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食荔枝 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春宵 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1 | 评论(3) 2011-11-26 14:19 天使栖栖 | 一级 春宵 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上元侍宴 苏轼 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 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 花影 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0
苏轼怀念亡妻的诗词是《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原文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翻译:你我一生一死,隔绝已十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无法相见。不想让自己去思念,却难以忘怀。你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你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即使相逢你也该认不出我了,因为四处奔波,我早已灰尘满面,鬓发如霜。晚上忽然在梦境中又回到了家乡,只见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你我默默相望,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无言的泪水落下千行。料想那明月照耀着的长着小松树的坟山,是你年复一年地思念我而痛欲断肠的地方。
这首词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来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挚着,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惋。
创作背景:这首悼亡词,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徙知山东密州(今山东诸城)时所作。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十六岁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词题中“乙卯”年指的是熙宁八年(1075),其时苏东坡任密州知州,年已四十。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江城子密州出猎/ 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浣溪纱山下兰芽短浸溪/满庭芳蜗角虚名/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临江仙送钱穆父/临江仙送王缄/望江南超然台作/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江城子凤凰山下雨初晴/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沁园春孤馆灯青/定风波 常羡人间琢玉郎/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江城子
密州出猎①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②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③亲射虎,看孙郎。④酒酣胸胆尚开张。⑤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⑥会挽雕弓如满月,⑦西北望,射天狼。⑧
注释
①密州:今山东诸城。 ②黄:黄犬。苍:苍鹰。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 ③汉羽林军戴锦蒙帽,穿貂鼠裘。这里与下句“千骑”均指苏轼的随从。 ④报:告、语。倾城:指全城观猎的士兵。 ⑤孙权曾亲自射虎于凌亭,这里借以自指。 ⑥节:符节。汉时冯唐曾奉文帝之命持节复用魏尚为云中太守。这里以冯唐自比,有不服老与赴边的两屋意思。 ⑦会:当。如满月:把弓拉足,表示有力。 ⑧古时以天狼星主侵掠,这里以天狼喻西夏。
品评1
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但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苏轼任密州知州刚四十岁。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当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1070),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四年,陷抚宁诸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
壮的壮词。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苏轼对此也颇为自负,他在密州写给好友鲜于侁的信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是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就是指的这首词。
品评2
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了这首出猎词。作者在词中抒发了为国效力疆场、抗击侵略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象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以上主要写在“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过片一句,言词人酒酣之后,胸胆更豪,兴致益浓。此句以对内心世界的直抒,总结了上片对外观景象的描述。接下来,作者倾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象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赫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
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iXheOny517WpnjDlRlfTGA
pwd=28t2 提取码: 28t2
#诗词鉴赏# 导语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下面 为大家带来苏轼有名的诗词解析,快来看看吧。
1苏轼有名的诗词解析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出处 宋·苏轼《赠刘景文》
鉴赏 “最是橙黄橘绿时”是指秋天。这两句诗的语译是:你可要记住,一年当中最美好可爱的景色,正是那橙子已黄、橘子尚绿的时候。“一年好景君须记”常常用来嘱咐他人要特别记住某一段意义不寻常的日子,或是景色最美好的时光。
原诗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2苏轼有名的诗词解析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出处 宋·苏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鉴赏 胸中保有一股浩然之气,迎着千里的雄风,心怀是多么的豪放、快意。后人常引用“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来形容志在千里的豪情壮志,很有一种“乘长风破万里浪”的雄伟气势。登高望远,迎风屹立,最容易引发人的豪情壮志,此时此刻大呼“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确实可以把人心的豪情,畅快地表达出来。
原诗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3苏轼有名的诗词解析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出处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鉴赏 人生就像梦幻一般,所谓英雄豪杰,所谓事业功名,在时间巨流的无情冲击下,必将“灰飞烟灭”。想起来还是拿起浊酒,尽情地喝上几杯,并且以此祭江上的明月。樽,是指酒杯。酹,是指酒祭。诗人感叹年华易逝,人事无常,功名富贵本是一场空幻,内心不由感到沉痛而悲伤。最后豁然通达,就以此二句作结:“何必在乎人生如梦呢?还是喝酒吧!”此时诗人心情已转为开朗、旷达,因此这两句词中便显露出一种意兴潇洒的豪情。
原诗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崩云”或作“穿空”,“裂岸”或作“拍岸”,“樯橹”或作“强虏”。)
4苏轼有名的诗词解析
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
出处 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鉴赏 人生在世,总是到处流浪漂泊,这像什么呢?就恰似那飞来飞去的鸿雁一样,偶然在雪地上停留片刻,也许会留下一些指爪的痕迹,但等到鸿雁飞去以后,又有谁会记得它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呢?恰似,或作应似。常年在外流浪的人,最喜欢吟“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这两句诗了。
原诗 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5苏轼有名的诗词解析
人生看得几清明
出处 宋·苏轼《东栏梨花》
鉴赏 诗人看见梨花雪白可爱,触景伤情,不禁感叹人生在世,又能够看到几次如此雪白、可爱的梨花呢?后人常用“人生看得几清明”这句诗,来感叹人生短促、美景易逝,一辈子又能看到几次美好的风光呢?
