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期盼着能拥有并使用更为人性化和智能化的计算机。在人机交互中,从人操作计算机,变为计算机辅助人;从人围着计算机转,变为计算机围着人转;计算机从认知型,变为直觉型。显然,为实现这些转变,人机交互中的计算机应具有情感能力。情感计算研究就是试图创建一种能感知、识别和理解人的情感,并能针对人的情感做出智能、灵敏、友好反应的计算系统。
情感被用来表示各种不同的内心体验(如情绪、心境和偏好),情绪被用来表示非常短暂但强烈的内心体验,而心境或状态则被用来描述强度低但持久的内心体验。情感是人与环境之间某种关系的维持或改变,当客观事物或情境与人的需要和愿望符合时会引起人积极肯定的情感,而不符合时则会引起人消极否定的情感。
情感具有三种成分:⑴主观体验,即个体对不同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⑵外部表现,即表情,在情感状态发生时身体各部分的动作量化形式。表情包括面部表情(面部肌肉变化所组成的模式)、姿态表情(身体其他部分的表情动作)和语调表情(言语的声调、节奏、速度等方面的变化);⑶生理唤醒,即情感产生的生理反应,是一种生理的激活水平,具有不同的反应模式。
概括而言,情感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情感是人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能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也是人际通信交流的重要手段。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我们可以把人的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和复杂情绪。基本情绪是先天的,具有独立的神经生理机制、内部体验和外部表现,以及不同的适应功能。人有五种基本情绪,它们分别是当前目标取得进展时的快乐,自我保护的目标受到威胁时的焦虑,当前目标不能实现时的悲伤,当前目标受挫或遭遇阻碍时的愤怒,以及与味觉(味道)目标相违背的厌恶。而复杂情绪则是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
情感测量包括对情感维度、表情和生理指标三种成分的测量。例如,我们要确定一个人的焦虑水平,可以使用问卷测量其主观感受,通过记录和分析面部肌肉活动测量其面部表情,并用血压计测量血压,对血液样本进行化验,检测血液中肾上腺素水平等。
确定情感维度对情感测量有重要意义,因为只有确定了情感维度,才能对情感体验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估。情感维度具有两极性,例如,情感的激动性可分为激动和平静两极,激动指的是一种强烈的、外显的情感状态,而平静指的是一种平稳安静的情感状态。心理学的情感维度理论认为,几个维度组成的空间包括了人类所有的情感。但是,情感究竟是二维,三维,还是四维,研究者们并未达成共识。情感的二维理论认为,情感有两个重要维度:⑴愉悦度(也有人提出用趋近-逃避来代替愉悦度);⑵激活度,即与情感状态相联系的机体能量的程度。研究发现,惊反射可用做测量愉悦度的生理指标,而皮肤电反应可用做测量唤醒度的生理指标。
在人机交互研究中已使用过很多种生理指标,例如,皮质醇水平、心率、血压、呼吸、皮肤电活动、掌汗、瞳孔直径、事件相关电位、脑电EEG等。生理指标的记录需要特定的设备和技术,在进行测量时,研究者有时很难分离各种混淆因素对所记录的生理指标的影响。情感计算研究的内容包括三维空间中动态情感信息的实时获取与建模,基于多模态和动态时序特征的情感识别与理解,及其信息融合的理论与方法,情感的自动生成理论及面向多模态的情感表达,以及基于生理和行为特征的大规模动态情感数据资源库的建立等。
欧洲和美国的各大信息技术实验室正加紧进行情感计算系统的研究。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飞利浦公司等通过实施“环境智能”、“环境识别”、“智能家庭”等科研项目来开辟这一领域。例如,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情感计算小组研制的情感计算系统,通过记录人面部表情的摄像机和连接在人身体上的生物传感器来收集数据,然后由一个“情感助理”来调节程序以识别人的情感。如果你对电视讲座的一段内容表现出困惑,情感助理会重放该片段或者给予解释。麻省理工学院“氧工程”的研究人员和比利时IMEC的一个工作小组认为,开发出一种整合各种应用技术的“瑞士军刀”可能是提供移动情感计算服务的关键。而目前国内的情感计算研究重点在于,通过各种传感器获取由人的情感所引起的生理及行为特征信号,建立“情感模型”,从而创建个人情感计算系统。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脸部表情处理、情感计算建模方法、情感语音处理、姿态处理、情感分析、自然人机界面、情感机器人等。
情境化是人机交互研究中的新热点。自然和谐的智能化的人机界面的沟通能力特征包括:⑴自然沟通:能看,能听,能说,能触摸;⑵主动沟通:有预期,会提问,并及时调整;⑶有效沟通:对情境的变化敏感,理解用户的情绪和意图,对不同用户、不同环境、不同任务给予不同反馈和支持。而实现这些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心理科学和认知科学对人的智能和情感研究所取得的新进展。我们需要知道人是如何感知环境的,人会产生什么样的情感和意图,人如何做出恰当的反应,从而帮助计算机正确感知环境,理解用户的情感和意图,并做出合适反应。因此,人机界面的“智能”不仅应有高的认知智力,也应有高的情绪智力,从而有效地解决人机交互中的情境感知问题、情感与意图的产生与理解问题,以及反应应对问题。
