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拆解一篇文章

如何拆解一篇文章,第1张

齐帆齐微课第68篇,字数1065,共累计118493字。

学习是让自己进步最快的方法。要想写好文章,最快的方法就是拆解一篇篇优秀文章,揣摩作者如何选题,如何有效组织素材,如何论证主题。作者怎样起标题,怎么写开头,文章内容如何填写,结尾怎么处理。

一、如何来拆解别人的文章,写成一系列拆书稿呢?

拆解稿就是对一本书的解读、领读,领读人将一本书的精华提炼成7-10篇新媒体文章带着读者共读。每一篇文章都是书中核心内容的提炼,并加入自己的理解重新构建。

拆解稿的写作对象一般是没有阅读过这本书,习惯用碎片化的时间阅读公众号或者听书平台听书的读者。拆解稿可以满足他们用10天的时间快速吸收书中的精华的需求。

拆解稿的每一篇文章都要有一个独立的大主题,每个主题又分为3-4个小标题,每个小标题的内容用书中的或者书外素材佐证。

拆解稿的写作要求?

一篇拆解稿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标题:《书名》|标题内容

2、 开篇语:可用案例引入,吸引读者期待。格式一般为先回顾上期的主题,然后开启今日主题。

3、 主内容,根据平台的要求,一般2500-3000 字。一共分为3-4部分每部分取一个独立的小标题。

4、 结束语。设置悬念,引导读者期待下一期的内容。

5、 设置今日话题。结合本期的主题设置一个话题引导用户留言,话题要引发大家共鸣。

二、再说下拆解一本书的具体方法。

1、 按章节拆分。如果章节多,合并几个章节来提炼主题;如果章节少,把一个章节拆分为多个主题来写。

2、 按页码拆分。把一本书按照页码较为平均的分为10个部分,每个部分提炼一个主题。

三、如何选择写作主题?

1、 选择书籍核心内容或观点

2、 选择触动自己,引起读者共鸣,戳中读者痛点的主题

3、 选择自己素材积累较多,经验较丰富的主题

4、 结合当下的热点主题

四、拆解稿的写作提示:

1、 拆解稿对原书的引用不能超过原书的5%,里面的素材和观点要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阐述。

2、 拆解稿不需要包含原书的所有知识点,只需要选择7-10个读者感兴趣的话题,同时也是书中的核心知识点。

3、 拆解稿中的素材不局限于原书,可以多引用生活经历、故事、热点事件,拓宽读者知识面,增加可读性。

4、 拆解稿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篇单独的新媒体文章,所以写作方法符合新媒体写作法,标题尽量打造爆款、开头要吸引人、结构要清晰、观点要明确、案例要丰富引发共鸣、内容要有足够多的干货让读者有获得感,结尾都要引发思考和转发。

以上就是拆书的过程和拆书稿的方法。内容比较多,说得不是很详细。只是把大体流程说了一遍。如果想写好拆书稿,阅读理解是关键。只有把原著理解和吃透后才能写好拆书稿。我的付费文章更加实用。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打开学习。费用三元,此后就永久免费。

原作:朱光潜先生

拆书稿:江月

       在作文运思时,最重要最艰苦的工作就是选择和安排材料。

       就单纯的材料来说,世间大多数内容都已经有前人讲述过,然而后来人却不能因此就不去想不去说,因为每个人又他的特殊生活情境与经验,即使选择了同样的材料,但想与说的方式却各不相同,不同的运思和安排给予陈旧材料以鲜活的生命力。

       找到最好的字句靠选择,找最好的层次要靠安排。英国小说家斯沃夫特说最好的文章应该是“最好的字句在最好的层次。”一如在战争中用兵,善用兵之人都知道兵在精而不在多,疲癃残疾或未训练无纪律的并越多越不易调动,反而成为累赘或障碍。文章中的每一个字句就像是一个兵,在调用前须加一番检阅,在文章上布局。每个字句,每个段落都要在最得力的地位才可以发生最大的效用。

