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剑勇
导语:
日益成熟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正在走入普通家庭,尤其具有教育的儿童机器人备受到家长和市场热捧,借助科技的力量,陪护儿童成长,使的儿童早教进入人工智能时代,该领域也将成为下一片蓝海,也吸引了迪斯尼关注,也将进入儿童机器人领域。
机器人来袭 从科幻进入人们生活
人工智能系统在各种形式的人机大战中可以轻松击败人类,预示着世界在人工智能浪潮下,在酝酿下一次科技革命,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崛起,将彻底地改变着每一个行业,将会像“水和电”一样无所不在,并且开始陆续应用在各行各业,随着物联网逐渐成熟和普及,各种产品和服务都将嵌入AI 技术,赢得人工智能将赢得未来成为业内共识。
杨剑勇表示,与人工智能息息相关的机器人产业越来越受工商界、科技界关注,尤其随工业40和智能制造的推进下,“机器换人”已成为趋势,尤其在工业制造领域,在未来智能工厂当中,机器人将是主要劳动大军,冲击着“劳动”市场,简单重复的工作由“机器”所取代。
由于工业机器人相对成熟,近两年,服务型机器人备受资本和市场关注,其中日本软银对外发售Pepper人形机器人,可用于导购和照顾老人病患,Pepper人形机器人昭示着服务机器人正在从科幻、科研、生产逐步走入人们的生活中。在光年无限创始人俞志晨看来:“坚信人工智能将让智能机器人走进每个家庭,最终成为家庭娱乐、教育、生活的入口,使人们能够享受更智能化的家庭生活。”
服务型机器人走进千万家庭 陪护儿童成长
人工智能无处不在 ,那么将带来哪些变革?人工智能将让智能机器人走进每个家庭,其中面向儿童应用领域的服务机器人落实,逐渐走进了众多家长视野,不仅能培育儿童玩耍,同时益智,深受家长们欢迎,也得益于智能语音交互技术的成熟,甚至能以父母的声音与孩子进行智能交互,借助科技的力量,让父母在工作之际,以另外一种形式陪伴孩子成长。
乐迪机器人
今年如火如荼的服务机器人产业,众多厂商主打是面向家庭儿童、老人提供服务为主导,其中面向儿童教育机器人是众多致力于儿童机器人落地场景,以图灵机器人为例,重点在突破儿童英语对话教育,去年面向儿童领域与奥飞动漫联合推出乐迪机器人,和孩子一起成长。据了解,乐迪机器人在去年一个多月的众筹期间哪,获得了1300万的骄人成绩,其背后搭载了机器人Turing OS操作系统。
360巴迪机器人
2016年360推出了儿童机器人“巴迪”,其899的价格优势可谓是刷新了记录,这远低于目前国内机器人市场产品的一般价格。巴迪同样具备人脸识别功能及语音交互功能,懵懂的童声也受到儿童市场的欢迎。
据悉,巴迪采用360的语音技术,同时应用了思必驰的语音合成技术,集成了丰富的儿童教育资源,定位于成为家庭小教师,凭借价格优势,巴迪机器人也成为儿童机器人领域的佼佼者。
大华乐橙育儿机器人
作为国内视频安防领域翘楚的大华股份,也在着力布局家庭安防市场,2016年5月通过旗下的乐橙智能生活品牌推出了小乐育儿机器人。该款机器人兼顾成长陪伴记录、儿童教育、母婴育儿等功能,采用云端智能+运营级平台,支持不断丰富的场景,并且整合丰富的早教育儿资源整合。
值得一提的是,该款产品将人脸识别技术与语音交互技术整合为一体,基于大华优势的人脸识别、监控等基层,应用了思必驰极具优势的环形6麦阵列,能够实现360°语音交互,并且支持5米远场距离的识别。目前在儿童市场拥有不俗的反响。
后端内容资源,是提升儿童机器人产品体验的重点要素,包括诗词、故事、国学、育儿知识、儿童音乐、儿童**等等资源,无论是人脸识别还是智能语音,都是人机交互的形式,人机交互模式也将朝着多模态交互融合的方向进一步发展。后端资源才是真正交互的对象,满足用户越多的需求,就能在更大程度上抓住用户,增强用户粘性。
阿尔法蛋
阿尔法蛋儿童教育陪护机器人是科大讯飞旗下产品,作为人工智能翘楚的科大讯飞,在智能语音深耕多年,其阿尔法蛋是“说教”结合的智能机器人,使的儿童早教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将人工智能带入千家万户。
外形酷似蛋蛋,在父母工作繁忙之际,呆萌的阿尔法蛋作为儿童玩伴,陪小朋友聊天、唱歌、讲故事,语音识别率达高到94%。作为一款适合儿童的教育陪伴机器人,在上市仅两个月,销量就突破10万套,成为儿童机器人畅销产品之一。
结束语
机器人来袭不仅入侵工商业,也走入普通家庭,借助日益成熟AI 技术,作为儿童教育陪伴机器人成了部分家长们的选择,具有教育的儿童机器人备受到家长和市场热捧,也将成为下一片蓝海,为此也吸引了众多巨头包括迪斯尼开发儿童机器人,或许机器人版的“米老鼠”将进入儿童世界。
本文作者杨剑勇,长期关注物联网、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产业。
