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朗读短文的技巧
短文朗读是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重要内容,也是普通话训练的重要手段。下面是普通话朗读短文的技巧,为大家提供参考。
语言的交际是通过话语进行的,而由字词读音形成语流的短文朗读,就为普通话学习和口语交际奠定了基础。因而短文朗读,在普通话学习和普通话水平测试中都有重要的意义。应试人的朗读水平也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测试结果。
测试内容
短文朗读的内容是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中60篇朗读作品,它既是普通话训练的内容,也是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内容。短文朗读项根据应试人朗读一篇指定的作品(读400个音节),来测试应试人在规定时间内用普通话朗读书面语时声母、韵母、声调读音的标准程度,以及连读音变、停连、语调以及朗读的自然流畅程度等。
短文朗读的技巧
朗读就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读出来,它不同于朗诵,朗诵多指诵读诗或散文,把作品的情感表达出来。朗读技巧是指在对朗读作品正确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上用恰当的声音和语调,并运用一定的重音和停连等技巧恰如其分的表达作品。一般地说,朗读的技巧,主要包括内部技巧和外部技巧两个方面。这里重点谈的是朗读的外部技巧。
朗读的内部技巧是指对作品的正确理解和感受,了解作品的结构,把握好重点词语的含义,通过深入细致的分析与思考,获得对作品的准确和深刻的理解。
朗读的外部技巧是指在对作品有了充分的理解和感受之后,运用停连、重音,语速、语调等声音的外在表现方式,把已经理解和感受到的作品内容,恰如其分的表现出来。
停连是有声语言表达中重要的表达技巧之一,即朗读语流中声音的停歇和延续。停连的目的是为了清晰地显示语句的脉络,以便准确生动地表达语言内容,同时也有强调、加重情感、增强语势、突出重点的作用。
重音即普通话词语中重读的音节,主要是音强的作用,字音的调型和调值一般不会改变,但在特殊语境中字音的绝对音高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普通话的重音有词重音和句重音的区别。
语速指朗读、说话的快慢速度。语速可以影响文章结构的变化和情感表达的效果,因而在朗读、演讲语言交际中有重要作用。
语速的快慢主要取决于作品的具体内容和语句,与文章的体裁也有关系,如表达沉重伤悲的内容时语速要稍慢,表达紧张,局促、激烈、愉快的内容时语速要稍快等,语速大体可以分为慢速,快速,中速三种情况。
语调是说话中一句话或某语言片段在声音上的高低、轻重、快慢的变化。语调和语句的句调、停顿、高低、轻重、快慢等都有关,也就是说,语调是语音的韵律特征在话语中的集中体现。
普通话自由说话技巧
说到与做到
人最难做到的是说到做到,但是,我们还是要说到做到。因为:一、只言不行,万事难。只有做事,才能事。二、言而不行,言而无信,是自己打自己的巴,自己毁自己的形象。自吹等于自诋,自擂等于自毁。诚信是做人的根本,你言而无信,不就是在诋毁自己,在打自己的巴吗
言美与形美
恶语一句美变丑。一个人语言的美与否,决定他形象的美与丑。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大街看到一个回率很高的美女,自己也只想多看几眼。可当你听到她出粗话、脏话时,在你的眼里她立马就变了猪八戒,你就不愿再多看她一眼。其实,语言不美形变丑,只是心灵美与形象美关系的外在表现。因为,人所以话粗、话脏是由于“心粗、心脏”。
时言小事显人小,常谈俗事显人俗。边说的是,说坏话、脏话、粗话等对人形象美的影响。其实,就是经常地谈论那些毛蒜皮之小事、低级趣味之俗事,也会有损自己的形象。我们敬的周总理,少年时就给自己定下了三不谈的谈话原。原因就在于此。
言谈与心里(包括品德修养)
言谈的方式、内容等与人的品德、质、格等心理因素关系密切(言谈与心里因素之绪的关系另有专论)。例如,直爽和耿直的人,常快快、无遮拦。这是因为:路直车快,心直快。快必心直,心直必快。质优面不装,心正言不饰。无私无畏办事快,无顾无虑说话爽。
但是,言谈并不都是真心真的表达。例如,社场合的谈,不是知心朋友的心。无意之言表真心,有意之言达假意。花里哨心不美,花言巧语心不善。
言谈与思维
语言应是流思想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可许多人的言谈好像不经过大脑,只是简单的外界刺——射。其结果当然是——车快易出事,快易惹事。
行要多思而动,话要多想而出。文前要构思,言前要多思。食进要多洗,言出要多想。好说而不会说就是“傻说”。言多失多,不如哑巴。宁不言,不失言。管不住自己的,必伤自己的。出门时要多想想需带什么,说话时要多想想需忌什么。
言谈与绪
言谈的方式与内容,和人说话时的绪有很大的关系。饥不择食,怒不择言。“脑子一,忘记一切。”人无论是在过度愤怒还是过度兴奋时,都易说出言不由衷的话,或说出不该说的话。这是由于,之绪会降低人的理智,搅扰人的思维。
许多人把别人的发誓当“金玉言”,实在是太天真,太幼稚了。先不说许多人的发誓是别有用心,就是下的“真心”发誓也千万不能轻信。因为,感动时的山盟海誓,犹如醉酒时的言语。多少清纯少女由于轻信“我只你,我永远你”之山盟海誓,而毁了自己的青、、婚姻,甚至生命。
言谈的方式与效果
