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云似涌烟,密雨如散丝。表达的情感

“腾云似涌烟,密雨如散丝。表达的情感,第1张

雨下的很大,密集处不时腾起白雾,密密麻麻的细雨就像散落细丝

腾云似涌烟,密雨如散丝。

《杂诗十首》张协(晋)

杂诗十首 张协 一 秋夜凉风起。清气荡暄浊。蜻蛚吟阶下。飞蛾拂明烛。君子从远役。佳人守茕独。离居几何时。钻燧忽改木。房栊无行迹。庭草萋以绿。青苔依空墙。蜘蛛网四屋。感物多所怀。沈忧结心曲。 二 大火流坤维。白日驰西陆。浮阳映翠林。回飚扇绿竹。飞雨洒朝兰。轻露栖丛菊。龙蛰暄气凝。天高万物肃。弱条不重结。芳蕤岂再馥。人生瀛海内。忽如鸟过目。川上之叹逝。前修以自勖。 三 金风扇素节。丹霞启阴期。腾云似涌烟。密雨如散丝。寒花发黄采。秋草含绿滋。闲居玩万物。离羣恋所思。案无萧氏牍。庭无贡公綦。高尚遗王侯。道积自成基。至人不婴物。余风足染时。 四 朝霞迎白日。丹气临旸谷。翳翳结繁云。森森散雨足。轻风摧劲草。凝霜竦高木。密叶日夜疏。丛林森如束。畴昔叹时迟。晚节悲年促。岁暮怀百忧。将从季主卜。 五 昔我资章甫。聊以适诸越。行行入幽荒。瓯骆从祝发。穷年非所用。此货将安设。瓴甋夸玙璠。鱼目笑明月。不见郢中歌。能否居然别。阳春无和者。巴人皆下节。流俗多昏迷。此理谁能察。 六 朝登鲁阳关。狭路峭且深。流涧万余丈。围木数千寻。咆虎响穷山。鸣鹤聒空林。凄风为我啸。百籁坐自吟。感物多思情。在险易常心。朅来戒不虞。挺辔越飞岑。王阳驱九折。周文走岑崟。经阻贵勿迟。此理着来今。 七 此乡非吾地。此郭非吾城。羇旅无定心。翩翩如悬旌。出睹军马阵。入闻鞞鼓声。常惧羽檄飞。神武一朝征。长铗鸣鞘中。烽火列边亭。舍我衡门衣。更被缦胡缨。畴昔怀微志。帷幕窃所经。何必操干戈。堂上有奇兵。折冲樽俎间。制胜在两楹。巧迟不足称。拙速乃垂名。 八 述职投边城。羁束戎旅间。下车如昨日。望舒四五圆。借问此何时。胡蝶飞南园。流波恋旧浦。行云思故山。闽越衣文蛇。胡马愿度燕。风土安所习。由来有固然。 九 结宇穷冈曲。耦耕幽薮阴。荒庭寂以闲。幽岫峭且深。凄风起东谷。有渰兴南岑。虽无箕毕期。肤寸自成霖。泽雉登垄雊。寒猿抚条吟。溪壑无人迹。荒楚郁萧森。投耒循岸垂。时闻樵采音。重基可拟志。回渊可比心。养真尚无为。道胜贵陆沉。游思竹素园。寄辞翰墨林。 十 墨蜧跃重渊。商羊儛野庭。飞帘应南箕。丰隆迎号屏。云根临八极。雨足洒四溟。霖沥过二旬。散漫亚九龄。阶下伏泉涌。堂上水衣生。洪潦浩方割。人怀昏垫情。沉液漱陈根。绿叶腐秋茎。里无曲突烟。路无行轮声。环堵自颓毁。垣闾不隐形。尺烬重寻桂。红粒贵瑶琼。君子守固穷。在约不爽贞。虽荣田方赠。惭为沟壑名。取志于陵子。比足黔娄生。

 朗读者第十二期观后感1

 93岁高龄的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仙儿。她致力于古典诗词的教学,获得了使古典诗词于当代“再生”的赞誉。她一生为学,诲人不倦度人无数。她才情纵横,却命运多舛,用诗词里汲取力量,度过忧患,获得治愈。这位老先生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甘为夸父死,敢笑鲁阳痴”,来表达她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心意。她不计高龄,往来奔走,为的是不让这传沿千年的中国味道所期无人。

