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而缺爱的孩子普遍是后者,容易抑郁。缺爱的孩子又分成两种一种特别的懦弱自卑,一种则特别的要强,生怕别人欺负所以非常非常的努力只为赢得尊重,两者的共同点是他们不会轻易相信别人,且占有欲特别强,难以懂得别人的感受。
缺爱的孩子一般外表都会表现的很坚强,给人一种很阳光开心的假象,一个人的时候就会很压抑,对做什么提不起兴趣;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他会很无助地蜷缩在黑暗的一个角落,想起过去的种种不幸和生活中遭遇的种种不公平和压迫,然后头就像要炸了一样非常的痛苦,有过偏头症的人或许会理解这种痛苦,可他们的这种痛比偏头症还要痛,每次痛苦过后整个人就虚脱了浑身乏力,经过许多个黑夜以后,他们就会变得抑郁。
缺爱的孩子在谈恋爱的时候时常疑神疑鬼,怀疑另一半是不是背着他/她外面有人了,他们会向你反复试探,直到他/她完全相信你为止,但也因为这样,他们的恋人在他们的长期折磨刁难下逐渐受不了奔溃了,最终他们失去了他们最爱的人,虽然他们也不想那么疑神疑鬼的,但这不是他们所能控制自己的,这是来自灵魂深处寻求安全感的本能。遇到缺爱的孩子,你如果不爱请不要伤害她,如果喜欢上了请你多一点耐心和宽容,多给他/她一点安全感,或许对于你来说,她/他可能只是你的伴侣,但对于他/她来说,你就是她/他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依靠,希望遇到那个他/她,你对他/她的爱永远比昨天多一点,比明天多一点。
缺爱的孩子的性格多半是父母家人造成的。是由于父母长期经常打压自己的孩子,拿他/她做出气筒,然后这些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活着就是个错误,好像自己做什么都是错的,不管自己怎么做都不会讨人喜欢,逐渐变得自卑不自信,做什么都会觉得自己不行;所以生为人父母的你好,多听听你们孩子的心声,工作固然重要但是陪伴自己的孩子给自己的孩子关爱必不可少,不要让孩子成为那个用一生治愈童年的人,一生都处于痛苦之中,生若不爱何以生之,生之不教何以怪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强迫自己的孩子去做到,那你当年为什么自己做不到呢?加油!陌生人,给你的孩子多点关心多点爱吧!!!
孩子成长路上,在哪几个阶段,聪明的父母不会缺席?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父母陪伴对于完善孩子的品格有着十分重要意义。蜜拓蜜对你说,尤其是在孩子的幼年时期,假若父母缺阵得话,那么就会让孩子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长期性生活在一个缺爱的家庭氛围之中,毫无疑问会使孩子的身体健康遭受比较大的损害。总的说来,孩子成长的以下这三个阶段,是最需要父母的:
1、婴幼儿时期在婴幼儿时期,即孩子的0-3岁,他的智力、情商智商和性格等各个方面,都正处在飞速发展的时期。蜜拓蜜发觉,这个时期的宝宝,其实是最依靠父母时,毕竟在孩子的世界中,父母不但就是他们熟悉的人,也是他们最好的教育。假如在这个时候,父母可以多与孩子开展交流与沟通(就算孩子没法清晰地回复你),那样未来还在语言表达能力和性格塑造等多个方面,会有非常大的提高。
2、断奶期有些爸爸、宝妈妈为了能更有效地协助宝宝断奶后,都会选择积极降低和宝宝的相处时间,甚至将宝宝交到老人带。但是,蜜拓蜜提示这种行为不仅难以实现,而且也会给孩子造成伤害。由于强制地分离出来会使孩子的心灵造成焦虑情绪,当孩子的精神需求无法得到父母回应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孩子情绪崩溃,长此以往,孩子都会选择封闭自我,不会再亲密父母。
3、入园时期初入幼儿园里情况下,因为没熟悉环境,孩子会觉得十分地生疏及其焦虑情绪。假若在入园以前,父母并没有给孩子提前做好准备,而是以诱骗的形式,让孩子在短期内接纳与父母分离出来这一事实,那样孩子的心灵也会产生不安全感,感觉自己被父母抛下和出轨。与其说这般,蜜拓蜜对你说,父母比不上事前给孩子做好“防疫针”,并应允孩子,她会专车接送孩子念书和放学后,回到家时,都不会降低守候时长。如此一来,孩子就可以迅速地融入陌生环境。
小孩子闹情绪处理方法?
