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情感障碍是什么(双相情感障碍到底是什么)

双向情感障碍是什么(双相情感障碍到底是什么),第1张

最近“某知名女星”的八卦新闻

霸占了各大APP,

有网友根据

她参加综艺时的表现

以及平时发表的言论,

推测她有“双相情感障碍”,

也就是躁郁症。

那么,到底什么是躁郁症,

它有哪些典型的表现呢?

下面来给大家科普一下。

何为躁郁症,有哪些临床表现

躁郁症,全称躁狂抑郁症,也称为“双相情感障碍”,是以情绪为主导症状的心理障碍,是以患者持续一段时间的心境低落或者心境高涨为主要症状的心理疾病。 躁郁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且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

躁狂发作给人的感觉就是 患者被加满油、被充满电、被按下了快进键, 他们的思维、情绪和行为都会显著地加快、增多和高涨,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三高" : 思维奔逸、情感高涨和活动增多。

思维奔逸

表现为头脑转得快,脑子就像加了润滑油,思考问题很快,想法很多,有很多想法接踵而至,这些 想法或观点之间可能欠缺逻辑,患者感到语言跟不上思维的速度。 给人的印象是,说话滔滔不绝,眉飞色舞,讲话内容浮浅。

情感高涨

患者感到心情愉快, 自我感觉特别良好,自尊心膨胀或者夸大,感到很开心。 给他人的感觉是患者处于欢乐或幸福中,患者的情绪很有感染力,常常能带动周围的氛围和他人的情绪。

活动增多

患者感到 精力旺盛,兴趣广泛,闲不住,整天忙忙碌碌。 过度参与那些很可能产生痛苦后果的高风险活动中,比如无节制的购物、轻率的性行为、愚蠢的投资等。

注意力分散、缺乏理性、精力充沛(睡眠需求减少)也是躁狂发作的突出特点。

而抑郁发作,大家就比较了解了,是和躁狂发作相反的一种状态,给人的感觉是缺乏动力,就像电压不够导致电灯泡亮度不够的感觉,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三低”:思维迟缓、情感低落、活动减退。

近些年抑郁症被提及的次数越来越多,大家也都慢慢了解了,但是对于躁郁症,可能还是知之甚少。抑郁其实是情绪的极端负极,而躁狂便是情绪的极端正极,抑郁情绪下会极端悲伤、否定自己,躁狂情绪下便会极端肯定自己,觉得自己站在世界之巅。而躁郁症,双相情感障碍,顾名思义,便是患者几乎不可控地在这两种极端中切换,中间可能会有正常状态。 就像在天堂、地狱与人间不可控制地停留体验一样。

乍一听,大家会觉得躁狂状态也挺好的。确实,据患者反应,当自己处于躁狂状态时,能体验到前所未有的爽!比如, 一位来访者提及自己躁狂严重发作时,觉得自己是武则天,不是觉得自己像哦,是发自内心地认为自己就是武则天,这时候,她肯定体会到了获得巨大成功后的喜悦和对生活的掌控感。但是,当躁狂状态褪去,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羞耻感以及承受着躁狂状态时做出的不可控行为给自己带来的很难弥补的后果。

躁郁症的发病机制

目前并不能完全确定具体的发病机制,较公认的说法是 “生物-心理-社会”共同影响, 即,一般认为患者具有比其他人更容易患某种疾病的生理素质基础,我们把这种素质称为易感因素,就像在生活中我们发现有些人容易患消化系统疾病一样。还需要有生活事件(社会因素)的刺激和患者心理因素的共同作用才能发病。

躁郁的发作往往有特定的生活事件诱因, 比如缺乏社会支持、得到研究生入学资格等。

心理因素方面,躁郁症患者存在消极的认知风格、外露的情绪特征。 这些心理因素就使得患者难以面对社会生活事件,引发情绪反应和生理反应,冲击患者的易感因素,最终导致发病。

虽然有研究佐证,患者并没有比普通人承受更多的生活压力,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歧视躁郁症人群的借口,因为无论是生物基础的易感因素,这一先天基因,还是患者自己的心理因素,这一基因加持环境塑造而成心理因素(患者容易悲观、绝望的负面认知,不是他们自己能控制的,可能是生活在经常被习惯式否定的环境下塑造而成的), 这都不是他们能够选择的,他们实际上是很无助的。