治病的不一定要苦,好心的话不一定要难听。良,一吃就吐怎能利于病好言,一听就烦怎能利于行只有吃进去才能起效,话只有听进去才能有用。再治病的,咽不下不能起效;再好心的话,听不进不能顶用。吃要看疗效,说话要看效果。不要只出于好的动机,而要追求好的结果。生产售要以市场为导向,说话办事要以效果为指导。好的坡在于平坦,好听的话在于婉转。这里主要说的是,说话要注意态度,要以尊重人格为前提。
另外,应注意说话的频次。浆多了不粘,话多了不灵。山珍海味吃多了也腻,善言良语听多了也烦。所以,说话不要唠唠叨叨,不要“千叮咛万嘱咐”,要知道,说话的频次与效果不正比例关系,甚至比例关系。
所以,我们在给人提意见、劝说人、批评人、教育人等表达自己思想让人接受时,一定要注意态度、场合、语、频次等方式方法。否则,好言无人听,好心无人领,甚至好心无好报。
说话与听话
只有善听,才能善言。只有善听,才能向善言者学习言谈的技巧;只有善听,才能深刻理解他人的言谈主旨,而有利于自己的正确应答。只有先为“善听者”,才能为“善言者”。
“善言”之善
善言者不只是敢说,最重要的是会说——说自己该说的,又是别人想听的。该说是指符合自己的说话目的、原则、主旨等。说话不仅要说自己该说的,还要尽力说别人想听的。因为你想说的不一定是人家想听的,甚至是人家厌烦的。氺都愿喝甜的,话都愿听好的。所以,那些“很会说话的人”只说别人想听的,“很不会说话的人”只说自己想说的。
与人言谈,要适时、适人、适地。“适时、适地”主要说的是,说话要分场合,融氛。“适人”是指说话要看对象。例如,见大人说“大话”,不被小看;见人说“话”,不被欺骗;见狠人说“狠话”,不被恐吓。
正说不好答,说却能驳。正答不能,问更行。若遇到有的人故意想给你难堪,这时,说或问不仅能解自己之围,还能有力地回击对方。
文写得具体人读,话说得具体人信。具体不仅容易使人产生再造想象而使语言形象化,还可以“使真更真”或“使假真”,容易使人相信。因此,我们在叙述事、表达思想时,要尽量具体些。编瞎话、说谎话的人说得“有眉有眼”就是利用了这一点。
办事不要拖拖拉拉,说话不要吞吞吐吐。办事拖拉会给人不重视之感,说话吞吐会给人不诚实之感。后者还会给人不舒服之感。
物有余地好回转,话有余地好商量。锅满没法搅,话满没法改。把话说得太满太死,好像线打了个死结,又好像给自己断了后路。俗语的“不要把话说得过”,就很有道理。
能写出大多数人想写而写不出的就是会写;能说出大多数人想说而说不出的就是会说。名诗真景,名言大实话。名诗与名言其实都是客观事实(真心真)的'非常真实的映。只不过我们一般人不易做到罢了。但是,只要我们不懈地努力是可以大大提高自己的。
言语要有力,必先分主次。言谈的主要方面,犹如军队的主力军、精兵强将,所以不分主次的言谈必然是无力的。
帐要算清,话要说明。不清的帐不如不记,不明的话不如不说。其实,把话说得明明白白,是说话的基本要求。
普通话朗读技巧
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也就是朗读者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音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说明道理,再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再创造过程。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朗读是对应试者普通话运用能力的一种综合检测形式。日常朗读活动中,决定朗读者朗读水平高低、朗读效果优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就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影响应试者成绩的几个主要因素,谈谈朗读的几个基本要求,目的是帮助应试人把握难点,在测试中减少失误,更好地发挥水平。
一、用普通话语音朗读
普通话朗读是一门学问。它除了要求应试者忠于作品原貌,不添字、漏字、改字外,还要求朗读时在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音变以及语句的表达方式等方面都符合普通话语音的规范。朗读一篇作品,如果连普通话都读不准确,甚至读错了,那就会影响听众对原文的理解,甚至会闹笑话。要使自己的朗读符合普通话的语音规范,必须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注意普通话和自己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普通话和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大多数的情况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又有大的规律和小的规律,规律之中往往又包含一些例外,这些都要靠自己去总结。单是总结还不够,要多查字典和词典,要加强记忆,反复练习。在练习中,不仅要注意声韵调方面的差异,还要注意轻声词儿化韵的学习。
2、注意多音字的读音。一字多音是容易产生误读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必须十分注意。多音字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注意学习。第一类是意义不相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它的各个不同的意义,从各个不同的意义去记住它的不同的读音。第二类是意义相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它的不同的使用场合。这类多音字大多数情况是一个音使用场合宽,一个音使用场合窄,只要记住窄的就行。
