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控制在演唱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既需要自身对作品有着足够了解,又需要有着较强的演唱技巧、能力作为支撑,对于演唱者而言有着更高的要求。为此,演唱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强情感的控制。
(一)正确理解流行音乐作品
流行音乐作品的诞生,往往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以及创作者自身的亲身经历,其中往往包含了较为丰富的情感。若是想要较好的进行情感控制,演唱者首先要做的,就是理解音乐作品,只有在理解后,才能更好的诠释音乐作品,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然后对音乐作品进行二次加工,升华音乐情感,丰富情感表现。
首先,要对创作的创作初衷有着一定的认知,从时代与创作背景、创作意图、作者情感经历等方面着手,进行分析,掌握创作者的音乐风格,然后对音乐作品的旋律、节奏、歌词加以理解、剖析,以便于更好的调整自身情感。
其次,演唱者需要在音乐中融入自身的情感,在理解的基础上,还要结合自身情感,在演唱过程中加以展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演唱者必须与创作者有着较强的音乐共鸣,才能真正展现音乐作品,演唱者要具有较强的个人阅历、理解能力,以及共情能力,便于将创作者的情感内化,逐渐转变为自身情感,以达到较好的音乐效果。
(二)合理换气,较好的控制演唱情绪
在音乐演唱中,换气是十分重要的,对于情感的把控尤为重要,而演唱情绪也通常都是借由换气、气息控制来加以实现的。换气是否合理,也将会影响到流行音乐的演唱效果,若换气合理,则能提升音乐演唱品质,增强情感把控能力。当人处于不同的情感状态时,气息也会发生较变化,并呈现明显差异,兴奋状态下,人的气息会较为急促、激烈,低落情绪下,气息则会相对平缓、压抑,这也就不难看出气息与情感控制之间有着紧密联系,演唱者必须要根据音乐作品本身,对换气时机进行把控,使情绪、情感流露更为自然。
(三)较好地把控流行音乐节奏
节奏是音乐作品的重要骨架,不同的节奏类型能够展现出不同的情绪,要求演唱者必须对流行音乐作品的节奏有着较好把控,实现情感外化,引导观众情绪。随着我国流行音乐的快速发展,音乐作品在形式、内容等方面都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性,为了适应时代发展,更是延伸出不同的流行音乐风格,这也就为演唱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是要精准传递音乐中的情感,就必须对音乐作品本身的风格、节奏等进行详细分析,把控节奏后才能更好的进行情感输出。
一般情况下,愉悦、积极情绪,主要会通过快节奏来展现,比如《双截棍》就是用快速节奏演唱的方式,展现愉悦的情感;叙事、抒情风格,则可以用中速完成演唱;悲伤情绪表达,则会选择慢节奏,如《可惜不是你》就是利用慢节奏、舒缓节奏,展现出对人的忧伤、惋惜,将创作者的深刻情感,利用节奏控制、把握重音拍子等方式,较好控制,提升音乐情感表达的精确性。
(四)提升流行音乐的演唱技巧
流行音乐演唱主要包含了作品、歌唱技巧、歌者本人等方面的相关内容,若是想要较好的进行情感把控,技巧是十分重要的,是演唱者自身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包括声音强弱、高低变化、音色等,都需要演唱者依靠技巧进行主观调控,才能较好的进行情感控制,使音乐作品内涵能够借由演唱者的真情表演充分展现。
综上所述,不管是任何形式的音乐作品,情感都是其核心,只有将其中蕴含的情感充分展现出来,才能更好的吸引听众。因此,在流行音乐演唱中,较好的控制有助于与引起听众共鸣、较好展现音乐作品、提升舞台表演效果,对于演唱者而言至关重要。
因此,演唱者必须要较好的掌握情感控制技巧,通过正确理解流行音乐作品、合理换气较好控制演唱情绪、较好把控流行音乐节奏、提升流行音乐演唱技巧等方式加强情感控制,以及音乐细节处理,使得音乐更具表现力、张力,为听众带来良好的听觉感受。
