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采桑子古诗词赏析

经典采桑子古诗词赏析,第1张

 《采桑子·和何大夫酴醾菊》

 罗敷媚

 春风吹尽秋光照,瘦减初黄。改样新妆,特地相逢只认香。

 南台九日登临处,不共飞觞。镜里伊傍,独秀钗头殿众芳。

 赏析:

 “春风吹尽秋光照”一句入手擒题,已将酴醾春花与秋菊挽合一起。“瘦减”三句就此生发,以对比之笔写来,形神俱活。下片以幽花之不与盛宴而独甘寂寞,因物寄情,表现了词人淡泊自守之高操与骨鲠。

 《采桑子·彭浪矶》

 朱敦儒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赏析:

 乘着一叶小船去江南避乱。就像一只孤雁一朵云团孤独地游移在高空,回望万里中原笼罩着茫茫的战云烽烟,不禁令人泪洒衣襟。翠绿的青山倒映在寒冷的江水里,江岸上飞舞着枫叶和芦根。夕阳隐没在西山江水波平浪静,愁坏了我这个离国辞乡的旅人!

 《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

 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团是几时。

 赏析:

 此词好处,全在善用譬喻。上片下片,一气直下,皆只如一句。上片谓江楼月尚能南北东西,随人千里,永无别离;下片反谓江楼月一夕暂满,而更多时候却长亏而待盈,未知浑圆的月相,几时能得?比的手法,有以多种喻象以譬同一喻体者,谓之博喻;又有以同一喻象以譬多种喻体者,殊不常见。这首词即属后者,故能别出心裁,新奇可喜。

 《采桑子·片风丝雨笼烟絮》

 片风丝雨笼烟絮,玉点香球。玉点香球,尽日东风不满楼。

 暗将亡国伤心事,诉与东流。诉与东流,万里长江一带愁。

 赏析:

 微风细雨笼罩着烟气迷漾中的柳絮,点点团团坠落地上滚成琼玉般的香球。迢迢春日中微微东风啊不住地吹度。默默地把自己的一腔亡国愁恨,诉于滚滚滔滔波浪翻卷的东流。万里长江啊带着我这不尽的愁苦。

 《采桑子·障泥油壁人归后》

 朱藻

 障泥油壁人归后,满院花阴。楼影沈沈。中有伤春一片心。

 间穿绿树寻梅子,斜日笼明。团扇风轻。一径杨花不避人。

 赏析:

 意中人乘坐着油壁马车归去,满院花草凋零纷纷,月色溶溶楼影沉沉,楼阁中美人伤春怀春一片愁情。穿过绿树寻找梅子驱除闲愁,傍晚时分昏暗笼罩着天空,团扇下的微风略嫌轻微,满径的杨花啊轻薄无礼不避行人。

 《采桑子·年年才到花时候》

 佚名

 年年才到花时候,风雨成旬。不肯开晴,误却寻花陌上人。

 今朝报道天晴也,花已成尘。寄语花神,何似当初莫做春。

 赏析:

 年年百花开放的时候,总是风雨成旬不肯放晴,耽误了多少赏花踏青的游人!今天已经天晴日朗,然而花已零落成尘。请代我告诉花神:还不如当初就不要有新春!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赏析:

 西湖:指当时颍州的西湖。没有风时的水面,光滑得跟琉璃一样,坐在船上不感觉船在行进,只看见船边泛起涟漪水纹,被船行惊起的水鸟掠过湖岸飞。词句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雅丽灵动的景色,反映了作者在颍州任知州时轻松恬淡的心境。

你好、我来为你解答:

  (全国大纲卷)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作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 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 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案: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解析:答出以时间为线索的给1分,能简要说明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2) 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案: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解析:答出心情的,给2分;能简析表现的,给3分。

  赏析:

  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作者意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词一开篇就推出了一个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暮昏暝的凄清的秋景,这其实很象是物化了的旅人的心境,难得有片刻的晴朗。这样的环境中,孤独的旅客,默立客舍庭中,承受着一庭凄冷的浸润,思念着亲朋。忽然,一声长鸣隐约地从云际传来,似乎是鸿雁声声;然而,四望苍穹,暮云璧合,并无大雁的踪影。

  过片“更深人去寂静”把上下片很自然的衔接起来,而且将词境更推进了一步。“人去”二字突兀而出,正写出身旅途的旅伴聚散无常,也就愈能衬托出远离亲人的凄苦。同时“人去”二字也呼应了下文孤灯、酒醒。临时的聚会酒阑人散了,只有一盏孤灯摇曳的微光把自己的影子投射在粉壁上。此时此刻,人多么希望自己尚在酣醉之中呵。可悲的是,偏偏酒已都醒,清醒的人是最难熬过漫漫长夜的,旅思乡愁一并袭来,此情此景,人何以堪!这首词全无作者贯有的艳丽之彩,所有的只是一抹凄冷之色。