3、注意由字形相近或由偏旁类推引起的误读。由于字形相近而甲字张冠李戴地读成乙字,这种误读十分常见。由偏旁本身的读音或者由偏旁组成的较常用的字的读音,去类推一个生字的读音而引起的误读,也很常见。所谓秀才认字读半边,闹出笑话,就是指的这种误读。
4、注意异读词的读音。普通话词汇中,有一部分词(或词中的语素),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但在习惯上有两个或几个不同的读法,这些被称为异读词。为了使这些读音规范,国家于五十年代就组织了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对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进行了审定。历经几十年,几易其稿。1985年,国家公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要求全国文教、出版、广播及其他部门、行业所涉及的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标音,均以这个新的审音表为准。在使用《审音表》的时候,最好是对照着工具书(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来看。先看某个字的全部读音、义项和用例,然后再看审音表中的读音和用例。比较以后,如发现两者有不合之处,一律以审音表为准。这样就达到了读音规范的目的。
二、把握作品的基调
基调是指作品的基本情调,即作品的总的态度感情,总的色彩和分量。任何一篇作品,都会有一个统一完整的基调。朗读作品必须把握住作品的基调,因为作品的基调是一个整体概念,是层次、段落、语句中具体思想感情的综合表露。要把握好基调,必须深入分析、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力求从作品的体裁、作品的主题、作品的结构、作品的语言,以及综合各种要素而形成的风格等方面入手,进行认真、充分和有效的解析,在此基础上,朗读者才能产生出真实的感情,鲜明的态度,产生出内在的、急于要表达的律动。只有经历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作品的思想才能成为朗读者的思想,作品的感情才能成为朗读者的感情,作品的语言表达才能成为朗读者要说的话。也只有经历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朗读者才能以作品思想内容出发,把握住基调。无论读什么作品,这案上的工作都不能少。
三、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
(一)停顿
朗读时,有些句子较短,按书面标点停顿就可以。有些句子较长,结构也较复杂,句中虽没有标点符号,但为了表达清楚意思,中途也可以作些短暂的停顿。但如果停顿不当就会破坏句子的结构,这就叫读破句。朗读测试中忌读破句,应试者要格外注意。正确的停顿有以下几种类型:
1、标点符号停顿。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停顿符号,也是朗读作品时语言停顿的重要依据。标点符号的停顿规律一般是:句号、问号、感叹号、省略号停顿略长于分号、破折号、连接号;分号、破折号、连接号的停顿时间又长于逗号、冒号;逗号、冒号的停顿时间又长于顿号、间隔号。另外,在作品上的段落之间,停顿的时间要比一般的句号时间长些。以上停顿,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为表达感情的需要,在没有标点的地方也可以停顿,在有标点的地方也可以不停顿。
2、语法停顿。
语法停顿是句子中间的自然停顿。它往往是为了强调、突出句子中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或补语而做的短暂停顿。学习语法有助于我们在朗读中正确地停顿
NO 紧张
分一小部分慢慢背
如果句子长就2
3句咁背
短就5
6句咁啦 上台之前深呼吸一下or暂时分散注意力会好d
朗读与朗诵 一、前言 在语文课堂的认识课文阶段,我们会要求学生朗读课文,以了解内容,掌握字词的正确读音。在分析课文阶段,我们也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把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现出来。另一方面,在语文课外活动中,很多学校每年举办校内朗诵比赛,中国香港每年举办朗诵节,去年第五十三届学校朗诵节参加人数即达十二万人次之众。澳门学校每年一度的朗诵比赛,亦为学界一大盛事。到底“朗读”和“朗诵”在性质、要求、方法上有何异同?二者有何区别?本文拟初步加以探讨。 二、甚么是朗读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师朗读,除了可给学生示范外,主要目的还在于辅助讲解课文,用声音带出情感,以表现文字无法透彻表达的语气、态度,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师朗读,不能离开课文﹔学生听教师范读,也不能离开课本,必须用心注视课文,把教师朗读的声音和课文的字、词、句、段、篇结合起来,这是读书教学的一个过程。教师能够正确、清楚、流畅而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已赋予书面文字以生活气息,变成有生命力的活的语言了。 