是文学事业繁荣和生命力的标志。尊重这个规律,毛泽东主席于1957年2月,在其重要著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郑重地提出了在文学艺术领域里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人们常说的“双百”方针)。毛主席是这样阐述这一方针的重要意义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毛主席提出和倡导的“双百”方针,是对我国古老悠久的文化传统的科学总结,是繁荣、发展艺术和科学事业唯一正确的方针,在世界上也是一个创举。新时期以来,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我国文学界出现了艺术流派林立,创作空前丰收的喜人形势。在全国影响较大的小说创作流派有:以刘绍棠为代表的乡土文学派;以邓友梅为代表的市井画卷派等众多的艺术流派。众多艺术流派的形成和空前活跃,是我国广大作家艺术家潜能得到发挥的重要标志,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学发展与繁荣的巨大推动力。
五、在我国文学发展中,民间文学总是与正宗文学并驾齐驱,成为推动正宗文学发展与繁荣的强大潮流。《诗经》中的“风”,基本上是民间文学,“颂”基本上是正宗文学,“雅”既有民间的,又有正宗的。可以说,《诗经》是正宗文学与民间文学的珠联璧合。词与曲一开始也是民间文学,到后来发展成正宗文学。宋人“话本”起初也是以民间文学的形式出现的,但是,到了明清,演变成小说,成为文学的主导形式,诞生了一系列家喻户晓的长篇名著。我国文学中,正宗文学与民间文学这种互相推动和紧密联系,到了社会主义时代,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加强和发展,成功的事例数不胜数。国家每年组织作家、艺术家到全国各地进行采风活动,目的之一就是有意识地引导作家、艺术家密切与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的联系。
多看,多读唐诗宋词,并深入了解每篇文章的含义、作者当时的背景和心情以及写作手法。当你能透彻领会大部分诗词后,自己也锻炼经常写作,不在话精炼,只要能表达出自己想抒发的情感,哪怕只是一小段自由诗,然后,沵还要了解诗词的平仄韵律。慢慢的,你的文学功底就会逐渐提升了。嘿嘿~~~我也喜欢,有机会拜读一下你的作品。
求采纳
我想你用古文怎么表达
我想你用古文怎么表达,有些情侣为了更浪漫,想以古文的方式来表达对对方的想念之情,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我想你用古文怎么表达?大家一起来看看赶紧学起来!
我想你用古文怎么表达11、“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大白话就是:我想你,好想你,干什么都会想到你。
2、“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天涯地角有穷时,惟有相思无尽处
这句话是吴越王对自己的王妃写的信,田间的小花已经开了,你可以一边赏花,一边慢慢的回来。
3、天涯地角有穷时,惟有相思无尽处
古人的思念更加透彻,也更加富有诗意!但思念本身,就是一种让人心碎而又美好的感情!如果你用文言文来表达自己思念的话,就会让人记忆深刻,也会看着很有意境!
我想你用古文怎么表达2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这句很多人应该都有听过,山里面有树木,树木上有树枝,而我的心,却喜欢着你,而你却不知道。这句话,虽然是古时候的女生用来跟男生表白的,但到了今天,男生用来跟女生表白,其实也是不错的。男生可以问女生,你知道山有木兮木有枝的后半句是什么吗?如果她回答心悦君兮君不知,你就可以直接告诉她,我知!也是非常的甜蜜啊!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这句大家应该都很熟悉,是《诗经》中的一段话,很多人上学时候都学过,非常的美好,表达了对喜欢的女子的思念和追求,求之不得,睡不着觉的表达,古人还真是浪漫呀!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这两句诗选自唐代诗人温庭筠的《南歌子词二首 ·新添声杨柳枝词》,意思是小巧精致的骰子上嵌入那意喻相思的红豆,我想你入骨了你知不知道?表达了女主人对心上人的无限想念,这就是所谓刻骨铭心的爱。
似如君心似我心,疑有红豆缠相思。
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伊人无影,望月自叹,月映佳人眸。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我想你用古文怎么表达3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这句话是出自《诗经·王风·采葛》,所描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他情人的思念。“三秋”指的是三个季度也就是九个月。以此来夸张的形容对于情人的殷切思念。
现代人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一般都是“一日不见,如隔三年”,可以说是更加夸张了。不过却也非常有效的表达对爱人的思念。这个句子的原文出处短而精炼,大家可以欣赏一下。