1、父母应该进行劝导,安慰小孩子急躁的情绪,了解小孩子发脾气的原因,从根本解决问题,而不应该使用暴力、言语刺激等极端方式解决。
2、要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对正当的需求应尽量满足,不能满足时应耐心解释,帮助孩子提高自控能力。
3、父母应注意和孩子的情感交流,不能因大人的情绪变化,时而严厉,时而娇惯。使孩子因无所适从而爱发脾气。
4、接受孩子发脾气,我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气是可以的,哭是可以的,沮丧是可以被理解的,这些都是人该有的情绪。
5、引导孩子分析原因,引导孩子分析情绪,将发脾气的理由说出来的过程,就是帮助孩子进一步强化理智脑的使用。在分析问题的过程当中,孩子冷静的说出事情的原因、如何开始的,自己当时的行为和想法,造成的后果是什么。也是帮助孩子认识自己、锻炼思维逻辑和共情的方式。
6、引导孩子反思行为。引导孩子反思,孩子发泄情绪的行为是否能够真正解决问题。发泄情绪只要不伤害别人,不伤害自己,不破坏物品,都是可以接受的。
小孩子闹情绪的原因:
一、性格急躁
每个宝宝都有着与生俱来的独特气质。比如胆汁质的孩子,多表现出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易于冲动的个性。
这类幼儿就像一颗不定时炸弹,轻微的刺激就能导致其情绪爆发,尤其是自身要求得不到满足时,情绪反应非常强烈,比如摔东西、大哭大闹等。
二、家庭环境的影响
而家庭是孩子成长接触最多、时间最长的环境之一,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性格的发展。如果,家庭中的情绪氛围充满了急躁、吼叫,那么孩子也会缺乏耐心和情绪自控力。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据2000年五普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是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二是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堪忧。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三是疏于照顾,人身安全不容忽视。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
所谓情感交叉综合症也叫情感交叉擦腿综合征,,国外称为Masturbation这是一种异常的心理行为,儿童通过擦腿引起兴奋的一种行为障碍发病时间一般为1~5岁,以1~3岁为多见,女孩多于男孩 专家建议: 如果是因为会阴部湿疹,蛲虫,尿布潮湿或裤子太紧等刺激引发的摩擦行为,这是由于躯体疾病引发,躯体疾病消失时,这种行为也会消失这种情况,则需要使用药物治疗,医学上多用多巴胺阻滞剂如氟哌啶嗪,安坦等药物治疗同时,应注意儿童的会阴清洁,除每日清洗外,婴幼儿白天玩耍时也应使用尿布或纸尿裤,尽早穿封档裤保护会阴皮肤,避免感染 如果排除了会阴部湿疹,蛲虫,尿布潮湿或裤子太紧的因素,以及癫痫病的可能性,则这些摩擦行为可认为是一种不良的心理行为障碍则要采用心理学的方法进行干预 (l)父母要冷静对待,不要紧张,和蔼地进行劝解,要做到尽量予以淡化,不要呵斥,怒骂,要不予过度关注,否则反而会强化这种行为,令其固定下来,导致这个问题带到青春期,可能会形成摩擦癖,影响正常的性生活 (2)父母要多给儿童情感上的温暖,多跟孩子接触,避免让儿童处于孤独,无聊的状态,培养儿童的广泛兴趣,多引导进行户外活动,培养对外界的兴趣转移注意力 (3)临睡前,给儿童讲个故事,或做个小游戏,直到令其困乏入睡醒后也要立刻起床,避免在床上逗留太久 当发现儿童有摩擦动作时,父母先不要着急,应尽快带孩子就医,及时治疗相关疾病,如果是心理因素引起,则应进行心理治疗尽快明确诊断,对症下药