严重的躁郁症会有什么后果

躁狂与抑郁,并不是简单的开心与不开心,它们是偏离正常心境的心理障碍,严重的时候不可控,并且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甚至影响正常生活、社交和工作。

比如抑郁严重的患者会觉得抬个手臂都好难;躁狂严重的患者根本不用睡觉,但是省下来的时间不是高效地生活和工作,而是把脑子飘在云端,甚至会让患者无法正常社交与工作,抑郁严重会觉得大家都不理解自己、感到被拒绝,主动脱离社交,进而影响生活和工作。

躁郁症的治疗

目前最有效的是药物与心理干预一起治疗, 药物短时间内效果好,但是不解决根本问题,容易复发,心理干预能够帮助患者重塑认知与信念,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是需要时间长,一般至少需要三到四个月的时间才能看到好转,所以药物与心理干预一起是目前最提倡的方案。

患者应该如何自我解救,

作为患者家属能做些什么

就患者而言,患者应该首先 正确认识躁郁症并把它正常化。

正常与异常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极端,我们的生活是两者构成的连续体,不同个体处在这个连续体的某个点,人与人只是在这个连续体所处的位置不同,并没有本质区别。我们现在只是把自己放在了比较两端的位置,但是这没有关系,并不是说我们不好,不可爱,没有价值,只是这样的话会影响我们自己的生活,让我们不是很幸福。

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可以更幸福更轻松呢? 首先,一定要遵医嘱用药,不过度,不私自停药,不然自己会遭受更大痛苦。如果有条件的话积极寻求心理干预,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次,自己在生活中也可以建立“躁狂与抑郁发作的监控表”。例如,将睡眠、性欲、对未来乐观、谈话多少等作为监控数据,10分制打分,当发现这些数据偏离正常时,可作为躁狂(打分过高)、抑郁发作(打分过低)的表现,及时调节。如何发现有躁狂发作迹象,就要避免进行那些有可能恶化病情的行动,如饮酒过多、熬夜、开始新恋情等。要时刻提醒自己这不是自己内心真正需求的,只是躁狂的发作影响而已。另外,养成规律的睡眠习惯也同样重要,研究表现,睡眠紊乱会导致躁狂发作。‍

就患者家属而言,最主要的就是接纳、支持。这里提到的接纳支持并不是像我们平常认为的,为患者的治疗付出了多少金钱与精力,而是真正接纳他,接纳现在的他,接纳有躁郁症的他,让他感觉到这样也没关系,这样的他也依旧可爱、有价值,而不是一心要改变他。 如果,家属对患者提出改变的需求,患者做不到快速改变,会给患者带来更大压力或者自责,这样更不利于患者的恢复,甚至会慢慢脱离家属。

最后,希望大家能放下对躁郁症患者的偏见,从某种程度上讲, 理解与接纳才是躁郁症患者的特效药。如果有躁郁症的倾向也不要紧张,寻求帮助,科学治疗,终会痊愈。

施源的悲剧是特殊时代和母亲的疾病造成的,他是个地地道道的上海人,因为父母是下乡知青不能返回上海参加高考。施源的母亲生在大家族中,她坚持上海人的格调和涵养。生活的不如意让她患上了严重的双相情感障碍,再加上肾病摧毁了她的身体。施源母亲的疾病让冯绍峰扮演的施源不堪重负,慢慢活的没有了人样。

一、特殊时代,让施源没了上海的考生资格。

施源小时候成绩很好,他初中的时候就能读英文原版书籍。跟随父母到了乡下,施源也在坚持学习。快到高考的时候,施源的叔叔去了国外,没有上海亲戚可以接收施源,他不得不以其他省的身份参加高考,分数需要比上海考生高出很多才能上一个理想的学校。

二、母亲的疾病,持久拖累着施源。

施源高考失利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母亲给他吃错了药,双倍剂量的安眠药让施源在考场上睡着。施源母亲知道真相以后,没有办法接受是自己害了施源这个事实。精神压力越来愈大,最后发展成了双相情感障碍症。乡下长年累月的生活也拖垮了施源母亲的身体,肾脏方面的疾病治疗需要昂贵的费用,施源为了筹措医药费不得不打好几份工。凭借很好的英语能力,他做了导游和翻译。为了赚快钱,施源会和别人假结婚。在有限的能力之内,施源已经做到了努力的极致。