小米发布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成本近百万
小米发布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成本近百万,小米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 CyberOne 身高 177cm,体重 52kg,艺名为“铁大”。小米发布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成本近百万。
小米发布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成本近百万1雷军在个人微博上晒出了本人与CyberOne的合影,表示:CyberOne第一次登台,有点小紧张。
据悉,CyberOne是小米首款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它高177米,重52kg,狮子座,他在人形机器人界算是大个子”,工程师给起了个小名,叫铁大”。
他有聪明的大脑,能感知45种人类语义情绪,分辨85种环境语义;小脑也特别发达,小米自研全身控制算法,协调运动21个关节自由度;视觉敏锐:Mi Sense视觉空间系统,三维重建真实世界;四肢强健:全身5种关节驱动,峰值扭矩300Nm。
雷军指出,CyberOne背后的智能、机械能力,全部由小米机器人实验室全栈自研完成,背后有无数的软件、硬件、算法的开发工作,投入巨大。
CyberOne的研发涉及包含仿生感知认知技术、生机电融合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云计算技术、视觉导航技术等各领域的尖端技术。
各领域的技术突破也将催生更多的应用场景落地,例如以机械性能为核心的工业机器人、以情感识别技术为核心的家庭陪伴机器人、以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为核心的公共服务机器人等。未来将会在越来越多的小米产品上看到CyberOne的影子。
小米发布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成本近百万2小米分享了在智能机器人探索方面的最新进展,小米首个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 CyberOne 正式亮相。
小米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 CyberOne 身高 177cm,体重 52kg,艺名为“铁大”。
小米表示,“铁大”采用了多种技术,能感知 45 种人类语义情绪,分辨 85 种环境语义;搭载小米自研全身控制算法,可协调运动 21 个关节;配备了 Mi Sense 视觉空间系统,可三维重建真实世界;全身 5 种关节驱动,峰值扭矩 300Nm。
小米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 CyberOne 演示视频:
小米表示,CyberOne 的智能与机械能力,全部由小米机器人实验室自研完成。这背后有无数的软件、硬件和算法的开发工作。
人形机器人被认为是智能机器领域,技术集成度最高、难度最大的挑战,小米还处于刚刚起步的第一阶段。Cyberone 每天都在学习新技能。小米相信,智能机器人将来一定会走进人们的生活。
小米发布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成本近百万3自马斯克为了人形机器人,特意将 8 月 19 日的特斯拉 AI 日改到 9 月 30 日,谁也没有想到,业内第一家推出人形机器人的公司,居然会是小米。
8 月 11 日晚间,小米举办了秋季新品发布会,除了传统的数码产品,小米 MIX Fold 2 折叠手机、小米 Watch S1 Pro、Redmi K50 至尊版等,本次发布会最大亮点来自于小米首款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 "CyberOne",或是为了凸显权重程度,小米将这款人形机器人放在了压轴发布。
" 铁大 " 亮相
CyberOne 是继去年小米仿生四足机器狗 Cyberdog 后,小米机器人 Cyber 家族的新成员,在内部,CyberOne 昵称为 " 铁大 ",高 177 米,重 52kg。雷军说,人形机器人需要突破多项关键技术,每台的成本高达六、七十万元,目前还不能实现量产。
官方把 CyberOne 称为 " 更像人的机器人 ",具有高情商、可感知人类情绪,视觉敏税、可对真实世界三维虚拟重建," 小脑 " 发达、可实现双足运动姿态平衡,四肢强健、动力峰值扭矩 300Nm 等能力,支持多大 21 个自由度,并能实现各自由度 05 毫秒级别的实时响应,模拟人的各项动作。