《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句话想必大家早已经是耳熟能详了,出自《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是宋代词的著名词人柳永所作。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后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其诗大多凄婉动人,读来是一种情感上的享受。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所描绘的正式热恋中的情人的相思之苦。对彼此的情有独钟,专一而执着。虽然形容憔悴,日渐消瘦,也心甘情愿,无怨无悔。
《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我们知道古人用月亮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这句诗也是如此。用现代语言翻译过来就是:想念你时的我就像是天上的满月,永远的满怀期待,但是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我的容颜也憔悴了很多,就像是那月亮也慢慢的失去了光辉。
这首诗出自唐代宰相张九龄,描写了丈夫远行的妻子在家中的孤单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一副凄凉婉转的景象跃然眼前。形象而生动,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读来感人肺腑。原文也很短,大家可以欣赏一下。
《赋得自君之出矣》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动画短片创作中的情感设计
在世界动画艺术史上,涌现出了许许多多集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的
动画作品,其中既包括叙事详尽、引人入胜的长片动画作品,也包括短小
精炼、令人耳目一新的短片动画作品。它们共同为动画艺术的发展谱写出
了新的篇章。动画短片大多以艺术片、实验片的形式出现,例如,获柏林
国际**节银熊奖的中国动画艺术短片《三个和尚》,以及水墨动画片
《牧笛》等。另外,国外一些实验动画短片也十分引人注意:例如加拿大
国家**局动画部的开创者一一诺曼·麦克拉伦的代表作品《线与色的即
兴诗》、《同步曲》等,还有费德利克贝克的作品《摇椅》、《种树的
人》以及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动画学派”动画大师一一波尔多的《学走
路》、《好奇心》等。这些影片从根本上讲大多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而
是创作者个性的张扬,反映其对某种艺术境界和特定的艺术表现手法的一
种追求。
动画短片要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表达一个完整的情境和独立的思
想,往往考验到创作者是否具有驾驭动画语言的技艺。其次,它的篇幅较
短,从编剧、导演到制作,往往仅由一个或几个人参与,成本投入较低
还有,其注重创作材料、创作手法以及创作工具的突破与创新。以上特性
使动画短片创作的功用性不以创造商业价值为目的,而是更多地为了推动
和锻炼动画的原创力量和艺术的探索,使其成为众多动画院校动画教学的
一个重要教学和实践课题。
动画语言具有鲜明个性,主题内涵有独立的情感追求。在许多国内外
优秀动画作品背后都显露出塑造地非常形象鲜明的情感世界。例如:《美
丽密语》这部动画片看上去内容并非曲折离奇,只是描叙了一个少年身边
发生的一些琐事,以及他在刚刚涉入青春期的阶段,内心深处涌动的朦胧
而美好的情感。作者采用了象征的手法,并加以发挥,用这一情节作为主
旋律,构筑了一部色彩瑰丽充满幻想的视觉“交响乐”。这是一部浪漫的
超现实主义的作品。影片及其注重少年青春其阶段日益丰富、日趋成熟的
情感上的体验,它存在于每个过度或正在过度青春期的人的心底,因此它
是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题材它唤起了人们对那段至真至纯的感情的怀
念,并为这种美好的东西不知不觉间的流失而暗自伤怀他不是一篇戏剧
化了的故事,只是一段人所共有的美好体验的升华,它在最大的程度上引
起了观众在情感上的共鸣。影片采用了大量的笔墨铺陈和渲染了罗伍奇异
浪漫的梦幻之境,为本片打造了深邃的意境,使观众深深地沉浸在作者构
思的情景之中,心怡而忘我。
情感再现是设计者创作的灵魂
情感是人类共有的属性。动画中的情感再现是设计者创作的灵魂。优秀的动画必
然会深深的打动观众的心灵,动画短片创作受到现代设计思潮的影响,正与传统动
画大相径庭并形成了自己的设计方法现代动画短片创作总体而言是在设计理念的
支配下,以动画剧本为基础的前提下展开的。但它又有着自己的创作方法和情感意
境的创造、有着多元的设计资源构思路径及灵感的引导。
八匕一j自心月月护了一;
情感的再现过程
情感是难以捕捉的抽象形态,也是令创作者感兴趣的内容,如:喜、怒、哀、
乐等,然而情感的再现则需要情感的物化。情感是动画设计表现的普遍与永恒主
题,特别是高度工业化的现代社会,人们希望在个性化的动画作品中宣泄多彩的情
感:狂喜、愉悦、快乐、痛苦、悲伤、愤怒、思念一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通过语
言来沟通的,而动画则是通过具体形态画面与人之间进行沟通传达信息的。设计师
在创作动画时,赋予动画角色一定的形态,而形态则传递出一定的特征,就如同它