都知道孩子的情绪是多变的,可能前一秒钟脸上还挂着笑脸,下一秒钟就哭成了小花猫,有时还会伴随着撒泼打滚,无理取闹,让大人摸不着头脑。
他们的情绪控制力很差,会因为某件事情突然爆发,还易受到其他人的情绪影响。
在《爸爸回来了》中有一期,嗯哼坐在地上玩玩具,电子玩具车跑到了沙发底下,他用小手探了探,没有拿到,尝试了几次,他哇哇大哭,以此想要引起爸爸的注意,甜馨走过来抱抱他,试图安慰嗯哼,可是嗯哼的哭声并没有减弱。
甜馨不知所措,看到嗯哼哭的凶,自己反倒也跟着哭了起来。看,小孩的脸变得多快,前一秒开心,下一秒就可能大哭,他们也容易受到情绪感染,当他看到别人伤心,他也会表现出伤心,反之亦然。这就是孩子"情绪控制力"差的表现。
“情绪控制力”差的孩子,大都挥着这5种表现①情绪不稳定,爱哭、冲动、暴躁、喜欢摔东西、大叫
②情绪易失控,伴有破坏性行为,有暴力倾向,打人、自残
③任性,自我为中心,不听劝,顶嘴
④脾气大且频发,闹情绪,喜欢唱反调
⑤特别情绪化,意气用事,易受他人情绪感染
朋友家有这样一个川剧变脸宝宝——淘淘,今年6岁了。
平时的他很乖,很文静,喜欢一个人专心玩玩具,但是如果有一件事让他不开心,他就情绪失控,会把家里弄得鸡飞狗跳,摔东西,包括他最爱的玩具也不放过,撕书,自己的故事书,推板凳等等,妈妈劝他,跟他说好话他也不听。
"我不听,你们大人就爱唠叨",他就是这样的"混世魔王",朋友向我抱怨时脸上露出了生无可恋的表情:"这孩子怎么这样呢?谁都不敢惹,还不敢说,越说越来劲,可是经常这样闹,谁能吃的消啊?"
淘淘就是"情绪控制力"差的典型,他的情绪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左右,但因为年龄小,认知水平低,他们不能合理的发泄自己的情绪,最终也只能选择用直接的、暴力的行为发泄情绪。
父母要想培养孩子良好的情绪,阻止孩子"情绪爆发",那么就先要了解他们情绪爆发的原因。
孩子"情绪爆发"的背后原因心理学家认为,脆弱是孩子情绪爆发的主要特点,孩子的心理防线奔溃,没有了安全感,就会想办法保护自己,而保护自己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让自己看起来强大,他们把自己全部武装起来,对外宣称自己主权,哪怕因为一件小事,他也会觉得你是在挑战我,因而"情绪爆发"。
儿童在3岁之前心智发育尚未完善,他们不能理智的分析出何为积极情绪、消极情绪,他们只是情绪的搬运工,会把所有情绪写在脸上。
当他们开心时会大声的笑,拍手鼓掌;当他们难过时,会大哭、大喊以至于摔东西等,以此发泄他们的消极情绪。
孩子"情绪爆发"的原因,最主要还是受孩子所处的生长环境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
1、 家庭不和睦,父母之间总发生争吵
在孩子的整个童年期,尤其是幼儿期,他们对外界环境的敏感程度很高,如果孩子生长在一个经常争吵的家庭环境中,父母的消极情绪很容易传达给孩子。
父母吵架的态度以及行为会被孩子模仿,他们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不要再问孩子"你这顶嘴的毛病哪学的?""你这摔东西的毛病哪学的?""你这大声嚷嚷的毛病哪学的?",这不正是你们吵架时的行为表现吗?
