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歌曲的演唱技巧

抒情歌曲的演唱技巧,第1张

综上所述,我们对于抒情歌曲的种类、题材及其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抒情歌曲具体在演唱上应该注意什么呢应该如何唱好抒情歌立呢笔者认为,作为演唱者首先应该对自己的声音余件和演唱方法有一明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声音条件和演唱风格的抒倩歌曲来进行演唱,方能达到较好的演唱效果。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目前在我国的歌唱舞台上存在三种演唱方法:①西欧传统美声唱法;②民族民间唱法;③流行唱法。

  这三种唱法在声音的艺术观念方面是不同的。西欧传统美声唱法是以良好的发音状态,充分的共鸣为基础,以美化声音为中心的,它着重要求声音上下通畅,较宽的音域、相当的高度、力度、结实、响亮等。在训练上首先从掌握几个单元音在不同音区的发声,建立相对稳定的口形、共鸣位置和发声感觉入手。而吐字与表情则是在这些条件下来考虑的,成者说它强调的是声音自身的表现能力。这种唱法声音能力较强,表现幅度较大,技巧较高,演唱不同作品的适应性较强。

  民族民间唱法和中华民族的语言特点及其表达方式(语法、声韵、调势、方言)是分不开的。民族民间唱法的发声,有自己特殊的方式,它对发声机能的运用,表达感情的方式和西欧传统唱法的发声特点是具有一定区别的。是否可以做这样的概括,即:它是以风格化的发声为基础,吐字行腔为中心。在演唱中对达到一定的音高、音量、力度、响亮等也有很高的要求。它是以真声为基础的,在歌唱时声音位置也较灵活。它着重强调感情,讲究以情带声、以字带声、以声传情。 流行唱法的发声,是以自然哼唱为基础,以情调、吐字为中心。因为它是以自然哼唱为基础,所以声音能力和技巧相比前二者稍弱,它依赖扩音器材或较好的伴奏乐队(如用吉他、电吉他、或电子琴演奏来强调低音的持续性和连贯性以取得良好的进行,或用一些管乐器,小号、萨克斯管以取得特殊的音响效果)。但整个说来它在演唱上比较松弛,注重感情与吐字,这一点与我们民族民间唱法有共同之处,但它的吐字并没“字正腔圆”的要求,而是较多地趋附于特定的情调。

  所以根据自己的声音条件和运用的演唱方法,来选择适合自己演唱的抒情歌曲是非常必要的。如果自己掌握的是民间民族唱法或者是“通俗唱法”,而去选择十八十九世纪外国古典歌剧选曲、古典抒情歌曲、或中国二三十年代的一些著名作曲家所写的抒情歌曲,以及现代一些很有气势,技巧要求很高的抒情歌曲来演唱,是无法胜任的,也无从去表现。因为这些歌曲只有具备西欧传统美声唱法技巧的演员方能胜任。

  同样掌握西欧传统唱法的演员要想演唱我国地方特色的抒情民歌,也就没有具备民族民间唱法的演员演唱,表现的更为亲切、淳朴、甜美。以此而推论那些运用轻声、弱声自然哼唱的流行唱法的演员去演唱现代一些短小精悍、轻松愉快、思想健康的抒情歌曲和台湾校园歌曲如“军港之夜”、“脚印”、“采蘑菇的小姑娘”、“红叶书签”、“我爱你塞北的雪”、“鼓浪屿之波”、“垄上行,、“我的中国心”等,也就比之西欧传统唱法和民族民间唱法来演唱,要舒适自然的多。 要使抒情歌曲感人,作为演唱者必须动之以情。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曾经说过“感人心者,某先乎情。”清朝的徐大椿在《乐府传声—曲情》一书中写到:“唱曲之法,不但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尤为重。盖声者众曲之所尽同,而情者一曲之所独异,……事各不同,使词虽工妙,而唱者不得其情,……即声音绝妙,而与曲词相背,不但不能动人,反令听者索然无味矣。”这些总结歌唱艺术的话,值得我们演唱者共勉之。

  大凡有成就的歌唱家,总以“唱情”而获得成功。战国时期的著名歌手韩娥,其歌声所以能“余音绕梁”,就是因为唱出了情。至于当今歌坛上歌唱家们通过歌声以情感人的事例,更是举不胜举。  然而,不注重感情,或感情表达不当的演唱,还时有所闻,时有所见。其原因,或本身缺乏音乐素质的训练,或错把“声”作为歌唱追求的目的,导致将技术与艺术等同起来的误解。或有意矫揉造作,哗众取宠。