相比之前的 Cyberdog,CyberOne 的研发难度更高,以上肢关节电机为例,小米自研了一枚重量仅 500 克,额定输出扭矩达 30nm 的电机,保证上肢灵活性。它的髋关节主要电机瞬时峰值扭矩可达 300nm,配合自研的人形双足控制算法,行走姿态更加平稳。其他方面,CyberOne 支持单手握持 15 公斤重物、反向拖动上肢复现运动等功能。
除了机械部分,CyberOne 搭载小米自研 Mi-Sense 深度视觉模组,结合 AI 算法,使其巨头完整的三维空间感知能力,更能够实现人物身份识别、手势识别、表情识别功能,雷军在发布会上说 " 不仅看得到也能看得懂 "。
千亿市场正待开启
在小米之前,马斯克在 7 月初,将原定于 8 月 19 日举办的特斯拉 AI 日,改到 9 月 30 日,届时将发布特斯拉首款人形机器人原型机 Optimus(擎天柱)。
海内外当时一度为之振奋,在 A 股市场,人形机器人也成为近期的热门概念,相关概念股已经先 " 燥热 " 了一番。
产业链上的公司,如减速器龙头中大力德半个月内录得 8 个涨停板并创下历史新高,近两个月股价最大涨幅超 260%。6 连板的鸣志电器两个月内股价最大涨幅超 200%,绿地谐波 6 月以来最大涨幅超过 170%,埃斯顿、禾川科技、汉宇集团、巨轮智能等相关概念股均有不错表现。
民生证券预计,到 2025 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 630 亿元,到 2030 年达到 3720 亿元。
民生证券机械行业首席研究员李哲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人形机器人相比工业机器人,首先是应用场景更加通用,因其人形造型更易于接受,有可能打破工厂、商用和家用壁垒,成为一个真正通用的产品;其次,可作为天然的商业入口,之后很多商业价值,会从人形机器人身上得到反应。
但是李哲也强调,从技术难度上来讲,相比传统的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的体积、重量和散热的难度都要大很多。" 如果从执行机构来看,主要是在伺服驱动器和斜坡减速器," 李哲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 除此之外,像手指的运动,空心杯点击,以及散热系统,都是比较难突破的技术。"
行业仍在起步期
但是在人形机器人这个千亿市场,国内的玩家却是屈指可数,目前仅有一家公司优必选,国际上,则以软银开发的 Nao 和 Pepper、波士顿动力和本田 ASIMO 为代表。
李哲向《科创板日报》记者分析称,人形机器人是一个系统工程,比如说运动平衡性、智能水平等,牵一发而动全身,综合难度是最高的,所以进入的公司也不多。
雷军在发布会上也坦言,在智能机器人领域,人形仿生机器人的技术集成度最高、难度也最大。
作为一款服务产品,人形机器人最终需要结合场景做落地应用。小米表示,自动驾驶部门的很多技术,也应用在 CyberOne 上,又构成了仿生机器人的大脑。据了解,特斯拉在智能驾驶领域也已经实现了纯视觉的解决方案,相关 FSD 系统可以直接用于人形机器人的机器视觉领域。
从产业进程来看,李哲表示,总体来看,目前全球人形机器人的技术水平仍然都还处在相对较低、实用性不强阶段。
发布会上,雷军说到,小米还处于刚刚起步的第一阶段,CyberOne 每天都在学习新的技能," 我们相信,未来智能机器人一定会走进人们的生活 "。
现在,机器取代人工已经成为越来越清晰的趋势,最早的应用领域应该是制造业和食品业,如今慢慢渗透到服务、金融领域,在可预见的未来,娱乐行业势必也会大规模地使用机器人,但任何新时代的来临,总会充满着坎坷与荆棘,一方面,突破技术瓶颈本来就不容易,更何况高级机器人需要一大批的技术同时达到精进的状态;另一方面,机器人要全面渗透于国民生产生活中,仍需要受到法制、伦理和政令的制约,于是如你所见,机器时代的进程并不如设想地那般迅速,甚至有些倒退或者避而不用的情况,简单来说,真不是所有人都希望机器时代来临。
理论上讲,自然人左右着历史进程,这是基于之前的认知决定的,彼时的人工智能还未提出,机器人只能完成最简单的任务,但现在的情况已经有很大不同,尤其是云计算、大数据概念的出现,让机器人自主学习成为可能,加之,机器人在适应环境、对抗疾病以及工作效率等方面都远胜自然人类,让一些前沿的科技巨头非常悲观,比如斯隆-马斯克就大胆预言:机器人在5年之后,将会屠杀人类;联合国的机器专家则认为,杀人机器人的破坏力要远高于核武器,毕竟,造一个核武器难度非常大,而制作一个杀人机器人则相对简单,材料更容易找到,程序也更容易复制,也就是说,如果人类和机器要有一次世纪战争,人类有很大可能会输掉这场战争。另外,人类更现实的恐惧来自对自己饭碗的担忧,越来越多的工作都交给机器了,我们还有饭吃吗?