三、相关资料。

《心居》在聚焦家庭内部矛盾、购房冲突、外来者困境、底层焦虑等众多社会热点议题的同时,以温暖内核给予冰冷现实一种柔和的解答。

另外你觉得施源的憔悴是角色需要还是没有从离婚中走出来呢?欢迎您到下面的评论区发表您的宝贵意见。

这几天看了本书《Educated:A Mirror》,中文版叫《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翻译自《圣经》中的一句话: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

这本书是一位86年的姑娘Tara Westover写的回忆录,她的经历非常惊人:出身在美国爱达荷州的一个山区,在17岁之前从未上过学。但就在她17岁的那一年,她通过自学考上了美国的杨百翰大学,然后在求学路上一路开挂,获得文学学士学位之后,又获得盖茨剑桥奖学金,去剑桥大学读哲学硕士,然后去哈佛大学访学,后又获得了剑桥大学的历史学博士…

你很难想象一个连小学都没有读过的人能够通过自学考上大学,最终还获得了全球顶尖大学的博士。

但这本书重点想表达的,并不是她怎么通过自学取得学术成就d的,而是她怎么一步一步挣扎着脱离原生家庭,摆脱过往那些艰难岁月的。因为她的原生家庭环境真的是太糟糕了…

她们家信仰上帝。她的父亲经营着一个垃圾场,专门处理废料,比如报废的车辆。她的母亲是一位接生婆和草药师,专门给去不起医院或者不愿意去医院的人们接生和看病。她父母有七个孩子,她是最小的一个。和别人家不同的是,他们家的7个小孩,都不去学校上学。

但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家穷上不起学,而是因为她父亲觉得“学校是政府引导孩子远离上帝的阴谋,我把孩子交给学校,就是把孩子交给魔鬼。”

他的父母视政府为仇敌,视科技为阴谋,认为政府的一切举措都是为了害他们,是为了给他们洗脑,从而让他们向无神论者屈服。

他们这家人从来不去医院,因为他们觉得医生会害死他们。

她父亲成天带着孩子们处理垃圾场废料或者搞建筑工事,进行危险操作,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里,被机器割伤、 扎伤、流血都是家常便饭,能囫囵个儿活下来都算是运气好。她的一个哥哥处理废车时整个腿被烧着,严重烧伤;他父亲不顾众人反对,坚持半夜开车赶路,结果遭遇车祸,她母亲受到了严重的脑损伤;第二次还是不吸取教训,又遭遇了一次车祸,她哥哥脑子上撞开一个洞;他父亲处理废车油箱爆炸,下半张脸和前胸的皮肤都被烧没了,命悬一线…

而每一次受伤,他们都不去医院,而是在家由她母亲用草料治疗…

因为他父亲认为,他们受伤是因为上帝在考验他们,如果他们没有从苦难中幸存,这也是上帝的旨意…

在他们家庭的观念里,女孩穿裙子不能高于脚踝,不能穿低领衣服,不能穿紧身衣——这么穿的女人,被认为是放荡的,妻子要顺从丈夫,不能违背丈夫旨意…

她的父亲成天活在幻想出来的恐惧当中,认为政府视他们家为敌人,想把他们家灭口,认为世界末日将要来临,并终日为世界末日做准备,囤积几十年的食物、汽油、武器,以便世界末日来临时他们一家人还能活下去…

你很难想象,这是发生在21世纪的事情,在他们家里,仿佛从未出现过人类文明。

Tara说:我们伤痕累累,瘀青、擦伤、脑震荡、腿着火、脑袋开花。我们一直生活在一种警觉的状态和持续的恐惧之中,我们的大脑充斥着皮质醇,因为我们知道那些事情随时可能发生。因为爸爸总是把信念置于安全之前。因为他相信自己是正确的,在经历了第一次车祸、第二次车祸、垃圾箱疗伤、着火、托盘坠落这些事件后,他仍坚持相信自己是对的。付出代价的是我们。

Tara还有一个有严重精神问题的暴力狂哥哥,从小欺负和虐待她,经常对她拳脚相加。更令人难过的是,在她被伤害的时候,她的父母却像没看见一样,任由哥哥欺负她,甚至一味袒护哥哥,为哥哥寻找借口。

她的父亲是一个偏执的独裁者,她的母亲是一个懦弱的顺从者,而她的一个哥哥是个暴力狂。

一个人在如此偏执、愚昧和封闭的环境中长大,如果没有看见过外面的世界,也许会真的以为这就是世界本来的样子,然后习以为常地度过一生。在长大的十几年间,Tara完全服从于父亲的意志,就算稍微有一些疑惑或者不同于父亲的想法,她也会产生深深的自责,甚至觉得这背叛了自己的家庭。