感情是哪里来的感情不是造出来的。一首好的抒情歌曲,必然是词曲作者在卖绿斗争和生活中,或感于事,或感于物,或感于人的必然反映。“情”是歌曲的灵魂。俗话说:“词发于情,情感于生活”。一个作者在生活中真有所感,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要去表现、去歌唱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歌词和曲调,感情必然会溢于字里行间、溢于曲调中。

同样做为一个演唱者如果没有作曲者的生活体验,就不能在演唱时体现身临其境的情感感受。如果对作品所表现的内容没有感情,在台上就算把所有的形体动作都摆出来,人家觉得你的“把式”打得不错,但并没有用,打不到他心里去,你不能把他唱动。

做为演唱者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深入到作品里面,熟悉作品,把握形象。对自己所要演唱的抒情歌曲,做到心中有“数”。用心理解抒情歌曲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领悟其意境、内涵,准确把握抒情歌曲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从而让脑子中泛起一幅特定的“画面”,以准确地表达出抒情歌曲的内在感情。这样才有可能使观众共同投入到特殊的感情中去。

  其次研究抒情歌曲的旋律,确定演唱风格。旋律是歌曲的灵魂,它使歌词的思想内容、形象、意境插上音乐的翅膀,是演唱者赖以抒发感情的直接依据。根据不同歌词所提供的基础,它可以是深情、柔美的抒情,也可以是热烈、奔放的欢乐;可以是宽广、舒展的赞颂,也可以是凄楚、如诉的哀怨……

  不能把婉转流畅的抒情歌曲唱成铿锵有力的进行曲,把庄重严肃的颂歌唱成灰谐的叙事曲。再者,要注意速度、力度标记,没有标明的要根据作品具休情况,适当掌握。做到快慢得当,强弱有致,尤其要注意对比。平板的演唱,决不能产生美感。 以字行腔,以声传情,是演唱者最应注意的一点,因为要使抒情歌曲感人,很重耍的一点是必须让听众听懂歌词。只顾声音的美,(声音的美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需要的)忽略咬字吐字,含糊其词,不知所“咏”,无论如何算不上成功的演唱。

  发声技巧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声音技巧的精湛可以使艺术之花开放得更绚丽,高深的艺术素养会使技巧得到更好的发挥。

  因此做为一个声乐演员,热爱人民、热爱生活,并不断地在现实生活和艺术实践中锻炼自己,才能不断增强艺术的表现力。其次,要善于不断地汲取有益的东西,比如掌握西欧传统唱法的要虚心学习民族民间唱法和“通俗唱法”的情感表现与咬字吐字,掌握民族民间唱法和“通俗唱法”的要虚心学习西欧传统唱法的科学发声技巧与声音的表现力。三者之间应该在互相竞争、互相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表演艺术和演唱经验得到不断丰富,艺术创造得到不断地发展,从而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新的声乐学派。

那么如何才能把握好声音的情绪呢?

一、从歌词出发,理解创作主题

一首歌的基础感情都在歌词中,所以要想准确掌握情绪要好好的品味歌词,多读一读歌词,读懂歌词也就掌握了一首歌的基本感情。如果可以深入感受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的话就更好了

二、把握旋律,抓住歌曲风格

除了歌词,还有大部分的情感的是蕴含在旋律里的。旋律可以说是决定了歌曲的感情,很多纯音乐,没有歌词却依然直达人心。要想把握旋律是需要具有一定的声乐基础的,才能更好的跟上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三、歌曲技巧要和情感匹配

唱歌应该是一种情感的自然流露,如果只有演唱技巧,听起来就会很僵硬。但是过度的强调情感,就会让人觉得矫揉造作,适得其反。所以要想更好的把技巧和情感融合,可以多听听一些好歌手的演唱和专业老师的教学,才会分辨出如何才能最自然舒服得进行情感表达。

四、打好基本功,为情感打基础

当然不是说注重情感,就可以舍弃技巧。你唱歌再有感情,但是咬字不清晰、音准不正确、气息不足,只会显得不伦不类。唱好一首歌最基本的前提还是要掌握的。

唱歌,是一门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的艺术,所以唱歌的人只有把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恰当结合,才能准确唱出歌曲的情感。