  这首词本名《清商怨》,源于古乐府,曲调哀婉。欧阳修曾以此曲填写思乡之作,首句是“关河愁思望处满”。周邦彦遂取“关河”二字,命名为《关河令》,隐寓着羁旅思家之意。自此,调名、乐曲跟曲词切合一致了。这首词不仅切合音律,而且精于铸词造句。“秋阴时晴”,一个“时”字表明了天阴了很久,暂晴难得而可贵。“伫听寒声”两句写得特别含蓄生动。寒声者,秋声也。深秋之时,万物在萧瑟寒风中发出的呻吟都可以叫做寒声。此词中孤旅伫立空庭、凝神静听的寒声,原来是云外旅雁的悲鸣。鸣声由隐约到明晰,待到飞临头顶,分辨出是长空雁叫,勾引起无限归思时,雁影却被浓密的阴云遮去了。连南飞的雁都因浓云的阻隔而不能一面,那是何等凄苦的情景。整首词中几乎无一字一句不是经过刻意的琢磨。可以说通篇虽皆平常字眼,但其中蕴含的深挚情思却有千钧之力。这也是周邦彦词的一大妙处。

  此词自然浑成主要表现在语言平易无雕琢,而意象鲜明,人与物、情与境,浑然融为一气。故戈载评曰:“其意淡远,其气浑厚。”(《宋七家词选序》)。

  (全国新课标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8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 ③写哀景抒哀情。

  诗歌简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

  (天津卷)

  14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

  骤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四库全书》

  (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2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3分)

  (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1)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二、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三、不好,开篇写骤雨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的重心,冲淡了艺术效果。

  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初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试题分析第一题考查炼字。第二题考查对某一句的赏析。第三句考查谋篇布局。

  高考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易错提醒第二问使用的表现手法分析不出,主要是平常对表现手法的理解主要局限在大概了解上,没有做到具体分析。

  (重庆卷)

  12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渡江

  [明]张 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4分)

  答案: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

  解析:首联起总括作用,从其它三联中归纳出与愁的表现有关的关键词语,进行总结即可。

  (2) 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2分)

  答案: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解析: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如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本诗也是如此,用沙鸥的到处飞翔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诗歌翻译:在这扬子江头我已经是几度经过渡口了,江中的风波还像以前一样作为客人的我却又添了新愁。在船上,看到向西飞去的白日比我还要忙碌,向南走去的青山冷冷得讥笑我这个失意的人。独自睡去,却又为思念家乡的梦惊醒,破旧的衣服上还沾有京师的尘土。朋友都像星星一样零星的散落在各地,面对着江上飞来飞去的沙鸥吟诗,联想到自己孤单漂泊的情形,心中立刻产生了怆然之情。

  (江苏卷)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⑴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

  答:才思、诗风、诗品;卓异不凡。或“思不群”“比庾信”“比鲍熙”;“诗无敌”。

  解析:这道题出得让人琢磨不透、一头雾水,似非要顺着命题者的命题意图来答题不可,这便是强行赶鸭上架之为。首先,“什么样的高度评价”本身就有问题,“高度”不就是“什么样的评价”吗?其次,从四句的关系上说,第一句为总括句,后三句是对第一句的进一步说明:第二句为“才思”,第三、四句为“诗风”,也不见有第三个方面呀?无奈之下,为迎合命题者,遂写上“诗品”二字,你敢说我答错?但这么答,还是有些忐忑,因为你不是迎合命题者的,于是思来想去,还是这样吧:“思不群”“比庾信”“比鲍熙”;“诗无敌”。但是觉得这么答又不合题,题目要求答出三个方面,那一定是概括性的名词,这“比庾信”“比鲍熙”可不是名词!权且这么招吧,只要尽力去答了,至于结果如何,就不管那么多了。

  ⑵“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

  答:这一联表达了作者对李白的浓浓思念之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解析:这首诗如果考生没有学过,单凭注解做起来是很难的,因为现代考生没这个实践,也不会去想象。就拿教师而言,这两句有时也很难理解,所以估计答得不错的便是情景交融之类的套语了。如是理解这一联的,思想感情答“离愁别恨”,表现手法答“拟人”、“象征”、“对偶”也应算为正确。

  ⑶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答:作者先从李白的诗歌才华写起,交待思念的缘由;而后顺理成章地抒写自己对李白的思念之情;为此而表达再次相逢论诗的愿望。层层铺垫,又环环相扣,情感真挚。

  解析:回答这个问题,得先明确“构思脉络”的意思,它是行文的思路,也就是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这样的思路有什么好处,所以它往往对应着文章的层次以及题目所配给的分值。审好题,方能答好题。本诗可分三层,而且层次清晰,此题应该是好答的。

  (福建卷)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晓至湖一上

  [清]历鹗

  出郭晓色微, 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 弥漫与天永。

  折二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 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 泛泛逐清景三。

  (选自《清诗选》)

  [注]① 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

  (1) 这首诗情感丰富,请做分析。(3分)

