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乐器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按照发音原理和演奏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四大类:吹管乐器、拉弦乐器、弹拔乐器、打击乐器。葫芦丝属吹管乐器中的簧管类乐器,起初在云南傣族地区流行,其音色厚实、柔和、淳朴、富有个性,造型奇特美观、小巧玲珑、便于携带,越来越受到广大音乐爱好者和听众的喜爱。随着东西方音乐文化的交流,葫芦丝音乐在国际上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2000年8月,笔者远赴英国参加第36届国际民间艺术节,葫芦丝独奏受到了英国B B C广播电台的专题采访与录音。这次演出使我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也更加激发我对这种乐器研究的兴趣与爱好。
一、精湛的制作工艺美
葫芦丝是很有特色的乐器,形状和构造别具一格,它的制作体现了精湛的制作工艺美。葫芦丝由一个完整的葫芦,3根竹管和3枚金属簧片组成,通体长约30厘米。在葫芦的柄端插一竹管为吹口,整个葫芦做气箱,葫芦底部插进3根粗细不同的竹管,每根插入葫芦中的竹管部分镶有一枚铜质或银质簧片。中间的主管最粗,上面开着7个(正6背1)音孔,可吹g-g1的旋律音,两旁副管只设簧片不开音孔,只能发出与主管共鸣的和音,通常是较细的竹管发a音,最细的发e1音。
1、优雅的外形美
葫芦丝有竹叶黄、有核桃褐色,或两者深浅相间形成的天然图案,再配上紫竹管,具有千姿百态的迷人形状和别样的天然颜色。其外壳光滑、皮质坚硬、易于雕琢,可以做画赋诗,其构造具有观赏性,体现了古朴典雅的自然风味。
葫芦瓜外形圆润饱满,象征着和谐美满,受到人们的喜爱和珍藏,是中华吉祥文化的代表象征,具有浑厚、单纯、简洁、明快的特殊风格。葫芦瓜专用来制作葫芦丝气箱,要选择颜色发黄、皮厚而结实的成熟葫芦瓜,美观,密实,不易破裂。葫芦瓜外形大小与调性有关,音高的葫芦丝,葫芦瓜小;音低的葫芦丝,葫芦瓜大。以常用的五个调为例,葫芦瓜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小D调、C调、bB调、G调、F调。
中国传统文化中,竹子象征着生命的弹力、长寿、幸福,其外形挺拔修长,四季青翠,有“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梅松竹”岁寒三友之一等美称。葫芦丝制作使用的竹管直接影响音色的好坏,以紫竹最佳,苦竹凤尾竹次之。一般选择竹质坚实,老、干、竹体圆而无裂纹,两端粗细相差不大,有一定重量的为佳,竹管内径的大小要与相应的调性的尺寸基本吻合,不能相差太大(一般不超过两毫米)。
2、高超的技术美
葫芦丝的发音要准确,音色要柔美,音程流畅,吹奏要轻松,与制作技术休戚相关,其制作材料成本虽然不高,但对技术要求极高,是一门精细手工特技。发音体是葫芦丝的核心部分,决定了葫芦丝的音色、音量和耐用程度。历史上,葫芦丝发音体材料的选择经过了一个从树叶、到竹片再到铜片的过程。经葫芦丝制作家杨声老师多次改造,将葫芦丝的发音体改为铜制,这种铜制的簧舌拓展了其音域、音量,音色也非常优美,发音体的改变使葫芦丝在制作方面来了一个大的飞跃。选择铜皮实用厚度一般为01毫米,但是最好选用02毫米的铜皮,经过锻打以后,使其达到01毫米为佳。铜制簧片也有两种类型:黄铜和红铜,其中红铜簧片较好一些。近些年来,云南的全宇工作室的杨志宇老师将子弹壳加工成的簧片,增加了簧舌的抗疲劳的能力,音量比普通的簧片也大一些,音色也亮一些,这是目前云南一带所做的葫芦丝簧片中质量最好、耐用程度最高的一种。
二、浓郁的民族文化美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长期生活中形成的精神资源,是对其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科学概括。民族文化是历史长河中积淀的精神底蕴以及促进民族进步的创新意识。葫芦丝音乐展现了真实的民族生活美,深厚的民族风格美,蕴含了浓郁的民族文化。
1、展示了真实的民族生活美
音乐可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激发人对美的追求;音乐可以反映社会现实,展现千姿百态的大千世界;音乐可以描绘大自然,呈现生机勃勃的意境,展现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葫芦丝在傣族民间有一种特殊说法“竹子象征男性,葫芦象征女性”,葫芦丝由“葫芦”与“竹子”组合,紧密相连,意为:“夫妻相亲相爱,家庭和睦,生活无灾无祸”。 傣族民间也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很久以前,一次山洪爆发,一位傣家的小卜冒抱着一个大葫芦,闯过惊涛骇浪,救出了自己的心上人,他忠贞不渝的爱情感动了佛祖,佛祖把竹管插入金葫芦,送给勇敢的小卜冒,小卜冒捧起金葫芦吹出了美妙的乐声,顿时,风平浪静,鲜花盛开,孔雀开屏,祝愿这对情侣吉祥幸福,从此葫芦丝在傣族人家世代相传。虽然其具体的真实性我们无法考证,但是从这些美丽传说故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葫芦丝音乐文化与人民的生活密切联系。例如《月光下的凤尾竹》:月光如水,微风轻拂,美丽的阿妹深情的凝望窗外,聆听竹楼外痴情的阿哥爱慕的葫芦丝声,正彼此倾诉着心中的爱恋。葫芦丝音色时而圆润多情,时而缠绵悠远,时而婉转明快,塑造出一幅幅柔、美、静、纯的傣家生活画面,让人真切的体会到了葫芦丝音乐中的民族生活美。
2、体现了深厚的民族风格美
民族风格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特性,反映了人民生活习惯、思想感情、语言特点、历史文化等。人们常称傣族为“水的民族”,他们傍水而居、过“泼水节”,“水”是傣族的民族气质和文化性格的生动写照――温婉、沉静、细腻、绮丽。葫芦丝在演奏技巧上的“虚指颤音”、“腹颤音”、“打音”、“迭音”、“滑音”、“循环换气”等一系列的特殊技巧,能将不同的主题、体裁、意境、情感的乐曲中体现的民族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演奏葫芦丝著名乐曲《竹林深处》前两小节:
其中第二小节的“3”音就要用虚指颤音来演奏,是根据民间风格的要求来运用的,打音的手指不能打太快、太实,要使其产生似弦乐揉弦时的颤音效果,将浓郁的傣族韵味表现出来。傣族这种如“水”的民族气质和文化性格深刻渗透和体现在葫芦丝音乐文化中,通过具有民族特色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在物质到精神文化的领域处处显示出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与当地优美的自然环境浑然天成,给人一种非常和谐宁静的感觉。
三、独特的音乐艺术美
音乐内容是人类思想感情美和社会实践美的艺术展示,音乐艺术美体现在旋律的缭绕、和声的协调、节奏的起伏,音乐艺术美产生离不开音乐家的创造、欣赏者的鉴赏。源自生活的葫芦丝音乐细腻轻柔,恰到好处的表现出了这种艺术美。
1、声音形式美
音乐是以声表情的一门艺术,声音是承载音乐的物质基础,是作曲家进行艺术思维、塑造音乐形象、表情达意的手段;是表演者把音乐作品转化为音响形态并传达给听众的凭借;是欣赏者通过听觉感知音乐艺术美的音响中介。葫芦丝常用于吹奏山歌等民间曲调,最适于演奏旋律流畅的乐曲或舞曲,曲调中一般长音较多,合音丰富,乐声柔美和谐,能较好抒发演奏者的思想感情。葫芦丝演奏时气息流畅、音色轻柔细腻,圆润质朴,极富表现力,深受人民喜爱。目前使用的葫芦丝有单管和双管之分,单管葫芦丝除主管外,在右附管上设计了一个“3”音,通常用软塞子塞住,需要发音时拉开软塞子即可。双管葫芦丝除主管与“3”音附管外,另在左附管上设计了一个“6”音附管,需要时同时打开两个软塞子即可。葫芦丝音域虽然很窄,但它具有一定的和声效果,能在有限的音域范围内表现完美的音乐形象,和其它中国传统乐器比较起来,它独特的音色极具新鲜感,带有浓郁醇厚的乡土气息。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葫芦丝乐器与现代电子乐器合奏,亦能体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给人全新感受。
2、题材内容美
绘画、雕塑中的视觉形象能直接表现客观对象的一定形状、色彩等特征,音乐利用音响的变化与情感起伏的对应关系,间接反映社会生活与人的思想情感变化的复杂关系,调动欣赏者的审美感受能力,唤起一定的情感意象。葫芦丝在傣、阿昌等族人民中最为普及,青年男女传情达意或人们走在路上以及在田间劳动,也经常吹响葫芦丝,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欢乐,如《婚誓》:阿哥阿妹的情意长,好像那流水日夜响,流水也会有时尽,阿哥永远在我身旁……;《蝴蝶泉边》:大理三月好风光哎,蝴蝶泉边好梳妆,蝴蝶飞来采花蜜哟,阿妹梳头为哪桩?蝴蝶飞来采花蜜哟,阿妹梳头为哪桩……等,都是脍炙人口的葫芦丝名曲。葫芦丝音乐演奏曲目繁多,题材内容也非常丰富,有表现青年男女真挚爱情的、美丽竹林风光的、融融月色迷人夜景的、节日民族风俗的……,葫芦丝音乐所表现的题材内容都轻柔唯美,让人心旷神怡,体现了人民对真善美的追求。