原诗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6苏轼有名的诗词解析
人生识字忧患始
出处 宋·苏轼《石苍舒醉墨堂》
鉴赏 人一旦识字,就是一生忧患的开始。苏轼的这种看法与西洋哲学家叔本华的知识痛苦观类似。“人生识字忧患始”这句诗是苏轼的名句,常被用来感叹对人生了解愈多,烦恼、愁苦也就愈多。所以他接着说:“姓名粗记可以休”意思是:人只要粗略记得姓名就可以了,当然这是苏轼一时激愤的话而已。
原诗 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何用草书夸神速?开卷惝怳让人愁!我尝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年瘳?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近者作堂名醉墨,如饮美酒销百忧。乃知柳子语不妄,病嗜土炭如珍羞。君于此艺亦云至,堆墙败笔如山丘。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胡为议论独见假,只字片纸皆藏收。不减钟张君自足,下方罗赵我亦优。不须临池更苦学,完取绢素充衾裯。
7苏轼有名的诗词解析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出处 宋·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鉴赏 人生在世,会遭遇到各种悲、欢、离、合,就好象天上的月亮也有阴、晴、圆、缺一样,这些事是自古以来就不曾圆满周全的。本首词流露出诗人洞察人生活的洒脱情怀,也是诗人对人生感到无奈的一种自我解嘲。这三句词通常常用来感叹人生的无奈,与世事无常。人生在世,总难免会碰到不如意,或让人遗憾的际遇,既然知道没有绝对圆满的人生存在,又何必太过执著呢?
原诗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 关于评价苏轼的诗句
关于评价苏轼的诗句 1 对苏轼诗词的评价
苏轼的诗词均感情豪迈奔放,胸襟开朗洒脱。他的诗词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歌咏自然景物的篇章最多,或想象丰富,或气势雄浑,或清新隽美情致盎然,最能代表苏诗的艺术成就。他的表达对事物见解的诗,被认为最能体现宋诗的理性特征,诗中通过艺术形象说理,蕴含丰富,新鲜有趣。苏轼的词相比他的诗有更大的艺术创造性。他突破了以前离愁别绪、男女恋情的老套,将悼古、怀旧、记游、说理等诗材皆纳入词的表达范围,给词以更深广的意境,一改晚唐五代词家的婉约之风,开创了词的豪放一派。
《水调歌头 中秋》从幻想天堂的不胜寂寞凄冷,转向寄情于人间的天长地久。《念奴娇 赤壁怀古》借赤壁旧址的壮观景象、古人的英雄气概抒发诗人的豪情壮志。这两首词皆写于作者失意之时,“人生如梦”的低沉之调不免时而可闻,但它毕竟难掩苏词激情奔放、达观洒脱、恢宏阔大的主弦律的高亢之音,是最能代表苏词风格的品。
2 后世评价苏轼整个人生的诗句
苏轼评价 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为了他的出现,中国,也许等待了一千年,又一千年
他的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他的才华,是凡人而又超凡;他的思想,出于瞬间而又影响深远;他的性格,既洒脱而又有常人的一面。
苏轼——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罕见的多面手,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不仅仅是文学——巨子。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丰富的人生经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还有,它永远不灭的那一份诙谐,真可谓: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
他长于散文创作,《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名篇佳作脍炙人口,体现了中国文人的忧患意识和人文精神。他的诗,把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风格巧妙结合起来,多姿多彩,美轮美奂,代表了宋诗最高水平。他的词,清新豪健,题材广阔,挥洒自如,气势磅礴,开创了豪放词风。他的书法、绘画,也都达到了很高水平。除此之外,在哲学、茶道、烹饪、养生、园林艺术方面,他都有独到的造诣。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他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列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并且将他们的思想、人品、学问、才华、待人接物、立身行事,看成浑然一个整体,是有一定道理的。更足称道者,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苏轼身上,既无头巾气,无山林隐逸气,亦无以富贵骄人气,无忠臣孝子气,无大作家架子气;既无大臣杜门思过之态,亦无谪宦战战兢兢之态。他与你我同在,同悲同喜,丝毫也不刻板,浑是率然纯真的真性情,真品格。