如果还是觉得理解起来比较抽象的话,可以找个专业的老师指导一下。很多人唱歌有技巧,但是没感情,找个专业的老

唱是声乐的艺术。好的唱应该是声音优美悦耳,感情真挚动人,语言形象准确,技法运用自如,多种因素融汇于一个整体中的扣人心弦的完美艺术。换种说法就是,只有技艺结合,声情并茂,才能使唱达到感人的境界,产生沁人肺腑的艺术效果。一、 唱中技与艺、声与情的辩证关系。 技与艺、声与情、向来是唱中血肉相连的两个部分。发声的技能技巧与曲情感和内容的表达构成唱的整体,二者不可分割,好的唱不仅发声的方法技巧好,更重要的是,情感的内容表达要好。声乐是听觉的艺术,是唱出来给人听的,作品写得好,还要靠演唱者进行高超的二度创作,才能激发起听众强烈的共鸣。科学辩证地处理技与艺、声与情的关系,深入地探讨唱艺术的二度创作,显然是提高和发展声乐艺术的重要课题。 关于这二者,古今中外的唱论中多有论述。在艺术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也曾有过&uot;唱声&uot;与 &uot;唱情&uot;的不同主张。 在17、18世纪的欧洲阉人手盛行的两百年间,声乐的美学原理就是&uot;惟声论&uot;。后来虽然经过了格鲁克的剧改革,但&uot;惟声论&uot;的观点对欧洲的声乐艺术还是造成了深远的影响。直到19世纪,意大利的剧演唱已经到了&uot;美声学派新时期&uot;这个阶段时,有人询问起当时著名的剧作家罗西尼,演唱剧需要什么条件,罗西尼回答说:&uot;第一是声音,第二是声音,第三还是声音。&uot;唱艺术发展到现在,在理论上持这种观点的人好像是不多了,但在唱实践中,这种声乐重技术轻情感和艺术表现的唱者却依旧不乏其人。当然,有些唱者,因为声音修养的不成熟,技术的不完备,或在发声上还存在某些负担和障碍,使得他的演唱意识不能从声音观念中解脱出来,这自当别论。问题是有一些演唱者或声乐教育者认为,只要声音完美,就没有无情之声。也有人认为声伟曲即传情,没有无情之曲、无情之声和少情之声。在这些人的唱观念和唱思维中,主要是声音。实际上,他们自己已经把声音当作了一种形式,在演唱中,为声音而紧张,为高音而发抖,对唱意识的思维,停留在声音的圆润、气息的支持、声区的统一、共鸣的运用等方面,从而使它们的演唱在听众的听觉中有形无神,有声无情,甚至是生硬、机械的,他们这种外在的紧张和内在的空虚,必然造成艺术表现力的苍白和肤浅。 演唱艺术需要美好的声音,高超的技巧,这是很重要的条件,是这门艺术的物质基础。因此如何提高发声技巧、强化和美化嗓音是每个声乐工作者所努力追求的,但唱作为一门艺术,必须要通过声音,把情感和内容,深刻地体现出来,以感化听众,&uot;心的唱&uot;、&uot;唱情&uot;、&uot;唱神&uot;这都是指要把音乐的最深情感唱出来。 从唱艺术对人的感染作用来讲,唱必须先&uot;入人&uot;才能&uot;化人&uot;。你的声要&uot;入人&uot;,就必须与人&uot;情通&uot;;你的声要&uot;化人&uot;,就必须使人&uot;神往&uot;,也就是&uot;声入而应,情交而感&uot;。所谓&uot;神往&uot;应当是者与听众&uot;情通&uot;之后,达到的另一个更深刻的思想境界,也就是&uot;同声相应,同气相求&uot;的深刻感应。这既是唱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规律,也是客观的音乐美的欣赏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们的声乐艺术中强调唱情,当然是无可非议的。 我国的传统声乐艺术,比如戏曲、曲艺的演唱者,大多是沿用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发展下来的。有情有声,每位演唱的曲、段子,大都有故事情节,特别是说唱,唱的成分比一般唱要少一些,因而注重情感就特别重要,这是我国现代声乐工作者该继承下来下来的民族声乐艺术的优良传统之一。当然不是说在我国古代就无&uot;惟声论&uot;者了,唐代诗人白易有诗曰;&uot;古人唱兼唱情,今人唱惟唱情。&uot;就表达了诗人对有些人唱只唱声而没有情感所发出的慨叹。二、 在声乐教学中对二者的正确把握和具体要求 一提到声乐教学,大家想到的首先就是声音技巧的训练。没错,嗓音的训练在声乐教学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但这不是全部,更不是最终的目的。声乐训练最重要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用优美的声音唱出动人的声来。石惟亚教授在《声乐教学法》中对演唱水平的评价标准用了&uot;正确、规格、动人&uot;六字进行了高度概括。这里&uot;正确&uot;或&uot;规格&uot;还是处于学生学习的不成熟阶段,只有在&uot;正确&uot;&uot;规格&uot;的基础上再加上&uot;动人&uot;,他就已经步入了艺术成熟的阶段。