3、内蕴情感美
音乐不是对自然音响的简单摹拟,音乐作品必须与特殊的主观感受相结合才能具有意义,要体现外在技巧的表象美和思想情感的内涵美。音乐不仅要“乐耳”,更重要的还要“动情”,这就是音乐的内蕴美所在。由于构造本身的局限,葫芦丝演奏在某种程度上相对于竹笛、唢呐等民族吹管乐器要简单一些,没有那么多复杂的技法,但它是一种情感性很强的乐器,甜美的音色极富表现力。如《竹楼情歌》是一首很有浓郁民族韵味的音乐作品,表现了少数民族青年男女相亲相爱的甜蜜,引子部分:男青年在竹楼下等待心上人,美丽的姑娘正在梳妆打扮;第一部分:上下呼应,两个人相依相偎,互诉衷肠;间奏和第二部分:速度变快,活泼欢快,载歌载舞;尾声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变化重复,音乐减弱,两人恋恋不舍地分别。音乐之美除了音符的律动,还有内蕴情感。葫芦丝的音乐不仅是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的进行以及声部的交织,更能使人通过旋律、节奏、和声等效果体会其蕴含的情感,加深对音乐内涵的感受。
总之,葫芦丝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其渊源可追溯到先秦时代,不仅渗透几百年的民族文化内涵,并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及浓郁的民族艺术风格,无论是音色,还是外部构造都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族音乐工作者对葫芦丝进行了不断的改革,涌现出了大批著名的葫芦丝民间音乐创作者和演奏家。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葫芦丝以其独特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广泛的群众基础,在现代文化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要继续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使葫芦丝从民间走向社会,从国内走向国际,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张建庄:湖南女子职业大学
张葵葵:湖南女子职业大学
责任编辑:赵卓
在日常生活中,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统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通用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年级上册语文《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这堂课在设计时,我试图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新课程的这个理念在我的课中有所体现,下面我从以下4个方面来说一说。
1、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认和尊重。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必须做到:一要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二要创设良好的自主合作的学习环境,提倡自主、自觉、自悟、自得。三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追求学生发展的个性化,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在课文导入时,我先画了学生熟悉的东西:葫芦,(但对于葫芦这两个字并不认识)学习了生字,让学生对葫芦这两个字,形和字义统一。然后我画了一棵葫芦苗,以学生喜欢的故事的形式引入课文,并带出了一个问题:那棵葫芦慢慢地长大,长得怎么样呢,揭示了课题。这样,从生活和故事引入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我没有采用公开课最常用的听录音配乐朗读课文,而是沿用最简单的形式:老师范读课文,目的有三:帮助学生正音,建立课文的生字正确认读的概念;其二,激发学生自己朗读、学习课文的兴趣;其三,是给学生一个无形的影响,更加喜欢、亲近老师,从而喜欢我的课。
同时,在老师范读课文后,我就安排学生自学课文,读准生字和课文,并与同桌合作学习生字,再全班小朋友交流,合作解决葫芦是怎样慢慢长大的,自主的基础上合作讨论,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在朗读感悟课文第一段时,我又安排了学生自学这一段课文,选自己读得最好的一句话想想读懂了什么,再同桌小朋友交流,后全班小朋友交流,合作理解感悟课文的第一段。在学完一、四段课文后,指导学生联系课文和插图,产生了新的疑问,发现问题使他们对下节课的学习充满了期盼,再一次激发了继续学习课文的兴趣。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问题是产生学习动机的根本原因。问题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并贯穿于学习的始终,学生通过问题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
这样,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与研究,不仅找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了合作,学会了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认识。
2、仔细观察,大胆想象,训练口语,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想象是孩子们的天性,只有喜欢想象才会有所创造。而作者写作时为了行文简洁,文章的节奏有起伏变化,或者因审美感受的需要,将文章的某一部分写得比较简略,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文章的这些空白之处,正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空间,组织学生对其进行扩充和延伸想象,使概括叙述具体化,没有明示的内容多样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思维以此为源点,辐射。在这节课中,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两个想象说话的内容,想象说一说小葫芦的可爱,在想象的基础上朗读;再有就是这么可爱的葫芦,让学生想象长大了一定会是怎么样的,这个想象说话,与下文葫芦因蚜虫而变黄落地形成了鲜明的反衬,激发学生从中产生疑问、探究原因的兴趣,为学习感悟下文打下伏笔。可谓一举数得。
而在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那也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因此,我在这节课中把课文的两幅插图并列出现,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不同,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再从图到文,学习课文。学文后,我又出现这两幅图,让学生观察,产生问题,进入下节课的学习。这样在观察的基础上,训练口语,发展想象,以培养创新能力。
3、以文本为中心进行阅读教学,努力做到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培养阅读能力。
文本是阅读教学中师生展开活动的联结点,
无限的对话进程就从对文本的阅读中产生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在中得到充分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还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有层次地组织学生的读书活动。自读---发现探究到自读---理解感悟。这节课中,学生用了大量的时间自己读书,他们通过自己的读书实践,理解课文内容,不断加深体验,不同程度地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4、字、词、句训练仍然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