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他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断,几乎都与传奇相联系。例如,金榜题名时,他由第一变成了第二,却反而更为出名;乌台诗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贬黄州,却反而出现了创作的黄金时期;他赠弟辙、悼亡妻的词篇,被人们万口流传,历久而不衰……
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由于苏轼多方面的巨大成就,由于他更多的人民性,由于他时时闪现着智慧光芒的睿智思想,由于他超凡脱俗的旷代才华,千年以来,他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而有口皆碑;更由于生活经历的丰富性,他常常成为人们谈话的话题及内容。自然而然,学生们在作文时,也往往喜欢用东坡事迹作话题或材料,毫不夸张地说,有作文处尽可以有东坡。这正是因为,苏轼的精神与思想,早已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与历史,还在影响着我们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和传承。
3 如何评价苏轼的诗词
苏轼寓惠诗词深刻地反映出他被贬后思想上已经发生变化。苏轼生长在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祖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教育与熏陶,因而“奋厉有当世志”。(《东坡先生墓志铭》)他少年时代就表示要坚持反对宦官专权误国的东汉名士范滂作为学习的榜样。(据《宋史》)在他赖以考取进士的《刑赏忠厚之至论》一文中,也大赞尧舜禹汤文武等名君之治,反映出他要“致君尧舜上”的雄心宏愿。他在朝中所写的许多策论也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当他看到朝廷党争激烈,互相倾轧,自己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并且屡遭贬谪之后,思想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屡见于他的寓惠诗词作品中。他喟叹道:“我今身世两相违,西流白日东流水。”(《寓居合江楼》)“誓将闲送老,不著一行书。”(《无题》)“吾生本无待,俯仰了此世。”(《迁居》)这些诗句表明,他当年的经世济时之志,现在已转化为“乐天知命”的思想。这种变化还集中表现在他40多首的“和陶诗”中。他在这些诗中写道:“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可见他已改变初衷,厌倦官场,羡慕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了。
苏轼热爱惠州山水,在他的诗词作品中反复咏叹,认为“此邦宜住玉堂仙”。他一到惠州,地方长官便待以殊礼,请他住进三司衙内的合江楼。他开窗暸望,立即写诗赞道:“海山葱昽气佳哉,二江合处朱楼开。蓬莱方丈应不远,肯为苏子浮江来。”安居之后,遍览本州风物。他爱罗浮山、汤泉、白水山、更爱西湖。他夜游西湖往往“逮晓乃归”,感受弥新。其《江月五首》首章写道:“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正似西湖上,涌金门外看。(按:此两句是说惠州西湖可与杭州西湖媲美)冰轮横海阔,香雾入楼寒。停鞭且莫上,照我一杯残。”月明之夜,物我皆忘,把自己融入西湖的景色中了。
苏轼热爱人民,关心民瘼,与普通老百姓息息相通,“杖履所及,鸡犬皆相识。”这在他的寓惠吟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在夜访翟秀才时写道:“林行婆家初闭户,翟夫子舍尚留关。”“中原北望无归日,邻火村舂自往还。”绍圣二年三月,他游览白水山佛迹岩,在归途中遇到一位80多岁村叟,便与之畅谈,老者热情地请他饮酒,并约他待荔枝成熟时再来一游。随后他便写诗记其事:“有酒持饮我,不问钱有无。”“步从父老语,有约吾敢违?”(《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寓惠期间,苏轼为惠州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如助建东新、西新二桥,倡建水碓 ,推广秧马,呈请改革税赋缴纳办法等等,足见他不是在诗歌中玩弄文字,空喊口号,而是出于真情实感。他在惠写成的光照千古的《荔支叹》,是其“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的集中体现。“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之句,也不是姑妄言之。
苏轼寓惠诗词视野开阔,题材多样,自然酣畅,挥洒自如,但也夹杂着庄子、佛老思想的消极成分。不过,他感悟的一些人生哲理,对人们是有一定启迪作用的。早在他谪居黄州时,在《前赤壁赋》中就借曹操的故事并托客言作了第一次的阐述:“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喟叹人生须臾,事业有极。及谪惠州,他亦往往把这一哲理写入诗词中。例如《和陶咏三良》诗云“仕宦岂不荣,有时缠忧悲。”《西江月》词云:“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说明理想与现实往往是矛盾的,人生道路充满了曲折与坎坷,我们应当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慨当以慷,泰然处之,才不至于心为形役。
