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思:关于诗歌意象1

语思:关于诗歌意象1,第1张

选择以意象为抓手,破解诗歌,主要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是诗歌艺术的灵魂。古诗词的情感和整体审美效应是由具体可感的意象生发的,作者通过意象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读者通过想象发掘意象中的内涵与体验;因此意象是连接主客体的情感桥梁,是交流审美经验的纽带,是欣赏者进行审美再创造的物质基础,可以说,抓住了意象就抓住了诗歌灵魂。

其次,以意象为抓手赏析诗歌符合诗歌的本质特征。比起其他文学体裁,诗歌的抒情性最强,情感最浓烈。然而受中国自古以来含蓄蕴藉的表达习惯的影响,诗人总较少在作品中直抒胸臆,即使强烈到喷薄欲出的情感,在表达时也会迂回曲折,或是借景抒情或是托物言志。因此,诗人便有了借助客观物象来寄寓主观情感的习惯,渐渐地借助意象表情达意便逐渐成为一种彼此心照不宣的艺术举措。诗人们借月思乡怀人,借酒宣泄心中苦闷,借雁捎去想念,借柳诉说留恋不舍,借镜感叹韶华易逝,借江水抒写无尽愁绪,借空山表达归隐之志等等。在前人的无数诗歌创作中,部分意象脱颖而出,备受青睐,逐渐突显出自己的独特地位;同时,常用意象的深层意蕴和多层内涵在众多诗人的众多作品中也逐渐被统一化、固定化,成为了大家的普遍共识,如:遥寄一颗红豆,你便知道我在想你。这是属于文学的浪漫,文人的浪漫。

再次,从意象角度解读诗歌便于突破古诗词教学核心问题。从意象角度解读诗歌既符合古诗词的特质,也自然成为诗歌鉴赏的好的突破口。诗歌鉴赏常考内容包括意境、人物形象、情感、表达技巧等方面,以上难点几乎都涉及到了意象这一重要的抓手:意境是意象组合形成的艺术境界,人物形象是放置在由意象组成的画面当中的,情感表达的载体也正是一个个的经典意象。因此,以意象为抓手鉴赏诗歌有助于攻克诗歌内容、情感、技巧、主旨等多方面难题,从而有效突破诗歌教学的核心问题。

最后,基于意象赏析的诗歌鉴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有如下诠释:“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形成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与品位、以及审美体验、评价能力和审美表现、创造能力。”基于意象赏析的诗歌鉴赏从明确意象、分析意象特点及内涵、赏析意境到借助意象把握诗人的处境遭遇、情感志向再到全方位把握诗歌主旨,每个环节都是培养和提升审美鉴赏能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审美意识逐渐觉醒,审美品位获得提升,创造潜力得以激发。

受我国文学作品凝练、含蓄这一语言风格的整体影响,作为“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中国诗不仅在篇幅上要求短小精悍,在抒情方式上也少见直抒胸臆,而以委婉、曲折的表达更为多见。诗人词人们对于内心情感的抒发往往不是直接流露,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诗词创作十分常用的手法,造成“言在此意在彼”的艺术效果。于是,便有了一个属于诗歌的词语——“意象”。意象中的“象”指客观的物或象,“意”指作者的主观情感情思。

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感情思倾注于客观物象之上便形成意象,即诗歌中的意象一定是被作者赋予了某种主观情感,染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它既是对现实生活中重要物、象的采撷,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也是诗人主观情感的载体。

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里提到“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诗歌的巨大魅力之一往往就在于诗人所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并借此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意象产生之后,特定意象的深层意蕴和多层内涵便也随之逐渐的确定了下来。如:“月亮”表达“思念”之情,塑造的往往是游子、思妇的形象;“菊花”象征不畏权贵,追求淡泊,塑造的往往是隐士的形象;“柳”因谐音“留”而含有依依惜别之意,塑造的往往是离别友人的形象;“雁”因“足系书”可传信,被寄予羁旅、牵挂的情感,塑造的往往是相思之人的形象等等,类似的意象十分之多,不胜枚举。

问题一:什么是"情感态度 我突然发现这个世界上有两种表情是一样的,一种是爱的太切,一种是恨的太深。

问题二:简述情感态度的含义是什么 情感态度的含义涉及人的各个方面,

他是人们在环境中所形成的

一种比较稳定的情感认识。

问题三:什么是情感态度,在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态度目标要求' 在情感方面是没有可以一定会达到的目标,许多事情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尤其是在情感方面这一类。

问题四:情感态度的词语或成语 哀而不伤: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哀感中年:形容人到中年对亲友离别的伤感情绪。