  答: 。

  (2) 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分)

  答: 。

  答案(1)答题要点:①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帐:“安得”。(意思对即可。)

  (2)答题要点: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的景致的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其它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思想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解析第一小题要从诗歌的意象入手,找出打上作者情感络印的名词,挖掘作者隐含在“景语”里面的“情语”,此题并不难解。第二小题的诗句通俗易懂,设题相当开放,答案有好几种,关键要围绕表达技巧进行答题,只要能有根有据,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浙江卷)

  三、古代诗文阅读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7分)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2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

  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2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4分)

  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

  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

  ③“深山” “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湖南卷)

  10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7分)

  春暮西园 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答案:答案角度提示:

  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的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当。

  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作具体分析;也可以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

  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的用意。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本题考古代诗歌鉴赏,角度任选,开放度极大,是本套试卷的最大亮点。它不再是“问什么答什么”,而是“想什么答什么”,给了考生答题的充分自主权。角度不外乎四个:形象、语言、技巧、情感。

  高三的苦命孩子。。。 我刚刚熬完悲剧的一年

  文库是个好地方 好好利用

你好,我来为你解答:

诗词鉴赏常考题型答题思路指导

高考诗歌鉴赏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后,重视了阅读理解能力,也加大了答题的难度。每年高考考生在这一板块上失分相当严重。尽管各种教材、资料对诗歌鉴赏方法归纳很系统,但或过于理性,或过于详尽,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笔者拟定从高考常考题型的答题思维角度来简单谈一下,希望能对学生答题有所启示和帮助。

题型一 分析“诗眼”型

题型评点

“诗眼”是指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或词,一般指句子中的动词、形容词、副词。有时也指能传达主旨的一个句子或关键词。 “诗眼”分析题型,命题角度小巧,主要从语言角度来考查诗句中炼字、炼句的技巧。这种题型在2003年高考全国卷中考查了。在以后的几年中,因其命题角度小巧、难度适中而成了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

命题特点

在题干中有两种问法:一是先要求找出诗句中用得生动传神的字或词,然后要求结合全诗阐发理由;二是预设一种前人评点(“诗眼”已指明),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观点,再阐发理由。题量上一般只有一个,包含两个问题。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1、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词?为什么?请结合诗歌简析。(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

2、提问变体有:①某字历来被人称道,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②本诗某句用的甲字,在其它版本上用的是乙字,你觉得甲、乙两字哪个更好?为什么?(如2004年高考湖北卷和辽宁卷)

简易思维

1、读诗句,定“诗眼”。若问字词则抓句中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若问句子则抓诗歌情感句、议论句、警策句。

2、阐发理由,注意层次。先解释字词的字面意义(概念意义),再回归原诗分析所用修辞及其效果(语法意义),最后联系上下文整体感知炼字效果(语境意义)。分析既联系整体又着眼于细节,点面结合。

3、答案表述格式:判断—解释(本意)—分析(手法及效果)—总述(效果)。

典型题例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高冠谷口招郑鄠 (岑参)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氤氲。

“诗眼”指的是诗句中最生动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二联中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析。

简析:此题为“诗眼”分析型,主要形式是先判断再评析,共两问。题干中已把“诗眼”定位在第二联写景的句子,只要抓住句子中的动词或形容词即可找出“诗眼”来。

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然”、“暖”。(判断)“然”通“燃”,意思是说暮雨中的涧花开得很红火,像烈火燃烧似的;“暖”是指春云低垂,潭边树木与其相接,好像要为它们送去温暖,多么富有人情味儿。(字面意义)该联中作者用拟人手法,绘形绘色,精练传神地描写了朋友居住之地的环境优美、高雅、温馨而富有生机,抒发了诗人对朋友这种恬淡闲适隐居生活的渴望之情。(语境意义)

题型二 分析意境型

题型评点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类的诗词占据了古诗词的半壁江山。无论是写景、借景抒怀,还是托物言志,都要注意景、境、情的有机统一。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是依托景物(意象)、环境(意境)而存在的,因此鉴赏诗歌要从景、境入手去分析诗人的形象和思想感情。分析意境是诗歌鉴赏中最为常见的题型。

命题特点

命题时一般从两个方面来考查:一是分析诗中景、诗中境、诗中形象,并能概括其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内容的整体把握情况;一是对诗歌的艺术特色作深层地理解分析。题量为1-2个,命题点主要有:意象特点概括,意境再现与特点概括,形象及其情感的分析。

常见提问方式有:“这首诗营造了一种什么意境?”“这首诗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具体分析。”

简易思维

1、解读全诗,勾其玄要。要总体把握意象、形象的特征 (什么景、什么地、什么时令、什么人、什么特征) 。

2、理清景与景、景与人、景与情的关系。有时诗中所描写景物比较复杂,要分清景物间的主从、详略、先后、虚实、动静、点面等关系,分清景与情之间的并列、因果、互衬、交融或交叉等关系。