声乐演唱是演唱者利用声乐技巧表现艺术作品情感的活动。在诠释音乐作品的整个过程中,不仅需要演唱者用声音来演绎,更需要演唱者通过自身对作品情感的准确把握,将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和内涵传达给听众。也就是说,声乐演唱过程,其实是演唱者将自己对作品中词曲的理解,运用自己的声音进行二度创作,把歌曲的思想内容和情感通过自己的声乐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所以,歌唱是情感表现的艺术。因此,歌唱者除了在演唱过程中要全身心地投入表现歌曲作品外,还必须提前对歌曲作品进行分析与研究。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却发现一些学习声乐的学生在演唱过程中一味地追求声音的响亮、技巧的运用,却忽视了对歌曲情感的思考与处理,以至于唱出的歌声没有内容,缺乏灵魂,不能打动听众。原因何在?下面,笔者将声乐演唱过程中影响情感表达的因素进行粗浅的分析,进一步强调在声乐演唱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性,让歌唱者的演唱更优美动听,准确到位。
一、对作品风格及内涵认识不够
歌唱是艺术化的音乐语言,是旋律与诗词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它与纯音乐最大的不同在于,纯音乐是以描绘意境为主,让听众随着音符的变更感受作品的灵魂,而歌唱则往往是一个具体的影像,它所要表达的内容是真切而实在的。一首好的声乐作品的演唱,应该是歌唱者用心去体会歌曲作品,并通过演唱来表达和诠释作品的真正灵魂。吉赛尔・布雷勒认为,“音乐表演不是物质的实现,而是精神作用促使这一实现的产生。”表演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忠实于自己演出的作品。演唱者必须赋予演唱以个人的想象,只有演唱者的临场演唱深入意境,将自己投入到作品角色当中,才能给演唱以准确的情感表达。在演唱过程中,有些演唱者往往通过自己的主观臆想揣度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这就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每一位演唱者的文化阅历都不同,思维方式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所以难以做到对作品风格的准确把握,因而就容易导致歌唱者所演绎出来的歌曲的情感与歌曲作品本身的要求有相当的出入与冲突,使歌曲中包含的感情不能得到恰到好处的抒发。①这无论对于歌唱者自身还是一首好的声乐作品来讲,都是尴尬的。笔者认为,在演绎一首歌曲作品之前,演唱者应首先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掌握大背景下的音乐总体的特征,以及了解作曲家的总体创作风格及民族文化特色,在此基础上,再由普遍性到特殊性来做进一步分析。只有先把案头工作做好,才能在表现歌曲作品时有的放矢,恰到好处地诠释歌曲。只有对作品进行全面透彻的研究与分析,才能够有条件进行二度创作,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作品。
二、演唱者在表现作品时受到能力的限制
技巧在声乐学科中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演唱者要想完美地表现一首声乐作品,在提高自身文化涵养的同时,更要努力提高演和唱的技巧,并对各种技巧有全面的掌握。在一部声乐作品中,无论歌曲采用何种写法,是AAB、ABA还是ABAC,在不同的阶段,就会运用到不同声区的声音来表现感情,这就对歌唱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够在高、中、低不同的声区自如地转换和运用,一定要拥有良好的声音表现力,才能使整部作品的声音过渡把握得自然有度。此外,诠释一首声乐作品,唱和演是同等重要的。在形体表演方面,演唱者要努力把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根据自己对作品的正确理解与把握,通过表演去准确、细腻地传达给观众。比如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杜近芳老师在《白蛇传》的断桥一折戏中,面对着跪求原谅的许仙,先是用兰花指指了一下许仙的额头,许仙稍往后倒了一下,然后又关切地扶了一把,而又轻轻推开了,这样一推、一扶,再一推,就将当时白娘子心中又爱又恨的感情表演得淋漓尽致,而这些细节的表演,都是演员通过自己的理解、揣摩,并精确地表现出来。在声乐演唱中,也只有仔细品味、细腻表演,才能将歌曲很好地完成,打动自己,也打动别人。可以说,声乐演唱,总体上就是灵活运用发声技巧和形体表演技巧来完美表现作品的。然而有些演唱者,不考虑自己所能掌握的技巧范围,也不考虑“人体乐器”脆弱的一面,不加节制地乱唱一些不适合自己的、力所不能及的歌曲,只顾得一时痛快,谈不上有情感的表现和艺术加工。演唱技巧和舞台表演能力是完成一部声乐作品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在声乐学习的开始,首先要明白歌唱艺术的原则:艺术表现第一,技巧第二。完美的舞台声乐表演是追求的目标,而演唱技巧(不管是发声技巧还是形体表演技巧)都是为了舞台声乐表演这一综合性的艺术服务的,因此,在艺术表现与技术发生冲突时,舞台艺术表演是第一位的,演唱技巧是第二位的,演唱技巧必须服从于舞台艺术表演。
