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认读生字,正确解释关键词语或句子,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大意,反复朗读课文。
2在反复阅读中,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达到情景交融的方法。
3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三峡壮美的景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反复朗读中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2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和文化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在反复阅读中,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达到情景交融的方法。
2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和文化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丰富其文学素养和古代文化的修养。
教学方法 :诵读法,拓展法,讨论点拨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想和大家聊个天,喜欢旅游吗?十月一就要到了,你能不能向大家介绍一个我们国内旅游的好地方?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进行免费的旅游。放(三峡风光视频)早在1700多年前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就像我们展示了三峡的美景。
二、走进作者
(学生简介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具有较高文学价值)
三、整体感知,通过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美
1检查预习情况出示幻灯片,检查字的读音。
2轻读课文,初步感知三峡的美景
3指导朗读,体会三峡的美
这篇课文虽然短小,但生字比较多,而且又是文言,大家能不能克服困难,把它读得自然流畅?读课文,注意不读错字、漏字,把握好节奏。我相信随着大家对课文理解程度的加深,逐步感悟到三峡之美时,朗读得会更好。
四、合作交流,质疑解答
1小组为单位,找出你不太理解得的问题,大家一起解决
2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在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景色?
师总结峡的特点:两山夹水的地方就是峡。(板书)
3那我们就先去看看三峡的山。有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读一下写山的'语句?其他同学请注意听,看看三峡的山有怎样的特点?
二、三、四段写水,描绘不同季节山峡的不同景象。
总结特点:根据课文内容,想象三峡的景色,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1选一个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三峡的奇景(教师提醒学生想象要扣紧山水、季节、景物特征,如: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啼、悲凉的渔歌等)
4站在美学的角度,同学们来总结一下三峡具有怎样的美?
老师总结:
三峡的山:延绵,高峻壮美
夏水:迅疾奔放美
春冬:清荣峻茂秀美
秋:凄凉凄美
5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对三峡进行赞美,并说出理由。
6找同学分析文章最后一句引用渔者歌,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借渔者的感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用哀转久绝的猿声来侧面衬托三峡的凄凉与悲哀。)
在三峡这篇课文中,作者抓住了事物的特征来描写事物,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在写作中我们能借鉴什么?
五、拓展延伸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正式动工。
以下这首诗表现了三峡工程从提出到开始兴建的漫长曲折历程及三峡工程给长江带来的巨大变化。
三峡吟
沈克昌
探研论证七十春,中外古今五代人。
白帝彩云天已晓,长江三峡梦成真。
万吨船队达宜渝,千亿电量供汉申。
巫山云雨不为患,高峡平湖映女神。
“预警放水”防空袭“蓄清排浑”库长存。
生态环境可保护,多种源泉积资金。
除害兴利振国威,脱贫致富得民心。
环宇瞩目西江壁,华夏欢呼东风临。
三峡工程利国利民,而宏大的工程建设也使其成为长江三峡旅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峡是我们民族古文化的繁衍之地,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的聚集之地,值得我们探究的东西还很多。如今:“高峡出平湖”的奇观的出现,中国人70年的梦想就要出现了,其经济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它意味着三峡的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面临着如何继承和发展的问题。
请大家凭着对三峡的热爱和了解,思考一下,你将确立在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和研究?