首先,在认读字的教学上,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从老师板画葫芦认识生字:葫芦;到听老师读建立生字初步概念;到自己读课文,与同桌识记生字,又在图文对照中知道葫芦藤;又到最后的开火车读生字和分析字型,隐去拼音读儿歌,层层递进,逐步巩固。期间,利用了学生熟悉的客观事物葫芦,利用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如以前形声字的规律,引导学生创造性识字。又力求识用结合,把生字放入儿歌中读一读,是学习生字的延伸。
其次,重视词句训练。体现在这节课中,就是对每天的理解运用。我从联系课文理解意思入手,朗读课文句子,再引导学生说话,落实对每天这个词语的理解运用。
再次,重视写字指导。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指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并说一说自己觉得容易写错的地方。老师范写,学生跟写,展示台展示评议,这样几个过程,扎实地落实写字训练。
二年级上册语文《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2我请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就想一想,你读了本课知道了什么。没有想到,学生的语言虽然不太规范,可是还是有人能说得出来,只关心葫芦不关心叶子是不对的。可是原因呢,却不好说,因为孩子们毕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呀。只是明白,但说不来道理。这已经不错了。请学生说一说读了课文的感想。学生说得也不错。
在朗读指导时,还是注重训练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感知。原来在读的时候,虽然也教给他们方法,可是学了一个文章之后,才知道符号的作用,和具体的指导方法。常说的一课一得,我想不仅学生一课一得就可以,教师也是一课一得才行。像这样的课,训练朗读就可以了,不必面面俱到,对学生培养的效果来看,更实际,更深远。远强于博而不精。在指导的时候,注意让学生用这些标点说一说平时的话,学生更容易理解句子的语气。可能这就是打通与学生经验世界的联系吧。
二年级上册语文《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3本课学习中学生读书的兴趣很高,感情很投入,读得个性到位,教后我感到十分满意,学生的表现让我很兴奋。
我觉得这堂课上得扎实,主要在于利用了观察法和范读法。
观察法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我没有对课文进行繁琐地分析,而是结合课文的插图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描述的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后文的感情朗读水到渠成,不用再进行指导朗读技巧,学生却能掌握并熟练运用朗读技巧来传递感悟到的文字间包裹着的思想感情。
范读法
除了运用课文形象的插图外,教师的范读也起到不小的作用。教师范读时的情感就直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一些朗读的技巧渗透到教师的读中,学生在无意地模仿中就学会了朗读的技巧,在多次地练习里构成朗读的技能。这样做比纯粹地教给学生空洞的朗读技巧的效果要理想得多。教师教得简单,学生学的愉快(精神的愉悦)。
在这堂课上,教师范读的地方不少,谈话煽情的地方也有几处,但是并没有妨碍学生学习的用心性、主动性,学生学得很自主。
教学的资料比形式更重要,范读、谈话,这些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运用得当,同样让学生学得自主。在课改的这天,在崇尚新形式的课堂上,却得不到好效果的困惑里,我们该反思什么才算真正的自主学习。
二年级上册语文《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4《我要的是葫芦》这篇寓言是让学生明白植物生长要经历一个过程,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课文语言生动形象,十分贴近儿童生活,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发展思维,培养想象能力
在教学时,我努力挖掘训练点。如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利用课件出示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在读到小葫芦很可爱时,我问学生“假如你是那个种葫芦的人,看到自己种的葫芦这么可爱,你还会怎么说,怎么做?”在体会种葫芦的人很喜欢自己的葫芦时,我又提问:“你猜那个人会在什么时候去看自己的小葫芦?”学生的想象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课文学习采用角色换位获得情感体验。“你如果也是种葫芦的人,看到叶子上长了蚜虫,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有的说的慢条斯理,有的以急切的语气来劝告书中种葫芦的人,有的以叶子和葫芦的关系来用科学道理讲给书中种葫芦的人听。这样的角色换位体验学习法,使学生说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二、识字方式多样化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多种识字窍门,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是提高识字效率的前提。对于识字教学。如在学习“葫”“芦”“藤”时通过来指认“葫芦”和“藤”,让学生先认识一下“葫芦”和“藤”是什么,然后通过观察了解到“葫芦”和“藤”都与植物有关,所以是草字头。有的用猜字谜的形式巩固识字,如“邻”、“盯”。在教学其他几个生字时,先让学生自己把生字读一读,再安排他们同伴互助学习生字,然后向老师汇报,得到同学帮助的生字是哪几个?这样经过学生一汇报,多种形式反复地读,例如:1指名读,读对了大家跟着读,同时表扬“小老师,你真棒!”,2组与组之间比赛读,3、男女比赛读,4、开火车读。经过趣味性的强化记忆,学生最终掌握地比较好了。这样的生字教学效果使我自己很满意。
三、教学中的不足
识字教学在整个课时中占据了比较多的时间,前松后紧,导致后面的朗读、理解比较急,比较浅。导致朗读时间不够充分,朗读流于形式,不够落实;朗读对象狭窄,没有让大多数同学得到锻炼。如果能让学生结合词语句子自己再去探究,我想学生会改变过来的,教学效果会更好。课堂是灵动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所以在教学中总是存在很多的变数,需要我不断提高自己随机应变的能力。
二年级上册语文《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5《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寓言故事。故事语言朴实,用词准确,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了一个爱葫芦的人种葫芦时,只知道要葫芦果实,不知道要杀死叶子上的蚜虫,结果什么都没有得到。其中不仅蕴含了“果实与叶子密切联系”的自然常识,而且更渗透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光看点,要看面”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本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感悟,明白其中的道理。
一、教学效果本课
学生本节课感情很投入,读得特别到位,教后我感到非常满意。在教学本课时,我特别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把读有所悟、以悟促读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紧紧围绕单元目标,结合本课特点,使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观察图面说说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后文的感情朗读水到渠成。我觉得这堂课上得扎实。
二、成功之处