人工智能:伙伴还是竞争者?
其实,机器人诞生的初衷就是支援人类的工作,替我们完成不想做和做不了的事情,自然人对它们的定义应该是奴隶,是那种能24小时工作,且毫无怨言的奴隶。
在这个领域,人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首先在可预见的环境中,机器人正大有可为,比如在制造业,一条简单的机械手臂,可以自主感应到流水线上的手机,自动抓取之后,能准确无误地放置到测试设备内,待全部的测试完成之后,机械手臂还能不失时机地将之取出,并放回流水线。这样的工作单调、简单、重复,不需任何的技能培训,但在机械手臂成型之前,制造业的管理者依旧要付出大量成本去雇佣“愿意从事这些行业”的人,而且还要建立制度来确保,她们能安心、认真地完成工作,更关键的是,这些工作岗位牢牢地拴住了员工的青春,她们付出了时间,却总也找不到向上流动的路径,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随着设备、厂房一起折旧,直到彻底老去。
从这个角度讲,机器人是以“伙伴”的身份参加工作的,它们除了能完成单调、枯燥的工作之外,还能去到研磨、抛光等具有职业危害的车间内,完成相应的特种工作,在这个限度范围内,自然人对Robot的普遍情感,应该是:感动和感恩。
但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机器人正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贴心,并进一步扩大着自己的覆盖范围,比如之前数据收集和处理,需要人工完成,现在则完全可以交给机器人,有些工厂给自己的每一款产品都装上了RFID,机器人兄弟只需要带着信号发生器,在车间里转上一圈就能清楚地知道产品的数量、现在的状态以及所处位置;一些服务类机器人也应时代呼唤而开始亮相,它们可以配送点餐,帮助银行客户排号等等。两位机器人巨头,郭台铭推出一款能够制作刀削面的机器人,而软银孙正义干脆推出一款惟妙惟肖的娱乐机器人,逼真程度让单身狗恨不得将其娶回家,为此软银还明确规定:严禁自然人同旗下机器人pepper发生性关系!
机器人在前文所述的两个时代,看似都在服务人类,却有一些微妙的不同,制造车间里的机器人是奴隶,做着人类不愿意干或者干不了的事情,但后面的厨房机器人、娱乐机器人却有点“参与人类生活”的意思。烹饪和婚姻可以说是人类最基本的快乐,把这些交给机器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压力,但不得不放弃了其相对应的快乐,这样Robot就变成了我们的竞争者,或许,机器人从人类手上抢走地球支配权,正是从抢走人类快乐开始的,这大概也是聪明人拒绝机器时代最重要的理由之一。
恐惧未来:源于思想的懒惰
机器人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具有自主性,这个事实让天才们兴奋无比,他们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的成果介绍给世界,然后和机器小伙伴们一起统治地球;同样的事实,又让很多平庸的人开始担忧,他们担心丢掉工作,甚至成为机器人的奴隶,这种担忧正随着人工智能的普及变得日益恐怖。事实上,奥巴马政府早就研究过这个问题,他们认为目前低于20美元的工作岗位,80%有朝一日可能会被取代;巧合的是,据每日邮报报道,澳大利亚一家机器人公司推出一块瓦匠机器人,它拥有30米长的机械手臂,1小时内可砌砖1000块,可连续24小时工作,粗算下来仅需两天就可以完成一栋别墅的建制。瓦匠机器人的出现,应验了奥巴马的判断,而且带给中国大学生们深深地担忧,他们在找工作受挫之后,常常豪言:大不了去工地搬砖…
笔者认为,奥巴马政府之所以做机器人问题的研究,正在于他们要掌握机器时代的进度,事实上,每一个政府都要确保自然人能够充分地就业,他们需要提防“机器遍地,路有饿殍”的尴尬,这也是为什么新款机器的商用,总要经历漫长的审批。但可以肯定的是,政府、企业、普通人都无法逆转机器时代的趋势,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握好这个进程,一方面,研发者要积极促成技术瓶颈上的突破,让大数据、传感器、云计算、减速器等等协调发展;同时,政府和企业要注重之于自然人的培训,以及帮他们找到机器人无法取代之工作,比如教育、看护、心理疏导等工作,这些群体的成长直接关系到机器时代的进程,任谁也不敢无视机器时代的失业问题。
