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美丽的少女骑着马,打马如飞。她扬着骄傲的头颅,银色的头饰在风中铃铃作响——太阳刚刚升起,九曲河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一匹黑骏马在后面追赶,她笑啊笑啊,回头望一眼那马上的男子…… 称蒙古民族为音乐民族实不为过。毫不夸张地说,蒙古人的一生是由丰富多彩的民歌伴随着:孩提时有摇篮曲陪伴,享受母爱;青少年时代通过爱情歌曲抒发心中的思恋:女儿出嫁双亲含泪唱起送亲歌;远嫁的姑娘在悲凉的歌声中寄托不尽的思念;长辈们以训谕歌教导子女;而对蒙古人来说须臾不离的亲密伙伴——骏马,赞美的歌声更是连绵不断;即使一个人到达了人生的终点,仍有葬歌相送。 在这里为大家呈现的或许不是最权威的蒙古民歌,却是极具代表性和欣赏价值的。\
广阔的蒙古草原祟来是民歌的海洋。优美.清新而健康的蒙古民啾.以其浓郁的草原气
息、感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听众和音乐工作者:学习蒙古民歌,除了从中开采新鲜音调
的宝藏外,体现在人民创作中的创作方法也值得我们注意研究和借鉴。
现实宅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基奉的创作方法,不仅在蒙古族的文学、诗歌、民间传说
中存在,而且,在民歌中也同样存在、甚至可以说,自从有了民歌,山就有了这些创作方法-
蒙古民歌小巾浪漫土又与观文主又有其特殊的表现形态。我认为,最令人注目的特点.
是它那极为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积极的浪漫主义在蒙古民歌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姑且不
谈蒙古族古代艺术中的浪漫主义,因为.比起现实主义来.音乐领域中的浪漫主义总是发
展得更早,更充分.影响更为采远:蒙古的原始艺术——英雄曼诗。萨满敦歌舞以及柠措舞
蹈等,都证实实了这一点。
蒙占民歌中的浪漫主义特点何在?它从创作方法上能给我们一些什么启示呢?
首先,蒙古民歌中的浪漫主义.其特点是有理想,有朝气.善于正面刻画人民的美好情
感-在这一点上,草原牧歌最富有代表性。
牧歌,是牧民在草原上放牧时歌唱的一种民歌体裁。作为游牧民族,蒙古人民主要用牧
歌形式来反映自己“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这样看来,将草原牧歌中的基本倾向———
积极而乐观的浪漫主义,视为蒙古民歌乃至整个蒙古音乐创作方法上的主要特征.我想是不
算过分的吧!音乐是表情的艺术.它是擅长于忏情山;杜币牧歌正是抓住了(或发挥了)音乐
的这一特殊本质。
歌唱草原,贽美骏马。是牧歌中最常见的生活题材、对一个游牧民族来说,草原和骏马
无疑是池们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水草丰美,五畜兴旺f”,从来是牧民们的生活理想。
因此,蒙古人用牧歌来着力歌唱草原和骏马,正面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正是集中地表达了他
们的理想和愿望;象呼盟民歌《辽阔的草原》.锡盟民歌《小黄马》.便是这类草原牧歌巾
的优秀曲目。
音乐应当有理想.匝当正面刻画人民的美好思想尽情-解放前的内策古,社会是黑暗的,
生活是痛苦的。但蒙古人民却并不因此而创造出灰暗的、颓废的音乐艺术-相反,他们在
牧歌里以明亮。舒展的情阔采歌唱草原和骏马,赞美大自然和自己的串勤劳动.找们怎样理
解这个现象呢,我想,这大概就是积极的浪漫主义:当然,在蒙古民歌也有呐喊,呼号和痛
苦的呻吟.但蒙古人民的艺术创造力表现在:他们绝不试图用草原牧歌的形式来描写自己所
遭受的痛苦和不串-对于这些生活题材.他们会话用讽刺歌曲或叙事民歌形式来巧妙地加以
表现。而在草原牧歌里.他们叫宁愿倾注自己正面的,美好的思想情感。
其次,蒙古民歌中的浪漫主义特点是情景交融,善于写意,将内在的扦惰性与描绘景物
