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与态度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情感与态度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第1张

情感和态度的区别在于,情感是感性的部分多,而态度则是更理性一点。比方来说你对一个人的喜欢和讨厌是你内心的一种感觉,是不由自主产生的并没有什么原因。

 又或者是在你们相处过程中的一些事情让你喜欢或者讨厌这个人,但是无论怎么样,情感这个东西都是由心而发。

 但是态度却不一样在我的理解来看影响我们对一个人的的态度的因素有太多太多了,比如说对老师,我们也许每个人叛逆期都很反感考试,但是我们的态度是什么样的呢?还是要尊敬老师的,因为这个职业就决定了我们应该对人民教师保持尊敬的态度。

 在来说我们对那些倚老卖老的年纪大的人,是不是也觉得特别反感厌恶,但是我们面对他们的时候态度依旧还是要谦逊,因为中华的传统美德教育我们要敬老。

 还要说有些为富不仁的当官的,虽然我们恨不得打他们一顿,但是需要他们的时候我们不得不低下头来,这是因为有求于人。

 再者来说面对那些衣衫褴褛的乞丐的时候难道我们不该一视同仁么?但是往往我们的态度是不屑一顾的嫌弃?这是因为人们拜高踩低的恶习。

 又或者面对那些不法分子的违法行为我们的态度应该是义正严辞的指出他们,但是我们很多人都选择了沉默,这是因为我们欺善怕恶。所以你看有些时候改变我们态度或者说让我们产生这种态度的因素有太多太多了。

 而他们联系就是我们的感情也决定了我们的态度,因为喜欢一个人所以就不由自主的对她好,因为敬佩一个人,所以处处对他敬重有加,因为痛恨一个人所以面对他的是我们冷眼相待。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同时一般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中还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所以我们习惯把情绪情感分为两类:情绪由于自身的一些基本需要而产生的,而情感则是由于社会性需要而产生的。所以情绪一般出生就有,但是情感则是由于自己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才会出现。总之情感出现比较晚,情绪比较早!在我们出现情感之后,情绪和情感慢慢的就会成为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比如看到有人随地吐痰,就会不开心(情绪),这则是由于情感在起作用。接下来就详细分析情感的分类,在考试中如何出题,如应对。

情感从反映的社会内容不同分为三大类,分别为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其次,情感的分类

道德感

道德感是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总结:常见的考试题干包括——义务感、责任感、羞耻感、自尊感;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最美。。。

理智感

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认识、探求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总结:常见的考试题干包括——学生常见的(考试、做题),此外发明创造等等

美感

美感是用一定的审美标准来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总结:常见的考试题干包括——自然美,艺术美,人格美

情感的分类也分为三类,分别是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①道德感:是借用一定的道德品标准去评价自己或者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最美女教师”,这都是一种道德感。包括我们的一些爱国主义情感,对社会劳动和公共事务的义务感,以及对社会现象的责任感、正义感,这都是属于道德感。

②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认识探索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比如学生在他做完一道难解的数学题后,所产生的一种成就感,这就是属于一种理智感。理智感是与学习活动有关与探索活动有关的一种情感。

③美感:是用一定的审美标准去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美感,它包括了自然美感、社会美感和艺术美感三类。比如说我们经常看女孩子,说这个女孩子长的非常漂亮,这就属于你所产生的一种美感;以及我们在欣赏艺术品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个艺术品非常的精致,这也是属于你的一个美感。

陈述教学目标的目的是使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能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很多教师受过去使用的《教学大纲》、《教师教学用书》的影响,以及不清楚教学目标的概念、理论,陈述教学目标时,常带有模糊、笼统、抽象等问题 ,使教学目标形同虚设要使陈述的教学目标清晰、操作性强,关键要抓住陈述的中心——学习后学生的行为,并选择不同的行为动词进行表述教学目标的陈述方式是可以选择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相应的教学目标内容,选择不同的陈述方式目前国内外较流行的陈述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行为目标陈述法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杰(BFMager)于1962年出版了《准备教学目标》一书,系统论述了用行为术语陈述教学目标的理论和方法马杰认为行为目标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所陈述的目标,它应该能够说明“学生能做什么以证明他的成绩和教师怎样知道学生能做什么”他还指出,一个好的行为目标应该包括行为的表述、行为条件的表述、行为标准的表述据此,教学设计者在确定教学的行为目标时,应该清楚地陈述以下四项内容

(1)行为主体(A—audience)指的是学习者,即行为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规范的行为目标如“学生建立作品集文件夹,以存放学习过程中的作品及活动记录等”,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则不妥当,这样行为主体变成了教师在表述教学目标时行为主体通常省略不写

(2)行为动词(B—behavior)用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分为模糊的和明确的动词,如“了解”、“熟练”、“热爱”等属于模糊动词,“写出”、“制作”、“讨论”等属于明确的动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列出了一些常用的行为动词,可供参考使用但要指出的是,表述行为目标的行为动词应该是可理解的、可观察的,例如“掌握文件路径的概念”则在教学活动结束后难以评价是否掌握了,若改成“能通过给定文件找到其所在的位置”则便于确认是否达到了目标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可参考课程标准提供的行为动词进行设计描述行为的基本方法是使用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行为动词说明学习的类型,宾语则说明学习的内容例如:“制作演示文稿:”、“说出计算机的组成”