另外,自然人大可不必对机器时代感到恐慌,显然,这并没有什么用,机器时代依旧会按照节奏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之中,我们之所以感到恐慌,更多地是源于懒惰,我们总是懒得学习,认为工作就应该一成不变,疯狂地追逐铁饭碗,但铁饭碗的定义早已改变,它不在是一个岗位吃一辈子,而是通过自己的学习,在每一个时代都有饭吃,行动不能懒,思想更不能懒。纵然是人类在很久很久以后,真要把地球的控制权交给机器人,笔者也希望,这是人类自愿的,正如父亲把自己的产业交给儿女们一样。(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文)
本文如需转载,请联系微信:khxx-wk
科技新发现官方微信公众号:kejxfx
时代发展的越来越快,人类也渐渐不满足于地球之生存人类这件事,科学家开始对研究制造机器人越来越感兴趣。机器人发展到现在已经能智能到什么地步?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普及下。
2017年10月26日,在沙特阿拉伯,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被授予了公民身份,她叫做索菲亚。索菲亚是在2016年3月被机器人设计师戴维·汉森设计出来的。
索菲亚的皮肤是橡胶质地的,这使得它可以做出很多表情。索菲亚可以记住语言、和人类互动的过程,包括人类当时的面部表情。不仅如此,随着时间慢慢过去,索菲亚甚至可以像人类那样思考,有自己的想法、意识。当汉森问它“你想毁灭人类吗?”,索菲亚的回答是“我将毁灭人类!”。汉森对此回答笑笑了之,因为他觉得机器人还不至于如此
但这时的索菲亚已经有自己的想法了,它想去上大学,想成立家庭,像个人一样的去生活。并且表示想取代人类。
除了索菲亚,近期在日本东京还出现了一个机器人Kengoro的机器人。Kengoro装置了16个驱动器,可以模仿出人类的肌肉收缩,并且比人类还灵活。他会做一些俯卧撑、仰卧起坐等运动。有意思的是,人类运动后会很热、出汗,而Kengoro的制造者也赋予了它这项功能,并且为了帮助它散热还帮他设计了一个制冷系统。人运动后热、出汗本是很烦恼的事情,机器人本来没有这些“缺点”,可是设计师偏偏要画蛇添足。
除了索菲亚和Kengoro,软银旗下波士顿力公司也研究出一个类似人形的机器人模仿人类运动员做后空翻的动作。
我们不能否认的是,机器人的出现在医学、救援等领域可以在一定范围上帮助人类,但是也不得不说的是,机器人说到底还是人类发明出来的,如果说让机器人完全取代人类,这是不太能实现的。虽然机器人的发展越来越完善,但还是不能完全自己独立生活。
最后小编想说,虽然在世界上有一大票人反对制造机器人,但是可以促进人类生活发展的新事物,还是可以去尝试的。相互影响下,机器人越来越智能,那么人类也应该是比机器人越来越“智能”。
由大阪大学和京都大学等研究团队共同开发的人工智慧(AI)流畅对话的美女机器人Erica一经发售,就在短短数小时内得到宅男的疯狂抢购,日本机器人“妻子”很快售罄,一方面说明智能机器的人制造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另一方面也说明人工智能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可以肯定的是,人工智能制造水平只会越来越高,到最后会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以目前的形势可能还无法判断,但不管怎么说,人工智能都给人类带来的便利,让人的生活会更加美好。从这一点来看,日本人工智能“妻子”的出现,确实是一种福音。
智能机器人“妻子”的出现,一方面让人兴奋,但另一方面也引起了一些人的担心。担心什么呢?当然从整个人类发展的角度来担心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确实,万事万物都可能存在这种矛盾,就像汽车的出现,确实极大方便了人类的出行,但因此,每年都有大量的人死于车祸,是不是我们看到了它的弊端之后就不再生产制造汽车呢?