的华彩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知道,在音乐美学领域内,有关音乐艺术的表情性与描绘性
及共二者的相互关系问题.是理沦家们长期争沦不休的.但在蒙古民歌中,这个问题却得到
了完美的解决-譬如一首好的草原牧歌,它既是扦情的,又是描绘景色的,当我们欣赏这样
的牧歌时,不是往往产生身临共境的感受么;是的,草原牧歌起伏的旋律.舒缓的节奏,确
实让人很自然地联想起广衰无垠的草原景色:那种轻巧.灵活的装饰音,宛如迎风起舞的草
波,云端啼唤的百灵乌.展现出千里草原的一派生机.蒙古人民正是用这些手法把自己对大
自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充分地体用齐牧歌里。总之,草原牧歌堪称是音乐艺术抒情性与
描绘性完荚结合的典范,其创作方注是很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的。
人民是音乐的创造者,同时也是创作方法上的启迪者:列宁说,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抛
弃过去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
有价值的东西。”(《沦无产阶级文化》确实如此,一个热爱人民的音乐家.没有理由不去
热爱人民创造的音乐.而真正喜爱蒙古民歌的音乐工怍者,他庭不会长期漠视体现在蒙古民
歌中的创作方法的那种一味从外表上楼仿--棠古风格”,单纯从蒙古尺歌中寻求音调素材而
不是同时从创作方法上学习和理解蒙古民歌的人,是不可能做到“歌癌扬帆,探得跨宝。的,
他尤其量不过是岸边徘徊,有所沾湿的角色罢了。
《音乐研究》编辑部召开这样一个座谈会,讨论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
创作方法.是十分及时和必要的十年动乱时期,江青反革命集团否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文艺方针,推行文化专制主义.推行‘三突出。的创作方法,把它强加给广大文艺工作者,
从而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恶果。达从反面告诉我们:错误的创作方法对艺术创作会产生何等恶
劣的影响!
十年动乱给文艺理陀战线带来的危害之一,便是有些人忽视基本文艺理论,否定正确的
创作方法对艺术创作的指导作用.在有些人看来,音乐创作中强调创作方法的重要性,似乎
是不太必要的。他们甚逗把创作方法同“左”的条条框框等同起来,这显然是不对的,看来,
这些人还没有从十年动乱的惨痛经历中正确地总结出必要的教训来。
《送亲》的简谱为:
《送亲歌》这首蒙古族民歌主要盛行于鄂尔多斯地区,现在已常作为蒙古族民间婚庆礼仪歌曲使用,在新娘即将离开的时候,亲友们唱起这首歌,藉以表达对新娘的留恋和祝福。全曲悲凉思念的情绪贯穿始终。
《送亲歌》的音阶调式属于中国传统五声音阶调式体系的羽调式。 调式音阶为:612356 。在五声调式体系中,羽调式更接近欧洲大小调式体系中的小调式。羽调式相交宫、商、角、徵调式的色彩黯淡,常用来表达悲哀、忧郁等情绪。
送亲歌原唱王琪如下:
王琪-送亲
作词:王琪
作曲:王琪
编曲:达吾然
缩混:文克津
你家门前的山坡上
又开满了野花
多想摘一朵
戴在你乌黑的头发
就像两小无猜的我们
玩儿的过家家
捏上一个泥娃娃
我当爹来你当妈
长大后你没有告别
匆匆离开了家
而我还在那山坡上
牧羊骑着马
原本以为
我们是一根藤上的两个瓜
瓜熟蒂落
你却落进墙外的繁华
再见你时
你还是那头乌黑的头发
只是眼里藏不住
你想对我说的话
我说等你出嫁的那天
就让我送你吧
你点点头不说话
眼泪就流过脸颊
把我从梦中惊醒的是
迎亲的唢呐
本该迎亲的人
却变成送亲的傻瓜
手里捧着山上的野花
骑着孤独的马
你打开车窗
对我说送到这里吧
长大后你没有告别
匆匆离开了家
而我还在那山坡上
牧羊骑着马
原本以为
我们是一根藤上的两个瓜
瓜熟蒂落
你却落进墙外的繁华
再见你时
你还是那头乌黑的头发
只是眼里藏不住
你想对我说的话
我说等你出嫁的那天
就让我送你吧
你点点头不说话
眼泪就流过脸颊
把我从梦中惊醒的是
迎亲的唢呐