4 名人评价苏轼的句子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王国宪在《重修儋县志叙》中评价苏轼,“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不独‘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辟南荒之诗境也。” 董其昌作过一段著名的跋语:“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也;此书,‘兰亭’之一变也。
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这是对苏轼的《赤壁赋》及其书法最为深切而崇高的评价。
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刘熙载在他的《艺概》中说:“词至东坡,其境益大,其体始尊,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5 你是怎么评价苏东坡的诗词的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苏词的历史性贡献超过了他的诗和文章。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他将传统的主要表现风花雪月和男女情爱的女性化词扩展为可以表达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同时将词范围扩大,不仅可以描绘了作者日常交际、闲居读书及躬耕、射猎、游览等生活场景,还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词与诗一样,具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苏轼把词正式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苏轼开启了豪放派词风,但并不表明他的词的风格都是豪放风格,其词现存的362首词中,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体现出奔放豪迈的新风格,如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词作。
总之,苏东坡的诗词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主要以豪放为主,兼具各种风格。
6 名人评价苏轼的句子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王国宪在《重修儋县志叙》中评价苏轼,“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不独‘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辟南荒之诗境也。” 董其昌作过一段著名的跋语:“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也;此书,‘兰亭’之一变也。
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这是对苏轼的《赤壁赋》及其书法最为深切而崇高的评价。
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刘熙载在他的《艺概》中说:“词至东坡,其境益大,其体始尊,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1 关于苏轼诗句感想的作文
关于苏轼诗句感想的作文 1关于苏轼的诗歌的感受
第一次读到苏东坡的《江城子》时,几乎为之震撼。那样朴素的诗句背后居然有如此大的容量,那种悲怆的容量悠悠然穿过了几百年的时间,穿过了薄薄的纸背,几乎要直逼入我的骨髓: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我想那里一定是有一种能量那将是我所不懂的孤独的能量
大文学家苏东坡的孤独或许就在几百年前的那一晚忽然发生了,犹如火树银花一样绚烂无比,直至今日似乎依然可以触摸到那电光火石般一闪的疼痛的光芒
此时的苏东坡,正在安徽密州做一个不大不小的官那是在1075年,他刚刚39岁,正当所有的男人做事业的时候虽然朝廷并不重用他,他仍然为一方老百姓做事,可是在夜深人静的晚上,他被不为人知的孤独包围着这时他想起了故去十年的亡妻王氏,那个总是站在他的身后却又早早离开人世的女人
几年后,苏轼被贬到湖北的黄州在这里,他向孤独靠近了一大步,也向思考与成熟靠近了一大步如果说他在《江城子》里的孤独是充满苦闷的"有恨无人省"的孤独,那么从他在黄州的诗句里发现,他的孤独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在逐渐平静的夜里独自思考、饮酒放歌,他的孤独升华为一种"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独
我不是苏轼,无法想象到他是何等落寞地站立在宋朝的一道荒凉的门廊之前,边叹息边写下诗句然而,这种明晃晃的刺痛竟越过了九百多年漫长的时间的长河,在同样清冷的夜里,也慢慢地浸润了我的心我又一次翻阅了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一文,试图在他的笔下找到答案他说:"苏东坡在黄州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
法国女作家杜拉斯在她的笔下,无尽苍茫地问到:"是什么让孤独发出声响?"一时成为所有孤独的人的箴言,是什么让孤独与孤独发生碰撞,让孤独的人之间发生碰撞?女作家一边问,一边浅浅地笑,笑浮浮沉沉变幻莫测的人生、命运还有爱情,嘴角带着一丝沧桑一丝嘲讽