1课上我特别重视阅读指导。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先读题质疑,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在讨论交流中引导学生学习用词、积累词汇和培养语感,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学中我把握了同组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了教材内容设计教学。
3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也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为了使学生能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主动地识字,我引导学生看图激趣,引导学生利用葫芦图及形声字的特点自主识字,这样识字有意识地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培养了识字能力。
三、不足之处:
1教学反馈及应变能力有待于提高。在教学中,随时都有学生当堂的生成,由于准备不够充分,所以处理不够到位。
2教学语言不够精炼。我觉得在教学时,语言的指向性应该更明确些;语言的目标性应更明了些,这些与自己课前的准备不够充分也有关。
3课上教师提问的有些问题,把学生问得不知方向,浪费了课堂的时间,说明对问题的设计还需再细推敲,以后要在优化提问上下功夫。
4课上自己说得太多,尤其是最后道理的引出,最好能够放手让学生多说多想。
四、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应变能力。在教学中,随时都有学生当堂的生成,即兴语言的表达,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充分肯定、及时地促进学生完成任务,是今后努力的方向。我想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磨炼,明确语言的指向性;使语言的目标性应更明了些。另外,要多听课,在听课时多多学习其他老师好的做法。我想用一句话来勉励自己不断地钻研——“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二年级上册语文《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6《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新课标版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14课,这是一篇寓言性质、趣味地介绍植物自然生长规律的课文。课文主要写了种葫芦的人不懂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不懂得葫芦的生长规律,一味只盯着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不去治,邻居劝他也不听,结果小葫芦慢慢变黄,一个个都落了的故事。从而告诉人们做事情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课文的内容短小,蕴涵的哲理浅显。
在教学中,我注意以下几点。
新课标强调,低年级要重视识字写字教学,本课要写的生字比较有规律,因此,我引导学生对本课要写的子进行仔细观察。比如:观察生字的结构。相同偏旁的字:怪、慢;相同部件的字:挂、哇;相同结构的字:治、棵、挂、哇、怪、慢(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然后再观察每个字的重要笔画。进行练写、评议。
同时,还要重视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让学生逐步品味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比如,在学生朗读感悟的基础上,我引到学生,“真可惜,小葫芦都落了!这是不是种葫芦的人的错误所导致的呢?错在哪里呢”学生通过朗读理解到(种葫芦的人错了,他错在:①他没有听邻居的劝告;②他不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叶子都落了,小葫芦也没了,种葫芦的人看见这个景象,会想什么呢?(让学生充分自由发言。)
改进之处,教学评价还要继续到位,有时为了赶时间,对于学生的回答没有及时地评价,不利于课堂问题的生成,应围绕教学目标,充分肯定,及时引导学生。
二年级上册语文《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7由叶校长指导的“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制定核心目标”的实验课第一轮磨课结束了,从刚开始分析别的老师的案例,到在叶校长的指导下,自己分析教材尝试制定一个单元的核心目标,再到自己备课上课,这一轮的尝试走下来,虽也还在摸着石头过河,但也有了些许的收获。现将这一轮的学习反思总结如下。
实验课题的关键词是“怎样制定核心目标,怎样落实核心目标”,众所周知,我们所上的每一节课都是有教学目标的。在此之前的语文课堂,我们注重朗读,注重文本内容,注重让学生体会你从课本中感受到了什么,唯独忽略了语文学科最重要的是语言训练。当经过一次次的培训,磨课,我们渐渐明白,语文课就应该有语文味,语文课不是思品课,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语言训练点,我们的课堂也开始发生了变化,一节课下来,教给了学生无数个知识点,但每个知识点都是蜻蜓点水,学生掌握得不甚牢固。在我们迷茫的时候,叶校长告诉我们一节语文课有许多个知识点,但却只有一个核心的训练点,只要核心目标定好,一节课都应该为它服务。这个时候,我们豁然开朗,原来语文课也并不是那么的复杂,当每一节课都定好了核心目标,课堂反而变得简单化了。
第一轮的实验课,我选择了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我要的`是葫芦》来分析磨课。《我要的葫芦》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这篇寓言故事生动有趣,简短精悍,讲一个人种葫芦,不管理却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这则寓言故事就是想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
二年级的语文教学更应该注重词句的训练。纵观文本内容,有好几个语言训练的知识点。第一自然段有一个教学生把句子写具体的很好的范例,第二三自然段出现了不少的感叹句、反问句与陈述句。再仔细查看课后练习题与园地,课后练习是出现了两组句字的朗读。我在第一次解读文本的时候就以为这两组句子的出现是要学生掌握感叹句与陈述句的转换,以及反问句与陈述句的转换,所以第一次备课时我的教学目标制定为进一步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尝试把反问句、感叹句转换成陈述句来理解句子的意思。
第一次磨课的效果不甚理想,学生对于句式的转换掌握得不是很好,课后,叶校长对这节课进行了点评并提出了课的问题所在:核心目标制定得过高。感叹句与陈述句的转换或反问句与陈述句的转换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点应该是让学生先认识,但我却直接提升到了运用,难怪学生学起来有困难。
在叶校长的指导下,我修正了这一课的核心目标:认识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同一个意思。第二次磨课,要求降低了,并围绕这个目标设计了充分有效的练习,学生学习的效果还不错。
通过这一轮的实验磨课,我认识到要准确制定好核心目标除了对该文本要深入解读,对于知识点的承前启后也该明白清楚,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地积累对教材的熟悉程度,把每一个知识点都要像串珍珠一样把它串起来,随时都能明白这个知识点出现在哪里该有怎样的训练要求。
二年级上册语文《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8《我要的是葫芦》主要是讲从前有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因没有及时医治叶子上的蚜虫,导致他种的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通过对这篇课文朗读和理解,让学生明白任何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以及要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
