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是怎样解决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后的事情的?

于谦是怎样解决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后的事情的?,第1张

明朝中前期,蒙古的瓦剌部兴起,其首领也先统一了蒙古各部。瓦剌部统治着西起阿尔泰山,东到辽河,北至贝加尔湖,南抵明边的广大地区。这个野心勃勃的蒙古汗王一心想再建一个大元。正统十四年(1449),也先派2000人,诈称3000人到明王朝贡马,宦官王振嫌他以少冒多(因要按人头赏赐),减其马价。也先便以此为借口,于七月十一日入寇明境,主力攻入大同。明兵战守失利,不久,塞外城堡皆失,要塞大同多次告急。消息传到京城,王振主张英宗亲征。于谦和兵部尚书力言不可,但最终他们的意见未被采纳。十五日英宗下诏亲征,十六日就出发了。这是一次名副其实的仓促应战。

英宗亲征之时,于谦奉命留京以兵部左侍郎理部事。出征人马在路上,学士曹鼐与都御史等商议,要杀掉宦官王振,停止亲征,但没有成功。十九日至居庸关,兵部尚书请回銮,王振大怒,将其罚跪,同时下令大军急进。二十三日至宣府,诸臣又请留,王振更怒,命一批大臣跪于帐外的草中。这样,弄得人人危惧,无人敢谏。八月一日至大同,王振还想北行,前线败报传来,加上宦官郭敬以前线多次战败而谎报取胜的实情报告,王振才有了还意。三日,留下总兵官刘安镇守大同,其余的人返回。王振的老家在山西蔚州,他原想从紫荆关经蔚州,让英宗到他老家,以示炫耀,后他又怕大军所过,骚扰乡里,更怕正值夏季,践踏了那里的田禾,遂又命大 而东行,这样,便又多耽误了几天时间。也先得知明帝亲征的消息,迅速率军追来。谍报报也先追兵在后,明军即派后队阻止,但屡战屡败,而王振又封锁军情,不让英宗知晓。

十四日明军至土木堡。尚未过午,离怀来只有20里,大军本可直驱入城,但王振辎重车辆未至,命停军等待。兵部尚书再请军急入关,遭王振痛骂。这时也先大兵奔驰攻来,四面合围。此地无水泉,掘井二丈不见水,其南15里有河,却早被也先派兵占据了。相持一段时间后,双方经过谈判,也先答应明军可以取水。然而,也先趁明军移动就水,大营阵脚混乱时,以万余骑兵发起冲锋。明军队伍大乱,蒙旗大喊:“解甲投刃者不杀!”明朝军士毫无斗志,纷纷解甲投降。然而也先部队并未停手,仍然狂杀滥砍,明军死者蔽塞川野,宦官及卫士被箭射得如刺猬一般。英宗与亲军突围不成,只得下马就地被俘。这就是“土木之变”。

此战,明军死伤数十万,文武公、侯、尚书、侍郎、内阁学士等以下共百余人罹难。罪魁祸首王振也在这次事变中被杀。八月二十七日,噩耗传至北京。代理监国的J王朱祁钰闻知,与众臣抱头痛哭。

正在君臣徨无计之时,于谦大喝道:“事已至此,哭又何用还是暂缓悲痛,献计献策,救国救君才是正理。”众人止住悲声,J王道:“此言有理,如今大敌当前,还望大家集思广益,群计献策。”

这时,翰林院侍讲徐有贞启奏道:“臣夜观天象,荧惑星侵入北斗,我朝气数将尽,势难挽回。依臣之策,只有迁都江南,方能免此亡国之祸。”此言一出,堂上立时人心浮动,君臣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年已78岁的礼部尚书胡滢颤巍巍地说道:“成祖(永乐帝朱棣)建陵北京,意即不愿子孙南迁。先祖之言,存者敢违否”

于谦身为兵部左侍郎,深感自己责任重大。于是厉声道:“倡议南迁者当斩首!京师乃朝廷之根本,一动则大势去矣。殊不知宋朝南渡之祸臣请立刻调动四方军队勤王,誓死守卫京师!”于谦的提议得到多数大臣的赞同,他当即被晋升为兵部尚书。心中无主的J王和皇太后把守卫京师的重任全部交给了于谦。

土木之变示意图八月十九日,于谦奏请J王,命调各地勤王军队火速入京,充任守卫。当时,通州官仓存粮数百万石,恐被敌军夺去。应天巡抚周忱建议,可令驻京臣僚军队各自运进城内。于谦立刻奏请J王,宣布京城文武百官,可预支本年九月至明年五月的俸粮,军士各预支半年饷,各自到通州仓领取。他又征用顺天府大车500辆,起运通州官粮进京,同时,号召百姓有车之家,能运粮20石纳京仓者,官府给脚银一两,特派都御史陈镒总管运粮事。此外,于谦还 赏给新选余丁官军和旧操舍人及应募新兵每人银一两、布两匹,守城匠人、守门军火夫和皇城内外官军每人布两匹。于谦如此布置守城,人心暂时安定下来。

也先俘获明英宗,大喜过望,认为“奇货可居”,想利用这个“大人物”要挟明朝。也先先带英宗到宣府,传令开门,但守城官兵坚决不纳,也先知道不可动,遂退去。而后,他又挟持英宗到大同,守将郭登仍不纳。也先说,给贿赂即放归英宗。但是在得到黄金两万并其他货物后,也先的话并没有兑现。他把英宗带到了塞外。九月初一,也先又借口送回英宗,索取金银布帛。为打破也先的要挟,从国家全局着想,于谦便拥护J王即帝位,是为代宗,次年改元景泰,而遥尊英宗为太上皇。