显然,情感交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受时间、地点、环境、人物对象和经历的影响,而且有表情、语言、动作或身体的接触。在人机交互中,计算机需要捕捉关键信息,觉察人的情感变化,形成预期,进行调整,并做出反应。例如,通过对不同类型的用户建模(例如,操作方式、表情特点、态度喜好、认知风格、知识背景等),以识别用户的情感状态,利用有效的线索选择合适的用户模型(例如,根据可能的用户模型主动提供相应有效信息的预期),并以适合当前类型用户的方式呈现信息(例如,呈现方式、操作方式、与知识背景有关的决策支持等);在对当前的操作做出即时反馈的同时,还要对情感变化背后的意图形成新的预期,并激活相应的数据库,及时主动地提供用户需要的新信息。
情感计算是一个高度综合化的技术领域。通过计算科学与心理科学、认知科学的结合,研究人与人交互、人与计算机交互过程中的情感特点,设计具有情感反馈的人机交互环境,将有可能实现人与计算机的情感交互。迄今为止,有关研究已在人脸表情、姿态分析、语音的情感识别和表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目前情感计算研究面临的挑战仍是多方面的:⑴情感信息的获取与建模,例如,细致和准确的情感信息获取、描述及参数化建模,海量的情感数据资源库,多特征融合的情感计算理论模型;⑵情感识别与理解,例如,多模态的情感识别和理解;⑶情感表达,例如,多模态的情感表达(图像、语音、生理特征等),自然场景对生理和行为特征的影响;⑷自然和谐的人性化和智能化的人机交互的实现,例如,情感计算系统需要将大量广泛分布的数据整合,然后再以个性化的方式呈现给每个用户。
情感计算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计算机通过对人类的情感进行获取、分类、识别和响应,进而帮助使用者获得高效而又亲切的感觉,并有效减轻人们使用电脑的挫败感,甚至帮助人们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世界。计算机的情感化设计能帮助我们增加使用设备的安全性,使经验人性化,使计算机作为媒介进行学习的功能达到最佳化。在信息检索中,通过情感分析的概念解析功能,可以提高智能信息检索的精度和效率。
展望现代科技的潜力,我们预期在未来的世界中将可能会充满运作良好、操作容易、甚至具有情感特点的计算机。
思考情感维度指的是行动方式。(错误)
情感维度是一个名词。情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比较直接的体现、心理上的痛苦与欢乐、焦虑与舒适总是通闹山孝过情感折射出来,而长期的某一种情感的弥漫和笼罩同样会影响人的心理状态。
由于人格内部的分裂,和人与现实的疏离通常会造成液稿人们在情感方面的困难和障碍有关的“当事人”对人、对已、对生活往往不能够形成完善的“格式塔”,总是把痛苦和焦虑等消极情感从意识层面中除掉,有时甚至还否认自己感到不可理解与接受的情感和性唯和格特征。
情感第一个维度,情感的种类。包括低级情感和高级情感。低级情感反应又叫做内指向性情感反应,高级情感反应又叫做外指向性情感反应。情感种类减少,甚至没有。
情感第二个维度,情感的转换。不同情感之间在适宜条件下可以一定的速度互相转换。慢了,情感粘滞;快了,情感不稳定。
情感第三个维度,情感的唤起。这里要先假设一下个体的情感反应过程:外界信息作用于个体,个体发生内指向性的情感反应,也就是低级情感,如喜怒哀乐。
然后个体还可以产生外指向性情感反应,也就是高级情感,如关心体贴他人。病理情况下,情感的激起有障碍。通常先损伤的都是高级情感。临床应用当中,一般是多见在第三个维度的高级情感的唤起。这往往是敏感性的体现。
一、情感建模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机交互方式越来越向着人类自然交互方向发展,但传统的人机交互方式是机械化的,难以满足现在的需求。情感计算技术的引入,可以让机器像人一样的观察、理解和表达各种情感特征,就能在互动中与人发生情感上的交流,从而使得人与机器交流得更加自然、亲切和生动,让人产生依赖感,故情感计算及其在人机交互中的应用将是人工智能领域里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情感建模则是情感计算的重要过程,是情感识别、情感表达和人机情感交互的关键,其意义就在于通过建立情感状态的数学模型,能够更直观地描述和理解情感的内涵。
对于情感模型而言,由于其对情感描述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维度情感模型、离散情感模型和其他的情感模型,但在目前的情感建模研究中,维度情感模型的应用更加广泛。
二、维度情感模型
维度空间论认为人类所有情感分布在由若干个维度组成的某一空间中,不同的情感根据不同维度的属性分布在空间中不同的位置,且不同情感状态彼此间的相似程度和差异可以根据它们在空间中的距离来显示。在维度情感中,不同情感之间不是独立的,而是连续的,可以实现逐渐、平稳的转变。
21、一维情感模型
该模型用一根实数轴来量化情感,认为人类情感除了其独特分类不同外,都可以沿情感的快乐维度排列,其正半轴表示快乐,负半轴表示不快乐,并且可以通过该轴的位置可以判断情感的快乐和不快乐程度。
当人受到消极情感的刺激时,情感会向负轴方向移动,当刺激终止时,消极情感减弱并向原点靠近。当受积极情感的刺激时,情感状态向正半轴移动,并随着刺激的减弱逐渐向原点靠近。
情感的快乐维度是个体情感的共有属性,许多不同的情感会借此相互制约,这还可以为个体情感的自我调节提供依据,但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由多个因素决定的,也因此产生后来的多维情感空间。
22、二维情感模型