       文章的通病不外两种,不知选择和不知安排。

       第一种是选择,斯蒂芬生说:文学是“剪裁的艺术”,有选择就必有排弃,有割爱。在创作时割爱大都是难事,它需要客观的冷静和严谨的自我批评。不知选择有大半的原因是思想的懒惰和虚荣心作祟。遇到题目,不肯朝深一层想,只浮光掠影地凑合一些肤浅陈腐的内容,而自以为新奇的意思。这一点在大学生写论文时尤为明显,常常没有重点,说不透彻,甚至根本就前后重复、自相矛盾。我们要有勇气和识断力去摒弃掉冗杂内容,只留下必须留下的内容。

       第二种便是安排。安排就是摆阵势。兵家有“常山蛇阵”,其特点是“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腹则首尾俱应。”一段话如果丢去仍于全文无害,那短话就是赘疣;一段话如果挪动位置仍于全文无害,那篇文章的布局就欠斟酌。布局越松懈,文章的活力就越薄弱。

       从前中国文人讲文章义法,常把布局当作呆板的形式来谈,离开作品而空谈义法,就等于纸上谈兵。我们需资金分析优秀的作品,才能懂得布局的诀窍;同时,在自己写作时,也要多费苦心衡量斟酌。西方戏剧是学习布局的良好教材。

       一篇完美的作品,在结构上必具备两个要件:

       第一是层次清楚。行文杂乱有两种:一是应该在前一段说的话遗漏不说,到后来很不相称的地方勉强加进去,二是上文已经说过的话到下文再重复一遍。这两种杂乱究其根本,都在思想疏懈。思想如果严谨,条理自然缜密。

       第二是轻重分明。文章有轻重,犹如绘画有明暗光影,一则可避免单调,起抑扬顿挫之致;二则轻重相形,重者越显得重,可以产生较强烈的效果。“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一篇文章的主旨应该有这样的气象。重点即可从层次上显出,也可从篇幅上显出。

1我发现,从长远来看,自己表里不一的行为是没有益处的。 在我生气和不满时,做出一副平静和友善的样子,这是没有用的;不懂装懂,是没有用的;在某一时刻实际上充满敌意,却装作一个仁慈的人,是没有用的;如果实际上既害怕又缺乏信心,却做出非常有把握的样子,是没有用的。即使在一个非常简单的层面上,这个说法也确凿无疑。当我感到不舒服时,却装出一切都好的样子,那毫无益处。

2换句话说,我的意思是:我发现,在我与他人的关系中,试图以一种带着面具的方式行事,维持一种与内心体验不同的表面的东西,毫无帮助,毫无效果。 我认为,当我试图与他人建立一种建设性的关系时,这种面具不能使我对人有所帮助。我想进一步说清楚一点:虽然我感觉我已经了解到这一事实的确凿性,但是我绝对没有充分得到它的全部益处。实际上,我在个人关系上所犯的大多数错误,我对于别人无所助益的大多数情况,都可以用一个事实来说明,即出于某种自我防御的原因,我的表面行为与自己的实际感受背道而驰。

3第二个体会可以用下面的话说明——我感到,当我以接纳的心态聆听自己时,当我能够成为我自己时,我感觉自己会更有效力。 多年来,我觉着自己已经学会变得更真切地聆听我自己;以致于我比过去能够更真切地知道在特定时刻我所感受到的东西——意识到我在生气,或者的确感到我在排斥某个人;或者感到对某个人充满了热诚和友爱;或者对正在发生的事情毫无兴致,厌烦不已;或者我急于理解某个人;或者我渴望或害怕与某个人建立关系。我认为,所有这些形形色色的态度都是我能够聆听到的。

4换一种表述方式,就是说,我感到,如果我能够让自己成为自己的真实自我,我会变得更加真切充实。我自己肯定是一个不完美的人,肯定没有完全达到自己所设想的机能状态。

5有些人也许会说这有点像是一个奇怪的发展趋向。 对我来说,它的重要意义在于这样一个自相矛盾的悖论:当我接受自己真实的存在时,我就会发生变化。我相信我已经从我的来访者那儿以及从我自身的体验中了解到这一点——我们只有彻底地接受自己的真实存在,我们才能够有所变化,才能够超越自己的现有存在样式。那时,变化在不经意间就会发生。实现真正自我的过程会导致另一个结果,那就是人际关系会随之变得真实。真实的人际关系充满活力,富有意义,因而令人神往。