我也无法回答,但是我知道,这种碰撞一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犹如寂静如水的长夜里,忽然的一记有朋自远方来的清脆的扣门声,那种撞击之声将是无与伦比的天籁之音一千多年以前的伯牙和钟子期曾经遭遇过,相信那是他们一生中最完美的一次遭遇,一把断裂的古弦琴,一首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就是这种遭遇的见证
全篇不见"孤独"二字,而此刻,而我,却读得满眼皆是,犹如满树秋色遍眼银花,乱影婆娑文字的乱叶纷纷零落成泥,所有的背景一一远遁,剩下的枝骨冰冷地凸现,呈一种触目惊心的颜色,有如浮雕一般,桀傲,坚硬,它站立的姿势快要让我心折
谁会用孤独像刀子一样雕刻自己,剔除自己,谁就会像水晶那样透明,对于有同感的人来说,却是一只温暖的手
对于一个高贵的人格来说,孤独的尽头不是一种背影坍塌下去的过程,而是一种巍峨站立起来的姿势。
2写一篇感悟苏轼的文章500字,急
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读书人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所谓“大丈夫当以天下 为己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遭遇挫折时,道家的思想又占上风,而道家讲的是无为,所以他又像庄子一样,要逃离这个社会
旷达——顿悟——感伤,是苏轼文学作品中所特有的一种情感模式他一生屡遇艰危而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但内心深处的感伤却总是难以排遣这种感伤有时很浓,有时又很淡,并常常隐藏在他爽朗或自嘲的笑声的背后无论是人间天上,抑或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实际只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喻而已
我认为我们要学习他那种遇艰危而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的豁达精神,尽管我们只是一介凡人,尽管对一些事情或压力无法释怀,但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尽力从容面对之
3作文500字,题目:我读苏轼 写出对苏轼的感想,和一些关于苏轼的
命运原本就是坎坷而无常,而纠结于苏轼一生的,明晃晃的是“错过”,作为一个满腹诗书豪情壮志的文人才子,苏轼无疑是错过了太多太多。
可人生之中,最为悲伤的也是错过,错过并不是能力上的问题,而是命运无情,造化弄人,“苏轼”二字上,刻意的总是标志着乐观与豁达,超然物外的是他,乐观洒脱的是他,忘怀得失的也是他。而谁又想当苏轼和这些词画上无数个等号后,那背后是无数个叹息,那一声又一声疲惫不堪,低沉的叹息正压得苏轼寸步难行。
谁一生下来就是超然物外的?若苏轼一直春风得意,我想他也不愿意作一个忘怀得失的人,是因为失去的太多,才学会了自我引导和解脱,在那样一个见风使舵的年代,满腹的郁郁不得志要跟谁说,能跟谁说,又有谁能开导?最了解自己的人莫不过自己。那文章上,诗句豁达的字眼不过是说给自己,无非是让自己痛得无以复加的心好受一些,我得不到的,没关系,我忘怀得失,我得不到的,没关系,我超然物外;我郁郁不得志,没关系,我乐观洒脱。。。。。。如此一个乐观豪迈的诗人,达观的心境是多少悲悲喜喜自我劝说而造就的,他不失望,他不颓唐,仿佛用乐观的锁链将自己牢牢勒紧,不给自己失落的余地。。。。。。可是终究是会悲伤的吧,痛失爱子后那悲伤是席卷而来的,乐观豁达再也锁不住他了,正如那诗中所说:“心似以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那诗中的是自嘲,还是深深的无可奈何,这些都不得而知了。
错过,错过,错过,一生的笔墨中字里行间满满的都是错过。
在览了无数篇诗句,最喜欢的还是《定风波》,更喜欢的是那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平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这首诗总是给我无限的画面感和想象,仿佛指尖都能触到雨的微冷,听到竹叶间不安的相互摩擦,他是醒醉全无,无悲无喜的“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是什么让苏轼感受不到雨的侵袭,又是什么让苏轼忘却了雨,他又想到了什么,每个人在读完这首诗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而我只知道,他所表达的,是远不止心情旷达这一点的,一点还有很多,在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什么的人所体会不到其他的内含义。
正常无常,我仿佛能看到那样一个诗人,在历史灰烬的遗留中却耀眼的发着光。
4帮我寻找一篇有关《感悟苏东坡》的作文
读《苏东坡传》有感
他将至情融化为笔端流淌的华彩;
他用豁达凝练成笔上飘洒的旋律;
他用痛楚压抑成意识奔涌的篇章;
苏轼是一江碧水,他将伴我一生。掩饰不住内心的寂寥,倾诉不尽“高处不胜寒”的苍凉。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孤寂。在鬓发几百之际,故人不在,源于内心的寂寥。埋葬,便是所有。
苏轼在他用文字编织的梦幻中遨游,在他用诗堆积的象牙塔中放纵。“浮游天地间”“放浪形骸外”是他全部思念的凝结点,是里程牌,是伴我一生的人生格言。
回首苏轼,我无语。因为我正在用心和他作超然物外的风流。阅读苏轼,品位苏轼,我终于明白,一切痛苦只是过眼云烟,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如茶,伴我一生让我平淡;
苏轼如水,伴我一生让我宁静。
苏轼:我心中的永恒!