3、分析写景技巧,主要从三方面考虑:层次角度(时空顺序、动静虚实、色调冷暖、正反点面等),遣词造句(炼字及修辞手法),具体技巧(渲染、烘托、白描、对比、象征、比兴等)。

4、体会意境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表达志向,抒发情感等。

5、语言组织:先分后总,联系诗句,分条作答。

注意问题:

1)描绘诗中图景、形象,不能翻译诗句,要用自己语言再现。既要忠于原文又要适当创新。

2)概括意境气氛和形象的特点用语要全面准确。

3)分析思想感情要具体,要突出题干中的“怎么样”,而不是“是什么”。

4) 分析纯写景诗时,就诗论诗,不必牵强附会地向作者境遇和时代背景上靠。

典型题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日 暮 (杜甫①)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①大历二年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写下此诗。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1、诗中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

2、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

 简析:本诗首联化用《诗经》中的“日之夕矣,羊牛下来”之句,另创新的意境,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山村寂静的图画。“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夕阳淡淡的余晖洒满偏僻的山村,一群群牛羊早已从田野归来,家家户户深闭柴扉,各自团聚。自然 让人从阒寂冷清的村落想到家户内人们享受天伦之乐,隐隐透出诗人思乡恋家之情。

 参考答案:1、诗中第一、二句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农家柴扉紧闭,寂静清冷的山村日暮图景。

2、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暮年济世渺茫的人生悲凉之感。

题型三 对前人评点再评价型

题型评点

对前人的评价或诗论进行再评价是一种开放性的题型,它自由性、综合性、创新性都较强。答题时着重在阐发理由,考生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命题特点

一般先引用前人或诗论中有关该诗在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上的评论,然后要求你去判断(是否同意),并阐发理由。题干文字表述格式:前人评论(诗论引文)—要求判断(是否同意)—阐发理由(为什么)--要求(结合全诗)。

常设立的评价角度有:评“诗眼”,评关键词句,评思想内容,评艺术手法等等。

简易思维

  1、解读题目,明确要求。即弄清前人评论的具体角度(内容、技巧、炼字、感情基调、语言特色等),诗论引文中已知的信息(评论角度、对象、已告知的特点概括等)。

2、精读诗歌,整体感知其主旨、情感、抒情方式和写法上最明显的特点。

3、对第一问“是否同意”原则上要顺应命题者的意图(同意),但也不绝对,然后回归原诗阐发理由。

4、恰当选用诗歌鉴赏术语、概念作理性分析,不能就诗论诗。

注意问题:

  1)切忌以术语、概念代替分析,分析要有原文意识,应有理有据。

2)分析要有条理,有几问就答几问,其提问顺序一般不能更换。具体表达时,内容与技巧两个角度不要交叉表达。

3)运用术语要准确,切忌张冠李戴,答非所问。

4)高考只答第一问,一般是不给分的,必须有分析。

5)答案语言表述上要注意逻辑性和文采性。

经典题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塞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有人说,本诗以一个“悲”字贯穿全篇。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之。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基调的评价。由题目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自古多情伤离别,本诗以“悲”字统领全文自然言之有理。首联第二句直言离别之“悲”,有提挈全篇之作用;颔联描写了一幅严寒送别图,淡雅中有几分沉郁,暗含其“悲”;颈联回忆往事身世,更见其“悲”;尾联也收束在“悲”字之上。

参考答案:同意。(第一小问)本诗以一个“悲”字统领全文:首联写送别环境,直击“悲”字;颔联又写送别,抒依依不舍之情,“寒云”“暮雪”紧扣“悲”字;颈联回忆往事,感喟身世,更显其“悲”。少孤漂泊,知音难求,刚遇知己,却又要别离,能无悲乎!尾联写故人远走,只盼早日相见,可风尘纷扰,何时才能相见?前途一片茫然,仍“悲”情不断。(具体分析)总之,全诗将惜别、孤寂、感时伤怀复杂情感融合在一起,给人以荡气回肠之悲凉。(总述)

题型四 比较鉴赏型

题型评点

这种题型命题者往往给出在题材、感情、写法、风格上相似甚至对象相同的两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这种题型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考查点多,易于考查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综合鉴赏能力。因此,这种题型会成为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命题特点

一般选取的两首诗歌在内容和写法上有某种相似点。命题的方式是要求学生从异同两个方面来思考,具体设立为1-2比较点,指向性明确,没有大而全的题目出现。比较中综合考查了“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相关知识和能力。提问方式有:

①设二问:一问内容或写法的异(同),二问具体分析其差异性。

②变体一:比较更改前后的优劣。如诗歌顺序打乱后,比较改变前后的效果的不同;就诗句中关键字词更换后,比较更换前后的效果的不同。

③列举两首诗,问你更喜欢哪一首,并阐明你的理由。这种题目十分开放,答案一般是一则短小的鉴赏文,目前高考中尚未出现过,备考中要适当训练。

简易思维

1、通读诗歌、题目,把握考查重点,做到胸有成竹。

2、分别解读每首诗,把握其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信息。

3、结合题干要求,从相同或相异角度去整合两首诗的信息。

4、分条作答,组织语言要简明、连贯、准确。

注意:分析不能顾此失彼,要兼顾两诗;对比分析要具体,突出差异性。

典型题例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这两首诗都是边塞诗,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不相同。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简要说明。