6假如我现在对某个当事人或学生感到不耐烦,或者厌倦,如果我能接受这个事实,那么我就更有可能接纳他的情感反应。双方都有可能出现情感的变化,而且我也能够接受变化了的经验和情感。真实的人际关系趋向于变化而不是保持停滞不变的固定状态。

7所以,我感到,在我的态度中使自己成为真实的自己,会有实际的效果;知道何时自己达到了耐心和容忍的极限,而且把它作为事实接受下来;知道何时我急切地想塑造他人,左右他人,而且把它作为我内心的事实接受下来。我愿意接纳这些感受,如同接纳温情、兴趣、宽厚、友好、理解等感受一样,因为这些负面感受也是真实自我的一部分。只有当我把这些态度作为事实接受下来,作为自我的一部分接受下来,我与他人的关系才会变得真实自然,才能不断成长,才能流畅地变化。

8我现在已谈到了一个对我来说极富意义的核心性的体会。 我用下面这句话陈述这个心得:我发现,容许自己去理解他人,具有极大的价值。我的这种措词方式对你们来说似乎很奇怪。有必要容许自己去理解另一个人吗?我认为有必画要,对于从别人那里听到的大多数阵述,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对此做出直接的评价或判断,而不是去理解它。当一个人表达了某种感受、态度、信念,我们倾向于不假思索地认为“那是对的”;或者“那是愚蠢的”;“那是不正常的”;“那是不合理的”;“那是错误的;”“那是不友好的”。我们很少容许自己去细致地理解他人的陈述对他本人来说究竟有什么意义。我认为,这是因为理解会带来风险。如果我让自己真正去理解另一个人,我或许会被那种理解所改变。我们都害怕变化。正如我所说的,容许自己去理解另一个人,去透彻地完全地共情地进入他人的参照框架,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也是十分罕见的事。

9理解是在以一种双重的方式丰富自己。我发现,当我与那些陷入痛苦的来访者一起工作时,我进入并努力去理解精神病患者的稀奇古怪的世界,去理解并认识那个感到生活过于悲惨而无法忍受的个人的态度,理解一个觉得自己卑微无用的人—每一种理解都以某种方式丰富了我自己。我从这些体验中以各种方式学到的东西使我发生改变,使我与众不同,并且使我成为一个更能与他人共鸣的人。也许更为重要的事实是,我对这些个人的理解使得他们也发生变化。 这种理解使他们接纳自己的恐惧和稀奇古怪的想法,接纳不幸和沮丧的感受,接纳他们充满勇气、善良、爱和敏锐感受的那些重要时刻。 很多当事人的经验以及我自己的经验都说明,对于这类情感的理解使人能够如实地接受自己内心的这些情感。如果我能接受他人,我发现自己就会有很大的收获。

10我发现,理解他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真正接受他人及其感受也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能真正允许某个人对我充满敌意吗?我能够把他的愤怒作为他自身真实而合理的一部分接纳下来吗?当他用一种不同于我的眼光看待生活及其问题时,我能接纳他吗?当他非常肯定我、钦佩我并想模仿我时,我能接纳他吗?所有这些都牵扯到接纳,但接纳并不是唾手可得的 。

11在我们的文化中有一种倾向,即我们每个人都相信:“他人的所感、所思和所信都必须和我自己的一样”。我相信,我们很难容许我们的孩子、父母、配偶对特定问题的看法跟我们自己有差异;我们不能容许我们的当事人或学生跟我们有差异,不容许以他们个人独特的方式利用他们的经验。就民族的层面来说,我们不能容许另一个民族的所思所想和我们有差异。

12但是按照我个人现在的认识,个人之间的分离性,每个个体以他自己的方式利用经验并从中发现自己的意义的权利,乃是生活所具有的最高价值的潜能之一。在一种十分真实的意义上说,每个人自己都是一个海岛;只有他首先乐意成为自己并得到容许成为他自己,他才能够向其他的海岛搭起桥梁。所以,我发现,当我能够接纳另一个人,即把他的感受、态度和信念作为他真实而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如实接纳下来,我才是在协助他变成一位个人;我认为 这一点具有十分重大的价值。