 岁月如歌,人生如酒。光阴逝去,每一个女人都难免感慨容颜逝去、青春不再。但张艾嘉却将生命中的每一段时间都酿成了醇厚的美酒,20岁的她轰轰烈烈,30岁回归家庭,40岁转型导演,50、60岁依然续写传奇。世人感慨于她的美丽与才华,她却始终“轻描淡写”。

 叶锦添是唯一获得奥斯卡“最佳美术设计”的华人,《卧虎藏龙》、《赤壁》、《大明宫词》、《橘子红了》等多部影视剧中的服饰造型均出自他手,收获赞誉无数。多年来,叶锦添的作品中将“东方”的元素发挥到极致,对他来说,“东方美”等同于“根”的追寻。真正的“东方美”,足以让全球华人骄傲,他希望更多人在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东方的韵味。他本人却穿着一身黑衣,讲述着年少时不一样的滋味。

 1994年第一部小说《面包树上的女人》在《明报》上连载,张小娴开始走红。张小娴创作的60本书,全都与爱情有关,她的作品被称为“爱情治愈文学”,许多读者习惯从她的文字中来寻找处理感情的方式。她对爱情理解是:叶散的时候,你明白欢聚。花谢的时候,你明白青春。 她的爱情感悟是:深情是我担不起的重担,情话只是偶然兑现的谎言。那么,她对于“爱情的味道”会有怎样不同的解读

 提起味道,我们率先会想到的一定是舌尖上的满足。悠久的历史和辽阔的地域给了中国饮食丰富多样、变化多端的味道。胡忠英,一位从业50年的名厨。在去年杭州G20峰会上,他担任餐饮文化组的组长,为全球几十位政要人物奉献了独具特色的宴席,展示中国味道的独特魅力。“我的师傅后来成为了我的岳父”。这后面有怎样的故事呢

 吴纯是目前中国唯一获得国际三博士学位的青年钢琴家,童年却没有一架属于自己的钢琴。他获得过18项国际大奖,少年时却和单亲、下岗的母亲,饱尝贫苦、分离之痛。他用钢琴的黑白键,给自己的人生弹奏出了辉煌的乐章,但只有他知道,这段乐章的开篇,是满满的苦。吴纯的人生是他和母亲的苦难浇灌出的花朵,不过苦涩与甜蜜总是相依相伴,品尝人生之极苦才能让成功时的甜更加诱人。

 朗读者第十二期观后感2

 央视作为国家电视台,对于创新节目的要求,首先是从社会价值出发。但目前电视市场中沉得下心的文化节目却是稀缺资源。大型文化类节目《朗读者》的出现,正是在喧闹娱乐中的一股清流,是一种社会责任的担当。央视资产管理中心主任任学安说:“《朗读者》的出现绝对不是孤立的,中国的电视节目太需要一档有文化价值的节目来滋润我们的心田。《朗读者》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来朗诵出文字背后的价值。”

 《朗读者》是董卿从主持人到制作人的转型之作,她坦言这档节目对她来说是一次难度极大的挑战,朗读的文章必然是温暖的,有态度的,具有的撞击灵魂的力量;嘉宾的标准更不是一般综艺节目和娱乐节目的要求,“朗读者”要有丰富的阅历、动人的'人生故事和真诚的情绪感染力。在已经结束的前几期《朗读者》录制中,很多参与嘉宾的动情朗读让全场震撼,斯琴高娃朗读贾平凹《写给母亲》,更是让董卿当场泪奔。“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董卿希望《朗读者》能够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推动人心相互靠近。

 朗读者第十二期观后感3

 央视春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2017年一开春女主持董卿人气攀升。特别是《朗读者》舞台上,她的身份是主持人兼制作人。如今,在“央视一姐”的头衔之外,她又被赋予了“才女”和“网红主持人”等新标签。

 变化:当制作人独处的时间几乎没有

 做了制作人后,董卿坦言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变。她有个习惯,手机从不带进卧室。可最近这个多年的习惯被打破了,她需要通过手机和很多人保持联系,独处的时间也几乎没有了。