哀乐中节:中:合乎;节:适度。指哀伤和欢乐都适度,抒发感情不过分。

爱博不专:专:专一,专注。对人或事物的喜爱很广泛,而感情不能专一。

爱博而情不专:对人或事物的喜爱很广泛,而感情不能专一。

爱则加诸膝,恶则坠诸渊:加诸膝:放在膝盖上;坠诸渊:推进深渊里。意指不讲原则,感情用事,对别人的爱憎态度,全凭自己的好恶来决定。

爱憎无常:爱和恨的感情变化不定,叫人捉摸不透。

白头如新,倾盖如故:倾盖:停下车子,指初次相逢。指相识虽久,仍跟刚认识一样,有的刚认识,却象老友一样。比喻感情的厚薄是不以时间长短来衡量的。

薄情无义:薄:淡薄。感情淡薄,没有情义。常指对于生离死别的事无动于衷。

悲从中来:中:内心。悲痛的感情从内心涌出来。

比肩相亲:比:紧靠。形容夫妻感情挚笃。

表情见意:表达感情,申述意见。

不情不绪:情绪:心情,心境。无情无绪。指感情上没有依托,情绪不佳。

惨绿愁红:红、绿:指花、叶。指经过风雨摧残的残花败叶。多寄以对身世凄凉的感情。

缠绵悱恻:悱恻:悲苦的样子。旧时形容内心痛苦难以排解。也指文章感情婉转凄凉。

缠绵缱绻:缠绵:心绪郁结;缱绻:难舍难分。形容感情深厚,难舍难分。

畅叙幽情:尽情地叙谈,把内心深处的感情都表达出来。

痴男怨女:旧指爱恋极深但感情上得不到满足的男女。

愁红惨绿:红、绿:指花、叶。指经过风雨摧残的残花败叶。多寄以对身世凄凉的感情。

愁红怨绿:红、绿:指花、叶。指经过风雨摧残的残花败叶。多寄以对身世凄凉的感情。

触机即发:一触动弓弩上的扳机,箭就发出去。后指触动某一点,就立即发作或有所反应。多用于感情方面。也作“触机便发”。

触景生怀:看到眼前景象因而产生某种感情。同“触景生情”。

触景生情: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起联想,产生某种感情。

吹埙吹}:埙、}:古时的两种乐器。埙和}两种乐器合奏起来,声音和谐。用于赞美兄弟之间感情和睦融洽。

词不达意:词:言词;意:意思。指词句不能确切地表达出意思和感情。

词不逮理:词:言语,词句。逮:到;及。指说话、写文章时所用的词句不能充分、确切表达出思想感情。

词不逮意:词:言语,词句;逮:到,及。指说话、写文章时所用的词句不能充分、确切表达出思想感情。

辞不达意:辞:言辞;意:意思。指词句不能确切地表达出意思和感情。

辞穷情竭:言辞和感情都已竭尽。

寸步不离:寸步:形容距离很近。原指夫妻和睦,一步也不离开。现在泛指两人感情好,总在一起。

打成一片:原指形成一个整体。现多形容感情融洽,成为一体。

跌脚捶胸:以足跺地,以拳敲胸。表示气愤、着急、悲痛等感情。

跌脚胸:以足跺地,以拳敲胸。表示气愤、着急、悲痛等感情。

跌脚槌胸:以足跺地,以拳敲胸。表示气愤、着急、悲痛等感情。

动之以情:用感情来打动他的心。

睹物兴情:见到眼前景物便激起某种感情。

断钗重合:比喻夫妻离散而又重新团聚。也指感情破裂后又重归于好。

多病多愁:形容人体弱多病,感情脆弱,容易忧愁苦闷。旧时常形容才子佳人的娇弱体态。

多愁善感:善:容易。经常发愁和伤感。形容人思想空虚,感情脆弱。

多情多感:感情丰富,容易伤感。同“多情善感”。

多情善感:感情丰富,容易伤感。

恩爱夫妻>>

问题五:什么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0分 价值观就是对一件事的态度。

问题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什么意思 情感态度,是你对情感的定位。价值观是你对金钱在市场经济下的定位。二者也可结合起来。就是你的价值观对于情感态度的衡量

问题七:情感态度的词语 心花怒放

欣喜若狂

哀哀欲绝

愤世嫉俗、绝望、生气、怀疑、悲观、沮丧

A 描写感情变化的词语、句子

走在我身边 你没有笑脸

我知道你想开口说抱歉

你无辜双眼 不敢再看

我害怕用情已被你欺骗

说爱太简单 分手不情愿

我听到都是虚伪的谎言

如果你不爱 就别走过来

现在要离开叫我 该如何忘怀

寂寞才说爱 为何你要那么坏

当初是谁告白说 爱永远不改

什么地老天荒什么地久天长

爱不该因你寂寞才存在

寂寞时的爱 到底爱得该不该

你根本就不爱可我还放不开

是寂寞在作怪 幻想还有未来

爱是寂寞撒的谎 我明白

走在我身边 你没有笑脸

我知道你想开口说抱歉

你无辜双眼 不敢再看

我害怕用情已被你欺骗

说爱太简单 分手不情愿

我听到的是虚伪的谎言

如果你不爱 就别走过来

现在要离开叫我 该如何忘怀

寂寞才说爱 为何你要那么坏

当初是谁告白说 爱永远不改

什么地老天荒什么地久天长

爱不该因你寂寞 才存在

寂寞时的爱 到底爱得该不该

你根本就不爱 可我还放不开

是寂寞在作怪 幻想还有未来

爱是寂寞撒的谎 我明白

寂寞才说爱 为何你要那么坏

当初是谁告白说 爱永远不改

什么地老天荒什么地久天长

爱不该因你寂寞 才存在

寂寞时的爱 到底爱得该不该

你根本就不爱可我还放不开

是寂寞在作怪 幻想还有未来

爱是寂寞撒的谎 我明白

B 感情变化的词语

形容感情变化的词语

愁眉苦脸

目瞪口呆

眉开眼笑

心花怒放愁眉苦脸

目瞪口呆

眉开眼笑

心花怒放

C 感情变化的词语

哀而不伤: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版形容诗歌、音乐优权美雅致,感情适度。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哀感中年:形容人到中年对亲友离别的伤感情绪。

哀乐中节:中:合乎;节:适度。指哀伤和欢乐都适度,抒发感情不过分。

爱博不专:专:专一,专注。对人或事物的喜爱很广泛,而感情不能专一。

爱博而情不专:对人或事物的喜爱很广泛,而感情不能专一。

爱则加诸膝,恶则坠诸渊:加诸膝:放在膝盖上;坠诸渊:推进深渊里。意指不讲原则,感情用事,对别人的爱憎态度,全凭自己的好恶来决定。

爱憎无常:爱和恨的感情变化不定,叫人捉摸不透。

白头如新,倾盖如故:倾盖:停下车子,指初次相逢。指相识虽久,仍跟刚认识一样,有的刚认识,却象老友一样。比喻感情的厚薄是不以时间长短来衡量的。

薄情无义:薄:淡薄。感情淡薄,没有情义。常指对于生离死别的事无动于衷。

悲从中来:中:内心。悲痛的感情从内心涌出来。

比肩相亲:比:紧靠。形容夫妻感情挚笃。

表情见意:表达感情,申述意见。

不能忘情:情:感情。指在感情上很难忘记。

D 形容感情事物变化的词语

形容感情事物变化的词语爱不释手

ài

shì

shǒu

解释释:放下。喜爱得舍不专得放手。出处属南朝·梁·萧统《陶渊明集序》:“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结构补充式。用法含褒义;用于表达对物件的喜爱程度。一般作谓语、状语、宾语。正音不;不能读作“bū”。

E 形容情绪变化快的成语有哪些

1、心猿意马

拼音:xīn yuán yì mǎ

解释:比喻人的心思流荡散专乱,如猿马之难以控制。思维属好像猴子在跳、意识像马在奔跑一样的控制不住。形容心里东想西想,安静不下来。一颗浮躁不定、不平静的心。

2、破涕为笑

拼音:pò tì wéi xiào

解释:一下子停止了哭泣,露出笑容。形容转悲为喜,一下子从哭变为了笑。

F 形容感情事物变化的词语

形容感情事物变化的词语

爱不释手

ài bù shì shǒu

解释释:放下。喜爱得舍不回得放手。

出处南朝答·梁·萧统《陶渊明集序》:“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

结构补充式。

用法含褒义;用于表达对物件的喜爱程度。一般作谓语、状语、宾语。

正音不;不能读作“bū”。

G 形容感情自然变化的词语

形容抄某种思想感情自然而然的产生的成语叫“油然而生”。

油然而生:

解释油然:自然而然地。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出处宋·苏洵《族谱引》:“观吾之谱者,孝弟之心可以油然而生矣。”

近义词情不自禁

反义词沛然而去 、漠然置之

举例看了这场表演,我对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H 形容时间久了感情淡了的成语有哪些

1,形同陌路

读音:[ xíng tóng mò lù ]

释义:

①本来很熟悉的朋友或别的人,因为一专些事情而不再联系或属交往,如同成为陌生人一般。

②原来很熟悉的朋友或是刻骨铭心的爱的人,再次在街上碰见,却像是陌生的路人一样。

2,渐行渐远

读音:[ jiàn xíng jiàn yuǎn ]

释义:主要是由于人的性格、观念、背景、立场等的不同,以至于本来很要好的两个人,形同陌路。

I 形容情感变化巨大的成语

一、激动

悲喜交集 悲愤填膺 百感交集 感人肺腑

动人心弦 情不内自禁 心潮澎湃

激容昂慷慨 慷慨激昂

二、感激

感激涕零 感恩戴德 谢天谢地

没齿不忘 感同身受

三、懊丧

垂头丧气 灰心丧气 心灰意冷 心灰意懒

万念俱灰 自暴自弃 黯然销魂 大失所望

四、悲痛、哀悼

心如刀割 切肤之痛 哀毁骨立 悲天悯人

五、愤怒

怒不可遏 怒形于色 怒火中烧 忍无可忍

六、欢喜

欢天喜地 欢欣鼓舞 喜从天降 大喜过望

兴高采烈 兴致勃勃 乐不可支

心花怒放 手舞足蹈 拍手称快 皆大欢喜

七、忧愁

愁眉不展 愁眉苦脸 愁眉紧缩 忧心忡忡

忧心如焚 心急如火 郁郁寡欢

J 描写“感情变化”的词语有哪些

描写“感情变化”的词语:愁眉苦脸 目瞪口呆 眉开眼笑 喜怒无常 心花怒放

哀而不伤: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哀感中年:形容人到中年对亲友离别的伤感情绪。

哀乐中节:中:合乎;节:适度。指哀伤和欢乐都适度,抒发感情不过分。

爱博不专:专:专一,专注。对人或事物的喜爱很广泛,而感情不能专一。

爱博而情不专:对人或事物的喜爱很广泛,而感情不能专一。

爱则加诸膝,恶则坠诸渊:加诸膝:放在膝盖上;坠诸渊:推进深渊里。意指不讲原则,感情用事,对别人的爱憎态度,全凭自己的好恶来决定。

爱憎无常:爱和恨的感情变化不定,叫人捉摸不透。

白头如新,倾盖如故:倾盖:停下车子,指初次相逢。指相识虽久,仍跟刚认识一样,有的刚认识,却象老友一样。比喻感情的厚薄是不以时间长短来衡量的。

薄情无义:薄:淡薄。感情淡薄,没有情义。常指对于生离死别的事无动于衷。

悲从中来:中:内心。悲痛的感情从内心涌出来。

比肩相亲:比:紧靠。形容夫妻感情挚笃。

表情见意:表达感情,申述意见。

不能忘情:情:感情。指在感情上很难忘记。

不情不绪:情绪:心情,心境。无情无绪。指感情上没有依托,情绪不佳。

惨绿愁红:红、绿:指花、叶。指经过风雨摧残的残花败叶。多寄以对身世凄凉的感情。

缠绵悱恻:悱恻:悲苦的样子。旧时形容内心痛苦难以排解。也指文章感情婉转凄凉。

缠绵缱绻:缠绵:心绪郁结;缱绻:难舍难分。形容感情深厚,难舍难分。

畅叙幽情:尽情地叙谈,把内心深处的感情都表达出来。

痴男怨女:旧指爱恋极深但感情上得不到满足的男女。

愁红惨绿:红、绿:指花、叶。指经过风雨摧残的残花败叶。多寄以对身世凄凉的感情。

愁红怨绿:红、绿:指花、叶。指经过风雨摧残的残花败叶。多寄以对身世凄凉的感情。

触机即发:一触动弓弩上的扳机,箭就发出去。后指触动某一点,就立即发作或有所反应。多用于感情方面。也作“触机便发”。

触景生怀:看到眼前景象因而产生某种感情。同“触景生情”。

触景生情: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起联想,产生某种感情。

吹埙吹箎:埙、箎:古时的两种乐器。埙和箎两种乐器合奏起来,声音和谐。用于赞美兄弟之间感情和睦融洽。

词不达意:词:言词;意:意思。指词句不能确切地表达出意思和感情。

词不逮理:词:言语,词句。逮:到;及。指说话、写文章时所用的词句不能充分、确切表达出思想感情。