13我想陈述的另一个体会或许很难表达清楚。也许可以这样说:我越向我自己的真实以及他人的真实开放,我就越不可能有一种要去“安排一切”的冲动。当我尝试着聆听自己,聆听发生在我身上的经验时,当我尝试把这同样的聆听态度更多地传达给另一个人时,我就越发地尊重复杂的生活过程。所以我逐渐变得不再匆匆忙忙地到处安排布局、设定目标、塑造他人、操控他人,并试图把他们推上我给他们规定了的某条道路。我只是更加满足于做我自己,同时让他人做他自己。 我很清楚,这看起来肯定像一个奇异的、甚至是一种东方的观点。如果我们不去对他人做些什么事情,那么生活还会剩下什么呢?如果我们不去按照我们的目标塑造他人,那么生活还会剩下什么呢?如果我们不去教给他人我们认为他应该学会的东西,那么生活还会剩下什么呢?如果我们不去迫使他人像我们一样地思考和感受,那么生活还会剩下什么呢?无论是谁,怎样会持有像我现在表达的这样一个如此消极的观点呢?我相信,这类的态度肯定是在座诸位许多人的反应。

14然而,我的体验中有一个悖论式的层面,即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我越是单纯地希望成为我自己,越是希望能够理解和接受我自己以及他人内在的真实,也就越有可能激发较多的变化。

15这是一个似乎自相矛盾的真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愿意做真实的自己,与这个愿望的程度相等,他会发现不仅仅是他自己在变化;而且与他有关系的人也在发生变化。 至少这是我的体验中非常生动的一部分,是在我的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涯中所学到的最深奥的事情之一。

拆书稿也称为共读稿或领读稿,和听书稿有相似之处,都主要用自然语言来创作,都是在一本好书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对创作新手来说,更容易切入读书变现行业。拆书稿和听书稿又有很大的不同。

拆书稿VS听书稿

从产品形式看,拆书稿是精读完一本书后,将一本书拆成5-10部分,每部分1000-3000字,各有一个小主题。听书稿是精读完一本书后,用5000-10000字的文章,讲清楚一本书的核心内容,并且要讲得有意思。

从内容角度讲,拆书稿更像是一部电视连续剧,听书稿则像一部**,拆书稿可类比为去某地旅游的全陪,一天一个景点介绍,讲书稿是去某地的旅游精华游,叫一日看尽长安花。

从产品使命来说,听书稿是帮助用户节约时间,高效获取书中精华,陡然间增大了你的阅读视野,拆书稿是帮助用户激发读者的兴趣,带领读者有场景化地完成一次线上学习。

拆书稿本质上是一场线上读书会,一本书就是一个小型系列课。拆书稿是职业读书人看完一本书后,把书的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尽量让内容对当下的读者老说,有趣、有用和有料,原来书的内容可能很死板,或者有时代局限性,但经过读书人的编排,它会变得更合胃口,是死的,人是活的,好的读书人能让一本书枯木逢春,另外,拆书稿更容易打造一个很有粘性的主题社群和读书类成长IP,比如说,把一本书拆成7篇,每天早上7点准时推送,读者就会像追电视剧一样,每天早上都会等着看。

那么,如何写一篇拆书稿呢?

首先要注意拆书稿模板。

书的结构框架不同,不同的人去拆解,就会有不同的理解,也会有不同的拆解方式,不同的听书平台要求也不一样,重在活学活用。小冰老师在课程中提供的模板,是给我们一个思路,一个引子,以触发我们探索适合自己的拆书方法。

拆书可一书三拆、七拆、十拆,但整体脉络都是一致的。一书七拆就是把一本书分成七篇小文章来解读,每个小文章都有一个主题,拆书不同于说书,说书是忠实转述一本书的精华内容,拆书是激发读者对这本书的兴趣,并且接着读书人的引导,能对自己的生活产生启发,这就要求读书人在制作产品的时候,结合大众的实际现状,把书里原来很遥远的内容,通过编排推到读者身边。