 3月,董卿第一次跟央视导演刘欣提起《朗读者》的节目创意,当时她就提出“高而不冷”的观点。节目播出后引发的热度超出了董卿的预料。她预期的受众群是50后、60后、70后和80后,让她没想到的是90后和00后成了《朗读者》的主力观众。《朗读者》第一期播出后的两天内,自媒体上与之相关的超十万阅读量的文章已经数不过来。第一期节目嘉宾濮存昕读的《宗月大师》出自《老舍散文》,节目播出后这本书上了微博热搜榜单。有些此前拒绝过节目组邀约的嘉宾如今也改变心意了。

 在策划阶段,董卿请来很多人,同行白岩松、作家刘震云和导演陆川都在她的名单里,她当时就像祥林嫂一样见谁就说。那时候她每天睡眠不足,凌晨4点睡早上8点起,总是睡不着:“我紧张。醒来一睁开眼就想节目的事,想着嘉宾、读本、故事、后期……第一次录制的时候,我还是害怕得跟导演说我上不了台了,觉得自己好像已经没有力气再说话了。”

 “要么在台上主持,要么在台下为台上的主持做准备。”这是董卿一直以来的工作状态。筹备《朗读者》一年里,台下的工作她通常是和团队一起完成的。此前她惟一的身份是主持人,台下的工作她都自己在家里完成。春晚直播前,她一个人待在书房,想象着全国观众就在她的面前,“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她开始大声练习,“音量之大,估计楼上楼下的邻居都早于观众听到了我的串联词。”董卿说:“这些话在我嘴巴里滚了上百遍,上台才有那个底气。”

 不录节目的时候,早上10点到晚上10点董卿一定在办公室,让工作人员能找到她。选读本她要求所有导演必须在会议上大声朗读筛选出的文章,两分钟后在座的人可以随意打断,如果大部分人觉得听不下去,这篇文章就被淘汰。

 幕后:拒绝在嘉宾朗读时打字幕

 董卿泪点很低。有一天晚上她翻开《朗读者》嘉宾斯琴高娃的读本,想到了作家张洁写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一书,她花了半个小时翻看了书里的几个章节,“哎呀就不行了,哭得稀里哗啦的,整个人都不好了。”那天夜里她熬到四点才睡觉,第二天录制,九点她起床化妆,化妆师吓坏了,“脸没法看了,眼睛肿得睁不开了。”后来她跟同事说:“如果这个人物是想打动情点,但我丁点反应都没有,那肯定是有问题的。”

 演员赵文瑄只在电视上见过董卿,印象比较深的是董卿和刘谦搭档的魔术节目。录制当天,他第一次见董卿,他跟董卿聊大咪(他的猫)带给他的改变,“不知道怎么搞得,就哽咽了。”他说自己以前参加电视节目,也不是没有主持人想要让他谈伤感话题,但他总是刻意回避太过汹涌的感情流露,那天当董卿坐在他对面时,他打开了情感阀门。

 有些观众奇怪的是,《朗读者》为何不打嘉宾朗读篇章的字幕。这也是董卿的提议,“当时有人提议在嘉宾朗读时打字幕,我严词拒绝。我说一定要把读本展现在屏幕上,用一种特殊的包装方式,让观众能一行行读下来,让他们变相阅读。”

 转身:自认前20年使命已经完成

 董卿1994年进入主持行业,当时浙江电视台招聘主持人,她被录取。两年后在父母的建议下,她通过考试,成为上海东方电视台的主持。1996年央视春晚在上海开设分会场,当时董卿负责场务工作,那是她和春晚的第一次近距离接触。2002年董卿入央视,2004年倪萍退出春晚,最终央视选择了董卿出镜春晚。

 这些年观众习惯了各种晚会上的董卿,她也习惯了这样的自己。2012年是董卿到央视整十年,她觉得该是时候改变了。一年后她选择暂时离开,去美国南加州大学做了一年的访问学者。回国后,开始《朗读者》的筹备。