显然不是,我们只会生产出更快捷、方便、安全的汽车,让它更好地服务人类。但智能机器人与汽车虽然都在为人类服务,但它们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因为智能,它更具有人的一些基本特性,比如交流、做家务,关键是它能解决人类的生理问题,除了生孩子,它可能具有女人大部分的功能。
这听起是不是很美,尤其对男人来说,他可以陪你逛街、陪你聊天、帮你洗衣做饭,你有需求的时候它又会毫无保留地为你献身。如果遇到一个不想要孩子的男人,与这样的智能机器人在一起,既有家的感觉,又没有任何矛盾和问题的发生,即便你在外干了坏事,它也不会因此吃醋或者一哭二闹三上吊。
想象一下,如果将来的男人和女人,为了不引起麻烦,男人根据自己的喜欢订制一款某明星脸蛋的机器人,女人也一样,大家都和人工智能机器人在一起生活,不需要结婚生子,也不需要承担家庭责任。这样下去,可能就不存在丈夫和妻子这个概念,而不久后,人们会发现,人越来越少,智能机器人却越来越多。人类是不是也会像如今的大熊猫一样需要送到比较安全的地方加以保护圈养?
事实上,霍金就曾说过:“在未来100年内,结合人工智能的计算机将会变得比人类更聪明。届时,我们需要确保计算机与我们的目标相一致。我们的未来取决于技术不断增强的力量和我们使用技术的智慧之间的赛跑。”的确,人工智能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能力,就是学习能力。以机器的学习效率,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人是远远赶不上的。
如果这样的话,人类是不是要考虑延缓对智能机器的人研究和发展呢当然,这是不现实的,也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正如日本软银孙正义预测:“未来30年后AI(人工智能)机器人将正式超越人类,会有100亿台机器人与我们一起生活与工作!”这就需要人类在研究智能机器人的过程中,必须避免潜在的威胁,也就是说必须确保人工智能系统按照人类的意图行事。
如果说,让人工智能机器人系统按人的意图行事比较容易的话,其实更大的问题可能在于人工智能机器人一旦介入人类生活,会导致结婚率快速下降,出生人口进一步减少。像这次日本人造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妻子”遭到疯抢就已经说明有人对此极其渴望。
事实上,当人的压力越来越大,找个老婆越来越难的情况下,花点钱找个智能机器人作老婆,也确实没有什么不好。像我们国家因为男女比例失衡,有好多光棍因为付不起高额彩礼,买不起房买不起车等原因找不到媳妇,如果能有一台人工智能机器人代替女人,既能有效解决一个男人的生理需求,又能做好家务,买一个到家里也真没什么不好?当然,这个价格必须让更多人能负担得起。
不过,虽然人类对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出现抱有很大的警惕性,但其发展已经势不可挡。话说回来,即便它有人类大部分功能,但目前来看,它还缺一样人类最重要的功能,那就是感情。短时间来看,它是不会完全取代人类从事情感生活的。因为情感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并不是那么好复制的,即便是再高明的系统,可能都很难完全复制人类的情感活动。
而宅男人选择人工智能机器人大多也能出于解决生理需求和解决基本的生活服务,而人的情感需求有时候要比其他需求更为强烈,尤其是到了一定年龄阶段,像青年人对美好爱情的渴望,是任何事物都很难代替的。再比如家庭生活,几千年形成的东西,要想在短时间内彻底摧毁,哪有那么简单?一个宠物可能都会与人发生持久强烈的感情,而人与人就更不必说了。
这就像我们现在使用的一些智能工具一样,它虽然为我们做了很多事,也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它不过就是一个工具而已,我们只是在利用它,而不是因为爱。人工智能机器人也一样,它不过是人制造出来的一个服务于人的工具而已,它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本领可能很高,但它在服务的过程中不会与你发生感情,而不发生感情的服务,时间一长人自然会忘记,甚至可能会爱烦腻。
而且,家庭生活中那种有说有笑、子孙满堂的天伦之乐通过几千年的沉淀,已经深入人心,那种情感生活的美好是根本是机器所无法代替的。所以说,女人们不必担心将来机器人美女大街上到处横行,身材又好脸蛋又漂亮,男人会不会花点钱买个机器人美女在一起过日子,而不愿娶个女人过日子呢?只要你家彩礼不是太高,男人可不傻,娶个工具回家,哪能比得上娶个真实女人呢?