教师小结:
你们关注三峡、研究的领域很广阔,三峡的文化的确很丰厚,同学们,随着你们走进三峡、研究三峡,美丽的三峡将在你们心中永恒。
教学反思:
《三峡》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旨在通过对它们的学习,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引起学生学习古代散文和诗歌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美,初步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受古代诗文的美;激起学生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本文在第二个文言诗文单元学生通过上一个单元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词汇的积累,掌握了简单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三峡》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描写手法以及成功的运用了对偶、夸张、引用等修辞手法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我想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指导,要求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通译全文,达到理解全文的基本内容的目的。以读为主,通过朗读、讨论等手段,理解文章的美和写作的妙处。
郦道元的《三峡》这篇文言文,表达了作者热爱并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郦道元生活于南北朝北魏时期,从小喜爱游览山川河流,并搜集当地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是通过对祖国河山的精细描绘中表现出来的。
首先,作者采取先大而小,先总后分的办法,按季节分层次,写得起讫分明,各具特色。第一段先写山。用“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第二段开始写水。作者按照自然时令,先写水势最大最急的夏季。通过对比、夸张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之迅疾。第三段写春冬三峡之景,第四段写秋天三峡之景。
其次,善于选取富有特征性的事物,寥寥几笔,使境界全出,叫读者恍如身临其境。如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表现水流湍急,以“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形容江水澄澈,风光妩媚,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猿鸣幽凄、山谷空旷,都言简意赅,情景交融。
再次,各个部分,各有侧重,互相映衬,互相补充,从不同角度写出了三峡特色,而下面的三个部分,又都围绕着首段关于山峡总的特点来写。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
凡景语皆情语,三峡中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从中体现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赞美之情。。
三峡的主旨是:通过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表现了作者深爱祖国河山之情,同时抒发了对渔民艰险、痛苦生活的悲悯。
《三峡》是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是一篇明丽清新的山水散文,其记述了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描绘出三峡各具特色的四季风光。
《三峡》创作背景
郦道元生于官宦世家,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创作《水经注》四十卷。它名义上是以《水经》为蓝本作的注释,实际上是在《水经》基础上的再创作。
全书记述了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比原著增加了近千条,文字增加了二十多倍,内容比《水经》原著要丰富得多。
此篇即节选自《水经注》三十四卷《江水》,文题为后人所加。是作者记录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和四季风光所作。
此文是一篇山水之作,作者只用不到区区两百字的篇幅,即描写出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全文描写随物赋形,动静相生,情景交融,情随景迁,简洁精练,生动传神。
三峡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深厚感情。
三峡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深厚感情,作者通过对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寓情于景,文末以忧伤的渔歌作结,表现了“山水秀美,但贫穷依旧存在”的思想感情。
《三峡》是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是一篇明丽清新的山水散文,其记述了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描绘出三峡各具特色的四季风光,展现出了长江万里图中一帧挺拔隽秀的水墨山水画。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主要采用的是先大而小,先总后分这种办法,按照四季分出文章的层次,每个地方都有着自己的特色。第一段先写的是山,用“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山的“连”,然后再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几字来写山的“高”。
第二段就开始写水了,按照大自然的时间,先来描写夏天的水势,这是水势最大也是最急的一个季节。运用了对比和夸张的修辞手法,使的夏季江水的迅疾更加的突出了。第三段开始写春冬时候三峡的景色。第四段主要写秋天的时候三峡的景色。
可以看出,作者十分的擅长选择有特征的事物来进行描写,只用了为数不多的文字,便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一般。比如用“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这句话来表现水的湍急,让后在以“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来形容江水的清澈。
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这具话来渲染猿鸣幽凄、山谷空旷,简单的语言,情与景相互交融。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是直接抒情,《三峡吟》是间接抒情。
一、《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代: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译文
日暮时分,群山淹没在昏暗之中,接着,又有一阵密集的暮雨袭来。
今夜,你我怎能忍受宿于两地却听着同样凄厉的猿鸣。
作者
李端(约743-782),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少居庐山,师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在“十才子”中年辈较轻,但诗才卓越,是“才子中的才子”。他的名篇《听筝》入选《唐诗三百首》。
二、《三峡吟》
年代: 宋 作者: 徐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译文
长江三峡丽山秀水连绵七百里,两岸广泛地生长着深幽的青枫林。
林中的猿啼声本身没有愁苦之情,愁苦的其实是行人自己的心情。
作者
徐照(-1211),字道晖,又字灵晖,自号山民,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工诗,与同郡徐玑(灵渊)、翁卷(灵舒)、赵师秀(灵秀)并称"永嘉四灵"。终身布衣,未尝仕进,过着田园生活,家境贫寒。以诗游士大夫间,行迹遍及今湖南、江西、江苏、四川等地。有《山民集》,已佚。有《四灵诗集·徐照集》《芳兰轩集》传世。
猜想的回答:这两首诗都以(猿声)来写愁。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是一首诗,另一首诗的比较猜想附录于后,先就此诗回答如下:
1、《溪行逢雨与柳中庸》通过直接、间接两种方法来写愁绪。
这首诗通过作者实实在在的“逢雨”经历,场景具体,抒写自身落寞、愁苦之情外,兼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关切之情。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写的是黄昏时雨势繁密,景中含情。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直抒胸臆,表达孤独、思念之情。“一声猿”属写实,也具象征意。猿啼既表明周围静寂,也含愁苦意。
2、原诗全文: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3、作者简介:
李端(约743-782),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少居庐山,师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在“十才子”中年辈较轻,但诗才卓越,是“才子中的才子”。他的名篇《听筝》入选《唐诗三百首》。
4、第二首诗的猜想:《三峡吟》
1)原诗如下: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2)徐照(~1211)南宋诗人。字道晖,一字灵晖,自号山民,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家境清寒,一生未仕,布衣终身,以诗游士大夫间,行迹扁及今湖南、江西、江苏、四川等地。宁宗嘉定四年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