 “你为什么要做《朗读者》你做主持人驾轻就熟,所谓的行业地位也摆在那了。”周围有人不理解,包括她一直以来最忠实的观众——她的父母。“我前20年的使命已经完成了,在这些综艺节目中,我用灿烂的笑容,得体的语言,甚至是美好的服饰唤起了大家的一些记忆,给大家留下了美好的感受。可那已经结束了。”董卿说,她知道是时候开始下一个阶段了:“再过10年,我可能更自信了,自信到我做一个节目可以什么形式都不要,就是架一台机器在院子里,放一本书在那儿,没有舞台,没有灯光,没有音乐,安安静静地说文字里的故事。”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安徽怀宁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邓稼先是个伟大的人。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杨振宁(1922,101~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生于安徽省合肥市。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以他们提出的宇宙对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对理论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基本粒子、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领域。对理论结构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贡献。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风格:独立性与创建性强,眼光深远。

  闻一多生平(1899-1946)

  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中国***的挚友,诗人,学者。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是一个爱国的人。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省蕲水县(今浠水县)下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 在“一二一”学生爱国运动中,闻一多始终站在广大爱国学生一边,指导和鼓舞他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一二一”运动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闻一多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演讲》,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臧克家,笔名少全、何嘉,是诗人闻一多先生的高徒。

  1905年10月8日出生于山东诸城。 他自幼受祖父、父亲影响,打下了良好的古典诗文基础。近代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编辑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中国***的亲密朋友,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第三届理事、顾问,第四届顾问,第五、六届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委员,第六、七届荣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名誉会长臧克家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4年2月5日20时3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亨利·诺尔曼·白求恩(Dr Henry Norman Bethune)是加拿大***党员、国际著名的外科医生。为了帮助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于1938年初不远万里,突破重重阻挠,来到延安 ,同年6月进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带领流动医疗队活跃在山西、河北两省。他总是不顾危险,亲临前线,就地施行医疗手术,从而大大减少了伤病员的死亡,挽救了许多战士的生命 。同时,他还帮助方兆元等八路军医 护人员提高医疗水平,为部队培养了 一批合格的医护工作者。他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的热忱,从而赢得了根据地的干部、战士和老乡的尊敬和爱戴。在共同的战斗中,白求恩也对八路军和根据地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一次手术中,他的手指不慎被割破而遭感染,抢救无效,不幸逝世。他的形象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编辑本段路德维希·冯·贝多芬

  公元1770年12月16日~公元1827年3月26日

  全世界最伟大的作曲家路德维希·冯·贝多芬(Beethoven Ludwig Van)享有“伟大的乐圣”之称 1770年生于德国波恩市,祖籍佛兰德。如果说这位超乎时空的最富有天才的作曲家饱尝了失聪的辛酸,不如说那就是对命运的一种最无情的嘲弄;如果说贝多芬不顾失聪的痛苦,以一种超人的毅力继续保证了作品的质量,那么这就是一种鼓舞人心的、近乎令人难以置信的功绩。但是事实比想象的还要出人意料:实际上贝多芬在完全失聪的岁月里,谱写出的乐章超出了他早期作品的水准。一般认为他在晚年的岁月里创作的作品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杰作。他1827年在维也纳去逝,终年57岁。

  福楼拜 出生年代:1821-1880

  法国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19世纪中叶法国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居斯达夫·福楼拜,1821年12月12日出生在卢昂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家庭。其作品反映了1848-1871年间法国的时代风貌,揭露了丑恶鄙俗的资产阶级社会。他的“客观而无动于衷”的创作理论和精雕细刻的艺术风格,在法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从小生活在医院环境培养了福楼拜实验主义倾向,使他注意对事物的缜密观察,而与宗教格格不入。他与青年哲学家普瓦特万很早就结成了亲密的友谊,普瓦特万的悲观主义思想和唯美主义观点对福楼拜有相当影响。福楼拜思想上还有着斯宾诺莎无神论思想的明显影响。他在上中学时就热心阅读浪漫主义作品,并从事文学习作。这些作品表现了“恶魔式的利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式的狂热,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狂人回忆》(1838)写他对一位音乐出版商妻子的炽热感情,这位出版商的妻子就是《情感教育》中阿尔努夫人的原型。