词不逮意:词:言语,词句;逮:到,及。指说话、写文章时所用的词句不能充分、确切表达出思想感情。

辞不达意:辞:言辞;意:意思。指词句不能确切地表达出意思和感情。

辞穷情竭:言辞和感情都已竭尽。

寸步不离:寸步:形容距离很近。原指夫妻和睦,一步也不离开。现在泛指两人感情好,总在一起。

打成一片:原指形成一个整体。现多形容感情融洽,成为一体。

跌脚捶胸:以足跺地,以拳敲胸。表示气愤、着急、悲痛等感情。

跌脚搥胸:以足跺地,以拳敲胸。表示气愤、着急、悲痛等感情。

跌脚槌胸:以足跺地,以拳敲胸。表示气愤、着急、悲痛等感情。

动之以情:用感情来打动他的心。

睹物兴情:见到眼前景物便激起某种感情。

断钗重合:比喻夫妻离散而又重新团聚。也指感情破裂后又重归于好。

多病多愁:形容人体弱多病,感情脆弱,容易忧愁苦闷。旧时常形容才子佳人的娇弱体态。

多愁善感:善:容易。经常发愁和伤感。形容人思想空虚,感情脆弱。

多情多感:感情丰富,容易伤感。同“多情善感”。

多情善感:感情丰富,容易伤感。

恩爱夫妻:恩爱:相亲相爱。夫妻感情融洽,情投意合。

恩断义绝:恩:恩情;义:情义。感情破裂。多指夫妻离异。

恩断意绝:恩:恩惠,恩情;意:情份。恩爱和情义完全断绝,形容感情破裂。

恩恩爱爱:夫妻恩爱,情义极为深厚。有时也指骨肉之间的真挚感情。

恩绝义断:恩:恩情;义:情义。感情破裂。多指夫妻离异。

儿女情多:指男女相爱的感情丰富。

儿女情多,风云气少:指男女相爱的感情多,胸怀大局的气概少。比喻文艺作品中男欢女爱多,社会斗争题材少。

儿女心肠:年轻男女的柔情。亦指感情丰富、助人为乐的心性。

儿女英雄:指感情丰富,年轻有作为的英雄人物。

法不徇情:法:法律;徇:偏私;情:人情,私情。法律不徇私情。指执法公正,不讲私人感情。

飞眼传情:借眼睛来传递感情。

凤协鸾和:形容夫妻和睦,感情融洽。

抚景伤情:接触到面前的景物而引起感情上的伤痛。

感情用事:凭个人的爱憎或一时的感情冲动处理事情。

哽咽难鸣:因感情激动难以发出声音。形容很伤心而又不能痛痛快快地放声大哭。

哽咽难言:因感情激动难以说出话来。形容很伤心痛苦而说不出话来。

共饮一江水:一起喝一条江河里的水。指彼此在一条江河的哺育下共同成长,有共同的感情。也指邻国之间人民的亲密友谊。

古井不波:古井:枯竭的老井。波:波澜。枯竭的老井已不会再起波澜。比喻心境沉寂,不会因外界的影响而动感情。旧时指寡妇不思再嫁。亦作“古井无波”、“无波古井”。

骨肉私情: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关系。比喻至亲之间的深厚感情。

骨肉之恩:像骨头和肉那样亲密的的恩情。指亲人间的深厚感情。

骨肉之情:情:感情,情谊。像骨头和肉那样亲密的的情谊。指亲人间的深厚感情。

故人之情:故人:老朋友。老朋友之间的感情。

含情脉脉:饱含温情,默默地用眼神表达自己的感情。常用以形容少女面对意中人稍带娇羞但又无限关切的表情。

好恶不同:爱好和憎恶各不相同。形容人的志趣和思想感情各异。

恨相见晚:后悔彼此建立友谊太迟了。形容新结交而感情深厚。同“恨相知晚”。

恨相知晚:恨:懊悔;相知:互相了解,感情很深。后悔彼此建立友谊太迟了。形容新结交而感情深厚。

忽冷忽热:指时而冷静,时而感情冲动,情绪不稳定。

花不迷人人自迷:花不会去迷人,因人喜欢而美丽。指人对某事倾注了感情色彩。

花残月缺:形容衰败零落的景象。也比喻感情破裂,两相离异。

欢忭鼓舞:形容欢乐振奋,感情激动。同“欢忻鼓舞”。

欢苗爱叶:欢:欢喜。指欢乐恩爱的感情。

欢忻鼓舞:形容欢乐振奋,感情激动。

寄情诗酒:寄:寄托。把感情寄托在吟诗饮酒上。

葭莩之情:葭莩:苇杆里的薄膜。指亲戚间的感情。

交易不成仁义在:交易:做生意;仁义:仁爱和正义。生意虽没有做成,但感情和义气还是存在的。

借景生情:借眼前的事物激发思想感情。

进人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坠诸渊:加诸膝:放在膝盖上;坠诸渊:推进深渊。指不讲原则,感情用事,对别人的爱憎态度,全凭自己的好恶来决定。