指导学生朗读时,至少应提出以下三个要求: 1.正确:当教师通过朗读来让学生领会课文内容和主旨时,先决条件是不读错字音,不读错语调,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不颠倒,并且吐字清晰,能准确传达内容。 2.流利:朗读要速度适当,句逗分明,不读断词句,并且要节奏和谐。速度适当,是说朗读的速度要视乎课文的内容和情节而定。句读分明,是说句读在文章中具有“停顿”的作用。在朗读课文时,如果“停顿”处理恰当,可以有效地控制速度,明快地传达语句和段落的意义,而且便于转换情绪。否则一口气读下去,不但上气不接下气,而且会读破句子,读断章节甚至破坏中心思想。至于节奏和谐,是指朗读时能掌握语言的节奏,才能读得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予人以节奏感和音乐感。 3.有感情:朗读时,感情要真挚、自然,配合课文内容﹔有时候或需夸张强调,但仍要保持适度,不可过分。至于文章的感 彩,尤需仔细揣摩。 语文课堂的朗读,不需要讲求眼神、表情、手势、姿态等的配合,只要注意运用声音技巧,表达出课文的语言运用、修辞手法、文章结构、写作方法,以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便算达到朗读的教学目的了。此外,朗读虽然重在声音的表达,却应防止过分的夸张和戏剧腔式的表演,否则便会予人有造作而不自然的感觉了。 三、甚么是朗诵 朗是明亮、清澈的意思,诵是合乎节奏的诵读方法。据《周礼》记载,当时大乐正(乐官)便以“乐语”(剧曲)教国子(学生),所谓兴道讽诵语言也。其中倍文(不开卷而读)曰“讽”,即背书﹔节之以声为“诵”,即以美妙的声音表达出来。朗诵者诵读诗文时,以清晰、圆润的腔音,配合句子音节的高低、强弱、轻重、缓急、停连而构成一定的节奏与语调,再加上字音的正确、句读的清楚、语气的配合、声调的自然,便能将作品的内容和它蕴涵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传达给听众,让他们接受和欣赏。 朗诵要表达得恰当,朗诵者必须事先对作品深入理解,掌握诵材的基本内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字、词、句、修辞技巧及篇章结构,更要读准字音,揣摩作者的态度和文章的感 彩,领会具体感受,然后可以把握基调。实际进行朗诵时,除了要注意停顿和相连、重音和轻音、速度和节奏、语气和语调等声音技巧外,还要注意目光的运用、面部的表情、动作的配合和台风、仪态等。 朗诵是文学、歌唱、戏剧三种艺术的结合。这句话怎么说呢?首先,要朗诵得好,朗诵者必须深入作品之中,驰骋于作者的思想领域之内,咀嚼他炼字造句之妙,细味他立意铺陈之巧,然后作为代言人,把作品要传达的讯息传递出来。如果朗诵者缺乏了文学修养,理解、分析能力不足,便无从领会、感受,更谈不上准确表达了,这是就文学艺术方面而言。朗诵主要是用声音带出情感,是诉诸听觉方面的艺术,朗诵者如果有歌唱声乐的训练,懂得运气用声的方法,便占很大的优势。朗诵时能读出变化的韵律、明快的节奏、优美的音色、语气的摹拟、情绪的流露,这便是声音之美,这是就歌唱艺术而言。朗诵者如果受过戏剧的训练,懂得运用眼神的交流、面部的表情、手势的活动、身体的姿态、特定情境的处理等,这便是形象之美,这是就戏剧艺术而言。 文学、歌唱、戏剧三种成分如果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便是成功的朗诵表演艺术。三者之中,文学成分为根基,歌唱成分为主干,戏剧成分为枝叶。朗诵者如果未对作品深入理解或领会,或虽已初步认识,但却是错误的或片面的看法,虽然朗诵时技巧十足,堪称“声情并茂”,但这却是“表错情”,是“声情浪费”。朗诵本以声音为主,眼神、表情有时虽然可以帮助朗诵者把作品表达得更加情酣意畅、丰润完美,但却贵乎自然流露,切忌生拼硬凑。动作、姿态更要按实际需要,高年级一般并不鼓励,低年级采用时也要注意动作优美合度,适可而止,不能喧宾夺主,把朗诵变成唱游。 四、朗读与朗诵的区别 朗读跟朗诵的性质、要求、方法已分别讨论过了,到底二者有何异同,以下略加探讨。 朗读和朗诵同为中国语文教学课内和课外的重要组成部份,其在语文教学上的意义列举如下: 1.提高阅读能力:朗读和朗诵可以把书面上无法表达的内在情感变化,先经过理解和分析,再利用语调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表达得淋漓尽致,从而补充文字上的不足,这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还可以提高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2.培养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学生多诵读生动、优美的文章,可以积累词汇,理解词义,掌握句子和段落的组织,懂得连段成篇的布局手法。对于文章结构、语法、修辞等技巧的运用,通过语调、节奏等变化的表现,可以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在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方面便可大大提高。 3.发展形象思维能力:活灵活现、惟妙惟肖的诵读能把课文中各种人物、事件、景物展现在学生眼前,开广心胸,扩阔思维。把这规律运用到无声的阅读中去,就可使书面上的文字变成脑海中的形象,连成一幅幅活动的画面,唤发想像,激动感情,加深对读物的理解和鉴赏。 