5急需写一篇跟苏轼诗句有关的作文,八百字
历代对苏东坡的精辟评价:
黄庭坚: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余则以为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真神仙中人。
苏辙: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
晁无咎:苏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赵昚:忠言谠论,立朝大节,一时廷臣无出其右。
黄锦祥:“东坡乃文星旷世,曜耀寰中。”
刘辰翁: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王士祯: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
王国维: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
6写一篇作文:读苏轼资料的感触
听了康震教授的系列讲座《苏轼》,特别是第七集苏轼的情感生活,深有感触,在网上找点资料,记录于此,聊做记念:苏轼一生有三个伴侣,她们是结发之妻王弗、继室王闰之和侍妾王朝云。
这三位女性,苏轼对她们都是十分珍爱的。苏轼先娶的是王弗,王弗年纪很轻就病逝了,苏轼之所以娶王闰之为继室,可能跟王弗的临终嘱托有关系。
因为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王弗之所以会这样做,一是为了自己留下的幼子苏迈能得到很好的抚养,二来让堂妹有个好的归宿,三来她与苏轼的婚姻是自主选择的,苏轼对王弗村里的人十分熟悉,很可能早就认识贤淑恭谨的王闰之。
王弗生于书香门弟,识文断字,明辨是非,她不仅在生活、情感上,给了丈夫很多慰藉,在事业上和为人上也对苏轼有很大的帮助。而王闰之就大不相同了,从她不通文墨、很会做饭、能给牛治病、还会给牛接崽来看,她是个农家女子。
她在苏轼身边,主要是照料他的生活,不可能像王弗那样有很多的情趣,所以后来苏轼一直称她为“老妻”。我在书里写道:苏轼与王弗的情感,可用“清纯”二字概括,那么苏轼对王闰之的关爱,用“厚醇”二字来形容比较适宜。
至于王朝云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在弥补王闰之在才情方面的不足。因王朝云身上带有王弗的影子,苏轼才在她十一岁时,就从妓院赎回家中,一开始当作侍女养着,成年之后才收为侍妾。
总而言之,三位女性并非同时生活在一起,而王闰之和王朝云作为王弗的承继者,又是互为补充的关系,苏轼对她们的感情,谈不上厚薄和对谁更为倾心,苏轼对她们同样尊重、讲究平等、互相关爱,都很真挚感人,所谓苏轼爱侍妾王朝云,胜于爱两个正式妻子的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在王弗之前,苏洵确实曾给苏轼定过一门亲事,女方就是与眉州毗邻的雅州太守雷简夫之女。
为此,雷简夫还将苏轼、苏辙兄弟两个都接到雅州读书。可是少年苏轼到了雅州不久,就发现雷太守许多贪赃枉法的丑行,于是就躲进山林、寺庙等,开始逃婚。
苏洵带领几个年长的侄子到处捉拿,想让儿子屈服。无奈此时苏轼的姐姐八娘,因为婚姻是父母包办的,不幸被婆家逼死。
爱女的惨死,让苏洵幡然悔悟,他放弃了逼迫儿子的念头,转过头来给雷太守写了封辞亲信。苏轼最爱的女人,应是王弗、王闰之和王朝云三位一体。
可如此完美的女性,世界上可能没有,苏轼生在900多年前,他占了一个便宜,就是可以纳妾,作为才情方面的补充。他在做太守、当翰林学士、礼部侍郎、兵部侍郎时,身边美女如云,有的后来也成了侍妾,但没有一个能和王朝云相提并论。
倒是侠者陈季常的压寨夫人、那个被苏轼戏称为“河东狮”的柳秀英,因为身上带着王弗、王闰之、王朝云三个都未曾有的野性,反而曾让苏轼醉中失态,向陈季常写信“索”要,结果被老妻王闰之和好友调侃了一回。
7古诗文,走进苏轼 综合实践活动感受作文