禁情割欲:制约感情和欲望。

镜里恩情:指夫妻恩情成了镜中的幻影,空有其名。泛指经不起考验的、虚有其表的感情。

伉俪情深:伉俪:夫妻,配偶。夫妻之间的感情深厚。

口是心苗:犹言为心声。言语是思想的反映,从一个人的话里可以知道他的思想感情。

老而弥笃:弥:更加;笃:深厚。人越老对某种事物的感情越深。

乐新厌旧:喜新厌旧。指感情不专一。

冷酷无情:冷漠苛刻,没有感情。

冷如霜雪:冷得象霜雪一样。比喻待人接物毫无感情,象霜雪一样冷。也比喻态度严正,不可接近。

冷若冰霜:冷得象冰霜一样。比喻待人接物毫无感情,象冰霜一样冷。也比喻态度严正,不可接近。

冷心冷面:态度冷淡,对人没有感情。

冷血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的动物。比喻缺乏感情、对人对事冷漠的人。

脸红耳赤:形容感情激动或害羞的样子。亦作“脸红耳热”。

脸红耳热:形容感情激动或害羞的样子。同“脸红耳赤”。

凛如霜雪:比喻待人接物毫无感情,象冰霜一样冷。也比喻态度严正,不可接近。同“凛若冰霜”。

凛若冰霜:凛:冷。冷得象冰霜一样。比喻待人接物毫无感情,象冰霜一样冷。也比喻态度严正,不可接近。

凛若秋霜:比喻待人接物毫无感情,象冰霜一样冷。也比喻态度严正,不可接近。同“凛若冰霜”。

罗曼蒂克:浪漫,具有强烈的个人感情、高度的个人爱慕之情。

麻痹不仁: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没有感情。

买卖不成仁义在:虽然买卖没有做成,彼此间的感情还存在。

脉脉含情:脉脉:两眼凝神,要向别人诉说心曲的样子。饱含温情,默默地用眼神表达自己的感情。形容用眼神或行动默然地表达情意。

满腔热忱:形容心里充满着热烈诚挚的感情。

满腔热枕:心里充满热烈真挚的感情。

貌合情离:指两个人表面合得来,实际上感情不合。

密意深情:形容彼此间感情深厚。多用于恋人之间。

难分难舍:分:分离;舍:放下。形容感情很好,不愿分开。亦作“难舍难分。”。

难割难分:形容关系密切,感情融洽,难以取舍。

难舍难分:舍:放下。形容感情很好,不愿分离。亦作“难分难舍。”。

难舍难离:形容相互感情很深,不忍分离。

弄性尚气:指凭感情办事,好耍脾气。

藕丝难杀:比喻感情缠绵,难以割断。

婆婆妈妈:形容人动作琐细,言语罗唆。也形容人感情脆弱。

奇情异致:致:情趣。奇特的感情,与众不同的情趣。形容奇特怪异的情致和风度。

亲不亲故乡人:比喻同乡人感情亲密。

琴瑟之好:比喻夫妻间感情和谐。

情不自禁:禁:抑制。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

情不自堪:无法忍受自己的感情。

情不自胜:胜:承当得起,指忍受。感情悲痛得无法忍受。

情不自已:犹情不自禁。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

情孚意合:形容双方思想感情融洽,合得来。同“情投意合”。

情坚金石:彼此感情像金石一样牢固。

情景交融: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

情人眼里出西施:西施:春秋时越国美女。比喻由于有感情,觉得对方无一处不美。

情善迹非:感情融洽,但是所走的道路并非一致。

情深伉俪:伉俪:夫妻,配偶。夫妻之间的感情深厚。

情深如海:感情像海一样深厚。

情深一网:一往:一直,始终。指对人或对事物顷注了很深的感情,向往而不能克制。

情深一往:指对人或事物具有深厚的感情。

情随境变:情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变化。

情随事迁:情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起了变化。

情投契合:形容双方思想感情融洽,合得来。同“情投意合”。

情投谊合:双方感情和心意都很投合。

情投意合:投:相合。形容双方思想感情融洽,合得来。

情投意和:投:契合。形容双方感情融洽,心意完全一致。亦作“情孚意合”、“意同情合”、“情投意洽”、“情亲意合”、“意合情投”、“情投气合”。

情投意洽:情感融洽,心意相通。亦作情投意合。指双方思想感情很融洽。

情投意忺:双方感情和心意都很投合。

情文并茂:指文章的思想感情丰富,文辞也很美盛。

情文相生:情:思想感情;文:词藻。比喻文章感情深沉,文采和思想互相补充。

情逾骨肉:逾:超过;骨肉:比喻至亲。形容感情极其深厚。

情钟我辈:钟:集中;我辈:我们,我等。我们这些人最富于情感,容易动感情。

情逐事迁:情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起了变化。同“情随事迁”。

秋波盈盈:形容眼神饱含感情。

秋水盈盈:形容眼神饱含感情。同“秋波盈盈”。

热泪盈眶:盈:充满;眶:眼眶。因感情激动而使眼泪充满了眼眶,形容感动至极或非常悲伤。

热情洋溢:热烈的感情充分地流露出来。

人非草木:指人是有思想感情的,容易为外界事物所打动,不同于无生命、无知觉、无感情的树木石头。同“人非木石”。

人非木石:指人是有思想感情的,容易为外界事物所打动,不同于无生命、无知觉、无感情的树木石头。

人非土木:指人是有思想感情的。

人何以堪:堪:忍受。人怎么能忍受得了。表示人在感情或力量等方面已经到了不能忍受的地步。

人亲骨肉香:比喻关系十分密切,感情深厚。

人情之常:一般人通常有的感情。

人心如面:心:指思想、感情等。指每个人的思想也象每个人的面貌一样,各不相同。

人之常情:一般人通常有的感情。

如胶如漆:象胶和漆那样黏结。形容感情炽烈,难舍难分。多指夫妻恩爱。

如胶似漆:象胶和漆那样黏结。形容感情炽烈,难舍难分。多指夫妻恩爱。

如胶投漆:好像胶和漆那样,粘住就分不开。形容感情深厚,亲密得难舍难分。

如漆如胶:象胶和漆那样黏结。形容感情炽烈,难舍难分。多指夫妻恩爱。

如手如足:手足:比喻兄弟。比喻兄弟的感情。

如兄如弟:情如兄弟。比喻彼此感情好,关系密切。

如足如手:手足:比喻兄弟。比喻兄弟的感情亲密无间。

乳水交融:融:融合。像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比喻感情很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

瑟弄琴调:比喻夫妇感情融洽。

瑟调琴弄:比喻夫妇感情融洽。

身非木石:指自身并不是毫无感情的人。

深情厚谊:深厚的感情和友谊。

深情厚意:深厚的感情和友谊。

生同衾,死同穴:衾:被子;穴:墓穴。活着同盖一条被子,死了同葬一个墓穴。形容夫妇感情深厚。

生则同衾,死则同穴:衾:被子;穴:墓穴。活着同盖一条被子,死了同葬一个墓穴。形容夫妇感情深厚。

声情并茂:并:都;茂:草木丰盛的样子,引申为美好。指演唱的音色、唱腔和表达的感情都很动人。

声色不动:指不动声色。形容态度从容镇静,不随意流露感情。

圣人忘情:圣人:具有崇高道德的人物。指圣人不为感情所动。

石人石马:石人:石头刻的人,多放置在墓道旁。石刻的人,石刻的马。比喻毫无感情,徒有外表。

石心铁肠:比喻人的心肠象石头一样硬,不容易为感情或言语所动。

似漆投胶:象胶和漆那样黏结。形容感情炽烈,难舍难分。多指夫妻恩爱。

事过情迁:随着事情过去,对该事的感情、态度也起了变化。

噬指弃薪:噬指:咬手指。指母子眷念的感情。

收买人心:指用金钱、感情等笼络人心。

手足之情:手足:比喻兄弟。比喻兄弟的感情。

水乳交融:交融:融合在一起。象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比喻感情很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

水乳之契:象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比喻感情很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

水性杨花:象流水那样易变,象杨花那样轻飘。比喻妇女在感情上不专一。

思断义绝:感情破裂。多指夫妻离异。

竦然起敬:竦然:肃敬的样子;起敬:产生尊敬的心情。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

肃然起敬:肃然:恭敬的样子;起敬:产生敬佩的心情。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

肃然生敬: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同“肃然起敬”。

涕零如雨:涕零:流泪。眼泪象雨水一样往下淌。形容思念的感情极深。

天若有情天亦老:天倘若有情意,也会因悲伤而衰老的。常用以形容强烈的伤感情绪。也指自然法则是坞的。

铁肠石心:比喻刚强而不为感情所动的秉性。

铁石心肠:心肠硬得象铁和石头一样。形容心肠很硬,不为感情所动。

同床异梦:异:不同。原指夫妇生活在一起,但感情不和。比喻同做一件事而心里各有各的打算。

退人坠渊:坠渊:推进深渊里。指不讲原则,感情用事,对别人的爱憎态度,全凭自己的好恶来决定。

唾壶击缺:形容心情忧愤或感情激昂。

唾壶敲缺:形容心情忧愤或感情激昂。同“唾壶击缺”。

温情脉脉:脉脉: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形容饱含温和的感情,很想表露出来的样子。