三、舞台表演上的心理素质较差
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需要充分的自信,一个自信的演唱者,首先是对自身的演唱能力在心理上的一种自我肯定,这样才能从容地应对演出现场出现的一切意外情况,比如话筒、音响、不小心的一个破音,还有来自观众的心理干扰等都容易打乱演唱者全身心地演绎作品,不能以最佳的状态去演唱。也有些演唱者在上台前,总考虑歌曲的高音能否上得去,伴奏是否合得上,唱完了听众会不会鼓掌等,没有全神贯注地考虑歌曲的完整表现,给自己造成心理压力和紧张气氛。演唱者应首先端正心态,抛开一切杂念,以最轻松的心态上场,自己提前酝酿,创造情境,逐步进入角色。此外,作为一名专业演唱者应多参加各种实践演出,培养自身的舞台感觉。当然,要想在舞台上坦然自若,是需要一定的舞台经验积累的,这是每位声乐学习者都要亲历的成长过程。能够在舞台上将自身交给艺术,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声乐艺术表演中,才能声情并茂地演绎好一首歌曲。“声乐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对歌唱者而言,就是将自己内心领悟到的作品中的印象、认识、感情、感想、愿望,以旋律和歌词为载体,通过自己的声音进行阐述和倾诉,是一种经过再创造后信息的输出。”②
总之,发声技巧是声乐演唱的基础,情感表达是声乐演唱的核心。演唱者不仅要有好的声音,还要有准确的、恰如其分的情感表现。演唱者在演唱一首歌曲之前,必须去理解歌曲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对歌词的内容、曲风、节奏、速度、旋律线的起伏、曲式及歌曲的创作背景等有所了解,通过分析和处理去增强演唱时的形象思维和对音乐的感受力,把歌曲的艺术形象和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
注释:
①张拜侬论声乐表演艺术中的情感因素[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4(4)
②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贺秀梅)
编者按
写出鲜活有趣的作品,是写作者的主要任务。富有情感力量的故事会让读者深陷故事之中,任由故事带领读者担忧、紧张、愤怒。这样的故事也会让读者仿佛能看到或者听到故事的情节,继而激发他们的智慧、感觉和情感。显然,写出这样的富有情感的故事,是一个不会被轻易完成的任务。这就需要作者意识到,得要去寻找情感。
最基本的情感类型有生气、厌恶、悲伤、鄙视、快乐、恐惧和惊讶,以及以上各种的变种。情绪的大潮会以不同的强度影响我们,有时候持续很久,有时候很快就过去了。情绪触发器会加快血流速度,并使那种情绪闪过我们的脸颊,这可能有助于我们的祖先在丛林里追赶晚餐时,快速地预警危险。
当你写作的时候,确保你也写到了这些基本情绪及其变化。这些情绪需要在人物行动,做决定,做选择,以及展现价值观的时候表现出来。换句话说,就是让人物有情感地活着。然而,情感是个人化的,是人物之所以迷人的原因,也是小丑之所以不讨人喜欢的原因(因为这些白脸小丑以漫画形式呈现的情绪是面具化的和夸张的)。
怎么样才可以不过分地传递情感呢?新手作家通常陷入这样的陷阱,要么大喊大叫,要么傻乎乎的。还有一个问题是,怎么样才能保证你的读者既不是什么都感觉不到,又不会因为满纸闹剧而感到无聊呢?有些故事之所以显得肤浅,是因为故事从来没能使读者主动去关心它的进展,去设想接下来可能发生什么。
强化情感
作为作者,你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想到一个情节或者回忆录的骨架,然后着手写出第一稿。一旦写完草稿(没人说这很容易),你就要去寻找故事中那些能够强化情感的地方,并且给读者充分的理由,使其体会到其中人物或某些真实人物所感受到的情感。
随后我希望你能够确保,在你的场景中,人物的欲求是明显的,因为正是这种欲求驱动着故事世界的运转。无论在单个场景还是整个故事中,主人公都迫切地想要得到某物。这些欲求推动小说向前发展,而读者关心人物的程度,与他们了解人物及其欲求的程度是成正比的。欲求可以是崇高的、疯狂的、不合常规的,或者是带来希望的。
你需要分析笔下人物的欲求,并且理解他们如何依此行动,做决定和做选择,然后根据他们内心的渴望,设计出后续结果。所以作为一个小说家,你的任务就是揭示这些欲望为何而来,及其对人物的重要性,然后为这些欲求的达成设置障碍。