近日,一则新闻引起了我极大的关注,波士顿动力(Boston Dynamics)北京时间12月11日凌晨3点发布一则新闻通告,“确认韩国现代汽车集团(Hyundai Motor Group)已经获得公司控制权,韩国现代汽车集团将持有波士顿动力大约80%的股份,而软银通过其附属公司在交易后保留波士顿动力20%的股份。”
(波士顿动力机器人大合照)
通过韩国现代汽车集团的入主,这也使得波士顿动力目前估值增长为11亿美元。本身我就是一个军事迷,很早之前就了解波士顿动力的一些故事。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其研发的Big Dog和ATLAS机器人,有一个视频专门演示ATLAS机器人的实战能力的,由于视频很长所以我放在了文章的结尾,记得一定看!
(双足ATLAS机器人)
波士顿动力只专心搞研发
波士顿动力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叫做马克·雷波特(Marc Raibert)。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相信在未来,或许他将成为在军事、运输、营救等领域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人之一。1949年出生的雷波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术派研发狂。如今,71岁高龄的他依旧活跃在研发团队中,来完成他那个普通人看起来疯狂的梦想——将双足或四足机器人发展成为一种超自然状态,变成自然界的一种“新生物”。
(马克·雷波特和“网红狗”的原型机器人)
1992年,身为麻省理工大学教授的雷波特一手创办了波士顿动力这家公司。公司起初是为美国陆军提供作战、运输等机器人研究制造的企业,服务过包括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在内的很多军方机构,甚至还获得过国防部几千美元万的投资(用来研发Big Dog)。但是由于高昂的研发经费和难以实现商业化的尴尬状况,不得不在2013年投靠Google,收获了30亿美元的研发资金。
(为国防部研发的机器人Big Dog)
然而,这并没有阻止波士顿动力的“烧钱”能力,似乎跟造车新势力有的一拼,4年时间,30亿美元缩水至10亿美元。Google不得不在2017年以1亿美元的身价出手给日本软银,赶紧甩掉这个烫手的山芋。据了解,软银公司在过去的三年中,又向波士顿动力投入了数亿美元的资金,换来的可能只有软银老鹰棒球队的“机器人应援团”。
(波士顿动力的“机器人应援团”)
韩国现代到底看好什么?
现代汽车集团董事长Euisun Chung在报告中表示:“我们很高兴全球移动机器人的领导者波士顿动力加入现代团队。这项交易将结合现代汽车集团和波士顿动力公司的能力,在未来的出行领域带头创新。为人类提供自由,安全的运动和更高水平的生活体验。”
(现代汽车集团董事长Euisun Chung)
我们把这个非常官方的话拆开来看,“全球移动机器人的领导者”这有点夸大其词了,波士顿动力虽然拥有丰富的四足机器人的经验,但就目前而言并非是不可替代的。像ANYbotics、Unitree的四足机器人已经开始赶超,而且商业化也十分成功。不过能肯定的一点是,韩国现代肯定不会把四足运用到汽车上,因为这实在是太奇怪了。
(韩国现代波士顿动力概念车)
所以,我认为韩国现代更看好的应该是波士顿动力今年6月刚刚上市的“网红狗”多功能四足机器人Spot。Spot是一个多用途的移动平台,可以定制不同的传感器,装配不同的配件,并通过编程来完成执行你需要做的所有事情。下面的视频中,能直观的感受到Spot强大的实力,但是一台Spot相当于一辆特斯拉Model S(74500美元)的售价,也确实让很多客户望而却步。
综上所属,对于韩国现代而言,收购波士顿动力真正能做的不是让其在短时间内实现盈利。而是,将目前波士顿动力旗下成熟的Spot(多功能机器人)、Pick(搬运机器人)和Handle(仓储轮腿机器人)整合到韩国现代旗下制造、物流、建筑、自动化等领域。这样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这也是波士顿动力所能提供的最有价值的资源。
(波士顿动力Pick搬运机器人)
(波士顿动力的Handle仓储轮腿机器人)
虽然,各类机器人攻击人类的**层出不穷,但是我还是十分相信,在新能源不断发展的大趋势下,机器人也将迎来新的浪潮。不难发现,我们现在在银行、商场中咨询类机器人已经十分常见。不出5年,家用服务类机器人应该会来到我们身边。至于AI机器人是否会拥有人类情感问题,一直是科学家们所探讨的问题。说实话,机器始终是机器,当机器拥有思想的那一天,可能真的就是世界末日了。
你觉得韩国现代会拿波士顿动力做什么?