我运用谜语导入,为使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识字环节创设一个“葫芦园摘葫芦”的情景,自由识字并口头组词,以“开火车”的形式识字组词并领读,个别学生分析字形,之后就读词语,在这里应该渗透识字方法,归类识字:比如“葫、芦、藤”三个字,都带有草字头,你还能说出带有草字头的字吗?再比如“邻”字组词时,同学们说“铃铛”一词,我只是在读音上作了区分,没有在字形上作辨别。写字指导方面教师没有充分起到示范作用,并且字写得太小。在“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问题中,对孩子要求过高,应该是课件出示一个特定的格式。语文课要有读书声,而在这堂课学生读的少,这样也很难充分感悟,教师也应该示范读,传授更多的朗读技巧。通过这堂课,我明白了做为教师应充分尊重孩子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由于自己太年轻,教学经验不足,课堂驾驭能力不成熟,导致了课堂时间没把握好。最后的环节是扩散思维,以“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为开头续遍一个小故事,没有完成。这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但是我有很多次都没有抓住孩子的闪光点来进行启发,没有给予他们更大的想象空间,也没有关注到个别学生的养成习惯。还有就是教学反馈及应变能力有待于提高。教学语言的再精炼,在教学时,语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确一些,语言的目标性应更明了一些。我相信,通过我今后不断的努力,我一定会慢慢的走向成熟,在孩子们学习的过程中做一名恰如其分的给予者和引导者。
二年级上册语文《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9寓言、童话是孩子们所喜欢的。课文《我要的是葫芦》让小朋友初步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并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相互有联系的。这篇课文还有一些好的词语描写,可作为写话的示范。
一、好句子、好词语积累。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抓住句子中“细”“满”“绿”“几朵”“雪白”词语,让学生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加上这些词语把葫芦藤的形状、叶子的茂盛、花的颜色、大小都描绘了出来。为写话中加修饰词语作一个准备。不足的是在指导阅读时,什么读出来比较平淡,没有引导学生对重点词的指导读。
二、充分发挥学生质疑的能力。
弄清这篇课文,主要是弄清两个问题:
1、种葫芦的很喜欢葫芦。
2、为什么种葫芦的那么喜欢葫芦,最后葫芦还是一个个落了。
在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上,我都是让学生在读中自己提出来。第一个问题的引出,我以让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提问:读后你知道了什么?生通过自己阅读,能自己想到:种葫芦的人喜欢葫芦;我再顺势让学生找出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他很喜欢葫芦,再抓词语“每天”“看几次”“越看越喜欢”来领会种葫芦的人对葫芦的喜爱。整个过程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启发的角色,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体会,充分发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个自然段学完后,导出最后一个自然段“葫芦都落了。”让学生谈谈听到这个消息,有什么问题。生提出了“葫芦为什么都落了”等问题,师再引入“种葫芦的人喜欢葫芦吗?为什么他那么喜欢葫芦,那他在做什么呢?”通过师生质疑,引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2、3自然段的学习。
三、读、画、说结合
在探究葫芦落的原因中,我通过让学生读,在读中画出种葫芦人的想、说的句子,分析种葫芦人的心理,找到葫芦掉落的原因是因为种葫芦的无知与不听劝告,蚜虫吃光了叶子,最后葫芦就落了。以抓重点词来理解,指导朗读,如“自言自语”说话就要小声,在读这句话时要想象自己这时就在跟自己说,“快”邻居的劝告很急,“奇怪”种葫芦的人无知又不听劝告的语气等。不足,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了不同的语气,但在读时的语气还没表达出来,主要是重点词的读的引导还不够。
教完这节课,我最深的感触就是要引导学生读好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语言,揣摩文字背后的东西,让学生产生怦然心跳的感觉,使其意皆若出于我之心,使其言皆若出于我之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读起来自然就水到渠成,也能读得有滋有味。
借用村上先生的一句话,只是想献给那些已经逝去的英雄和那些已经涅没的历史。冷酷的仙境、世界的尽头,这两对词组所散发出的微妙情感,竟与《葫芦兄弟》的世界奇妙地共鸣,我想没有其他更加合适的形容,能如此准确地描绘出这部动画的真实意味。
《葫芦兄弟》在貌似简单幼稚的故事后面,其实隐喻着一个关于信念的故事、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一个关于牺牲的故事。比起锋利的刀刃,它更象是吟游诗人的纤细手指,只需不期然的几下撩拨琴弦,便触摸到了人类内心最深处,总能令我们在夜里惶然惊醒,然后伧然泪下。
一、开端、先知者老翁与穿山甲
一切的一切,都是从“第一次冲击”开始,以此为原点,整个世界开始急遽变化起来
“第一次冲击”的地点位于葫芦山,而老翁做为目击者,看到了葫芦山崩裂成为两半,巨大的妖雾腾空而出,蝎子精与蛇精所到之处鲜花和绿树被蹂躏,小鹿跟飞鸟被冻结,本来祥和安宁的世界不再美好。
这场大灾变的起因是因为穿山甲误挖穿了镇压妖怪的葫芦山,结果刹那间飞砂走石,邪恶原力挣脱了束缚,开始肆虐四方。这仿佛是伊甸园故事的重演,《圣经》里记载人类的始祖亚当与夏娃违背神的律法,无法抑制自己的好奇,偷食了智慧果实,于是被盛怒的上帝赶出了伊甸园;同样在这里,穿山甲钻破了神的封印,于是被释放而出的邪恶力量毁灭了原本完美的世界。两个大同小异的故事彰显着同一个寓意:人类因为贪欲而导致的罪恶令他们最终失去了乐土。
就在这一大灾变发生的同时,身为目击者的老翁被光芒引导着走进入了葫芦山的废墟中,凭借着手中的绿色仙草取得了“能够消灭妖精”的七粒种子。仙草是绿色的,是和平的颜色,是安宁的颜色,在整个外部世界都被妖怪的黑风所侵染时,唯有这一株绿色的仙草还保留着旧世界的记忆,而它是能够拯救世界的钥匙,这其中象征,不言而喻。当潘多拉关上了盒子时,“痛苦”和“疾病”已经飞去了人间,只有“希望”从此留在盒底;而当妖精们肆虐之时,仙草承载着葫芦种子,却悠然飘入了老翁的手中。而老翁本人,也从一名“目击者”,转变成了培育“适格者”葫芦兄弟的“引导人。”
就这样,在旧世界崩坏的同时,新世界的种子也悄然开始生长、发芽。与传统的剧情构造方式不同,老翁获得葫芦种子的经历是一条明线,而大灾变的起因和经过反而退到后台变成一条背景暗线,两下对比,创作者们如此安排确实用心良苦,他们力图在描绘充满悲观色调的灾难之时,仍旧能够给观众展现出一抹希望的光芒。希望先于毁灭而存在,而不是相反,这是创造者们通过这一明一暗两条线的设定所传达出的讯息。这不禁让人联想起《天空之城》中的天空之树,同样代表着自然的绿叶所承载着的,正是这世界的和谐本源,也是“眼”的所在。
如果说放跑了妖精的穿山甲是代表着人类的“原罪”的话,那么取得了葫芦种子的老翁就意味着神的“救赎”;山神说过:“老人家,只要那七粒种子能够顺利成长,那么妖精就可以被消灭,一切全靠你了”,明白无误地说出老翁的责任所在:他并非是拯救世界的英雄,他只是一名引导者,一名先知,一名为了世界的救赎而舍弃自己生命的基督。正因为如此,在整个人间濒于崩坏的大环境之下,穿山甲与老翁二人先后的死亡是极具象征意义的罪与救赎的必然结局。可以这样说,当他们接过葫芦种子,并将其种在土壤之中时,就注定要背负起命运的十字架,承担起先知的责任……以及痛苦。
于是,在一个看似简单单纯的开头里,整个世界的基调、每一个人的命运,就已经被隐藏在细节之中的隐喻所预示了。在第五话中,穿山甲为掩护老翁与二娃而被蝎子精杀死;他的死亡,是对“第一次冲击”的反思与终结:当他释放出大灾变的时候,就注定是要为之付出相应的代价,人类对更高层次的追求与自身力量的反噬,在此得到充满反讽意味的诠释。然而,灾难并非因此就停止了,亚当与夏娃误食了禁果,从此每一个人类降生时起就带着原罪;原罪由一个人犯下,但却要由整个世界承担;穿山甲的死完成的是自己的救赎,却无法拯救其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的死多少有些悲凉与无奈:人类可以释放出灾难,但是他们可以回收吗?”
