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程标准》如何评价一堂初中化学课

《化学课程标准》如何评价一堂初中化学课,第1张

一、教学理念的变化 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过分强调知识的重要性、理论性,忽视学生的实际兴趣,淡化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创造性和终身学习的一贯性。新程标倡导以学生为本位,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角色 , 尊重学生 , 和学生一起去感受、认识、探索、分析、概括,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发自内心的爱学生,学生只有真正感受到了教师的尊重和爱,才会快乐的学,健康地成长。教师爱学生,就是要相信学生,既要看到他们的优点也要看清他们的缺点,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超越学科本位的理念而以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为教育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观察身熟悉的现象,探究其内在的本质的化学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二、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法 新教材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法。教育 部 颁发 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 中的科学探究, 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因此在新教材的第一章中就介绍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科学探究,并具体设置了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对话、辩论等积极的学习方式,以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形成和发展学习能力的依托,是学习行为赖以运作 的主渠道,也是自我发展的支柱所在。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是科学教育的必然要求。例如在物质性质的教学中,氧气、二氧化碳、金属等性质的学习,教材都是通过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体会、去总结物质的性质 。特别是许多实验都可以用家庭厨房中的物品来加以完成,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以课程学习中提出的向题展开,以解决问题为结束。学生通过探究过程的讨论与交流,以及书写探究报告、制作模型、辩论和展览等形式,可以形成一个有利于 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氛围,发展乐于合作、分享信息和成果的团队精神,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的理念。 在学习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都体现了其独特的个性。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教与学的过程中,既要尊重每个人的学习方式的独特性。更要努力促进新的学习方式的形成。这与原有的旧教材相比是最突出的一个特点。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和巩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获取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新教材在内容上有许多有趣的实验,都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以后,自行归纳总结物质的性质、用途。例如水的净化原理,通过自制的简易的净水器,既了解了污水中含有的主要污染物,又掌握了净水的一般方法,更切身感受了污水带给人类的危害。不少学生还利用身边的废弃物创造发明了各种各样的简易净水器。教材上还安排了到附近的工厂、农村去实地参观学习,参加实践活动,这样使许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较大的提高。四、对学生学习评价方式的转变 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强调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新课程在重视教师及他人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的同时,更重视学生个体的自我评价。教师通过学生学习档案和自我评价资料,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特点,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在观念和方法上的进步。并及时地给予针对性的指导。新课程还通过学生的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纸笔测验注重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彻底改变了原来只用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学习好坏的评价方式,这样可以从全方位来肯定学生的学习情况。初中化学的新课程打破了按学科体系组织化学教学内容的传统框架,立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教学目标进行表述与设计。与传统教学目标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相比,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设立尤为值得关注,其体现了学生学习应既是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也是学会学习与形成正确学科观念与价值观过程,而后者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形成与终身发展无疑更有巨大意义。新课改实践已有十四年,广大教师对高中化学课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与落实付出了大量努力、积累了宝贵经验、形成了丰硕成果,但仔细品来,仍有一些问题值得继续思考。部分课堂中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落实视为相对孤立环节,并未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学习实践有效结合,将其从教学过程中删去并不影响课堂完整性与流畅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成为教学中美丽点缀而非必需;部分教师将有意识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环节安排在课堂引入(初始)或总结(最后)阶段,且用时不超过五分钟,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贯彻落实相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所占权重偏少;对于承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素材,部分教师仍局限于从爱国主义、环境保护、知识应用、化学史知识等方面开发,且其教学功能多被理解为调动情绪、激发兴趣,这无疑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有教学效能大大窄化。对于上述现象究其原因,笔者以为,仍有必要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涵、功能、意义、实施途径及方法等问题作进一步理解认知。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内涵认知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首要任务应该是明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涵、生成途径及评价方式。尽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改以来教学研究热点之一,但对于这一名词本身解释似乎并不多见,或许研究者以为其内涵应为大众所熟知,

1教学目标到位而不越位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教学目标要求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探究知识、自主学习的能力,构建相关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必要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新课程关注知识的学习,但更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更关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我们应该看到相关的知识内容的深度和难度有所降低,而且细节性的知识不作太多的要求,因此我们要改变教学方式。如果还是像原来那样进行教学、讲评细节知识、关注枝节内容,按老一套的教学方法,采取“深挖洞”式的教学,在教学中把知识一直讲到高考的要求,把知识层面拔高,这是不现实的,在时间上也是不允许的。

以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为例,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内容在课本上共出现在两处,一处是在第一专题第一单元的物质分类和转化,学科指导意见的要求是只要学会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即可,不要对其它概念(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进行拓展,也不作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配平;第二处出现在第二专题第二单元还原反应,学科指导意见的要求是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能指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表示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能举例生产和生活中的常见的氧华还原反应。两处出现的氧化还原反应分递进式的关系,两处共安排2课时,学科指导意见上的要求也不高。而我们的老师在第一处就对氧化还原反应进行深化拓展,一上就是6课时,把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复杂氧化还原反应配平等内容一竿子到底,结果学生懵了,一下子觉得高中化学太难,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老师常觉课时不够,经常要占课,这反映我们老师对教学目标性了解还不到位,对新教材的理念还欠缺,违背新课程的意图。所以我们要正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尺度,提升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努力做到课堂教学目标到位而不越位。

2做好学情调查,以学定教

所谓“以学定教”就是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来设计和实施教学作为前提,基于学习规律来确定设计和实施教学的基本走向,依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来优化、完善教学的设计和实施,根据学生主动性学习情况机动的调整教学方案,依据合理、有效的学案来制定教案,以学的成效来衡量、评价和调整教。实行“以学定教”的关键不但在于教师具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意识,还在于教师能够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主动性活动的有效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472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