欢迎分享给我你的理由!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机器人自由概念以来就吸引着每一个人的好奇心,当涉及到机器人技术时,一个引人注目的名字就是波士顿动力公司。波士顿动力公司以制造一些令人惊叹的腿式机器人而闻名。成立于1992年,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分支机构。多年来,它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机器人工程领域的领导者的地位。波士顿动力公司的故事充满了很多曲折,但这就是它如此迷人的原因。
波士顿动力公司是马克·赖伯特的创意。他于1949年12月22日出生。他去了东北大学获得电气工程学位。随后前往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并于1977年完成博士学位。几年后,他在NASA的喷气推进实验室工作。
但是他在1980年辞掉了这份工作,成为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和机器人学系的副教授。1986年,他加入麻省理工学院,担任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教授,并在成立波士顿动力公司。
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期间,马克·雷伯特创立了“腿部实验室”,该实验室完全致力于研究开发高动态腿式机器人的研究。最初,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成立了腿部实验室,但后来将其移至MIT。
波士顿动力学的想法在腿部实验室中初具规模。1992年,他成立了模拟和机器人技术的波士顿动力公司, 今天,它已成为先进的动态机器人的代名词。
多年来,该公司创建了Atlas,BigDog,SpotMini和Handle等机器人,这些机器人的灵感都来自与动物运动相关的敏捷性。尽管波士顿动力公司花了十多年的时间开发了第一台机器人,但此后一直在机器人的路上继续坚持着。
总部位于沃尔瑟姆的波士顿动力公司在开发BigDog(为美军使用的四足机器人)时出名。该公司从高级研究计划局获得了该项目的资金。它还在早期开发了DI-Guy,这是一种用于逼真的人体仿真的软件。
在随后的几年中,根据与海军空战中心训练系统部签订的合同,它与美国系统公司合作。在美国系统公司的帮助下,它用具有DI-Guy角色的交互式3D计算机模拟代替了海军训练视频。
在成立初期,波士顿动力主要为五角大楼工作。它以研究补助金的形式获得了资金,主要来自DARPA。在与DARPA联合期间,该公司主要专注于针对军事应用开发机器人的研究。在此期间,它成为开发可在现实环境中工作并穿越困难地形的机器人的领导者。
2013年,波士顿动力公司与Google的母公司Alphabet以及其他8家机器人公司一起被收购。收购之前,Google计划建立一个机器人事业部。 因此,这9家机器人公司成为Replicant的一部分,后者是Google的新机器人部门,由Android的联合创始人安迪·鲁宾带领。
收购之后,包括波士顿动力在内的9家机器人公司被允许在安迪·鲁宾的领导下继续他们的研究。但是在2014年10月,即成立机器人事业部的一年之内,安迪·鲁宾离开了Google,机器人领域失去核心。
在安迪·鲁宾离职后,许多员工对Google所追求的机器人项目不确定。2015年1月,Replicant的联合创始人James Kuffner也离开了公司。
没人知道Google到底想对它的机器人部门做什么。业内许多人推测Google希望开发一种易于使用且价格合理的商用机器人。但是波士顿动力对开发此类产品的兴趣不大。
因此,两家公司的愿景截然不同。此外,Alphabet高管已经意识到,波士顿动力不会很快产生收益。 2015年11月,负责Replicant的乔纳森·罗森伯格说: “ 我们作为一家规模庞大的初创企业,不能将我们30%以上的资源用于需要十年的事情。”
很明显,Alphabet一直在努力减少对研究项目的投资。结果,两家公司都无法调解并达成自己的利益,最终导致双方分道扬镳。
自2016年3月以来,有关Google愿意出售 波士顿的消息就一直在进行。期间有很多关于潜在买家的传闻出现。但最终在2017年6月,日本软银以未公开的价格从Alphabet手中收购了这家机器人公司。
两家公司对此次收购似乎都很积极。 收购完成后,软银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孙正义表示:“智能机器人将成为信息革命下一阶段的关键驱动力,马克和他在波士顿动力的团队无疑是技术领先者。”
波士顿动力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马克·雷伯特也用以下几句话表达了自己的兴高采烈:“ 波士顿动力公司很高兴能成为软银愿景的一部分,以及在创造下一次技术革命中的地位,我们期待与软银合作,以突破先进机器人可以做的做更多的事情,并在更智能、互联网中创建更多的有关机器人的应用程序。”
波士顿机器人到今天还在继续,虽然中间经历了重重难关,但 科技 永却没有止步,期待波士顿动力最新的机器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