小冰老师通过分析自己拆解《了不起的盖茨比》,告诉我们虚构类书籍的拆书步骤。

第一步,用倍速阅读法速读两遍书,对书有一个基本了解。检索网络,发现原书描写的是上个世纪20年代在美国的故事,年代离我们今天很远了,故事背景是在美国,可能和中国读者的文化心态不太兼容,所以需要思考,怎么把这本书和当下的生活,找到一个切入点连接起来,这个切入点就是创作的金线,如果不会切入,就再多读几遍书,多进行几次头脑风暴。

小冰老师读书后,发现《了不起的盖茨比》有两条线:盖茨比和黛西的爱情故事,盖茨比美国梦的诞生和幻灭。小冰老师认为,感情这条线,相对离读者更近一点,所以锁定“感情”这个线索,作为整本书的拆解主线。

不管是一书几拆,整体下来都可以分为三个模板,第一篇是预告,中间篇幅是征文,最后一篇是总结。这里小冰老师提到一个创作小技巧,从第二篇正文开始写,

第一篇留着最后写。

第二步,围绕主线提问题,确定好每篇围绕的主题,给每篇文章定个小标题。每提出一个问题,用苹果读书法快速到书里摘苹果,通过摘苹果完成一篇文章。所以,打好阅读基础非常重要。

小冰老师围绕情感这条主线给每篇文章定了小标题。第一篇:盖茨比是个怎样的人;第二篇:和黛西相处的过程中,可以重点着墨在“什么情况下会爱上一个人”;第三篇:接着故事的发展讲盖茨比和黛西重逢,以及他们和汤姆之间三个人的感情纠葛,这部分探讨婚姻和爱情的关系;第四篇:讲述盖茨比和黛西的私奔计划,以及汤姆和车店老板娘的偷情,这部分重点讲述婚姻围城和出轨这类主题;第五篇:讲述整本书的高潮部分,盖茨比之死,黛西最终选择和汤姆离开,分析在情感关系里,盖茨比没有底线的付出和牺牲是不是值得;第六篇:不囿于爱情,重点讲述主角盖茨比和尼克的友谊,探讨友谊对成年人的重要性;最后一篇是收尾,在立意上进行升华。

确定主题后,回到书里把作者倒叙、插叙的部分都找出来,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把故事理顺,为了捋顺脉络,你可能要翻好几遍书,最好把每篇的提纲列出来,并且不断搜集一些你亲身经历的例子,或者你在网上找的特别好的例子,能为核心观点服务的观点等,最后完成整篇文章。

像《了不起的盖茨比》这类虚构类的书都会有一条叙事线,非虚构类的书没有这样的叙事线,这时,就得找到这种书的核心立意,围绕核心立意进行创作。

小冰老师以《见识》为例,讲述非虚构类书的拆书步骤。

第一步,通过倍速阅读法速读本书,检索网上信息,看封面、序、目录等,了解这本书的大概内容。通过这些信息,发现这本书其实是作者吴军的专栏合集,并没有直接教人们什么是见识,更多的是他自己对生活、工作方面的思考。从而找到核心立意,作者分享他自己的视角给我们,自序是一个很好的参考素材。

第一篇:说明这本书的立意,重点介绍作者本人,如果要一书十拆的话,中间:选出八个最棒的的观点,来进行完善和补充。《见识》这本书有9章,每一篇都可以按照一篇文章的体量来拆解。虚构类书和非虚构类书的标题都要起得好一点,要有点新媒体范,不能直接把书的标题拿来就用,拆书稿“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每篇凑在一起,是一个完整的读书产品,每一篇分开,也是一篇好的文章。好的标题应该情真意切,有一定信息量,引人好奇。应以疑问句或者金线句作标题。

第三步,整体行文使用自然语言引导。

拆书稿注意事项。拆书稿不仅是对书籍内容的简单概括,还要在此基础上,帮助读者加深读书籍的理解,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并给予他们启发,让读过书的读者收获新东西,让没读过书的读者产生阅读此书的兴趣,所以要简要提炼和总结书中较有价值的内容,穿插对故事的思考和看法,可以提出有身份的代入感、有痛点的问题,迅速让读者进入到阅读状态,同时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干货十足,夹叙夹议,一般来说,“叙”占30%,“议”占70%。