2、 孩子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
孩子在婴儿时期就已经表现出了强烈的心理需求,比如宝宝在5个月左右的时候开始喜欢吸允自己的小手手和小脚,有些家长认为手和脚有很多的细菌,不允许宝宝有这样的行为,怕宝宝会生病,一般会强烈制止宝宝吸允小手和小脚的欲望,这样做对吗?
心理学家认为,宝宝吸允小手和小脚是他们正常的心理需求,而这种需求家长不应制止,而应满足孩子,一旦制止,孩子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缺乏安全感,给他们心理造成"需求饥饿"
父母对孩子关怀太少也会导致孩子产生"情感饥饿",孩子缺乏安全感,为了引起家长的关注、注意,他们会使自己"情绪爆发",以此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久而久之,孩子会养成坏习惯,很难改正。
"需求饥饿"和"情感饥饿"都是"情绪爆发"的直接导火线,父母应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情感需求!
3、 父母自身情绪难以控制
家庭环境中,父母也属于无法克制自己情绪的一类人,直接表现为家庭不和睦,通过争吵、摔东西等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孩子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被消极情绪感染,情绪暴躁,长大后就是父母的复印版。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父母的行为直接决定孩子未来的发展方向,家庭教育中父母要以身作则,树立好榜样形象!
孩子缺乏"情绪控制力的"消极影响1、 消极情绪难以发泄,郁郁寡欢
孩子消极情绪不能合理的发泄,会让孩子一直处于低气压的状态,会被不快乐的垃圾情绪包围,变得郁郁寡欢,长期下去,孩子情绪会变得极端,易爆易怒,严重的会有打人和自残等攻击行为。
2、内心孤僻,独来独往
情绪控制力差的孩子经常没有小伙伴愿意和他们玩,他们通常独自玩耍,因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也会缺失,他们会因为和其他孩子格格不入而被孤立,严重时会被欺凌。
3、严重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
根据我国食道癌普查资料显示,大部分患者患病前曾都伴有轻度或者重度的抑郁情绪。如果孩子的消极情绪长期占主导地位,会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现象,严重会导致孩子生病。
家长要及时关注孩子情绪问题,一旦发现孩子存在消极情绪,一定要积极引导孩子发泄不良情绪。切不能让孩子被消极情绪左右。
如何培养孩子"情绪控制力"著名心理学家约翰-蒂斯代尔提出了"交互性认知亚系统"理论这是一种以正念为基础的认知治疗理论。他认为正念体验是最为有意的心理状态。
怎样让孩子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优呢?父母怎样训练孩子的正念技能呢?
莱恩汉博士将正念技能训练又分为了两大块:"做什么""如何做"
1、做什么?
父母要教会孩子观察自己的情绪,了解其内心的感受。
引导孩子用语言或者文字的形式把自己的内心感受,正在体验的情绪客观的描写下来。
引导孩子直面自己的消极情绪,不要逃避,使自己全身心投入到情绪中寻求方式去合理发泄。
2、 如何做?