4.陶冶品德情意:进行朗读和朗诵时,学生会不自觉地对作品中的警句和优美的语言,留下深刻的印象。久而久之,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一方面接受了品德和情意的熏陶,一方面培养了审美的能力。 至于二者不同之处,从性质而言,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手段,朗诵则是艺术表演的一种形式。其次,从要求而言,朗读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将书面文字变成有生命力的语言,朗诵则声情并茂,要发挥原作品的神髓,并能打动听众的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最后,从方法而言,朗读时眼睛接触课文,声音清亮悦耳,但不必夸张;也无需眼神、表情、动作等的配合。朗诵时却必须熟悉诵材,了然于胸;既需要各种声音技巧的运用,同时也讲求眼神、表情等身体语言的有机结合。 五、结语 朗读可以说是朗诵的基础。优美而生动的朗读,已经是朗诵的开始阶段了。朗读是学习性的,它要求读音正确,句读分明,语调自然。朗读者首先对作品进行全面的了解,然后把作品的思想内容确切而充分地传达出来。朗诵便在这个基础上,加强各种技巧的运用,诸如使用传神的语调、鲜明的节奏、充沛的感情、丰富的想像、细腻的表情和美化的动作等配合,把作者的心声重现于听众之前,这已经由实用性的语文训练提升到艺术表演的较高层次了。 参考文献 1 宋逸民《泛论语文与朗诵》,东亚书局,1972年。 2 林文宝《朗诵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3 施仲谋《朗诵的技巧与训练》,现代教育研究社,1987年。 4 容宜燕《诗词朗诵》,龄记出版公司,1968年。 5 陈爱仪、雷抒雁《朗诵艺术谈》,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 6 张诵《朗读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 7 赵兵、王群《朗诵艺术创造》,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年。 8 简铁浩《朗诵研究论文集》,嵩华出版事业公司,1978年。 2006-12-22 12:59:41 补充: 背念技巧 我们如果不主动的去注意所学习的功能,学过的东西 就会很快的忘记。背念是学生必须学习的技巧。 一、理解 死背书是无益的。背念前必须理解所读的。这样你不 但因明白自己所读的而受益,同时背念时也容易得多。二、分析 仔细分析要背的文章,就会明白文章的结构,更深一 层的把握其中的内涵;背念起来也就特别容易。三、逐段背念 不要一口气背念整篇文章,要依著分析出来的小段落 ,逐段背念。各段背念完后,再从头到尾念一遍。
朗读与朗诵 一、前言 在语文课堂的认识课文阶段,我们会要求学生朗读课文,以了解内容,掌握字词的正确读音。在分析课文阶段,我们也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把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现出来。另一方面,在语文课外活动中,很多学校每年举办校内朗诵比赛,中国香港每年举办朗诵节,去年第五十三届学校朗诵节参加人数即达十二万人次之众。澳门学校每年一度的朗诵比赛,亦为学界一大盛事。到底“朗读”和“朗诵”在性质、要求、方法上有何异同?二者有何区别?本文拟初步加以探讨。 二、甚么是朗读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师朗读,除了可给学生示范外,主要目的还在于辅助讲解课文,用声音带出情感,以表现文字无法透彻表达的语气、态度,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师朗读,不能离开课文﹔学生听教师范读,也不能离开课本,必须用心注视课文,把教师朗读的声音和课文的字、词、句、段、篇结合起来,这是读书教学的一个过程。教师能够正确、清楚、流畅而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已赋予书面文字以生活气息,变成有生命力的活的语言了。 指导学生朗读时,至少应提出以下三个要求: 1.正确:当教师通过朗读来让学生领会课文内容和主旨时,先决条件是不读错字音,不读错语调,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不颠倒,并且吐字清晰,能准确传达内容。 2.流利:朗读要速度适当,句逗分明,不读断词句,并且要节奏和谐。速度适当,是说朗读的速度要视乎课文的内容和情节而定。句读分明,是说句读在文章中具有“停顿”的作用。在朗读课文时,如果“停顿”处理恰当,可以有效地控制速度,明快地传达语句和段落的意义,而且便于转换情绪。否则一口气读下去,不但上气不接下气,而且会读破句子,读断章节甚至破坏中心思想。至于节奏和谐,是指朗读时能掌握语言的节奏,才能读得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予人以节奏感和音乐感。 3.有感情:朗读时,感情要真挚、自然,配合课文内容﹔有时候或需夸张强调,但仍要保持适度,不可过分。至于文章的感 彩,尤需仔细揣摩。 语文课堂的朗读,不需要讲求眼神、表情、手势、姿态等的配合,只要注意运用声音技巧,表达出课文的语言运用、修辞手法、文章结构、写作方法,以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便算达到朗读的教学目的了。