直到有一天,Tara的哥哥Tyler告诉她,他要去念大学了。他的哥哥在帮他父亲干活之余一直偷偷读书学习,考上了大学。在Tyler的鼓励和帮助下,Tara也开始自学,并在17岁时,也考上了大学。

在大学的心理课堂上,Tara才渐渐明白,原来父亲是个有病的人,“双向情感障碍”,又称躁郁症。

“双相情感障碍”这个术语。在基础心理学的课堂上,教授从头顶的屏幕上大声读出该病的症状:抑郁、狂躁、偏执、欣快、夸大妄想、被害妄想。我坐在那里饶有兴趣地听着。我的父亲就是这样,我在笔记上写道,教授描述的正是他的症状。

在不断的学习中,Tara才知道,原来不存在想要把他们灭口的政府,也不存在世界末日,原来女人露出手臂和脚踝不必觉得羞耻,原来打疫苗并不会让婴儿畸形,原来父亲传递给他们的很多思想,都是错误且愚昧的…这个世界根本不是父母告诉她的样子。

在她假期回家的日子里,她开始试着跟父母沟通,试着反抗父亲的意志,试着跟父母沟通暴力狂哥哥曾给她带来的伤害…可每一次的尝试沟通,都让她和原始家庭的关系变得更糟,她的父母一遍一遍地告诉她:你站到了上帝的对立面,你是在和恶魔同流合污。

一边是骨肉至亲,一边是觉醒的自我,如果遵从自己的内心,就不会被家族所接纳。这让Tara痛不欲生,一度陷入抑郁,甚至得了夜游症和恐惧症。

但是最终,Tara还是在挣扎和绝望中完成了自我救赎,逃离了那座养育她的大山——虽然代价是失去原生家庭。

Tara说:“人们只看到我的与众不同:一个十七岁前从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却戴上一顶学历的高帽,熠熠生辉。只有我知道自己的真面目:我来自一个极少有人能想象的家庭。我的童年由垃圾场的废铜烂铁铸成,那里没有读书声,只有起重机的轰鸣。不上学,不就医,是父亲要我们坚持的忠诚与真理。父亲不允许我们拥有自己的声音,我们的意志是他眼中的恶魔。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历史博士……我知道,像我这样从垃圾堆里爬出来的无知女孩,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应当感激涕零才对。但我丝毫提不起热情。我曾怯懦、崩溃、自我怀疑,内心里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直到我逃离大山,打开另一个世界。那是教育给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无限可能。”

在Tara的描述中,他的父母非常极端、愚昧,做出的很多事情让Tara备受伤害,但是即便如此,你也能看到,就像大部分的父母一样,Tara的父母不是不爱她,而是非常爱她。

当Tara要离开美国去英国读硕士时,她父亲低声说道:“如果你在美国,无论你在哪个角落,我们都可以去找你。我在地下埋了一千加仑汽油,世界末日来临时我可以去接你,带你回家,让你平平安安的。但要是你去了大洋彼岸……”

读到这里,不禁让人深深动容。

在最后一次与父亲告别时,她父亲僵硬地拥抱了Tara,说:“我爱你,你知道吗?”

Tara说:“知道。那从来不是问题。”

这是Tara跟父亲说的最后一句话。

是啊,父亲对Tara的爱从来都不是问题,只是爱的方式,错了太多。

这是一个在极端环境中完成自我救赎的故事,从中你可以真真切切地看到,在极端环境下,一个女孩的自我意识是如何觉醒的:

这个世界不是、也不应该是别人告诉你的样子。

不管你身处的环境有多差,你都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而所有的救赎,都源于接受更好的教育和自我教育。

正如Tara所说:

“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它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

1、双相情感障碍,又称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情绪疾病。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是双相情感障碍的两个主要特征。很多情况下,“双相情感障碍”很容易延误诊断,情绪不一致的患者往往会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

2、所谓双向情感障碍,就是兴奋和抑郁交替出现。在一段时间内,患者是兴奋的,甚至是兴奋的,所以在一段时间内,他沉积了抑郁症,没有表现出任何动力。这样两个方向,兴奋完全相反,这样一种症状交替的临床表现。