要展示,不要描述
当书里出现害怕、恐惧、困惑和脆弱这类词的时候,读者通常很难融入故事。情感是有生命的,而不是一种判决。相反,你应该使用动作、想法和肢体语言来暗示人物心中的情感。可能人物想要拨打911,但是她的手颤抖得太厉害,以至于拨了三次才拨对号码。在戏剧性时刻,读者需要体会到和人物同样的情感,要与人物同悲同喜同哭泣。
为了在写作中传递出情感,试着回忆你自己的强烈情感,并在写作过程中流露出来。我希望你从来没有被跟踪过,但是你肯定害怕过——比如在高速公路上险些发生车祸的瞬间,或者在商场里突然找不到自家小孩的心情,或者是听到了朋友糟糕的诊断报告时。你需要从这些事件中进行借鉴,回忆这类使人震惊和颤抖的厄运中的所有细节。
情感需求
欲求通常都与情感需求相连——即那些由艰难生活造成的未完成的事和伤痛。有些人物想要被爱,而有些人则避免爱情。(通常这两类人物会在同一个故事中出现,或者有时候这种相反的欲求会出现在同一个人物身上。)有些人物想要获得认可,或者得到权力,或者是实施复仇。还有些人由于童年孤独,于是迫切想要成名或者得到爱情;而也有些人就是想要默默被人遗忘。
利用情感需求的诀窍是,迫使人物以身犯险。举个例子,如果人物自幼成长于贫困之中,那么他就会想要很多钱和大房子,相信财富是生活唯一的安全感来源,并且会不遗余力地去获取财富。但是由于人物不顾一切地想要外化自己的财富,就导致他可能会不择手段,或者由于只关注金钱目标,而变得无情无义。
最后还有一点:要展示人物对于自己无法达成欲求之事的恐惧,因为这种失败将引发重大后果。这一点很重要:即求索失败的话,接下去的所有可能都是糟糕和可怕的。
投稿禁忌
走到哪,演到哪
有些故事中,人物霸占着舞台,好像每一幕都需要来一段莎士比亚式的独白,或者宣告自己激烈的情感。在这类故事中,人物过于狂热,装腔作势,笑中带泪,又悲又喜,而且还宣称自己心跳过速,呃,或者说,激动得不能自已。
平铺直叙
我们大家都会一眼就认出那些写得平淡无奇的文章。不仅是因为其语言平铺直叙,而且我们的情绪也没有受到触动,感觉更像在读一篇备忘录,而不是一个故事。我注意到,很多新手作家总是忽略这样一件事,即故事中的过渡段落,或者某些小时刻也能够刺激读者和传递感情。
前后矛盾
有一种我经常在稿件中发现,而作者却视而不见的情况是,人物表现得前后矛盾,或者在情绪反应上显得有些精神分裂。比如明明很聪明的人物受到一丁点儿压力就崩溃了;亢奋敏感的人物有时候却表现得平静和理智,而有时候又歇斯底里得要背过气去;又或者是恶狠狠的愤世嫉俗者突然开始播撒快乐和爱心。
内省
要是故事大部分时间都发生在一个人物的脑海里,那我真的会很快失去兴趣,并且感觉不到任何东西。使用大量内省基本上就是自断后路。如果你的故事包含很大比例的人物内省,请在终稿阶段删减这些部分。读者会厌烦这样滔滔不绝的说明,因为这简直就是一潭死水。如果一个故事中,人物花了大量时间独自思考,那么故事就会变得封闭,而且缺少矛盾。好故事会包含一定的内在思考,但那并不是故事的主要构成。
千篇一律
在我写给客户的审稿备忘录中,我多次建议他们一定要使用多样化和细致入微的情感,特别是当人物需要哭着面对挫折和危机的时候,以及在人物生气或大发雷霆的时候。如果人物的情感翻来覆去就那几种,很快就会让读者感到无聊。情感和反应的跨度越大,才越能为故事带来真实感。对于篇幅长的故事而言,这一点尤为重要。
直击要害
写出激情和强烈的情感并不容易。你想让书中的人物表现出愤怒、心碎、懊悔,但他们好像只是在尖叫,或者是由于冲突来得很唐突,使这一切听上去根本不真实。
-END-
本期编辑唐艺
推荐阅读
这本书就像一本答疑手册
回答了写作者收到退稿信时
脑中浮现的一连串疑问
婚外情可以追溯到西方的情人节。从起源上来说,这一天是留给真心相爱的情侣们一起玩乐,互相倾诉的。但略显荒诞的是,这个洋节在中国流行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恰恰是改革开放后出现了一大批有婚外情背景的狭隘“恋人”,以至于“围城”中的很多人都把这一天当成了鉴别彼此忠诚的“试金石”。
无法回避的是,婚姻生活中因相互麻木而导致的情感错位而产生的婚外恋现象,正在成为很多人情感世界的最大危机,其最直接的外化就是离婚率。目前,虽然全国离婚率四年来基本持平,但一些沿海大城市的离婚率却在逐年上升。
据统计,上海的离婚率已经接近一些西方国家的“高水平”。2003年北京有53000对夫妇离婚。因为婚外情的激增,上海的离婚率在过去的20年里增长了20倍,成为中国离婚率最高的城市。
对于当前社会争议较大的婚外情现象,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婚外情和“二奶”现象一样,属于社会道德的“异化”,对社会净化有负面作用。还有人认为,在没有感情的婚姻里,婚外的感情在道德上是清白的。