此外,朗读虽然重在声音的表达,却应防止过分的夸张和戏剧腔式的表演,否则便会予人有造作而不自然的感觉了。 三、甚么是朗诵 朗是明亮、清澈的意思,诵是合乎节奏的诵读方法。据《周礼》记载,当时大乐正(乐官)便以“乐语”(剧曲)教国子(学生),所谓兴道讽诵语言也。其中倍文(不开卷而读)曰“讽”,即背书﹔节之以声为“诵”,即以美妙的声音表达出来。朗诵者诵读诗文时,以清晰、圆润的腔音,配合句子音节的高低、强弱、轻重、缓急、停连而构成一定的节奏与语调,再加上字音的正确、句读的清楚、语气的配合、声调的自然,便能将作品的内容和它蕴涵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传达给听众,让他们接受和欣赏。 朗诵要表达得恰当,朗诵者必须事先对作品深入理解,掌握诵材的基本内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字、词、句、修辞技巧及篇章结构,更要读准字音,揣摩作者的态度和文章的感 彩,领会具体感受,然后可以把握基调。实际进行朗诵时,除了要注意停顿和相连、重音和轻音、速度和节奏、语气和语调等声音技巧外,还要注意目光的运用、面部的表情、动作的配合和台风、仪态等。 朗诵是文学、歌唱、戏剧三种艺术的结合。这句话怎么说呢?首先,要朗诵得好,朗诵者必须深入作品之中,驰骋于作者的思想领域之内,咀嚼他炼字造句之妙,细味他立意铺陈之巧,然后作为代言人,把作品要传达的讯息传递出来。如果朗诵者缺乏了文学修养,理解、分析能力不足,便无从领会、感受,更谈不上准确表达了,这是就文学艺术方面而言。朗诵主要是用声音带出情感,是诉诸听觉方面的艺术,朗诵者如果有歌唱声乐的训练,懂得运气用声的方法,便占很大的优势。朗诵时能读出变化的韵律、明快的节奏、优美的音色、语气的摹拟、情绪的流露,这便是声音之美,这是就歌唱艺术而言。朗诵者如果受过戏剧的训练,懂得运用眼神的交流、面部的表情、手势的活动、身体的姿态、特定情境的处理等,这便是形象之美,这是就戏剧艺术而言。 文学、歌唱、戏剧三种成分如果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便是成功的朗诵表演艺术。三者之中,文学成分为根基,歌唱成分为主干,戏剧成分为枝叶。朗诵者如果未对作品深入理解或领会,或虽已初步认识,但却是错误的或片面的看法,虽然朗诵时技巧十足,堪称“声情并茂”,但这却是“表错情”,是“声情浪费”。朗诵本以声音为主,眼神、表情有时虽然可以帮助朗诵者把作品表达得更加情酣意畅、丰润完美,但却贵乎自然流露,切忌生拼硬凑。动作、姿态更要按实际需要,高年级一般并不鼓励,低年级采用时也要注意动作优美合度,适可而止,不能喧宾夺主,把朗诵变成唱游。 四、朗读与朗诵的区别 朗读跟朗诵的性质、要求、方法已分别讨论过了,到底二者有何异同,以下略加探讨。 朗读和朗诵同为中国语文教学课内和课外的重要组成部份,其在语文教学上的意义列举如下: 1.提高阅读能力:朗读和朗诵可以把书面上无法表达的内在情感变化,先经过理解和分析,再利用语调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表达得淋漓尽致,从而补充文字上的不足,这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还可以提高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2.培养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学生多诵读生动、优美的文章,可以积累词汇,理解词义,掌握句子和段落的组织,懂得连段成篇的布局手法。对于文章结构、语法、修辞等技巧的运用,通过语调、节奏等变化的表现,可以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在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方面便可大大提高。 3.发展形象思维能力:活灵活现、惟妙惟肖的诵读能把课文中各种人物、事件、景物展现在学生眼前,开广心胸,扩阔思维。把这规律运用到无声的阅读中去,就可使书面上的文字变成脑海中的形象,连成一幅幅活动的画面,唤发想像,激动感情,加深对读物的理解和鉴赏。 4.陶冶品德情意:进行朗读和朗诵时,学生会不自觉地对作品中的警句和优美的语言,留下深刻的印象。久而久之,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一方面接受了品德和情意的熏陶,一方面培养了审美的能力。 至于二者不同之处,从性质而言,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手段,朗诵则是艺术表演的一种形式。其次,从要求而言,朗读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将书面文字变成有生命力的语言,朗诵则声情并茂,要发挥原作品的神髓,并能打动听众的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最后,从方法而言,朗读时眼睛接触课文,声音清亮悦耳,但不必夸张;也无需眼神、表情、动作等的配合。朗诵时却必须熟悉诵材,了然于胸;既需要各种声音技巧的运用,同时也讲求眼神、表情等身体语言的有机结合。 五、结语 朗读可以说是朗诵的基础。优美而生动的朗读,已经是朗诵的开始阶段了。朗读是学习性的,它要求读音正确,句读分明,语调自然。朗读者首先对作品进行全面的了解,然后把作品的思想内容确切而充分地传达出来。朗诵便在这个基础上,加强各种技巧的运用,诸如使用传神的语调、鲜明的节奏、充沛的感情、丰富的想像、细腻的表情和美化的动作等配合,把作者的心声重现于听众之前,这已经由实用性的语文训练提升到艺术表演的较高层次了。