3、双相情感障碍,俗名也叫“躁郁症”,是一类躁狂与抑郁交替发作的精神障碍,心情一阵晴天,一阵阴天。

4、事实上,根据词条的解释,双相情感障碍是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其英文名称为BipolarDisorder(BD),指的是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疾病。

家长面对孩子不去上学非常焦虑。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家长在和我倾诉的过程中泣不成声,无法理解自己的曾经那么优秀的孩子,如今自暴自弃,不去上学,不去工作,不想找对象,甚至于埋怨父母,憎恨父母,视父母如仇人。我非常理解家长焦虑的心情,我的孩子也遇到过很多学习问题,升学问题,以及人际关系问题。我自己也曾经有过很多次的惆怅失望,甚至是绝望。但是,生活还要继续,天无绝人之路。我强调过很多次:无论孩子是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双相 情感 障碍、焦虑症、恐惧症,甚至强迫症,人格偏执,只要没有出现器质性病变,我们都可以把这些看作是不成熟的表现。

有些家长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云尔老师,你能不能讲得更加具体一些,让我们家长更能够具体操作。其实,我同时指导着很多家庭,都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我在这里所讲的,都是我总结的普遍适用的规律和做法。

实际上,心理学没有那么神秘,很多所谓的专家为了显示自己的水平很高,很权威,故意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让人们觉得心理学高深莫测。其实,你只要冷静下来,所有问题都能解决,只是时间的长短问题。什么读心术,催眠术,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学,家排,沙盘,都是有些人故意神秘化而已。这些东西人人都能学会。我们身在其中,人人都 该懂点心理学,不要被所谓的大师专家所迷惑。

其实,我所做的就是让家长成为自己孩子的心理咨询师。

今天来给大家讲解伯恩斯新情绪疗法第54集:如何用移情来平息心中的怒火。

伯恩斯所定义的移情,其实就是换位思考。并非什么高难度的心理学技术。这和佛洛依德的移情有所不同。佛洛依德所定义的移情,是来访者把自己的愤怒的目标转移到咨询师身上,咨询师其实就是一个替罪羊,要承受来访者的批判、指责,甚至于被骂的狗血喷头,只有这样才能理解来访者遇到的问题,然后引导来访者走出困境。当然,有的时候,咨询师会陷入其中不能自拔,这就需要反移情,来让自己脱离这种情景。很显然,这种移情方式如果把握不好,不但没有任何效果,还会导致来访者的问题更加严重。而且,来访者和咨询师之间的治疗关系也会破裂。而伯恩斯所定义的移情就不会有这种问题存在。

伯恩斯把移情看作是发怒的最后一剂解毒药。他是这样定义移情的:移情不是说你要具有和别人一样的感受能力。这不过是共情。共情能表达你对孩子的同理心,你可以让孩子感到欣慰。但是,共情不能解决孩子的问题。或者具体地说,共情不能打开你孩子的心结,只能让她不那么难过了,觉得在这个世界上,她不再孤独了。但是,要想引导孩子走出困境,你还需要学会移情。

那么什么是移情呢?移情就是一种去准确地理解他人想法与动机的能力,通过你的理解,孩子会说:“没错,我正是这样想的!”当你具备这种超常的知识后,你就会理解和接受孩子的行为,即便他们所做的事情或许是你并不喜欢的。

要记住,事实上是你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孩子的行为让你动怒、伤心、抑郁。最让你惊讶的事情就是你明白了为什么孩子用那样一种方式做事。

你或许会问,如果通过移情能够这么容易地消除愤怒,为什么人们每天都会出现这么愤怒的情绪?答案是,移情是很难获得的。作为人,我们拘泥于我们自己的认识,我们下意识地对别人所做事情做出反应。进入别人的思维状态需要艰苦地工作,而大部分人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做到这一点。你能吗?

当然,伯恩斯的移情其实是讲给有心理问题的人,让他们通过移情平息内心的怒火。而我所引用的移情是令父母们内心平静。有很多人给我提出意见说:云尔老师,你是不是在假借伯恩斯来宣传你自己呢?其实,伯恩斯新情绪疗法的目标读者是患者。我是在教给家长们利用伯恩斯所提出的认知疗法对孩子进行引导。这就是我的理念:让家长成为自己孩子的心理咨询师。