然而,正是婚外情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情人节在中国的流行,这一天看似无比浪漫、挥之不去的诱惑,促使许多“孤独的人”去“勇敢地”寻找自己的婚外“恋人”,只需带上玫瑰。但是,“当所有的美好都经不起现实的磨砺,当所有的期待都像肥皂泡一样在风中破灭,人生就只剩下平淡的现实。”短暂而感人的情人节过后,玫瑰花终于凋谢了,又有多少人会在失去情感定位后,重回迷茫的流浪。
''丝瓜不过是人情味的一种外化,是彼此心情的一次遇见。''该怎么理解这句话。
你应该是想这么问吧。
他是说,丝瓜用做了表达两个人之间不能直接言语的情感,就像害羞的男孩爱慕一个女孩不敢说出口却能送出一份份玫瑰一个意思,人情味的外化。
彼此心情的一次遇见是指,两个人心灵相通,都理解丝瓜代表着什么意思。
我方观点是“隐藏内心真实情感更有利于人际交往”,隐藏在这里是指不让内心真实情感外化而影响行为。情感是人的一种态度体验,它不是一时的想法或语言表达。依据社会现状,大多数人进行人际交往都抱有一定的目的性,是功利的。人际交往又包括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等具体形式。
那么为什么我们认为“隐藏内心真实情感更有利于人际交往”呢
首先第一点,我方认为隐藏内心真实情感可以让你的行为更加得体,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冲突。我们知道,在工作学习上,我们和上司领导之间的交往当然是一种人际交往,比方说,你们正在进行小组讨论,你的上司提出了一个他自认为非常完美而你认为漏洞百出的提案,你内心的不屑和愤怒难道就应该表现出来,狠狠地拍桌子然后站起来指着他的鼻子和他争辩吗这样不就是给自己制造麻烦吗或许你同样的提议,在你隐藏起你的怒火却平静而耐心地向你的上司去解释的时候,你的成功率会高许多。而当你取得了好的成绩,迫不及待地想要把你的喜悦表露给你的朋友的时候,可能反而还会引起她们对你的误读,所以这个时候选择隐藏才是更明智的。常常我们会认为一些肆意宣泄自己情感的人是不那么高雅的,相对的,适时地隐藏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才能让我们显得更有涵养。在国家层面,这就是一种大国风范,如果每个国家在面临一些国际争端的时候,一沉不住气就飞一颗导弹,这要怎么解决问题呢更别提融洽的交往了。
第二点,隐藏内心真实情感至少不会让你在人际交往中过多地失分。现如今,人们对于人际交往的标准降低了,很有可能一段人际交往的满分是100分,而你出于自己的需要,只要和对方保持10分的关系,那么你不去表露情感,而是隐藏起来,表现地恭敬一些,足以让你拿到这10分。表露地越多,说不定错误就会越多,反而会扣分。
第三点,隐藏内心真实情感更容易让我们去达成自己的目的。之前有说到,人际交往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功利的,人际关系心理学家认为,互利是人际交往的一个基本原则。一味地
表露自己内心无论正面还是负面的真实情感,可能都更容易引起对方对你的误读,这样反而会偏离你的出发点,得不到你想要的结果。
最后,我想在这里说明,隐藏不是不作为,也不是伪装,更不是欺骗,它是一种考虑情绪,考虑后果经过了深思熟虑之后采取的方式,这样的方式无疑可以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更加理性的去思考问题。
因此,我方辩友坚定地认为隐藏内心真实情感更有利于人际交往。
随着教育的改革,情感教育这种缺失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新课程标准中也有多处提到对学生情感的教育。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因此,具有人文特点的语文学科自然成为情感教育的主要阵地。
我们知道情感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头等重要的心理因素,作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来说,应抓住情感,寓情于教,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水平。那么,在教学中应怎样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营造气氛,创设和谐课堂