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宛如一颗璀璨的巨星,光耀千古。
他是“几百年出一个的文学奇才”。他为后世留下的丰厚的文化遗产,至今仍滋养着我们的心灵。
大河之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绝唱在我们耳边萦绕;峰峦之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思在我们心中升腾。遭遇挫折,我们吟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宽慰自己;月圆之夜,我们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聊表思念……苏轼的诗文,俨然融进了华夏子孙的血液之中。
他诗书满腹,才华横溢;他幽默达观,豪放洒脱;他经历坎坷,情感丰富……苏轼是一座丰碑,苏轼是一个谜。让我们走近苏轼。
8学习了苏轼的诗词和人生观,你有什么感想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的诗词均感情豪迈奔放,胸襟开朗洒脱他的诗词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歌咏自然景物的篇章最多,他的《送鲁元翰少卿知卫州》、《有美堂暴雨》、《饮湖上初晴后雨》等篇或想象丰富,或气势雄浑,或清新隽美情致盎然,最能代表苏诗的艺术成就他的表达对事物见解的诗,如《题西林壁》,被认为最能体现宋诗的理性特征,诗中通过艺术形象说理,蕴含丰富,新鲜有趣表现苏轼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诗风的《王维吴道子画》、《读孟郊诗》、《书王主簿所画折枝》等诗亦被认为是北宋文化所达新高度的标志苏轼的词相比他的诗有更大的艺术创造性他突破了以前离愁别绪、男女恋情的老套,将悼古、怀旧、记游、说理等诗材皆纳入词的表达范围,给词以更深广的意境,一改晚唐五代词家的婉约之风,开创了词的豪放一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向被认为是最能代表苏词风格的作品前一首词从幻想天堂的不胜寂寞凄冷,转向寄情于人间的天长地久后一首借赤壁旧址的壮观景象、古人的英雄气概抒发诗人的豪情壮志这两首词皆写于作者失意之时,“人生如梦”的低沉之调不免时而可闻,但它毕竟难掩苏词激情奔放、达观洒脱、恢宏阔大的主弦律的高亢之音。
9苏轼的诗和感想
秋霜春雨不同时,万里今従海外归。已出网罗毛羽在,却寻云迹帖天飞。
从词的题目及诗中“海外”二字可看出这首诗当作于宋徽宗即位初年大赦天下之时。在东坡诗中,它不算名篇,但是他非常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在经历了政治风波后对宦海浮沉的厌倦,以及归隐的想法。
首句以秋霜和春雨作喻,表达了今昔之感,句子虽平实,但分量极为沉重。但凡人到老年,偶然生出人生感慨总是简单深刻。
次句点题,“海外”指的是海南儋州,苏轼生前最后被贬谪到此。
后两句是一幅流水对,两句一意贯穿,写得极佳,比喻贴切。前半联很简单,说的是自己九死一生,在政治风波中侥幸逃脱,就像鸟儿逃出罗网,翅膀还在;下半联是全诗的重点,是全诗的要旨之所在。绝句创作讲究起呈转合,而这一句则起到合的作用,照应首句。为什么这么说呢?关键是在读懂“云迹”二字;在古代,白云借指隐居山林,例如秦观的“旧隐白云暇”。另外,“寻”字就可看出作者有归隐之意。后来他不久归隐于江苏常州。并卒于此地吗?
这首诗写得很好,首先它体现了作者的创作原则,作者曾说:“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这首诗凝练含蓄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在一连串风波后的心态,读之令人感慨绵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