  莫泊桑,全名居伊德莫泊桑(Maupassant 1850--1893) :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曾拜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为师。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0多篇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是与契诃夫和欧·亨利并列的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他的短篇小说构思别具匠心,情节变化多端,描写生动细致,刻画人情世态惟妙惟肖,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孙权(公元182-252),汉族,字仲谋。东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政治家、军事家。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父孙坚,是春秋时大军事家孙子之后。任长沙太守,封破虏将军。兄孙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

  孙权生于光和五年(公元182年),称帝于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卒于太元二年(公元252年)。 孙坚次子,幼年跟随长兄孙策平定江东,孙权15岁被举为孝廉、秀才,任阳羡(今宜兴)长,代行奉义校尉。孙策早逝,临死前对孙权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公元200年孙权继位为吴侯。孙权19岁就继承了其兄孙策之位,力据江东,击败了黄祖。后东吴联合刘备,在赤壁之战击溃了曹操军。东吴后来又和曹操军在合肥附近鏖战,并从刘备手中夺回荆州、杀死关羽、大破刘备的讨伐军。曹丕称帝后孙权先向北方称臣,后自己建吴称帝,迁都建业。

  孙权英武果断,胆略过人。他曾在濡须口一带,乘大船侦探魏军阵容,异常镇定自若。魏军弓箭齐发,箭镞集中在船的一侧。孙权下令掉转船头,再以另一侧受箭,待箭匀船平后再安全驶回。他"博览书传历史"颇有才华。他曾写信给曹操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足下不死,孤不得安。"短短16字,寓意很深。

  吕蒙(178—219年),字子明,汝南富坡(今安徽阜南东南)人,三国时期吴国著名军事家。受孙权之劝,多读史书、兵书,学识英博。三国时东吴名将。少年时依附姊夫邓当,随孙策为将。以胆气称,累封别部司马。孙权统事后,渐受重用,从破黄祖作先登,封横野中郎将。从围曹仁于南郡,并于濡须数御曹军,屡献奇计,累功拜庐江太守。在军旅之时,亦发愤读书,深为孙权、鲁肃所倚赖。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于合淝战奋勇抵抗魏军追袭,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又后上代鲁肃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然而旋即得病,不治而薨,享年四十二岁。

1 文言文天池袁弘道表达了什么情感

前往天池的路上,作者被一路的美景吸引,徜徉其中,为山水痴迷,回来后,魂牵梦绕乃至于梦境之中犹觉“余芬犹在枕席间耳”。

文末的联语充满禅趣,上联针对“寺僧方有构”来说的,旨在阐明:无论是怨还是亲,都是因缘所生法,而诸法既是随缘生灭,就如阳焰与空华,没有恒常不变、独立自主的特性。借此讽喻寺僧,应以怨、亲平等的精神,化解相互间的矛盾。

文末联语下联是针对“庵内行脚挂搭者多”来说的,点出修行之人应如闲云野鹤般,不攀缘执着,去来自在,如此则海阔天空,处处无家处处家,何处不可安身?袁宏道以饱含着禅理的对联为寂照庵的僧众排难解纷。

2 游东坡文言文表达了苏东坡的什么情感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东坡先生”。

对于东坡的由来,笔者读其尺牍,从中得到启发。 苏轼《与王定国四十一首·十三》(苏东坡全集北京燕山出版社)中有这么一段话:“自到此,惟以书史为乐,比从仕废学,少免荒唐也。

近于侧左得荒地数十亩,买牛一具,躬耕其中。今岁旱,米贵甚。

近日方得雨,日夜垦辟,欲种麦,虽劳苦却亦有味。邻曲相逢欣欣,欲自号鏖糟陂里陶靖节,如何?” 鏊ao糟:《古代汉语词典》1拼死杀敌。

2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吴下方言考·二箫》:“苏东坡与程伊川议事不合,讥之曰:‘颐可谓鏊糟鄙俚叔孙通矣。

’按鏊糟,执拗而使人心不适也。”3肮脏,不干净。

看起来1、3两项都不符合本文的意境,只有第2项是作者本意,可以将“鏊糟”理解为: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不随波逐流之意。陂bei:有几种解释,一为山坡、斜坡,一为水边,水边障水的堤岸,一为积蓄水的池塘。

