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箫葫芦丝的历史及由来作文

葫芦箫葫芦丝的历史及由来作文,第1张

 葫芦箫(葫芦丝)的历史及由来

  葫芦箫的历史 较为悠久,其渊源可追溯到先秦时代,它是由葫芦笙演进改造而成的。在构造上仍保持着古代乐器的遗制,箫管数目正与三管之龠相同,两支副管不开音孔也和古箫完全一样,而发出持续的五度音程,则与古龠的“以和众声”惟妙惟肖。但它的主管已开有7个音孔,与后世的箫笛非常近似,又显示出它在历史上的飞跃。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族音乐工作者对葫芦箫进行了不断的改革。1958年,云南省歌舞团首先把音域扩展为14个音。近年来,北京的一些文艺团体又制成两种新葫芦箫。其中的六管葫芦箫,可以吹奏单音、双音、单旋律加持续音及两个和音旋律加持续音。既保持了原来乐器特有的音色和风格,又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丰富了音响色彩和表现力。在我国民族乐器大花园中,它已成为一支引人注目的奇葩。1980年初,中央民族乐团访日小组,曾用这种新葫芦箫为日本人民演奏,受到了欢迎和好评。

 傣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一次山洪爆发,一位傣家小卜冒抱起一个大葫芦,闯过惊涛骇浪,救出自己的心上人,他忠贞不渝的爱情感动了佛祖,佛祖给葫芦装上了管子,小卜冒吹出了美妙的乐声,顿时风平浪静,鲜花盛开,孔雀开屏,祝愿这对情侣吉祥幸福。从此葫芦丝在傣族人家世代相传。

 傣族人民多才多艺,能歌擅舞,在节日里,不论是在江中划龙舟或是在江边放高升,还是在广场上赶摆,或是在竹楼里饮酒欢歌,都可以听到动人的歌声。赞哈(民间歌手)在葫芦丝的伴奏下唱着古老的传说和美丽的神话,唱着旧社会的苦难和新社会的幸福。

 葫芦丝的音调

 葫芦丝,属簧管耦合振动类乐器,共有高、中、低音3种类型,常用有C、D、F、G等调。各民族之间风土人情、地域环境的不同使得葫芦丝这种乐器在构造上也不尽相同。

 由于传统葫芦丝在制作上有七个发音孔(主管),一个发音孔一个音(不能象竹笛那样通过气息的变化在一个音孔上可以(keyi)吹出八度音来),加上一个筒音一共可以(keyi)吹出八个音来。所以一般传统葫芦丝通过移动宫音位置,改变原有的指法,理论上应该可以吹出五到六个调来,但由于受音域和音阶排列的限制,目前传统葫芦丝只能转四个调,而且常用的调只有两个,既筒音作低音“5”和筒音作“1”且本调(筒音作5)最为常用。以C调葫芦丝为例,除可以吹出本调(第三孔作1)还可以吹出G调(筒音作“1”),它是民族调式五声音阶为基础的六声调式,在吹奏乐曲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不是所有乐曲都能演奏,要根据乐曲的音域情况适当的来选择,最佳调就是以第三孔作“1”演奏,若乐曲需要转调可通过更换葫芦丝来解决,一般常用葫芦丝有降B、C、D、F调等。葫芦丝音域不像大家熟悉的竹笛那样能达到三个八度以上,通常在9度以内,最多不超过11度,为民族调式音阶。其音色轻柔细腻,圆润质朴,柔美迷人,极富表现力,深受人民的喜爱。无论民乐,还是专业舞台都能听到它演奏的优美动听的声音。

 葫芦丝常用于吹奏山歌、小调等民间曲调,最适于演奏旋律流畅抒情的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情深意长》等成为其代表性的经典曲目。葫芦丝在傣、阿昌等族人民中最为普及,是娱乐时助兴的乐器,在节日里,不论是在江中划龙舟或是在江边放“高升”,还是在广场上“赶摆”或是在竹楼里饮酒欢宴,都可以听到其动听的声音。青年男女传情达意或人们走在路上以及在田间劳动,也经常吹响葫芦丝,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欢乐。