2、这两首诗所采用的表现手法也不相同,请任选一个鉴赏角度分析这种不同。

简析:这是两首边塞诗的比较鉴赏题目。所拟的两道题目带有较强的综合性,但命题角度指向性很明确:第1题是要求从内容角度比较抒发情感的差异性;第2题是从一个小角度比较艺术手法的差异性,虽然是一个开放性题目,但作答角度单一,要求很低。考生一般能作答的。只要把握了题目考什么,怎么考,再读诗歌就有的放矢了,轻松多了。

参考答案:1、高诗写景,表现了将士牧马归来,胡马北去的和平宁谧的图画;写笛声,表现了盛唐豪情和一些人的怀乡之情。李诗写景,表现了边塞环境的险恶和景象的荒凉;写笛声,表现了怀乡的迷惘和无限的悲凉。两诗所选景物不同,传达出来的感情基调自然不同。高诗婉,李诗哀。

2、炼字角度:高诗中的一个“满”字就写出了牧马时节梅花凋零的合理性,洋溢着一种盛唐豪情,更隐喻着全体将士怀乡的不伤之思。李诗中一个“尽”字,写出了全体戍边战士的绵绵不断的乡思。

或:修辞角度:高诗中妙用通感,将《梅花落》的笛曲的听觉转化为梅花飘落的视觉形象,由边地无梅而引发战士对家乡梅的思念。李诗用恰当的比喻,如“沙似雪”“月如霜”,写出了边塞环境的险恶和荒寒。

或:技巧角度:高诗虚实结合,象征暗示。“雪净”写春来,象征边危化解后的和平,“月明”暗示边塞的安静,“牧马”暗示胡马北退和戍边战士牧归,“羌笛”暗示边烽暂息的安闲。前二句实写边塞和平生活,后二句虚写,抒发将士心志。而李诗则用烘托铺垫,以“沙似雪”“月如霜”来渲染环境险恶,衬托战士的乡思之情。

题型五 “关键说”分析型

题型评点

古人写诗十分讲究构思,十分注重炼字、炼词,往往一字一词关乎全诗主旨、思想感情,因此这一字一词便成了诗歌构思的线索甚至是关键。命题者抓住这一点以小见大来命题,可以考查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把握程度。2002年高考语文卷诗词鉴赏题目改革就率先考了这种题型,随后几年高考都不同程度地考查了这种题型。它以小见大,难易适中,考查全面,将仍被命题者看好。

命题特点

题目中先指出某字、词和句是全诗之关键,要求你谈谈你的理解。有时和评价性题目命题格式一样,要求先判断,再阐明理由。一般设置一个大题量。常见的提问方式方式:

①某词语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以?

②有人认为某词语是全文的关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简易思维

1、抓关键词(句)的位置:题目中(如《春夜喜雨》中的“喜”字),诗歌有开头,诗歌的中间,诗歌的结尾。

2、抓关键词(句)对主旨的突出作用:点明主题(开头),强化主题(中间),深化主旨(结尾)。

3、抓关键词(句)在结构上的作用:统领全篇,深化主旨。

典型题例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行又开封。

前人评价这首诗时说“意万重”一词是全诗的关键,“意万重”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简析:此题要求我们理解全诗的关键,并对之作评价。一共三问,第一问是为答后两问服务的,因此只要理解了“意万重”的内涵,后两问就容易多了。从题目和诗中景物来判断,诗人的“意万重”就是说不完、道不尽的愁绪。

参考答案:“意万重”就是指诗人心中说不完、道不尽的愁绪。同意这种说法。“见秋风”起“作家书”之念,“作家书”又起“意万重”,正是“意万重”,欲说还休,所以在家书中“说不尽”,怕“说不尽”方才引发“临行又开封”。可见诗中的一切内容都是由“意万重”引起的,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变化也是由“意万重”造成的。

举一反三练习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弯,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月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前人评论这首诗时认为“凉“字用得最生动传神。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同意。一个“凉”字既写出了月色的秀丽明朗,又点出了春雨过后凉爽宜人的气候,更与后面的“镜”字相照应,表达出了月光明洁,水色清澈的优美意蕴。有力地衬托了诗歌意境的创设。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处士卢岵山居(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1)试分析本诗的颔联或颈联,对景物描写的特点作具体的分析。

(2)通过诗中的景物描写,你可以看出“卢岵山居”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颔联写作者赴山居途中所见,是近景。苍苍古树生长于石缝之中,仿佛与石连为一体;泉水湍急而清澈,水底的沙石清晰可见。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山中特有的景物,表现了山居环境的古朴、清幽。 或:颈联写作者在山中看到的远景。 一场春雨悄然而至,众多的山峰在雨中显得幽暗;山中云雾弥漫,那通往山居的小路弯弯曲曲延伸到云雾深处。这两句描绘了山居环境的高峻、幽深、奇特。

(2)“卢岵山居”地处高峻、偏僻的深山 之中,风光优美,环境清幽,远离尘世。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山居的倾慕之意,对山居主人的赞许之情。

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同意。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双调 沉醉东风秋景

挂绝壁松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如果从作品的意境及作者表现的情感角度出发,你更喜欢这两首中的哪一首?为什么?