下面就让我们以一个例子来具体说明家长如何通过移情降低你内心的焦虑,愤怒。

芳芳有一天给妈妈说,自己不想去上学。妈妈一听这话,心里腾地就燃起了怒火!怒气冲冲地问道:你为什么不去上学?不上学你干什么去?芳芳说:我学不会,听不懂课。我想在家自学。妈妈更生气了:有老师讲,你听课都听不懂,在家没人讲,你能学会吗?我在学校根本就听不懂,和听天书一样,别的同学都看不起我,成绩一次比一次差,我没法在学校里待下去了。妈妈声调更高了:你在家就能待下去了?娘儿俩越说越激动,谁也不让谁。最后,芳芳一摔门,进了自己的房间。从此再也不出门。

几个月过去了,芳芳只有吃饭的时候才出门,甚至于有的时候吃饭是什么时候想吃就出来吃,彻底不知道人类还要一日三餐。更不知道自己还是中学生。似乎自己置身世外,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芳芳妈妈找到我,给我详细叙述了芳芳在家的情况。妈妈边说边哭,满脸愁容,眉头紧锁,泣不成声,说一句话叹一口气。那种对孩子的爱与恨,愤怒与担忧,那种面对目前孩子状态无奈的心情表现得淋漓至尽。

我对芳芳妈妈说,你给我说一说x无限趋于0时,sinx/x的极限是多少?她说,云尔老师,你怎么问这样的问题?什么极限我都不知道,我说你上过高中吗?她说,上过,还是本科。那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内容给我说说。她说,这都20年没有动过书了,哪还记得这些东西。我说,你把抑郁症的英文单词说一下。她非常不解的问我,云尔老师,我搞不懂你问我这些问题是什么意思?我说,我问的这些问题都是很简单的问题,你听不懂,如果你在课堂上也是这样,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我是数学老师,我正在讲历年高考试题,一节课下来你觉得感受如何?我如同听天书。那好,现在大家看一看刚刚发下去的导学材料,互相讨论分析对数函数的定义、定义域、值域,以及要注意的问题。最后,把当堂测试做一做,互换批阅,组长把成绩登记下来。芳芳妈妈说,老师,我上学的时候就是数学学不好,没考上好大学,这不是希望孩子能够把数学成绩搞上去,怎么也要考一个211大学啊!我纠正了她一下,我说,现在你正在上高中,我正在上数学课,你现在上课听不懂,而且在这个学习小组里,你的当堂测试分数最低。你问同学,同学们懒得给你讲。你现在感觉如何?她说:我现在感觉压力很大,不敢抬头看同学和老师。为什么?我觉得自己太笨了,别人都会,我却不会,而且,我无法静下心来。

好,我说,现在放学了,你回到家,面对着妈妈,也就是我。你说,你明天不想去上学了。我说,为什么不去上学?芳芳妈妈说,我听不懂课,同学们也不给我讲,我一节课下来,就像一个傻子一样,还听到别的同学在笑,我不敢抬头。我说,难道你在家里就能学习?在学校有同学老师,在家里你能问谁问题。芳芳妈妈说,我宁愿在家待着,也不愿意在班里呆呆地待一天。我说,你在家里待着就能考上大学?你不上大学,如何找到工作?将来怎样生活?芳芳妈妈再也抑制不住放声痛哭。

我说,你能理解孩子所遇到的问题,我们就能帮助孩子走出困境。我们不能一味地给孩子讲大道理。我们要脚踏实地,帮助孩子。

芳芳妈妈说,现在孩子不理我,我该怎么办?

我说,你要调整好心态,冷静下来才能理智面对孩子的问题。照顾好孩子的生活,培养更加紧密的亲子关系。只要孩子还在家生活,孩子就有走出困境的希望。孩子离不开我们。我们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考大学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有一个强大的心理。不能让孩子去实现我们的理想。现在可以办理休学, 社会 人员都可以参加高考,休学又能算什么呢?

如果家长能够放得下,看得开,孩子走出困境就不是困难的事情。通过移情你可以体验一下孩子的处境,孩子所面对的问题,你就能理解孩子目前的行为。

在你打开僵局之后,如果孩子遇到的是听不懂课,你可以找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给孩子进行辅导。如果孩子是师生关系紧张,那你就出面找老师,想办法缓和师生关系,如果是同学关系问题,你想方设法找到相关同学去化解矛盾或者仇恨。

总而言之,打开心门的钥匙在家长手里,而不是在医生手里,也不在咨询师手里。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打不开的心结。

用真爱读懂孩子,用智慧启迪一生!助力千万家庭幸福。

具体到你的孩子,如果你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我希望能助你一臂之力。我在各大平台等着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335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