 葫芦丝怎么吹

 葫芦丝是用超吹的方法发音的,超吹是比葫芦丝上原有的基因高八度,主要是通过吹奏的呼吸力和唇部肌肉控制力的加强,呼吸速度加快,以及腹部肌肉的控制力来实现的。气息与手指的配合也是初学者应注意的,首先要注意手指要按住指孔不能漏气,气息要平稳,这一点非常重要,当手指变化时,气息应用不应受到影响。葫芦丝上最容易吹出的音是"1"音,最不容易吹出的是高音"5""6"和低音"5""6",所以,当初学者拿起葫芦丝吹奏时,先吹"1"音,然后可以按指法表和练习(lianxi)曲反复练习(lianxi),直到熟练为止,另外,初学者对姿势往往不得要领,顾此失彼,或者干脆马马乎乎。要吹好葫芦丝,第一步就是要摆好姿势,这样才可以使身体各部位更加放松,利于气息的流畅,在今后的演奏中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第二部是按孔有漏气现象,如果养成习惯,对演奏乐曲的音色,音准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要注意克服,再就是不重视长音的练习,确实来说,长音月口气要吹十几秒甚至更长,声音要漂亮要稳定是不太容易的,长期练习枯燥无味,但是要保证将来能够完整流畅的演奏一首乐曲,练习长音是十分必要的,如果不重视长音练习,即使将来可以演奏乐曲那音色也一定不会太美,严重的影响演奏效果,所以要重视长音的练习。

 怎样掌握好乐曲的强弱:

 先吸好气,然后收紧唇部肌肉,使口风略细一些,再把气息慢慢呼出,所产生的就是弱音。吹奏低音5、6、7是要特别注意,因为这三个音本身就要求气流要强的,想要获得弱音的效果有一定的难度,还不好控制尾音。只有经过反复的练习,慢慢的去体会,才可以从中找到最佳感觉。只能缓吹的5、6两个音气流更要缓些才能获得弱音效果,同时也应该注意气流太缓发不出正常音,掌握好弱吹的前提下,可以将声音吹到正常的力度或再强些,然后由强变弱。吹奏低音时气息要下沉,吹高音时气息上升,不可以松懈。特特别注意控制气息的变化,用力过大会使簧片变形或发不出正常音,用气太小同样也发不出音来。掌握好较弱的长音练习后,要吹出弱渐强的音就很容易了。要注意的`是控制好气息使之逐渐加大,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小议葫芦丝的分类与区别

 1、按附管发音数分:

 双音葫芦丝——只有高音附管发一单音,另一附管只起到配饰作用。

 三音葫芦丝——两只附管都分别发一单音。低音附管不常用,特别是中、低音葫芦丝其实用性几乎为零。

 2、按附管的形式分:

 音塞式——单音附管用软塞塞紧,使用时拔开。

 优点:附管音孔处于常闭状态。缺点:只能利用曲目间奏时拔开音塞,转换慢。

 按孔式——单音附管的发音用上手小指或下手拇指控制音孔的开合。

 优点:便于及时配合主管演奏,转换快。缺点:附管音孔处于常开状态,对于演奏不常用附管的曲目须用手指常按住音孔,

 影响其它手指的灵活性。

 多音式——多音附管上开有四个音孔,发主管第一、三、四、五音孔音,可配合主管发简单旋律音。

 3、按音高划分

 可分为超高音葫芦丝、高音葫芦丝、次高音葫芦丝、中音葫芦丝、次中音葫芦丝、低音葫芦丝、超低音葫芦丝等。

 4、按音域划分

 传统葫芦丝——标准传统型葫芦丝音域为一个纯八度加一个纯四度,即包含十七个半音,共九个全孔音。当筒音作5(so)时发音从3

 (mi)至高一个八度的6(la),音孔排列为3 5 6 7(低音组)1 2 3 5 6(高音组)。

 扩音域葫芦丝——又分为加键和不加键两种。在同一主管上音域扩宽为一个八度另五个音。

 5、按产地划分

 云南葫芦丝——音色甜美、圆润、清析,属标准传统型葫芦丝,具有鲜明的傣族风格。

 北方葫芦丝——音色粗犷、开放,音量大。但有的厂家生产的葫芦丝比标准传统型葫芦丝少一个音。

 其它产地葫芦丝——音色各异。

 6、按拆卸形式划分

 可拆卸葫芦丝——主管、附管都可以从葫芦上拨下来,便于专业人员维修,也便于使用者作细微调整。

 不可拆卸葫芦丝——主管、附管粘接在葫芦上,非专业维修人员不能拆卸。

 7、按调音形式划分

 可调音葫芦丝——主管、附管上都安装有铜制调音节(简称铜插),可对音高作细微调整,不能调节筒音。调音是非线性调节, 调定后不能再变动。

 不可调音葫芦丝——主管、附管上都没有安装铜制调音节(简称铜插)。

 8、按照材质分类

 葫芦、木质、胶质、景泰蓝……

 双管葫芦丝

 传统双管葫芦丝——两只相同主管装在同一个葫芦上,同时发出旋律双音。

 双管两调葫芦丝——组合式葫芦丝。即将本调为F和bB的两只主管安装在一双腔双嘴葫芦上,组合成一支F调的宽音域葫芦丝。以此类推

 可以组合成很多调的葫芦丝。

 双管和弦葫芦丝——按大三度或小三度配合的A、B两只主管安装在同一葫芦上,同时发出和弦音。

 葫芦丝初学者应该选用什么样的葫芦丝

  葫芦丝 初学者 应该选用什么样的葫芦丝这个问题应该说目前有一定的争议,因为初学者的条件方面有许多差异,比如乐感方面、经济条件方面、是否有比较专业的教师和教材等等,因为初学者的这些条件往往会影响到乐器的选用,比如在校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靠父母的资助上学,手里没有太多的零花钱买比较贵的葫芦丝,那么只有选用质量相对较差,价格便宜的(这里并非说价格决定乐器质量的好坏);再如,有的朋友尽管非常喜欢葫芦丝,但身边没有老师,只有靠自己自学,自学的效果就不一定很好,那么买一支好乐器来,未必能发挥乐器的最佳性能。

 就一般情况而言,初学者选用的葫芦丝应该具备几个条件:第一是音色纯正、演奏起来要通透感、明亮感;第二是音准较好,如果音不够准,必将导致听力受到错误的影响,长此以往,必然导致严重的后果;第三是附管音量与音色应该与主管尽量一致,反差不可过大。外形与材料以及制作工艺可适当放宽,可根据个人喜好来选择外观;价格上可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来选择多档次的乐器。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它坐落在阿尔卑斯山北麓一个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小盆地里,波光粼粼的多瑙河穿城而过。

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18世纪以来,世界上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施特劳斯等,都在这里度过大部分音乐生涯,谱写了许多优美的乐章。维也纳的博物馆里,至今还陈列着他们的乐谱和手迹。

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在这儿,到处可以看到大音乐家们的铜像或大理石像。为了纪念乐坛大师,维维也纳的许多街道、公园、礼堂、剧院、会议大厅等,也多用音乐家们的名字命名。就连王宫花园的草坪上,也用鲜花组成了一个巨大的音乐符号作为装饰。

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人们在漫步时,随时可以听到那优雅轻快的华尔兹圆舞曲。夏天的夜晚,公园里还举行露天音乐演奏会,悠扬的乐声掺和着花草的芬芳,在晚风中飘溢、回荡。维也纳的许多家庭有着室内演奏的传统,尤其在合家欢乐的时候,总要演奏一番,优美的旋律传遍街头巷尾。

被称为“金色大厅”的音乐之友协会大厦,装饰精美,金碧辉煌。

血色浪漫中歌曲名字:

1、主题曲 《新阿瓦尔古丽》阿丽玛演唱

《新阿瓦尔古丽》是阿丽玛演唱的歌曲,收录在专辑《阿丽玛首张蒙汉双语HI-FI天碟》中。阿丽玛是蒙古族歌手。

2000年第七届金马杯《单双三》舞蹈比赛中,我表演的双人舞《云骑》抉得表演二等奖。2002年考入北京**学院表演系。

2、片尾曲 《新阿瓦尔古丽》阿丽玛演唱

3、插曲《 太阳高高照 》杜老汉演唱

4、插曲《 你把哥哥的心搅乱》 钟跃民演唱

钟跃民是《血色浪漫》剧中男一号,由著名演员刘烨扮演,生于1950年左右,属于这个时期里经历丰富的一群人中的典型代表,混过街刷过夜插过队当过兵进过炮局,讲义气,有一群朋友,泰岳饭店的老板,育英学校六八级的。

5、插曲 《信天游》 钟跃民演唱

6、插曲《青天蓝天》钟跃民演唱

7、插曲《满天的花哟满天的云》秦岭演唱

秦岭是《血色浪漫》中角色,由王力可饰演。外貌美丽,气质出众,善于歌唱,与钟跃民有着一段铭心恋情,但结局没能走到一起。

8、插曲《房前大路》秦岭演唱

9、插曲《走西口》秦岭演唱

10、插曲-《圪梁梁》

11、插曲《绣菏包》 秦岭演唱

12、插曲《拜年》 杜老汉演唱

13、插曲《上一道坡坡下一道梁》  杜老汉演唱

14、插曲《半夜里来了你这勾命鬼》  杜老汉演唱

扩展资料:

《血色浪漫》是由北京润亚影视传播有限公司出品的电视剧,滕文骥执导,都梁编剧,刘烨、孙俪、连奕名、林好等主演。该剧描述了经历过文化大革命一代年轻人成长的故事,并已于2004年11月30日在江苏卫视首播。

刘烨,1978年3月23日生于吉林省长春市,中国内地男演员,吉林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协会会员、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2000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2005年,主演电视剧《血色浪漫》饰演钟跃民。