本该迎亲的人
却变成送亲的傻瓜
手里捧着山上的野花
骑着孤独的马
你打开车窗
对我说送到这里吧
再见你时
你还是那头乌黑的头发
只是眼里藏不住
你想对我说的话
我说等你出嫁的那天
就让我送你吧
你点点头不说话
眼泪就流过脸颊
把我从梦中惊醒的是
迎亲的唢呐
本该迎亲的人
却变成送亲的傻瓜
手里捧着山上的野花
骑着孤独的马
你打开车窗
对我说送到这里吧
你打开车窗
对我说送到这里吧
创作背景
王琪是一位男歌手,演唱的歌曲很百变,而《送亲》则是一首非常伤感的情歌,两小无猜的男女,在长大后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够在一起,还要亲眼看你出嫁,这样子的感受让人难以接受,王琪用他独具魅力的嗓音把这种情感都给哼唱了出来。
王琪是中国内地男歌手,代表作有《为你放弃全世界》、《烟花叹》、《站着等你三千年》、《可可托海的牧羊人》,人气很高。王琪还参加过《花漾梦工厂》节目,当时加入了郭德纲老师的战队,王琪通过该节目积累了一定的粉丝,后续通过歌曲他吸粉无数,2021年他还登上了央视春晚舞台。
《送亲》作词作曲还有演唱者都是王琪,编曲是达吾然,这是一首描述男生送女生出嫁的伤感情歌,两人原本是情侣,他们约定好长大后要在一起,只可惜最后他们错过了,男生看着女生出嫁,这样子的场景让人心碎。
苗族诗歌一般用于至亲好友迎来送往,男女间谈情说爱,甚至做媒说亲,调解纠纷,制订乡规民约,教育子女,叙述家谱、家规等。在劳动时也常用诗歌来助兴,劳动之余又借诗歌来消除疲劳。
创世歌
是一种很古老的神话故事歌,主要是叙述天地日月的起源,万物的产生。这类歌有《开天辟地歌》、《万物起源歌》等。祖先歌:主要叙述人类的产生,民族的来源和迁徙,如《人类起源歌》、《洪水滔天》等。这类歌主题思想积极进取,在相当程度上曲折地反映了真实的历史,有史料研究价值。
迁徙歌
在苗族中大量存在。各地苗族都有自己的迁徙史,因而都有自己的迁徙歌。其中着名的有黔东南的《跋山涉水》,松桃、铜仁地区的《修相修玛》,黔西北的《杨鲁话》,贵阳地区的《格罗格桑》等。松桃和黔东南的迁徙歌,反映场面宏大,表述了人与人和人与自然斗争的激烈情况。是一部英雄的史诗,对研究苗族历史很有价值。
盘歌
盘歌,是苗族青年男女向对方表达心愿、显示才能的一种古老的对歌方式。昭通一带苗族的“盘歌”非常有趣。男青年看中了某位女青年,便带两个年龄相当的同伴,一起去到姑娘的家,找她的长辈说明来意。若姑娘的父母亲回答:“还没人家,是同班辈的。”便准许盘歌。盘歌的歌会,由女方老人安排。男女双方参加对歌的同伴,既当参谋,又为自己找对象。
在盘歌中,一般是男的先唱。双方通过对唱,显示自己的才能。如果男的输了,女方便用水将男方泼走。泼水在苗家不是恶意,而是一种善意的洗礼。如果以方对答如流,唱得情投意合,还可以唱到定婚。但是如果女的盘输了,还可继续盘歌,这样的盘歌一直盘到定婚为止。
定婚那天,女方的父母要及时为男方备办喜酒,一一敬给参加歌会的乡亲,最后以一对牛羊角当杯,敬给这对即将结合的青年。然后吹起芦笙跳起舞,通宵达旦为这对青年人贺喜。
飞歌
飞歌,苗语称为HXakYangt,又称之为吼歌、喊歌、山歌,是青年男女隔山隔水的情况下,为互表诚意,邀约游方而放声抒怀的一种情歌。在迎送客人和宴酣时,有时也用飞歌。飞歌曲调有挂丁、凯棠、湾水三种。乐曲终止音低。苗族情歌,苗语称HXakYexFangb,四声音阶微低式,终止音拖腔,强弱起伏,低回婉转,抒情揉合。多数为独唱和二人合唱,少数为对唱。
苗族婚姻歌
苗族的婚姻歌,反映了苗族由氏族内婚到氏族外婚,由母系制到父系制的演变过程,是研究婚姻史不可多得的材料。其中较着名的有各地普遍流传的《兄妹结婚》,黔东南的《开亲歌》、《男妇出嫁》、《换嫁歌》(女子换男子出嫁),黔北遵义地区的《接女婿》、《送亲歌》等。
苗族诗歌种类繁多,应用范围也很广,基本在生活上处处可见,而且表达的内容也很广泛。苗族诗歌的情感饱满,内容丰富,通读易懂,是苗族的民族文化的传播载体,是苗族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