文情并茂:文章写得不仅富有文采,而且感情也很丰富。

我辈情钟:比喻自己对人对事感情强烈、专注,不能忘情。

无病呻吟:呻吟:病痛时的低哼。没病瞎哼哼。比喻没有值得忧伤的事情而叹息感慨。也比喻文艺作品没有真实感情,装腔作势。

无根而固:固:牢固。没有根柢却能牢固。比喻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作基础。

无好无恶:好:喜爱;恶:憎恨,讨厌。指既不喜爱,也不憎恨。形容感情藏而不露。也指态度不明朗。

喜怒哀惧:喜欢、恼怒、悲哀、恐惧。泛指人的各种不同的感情。

喜怒哀乐:喜欢、恼怒、悲哀、快乐。泛指人的各种不同的感情。

喜怒不形于色:高兴和恼怒都不表现在脸色上。指人沉着而有涵养,感情不外露。

喜愠不形于色:愠:恼怒怨恨。高兴和恼怒都不表现在脸色上。指人沉着而有涵养,感情不外露。

相亲相爱:形容关系密切,感情深厚。

心非木石:人心不是木头、石块做的。意思是人是有感情的。

心寒齿冷:张口叹气的时间长了,牙齿会感到寒冷。形容对于挫伤感情或伤心的事的感叹。

心心相印:心:心意,思想感情;印:符合。彼此的心意不用说出,就可以互相了解。形容彼此思想感情完全一致。

血气方勇:血气:精力;方:正;勇:勇猛。凭一时感情冲动而迸发出的勇气。

血气之勇:指凭一时感情冲动产生的勇气。

言是心声:言语是思想的反映,从一个人的话里可以知道他的思想感情。

言为心声:言语是思想的反映,从一个人的话里可以知道他的思想感情。

言者心之声:言语是思想的反映,从一个人的话里可以知道他的思想感情。

一唱一和:一个先唱,一个随声应和。原形容两人感情相通。现也比喻二人互相配合,互相呼应。

一见钟情:钟:集中;钟情:爱情专注。旧指男女之间一见面就产生爱情。也指对事物一见就产生了感情。

一往而深:指对人或对事物顷注了很深的感情,向往而不能克制。同“一往情深”。

一往情深:指对人或对事物顷注了很深的感情,向往而不能克制。

一夜夫妻百日恩:一旦建立了夫妻关系,深厚的感情历久不衰。

一夜夫妻百夜恩:一旦结为夫妻,就会产生深厚的感情。

移情别恋:移:转移。指感情转变。

谊切苔岑:切:亲近;苔岑:志同道合的朋友。形容志同道合,感情深厚。

意合情投:犹情投意合。形容双方思想感情融洽,合得来。

意懒情疏:懒:怠倦,消沉。意志消沉,感情淡漠。

溢于楮墨之表:楮墨:纸墨。诗文、绘画作品所要表达的某种思想感情超出纸墨之外。

溢于言表:超出言语以外,指某种思想感情虽未说明却能使人体会出来。

溢于言外:溢:水满外流,引申为超出。超出语言之外。指某种意思、感情通过语言文字充分表露出来。亦作“溢于言表”。

因私枉法:因:因为;枉:歪曲,破坏。因为私人感情而破坏法律。指因私不能秉公办事。

盈盈秋水:秋水:比喻美女的眼睛象秋天明净的水波一样。形容女子眼神饱含感情。

油然而生:油然:很自然的。形容自然地产生(某种思想感情)。

有情有义:对人有深厚感情和情义。

鱼水情深:象鱼儿离不开水那样,关系密切,感情深厚。

鱼水深情:象鱼儿离不开水那样,关系密切,感情深厚。

鱼水之爱:比喻夫妻是感情亲密。

鱼水之欢:比喻夫妻是感情亲密。

鱼水之情:象鱼儿离不开水那样,关系密切,感情深厚。

玉烛调和:指天地四时之气和合调顺。也指夫妻感情融洽。

缘情体物:缘:因;体:描写。抒发感情,描写事物。

缘情肖物:缘:因;肖:描写。抒发感情,描写事物。

月缺花残:形容衰败零落的景象。也比喻感情破裂,两相离异。

在天愿作比翼鸟: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总在一起飞,古诗中比喻恩爱夫妻。愿作天上的比翼鸟。比喻夫妻感情深厚。

张敞画眉:张敞:汉时平阳人,宣帝时为京兆尹。张敞替妻子画眉毛。旧时比喻夫妻感情好。

真情实感:真挚的感情,实在的感受。

知义多情:义:情义;情:感情。重义气,有感情。

直抒胸臆:胸臆:胸腔,内心,引申为心意。直率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直写胸臆:胸臆:胸腔,内心,引申为心意。直率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至亲好友:关系至深的亲戚,感情最好的朋友。

至情一往:一往:一直,始终。指对人或对事物顷注了很深的感情,向往而不能克制。

中情烈烈:中:内心;烈烈:炽热,强烈。指感情热烈。

周情孔思:周公、孔子的思想感情。封建社会奉之为思想情操的楷模、典范。

抓破脸皮:比喻感情破裂,公开争吵。

抓破脸子:比喻感情破裂,公开争吵。

抓破面皮:比喻感情破裂,公开争吵。

字里行间: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

简而言之,就是让观众看戏,但并不融入剧情。

详细的说

间离的德文是“Verfremdung”,这是布莱希特专门创造的一个术语。孙君华在《试论布莱希特的陌生化效果》一文中指出布莱希特在《娱乐剧还是教育剧》(1936)一文中初次阐述间离效果时袭用了黑格尔的“异化”(Entfremdung)一词[3]。“Entfremdung”的本意就是疏远的意思,至少在黑格尔那里,其内涵是取其本意的。然而异化(Entfremdung)这个词到了马克思乃至卢卡奇那里就有了完全不同的意义。[4]后来布莱希特另造新词显然是为了避免引起误解。莱因霍尔德·格里姆在《陌生化——关于一个概念的本质与起源的几点见解》中,将 “Verfremdung”的来源之一追溯到马克思的异化学说,恐怕是一种望文生义。“Verfremdung”在英文中通常被译作Alienation[5], 原意指情感上的疏远和冷漠。也有人将其译作“estrangement”[6],也是疏远的意思。由此,其中文直译当为“疏远”,而“间离”也有疏远之意,这是一种更为书面化的译法,“陌生化”则是比较通俗的说法。布莱希特常将“Verfremdung”与“effect”(效果)构成一个短语,其中文意思应当是“疏远效果”,通常译作“间离效果”或“陌生化效果”亦无不可。而“间情法”或“离情作用”,以及黄佐临先生曾竭力主张的“破除生活幻觉的技巧”等译法,由于它们距离“疏远”的本意太远,难免会给理解布莱希特间离理论的独特内涵造成误解。