父母积极引导孩子一心一意的去做需要让孩子将注意力集中于情绪上的问题,不要被周围的其他事物所干扰。
孩子出现消极情绪,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去做一些可以放松心情的事情。和孩子一起去操场跑步,可以通过呐喊、深呼吸,将一天的垃圾情绪释放出来,也可以带着孩子去打篮球,在运动中、跳跃中释放自己的垃圾情绪,每一次拍打球都可以将不良情绪消除掉,家长不要影响孩子,待孩子将消极情绪完全释放出来。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据2000年五普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是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二是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堪忧。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三是疏于照顾,人身安全不容忽视。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
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就必须从法律、制度层面整体地加以考虑和解决。
婴儿闹情绪现象
婴儿一般指0—3周岁的宝宝,尽管业内划分方式很多,韩老师从家庭教育学角度做一个统筹的界定。婴儿闹情绪,常用啼哭来表达生理与心理需求,有经验的年轻父母能够迅速根据孩子哭的时机和现象来做出判断,从而及时安抚孩子,给予合理的满足,很快就平息了宝宝的哭闹现象。但很多时候,情况远不止这些,韩老师不妨给大家总结一下。
现象一:婴儿睡梦中尿了或者拉巴巴了,因感觉不适而哭闹。一般来说,照看宝宝的看护人都不缺乏这方面的经验,打开尿布就可以立刻及时处理,当换上干净的尿布后,宝宝很快就停止了哭闹。
现象二:宝宝饿了,如果不能及时吃到母乳、奶粉会哭闹。这种现象也非常容易做出判断,如果把宝宝抱在怀里,他会下意识找妈妈的乳房,或者你把奶瓶嘴伸向孩子嘴边,他马上就有吮吸的动作。
现象三:婴儿睡醒后找不到最熟悉的人而哭闹。宝宝有一种本能,也叫与生俱来的本能,就是能通过嗅觉牢牢记住妈妈、爸爸和一直看护他的人身上的味道。当嗅不到这种熟悉的味道后,会因为害怕而哭闹不止。
现象四:婴儿身体不适,如宝宝肠胃着凉会引发肚子不舒服,因感冒而带来各种症状的身体不适,有时因生病发烧打破了宝宝有规律的生活节奏导致宝宝身体极不舒服,有部分疫苗接种后,会产生高烧反应或者身体不适现象等。
现象五:宝宝从睡梦中醒来后,吃饱喝足,身体较舒适,但此时他需要爱抚,如果不能及时给予满足则会易诱发宝宝闹情绪现象。婴儿有一种皮肤饥渴症表现,只有让宝宝的肌肤与妈妈(或看护人)的身体有直接接触时,宝宝才会停止哭闹,很多年轻父母常忽视这点。
以上五种现象较为常见,如果你的宝宝总爱哭闹而你又找不到原因,请认真加以观察,或者向有经验的长辈,或者找育婴儿师咨询。
二、幼儿闹情绪现象
幼儿一般指3-6周岁的宝宝。在这个年龄段的宝宝生活环境较婴儿期有了明显的拓展,主要分三块区域:家、户外、幼儿园。由于环境不同,接触的人群不一样,诱发宝宝闹情绪的因素会趋于复杂。但是从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来看,也无非从这两部分可以查找根源。
现象一:幼儿个人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哭闹最为常见。从需求来看,有些是合理需求,有些则是不合理的需求,要具体去界定。如宝宝看动画片是合理需求,但如果一天频繁看的次数多了,就属于不合理需求;如宝宝吃糖果,如果偶尔吃一块是合理的,但如果不停地吃劝止或拒绝后哭闹就属于不合理需求。凡此种种,家长可以自己视情而定。
现象二:因幼儿行为时常与游戏心理相关联,有时在宝宝不会区别的情况下,做一些不适合游戏的活动被制止而哭闹。如宝宝吃饭时,会边吃边玩儿,你反复制止孩子不听,你一生气发火,宝宝很快就开始闹情绪。如宝宝在班里上课下地跑(秩序感还没有构建),老师制止后或者被批评后,宝宝开始哭闹。类似的现象有很多,家长可以自己多观察多总结。
现象三:因护玩具现象而与玩伴争抢或者大打出手。这种现象较为常见,有很多时候看护人处理不当,会导致宝宝大哭大闹。很多不明事理的看护人还会责罚宝宝,错误的做法会导致宝宝根本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反而会不断重复类似的现象发生。一些孩子进入儿童期后,不愿意进行分享活动,特别易自我,恰是在幼儿期对这是我的,那是他的,缺乏有效的教育和引导,最终导致孩子看到什么都会统统认为这是我的,有很强的占有欲。
现象四:因为睡眠缺乏规律,睡眠生物钟不能稳定建立,导致宝宝一天中总有几个时段情绪不稳定,易发火和闹情绪。这是很多幼儿最常见的闹情绪现象,究其原因,实际上是家长缺乏构建家庭生活作息时间规律的结果。家长都无力掌控好自己的作息时间,全家人在秩序管理方面如一盘散沙,很容易造成秩序的混乱,该休息睡觉的时候不能正常休息,时间久了家长竟不清楚孩子为什么爱哭闹有负面情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