丽江纳西古乐是人类共同的珍贵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音乐活化石,在中国乃至世界音乐研究领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它不仅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而且还将在今后的民族文化发展中继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居住在中国西南,云南省西北部“三江并流”地带的丽江纳西族,是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能歌善舞、最富音乐天赋的民族。由于丽江地处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接合部,汉藏文化的交融区,又是高原畜牧民族与河谷坝区农业民族交往融合的地方,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多元文化在这里碰撞,造成了多元文化的交汇点,音乐的活化石———纳西古乐便是多元文化相融合的艺术结晶。纳西古乐植根于纳西族的社会生产生活中,婚丧嫁娶、起房寿辰、休闲娱乐都离不开它,在纳西文化构建中占有重要地位。纳西古乐之渊源能歌善舞的纳西族世代繁衍生息在这里,如纳西古乐《热美蹉》,便是产生于氏族社会时期的原始音乐舞蹈。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纳西先民就把《白狼歌》献给汉王朝,这是集诗歌舞为一体的乐章,是有记载的纳西音乐与中原文化的第一次交流。唐代《云南志》载:纳西人“俗好饮酒歌舞”。元代李京《云南志略》:“末些(纳西)……正月十五登山祭天,极严洁,男女动百数,各执其手,因歌舞以为乐。”宋末元初,纳西族为反映氏族战争、向往和平而创作了大型古代乐曲《白沙细乐》。在纳西族古老的东巴经古籍中,就有大量的祭祀性音乐和习俗性音乐。东巴经中用象形文字记录了数十种古典舞蹈的舞谱“磋姆”,不仅是国内少数民族古文字中迄今罕见的舞蹈专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用文字记录的舞谱。明代绘制的丽江白沙壁画,塑造有优美动人的乐舞形象。明洪武十五年(1382),丽江土酋阿甲阿得归附明朝,朱元璋赐姓木,并为世袭土司,当时明朝实行边疆屯田制,有大批汉族移民入滇,这些移民就把中原文化、技艺传播给边民。其中,音乐的传入有道教等宗教音乐与民间音乐。中原音乐被酷爱音乐的纳西人所接受,被广为传承,同时把纳西族独特的乐器苏古笃、波泊以及冷资筚篥(直笛)增加到乐队中,并溶进了纳西族的审美情趣和音乐素材。地埋环境是一个民族文化形成某种类型的前提性因素,一定程度上又影响到民族文化的发展趋向。汉代开辟的南方丝绸之路和与之交叉的茶马古道都经过丽江,促进了纳西族与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融。素有“音乐活化石”之称的“纳西古乐”在特殊的地理位置下,不断得到充实丰富。在历史长河中,纳西族先民不但创造了反映本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生活、宗教、习俗等的音乐文化,还奇迹般地引进、学习,并完好地保存着部分内地早已失传了的汉族古典音乐。东巴音乐、《白沙细乐》、丽江洞经音乐已经引起当今世界热切关注并被国际公认为中国纳西人“丽江三宝”。“纳西古乐”是纳西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对各种优秀文化兼收并蓄的多元化相融汇的艺术结晶。纳西古乐之内涵“纳西古乐”是纳西族在长期劳动和实践中创造和吸收外来音乐,充实丰富逐步形成并传承至今的民间音乐。它主要由原始歌舞《热美蹉》、东巴音乐、《白沙细乐》、纳西化了的丽江洞经音乐和具有代表性的纳西民间歌舞《喂默达》、《谷气》、《纳西小调》等其它民间音乐组成。《热美蹉》。它是产生于氏族社会时期的原始舞蹈音乐,广泛流行于纳西族民间的丧葬歌舞,并被载录于纳西族东巴经中,此种唱跳只能用于长辈过世后的丧葬仪式中。“热美蹉”是“驱魔”的歌舞,音乐素材直接来源于自然界音乐和舞蹈相结合,无乐器伴奏,无音阶、无音列法则,是模仿兽步的舞蹈,多声部之间形成富有原始艺术美感的不协和音程,是人类原始音乐的活标本,至今还存在于丽江大东、鸣音、宝山一带山区纳西族丧葬礼仪之中。