穿山甲已经死了,真正要面对这个问题的,是老翁,他的回答是“葫芦种子”。其实就我个人的感觉而言,老翁更象是施洗约翰,他身穿骆驼毛的衣裳,腰束皮带,在荒野中不停地大声呼喊:葫芦近了。当葫芦兄弟们来到这世间的时候,他为这些“葫芦基督”施洗。在第一话、第四话中分明出现了老翁为葫芦藤浇水的镜头,穿山甲也曾经说过:“只有多浇些水,葫芦们才能长的更快。”我想这就是老翁被赋予的全部意义了吧。在最终话里,葫芦兄弟们被困在炉中,即将灭亡之时,这名“引导者”面带着微笑掏出莲座,释放出葫芦兄弟们最终的力量,然后从容死在蝎子精刀下。他以自己的牺牲,换来了拯救者重生,进而令世界恢复和谐,这才是最完美的人类的补完吧。
而现实中的我们,答案又该是什么呢?
二、舞动在暗影之间——蛇精与蝎子精
《葫芦兄弟》的世界观是相当封闭,也是相当简单的,现实世界的纷乱庞杂在这里被简化凝炼成为数个鲜明符号特征的人物,使之更加具有寓言故事的属性。穿山甲象征着人类的软弱、贪欲以及反省;老翁意味着牺牲与希望;葫芦兄弟七人则是人类本身多种精神情感的具象化体现;与这些相反,蛇精与蝎子精的解放,却意味着另外一种精神的兴起。
这是一种黑暗的原力,然而又与传统意义上的邪恶不同。以往的邪恶,是一种纯粹的、充满了破坏欲望的邪恶,而相比之下蛇精与蝎子精的行为更加理性,更象是一个现实的暗黑政治组织,有复杂精密的基地构造,有等级森严职责明确的管理体制(每一话里,都有大量妖怪洞穴里迎击兵器的展示,而蝙蝠精、蜘蛛精、蜈蚣精、蟾蜍精的各司其职也令人印象深刻)。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蛇一向都被视做是狡黠的生物,其所代表的意义往往是“邪恶的智慧”;蝎子则普遍认为是阴毒之力的象征。创作者选择这两种生物拟人化,无疑暗示着这将是充满智慧与力的暗色之面,象征着人类理性与阴暗的一面。
蛇精的智慧是可怕的,她拥有的是极端的理性以及勃勃的野心,当这两种特质结合起来的时候,恶魔诞生了。这是一位典型的马基雅维利信徒,无论是自己人还是敌人,都只是被她视做棋盘上的一枚棋子。在与葫芦兄弟的艰苦斗争中,她始终处于上风,总能第一时间洞悉葫芦兄弟们的种种性格上的弱点,并加以利用;每当看到她与葫芦娃之间的较量,就好象是看到了《jojo冒险奇遇》或者《猎人》中那种凭借谋略而非武勇的智慧型战斗一样。必要的时候,她也可以运用政治手腕来打击敌人,前一分钟还是满腔怒火,瞬间就可以变得笑容可掬。这世界上既有令人流泪的艺术,也有令人流血的艺术,而蛇精则是属于后一种艺术家。倒在蛇精尾下的,既有战斗中被彻底击溃的大娃、二娃和三娃,也有酒席外交中失了招的四娃和五娃,甚至连一度叛变的七娃也不能幸免。一直到最终话,代表着正义一方的葫芦兄弟们都一直被这个女人压的抬不起头来。她成为葫芦兄弟心目中挥之不去的灰色梦魇,因此也有otaku将蛇精称为是女性版的奥贝斯坦。(因为这个角色设定实在太出色了,在续作《葫芦金刚》中,创作者们又推出了形象几乎完全一样的美女蛇。)
甚至她的丈夫蝎子精,也是属于被利用的棋子之一。从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每一次的发号施令与决策,都出自于蛇精之口,身为“大王”的蝎子精只有执行力而无决策权,地位明显被架空。这个精明的女人,永远是利益至上的,那种精确的计算,深邃的洞察力和可怕的执行力,使她成为最为危险的妖精。不断地算计,不断地背叛,不断地利用,这就是她灰色的轨迹。
当蝎子精叫她夫人的时候,她代表着女性的自己;当七娃叫她时候,她代表着母性的自己;而当她掏出如意,将眼前的敌人碾的粉碎时,她代表的却是谋略家的自己。女性与母性,也只不过是谋略的一部分罢了,这种冷酷无情的执念,成就了一个强者,而她也因这种执念而送了性命。
蝎子精却个粗线条的人,性情中人,毫无顾忌,曾经只是因为四娃喝光了他的酒就号啕大哭。可是在种种粗豪的举动之下,却隐藏着对蛇精深深的爱。这种感情是如此强烈,以至于他甚至愿意为此舍弃其他的一切。蛇精架空他的位置,却从不见他动气,因为他爱她,爱江山更爱美人,所以会包容她的一切,并且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仔细观察就可以注意到,无论何时,每一次蛇精出现的时候,背后总有蝎子精默默的身影,一直持续到了最后两个人的灭亡。
三、使徒的造像——葫芦七兄弟
葫芦兄弟们是不折不扣的救世主,根据《葫芦兄弟》设定集里的资料,葫芦种子是神为了克制妖精的力量而赐予人类的宝物,葫芦兄弟们就是神的使徒。他们由神的赐予而生,但却拥有着半人半神的特质,就好象古希腊的英雄们,全身洋溢着宛如青铜般凝重的质感。七色的葫芦,代表了人类的七种情感,而这七种情感,又是世界的希望和基石,所以这实质上,是人类自我的拯救与补完。
第一种使徒的颜色,是赤色。 这是热情奔放之色,充满着理想主义的光芒。
大娃就是这样一个人,单纯、开朗,充满着激情,甘愿为理想的事业做出牺牲。当“葫芦藤第一次妖精来袭事件”(第一话)发生的时候,他首先站了出来,毅然向妖精的巢穴发起了挑战。他的力量和他的精神一样大而无畏。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罗伯斯比尔、列宁、切•格瓦拉等理想主义者的影子。
然而,激情也意味着冒进,往往不顾后果,就如同塔罗牌中的正位战车,过度的轻率反而导致了灭亡。在三话中,大娃正是因为贸然前进而致身陷泥潭,他的理想主义在现实中跌的头破血流。第三话的副标题the
chariot正好点明了“激情”的双刃剑特性。
第二种使徒的颜色,是橙色。 这是温柔宽容之色,是发自人文主义的终极关怀。
七名葫芦娃中,二娃的个性刻画最为成功,耳聪目明的能力令他成为一个善良温和的人,对周遭的事物以及自然感触至深,有如一名感性的艺术家。在有他出场的几话里,我们甚至能够感受到二娃给人带来的那种如沐春风的舒适与亲切。
但是,温柔也意味着软弱,宽容也意味着轻信,蛇精洞察到了二娃的这个弱点,将其诱入了梦花缭乱的迷宫之中,象征着谎言与欺骗的迷宫伤害了善意与宽容,二娃终于被毁去双目与听力。不过这并非否定了宽容存在的意义,在接下来的一话中,二娃被老翁和穿山甲救出,穿山甲因此而牺牲,完成了他自己的赎罪旅程;而二娃则被小鸟搜集来的露水医治好了双目,就好象《风之谷》中荷母群救回娜乌西卡生命的场景一样,善意与宽容在这样的关怀中重建。
二娃因人性之恶而受伤,又因人性之善而恢复,这不正是宽容之道在世间的行迹么?
