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是什么,第1张

 导语:朱自清是新文学运动中一位优秀的散文大家,他的散文技巧娴熟高超,风格缜密细致,文笔清丽,富有真情实感,充分显示了新文学的艺术生命力。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一、朱自清的散文艺术风格形成过程

 朱自清的散文有着深刻的时代印记。朱自清刚开始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就受到了“五四运动”的影响。在这之后,朱自清在散文中留下了时代进退的印记,如五四运动低潮期、残酷的现实、时代的大发展、文化的进步等等。渐渐的,他的散文风格开始变的日趋明显,进而日渐成熟,逐渐形成了标新立异的散文形式。

 总的来讲,朱自清的散文一般都是讲述与抒情。讲述散文一般主要描述了社会现状;而抒情的散文,则包含了具有浓郁人情味的以描述家庭生活为主的文章,如《背影》、《儿女》;还包括以描述自然景象为主来表达个人的情感方面的作品,如《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朱自清有一篇散文是借景抒情的精品,就是《白马湖》,文中表达了对旧时老景的回忆,抒发了对故人的深切怀念之情。这篇文章主要是从朱自清散文的结构、抒情和语言文字的表达艺术等这些方面来表述他别具一格的散文格调。

 二、朱自清在散文艺术格调方面的特点

 1、语言表达艺术的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表达别具一格,总的来讲,他在语言的表达上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点:

 一是口语化

 在他的文章当中,文学创作使用语言都非常清新质朴、接近白话文的语言,没有矫揉造作的花哨的言语。比如,在《威尼斯》一文当中,他写道:“威尼斯并非没有桥,三百七十座,有的是。只要不怕转弯抹角,哪儿都走得到,用不着下河去。”“它哪儿都去”、“德国德莱司敦画院中有几张,真好”,这种口语化表达的方式是朱自清习惯用的。这些句子中所用的词汇口语化,听起来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就像他本人坐在你对面娓娓而谈。 这种陈述方式不仅没有增加文章的市井小巷之气,却增添了许多清新自然的感觉,读完之后好像吸入了新鲜的空气一般。

 二是简练含蓄

 比如在《春》的当中就有这么一句话“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偷偷”二字不但将小草拟人化了,更把生机盎然的春天展现的惟妙惟肖。这样的语言充分展示了朱自清作为一个文学大家驾驭文字的能力。

 三是语言的画面感强

 《春》这篇散文语言简朴,而且口语化、表现力强。文中采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来描写春天。“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让人回味无穷。人们“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雨夜,一点点黄晕的灯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白天春雨农耕,“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描写草儿,“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描写花儿,“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文字不仅写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又通过活泼的语言和节奏,流畅自如地展现了丰富的内涵,因此,他的文章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

 2、朱自清散文在结构艺术方面的特点

 散文,望文生义就是含有随性的特点。人们在阅读散文的时候,往往会感觉到文章写得东一句、西一句,看起来好像非常的随意和松散。但是,所有的散文当中都有一个主题思想来贯穿全文,即“形散而神不散”,不然的话,散文就不能算是一篇成功的散文了。朱自清他的散文当中也包含着大量看似不太相关的语句,但通篇仔细阅读之后,你会发现他的散文不管是从思路还是构思上都很周密。比如在《荷塘月色》中,一会儿叙述,一会儿又写景,两方面看似毫无关联,实际上都表达了作者心情的苦闷,读完整篇文章以后你就会发觉,他的散文不仅结构缜密、中心思想突出,整篇文章所要陈述的东西能够异常的打动人,作者所要陈述的东西也是能够异常地触动人,这就是朱自清的散文的优良气质所在。

 3、抒情艺术的特点

 抒情在朱自清的散文当中是常有的。 在他的散文中,主要有三种抒情的方式,一是借景抒情,比如《荷塘月色》中开头就提到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了追求宁静来到了荷塘月色下,想暂时的忘记,却又不能真的忘记的现实,于是听到了蛙声和蝉声后不禁感喟,“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坐着通过这样宁静的景象和不宁静的心情,表达了自己内心错综复杂的感受;二是借人抒情,比如《背影》当中写到了父亲“决定自己来送”,和辅助儿子“拣定座位、叮咛嘱托”,亲自去买橘子等这些小事当中表达了深沉的父爱;三是对平常生活的抒情,文章描述了一些生活的琐碎小事,但是却在他的笔下挥发着浓郁的哲学意味。

 朱自清的散文的中心思想就是一个“真”字。用真感情,写真的见闻和真的感受,描写真的景物,发表真的言论。他的散文题材是比较狭窄的,通常是一些亲友交往和家庭琐事,但这些简简单单的真感情,真心话,却有一股感人的力量,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正如作家赵景深所说:朱自清的文章,“不大谈哲理,只是谈一点家常琐事,虽是像淡香疏影似的不过几笔,却常能把那真诚的灵魂捧出来给读者看”。