此处与前后文呼应,应是山坡、斜坡的意思。陶靖节:陶渊明死后亲友私下称其谥号为靖节。

这里,一是苏轼明确提出 “欲自号”的想法。二是这个号由鏊糟——表面上固执任性,骨子里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不随波逐流;陂里——居住在山坡上的农家,或在山坡上生活的老农;陶靖节——像陶渊明一样的高洁品格的隐士组成。

东坡“《江城子·陶渊明以正月五日游斜川》词云:“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

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

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境,吾老矣,寄余龄。”

苏轼以渊明为自己前生,在他的身上,我们常常能寻找到陶渊明的影子,苏轼把自己躬耕东坡之地视作是陶渊明的斜川之游。他们都能在逆境中保持知识分子的气节和品格,不随波逐流;在为官方面,他们都是为官一方,造福百姓。

他从陶渊明的身上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种形式,生命的另一种乐趣。正是有了这种向往,才使自己没有陷入极度悲观失望之中而不能自拔。

苏轼对陶渊明的向往倾慕,就是战胜物质上的极度贫困,思想上的高度压力的精神武器。苏东坡比起陶渊明,两人个性与追求并不尽相同,陶渊明归隐而不仕出于自愿,东坡则出之无奈。

东坡尽管有脱俗出世的一面,但受父亲的影响,又有匡扶社稷,救助黎民的思想。在《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中写道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东坡先生的政治态度是积极的。

有人考证,宋汴京城外有一沼泽地名叫“鏖糟陂”,“有大泽,弥望草莽,”“而夏秋积水,沮洳泥淖。” 因此,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司马光逝世,为朝臣祭奠之事,东坡先生与程颐争执,东坡说程颐可谓“鏖糟陂里叔孙通”,有人认为东坡是说程颐是“从脏乱之地而来的冒牌叔孙通”。

余以为此说欠妥,如果将鏖糟理解为“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那么“鏖糟陂里叔孙通”就解释为“不听从别人意见,固执任性的孙叔通”,这样既符合程颐的道学家身份,也与其性格相符,同时也与东坡先生幽默调侃说话方式相一致。结合当年苏轼贬居黄州,经营东坡,“欲自号鏖糟陂里陶靖节”,就证明“鏖糟陂里叔孙通”不能理解为“从脏乱之地而来的冒牌叔孙通”。

从东坡认可的、朝云的那句有名的戏言,先生“一肚皮的不合时宜”,也验证了鏖糟就是: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所以,苏轼的自号“东坡”,是有着宁愿过着农民样躬耕的清贫生活,也要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保持个人高尚的情操和人格深刻内涵的。

3 孟门山文言文要全文的

《孟门山》原文:

河水南径北屈县故城西,西四十里有风山。风山西四十里,河南孟门山,与龙门相对。《山海经》曰:“孟门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黄垩涅石。”《淮南子》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故《穆天子传》曰:“北发孟门九河之磴。”

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厄,兼孟门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奔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贔怒,鼓若山腾,浚波颓垒,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译文:

河水南面经过北屈县旧城西,西面四十里有风山,风山西面四十里,是河南孟门山。《山海经》记载:孟门山,山上多金玉,山下多黄沙土和涅石。《淮南子》记载:龙门未开辟,吕梁未凿出,河水从孟门之上流出,慢慢地溢出,逆流而上,没有丘陵、高阜阻挡,称之为洪水。大禹疏通河道,称之为孟门。所以《穆天子传》记载:北登孟门,是九河的斜坡。孟门,就是龙门的入口。实在是河中的巨大隘口,又被称作“孟门津”。

传说中龙门是大禹所凿出,河中水流湍急,水被山所夹很长的一段,两边都是悬崖,高处的巨石好像靠在悬崖上就要掉下来似的。古人曾说:“水不是石匠的凿子,却能够进入石头中。”果然不错!龙门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在空中,在远处行走的人,好像是被雾气缠绕,往云雾的深处望去真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感觉。河水激起万重浪,有如瀑布千丈,河水好像愤怒的赑,波浪像崇山峻岭,激流交叠,直奔下游而去。我这才知道慎子乘竹筏下龙门的时候,四匹马拉的车也绝对追不上。