孙俪,原名孙丽,1982年9月26日出生于上海市,中国内地女演员、歌手。2001年,参加新加坡“新传媒8频道”举行的“才华横溢出新秀”,获得亚军及智慧大奖,随后签约海润影视,正式出道。2005年与刘烨合作主演《血色浪漫》,饰演纯情的周晓白一角。

李有源(1903-1955)农民歌手。陕西葭州(今陕西佳县)人,出身贫农家庭无力读书。13岁时在外婆所住村庄的冬书房学过《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此后,利用去县城挑粪的机会,到县立高等小学听课,并主动给学校烧水、扫院、筛炉灰,取得旁听。演唱的民歌、唱秧歌,深得教师喜爱。壮年时因家中生活艰难,以放羊维持生计。直到家乡“闹红”,他和穷苦兄弟才真正翻身做了主人。因此,他打心眼里感激中国***,感激党的领袖毛泽东。 1942年冬,采用陕北民歌“骑白马”曲调,唱出“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生存,他是人民的大救星”。这首革命歌曲《东方红》表达了全国人民对伟大领袖毛泽东和中国***无比热爱的感情,唱出了他和穷苦兄弟们的心声。当时,他的侄子李增正移民延安,这支歌从佳县、米脂、绥德一直唱到延安。后来经过专业文艺工作者的加工,就成了唱遍全中国的《东方红》。1952年,李参加了陕西省文艺创作代表会议,获得了奖旗、奖章和奖金,被誉为“人民歌手”。1955年5月10日逝世。 东方红》这首歌的曲调原是晋西北民歌《芝麻油》:“芝麻油,白菜心,要吃豆角抽筋筋,三天不见想死个人,呼儿咳吆,哎呀我的三哥哥”。当时红军剧社有个老演员方宪章,曾在沿黄河两岸卖艺唱过。后在1938年,我国著名音乐家安波等人按这个小调,填上了新词。名曰《骑白马》:“骑白马,挎洋枪,三哥哥吃了八路军的粮,有心回家看姑娘,呼儿咳吆,打日本我顾不上”。后来这首革命的民歌一直在陕甘宁边区流唱。 1944年,延安鲁艺秧歌队在绥德分区演出后,又拟写一部反映移民题材的大型秧歌剧《下南路》。这时,刘炽所在的全体工作人员王大化、张平、贺敬之、王岗等人到陕西榆林的佳县、吴堡一带慰问独立一旅的将士。途径乌龙铺(今佳县乌镇),住在骡马店里,得知有两个移民模范李有源、李增正叔侄二人也住在这里,便把他们请过来。坐在大炕上闲聊中,突然李有源说:“我们为宣传移民编了个歌”。一听有了新词,刘炽很快拿出纸笔,准备记歌、记谱。李家叔侄变扯开了嗓门就唱:“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生存,呼儿咳吆,他是人民大救星”刘炽一听,这不是《芝麻油》的曲调吗?“山川秀、天地平,毛主席领导陕甘宁,迎接移民开山林,咱们边区满地红;三山低、五岳高,毛主席治国有功劳,边区办得呱呱叫,老百姓颂唐尧;边区红、边区红,边区地方没穷人,有了穷人就移民,挖断穷根翻了身” 有一次,刘炽到葭县(今佳县)中学给学生合唱队辅导并唱“东方红,太阳升”时,他们的音乐教师说,这首歌他们早就唱过了,共四段,县委宣传部长嫌重复,就去掉一段,成了三段。 1945年,延安组织了“挺进东北干部团”,鲁艺组织了一个文艺干部队为八中队。刘炽和公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作者)一块从延安出发,一路步行,横跨五省,在行军途中,大家反复唱《移民歌》,随编随唱,一直唱到了东北。同年11月,刘炽到沈阳组织演出,又请公木执笔,有刘炽、公木、王大化、高阳、田方、严文井等人你一句、我一句,新续三段新词。第一段把“谋生存”改为“谋幸福”。在1945年9月的行军途中,公木写过一首短诗《出发》37行。开头两句便是“***,象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结尾两句是“哪里有了***,哪里人民得解放”。当时并未意识到它能成为《东方红》中的一段。最后大家添词新写了“毛主席,爱人民,他是我们的带路人,为了建设新中国,领导我们向前进”。为了体现陕北地方民歌特色,有土味儿,把第三段写成:“***,象太阳,照到哪达儿哪达儿亮,哪达儿有了***,哪达儿人民得解放。”改写后,首场演出在沈阳。由刘炽指挥大合唱,博得全场热烈掌声。在1965年10月摄制的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时又将这首民歌搬上舞台,成为开幕曲,场面宏大,气势磅礴,成了一代伟人的颂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783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4
下一篇2023-07-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