间离理论是布莱希特为推行“非亚里士多德传统”的新型戏剧而在“戏剧结构、舞台结构和表演方法等”方面所做的一系列改革实验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叙述体戏剧所特有的特征。国内长期以来总倾向于将间离理论视为一种表演方法。例如王晓华在《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重新评价》中所归纳的:间离“作为一种方法主要具有两个层次的含义:1 演员将角色表现为陌生的;2 观众以一种保持距离(疏离)和惊异(陌生)的态度看待演员的表演或者剧中人。”[2](P 24)就间离理论而言,表演层面仅仅是其产生作用的外延之一,与其并列的至少还包括导演处理、舞美手法、音乐处理、以及戏剧结构和文本修辞等方面。布莱希特之所以更偏爱就表演问题论间离理论,是因为对于完整的戏剧实践过程而言,剧本创作和舞台表演相对来说是在所有实践环节中更为关键的,在剧作层面,作为剧作家的布莱希特无须多言,只要提供符合间离理论的作品即可——事实上他正是这样做的,而作为导演,他就必须让演员甚至观众明白如何在表演及对演出的欣赏中体现、实践、理解和接受间离理论。如此看来,他的这种理论偏爱体现着一种高明的理论宣讲策略。但作为研究者而言,绝不可以就此将间离理论仅仅视为一种表演理论,并仅在这一层面推究间离理论的内涵。如果我们将概念的外延当作其内涵,并据此展开反思,如此行事,不产生某种认识上的偏差倒是不可思议的。我们要对布莱希特的间离理论作出全面的认识以及反思就必须从它真正的理论内涵出发。

间离理论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呢?我们先看看布莱希特本人对此是如何界定的。在发表于1939年的《论实验戏剧》一文中,他曾对此做了比较详尽的阐释:

“什么是陌生化?

对一个事件或一个人物进行陌生化,首先很简单,把事件或人物那些不言自明的,为人熟知的和一目了然的东西剥去,使人对之产生惊讶和好奇心。让我们再拿李尔王由于他的女儿们对他忘恩负义而产生愤怒作例子。采用感情共鸣的技巧,演员能够这样表演这种愤怒,就是让观众把愤怒看作人世间理所当然的事情,他不能想象李尔王怎么会不愤怒,他与李尔王完全融合在一起,感同身受,他自己就掉进愤怒的情绪中去了。采用陌生化技巧的演员则相反,演员表演李尔王的愤怒可能使观众对之产生惊讶,因为演员可以不表现李尔王的愤怒而去表现他的其它反应。这样,李尔王的立场将被陌生化,这就是说,他的立场被表现为独特的,奇怪的和瞩目的,亦即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去表现,它不是一种理应如此的现象。这种愤怒是人性的,但不是共通的人性,有些人就不会产生这种愤怒。不是一切时代的一切人在具有李尔王同样经历的时候,都会产生这种愤怒的。愤怒是人永远可能具有的一种感情反应,但李尔王这种表达愤怒的方式和产生愤怒的原因是和时代相联系的。由此看来,陌生化就是历史化,亦即说,把这些事件和人物作为历史的,暂时的,去表现。同样地,这种方法也可用来对当代的人,他们的立场也可表现为与时代相联系,是历史的,暂时的。”[3](P 62-P 63)

以上有关间离概念的阐释中至少包含了三个层面的意义:

首先,间离的基本理论内核与其说是布莱希特刻意主张的标新立异一种戏剧方法,勿宁说是一种他在哲学认识论层面确立的一种操作策略。布莱希特曾在三十年代末所写的《辩证法与陌生化》的提纲中写下了:“陌生化作为一种理解(理解——不理解——理解),否定之否定”[4](P 93)的字句。为什么他要强调剥去“不言自明的,为人熟知的和一目了然的东西”呢?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指出:“一般来说,熟知的东西所以不是真正知道了的东西,正因为它是熟知的。有一种最习以为常的自欺其人的事情,就是在认识的时候先假定某种东西是熟知了的,因而就这样地不管它了。”[5](P 20)在布莱希特看来,间离的过程,就是人为地与熟知的东西疏远的过程。这样一来,从表面上看,这些人或事突然变得非同一般,令人吃惊和费解,自然就会引人深思,并最终获得全新的认识。所似“陌生化的反映是这样一种反映:它能使人认识对象,但同是又使它产生陌生之感。”[3](P 7)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6](P 19)对此,布莱希特深为认同,并在其激励下积极从事戏剧改革与实验,他的舞台要给观众提供有关人类社会关系的真实图景,要让他们对自身的生存状态有清晰的认识,并以此产生变更社会的动力。而间离显然成为布莱希特达到这一目的重要手段。既然间离理论在其基本意义层面上首先表现为一种认识论方法,体现着鲜明的社会功利性,于是就有人对其美学品性发生质疑,王晓华认为:“他走的是一条以社会学为出发点和终点(目的)的道路,而美学即戏剧艺术本身只是中介和手段,他的理论体系始终具有压倒一切的社会学目的,这为它遭遇一系列困难埋下伏笔。”[2](P 25)在王晓华的语境中,“社会学”和“美学”是相互对立的,并且一并成为对艺术或艺术品评价标识,而“社会学”比之“美学”显然是一种更为“低劣”标识——这对作为一门学科的“社会学”是多么地不公平。我们应当对这种学术论文中用词的非学术化倾向表示谅解——这种对“社会学”这个概念的用法自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几乎成为我国文艺学术界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了,但是出于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我们还应当为其找到科学的话语表述。王晓华的意思是布莱希特戏剧理论有着鲜明的社会功利目的,而其作为一种关于戏剧的或艺术的理论,实际上解决的是如何用戏剧或艺术手段为其社会功利目的服务的问题,这一非艺术化的理论出发点和归宿,是导致其艺术上遭遇一系列困境的主要原因。仅管布莱希特包括间离在内的一系列戏剧理论具有鲜明的现实功利目的,但就此贬低其理论的美学或者艺术意义是毫无道理的。詹姆逊曾提醒人们关注这一现象:“在布莱希特的作品里,无论何处,要是你一开始碰到的是政治,那么在结尾你所面对的一定是审美;而如果你一开始看到的是审美,那么你后面遇到的一定是政治。”[7] (P 7)这虽然是就布莱希特的创作而言,然而他的创作是严格执行其理论的预设的,这至少昭示着在体现布莱希特戏剧思想的一系列作品中,政治或者现实功利性和审美或者艺术性可以是并行不悖的。詹姆逊认为历史上任何一种美学都“倾向于对社会的或政治的困境或理想进行象征的或伪装的沉思。因此,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就可以看作是对氏族制度的沉思;而后来的美学传统则大都反映身体的不透明性,及社会的压抑或升华能力。在通常情况下,审美体验本身就被唤起而作一种乌托邦式的悬置(utopian suspension);而在现代主义中,审美价值往往被看作是根本革新的号召,无论是作为对现代化或革新的号召,无论是作为对现代化或革命的替代品,或相反,作为对二者之一或二者的强化,这从来都有不是非常清楚的;有时是对它们的弥补。”[8] (P 40~P 41)所以已构成为一种美学的布莱希特戏剧理论具有明确的社会功利性是无可厚菲的。象王晓华这样人为的将美学或艺术性与现实功利性简单对立起来,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确实是一种学术时尚,其源于当时学术界对之前“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艺术价值体系的反拨,殊不知不打破艺术性与现实功利性这个二项对立的预设,仅仅在此系统中做些倾向性的修正,仍然无法使学术车轮从庸俗化、简单化的泥坛中解脱。将布莱希特包括间离理论在内的戏剧理论置于这种学术视野之下,是无法对其作出公证的评价的。就间离理论而言,的确存在着一些困境,产生这些困境的部分原因笔者会有专文探讨,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布莱希特的理论困境绝不是由于其理论本身强烈的现实功利性所造成的。