该模型从极性和强度两个维度区分情感,极性是指情感具有正情感和负情感之分,强度是指情感具有强烈程度和微弱程度的区别。这种情感描述比较符合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基本看法,目前使用最多的是VA二维情感模型,该模型将情感划分为两个维度,价效维度和唤醒维度,如下图所示:
价效维度的负半轴表示消极情感,正半轴表示积极情感。唤醒维度的负半轴表示平缓的情感,正半轴表示强烈的情感。例如,在这个二维情感模型中,高兴位于第一象限,惊恐位于第二象限,厌烦位于第三象限,轻松位于第四象限。每个人的情感状态就可以根据价效维度和唤醒维度上的取值组合得到表征
23、三维情感模型
在三维情感模型中,除了考虑情感的极性和强度外,还有其他因素考虑到情感描述中。PAD三维情感模型是当前认可度比较高的一种三维情感模型,该模型定义情感具有愉悦度、唤醒度、和优势度三个维度,其中P代表愉悦度,表示个体情感状态的正负特性;A代表唤醒度,表示个体的神经生理激活水平;D代表优势度,表示个体对情景和他人的控制状态。
另外,还有APA三维情感空间模型,该模型采用亲和力、愉悦度和活力度三种情感属性,能够描述绝大多是情感。
24、其他多维情感模型
除了以上三种情感模型外,还有更复杂的情感模型。心理学家Izard的思维理论认为情绪有愉悦度、紧张度、激动度和确实度4个维度。愉悦度代表情感体验的主观享乐程度,紧张度和激动度代表人体神经活动的生理水平,确信度代表个体感受情感的程度。
心理学家Krech认为情感的强度是指情感具有由弱到强的变化范围,同时还以紧张水平、复杂度、快乐度3个指标来进行量化。紧张水平是指对要发生的事情的事先冲动,复杂度是对复杂情感的量化,快乐度是表示情感所处的愉快和不愉快的程度,故可以从这四个维度来判断人的情感。
另外,心理学家Frijda提出了情感具有愉快、激活、兴趣、社会评价、惊奇和复杂共6个维度的观点,但高维情感空间的应用存在较大难度,因此在实际中很少使用。
维度情感模型是用人类情感体验的欧氏距离空间描述,其主要思想是人类的所有情感都涵盖于情感模型中,且情感模型不同维度上的不同取值组合可以表示一种特定的情感状态。虽然维度情感模型是连续体,基本情感可以通过一定方法映射到情感模型上,但对于基本情感并没有严格的边界,即基本情感之间可以逐渐、平稳转化。维度情感模型的发展为人类的情感识别、情感合成和调节提供了模型基础。
三、离散情感模型
离散情感模型是把情感状态描述为离散的形式,即基本情感类别,如喜、怒、哀、乐等。 较为著名的是由心理学家Ekman提出的六大基本情感类别:愤怒、厌恶、恐惧、高兴、悲伤、惊讶,其在情感计算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Plutchik从强度、相似性和两极性三方面进行情绪划分,对出8种基本情绪:狂喜、警惕、悲痛、惊奇、狂怒、恐惧、接受、憎恨。还有其他的一些心理学家提出了对基本情绪的不同分类。
离散情感模型较为简洁明了,方面理解,但只能描述有限种类的情感状态,而维度情感模型弥补了离散情感模型的缺点,能够直观地反映情感状态的变化过程。
四、其他情感模型
除了较常用的维度情感模型和离散情感模型外,一些心理学家还提出了其他基于不同思想的情感模型,如基于认知的情感模型、基于情感能量的概率情感模型、基于事件相关的情感模型等,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描述人类的情感,使情感的数学描述更加丰富。
41、OCC情感模型
该模型是针对情感研究而提出的最完整的情感模型之一,它将22种基本情感根据其起因分为三类:事件的结果、仿生代理的动作和对于对象的观感,并对这三类定义了情感的层次关系,可以描述特定情感的产生条件和后续发展。OCC模型给出了各类情感产生的认知评价方式。同时,该模型根据假设的正负极性和个人对刺激事件反应是否高兴、满意和喜欢的评价倾向构成情感反应。
在模型中,最常产生的是恐惧、愤怒、高兴和悲伤这4种情绪。尽管OCC模型传递函数并不是很明确,但从广义上看,其具有较强的可推理性,易于计算机实现,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人机交互系统中。
42、隐马尔可夫模型情感模型
该模型有三种情感状态,分别是感兴趣、高兴、悲伤,并且可根据需要扩展到多种情感状态。在模型中,情感状态是通过观测到如情绪响应上升时间、峰值间隔的频率变化范围等情感特征得到的,并通过转移概率来描述情感状态之间的相互转移,从而输出一种最可能的情感状态。
该模型适合表现由不同情感组成的混合情感,如忧伤可以由爱和悲伤组成。另外,还适合表现由若干单一的情感状态基于时间的不断交替出现而成的混合情感,如爱恨交织的情感状态就可能是爱恨两种之间循环。该模型的不足之处在于,对于相同的刺激,其感知结果是确定的。
43、分布式情感模型
该模型是针对外界刺激建立起来的一种分布式情感模型,整个分布式系统是将特定的外界情感事件转换成与之相对应的情感状态,过程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1、由事件评估器评价事件的情感意义,针对每一类相关事件,分别定义一个事件评估器,当事件发生时,先确定事件的类型和信息,然后选择相关事件评估器进行情感评估,并产生量化结果情感脉冲向量EIV。
2、对EIV归一化得到NEIV,通过情感状态估计器ESC计算出新的情感状态。事件评估器、EIV、NEIV及ESC均采用神经网络实现。
附:学习书目
《情感计算与情感机器人系统》吴敏 刘振焘 陈略峰
问题一:教学中情感目标是什么? 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学习成功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到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
如