(3)行为条件(C—condition)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主要说明学生在哪种情景下完成指定的学习活动即它说明了在以后评定学生的学习结果时,应该在哪种情况下进行评定如“在文件夹A中建立TT文件”,“用网络查找我国水资源的使用情况”等陈述“能够操作计算机”这一教学目标时,就必须指明是“在教师指导下或者说明书指导下操作还是独立操作”这一行为条件

一般来说,行为产生的条件包括下列因素:①环境因素(空间、光线、温度、气候、室内或室外、安静或噪音等);②人的因素(单独进行、小组集体进行、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等);③设备因素(工具、设备、图纸、说明书、计算器等);④信息因素(资料、教科书、笔记、图表、词典等);⑤时间因素(速度、时间限制等);⑥问题明确性的因素(提供什么刺激来引起行为的产生)

(4)表现程度(D—degree)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平,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使得学习目标具有可测定性标准的表述一般与“好到什么程度”、“精确度如何”、“完成性如何”、“在多少时间内”、“质量要求如何”等问题有关例如达到“80%的正确”、“2分钟完成”等标准的说明可以是定量的或定性的,也可以同时包含定量和定性一般行为标准分三类:完成行为的时间限制,如“每分钟输入30个汉字”;准确性,如“操作正确率为95%”;成功特征,如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四位

上述学习目标的表述,如果用公式表示则有:行为目标= 教学对象+教学行为+行为条件+表现程度,其中教学对象为学生,表述时常常省略如“通过学习汉字输入法,每分钟能输入30个汉字”就是一个行为目标的表述例子

用行为来描述教学目标,虽然克服了传统教学目标陈述含糊、难以操作和测评的缺点,有利于目标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检测功能的实现,但由于它只强调学习结果的行为表现,而忽视学习者的认知和情感的变化,有可能使教学活动显得机械、呆板,难以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而且很多心理过程无法行为化但是如果使用表现学习者内部认知、情感变化的术语来陈述教学目标,又容易产生模糊性为解决这一矛盾,于是有学者提出了将内部过程和外显行为结合起来描述教学目标的设想

二、内部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法

格朗伦德(NEGronlund)于1978年提出了教学目标表述的内外结合观,分两步来陈述,先用描述内部过程的术语来表述一般性学习目标以反映理解、运用、分析、创造、欣赏、尊重等内在的心理变化,然后列举反映这些内在变化的例子以表述具体性目标,使内在心理变化可以观察和测量,一般用于陈述那些难以行为化的情感、能力方面的目标这样不仅避免了认知目标或情感目标的抽象性和模糊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行为目标可能产生的机械性与表面性,所以被许多心理学家和教学设计人员所认同

三、表现性目标陈述法

该方法是指明确规定学习者应参加的活动及情境, 陈述目标时只描述学习者在活动中应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态度,但不提出可测量的学习结果主要用于陈述长期才能实现的情感、能力方面的目标或无须结果化的目标,是对以上两种方法的补充

综上所述,马杰和格朗伦德分别从行为目标和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方面入手,论证了教育目标的陈述方法在马杰看来,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目标应具备三个要素,即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能作什么(或说什么);规定学生的行为产生的条件;规定符合要求的作业的标准行为目标明确地使老师和学生知道,教学目标指的是什么以及如何观察和测量这种能力,它强调学习之后的行为变化和变化的条件实际上它的一般模式就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模式它要求陈述提供什么条件(刺激)和学生能做什么(反应行为)只要将刺激和反应规定得具体,则陈述的目标也就具体了行为目标虽然避免了用传统方法陈述目标的含糊性,但却是只强调了行为结果和注意了内在的心理过程,这将导致教师可能因此只注意学生外在行为变化而忽略了学生内在的心理能力和情感变化格朗伦德的理论,恰是针对行为目标而提出的一种折衷的陈述目标方法因为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入手考察,坚持学习认知观的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实质则是内在心理变化,那教育的真正目标就不是具体行为的变化,而是内在的能力和情感的变化于是教师在陈述教学目标时首先应明确陈述如记忆、知觉、理解、创造、欣赏、热爱、尊重等内在的心理变化而为使这些内在的心理变化变得可以观察和测量,还需要列举出反映这些内在变化的行为样品,这样就避免了严格的行为目标只顾及具体行为变化而忽视内在心理变化的缺点,也克服了用传统方法陈述的教学目标的含糊性但有时,人的认识和情感变化并不是参加一两次教育活动以后便能立竿见影作为教师,也很难预期一定教育活动后学生的内在心理过程将出现什么变,这种情况在品德教育方面尤为明显那么,教师又该如何陈述教学目标,才能克服上面两种方法的不足呢艾斯纳“表现性目标”理论则弥补了这种不足表现性目标要求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但不确切规定每个学生应从这些活动中习得什么这里须着重补充说明,这种表现性目标陈述法,只能作为教学目标具体化的一种可能的补充,教师千万不能依赖,太看中这种目标,否则会导致教师在陈述目标时又回到传统的老路上去的,那将使一切使用新方法的改革徒劳无功,陈述教学目标也将大没有必要了,从而使所谓的“目标教学”徒具形式而已了解了以上几种陈述教学目标的理论后,我们该如何去应用呢究竟什么样的方式才能使陈述的教学目标更为合理、具体、可行呢正如皮连生先生所谈到的,陈述得好的教学目标必须符合下列条件:“第一,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包括言语信息、智慧能力、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情感态度),教学目标不应该陈述教师做什么第二,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尽量避免用含糊和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目标第三,教学目标的陈述反映学习结果的层次性、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一般应反映记忆、理解与运用(包括简单应用与综合运用)