手摸盲文朗诵《黄河颂》,这一事件本身不稀奇,稀奇的是这个小女孩儿朗诵时的深情。
我在刷到这个小女孩儿的朗诵视频时,看到上面的配文说这个女孩儿情感充沛,本来挺不以为然的,我心想:这能有多牛?事实是,打脸来的太快。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点开了那则视频,仅是听了三四句,就被她的朗诵打动了。太感人了,通过她的朗诵,我真的体会到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个叫张慧玉的小女孩儿,在朗诵时,脸上始终挂着甜美的笑容。我在她的朗诵中读出了以下情感:
1、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这篇《黄河颂》本来就是歌颂祖国河山的,如果没有足够的热爱,是朗诵不出来这种直入人心的感觉的。她的朗诵带动着听者走入黄河那磅礴气势的情境中,引人入境,真的特别棒。
2、对光明的渴望。我想,张慧玉小妹妹是渴望光明的,她渴望能看见。但是没有办法,所以她就从这些字句中去想象,通过这些文字去看这个世界。因此,在朗诵的时候,她仿佛真真切切地看到了黄河,看到了那波涛汹涌、气势磅礴的场面,所以,她能够朗诵出如此深情的诗句。
3、不屈服的情感。我想,张慧玉小妹妹是不屈服于命运的,她虽然眼睛看不见,可她能通过学习盲文来获取知识,能通过声音来传达情感。正如这篇《黄河颂》一样,她的内心是充盈且强大的。看到她双手快速的摸着盲文,饱含深情地朗诵,我一度担心她的手速供应不上朗诵时所需的文字,最后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她朗诵时不仅没有断层、没有匆忙,而且每一句都是那么的从容、那么的饱含深情。真的厉害。
真是不得不佩服张慧玉小妹妹呀,这篇《黄河颂》朗诵的简直太绝了。
朗读和朗诵是不同的。这里着重以朗诵为主,但只要区分开朗读与朗诵的不同点,部分朗诵技巧也是适用于朗读的。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关于朗诵技巧及注意事项,欢迎借鉴参考。
朗读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1、语调
语调指朗读语句时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句子的末尾。语调的变化是有感而发的,不同的情感不同的语气就用不同的语调来表现。朗读者在朗读时,如能注意语调的升降变化,语音就有了动听的腔调,听起来便具有音乐美,也就能够更细致地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语调变化多端,主要有平直调 、高升调 、降抑调 、曲折调。
2、停连(停顿)
停顿是指朗读、朗诵时声音的顿歇。
朗诵时,有时是生理需要,有时是句子结构需要,有时是感情表达的需要,恰当的停顿可以给考官理解文章、加深印象的余地,使语意表达清楚,语言富有生命力,并传达出丰富细腻的感情。
停连是指朗读过程中声音的“停顿”和“连接”。停连是口语表达的歇息与延伸 ,非语气中断。处理好朗读中的停连,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句子的逻辑关系,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使语义表达更准确,而且也便于朗读者及时调节气息。停连不仅是作品内容表达的需要,也是朗读者生理上的需求。
停连主要有语法停连、逻辑停连、情感停连三种类型。
3、重音
重音是指在朗读、朗诵时对某个字念得比较重的现象。一般有强调重音、语法重音两种。
(1)强调重音没有固定的位置,要根据考生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需要来确定。
(2)语法重音则相对比较固定些,可以根据句子的结构来决定。一般情况下,句子中的主语、动词和形容词前的状语,以及名词前面的定语等都是需要重读的。值得注意的是,一句话中有多处需要重读时,按定语、状语、补语的顺序来依次稍微降低重读的语调。
4、语气
语气是人们用以表达感情和态度的声音。在朗读、朗诵时,如果能注意语调升降的变化,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更能够更加细致。
5、节奏
节奏是在朗读、朗诵传达一定的感情时所显示的快慢、抑扬的声音形式。节奏使朗读、朗诵富有生机,更具魅力,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节奏主要有紧张的、舒缓的、低沉的、轻快的等几种类型,朗读、朗诵时要与情境和体裁相联系,节奏在一篇作品中不是一成不变的,考生在把握了具体作品中的基调后便容易判断了。在具体朗读、朗诵时,节奏要鲜明,并根据基本节奏采取相应的速度。该轻快则用轻快的节奏,该沉重则用沉稳、稍慢的节奏。
6、吐字
吐字是朗读、朗诵时按照标准的普通话的标准来发音。要克服发音不准、吐字不清的弱点,注意吐字速度不宜太快,也不宜太慢。这一点可以在平常的绕口令练习中得到锻炼。
7、呼吸
呼吸是朗读、朗诵的关键。在进行朗读、朗诵时呼吸要均匀,既能使朗读、朗诵的声音有力、洪亮,也能使紧张、怯场的情绪得到缓解。可通过朗读前深呼吸作自我心理暗示,给自己增加自信。
朗读、朗诵同时要注意的还有以下问题:
1、选材选取
(1)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感人的,但又不是太大的作品,这样易于表达自己的感受进而感染受众。