从此有了生命力,人在观看动画作品的过程中,会得到种种信息,引起不同的情
感动画形态一般给人传递两种信息,一种是理性的信息,即动画角色的形态、场
景的布局、色彩的搭配、光源的照射等,另一种是情感信息,如:动画角色的行
为、语言、思想等前者是动画存在的基础,而后者则是动画生成的关键。它们互
相为用,创造完美的形象画面及无形的情感遐想。
情感元紊情感系统
一个动画短片是由角色、场景、情节等元素的相互发展变化,通过两三个不同的
情节与场景的组合而形成一个整体的情感环境。那么这就必须要我们从整体的环
境、宏观的意识下去调整动画情感的设计。我们可以将整个动画情感的把握理解成
一个相对的生态环境系统,这样有利于我们进行情感的创意。动画情感的生态环境
由多种元素组成,当然这种元素是虚拟的,但不是空洞的,它原于生活又高于生
活,是剧本内容和设计师自身体验和感受的折射它包括动画情节、场景、语言、
色彩、灯光、动作、音乐、音响、角色的特征属性、设计师自身的专业修养等元素
的综合。这些元素的变动将会直接影响到这个情感系统的产生。
符号化
在动画创作中情感的设计需要将情感物化形成特定的符号。通过设计师之手将组
成动画设计情感的相关元素进行符号的再现,通过视觉,听觉等形式向观众传递出
整部动画片的情感意境。
视觉符号包括情节、场景、角色的特征属性、动作、色彩,通过对这些特征的艺
术强化与夸张,获得情感上共鸣的艺术效果。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个性画面,获得感
人的艺术效果。
在许多动画设计中,个性情感的发挥是通过形式感达到的,强烈的形式语言与视
觉审美效应是设计师追求的目标。对其他设计艺术门类的借鉴是设计师创作优秀动
画片的重要因素。现代的动画设计使用多种创作手法在高度发展的现代文明世界
中设计艺术形式语言的多元性为动画情感的设计创造了有利的创作空间设计师所
需要做的是如何将设计元素和设计质料进行合理的组合搭配,提炼出精妙的视觉效
果。
例如《**潜水一
艇》是一部融合插图艺
术创作,画风、设计自
成一格,与迪士尼唯美
人物造型、浪漫故事情
节全然不同的动画作
品。片中讲诉披头士装
扮花椒军士以“帕伯军
士孤独之心俱乐部乐
队”击溃敌人,确保了
他们唯一的信念“你需要的就是爱”,只要心中有爱必可战胜一切,爱、欢笑、音
乐又再回到了花椒国。我们可视《**潜水艇》为一种视觉艺术,它融合了普普艺
术中采取的一连串游戏性动态组合,且游走于现实与非现实之间,非常吻合披头士
6(拜代中晚期偏爱的超自然冥想主张,因此在《**潜水艇》中可看到色彩缤纷的
图像,许多装饰性的设计。用如此强烈的形式语言和审美风格浪漫地表诉了表面看
起来只不过一再强调邪不胜正、暴力必亡的主题,但是我们如果再深一层了解,会
发觉披头士早在3眸前就传达了“爱与和平”的讯息,现在透过**潜水艇动画电
影,可以说对“爱与和平”有了更深一层的诊释。
语音符号和视觉符号一样也是动画情感体现的一种表达方式,是动画情感设计
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由人声、音乐、和音响三部分组成:语言是传递情感、思
想、意志及其他信息的最重要的工具。其表意最直接、最明确、最容易达成理解与
沟通。语音的音色、音质、音量、节奏、力度都关系到动画片所要传达的情感信
息、动画片情绪的烘托和角色性格的塑造;音乐能够极大的影响动画角色的情绪和
情感环境气氛,能够很好的表现动画角色的个性特征,有力的烘托出特定的情感主
题,也有着极强的象征作用;音响是除人声和音乐之外,生活环境中所有声音的总
称,在动画片中音响具有独特的作用,因为动画片是设计师心灵构造的一个艺术空
间,它的存在是以一个虚拟的形式表现的,对情感的烘托需要使用各种音响符号有
利于增强观众情感上的共鸣。
当然作为情感动画设计创意活动,也包括某些特殊的规律,如创意中的非理性
因素作用,如无意识的偶发性因素作用,这类因素在动画情感设计的创意活动中是
神奇而生动的,这中灵感的显现带有偶发色彩,随机性强。它是建立在前述方法的
基础之上的,是个人经验、修养、情感及其他元素的融汇和表达仓
1] 王智勇 浅析动画短片的艺术魅力[J] 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 2007, (04)
[2] 徐碧珺 试论中国哲理动画艺术短片的现代价值[J] 美与时代(上半月), 2009, (07)
[3] 陈伟 动画短片创作中的模糊思维[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3, (07)
[4] 王余烈 论动画短片的故事创意[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6, (01)
[5] 李国生 动画短片创作浅谈[J] **评介, 2007, (22)
[6] 涂先智 论动画短片的艺术特点[J] **文学, 2008, (09)
[7] 苏延辉 动画本体研究——浅谈动画短片与动画长片的异同[J] 电视字幕(特技与动画), 2005, (03)
[8] 高琳 论先锋性动画短片的实验与传播[J] 装饰, 2007, (07)
[9] 黎青 动画短片《平衡》的现实指导意义[J] 文艺研究, 2005, (08)
[10] 林婷 东方化语境下的中国形象——以美国动画**为例[J] 今日科苑, 2009, (13)
《春江花月夜》被喻为“以孤篇压倒全唐”的原因是这首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
作品简介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收录于《全唐诗》中。