认知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理解关键性词语的意思,如“信息、信息高速路、便捷、网上购物、拍卖、五州四海、电子邮件、羡慕”等词。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文章的要点,初步认识网络的用处。
3、继续增强学生将网络成为自己学习伙伴的意识。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增长学生的见识,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能力目标:
1、能自学或是与同伴一起合作学习,提高自己网上合作能力。
2、能利用网络资源,查看、收集、了解信息高速路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带来了什么?进行交流。
3、能用留言板进行网上交流与学习。
问题二:心理学中什么是情感目标 中学教学所要预期达到的目标主要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方面,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过多地注重知识的单方面传授,而忽视了对于学生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培养。在本世纪初教育部颁布了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然而很多一线教师在对新课标的理解和实践中,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还不够重视,本文主要对新课标中情感目标的实现进行了探究, 旨在促进新课标的顺利实施。
一、中学教学情感目标的内涵
在新的中学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再是知识与能力的陪衬、附属,而是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这既体现了中学教学认知与情意的统一,也凸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中学教学中的作用。情感目标主要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要素,在新的课程理念下, 它们被赋予了十分丰富的内涵。新课程目标中的“情感”不仅指学习的热情和学习兴趣, 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情感学习与形成或改变态度、提高鉴赏能力、更新价值观念、培养高尚情操等密切相关。
新课标中的“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 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态度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能有乐观、积极进取、敢于求实创新的人生观, 热爱生活、学习、工作, 热爱自然、社会, 对社会有责任感、义务感, 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等。态度教育对学生有终身的价值, 它有利于人的潜能释放、创造奇迹、实现自我, 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新课程目标中的“价值观”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 以及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 强调让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共同构成了个体的人格素质。
二、中学教学情感目标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要求教育培养的学生是全面发展的人, 除了能处理在科技社会中取得成功所必需的文字、观念、数学等相关的知识能力外, 还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具备勇于创新、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 有对文学精粹的渴求心, 能愉快地聆听优美的音乐等。所以, 情感目标在教育中显示出了重要的地位。通过情感教育, 要调节和协调人的情绪, 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 达到塑造理想人格、培养社会所需合格人才的目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中学教学情感目标的实现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情感目标的实现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那么如何才能够在中学教学中正确体现其情感目标呢?以下谈谈我个人的观点。
1、要转变传统的教师权威观念。传统教育中, 教师权威的绝对化、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冷漠化, 阻碍了情感的生成, 在教师的权威下, 学生不能自主、自由地表达。若教师的权威建立在与学生民主、平等的关系和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尊严的基础上, 学生就能成为自己思想、情感、意志的主宰, 就能感知自身对他人的意义, 结合自身经验体验智者、仁者的思想情感, 借助文本完成审美体验, 唤醒人性的真善美, 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就会自然生成。