(2)选择语言具有形象性而且适于上口的作品,干瘪、枯燥的书面语言难以构成形象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力,自己难于找到朗读、朗诵的感情基调,最好选择自己有过一定生活经验的题材,便于自己领悟、理解和产生共鸣。
(3)针对朗读,事先应选一篇500、600字的作品(根据具体的文体具体选择),有限,不宜太长,太短则难以淋漓尽致地传达感情。
(4)针对朗诵,则应最起码做到脱稿,背诵一篇3~5分钟的作品。熟练的背诵可以让自己更好地领悟所选择作品的情感更有自信地表现自己,灵活自如地用自己的声音征服受众的耳朵。
2、主旨把握
(1)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背景和情感基调,透彻理解其内涵进而进入情境,把作品的思想内涵准确地表达出来,以至于不歪曲作品的创作本意。
(2)找到所选作品的情感最高亢、激昂的部分,并加以细心琢磨和感受,争取把高潮重点用恰当的语调强调出来,给受众以震撼力。
3、语言表达
(1)使用标准普通话。
在进行朗读、朗诵时要注意普通话与方言的差别,要注意清除生字、生词等障碍,多音字、形似字的读音要正确,做到“不结巴、不重复”,掌握咬准字音等普通话基本常识,使自己的朗读、朗诵优美动听。
(2)声音要抑扬顿挫,不做作。
在进行朗读、朗诵时要注意根据所选作品的情感表达需要加重地读某些词、句,舒缓地读某些词、句,更不能一直像“呐喊”一样地喊出来。
(3)读出感情、诵出形象。
在进行朗读、朗诵时要注意对作品本身感情色彩的深入和形象的把握,切忌“平铺直叙”,语言“干巴呆板”,而要善于“绘声绘色”地描绘和抒情。在进行朗读、朗诵时要注意心中有形象、心中有波澜,富于想象、联想,并且敢于强调、敢于表现。
(4)控制感情、把握高潮。
在进行朗读、朗诵时要注意作品本身表达出来的感情和高潮的把握,并注意防止感情传达用声过高、过强,以及高潮把握过高、过浓。要注意在“读”或者“诵”中调整气息、节奏,防止无感情依托的高声、喊叫。高潮的把握要注意生动之处。要善于挖掘设计和感受制高点,这样才能产生动人心魄的魅力。
除此之外,在进行朗读、朗诵时还要注意身态语言,即面部表情、手势动作、身体姿态等表达手段的运用,这些表达手段也叫“副语言表情手段”。副语言表情手段运用得当,可以对言语表达起到补充、辅助、强化作用,但要注意运用的原则,要有协调性、自然性与一致性,切忌语言过少而进行大幅度的动作表现。
4、练习方面
语言是存在的家,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寄寓在文字中的,“情动而辞发”。阅读则是“披文而入情”,感知课文的语言文字,感知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在审美中受到情感熏陶。感情朗读是情感熏陶的主要手段。这是一个过程,课文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字里行间作者所倾注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世界相互作用,学生的情感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第一步是学生“潜入课文”,触摸言语形态,引起阅读冲动;第二步感受形象,体察情感,内化以至物我交融;第三步感情朗读,激情在朗读声中得到释放。“感情”一词由“感”与“情”所组成,朗读先“感”(感知课文)而生“情”;再者,情用读的形式来宣泄,变成“情感”了。其中,感受课文形象、体验作者思想感情是朗读指导的关键环节。
朗读是通过声音传情达意、表达自己理解的一种方式,新课程标准对朗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评价学生的朗读,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可从语音、语调、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可见,对朗读的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要从“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等方面”来进行评价。
也就是说,对于朗读的评价应该以声音的传递为主,声音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等都是评价的标准。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当朗读的情感进发之处,当内心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冲击自己,致使只用声音不能表达情感之时,朗读者可能会把这种力量通过肢体动作表达出来。也就是说,朗读时肢体动作的添加是为了更好的表达情感,是情感由内而外自然的释放,如果不是情感使然,只是为了动作而去添加动作,这样的动作绝对是做作。
朗读评价,切莫本末倒置,“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才是朗读的评价标准。
一点收获:“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才是朗读的评价标准。所以,以后在课堂上,评价学生的朗读,一定不要偏离标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