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文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式,语言精美、对仗工整,表达感情深沉、真挚。《项脊轩志》中,作者在回忆童年生活的同时,不时流露出一种淡的哀伤;《陋室铭》中,虽然没有直接表现哀伤,但通过描绘山村的幽静景色,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孤寂和对高洁品格的追求。两篇文章所表达的感情基调都是低沉的,但《陋室铭》在感情的抒发上,却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哀而不伤”
解析: 可喜:一是项脊轩焕然一新的面貌。项脊轩原是一间又旧、又漏、又暗的小屋,经过一番修整,成为一间雅致书房。着墨不多,却清晰勾勒出书房概貌。二是项脊轩中的幽静气氛。用“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寥寥数笔就把幽静的气氛衬托出来,“三五之夜”数句写月光将树影照在墙上,树影又随风摇曳,富有诗意和文采。可悲:一是叔父、伯父分家,大家庭分崩离析,零落衰败。二是乳母的深情回忆和指点,引发了对亡母的怀念。三是祖母生前对自己的爱抚、教诲和期望,历历在目。四是婚后生活的回忆,睹物思人悼念亡妻。 作者主要运用两种方法来抒情。首先,以项脊轩为线索,使多方面的材料辐辏于中心,通过“物”、“景”、“事”,抒发作者或可喜或可悲的感情;其次,用“细节”和白描的方法,抒发对项脊轩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抒发了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
第四、五段
是补写,通过补叙,表达对亡妻的怀念之情。这一部分意在写悲,却先极力叙写当年两人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以“喜”衬“悲”,衬托今日丧妻的悲哀。最后,托物抒情,借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寄托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
最后一句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借物抒情,表现了作者对妻子深深的怀念之情,也表明了作者在项脊轩年日之久。
一、可喜之事:轩中读书、偃仰啸歌、 夫妻恩爱、情深意厚。
二、可悲之事:家庭解体混乱衰败;老妪忆母,触景伤怀;祖母持笏,望孙成龙,却功名不就未实现祖母所望;祖母已逝, 爱妻早逝,室坏不修; 亡妻所植枇杷已亭亭如盖,自己仍然孤苦无依。
一、《项脊轩志》简介:
《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 归有光的作品。归有光的远祖曾居住在江苏太仓的项脊泾。作者把小屋命名为项脊轩,有纪念意义。“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借记物、事来表达作者的感情。撷取日常琐事,通过细节描写,来抒情言志。
二、作品赏析:
作者善于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描写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反映归家家庭的败落。归家原本庭院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自从“诸父 异爨”后,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四分五裂之状)。先用篱笆相隔,后来更用一堵堵墙壁阻断往来(“始为篱,已为墙”)。尤其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寥寥几笔,将一个封建大家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作者简介:
归有光,明代散文家、文学家、古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 川,自号项脊生,是“ 唐宋八大家”与清代“ 桐城派”之间的桥梁,与 王慎中、 唐顺之、 茅坤并称为“ 唐宋派”。其文被称作“明文第一”,有“今之 欧阳修”的赞誉,世称“震川先生”。归有光以散文创作为主,其散文继承欧阳修、 曾巩的文风,文风朴实自然,浑然天成,无故意雕凿痕,感情真挚,选材上多着眼于家庭琐事,以此表达母子,夫妻,兄弟等之间的深情,文笔清淡朴素,自然亲切,感情真挚深沉,细节生动传情。
项脊轩志是表达了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思念。 陋室铭是讲述了一个人持有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 不乏机警 面对人生坎坷却始终持开朗的态度 安贫乐道 高洁傲岸 而且在人生失意的旅途中 表现出豁达
修缮后的小屋有何特色作者的情怀怎样 学生讨论后,明确:修缮后小屋具有三个特点: 明亮——“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幽雅——“借书满架”“桂影斑驳”
安静——“万籁有声”“庭阶寂寂”
作者陶醉于“借书满架,偃仰啸歌”的读书生活;陶醉于“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的寂寂庭阶;陶醉于“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的清幽月景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和小屋的客观环境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可喜”的情感
以项脊轩的前后变化为线索,写出一系列家庭琐事,表现了作者对家道衰落的惋惜心情和对死去的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切怀念,也表现了作者年青时刻苦读书、怡然自得的乐趣。
作者借一轩以记三代之遗迹,睹物怀人,悼亡念存,叙事娓娓而谈,用笔清淡简洁,表达了深厚的感情。
作品节选如下: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译文如下:
庭院里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她亲手种的,现在已经长得挺拔高大,枝繁叶茂像伞一样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项脊轩志》分两次写成。前四段写于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年),当时归有光18岁,他通过所居项脊轩的变化和几件小事的描述,表达了对家人的怀念之情。在经历了结婚、妻死、不遇等人生变故后,作者于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年),又为这篇散文增添了补记。
作者简介
归有光(1506—1571年),明代散文家、文学家、古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归有光,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自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人,后徙居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
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与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著有《震川先生集》。
——项脊轩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