参考答案:这是一道半开放性的题目,只要能自圆其说,无论你认为哪一首更好都可以。关键是要能比较准确的说出该首小令所写出的意境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提示)两首小令都运用白描手法,状写秋景。但第一首作者把秋天傍晚几个特有的景物巧妙地组合起来,创造出萧瑟苍凉的意境,突出表现了羁旅愁绪。第二首小令作者写在秋意里对洞庭潇湘的观感,气象明朗开阔,意境宏伟,表现了开朗乐观的情怀。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前人评析这首词,认为开篇一个“异”字统领词的上阕,请说说这里的风景异在何处?词引用“燕然未勒归无计”的典故主要抒发什么情感?

  参考答案:首句抓住“塞下”这一特殊地域来写“异”的,雁去、边声、长烟、落日孤城、千嶂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组成了一幅“塞外关山秋景图”。引用典故是为了抒发将士报国之志。现在敌军末退,边境末宁,尽管厌战思归,但怎能有回乡的打算呢?既写出了作者为国建功的远大抱负,也是对戍边战士的激励鼓舞。

古诗鉴赏的九种答题格式

  根据《考试大纲》要求,高考古诗鉴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鉴赏其形象;2鉴赏其语言;3鉴赏其表达技巧。评价就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无论是鉴赏还是评价,实质上都是考查考生对于诗歌的想象能力。考生从哪些方面去想象,怎样去想象,如何结合诗歌本身、命题者所问、自己所想,不枝不蔓,按要求写出来,这是答题的关键。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古诗鉴赏的答题格式”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形象:身份+性格

  例1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如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词人在词中刻画了怎样的艺术形象

  〔简析〕上片写身份,写人物神态,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下片写性格,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在我们心中立起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着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二、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瀑布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意象。

  〔简析〕涓涓细流不辞辛苦,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表层含义)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深层含义)

三、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表达)什么感情

  例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从诗中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简析〕通过“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四、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例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简析〕“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真)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五、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例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简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古人炼字妙用的理解阐释。作者用一个“闹”字,不仅让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六、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例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①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此诗作于天宝年间,作者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分析尾联的修辞效果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简析〕“日”喻帝王,“浮云”喻小人,比喻修辞格的运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皇帝被奸邪蒙蔽而自己报国无门的伤痛,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

七、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例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漫成一绝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美景。

  〔简析〕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蜷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光笼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八、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例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简析〕(1)修辞方法: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九、概括评价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例9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偶成 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试从内容主旨方面赏析这首诗。

  〔简析〕这首诗描绘了风和日丽的春天景色。一二两句写景:天空中有淡淡的白云、柔和的春风、和煦的日光,地上有红花、绿柳、碧水。上下辉映,生机盎然。三四句抒发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偷闲学少年”,平淡之中寓深意,表达了诗人怡然自得之情。

  春天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凉州词》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王安石《元日》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唐·李白《春思》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唐僧志安《绝句》

  ②春雨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船撑出绿荫来——宋· 徐俯《春游湖》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杜甫《春夜喜雨》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③春色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宋·王安石《春夜》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唐·杜甫《登楼》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唐王驾《春晴》

  ④春水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

  ⑤春景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唐·杜甫《春望》

  ⑥春物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唐·王维《相思》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⑦其他带“春”字的诗句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宋·张栻《立春偶成》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唐·李白《月下独酌》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孟浩然《春晓》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唐·刘长卿《饯别五十一南渡》

  夏天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秋天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野望 王绩

  秋风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

  秋夜寄丘员外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 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 幽人应未眠

  秋日 耿湋

  返照入闾巷 忧来谁共语 古道少人行 秋风动禾黍

  秋日湖上 薛 莹

  落日五湖游 烟波处处愁 浮沉千古事 谁与问东流

  宫中题 文宗皇帝

  辇路生秋草 上林花满枝 凭高何限意 无复侍臣知

  汾上惊秋 苏 (廷+页)

  北风吹白云 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 秋声不可闻

  秋月 程 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 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

  白云红叶雨悠悠

  七夕 杨 朴

  未会牵牛意若何 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

  不道人间巧几多

  立秋 刘武子

  乳鸦啼散玉屏空 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

  满阶梧叶月明中

  七夕 杜 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中秋 杜 牧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冬天