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作品原文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词句注释
滟(yàn)滟:波光荡漾的样子。
芳甸(diàn):开满花草的郊野。甸,郊外之地。
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此处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
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此处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汀(tīng):水边平地,小洲。
纤尘:微细的灰尘。
月轮:指月亮,因为月圆时像车轮,所以称为月轮。
穷已:穷尽。
望:一作“只”。
但见:只见、仅见。
悠悠:渺茫、深远。
青枫浦:地名,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暗用《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意,隐含离别之意。
扁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扁舟,小舟。
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
月徘徊:指月光偏照闺楼,徘徊不去,令人不胜其相思之苦。
离人:此处指思妇。妆镜台:梳妆台。
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捣衣砧(zhēn ):捣衣石、捶布石。
相闻:互通音信。
逐:追随。月华:月光。
文:同“纹”。
闲潭:幽静的水潭。
碣(jié)石潇湘:碣石,山名,在渤海边上。潇湘,湘江与潇水,在今湖南。这里两个地名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遥远,相聚无望。无限路:极言离人相距之远。
乘月:趁着月光。
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作品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创作背景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张若虚的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
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年份已难以确考,而对此诗的创作地点则有三种说法: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韦明铧认为,诗人是站在扬州南郊曲江边赏月观潮,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表现的是唐代曲江一带的景色;长期从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认为,此诗作于瓜洲,表现的是千年古镇瓜洲江畔清幽如诗的意境之美;长期从事大桥文史研究的学者顾仁认为,此诗作于扬子江畔,其地在今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南部。
作品赏析
此诗题目,以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整首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诗人入手擒题,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在此处却别开生面,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望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鸿雁长飞光不度”,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春江花月夜》的章法结构,以整齐为基调,以错杂显变化。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像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极(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在句式上,大量使用排比句、对偶句和流水对,起承转合皆妙,文章气韵无穷。
名家点评
胡应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流畅婉转,出刘希夷《白头翁》上,而世代不可考。详其体制,初唐无疑。(《诗薮》)
叶羲昂:“摇”、“满”二字幻而动,读之目不能瞬。(《唐诗直解》)
陆时雍:微情渺思,多以悬感见奇。(《唐诗镜》)
钟惺:浅浅说去,节节相生,使人伤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读,读不能厌。又云:将“春江花月夜”五字,炼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真化工手。(《唐诗归》)
谭元春:春江花月夜,字字写得有情、有想、有故。(《唐诗归》)
李攀龙:绮回曲折,转入闺思,言愈委婉轻妙,极得趣者。(《唐诗选》)