2、要合理设计教学的情感性。在教学设计中要有情感目标的设计环节,教师在备课教案中要体现出情感目标的设计。但这种目标大多是知识目标的附带物,因此要求教师要认真领会教材内容,从中找到能体现情感目标的内容。
3、教师要具有关怀学生的意识。在以言语为主要中介的师生交往中,学生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 在很大程度>>
问题三:教学的情感目标怎么写 目前的教学目标都应该是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制定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学习的知识内容及学习的程度; 过程与方法目标,制定本节课的学习能使学生哪些能力得到提升,哪些能力得到掌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制定本节课学习内容对学生意志、品质的锻炼与培养。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课程目标;二是课堂教学目标;三是教育成才目标。这也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教学科目(学科)是教学内容的基本门类。 课程是指各个教学科目与课外活动的综合。 所谓课程目标,实际上就是在教育部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里,要求每个参与基础教育教学工作者,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认真关注的内容。 如:信息技术学科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对课程目标的描述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普通高中14个学科的课程目标大都是指如下的三个方面: ①知识与技能。②过程与方法。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意:这绝不是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 教案 教案是课堂教学思路的提纲性方案。 什么叫做有教案?什么叫做没有教案? 一个确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拿到一节课的题目时,在头脑中立即就形成了一个教学思路方案,即使当时没有能够写出来,那也是叫做有教案! 一个徒有虚名的教师,甚至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教师,即使利用很长的时间,拼凑出了一个五花八门的二、三十页的教案,或者是什么教学设计,但是心里就没有一个完整的、正确的教学思路方案,这也叫做没有教案! 教案是常规教学中所设计使用的,是写出来的教学思路方案。不是上课时,老师自己看的,更不是给学生看的!也不是用来进行教学交流的。撰写出来的教案,主要是给教学领导检查看的。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就是一个更加详细的、加强版的教案而已。 教学设计实际上就是在教案的基础上,添加了“指导思想、学情分析”等栏目。其中,有的一些项目等的内容,在教案中是不用写出来的。 如:学情分析。自己的学生,自己应该很清楚。可以不用每个教案都写一遍。写出来就是一个词――嗦。 教学设计通常是在区级研究课、教学交流展示时用的。将任课教师平时在教案中,不用写出来的项目写出来。 如:“指导思想、学情分析”等。为的是给不了解您的思路的听课老师、专家、领导们看的。因为他们不会像孙悟空钻到铁扇公主肚子里那样,钻到您的脑子里去,了解您的想法。 课堂教学目标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的互动目标。 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目标有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分解、细化了的一小部分。当完成和落实了每一个课堂小教学目标的同时,课程需要关注的大目标也就实现了。 课堂教学目标在45分钟之内,是可以达到的。不是理想目标那样的遥远,可望不可及。 平时人们常说的教学目标,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实际上指的就是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常常被人们简化为:“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的主要内容,就是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双基”。那就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后来,又勉强地加上了一个学科情感。这就是如今在教案、教学设计的>>
问题四:心理学中什么是情感目标 心理学原理出发,并在我国大量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尝试构建较为符合我国教学实际情况的三维度四层次的课堂教学情感 目标分类框架,以冀为进一步编制有关的课堂教学的情感。