可以这样说:&uot;正确、规格&uot;的目的是为了&uot;动人&uot;,但是否在达到&uot;正确、规格&uot;这一标准的过程中就可以不要&uot;动人&uot;呢不是,其实达到前两项要求就意味着已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uot;动人&uot;的标准,并且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任何阶段,即便是学唱的初级阶段都能在不同程度上让情感参与体验并通过声音表达出一种情绪状态来。比如说用一条五度下行的音阶做为练声曲时,老师除了提出呼吸、声音位置等方面的要求外,还必须要求学生唱得&uot;乐感&uot;些,提示学生,让他想象着&uot;我高兴极了&uot;、&uot;我幸福极了&uot;,让学生唱出来的声音显得有乐感,在很大程度,若使声与情二者互动起来了,学生就体验到了&uot;情带声,声托情&uot;的感觉。 声乐教师面对的所有声乐学生并不个个都是乐感非常好,音乐天赋极高的学生。那么对乐感一般,甚至很差的人,我们用些什么办法和手段来增强他们的唱表现力呢 首先,教师选择教学曲目要适人适时适难度。&uot;适人&uot;是指根据学生的声音、性格等方面去选择与之吻合的作品教学。&uot;适时&uot;是指根据学生的学习阶段去选择曲目,或者是在了解到他对某种情感刚好有了极强的体会后,比如说学生正在经受失恋的痛苦,你若布置他此时唱《悲叹小夜曲》,他可能会把这一作品的情感演绎得很感人。&uot;适难度&uot;则是根据学生的演唱能力来选择作品,演唱能力不仅指发声技术上的能力,同时也包括艺术表现上的能力。同时恰当地选择一些学生自己非常喜欢唱的去带动其唱欲望,不拘形式地让学生演绎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作品。比如有些学生演唱一些美声风格的曲时,声音非常&uot;硬&uot;,喉咙难以放松;有些学生演唱民族风格的曲时,声音习惯&uot;挤&uot;或&uot;捏&uot;,用很重的基音来唱,给听者带来一种非常吃力的感觉。遇到这些学生,我通常给他们找一些很抒情的现代流行曲,并且是演唱者用了很多的&uot;气声&uot;来演绎的、音域及音乐的张力都较适当的这样一些曲来让他们昕,让他们去学唱。这样,他们往往能做得非常好,唱得松了,通了,感情也非常地投入。当学生再捡起以前唱得吃力的那首传统教学曲目时,我要他带着唱流行曲的那种&uot;松&uot;和&uot;遇&uot;的感觉来唱,&uot;硬&uot;或&uot;挤&uot;的问题往往就迎刃而解了。当然,这是通过教学曲目的选择来解决学生某个阶段的发声技术问题,或是唱缺少感情投入的问题,并不是让学生把任何风格的曲都演绎成流行风格,这是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弄明白的道理。 其次,就是对比手法在曲艺术表现教学中的运用和强调。经常遇到这样的学生,比如在唱一首三拍子节奏的曲中,若拍子本身强弱弱的节拍规律都不能突出来,还谈什么音乐表现昵还有就是作品的谱面上标注的一些表情记,以及一些节奏型运用和表现中所蕴含着的规律,这都是些司空见惯的,几乎是只要有旋律就会有一些诸如强弱、快慢、轻重上的对比,我们的学生往往因为熟视无睹而把这些给忽略了,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演唱中,没把它们给做出来的话,那就不是叫缺乏表现力了,那是属于&uot;唱的还不如说的好听&uot;呢。相反,若能恰当而巧妙地运用这些对比技巧,将会给你的演唱增添不少活力。 再次,就是要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词。一首好的曲往往是由优美的旋律和富有诗意的词完美的结合而成的,那么,除了在旋律上多做文章外,还有一条途径就是通过对词进行研究来进行表现。在这种处理中,要求演唱者去细心地体会词所描绘的情感和整首要&uot;说&uot;的&uot;事儿&uot;。斯坦所斯拉夫斯基曾这样要求唱家:&uot;你们的唱应该出色到观众不再发觉你们在唱。&uot;要让你的唱像在绘声绘色地讲故事一样,吸引别人。这就要求你在唱出语气、语感、感情起伏等方面狠下功夫才能做到的。 对一个作品进行教和学是要花很多心思的,就像是一个戏剧演员设计一个角色一样,认真研究他所需表现的东西,即使是一个小作品也不放过。独唱艺术和戏剧、剧或戏曲的演唱技巧不全相同,后者有一个故事情节连着,表演或演唱的东西有一个底子或线条可寻。而一首曲,就算内容比较曲折吧,也只那么几小段,若不用心演唱,就很容易唱得平平淡淡,故&uot;简单&uot;的曲更需要有缜密、细心的,合理安排布局,严格把握词曲所表达的内涵,做出周详的设计,声与情,技与艺有机的结合,才能使唱艺术达到日臻完美的境界。一个演唱者要达到艺术上的成熟阶段,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也不是仅靠声乐老师的指导就能达到的,同时需要自身的不懈努力。 最后,希望所有的声乐学习者通过自己不懈的追求,不断的努力,对生活进行深入的观察、体验、感受,并化入自己的艺术创造中,再通过艺术实践的控索,对表现方式的反复钻研,并在唱&uot;情&uot;上狠下功夫,逐步到达成熟的境地。