周珽:语语就题面字翻弄,接笋合缝,铢两皆称。黄家鼎曰:五色分光,合成一片奇锦。不是补天手,未免有痕迹。汪道昆曰:“白云一片”数语,此等光景作若虚笔力写不到,别有一种奇思。(《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王夫之:句坷翻新,千条一缕,以动古今人心脾,灵愚共感。其自然独绝处,则在顺手积去,宛尔成章,令浅人言格局、言提唱、言关锁者,总无下口分在。(《唐诗评选》)
毛先舒:不着粉泽,自有腴姿,而缠绵酝藉,一意萦纡,调法出没,令人不测,殆化工之笔哉!(《诗辩坻》)
吴乔:《春江花月夜》正意只在“不知乘月几人归”。(《围炉诗话》)
宋长白:唐人有“春江花月夜”一题,同时张若虚、张子容皆赋之。若虚凡二百五十二言,子容仅三十言,氏短各极其妙,增减一字不得,读此可悟相体裁衣之法。(《柳亭诗话》)
王尧衢:此篇是逐解转韵法。凡九解:前二解是起,后二解是收,起则渐渐吐题,收则渐渐结束,中五解是腹。虽其词有连有不连,而意则相生。至于题目五字,环转交错,各自生趣。“春”字四见,“江”字十二见,“花”字只二见。“月”字十五见,“夜”字亦只二见。于“江”则用海、潮、波、流、汀、沙、浦、潭、潇湘、碣石等以为陪,于“月”则用天、空、霰、霜、云、楼、妆台、帘、砧、鱼、雁、海雾等以为映。于代代无穷乘月望月之人之内,摘出扁舟游子、楼上离人两种,以描情事。楼上宜“月”,扁舟在“江”,此两种人于“春江花月夜”最独关情。故知情文相生,各各呈艳,光怪陆离,不可端倪,真奇制也。(《古唐诗合解》)
徐增:首八句使人火热,此处八句(按指“江天一色”以下八句)又使人冰冷。然不冰冷则不见火热,此才子弄笔跌宕处,不可不知也。“昨夜闲潭梦落花”此下八句是结,前首八句是起。起用出生法,将春、沈、花、月逐字吐出;结用消归法,又将春、江、花、月逐字收拾。此句不与上连,而意则从上滚下。此诗如连环锁子骨,节节相生,绵绵不断,使读者眼光正射不得,斜射不得,无处寻其端绪。“春江花月夜”五个字,各各照顾有情。诗真艳诗,才真艳才也。(《而庵说唐诗》)
沈德潜:前半见人有变易,月明常在,江月不必待人,惟江流与月同无尽也。后半写思妇怅望之情,曲折三致。题中五字安放自然,犹是王、杨、卢、骆之体。(《唐诗别裁》)
范大士:层层灵活,如剥焦心,全不觉字句牵合重复。(《历代诗发》)
王闿运:接入春江,浩渺幽深。就便从花谈到月,又说到江,意境幽曲。(《王闿运手批唐诗选》)
陈兆奎:《春江花月夜》,萧、杨父子时作之,然皆短篇写兴,即席口占。至若虚乃扩为长歌,秾不伤纤,局调俱雅。前幅不过以拨换字面生情耳,自“闲潭梦落花”一折,便缥渺悠逸。王维《桃源行》似从此滥觞。(《王志·论唐诗诸家源流》)
闻一多: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
后世影响
《春江花月夜》一诗在立意和选材上总结前人的经验,借乐府旧题谱写出天下众多人的心声,同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一直令后人传诵不已,千百年来有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它是由齐梁绮丽浮靡文风转向盛唐的自然清丽的一面旗帜,同时又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的内容和形式多为后世诗人所借用。
此诗既不像南朝山水诗那样着力模山范水,也不像玄言诗那样枯燥说理,更不是一首单单抒发儿女离情别绪的爱情诗,而是将多种诗情融为一体。它的诞生,填补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以月为中心媒介,同时写男女双方两地相思,探索宇宙和人生哲理于同一首诗的空白。不论从主题的提炼还是题材的加工上,此诗对唐朝繁荣的诗歌局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后代诗歌创作有重要的启蒙作用。
诗中有好多名句被后世诗人所引用或化用。比如,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很可能是“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的化用;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能是根据“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化用而来;李白的“青天明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都有化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痕迹。
在意境和结构方面,江天一线,皎月一轮,白云一片和婆娑的花枝,绰约的人影,孤独的明月楼,又以其形的对比,构成线条的旋律,赋予此诗以绘画美。作者又以夜的寂静为背景,把人们臆想中的海潮声、江流声、捣衣声、凄凉的雁叫声与游子思妇的叹息声,巧妙地编织成声音的旋律,赋予此诗以音乐美。此诗的这些美感对现代新月派诗人闻一多提出诗歌的“三美”(即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有着重要的直接影响。
作者简介
张若虚(约660—约720),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均不详。事迹略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中宗神龙(705~707)中,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