其次,间离作为“非里士多德戏剧”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其针锋相对的是存在于传统戏剧中的“感情共鸣”原则。布莱希特将感情共鸣原则的源头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悲剧功能的论述:由对一定长度的人物动作的摹仿所引起的怜悯与恐惧来达到的情感的陶冶。这种情感陶冶正是通过观众与演员的感情共鸣来实现的。在布莱希特看来,感情共鸣的原则并非仅局限于悲剧这种特定的艺术表现形式,而是在所有遵循传统美学原则的艺术领域起作用,是传统美学的一根最基本的支柱。他引证黑格尔的观点认为:“人类具有一种能力,在虚构的现实面前能够产生和在现实面前同样的感情。”[3](P 60)这就意味着,在传统美学的领地里,“艺术为了做到激发人的一定感情和一定的经验,它无需创造出一个符合实际世界的图像和再现准确的人与人之间的各种事件,它可以用残缺不全的欺骗性的老一套的各式各样的世界图像来达到它的效果。”[3](P 59)这就是遵循感情共鸣原则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它与布莱希特主张确立的科学认识论的理想直接相悖。所以布莱希特必须拆毁感情共鸣这根支柱,让传统美学迅速瓦解,而符合他科学认识论理想的新美学将根据间离的原则得以建立。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布莱希特力主攻击的陈旧但是却占统治地位的美学,实际上特指的是在他那个时代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主流美学和其被充分市场化的媚俗形态。布莱希特以亚里士多德的美学传统为其对立面命名,一方面固然是因为这种资产阶级美学发挥作用的核心手段——感情共鸣源自亚里士多德理论,另一方面更出于一种借力打力,宣讲他的新美学的现实策略——利用亚里士多德理论强大的影响力来提升自己理论的受关注程度。事实上,基于他本人的辩证唯物史观,布莱希特并不绝然反对亚里士多德建构的美学原则,他至少认为这种美学理论在从亚里士多德时代开始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的前科学时代,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的。基于上述认识,我们不应当将布莱希特理论与亚里士多德理论绝对对立起来。就间离原则而言,也不是每时每刻都与感情共鸣原则水火不融。事实上布莱希特的创作和舞台实践中从未彻底排除过情感共鸣。其实他清醒的意识到情感共鸣是无法彻底排除的,但就表演而言,演员不能以达到与角色情感共鸣为满足,舞台演出亦不能以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为宗旨,而是应该迅速采用间离手法,从情感共鸣的状态中超越出来。正是从这个意义说,布莱希特以间离为核心的戏剧观是对亚里士多德以情感共鸣为核心的戏剧观的超越,而不是王晓华所认为的是亚里士多德观剧观的逻辑反题。此外,由于亚里士多德的戏剧思想是古希腊悲剧作品作为其论述范例的,狭义看这确实是一种悲剧理论,但是它在欧洲两千多年的文化艺术发展历程中,早已超越了悲剧这一特定的悲剧体裁,成为一种沉入文化血脉的美学传统。因此,布莱希特理论对亚里士多德理论的超越是一种在美学传统上的艰难超越,而不应据其“反”或“非”亚里士多德的命名,即想当然的认定间离理论仅仅是一种喜剧理论,虽然间离理论确实有着不容置疑的喜剧渊源。埃里克·本特利、汉斯·考夫曼以及王晓华[7]等论者正是循着这种简陋的逻辑公式为布莱希特的间离理论定性为一种喜剧理论,并以此来限定间离理论的有效作用范围,从而忽略了其对现代戏剧仍至整个现代艺术发展的开拓作用和普遍的启示意义。

第三,间离或陌生化其实就是历史化。“历史化”作为一个关键词,在布莱希特戏剧理论表述中是值得人们格外关注的。他曾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技巧,在谈及表演问题时专门阐述过:“演员必须把事件当成历史事件来表演。历史事件是只出现一次的、暂时的、同特定的时代相联系的事件。人物的举止行为在这里不是单纯人性的、一成不变的,它肯有特定的特殊性,它具有被历史过程所超越和可以超越的因素,它是屈服于从下一时代的立场出发所做的批判的。不断的发展能够使我们对前人的举止行为越来越感到陌生。”[3](P 213)从这段引文和前文所征引的《论实验戏剧》一文中的相关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布莱希特是将历史化和间离的内涵视为同一的。但是间离与历史化的同一性问题却并未引起多少论者的足够重视。现以在国内产生深远影响的几篇专门谈及间离问题的译文为例:莱因霍尔德·格里姆的《陌生化——关于一个概念的本质与起源的几点见解》,是专门论及间离理论的权威论文,其中并未涉及历史化问题;约翰·魏勒特的《关于布莱希特史诗剧的理论问题》是一篇较为全面论述布莱希特戏剧思想的论文,作者在文中引入了一个史诗化的概念,并将其与间离并列作为布莱希特新型戏剧的主要创作方法,这显然是对布莱希特历史化概念的误读。此外如埃里克·本特利的《论布莱希特的戏剧创作》和汉斯·考夫曼的《寓意剧、喜剧、陌生化》等文在专门谈及间离部分均未涉及历史化问题。在国内研究者的有关论文中谈及间离问题时涉及历史化的也不多见,不过有两篇还是值得注意的。其一为丁扬忠的《布莱希特论戏剧·译序》,作者在专门介绍了陌生化效果之后,便开始介绍历史化问题,指出“布莱希特认为‘历史化’是他的表演方法的决定性技巧。”[3](P 7)这句话本身并无不妥,但联系上下文的论述语境,我们不难看出他显然将历史化与陌生化并列了起来,成为布莱希特戏剧思想的另一个闪光点。另一篇是孙君华的《试论布莱希特的陌生化效果》,文章虽然谈到“历史化的内涵就是陌生化”,但重点表述的却是“历史化是叙事剧创作的另一种陌生化效果艺术手法。”[4](P 112)也就是说,作者不过是将历史化置于间离的外延层面,将其看作是在剧作层面实现陌生化的种种方法中的一种而已,除此之外,他还介绍了寓意、叙述等手法与其并列。由此可见,他仍未认识到布莱希特间离理论与历史化之间所存在的同一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523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