第三种使徒的颜色,是**。这是刚强坚韧之色,代表着奋进与勇气。
除了最终决战外,最令人荡气回肠的,就莫过于三娃与妖精之战了。刀枪不入铜头铁臂的三娃受命于败军之际,甫一登场就救了老翁与二娃的性命,然后大败蝎子精,逆袭妖精洞穴,打的酣畅淋漓,意气风发,令人不禁想起“所向无前”的梁朝名将陈庆之和纵横欧陆的巴顿将军。
《老子》里曾经有一个寓言,说牙齿掉光了,舌头仍旧在,以此来说明“柔软胜刚强”的道理。三娃因为过于刚强而不懂屈伸, 成为了掉落的“牙齿”,反陷入了蛇精的柔剑束缚之中,终于失败,正应了易经里的那句话:“亢龙有悔”。这也算得上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吧
第四种使徒的颜色,是绿色。这是和平慈悲之色,是发自内心的呐喊。
水是平和的,内敛的,也是防御性的;四娃在七名葫芦娃中最有悲天悯人之心,从他一开始出场到结束,始终不曾伤害过任何一个人,包括妖精。对于他来说,喷水是为了救人,而不是伤人。虽然四娃不曾说过什么,但他的行动始终是遵循着这一原则,默默地扮演着一个辅助性的济世角色,宛如一片宁静的云。“我们去救人吧。”(第七话)这是他唯一句令人印象至深的台词,却折射出了他整个的人生观。
于是,在第八话中,以他为主导,葫芦兄弟们第一次与妖怪握手言和,并且出席了妖精们安排的宴会,希望能通过谈判的形式来消弭战争。
能够不流血而解决争端,这就是四娃最大的梦想。
有如此胸怀的人,从来都是一个悲剧性的角色,四娃最终倒在了无边的酒碗之中,倒在了他曾经救过的人的阴谋之下,和谈原本只是骗局。喜爱和平却又不得不与宿命的敌人做无休止的抗争,不想伤害别人却总被别人伤害着,这个与其说是他个性的悲剧,不如说是时代的悲剧更来的恰当。
第五种使徒的颜色,是青色。 这是愤怒不平之色,嫉恶如仇。
火焰达到特定的极高温度,就会变成青色。五娃喷的是火焰,喷的也是他的愤怒,比起他的孪生哥哥四娃来说,简直就是两个极端。五娃对周遭的事物时时保持着批判的态度,从来不忌惮直爽地表达自己的不满。在他的心目中,世界上有着好与坏,善与恶的鲜明区别。一旦确立了方向,就要全情投入,容不得一丝杂质与逆流。在第七话中,他对四娃说:“早知道是妖怪,就不该救他们”而四娃对此保持着沉默;兄弟二人的对话体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
在妖精的鸿门宴上,至阳的五娃饮下了至阴的冷酒,于是总爱极端化的他终于又走了一次极端,并且倒了下去。
第六种使徒颜色,是蓝色。 这是开朗活泼之色,乐观向上,迈进自由王国
如果说要评选最有人气的葫芦娃,那么就非六娃莫属了。他是隐形的,是自由的风,无拘无束。凡俗的道德藩篱,无论妖怪的还是葫芦娃的,都与他无关,他喜欢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率性而来,随性而去。在第一十话里,六娃大闹妖怪洞穴,将他的这种独特的美学发挥的淋漓尽致。无论是宝物如意,还是妖怪的毒液,都无法束缚这名纵横无度的青年。
当年令狐冲在思过涯上学得独孤九剑,天下无敌,究其原因,正是因为剑法本无招,也就无从破解。六娃也是如此,行事本无踪迹,也是无从下手;所以即使狡诈如蛇精,也对他束手无策。比起其他一脸凝重、视使命高于一切的葫芦娃来,六娃的战斗更象是在一场游戏,飞舞在敌群中的他仿佛天真烂漫的孩子,我们不断听到他爽朗的笑声,“使命”对他来说,无非是“兴趣“的附带产物罢了。
这自由奔放的意志,使得六娃成为唯一一位从未败过的葫芦娃。
第七种颜色,是紫色。这是阴沉思辩之色,是七色中最接近黑色的颜色。
七娃的倒戈是整个动画的重大转折点,当他自葫芦中诞生出来,向蛇精和蝎子精喊出一声“爸爸妈妈”的时候,令所有人为之错愕;先前六娃东奔西走营造出的大好局面因此崩溃,整个正邪对比态势急转直下,葫芦娃“净化世界”的行动一下子跌到了谷底。
七娃是特别的存在,他的能力凌驾其他六位葫芦娃之上,却是以最小的弟弟身份出现。这一事实,成为了他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而“完全依赖葫芦宝物”的能力,也使得他对于哥哥们怀有难以名状的敌意。这一位葫芦们最后的也是最强大的力量,却无法抵挡蛇精的精神污染,结果他心中隐藏着的阴暗一面,在精神污染侵蚀之下急速地扩大起来。表面来看,是妖怪们的毒液起了效果,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七娃内心也未尝不是在暗自渴望这样的结局,紫色本就是阴暗之色。
我思,故我在,七娃在七个人中最接近哲学家的气质,但也正因为如此,思考的太多,非但未能去除心理上的阴影,反令自己陷入更加困惑的境地。很难说在七娃的心中,究竟使命、哥哥们和力量哪一个更重要。这种彷徨与矛盾,终于在蛇精的污染之下成长成为恶之果;当第十话中,六娃和七娃同被妖精擒获,六娃毫不犹豫地挣脱了束缚;而七娃始终无法和六娃一样,轻轻跳出罗网,潇洒而去,他为自己加的心理枷锁终究是太重了。
精神污染,这是对七娃叛变具有关键性的一步。令人值得玩味的是,这一手法,是经蛇精之手来完成的。而在《圣经》中,正是由撒旦变成的古蛇诱惑人类走向堕落。蛇精也说过:“人类其实是脆弱的生物“,人的心中有光也有影,当阴影成长的时候,就意味着向着心之暗面的堕落。诱惑与背叛,这可以说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渴望生存的意愿最终却导致了灭亡,追寻认同的存在却遭到了背叛,七娃的遭遇,实际上就是矛盾的感情悖论在片中的倒影。
四、终结与新生
最终的决战,是葫芦娃们与妖精之间展开的。这时候七名葫芦兄弟已经团结一心,心的补完已经圆满,而老翁也完成了他救赎与引导者的工作,慨然死去。面对进化后的葫芦金刚,蛇精的一切智慧都无济于事了,最终,邪恶被镇压,新的世界诞生了。
葫芦七兄弟,代表了人类的七种情感。单一的情感,并不能构成整个人格,唯有将这些聚合在一起之时,才算是完整的。放纵自己在特定一个方面的情感,就会使得平衡感彻底失去。每一位葫芦娃的失败,其实都是肇因于是,激情的大娃败于激情,温柔的二娃败于温柔,而当思虑过度之时,则是走向反面的七娃长长的身影。这就如同是七个简短的寓言故事,折射出在现代社会中一味滋养偏执极端的人类情感,并由之产生的性格缺陷,让邪恶的负面情感吞噬了自我。