  1.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

  2.秋月扬明恽,冬岭秀寒松。(陶渊明:《四时》)

  3.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4.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守岁》)

  5.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微:《四气诗》)

  6.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陈毅:《梅》)

  7.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8.儿童冬学闹比邻,据岸愚儒却子珍。(陆游:《秋日郊居》)

  9.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白居易:《冬至夜思家》)

  10.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

  思乡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

  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3.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4.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5.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7.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8.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旅次朔方》)

  9.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

  友情

  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汉乐府民歌<<箜篌谣>>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唐韩愈<<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

  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唐祖咏<<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琵琶行>>

  人生结交在终结,莫为升沉中路分------唐贺兰进明<<行路难五首>>

  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唐杜甫<<徒步归行>>

  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清翁照<<与友人寻山>>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送友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送别》)

  山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水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愁(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唐·李白)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李白)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唐·李白)

  湖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 (唐·李白)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唐·李白)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唐·白居易)

  水心如镜面,千里无纤毫 (唐·白居易)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唐·王维)

  天壤之间,水居其多 (宋·苏轼)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宋·汪元量)

  江带峨眉雪,川横三峡流 (唐·李白)

  初惊银河落,半洒云天里 (唐·李白)

  波涛万里堆琉璃 (唐·杜甫)

  水真绿净不可睡,鱼若空行无所依 (宋·楼钥)

  青山不老,绿水长存 (明·罗贯中)

  水万物之本源也 (春秋齐国·管仲)

  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战国赵国·荀子)

  源清流洁,本盛木荣 (汉·班固)

  清泉自爱江湖去,流出红墙便不还 (清·查慎行)

  月

  唐·王维: 不见乡书传雁足,惟见新月吐蛾眉。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晋·陶渊明: 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宋·晏几道: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唐·刘禹锡: 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倾如熔金。

  唐·白居易: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唐·张若虚: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清·萧诗: 辽海吞边月,长城锁乱山。

  唐·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清·张惠言: 梅花雪,梨花月,总相思。自是春来不觉去偏知。

  唐·杜甫: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清·梁章钜: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山遥水皆有情。

  宋·苏轼: 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宋·欧阳修: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海上升明月 天涯共此时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 不可断绝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清曹雪芹: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太白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抽眠——张继

  清·萧诗: 辽海吞边月,长城锁乱山。

  唐·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清·张惠言: 梅花雪,梨花月,总相思。自是春来不觉去偏知。

  唐·杜甫: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清·梁章钜: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山遥水皆有情。

  宋·苏轼: 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宋·欧阳修: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莲

  ◇青阳渡~晋·乐府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咏芙蓉~南朝·梁·沈约

  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采莲~南朝·梁·吴均

  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

  ◇咏荷诗~江洪

  泽陂有微草,能花复能实。碧叶喜翻风,红英宜照日。移居玉池上,托根庶非失。如何霜露交,应与飞蓬匹。

  ◇咏同心芙蓉~隋·杜公瞻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

  ◇采莲曲~隋·殷英童

  荡舟无数伴,解缆自相催。汗粉无庸拭,风裙随意开。棹移浮荇乱,船进倚荷来。藕丝牵作缕,莲叶捧成杯。

  ◇古风(其二十六)~唐·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秀色粉绝世,馨香谁为传?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采莲曲~南朝梁·刘孝威

  金桨木兰船,戏采江南莲。莲香隔浦渡,荷叶满江鲜。房垂易入手,柄曲自临盘。露花时湿钏,风茎乍拂钿。

  ◇折荷有赠~唐·李白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荷花~李商隐

  都无色可并,不奈此香何。瑶席乘凉设,金羁落晚过。回衾灯照绮,渡袜水沾罗。预想前秋别,离居梦棹歌。

  ◇莲花~温庭筠

  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苹。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

  竹

  《诗经·斯干》

  如竹苞矣,

  如松茂矣。

  ——《诗经选》P200

  叠石流泉,

  茂林修竹。

  ——晋·王羲之《兰亭序》

  竹亦得风,

  夭然而笑。

  ——苏轼

  修竹凝妆,

  垂杨系马。

  ——宋·陆睿词句

  “水调歌头·咏竹”

  钱樟明

  有节骨乃坚,无心品自端。

  几经狂风骤雨,宁折不易弯。

  依旧四季翠绿,不与群芳争艳,

  扬首望青天

  默默无闻处,萧瑟多昂然。

  勇破身,乐捐躯,毫无怨。

  楼台庭柱,牧笛洞萧入垂帘

  酒

  1王翰·凉 州 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摧。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王维·少年行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3苏 轼·新酿桂酒

  捣香筛辣入瓶盆,盎盎春溪带雨浑。收拾小山藏社瓮,招呼明月到芳樽。

  酒材已遣门生致,菜把仍叨地主恩。烂煮葵羹斟桂醑,风流可惜在蛮村。

  4范成大、南宋淳熙年间·东楼锁江两重客(公元1126---1193年)