《热美蹉》这样的音乐任何乐谱都无法记录,只有靠世代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东巴音乐。它是纳西古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存着民间古老而质朴的大量乐章。这些乐章长期在纳西族东巴当中以口传心授的形式进行传承,保存在纳西族东巴经古籍中。纳西族民间又俗称“东巴调”或“东巴唱腔”。它是产生并且迄今仍然保留、传承于纳西族古老的东巴教法事仪式和道场仪式之中的音乐。东巴音乐包含有唱腔音乐、器乐音乐以及舞蹈音乐3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是纳西族保留传承至今的古代音乐文化,在国内外音乐界均享有一定的声誉。随着东巴祭司的不断逝世,由其所掌握并拥有的唱腔也将面临逐步消失的危险。《白沙细乐》。纳西族民间俗称“别时细哩”,它是迄今仍然保留并传承于纳西族民间的大型丧葬歌舞、器乐组曲。《白沙细乐》包括舞曲、歌曲以及器乐曲牌三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它古朴典雅,有相当高深的艺术造诣,在中国音乐历史上一直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具有着较高的欣赏与收藏价值,被誉为“活的音乐化石”。乐曲由《笃》、《一封书》、《三思吉》、《阿丽丽格吉拍》、《美命唔》、《跺蹉》、《抗蹉》、《幕布》8个乐章有序组成。以部落战争的悲剧故事贯穿始终,是中国至少有700年历史的有乐章、有故事、有哲理、有和声的大型管弦乐套曲。丽江洞经音乐。它是明清以来渐次由汉族、白族地区传入纳西族地区,并至今仍然在纳西族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组民间器乐,其中所包含曲牌名称具有较久远的历史内涵,是近年来国内外具有较高影响的中国少数民族乐种之一,是研究纳西族音乐文化,尤其是研究明清以来纳西族整体文化的不可或缺的内容。400多年来,经历代纳西族乐工的传承、加工、演变,便自然而然地融入了纳西人的思想情感、文化心态及纳西族民间的风韵,使之成为融汉族传统音乐的旋律及纳西族音乐风格为一体的特殊乐种,它是汉族、纳西族音乐文化相互渗透、交融的结晶,可以说是纳西化了的汉族传统音乐,这便是丽江人民将其称为“纳西古乐”的重要原因。丽江洞经音乐中既保留有汉族江南丝竹的清丽韵味,又糅进了纳西族民间乐曲粗犷、豪放的风格,形成十分独特的格调,它实际上是一种儒释道合流的宗教性科仪音乐,也称为“雅集型儒家细乐”。丽江洞经音乐传承方式有谱传,纳西族用中国传统乐谱“工尺谱”记录唐宋元词曲音乐及道教科仪音乐。《喂默达》、《谷气》等其它民间音乐。纳西古乐还有纳西先民在游牧、农耕等各个时期产生的民间歌舞《喂默达》、《谷气》、儿歌、小调、口弦调、打跳调等,这些民间音乐在纳西社会中广泛流传,为大众所喜爱,口传心授,代代相传,在逢年过节、婚丧寿祭等日常生活活动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动内容。《热美蹉》、《喂默达》是最古老的原始音乐,《白沙细乐》是中国至少有700年历史的有故事、有情节的大型管弦曲,丽江洞经音乐是中国音乐界专家认定的至今保存在丽江的中原古典音乐珍品,它们被誉为“活的音乐化石”,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音乐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地位。由于丽江地理环境的封闭性及纳西族对外来优秀文化的崇敬和吸纳,加之有我国古老的工尺谱作为传承媒介,因而纳西古乐虽经漫长岁月时盛时衰的流变,其音乐的原生形态却变异甚微,堪称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珍贵遗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