问题五:学习数学的情感目标是什么? 情感与态度目标是数学课程目标体系中的一个子目标,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等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总目标,就作用而言,情感目标是其它目标的动力保障,它包括了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信心、意志、态度、价值观、习惯在内的心理品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等重要作用。
问题六:认知目标 情感目标 动作技能目标 是什么意思 目标重要 速度比起来就排次要 虽然慢 只要有目标 有决心 迟早会实现!。
问题七:语法课情感目标怎么写 有点像五项管理中的生活目标。 就写上你要与某人在某时段进行某事,说到做到。 如果还没对象,那就写在多长时间内找到对象,怎么找? 然后将目标分解成细小的部分,通过朋友介绍~通过同事牵线~通过父母关系~等等。 之后往下继续分解,直到分解到你最近的情况。
爱情和婚姻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但它们又在某些方面相互联系。爱情指的是两个人在互动中彼此产生的一种情感,而婚姻则是一种法律和社会制度,是指两个人在法律上和社会上承认并保障彼此关系的一种合法形式。下面将分别从几个维度,分析爱情和婚姻的区别。
一、情感维度爱情是一种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两个人之间感情的基础。爱情时刻充满了激情,浪漫,和渴望,通常会出现在两个人初次相遇时。情人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往往是非常直接,由于缺乏婚姻的约束和责任,两个人可以无拘无束地享受彼此的爱情。
而婚姻则是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一种制度,是社会和法律对家庭和伴侣关系的认可和规范。与爱情不同的是,婚姻是一种包含法律约束和道义义务的合法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双方需要承担起婚姻关系的责任和义务,例如,经济负担,家庭责任,互相支持等。
二、时间维度爱情通常是一种短期的、浪漫的过程,可能是你生命中最美好的时间,但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淡。爱情需要不断的维护和发展,否则它会逐渐消失。爱情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化,关系中出现的问题也会逐渐变化,例如,将爱情维持到婚姻中,需要对方的忠诚和责任感,经济和生活的稳定等。
婚姻则是一种长期的承诺,需要两个人长期的合作和奉献。婚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持续的努力和投入,因为婚姻是建立在爱情之上的、需要两个人长期合作的关系。婚姻中受到的压力和问题也与爱情不同,例如,经济问题,家庭责任,家庭角色的转换等。
三、责任维度爱情是一种自由的情感交流,双方可以随时选择离开。在爱情中,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没有任何约束和责任。这种自由度在婚姻中是不存在的,因为婚姻建立在双方长期的承诺基础之上,双方需要为家庭和家人承担责任和义务。
婚姻是一种义务和责任的关系。双方在婚姻中需要承担起照顾家庭和子女的责任,经济和生活的负担,即使人手不够或者经济条件不好,两个人也要努力照顾家庭和孩子。在婚姻中,双方需要互相支持和理解,承担对方的责任和重担。
四、社会维度爱情是一种私人的情感交流,它不需要得到社会的承认或认可。但婚姻则是一种社会认可的合法关系。当你结婚时,你需要完成所有的法律手续以正式建立夫妻关系,并在社会上被认可为一对合法的伴侣。在婚姻中,双方需要承担起家庭和子女的责任,甚至对社会产生影响,例如,家庭和子女的教育和成长。
结语爱情和婚姻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它们有自己的特点和区别。爱情是两个人之间情感的基础,是短期的、浪漫的和自由的。而婚姻则是长期的、承诺的、责任的和合法的。在人生中,两者都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互为补充,因此,建立良好的婚姻关系,需要有基于爱情的坚定基础,两者相互促进,才能让人生更丰富。
三个维度见下面:
知识与技能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我们之所以把握不住这个度,是因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纠结,爱过头了,怕变成溺爱,宠坏孩子,严厉一点吧,又怕孩子反叛。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的教养方式究竟要怎么把控呢?我的观点是对孩子的情感态度和要求控制程度这两个维度来平衡。
情感维度用积极、肯定、耐心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情绪、情感、行为,什么意思呢?就是父母对孩子要充分的接纳,从情绪到生活再到行为,不管孩子是个什么情况,我们都给与支持和理解,也就是经常说的无条件的爱。
控制维度爱虽然是无条件的,但是爱是有边界的,什么意思?就是父母爱孩子这件事不变,但是需要对孩子的行为、处事有一定的约束,最佳的方案就是,用较高的标准和要求,帮助孩子努力达到,在过程中激励他们,鼓励他们,欣赏他们。