  东楼锁江两重客,笔墨当代俱诗客。我来但醉春碧酒,星桥脉脉向三更。

  5秋瑾·对酒

  不惜千金买宝刀, 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6宗臣过采石怀李白

  阊阖天门夜不关,酒星何事谪人间?为君五斗金茎露,醉杀江南千万山。

  7醉酒歌

  酒不醉人人自醉,千杯饮尽刘伶愧。对月邀饮嫦娥伴,一江愁绪酒中会。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千百杯。醉卧桌头君莫笑,几人能解酒深味

  花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戴叔伦《苏溪亭》)

  3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

  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5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司空曙《江村即事》)

  6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李频《湖口送友人》)

  7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8四月南风大发黄,枣花未落荫桐长。(李颀《送陈章甫》)

  9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10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寓意》)

  11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道潜《临平道中》)

  12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曾己《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1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4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15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姜白石《除夜自石归湖苕溪》)

  鸟

  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4.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盂浩然:《春晓》)

  5.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6.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7.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8.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9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10.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树

  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8.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壮志

  1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2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渔家傲》

  3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满江红》

  4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陈涉世家》

  5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辛弃疾《江城子》

  6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毛泽东《忆秦娥》

  7 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8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大风歌》

  9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短歌行》

  10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永遇乐》

  惆怅

  1.高逸图

  何处寻黄鹤?

  只留下长空万里,

  白云飞过。

  昔日良宵成佳节,

  疑是阴差阳错,

  谁曾想千金一诺?

  此情悠悠竟为何?

  只好向天涯问过客:

  镜中花,

  水中月。

  千古赤壁遗英烈,

  风雨中大江南北,

  龙腾虎跃。

  群山尽染英雄色,

  天上寒星闪烁,

  五千年不甘寂寞。

  醉卧长亭长叹息,

  看人间花开花又落:

  秋风起,

  声瑟瑟。

  2.渔 父 图

  春风吹碧树,

  红尘中奈何难断,

  离愁别绪。

  纵无寸功报苍天,

  壮心依然如故,

  不祈求天赐神助。

  世人皆逐东流水,

  唯豪杰独行天涯路:

  看飞舟,

  又南渡。

  一叶浮萍归何处?

  叹往事不堪回首,

  伤心一幕。

  千古江山今犹在,

  万丈豪情难诉,

  风雨中春秋几度。

  重上九霄会有时,

  何须问苍天万千句?

  驾飞鸿,

  冲霄去。

  3.秋山问道图

  大雁又南飞,

  极目天涯无尽处,

  落日难追。

  无边野火烧荒草,

  一路乱石成堆,

  埋不尽,

  落尘残灰。

  只有滚滚长江水,

  后浪依旧把前浪推:

  淘尽了,

  是与非。

  自称无坚不可摧,

  为这话受尽多少?

  雨打风吹。

  桌上雄风九万里,

  笔下战鼓重擂,

  虎将何曾失虎威?

  为了万家能团圆,

  自己却有家不能归。

  对何人,

  诉伤悲?

  4.式 微

  提起这一生,

  不知道走过多少?

  春夏秋冬。

  年少时候心太盛,

  也曾一呼百应。

  至而今说与谁听?

  一人无力再高歌,

  更何况人情冷如冰:

  听不见,

  我歌声。

  一梦醒来万事空,

  对明镜愁恨不减,

  白发徒增。

  只好躲到峨眉山,

  做个世外高僧,

  任世间冷冷清清。

  好汉都有当年勇,

  不要再谈什么曾经:

  消失在,

  寒风中。

《风吹沙》年代: 宋 作者: 欧阳修北风吹沙千里黄,马行确荦悲摧藏。

当冬万物惨颜色,冰雪射日生光芒。

一年百日风尘道,安得朱颜长美好。

揽鞍鞭马行勿迟,酒熟花开二月时。 渔家傲·秋思 朝代:宋代 作者: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塞上

朝代:宋代

作者:柳开

原文:

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从军行

朝代:宋代

作者:张玉娘

原文:

三十遴骁勇,从军事北荒。流星飞玉弹,宝剑落秋霜。

书角吹杨柳,金山险马当。长驱空朔漠,驰捷报明王。

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

朝代:宋代

作者:张孝祥

原文: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淡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 / 明妃曲和王介甫作

朝代:宋代

作者:欧阳修

原文:

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

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

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貌如玉。

身行不遇中国人,马上自作思归曲。

推手为琵却手琶,胡人共听亦咨嗟。

玉颜流落死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

汉宫争按新声谱,遗恨已深声更苦。

纤纤女手生洞房,学得琵琶不下堂。

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

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

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

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

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

塞上曲

朝代:宋代

作者:王镃

原文:

黄云连白草,万里有无间。

霜冷髑髅哭,天寒甲胄闲。

马嘶经战地,雕认打围山。

移戌腰金印,将军度玉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215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