正文部分没有特殊要求,首先要符合平台字数要求,其次,围绕设计的主题去写,不要跑题了。可以按照“引用原句”、“提出问题”、“强调核心观点”,不写流水账,尽量多地使用自然语言。

拆书稿产品不要局限于投稿给各平台,可以发起付费微信群,每天固定时间推送书的一部分内容,也可以发起自己感兴趣又精通领域的读书社。

我最近在拆书稿,那就顺带拆解下文案相关的书吧

今天拆解的这本书叫做文案变现,写文案的人好多都看过,或者说是一本炒鸡实用的文案书,很多的实操干货,

首先我们要知道到底什么是文案,很多人都没搞清楚到底什么是文案,比如这样一句话,你听过第一个3D环绕音乐是什么?答案是丢手绢,很多我觉得这就是文案,其实这顶多算是个段子,事实上,文案不是巧妙运用文字,而是让你的文字产生效果

判断是不是文案,重点就看这段文字有没有商业目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商业目的,文案的核心就是提高销量,我们通过文字和客户沟通,沟通的目的就是销售

我们的商业目的分成三个阶段,让销售循序渐进的进行,每个阶段目的不同,文案就是来实现这三个目的的

也就是我们说的认知,情感,行动,所有的文案都逃不过这三个目的

认知就是让消费者知道我们品牌是做什么的,把品牌名和广告语放大的广告都属于这个范畴

第二个阶段是情感,广告文案解决情感信任问题,让用户认为我们的产品很好,比竞争对手好很多,甚至在和竞争对手没有太大差别的情况下,依然喜欢我们的产品,大部分感人的广告,微**大部分是这个阶段

第三个是行动,让用户直接购买或者参与到其中来,商场里的海报就是这个范畴,就像可口可乐,刚上市的时候都是主打品牌认知,只有可口可乐才是可口可乐,1957年才是培养用户对品牌的情感

想要实现行动,情感,行动三个目的,可以把文案分为两类:品牌文案和销售文案,在认知和情感阶段,都属于品牌文案,文案目的不同,表达的内容和特点也不同、

我们经常在电梯,地铁站等看到很多的灯箱广告,都有三个特点:1展示品牌形象,好比再说,我是什么品牌,擅长什么,你要记住我,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知乎在地铁站的广告,有问题,上知乎

2展示品牌精神,比如耐克和阿迪展示的精神各不相同,品牌是一个人,那品牌精神就是一个人的价值观,耐克说,要变强,就要脚踏实地的去投去跌,去开始自己的炼,阿迪说,有一种天才只从坚定不移的信念中诞生,如果你喜欢一个人的价值观,长期也会被这个人的内在吸引。

3带动品牌传播,丧茶说,年轻人嘛,没钱算什么,以后没钱的日子,还在后面呢,这可能就会引起很多人的共鸣,然后转发到朋友圈,自黑一下

认知-情感-行动是一定要记住的三个文案特点,前面讲了认知和情感,下面说行动,就是希望用户立即购买,实现这个目的有三个特点,1明确产品卖点2立刻购买的理由 3明确的购买引导

文案没有一套评判好坏的标准,不同的人评价各不相同,其实文案创作的标准就是12个字,说什么,对谁说,在哪说,怎么说

说什么就是知道你的文案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想让用户知道什么,感受到什么,发生什么改变?

对谁说,就是你的品牌,产品的受众是谁,有什么特征,与我们的关系是怎样的

在哪说,就是想好你的文案的投放渠道,如何表现出来

怎么说,在说什么,对谁说,在哪说的基础上,考虑如何表达

以上就是文案到底是什么,又有怎样的目的

本书还讲了用什么工具说你要表达的内容,怎么找到你要沟通的对象,以及用什么方法来说,这些都会在接下来的视频里,一步步详细说明

此书由叶小鱼编著,她曾是500强文案内训师,电子商务协会金牌讲师,更有新媒体文案创作与传播,被双一流大学选为教材

这本书我大概会分5-6拆解完,因为内容干货比较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22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