孩子正确的方面多鼓励,不要压制孩子的天性,允许孩子耍娇,但发现不对的地方坚决制止并讲明道理,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小孩子的正义感,养成教育从小抓起。
这两种组合方式在心理学中有一个专有名词,叫作“权威型教养方式”,是英文直译过来,听起来好像很奇怪,但是组合方式确实是这样的,你也可以把它理解为“温柔而有边界”。那么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独立性强,自尊感和自信心都很好,长大后善于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对人也比较友好,善于跟人相处。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第一,他们可以感受到爱,第二,他们在父母的支持和帮助下,愿意去探索和挑战,不会担心犯错,即便犯错,孩子知道父母是接纳他的了。
小学科学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
1、科学观念。
科学观念是在理解科学概念、规律、原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科学观念作为一种素养,既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领域的一些具体观念,如对物质、能量、结构、功能、变化的认识;也包括对科学、技术与工程本质的认识,如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还包括科学观念在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树立科学观念,可以克服认识方面的主观盲目性,使人们在正确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严格按规律办事,以减少挫折和失误,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
2、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是从科学的视角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并运用思维方法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建构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模型建构能力体现在:以经验事实为基础建构模型进行抽象与概括;运用模型分析、解释现象和数据,描述系统的结构、关系和过程。
推理论证能力体现在:基于证据与逻辑,运用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等思维方法,建立证据与解释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合理见解。创新思维能力体现在:善于从不同角度分析和思考问题,能提出新颖而有价值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探究实践。
探究实践是在了解和探索自然、获得科学知识、解决科学问题,以及技术与工程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科学探究能力体现在: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针对科学问题进行合理的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并搜集证据,分析证据并得出结论;对结果进行解释与评估,并准确表达观点、反思探究过程与结果。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体现在: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有创意的方案,并根据科学原理或限制条件进行筛选;利用工具和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并根据实际效果进行修改;能用自制的简单装置或实物模型验证或展示某些原理、现象或设想。自主学习能力体现在:自主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策略、监控学习过程、反思学习过程与结果。
4、态度责任。
态度责任是在认识科学本质及规律,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对科学和技术应有的正确态度与社会责任,包括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两个方面。科学态度体现在: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不迷信权威,敢于大胆质疑,追求创新;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善于合作,乐于分享。
社会责任体现在:珍爱生命,践行科学的生活方式;对与科学技术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遵守科学技术应用中的公共规范、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与国家利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