课堂气氛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火花。我们组织教学是为学生乐于学习语文、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和环境服务的,是为学生自我驾驭、开发潜能服务的。当面对一个问题,学生有自己的看法、不同的观点时,我会鼓励他们敞开思想、畅所欲言,发表不同的见解。一旦发现学生思维中萌发出新知的幼芽,则给予更大的鼓励,激发他们向更广泛、更深层次的知识领域进行探求的热情。实践证明,民主、平等、融洽、和谐是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交流的润滑剂。师生关系融洽,教师热爱学生,学生也热爱教师,就会爱屋及乌,爱你所教的学科。
教师不能心存偏见,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商量的语气,亲切的微笑,信任的目光,肯定的手势,营造这样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无不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自豪感。语文教学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必须激励学生隋感,增加感情投入,使课堂弥漫着一种和谐、融洽、振奋、饱满的情感氛围。
二、吃透教材,把握情感因素
语文教学的载体是范文。“文章合为情而作”,文章本身就是作者情感的外化。教师自身应当有浓厚的情感投入。魏书生在讲课前一般要向学生推荐有关作者的传记,使学生与自己一道触摸文章跳动的感情脉络,喜作者之喜,怒作者所怒;钱梦龙讲《苏州园林》,能使学生产生到苏州园林游览一番的强烈愿望;于漪更是被看作是“情感派教学”的圣手。教师的情感无异于一股“乍起”的风,能“吹皱一池春水”,让学生体验到具体、亲切的情感,能“披文以入情”。情感教学可以使学生乐学到“不能自已”的程度,可以使课堂教学进入五彩纷呈、奇峰迭起的艺术境界。一堂充满激情、旁征博引、引人入胜的语文课会令人终生难忘,永远受益。
罗曼・罗兰说:“要撤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要把知识和感情传授给学生,必须在备课时首先增强自身对课文的真切感受,应拥有丰富的知识和饱满的思想感情,应运用已有的语言文字知识,去熟悉、研究课文,对文学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并通过作品语言领会作品内容,通过自己的感情来领悟作家情感的脉搏,引起感情的共鸣,并把这种感情保留下来,作为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前提条件。
三、借助朗读,激发学生情感
文学是借助语言来描写的。许多优秀文学作品都蕴含着美的情感,给读者赏心悦目的美感。作为语文教师应具备饱含感情色彩的语言,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情感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语文教师的朗读,成功的表情朗读,可直接给学生一种美的输入。它会将无声的语句变为有声的语言,通过对文字信息的再创造,把课文中最美、最富情感的地方凸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感到活生生的形象,对作品内容心领神会,从而收到“其义自见”的效果。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手段,以情发声,以情带语,根据不同作品的不同内容,用不同的语音、语调来进行朗读,该昂扬时昂扬,当低沉时低沉,让浓郁饱满的情感进入学生的心田。如朗读《春》中的“春风图”一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一句中引用的诗句要读得一字一顿,“母亲的手”和“抚摸”两处用重音连读,读得语重而情深,让人感觉到春风的和煦、舒坦和柔情。“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这句要读得气徐声柔。“泥土的气息”和“青草味儿”读重音,给读者以嗅觉上的美感。“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这句用亲切的态度、欣喜的感情、气满声高的色彩,将“清脆”“宛转”“应和”还有“短笛”“嘹亮”等词语重读,使人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迎春交响曲。学生在教师的朗读中进入角色,不仅仿佛置身于万物复苏、争奇斗艳的春天之中,而且将从这篇散文的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中受到强烈的感染熏陶。
(责任编辑 刘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