每日一练:教基小练第二期

1在布罗菲和伊伏特逊划分的课堂管理阶段中,教师要花较多的时间监控和维持管理系统,而不是直接教授规则和程序的是(  )。

A小学低年级阶段

B小学中年级阶段

C小学高年级阶段

D小学整个阶段

2“你可以牵马到河边,但不能强迫它饮水。”这句西方谚语说明在学生心理辅导中,我们要遵循(  )。

A发展性原则

B尊重学生主体性原则

C尊重整体性发展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3教师有效管理课堂的前提条件是(  )。

A课堂组织

B自我反思

C语言表达

D了解和研究学生

4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其教学目标的确定既要考虑学生的整体水平,又要照顾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这反映了制定教学目标应遵循(  )。

A难度适中原则

B可操作原则

C全面性原则

D全体性原则

5布鲁纳认为教学目标在于(  )。

A学会新知识

B发现学习

C理解学科基本结构

D建立认知结构

6教学目标的核心是(  )。

A知识与能力

B过程与方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D教学设计

7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  )的功能。

A培养动机

B激发需要

C促进和维持

D培养纪律

8(多选)争论、粗俗的言行、遗忘、争吵和打斗等是课堂中带有共性的学生纪律问题。常见的影响课堂纪律的学生的心理动因是(  )。

A引起注意,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B显示力量,成为团体中的领导者

C寻求报复,平衡先前冲突中的成败

D试图逃避,竭力避免可能的失败

9(多选)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为(  )。

A消极型

B对抗型

C安静型

D积极型

10(判断)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描述的不应是“教师做了什么”,而应是“学生能做什么”。(  )

参考答案及解析

1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堂管理。布罗菲和伊伏特逊将课堂管理分为四个阶段,即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阶段;小学中年级阶段;小学毕业和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其中,教师需要花较多时间监控和维持管理系统,而不是直接教授规则和程序的是小学中年级阶段。故答案选B。

2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心理辅导的原则。“你可以牵马到河边,但不能强迫它饮水”,意思是说我们可以引导,但是不可以强求,说明在心理辅导中,我们要遵循尊重学生主体牲原则。

3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堂管理的条件。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4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制定教学目标应遵循的原则。全面性原则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面向全体学生,既要制定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教学目标,又要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适当的提高要求,制定出有一定弹性的教学目标体系,使全体学生都能充分的发展;二是教学目标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领域的目标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要体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在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促进其情感体验,帮助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三是教学目标要体现开放性与多样性,以便识别和挖掘学生的各种智力潜能,培养起多元的智力结构。

5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布鲁纳的教学目标。布鲁纳认为教学的目标在于理解学科基本结构,在学科教学中,务必使学生理解该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帮助学生了解那些看起来似乎无关的新的事实是相互有关的,而且与他已有知识也是有关的。

6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是教学目标的基础,过程与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中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目标的核心。

7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堂管理的功能。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的功能。促进功能是指教师在课堂里创设对教学起促进作用的组织良好的学习环境,满足课堂内个人和集体的合理需要,激励学生潜能的释放,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维持功能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持久地维持良好的内部环境,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始终保持在课业上,以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8ABCD解析略。

9AB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堂气氛。从课堂教学实际情况来看,课堂教学气氛可分为三类:积极型课堂教学气氛、消极型课堂教学气氛和对抗型课堂教学气氛。

10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目标的设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是引导者、促进者,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描述的不应是“教师做什么”,而应该是“学生能做什么”。

accek��(��

小说里的人物好感度通常是根据情节和角色的性格、行为等因素来划分的,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划分方式:

1 非常不喜欢到非常喜欢:这是最常见的划分方式,通常分为非常不喜欢、不喜欢、普通、喜欢、非常喜欢等几个等级。这种划分方式可以很好地表达角色对其他人物的情感态度。

2 好感度等级:将好感度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如低、中、高、非常高等。这种划分方式可以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角色对其他人物的好感度程度。

3 情感倾向:除了好感度,还可以用情感倾向来表达角色对其他人物的情感态度,如敌对、厌恶、反感、友好、喜欢等。

4 描述性词汇:使用一些描述性的词汇来表达角色对其他人物的情感态度,如冷漠、热情、亲切、友好、疏离等。

无论采用哪种划分方式,都需要结合情节和角色的性格、行为等因素进行判断,以便更好地描述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情感变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31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