 但凡是取得伟大成果的作家,都有着自己的写作特色和风格,朱自清自然也不例外。他的散文有真挚、深厚的情感投入,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缜密精巧的构思和独特的语言艺术,为自己成为散文大家奠基了不可动摇的基础。在中国的文学革命当中,朱自清的散文通过语言表达艺术、结构艺术和抒情艺术等很多方面建立了自己鲜明的特色,有力地证明了白话文可以取代文言文写出散文中的佳作。这就是朱自清作为一名语言大师对现代汉语做出的重大贡献,这也使得他以他别具一格的写作风格在中国的新文学历史上留下了灿烂光辉的浓墨一笔。

朱自清的散文,取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有反映社会人生,表现出鲜明的反帝反封建倾向的现实主义作品,也有叙写身边琐事、个人见闻的抒情小品。作为诗人和散文家,朱自清创作领域涉猎广泛,著作很多,既写下了中国现代文学上第一首抒情长诗《毁灭》,也留下了《背影》、《春》、《荷塘月色》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精美散文。

他与冰心、周作人等一批作家彻底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使“美文”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地位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这是朱自清对新文学的最大贡献。作为倡导者和实践者,朱自清以其“真挚清幽之神态”、“宣情达意”之美学特征和“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淡出来”的独特风格屹立于现代文学之林,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也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特征,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所以说朱自清树起了中国现代散文的一座丰碑

朱自清文章的写作特点是:清晰的思路、细密的结构、细腻的手法。

人物简介: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作品简介:

《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春》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此后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 在该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朱自清的《春》中,语言特点是:语言朴实、隽永并善于运用奇妙的比喻。

1、朱自清善于提炼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口语。他的散文语言具有清新朴实的特点。

如写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如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短句浅语都是从口语中来。从达意说,平易好懂,从修辞说,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之后,节奏明快,不平淡,有浓厚的抒情味。

2、作者还善于运用奇妙的比喻,增强语言的情味。如写春风拂面,说“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如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等,这些比喻新颖、贴切,不落俗套,富有表现力,蕴藉深厚,句外有意,朴实清新中有隽永的意味。

原文(节选):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

创作背景:

该文创作时间大约在1933年间。此时作者朱自清刚刚结束欧洲漫游回国,与陈竹隐女士缔结美满姻缘,而后喜得贵子,同时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人生可谓好事连连,春风得意。

文中诗情与画意的结合,和谐地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作者对春天深沉赞美的感情,不是直抒胸臆地“直说”,而是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写的,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

如对花的描写,既绘形绘色地描绘了各种果树的花,又这样描绘盛开的野花:“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作者赏花的欣喜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一切“景语”都是“情语”。

由于感情的倾注,这些小野花儿都仿佛变成了富于感情的活灵灵的小动物了,内在的诗情与外在的景物和谐地交融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画面的境界也因之抹上了一层浓郁的抒情色调。

——春 (朱自清散文)

表达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散文《春》,意象单纯,主题明朗,语言优美,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

准确、生动地描绘出了江南的春天所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扩展资料

《春》是朱自清散文中的名篇佳作,但在作者生前,它却没有收入朱先生的散文集中。据陈杰同志考证,《春》最早发表在朱文叔编的《初中国文读本》第一册上。该书1933年7月由上海中华书局印行。陈说:“在篇名的右上角都注有标记。

编者在课文目录后附注,凡有此标记者‘系特约撰述之作品’,可见是《读本》的编者当时特约朱先生等撰写给中学生阅读的文章。”(《关于〈春〉的出处》,《临沂师专学报》1983年第2期)《春》不仅在解放前被编入中学语文教材。

198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编的《语文》第一册,也收录了它。但是,后者嫌原作有的词汇“陈旧”,有的语句不够“规范化”,因之对其进行了“加工润色”。

这样,在文字上便与原作有了出入。为尊重朱自清作品的原貌,本篇赏析的对象是朱先生写定的未经修改的文字。

《春》是一篇满贮诗意的散文。它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我国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绿草如茵,花木争荣,春风拂煦,细雨连绵,呈现一派生机和活力;在春境中的人,也精神抖擞,辛勤劳作,充满希望。

《春》是一幅春光秀丽的画卷,《春》是一曲赞美青春的颂歌。

作品起始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两个“盼望着”的词语重叠,强化了人们对春天的期盼。“春天的脚步近了”,更把春天拟人化,似乎春天正在大踏步向我们走来。

看:“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作者先从总的方面描绘春境,勾画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景象。

-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31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