歌唱,就是用声音来艺术性的表达人类感情。在人与人的情感交流传递过程中,运用歌唱技术的各种技巧,产生与内容相符的声音,以声音的变化为媒介和手段,传达美和情感,这是声乐的真正意义。

在声音和情感之间,作品是一座艺术的桥梁,尽管我们有丰富的情感,有美丽的声音,但是要借助具体的作品来体现。在歌唱的初级阶段,一方面,基本功的训练,一定要结合声乐作品的演唱来巩固和提高,另一方面,借助声乐作品,学习歌唱情感的表现手法,按照所掌握的歌唱技术,可以力所能及地对所唱的歌曲给予一定的表达。随着时代发展,声乐领域内的各种演唱风格绚丽多彩,声乐界的民族、美声、流行三种唱法,三足鼎立,各自展现着歌唱的艺术特色、精神风貌和音乐风格。无论是什么唱法,我们的任务先是感染自己,然后再去感染别人,不管是对谁,我们总是希望能用自己的歌声感动她,这里当然包括漂亮的声音。但是,要想用歌声感动别人,只有漂亮的嗓音是远远不够的。对于歌曲的情感表达除了要有自己内心的感动外,还需要一定的表现手法,进行必要的表达训练。

1运用气息发声与气息控制法。

2打开喉咙,稳定喉头。

3正确的发声与咬字、吐字相结合。

4保持正确的歌唱姿势。

5摒除一切杂念,稳定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歌唱欲望,充满信心、放松自如地进入歌唱状态。

唱歌有的时候就是一种情感的释放,为什么说很多人压力大的时候喜欢唱歌?因为唱歌,可以释放压力,可以释放你紧张的情绪。当你悲伤的时候,把这种情感唱出来,整个人就会感觉没有那么悲伤了。所以当我们唱歌的时候,如果是唱悲伤的歌曲,那我们就尽量想一想,我们在悲伤的时候,心里是什么样的感受?如果你没有这种悲伤的体验,那么你就要正确的去理解歌词,如果歌词里面说的是一个人被所爱的人抛弃了的话,那么你就要带入到这个人的情感生活中去想象一下,这个人被人抛弃之后的心理活动是什么?想象她那个时候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悲伤,就用这种感情去唱歌就对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159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