出处:

出自《水经注·河水》,作者是北朝郦道元。《水经注》因注《水经》而得名,《水经》一书约一万余字,《唐六典·注》说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水经注》看似为《水经》之注,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由于书中所引用的大量文献中很多散失了,所以《水经注》保存了许多资料,对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有很多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州人。平东将军郦范之子,南北朝时期北魏官员、地理学家。郦道元年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少时博览奇书,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郦道元仕途坎坷,终未能尽其才。其曾任御史中尉、北中郎将等职,还做过冀州长史、鲁阳郡太守、东荆州刺史、河南尹等职务。执法严峻,后被北魏朝廷任命为为关右大使。北魏孝昌三年,被萧宝夤部将郭子恢在阴盘驿所杀。郦道元撰《水经注》四十卷。且其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可称为中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但均已失传。

4 湘夫人这篇文言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湘夫人》的感情基调:惆怅和哀婉。

此诗开头所渲染的环境气氛,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有力地渲染了湘君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的心理。这是一个环境气氛都十分耐人寻味的画面: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这里诗人用朴素自然的语言,以清秋的景色构成一个美妙而略带轻愁的意境。这样一开始就有力地衬托了湘君久候恋人不来所勾起的怅惘。

湘夫人(《楚辞·九歌》中篇目及人物)

湘夫人是先秦时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女神。《湘夫人》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作品《楚辞·九歌》组诗十一首之一,是祭湘水女神的诗歌,和《湘君》是姊妹篇。全篇以湘君思念湘夫人的语调去写,描绘出那种驰神遥望,祈之不来,盼而不见的惆怅心情。

5 关于爱情的文言文

那一天 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

蓦然听见 你诵经的真言

那一月 我转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我转山转水转佛塔

不为修来世 只为在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夜 我听了一宿梵唱

不为参悟 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月 我转过所有经纶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纹

那一年 我磕长头拥抱尘埃

不为朝佛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我翻遍十万大山

不为修来世 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

那一瞬 我飞升成仙

不为长生 只为佑你平安

6 古文,爱情

尾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为情而死的青年。“尾生与女子期于梁(桥)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尾生抱柱而死。” ——《史记·苏秦列传》

亦存抱柱心,

洪波耐今古。

莫从桥下过,

恐忆少年侣。

《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桥)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这是《庄子》中一个哀怨凄婉的爱情故事。说的是一个叫尾生的痴心汉子和心爱的姑娘约会在桥下,可心上人迟迟没来赴约,不幸的是大水却涨上来了,这个痴情汉为了信守诺言坚持不肯离去,最后竟然抱桥柱溺亡。据说,他们约定的地点叫蓝桥。尾生所抱的梁柱,也和他一道成为守信的标志。

《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点评:出自于汉乐府民歌。这是一首情歌,是主人公自誓之词:海枯石烂,爱情仍然坚贞不变,是一位痴情女子对爱人的热烈表白。诗的主人公在呼天为誓,直率地表示了"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愿望之后,转而从"与君绝"的角度落墨,"山无陵"以下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深情奇想根本不可能发生。这就把主人公生死不渝的爱情强调得无以复加。

《雁邱词》

元好问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点评:当年,元好问去并州赴试,途中遇到一个捕雁者。这个捕雁者告诉元好问今天遇到的一件奇事:他今天设网捕雁,捕得一只,但一只脱网而逃。岂料脱网之雁并不飞走,而是在他上空盘旋一阵,然后投地而死。元好问看看捕雁者手中的两只雁,一时心绪难平。便花钱买下这两只雁,接着把它们葬在汾河岸边,垒上石头做为记号,叫作"雁邱",并写下了这首《雁邱词》。遥想双雁,"天南地北"冬天南下越冬而春天北归,"几回寒暑"中双宿双飞,相依为命,一往情深。既有欢乐的团聚,又有离别的辛酸,但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把它们分开。而"网罗惊破双栖梦"后,爱侣已逝,安能独活!于是"脱网者"痛下决心追随于九泉之下,"自投地死"。古人认为,情至极处,"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死相许"是何等极致的深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539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