d.a.兰斯曾经说过:“性格方面的不健全,往往导致了行为者本身超脱常识以外的偏执,这是必然的心理悲剧。”然而,人类是否永远无法休正这一缺陷呢?对于这一点的疑问,创造者们给出了他们自己的答案。在最终话决战之前,葫芦娃们被困了炼丹炉中,老翁祭出莲台宝座,使得七人最后得以重生,并进化成为使徒的最终形态,引导世界归于正途。殉道者与救赎、救世主与牺牲,所有的伏笔与线索在此交汇融合,最后那在云端巨大化了的葫芦七色山峰,象征的正是人类走向和谐之道的心路里程。
最终话的标题“七子连心”,无疑代表的是心的联合,心的补完。
附:《葫芦兄弟》各话副标题题解
第一话 神峰奇遇
副标题:《失乐园》(the paradise lost)
题解:《失乐园》(the paradise lost)——英国诗人弥尔顿著,以人类祖先失去乐园的圣经故事为主题,同时描述了撒旦反抗上帝的叛乱过程。此处暗喻本话开头整个人类失去和平世界的“第一次冲击”与妖精的再度诞生。
第二话 七色葫芦
副标题:the league of seven
题解: 七人的同盟,“七”是指初长成的七色葫芦,“同盟”则是点明了本话中七色葫芦联手击溃妖精袭来事件。更深一层的意思是,league亦可以解释为“团结”,为最终话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第三话 误入泥潭
副标题:the chariot
题解:the chariot,在塔罗牌中为第七张,战车,牌面预示着强大的力量,但也有轻率冒进以至走向灭亡一途的意味。而这正是本话中大娃的困境。
第四话 梦窟迷境
副标题:magnanimity is magnanimityer`s epitaph
题解:全句意思为:“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出自北岛的《回答》,从道德层面上评价了本话中二娃因轻信而遭妖精陷害的结局,信仰道德者反为其所累。
第五话 绝路逢生
副标题:the death
题解:死亡,这一话中出现了穿山甲死亡的场面。
第六话 钢筋铁骨
副标题:achilles heel
题解:阿基里斯之踵。阿基里斯为古希腊英雄,少年时因浸泡过冥河之水而刀枪不入,唯一的弱点就是脚踵,结果在特洛伊之战被杀死。本话中三娃也同样刀枪不入,但最后因为无法以刚克柔而失败被擒。这个典故暗示了三娃的弱点所在。
第七话 水火奇功
副标题:dilemma
题解:左右为难的状况,本话中四娃和五娃无意中拯救了妖精一族,副标题表达了他们二人的复杂心理状态。
第八话 酒酣心冰
副标题:drink!drink!drink!
题解:喝!喝!喝!四娃五娃在本话中被妖精用大量的酒灌倒,结果双双被囚禁。这一标题形式来源于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舞!舞!舞!〉,表示人在极度混乱下的精神状态。
第九话 幽谷彩莲
副标题:a loutus in deep valley
题解:副标题为正标题的直译。
第十话 捕风捉影
副标题:catch me if you can
题解:直译为“如果你能抓的到就来抓我”,本话中六娃利用隐身特技将整个妖精群彻底玩弄于股掌之间, 对此妖精们完全束手无策。副标题出自梦工厂2003年同名**。
第十一话 巧夺如意
副标题:“the ornamental scepter, liston to my wish”
题解:“如意如意,随我心意,快快显灵。”这是六娃取得密宝如意之后,在拯救其他葫芦娃时所念的咒语,该咒语是由二娃窃听而得。这句话亦反映出葫芦兄弟们不得不求助于敌人道具的复杂心情。
第十二话 妖迷心窍
副标题:the rebeland and his parents
题解:反叛者和他的父母。在这一话中,七娃被暗黑之雾进行精神污染,使得他完全走向反面,并称呼蛇精与蝎子精为“爸爸妈妈”。
第十三话 最终话 七子连心
副标题:the league of sevenⅱ
题解:“七人联盟”之二。此与第二话副标题互相呼应,亦暗喻七人同心、使性格补完,揭示最终一战的意义所在
葫芦娃主要讲述的是七个葫芦变成的孩子共同去妖怪手中拯救爷爷的故事,传递的是七个孩子所蕴含的善良正义的精神品质。
葫芦山传说中有蝎灵和蛇灵。一只穿山甲不小心刺穿了山洞,两个妖精逃走了。从那以后,人们忍受着痛苦,一个接一个地离开了家园。穿山甲被一位老人救下,他告诉老人,只有种下七彩葫芦,才能除掉两位妖精。老人和穿山甲用绿叶和泥土获得了葫芦籽。然后葫芦山爆发,葫芦籽被扔到东海。在雄芦籽的保护下,老人奇迹般地安然无恙地回到了院子里。老人种下了葫芦种子,藤蔓爬上了立在旁边的小石堆,自己长成了棚架。
很快七个葫芦,红的,橙的,黄的,绿的,绿的,蓝的,紫的,被妖精在如意镜里发现了。老人把葫芦照顾得很好,并和它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半兽人无法摧毁那七个葫芦,但他们把老人带走了。七个葫芦成熟了,一个接一个地落在地上变成了七个赤脚的小娃娃,穿着七种颜色的衣服。他们为了消灭妖魔,救出老人,一个接一个地与妖魔战斗。
大娃是一个力量无限的巨人,一个省领导的作风,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目中无,蛇精用什么办法?是钱,用钱把你打倒,大宝宝开始不赞成,可是钱越来越多,大宝宝最终掉进了钱的眼里,下台了。二娃眼睛亮耳朵,一副纪检干部脸,蛇带着歪风邪气,二娃最终因作风生活被抓,下台。
三娃是党委书记,像李大康一样敢于打架,做事气势汹汹,这是没有弱点要抓的,但蛇精已经给三娃穿上了鞋,让他迈开一步,大本事也走不出来,下台了。四娃是一家国企的老板,本来心里比天还高,可是蛇精给他扔了一份煮大锅饭的工作,这锅大锅饭是煮好了的,最后饭没煮熟的熟人就下台了。
五个孩子喜欢高调唱歌,被蛇精三两倒在酒桌上,踩下台阶。六个孩子独自一人,龙看见了第一个没有尾巴,最后被蛇精扣上了顶“从群众中”的大帽子,动也动不了,踩了下来。七婴背叛了组织的原则,本来是义无反顾的,但读到其年幼无知,并逮捕了蝎子精和蛇精,弥补了它,但他的魔葫芦看起来像金刚并不坏,但却有蛀虫,还是让二鬼逃了出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