正统十四年(1449)十月,也先急不可耐,再次以送回英宗为名,大举入侵。兵至大同,郭登不纳,派人对他说:我们国家已有皇帝了。也先无计可施,又知其有备,不敢攻城。郭登用蜡书急将情况报明廷,京师立即 。于谦奉命提督诸营,将士皆受其节制,都指挥以下不听命者,可先斩后奏。

面对来势汹汹的蒙古精骑,京师守城指挥石亨提出不出战,尽闭九门。于谦回答道:“不能在敌人面前示弱,退守城内不是办法,会使也先更加轻视我们,助长敌人的气焰。我们要在城外迎击敌人,挫败敌人的锐气。”于是,他命兵部侍郎吴宁留守城内,自己身披盔甲,跨上战马,在城外指挥,督战九门。每到一地,于谦便向将士们慷慨陈词:“京师,乃朝廷根本。身为大明臣民,理应誓死保卫京师,保卫朝廷!我们一定要打败俘虏英宗的瓦剌军,活捉也先,洗刷奇耻大辱,为圣上报仇雪恨!”一时军民振奋,群情激昂。于谦还下令:“士兵如有贪生怕死不出城者,一律处斩;战场上,将领不指挥军队杀敌而向后退却者,斩首示众。”

十月十一日,瓦剌军队兵压西直门。于谦一面命军队坚守,一面派副总兵高礼、毛福寿率部绕到瓦剌军后面杀敌。战鼓一响,人人奋勇冲杀。明军杀死瓦剌军数百名,军威大振。当晚,于谦又派薛斌率领勇士数百人偷袭敌营,打得正在酣睡的瓦剌军一片混乱,仓皇逃命。一连两个胜仗,大大鼓舞了明军的士气。

也先吃了败仗,改变策略,假意求和,表示愿意送还英宗。代宗信以为真,派两位官员出城迎接。得于谦手迹也先狡辩说:此两人官位太小,不够谈判资格,须派于谦、石亨带重礼来才行。于谦立即看出是计,对代宗道:“陛下绝不可轻信也先。只有彻底打败瓦剌,才是唯的一出路。”

两天之后,也先集中了1万多兵力攻打德胜门,企图孤注一掷。于谦先派石亨领兵埋伏在道旁民房内,另派小队骑兵做先锋,攻打瓦剌军阵,接战后假装败退。也先立刻下令命精骑万余,直追明军。待敌军接近城门,于谦令神机营火炮火铳齐发,同时,石亨的伏兵骤出,前后夹攻。也先军大乱,明军勇气倍增,个个奋勇杀敌。瓦剌军大败于城下,死伤不计其数。

见德胜门攻不下,也先又转攻西直门。都督孙镗率军迎战,两军展开肉搏。孙镗力破敌军前锋,瓦剌军稍向北退。孙镗追击,瓦剌军增援部队赶来,孙镗率军拼力血战,杀得难解难分。这时,高礼、毛福寿等率明兵从南面赶来助战,战斗更加激烈。高礼身中流弹,孙唐兵死伤渐多,遂被瓦剌军围攻,敌人渐渐逼近城门。危急时刻,城上守将程信急发箭炮助战。这时,石亨领兵又从北面杀来,瓦剌军三面被围攻,难以支撑,遂向西南方向退去。北京保卫战第一次大会战,给了嚣张的也先部队迎头痛击。

十四日,瓦剌军又攻打彰仪门(北京外门,又称广安门)土城。于谦亲临指挥。他先派毛福寿在京城外西南一带街巷要道埋伏下神机火铳队,又派武兴、王敬率军迎敌。瓦剌多为骑兵,最怕火枪、火铳。于谦就派神机营在前,弓刀队在后,以火枪、火铳为掩护,弓刀队上前奋勇杀敌,两队配合默契,打得敌军无力抵挡,眼看就要溃逃而去。

于谦领导北京保卫战,大败也先。正在这时,代宗派来的一个监军为争首功,贸然领数百名骑兵驰马抢先,阵式被冲乱了。也先见明军阵容动摇,心中大喜,马上下令反攻。明军措手不及,一直退到土城附近。幸好王殇、毛福寿和高礼及时率兵来援,瓦剌军难以抵挡,又仓皇退走了。这是北京保卫战的第二次大胜利。

经过五天的激烈战斗,瓦剌军死伤严重,士气低落,处境十分狼狈。骄横的也先本来以为能轻而易举攻占北京,没想到,这次遇到的是兵部尚书于谦亲自指挥下的明朝军队。这支军队纪律严明,阵容整齐,士气高涨,与三个月前王振率领的松散的明军截然不同。也先眼看士兵伤亡惨重,又听说各地明朝援军即将到京,不敢恋战,于十五日夜间,拔营逃跑。于谦立即命令石亨等领兵追击,又命城楼的火炮手对准敌营猛轰,瓦剌兵又死伤上万人,残军仓皇退却。

京师保卫战取得全面胜利后,二十二日,于谦派遣孙镗、范广等率兵两万,追剿瓦剌军残部。二十四日孙、范大军追击并打败敌军于固安。宣府守将杨洪率兵两万,击败瓦剌军于霸州,擒获敌军将官阿归等48人,夺回所掠人口、牲畜数以万计。到十一月八日,瓦剌军残部退出塞外,京师宣布解危。

其实朱祁镇在蒙古相对生活还是不错的,没受虐待,瓦剌人还挺喜欢他,甚至也先的弟弟还和朱祁镇结成好友。不过游牧民族的生活条件本身就艰苦,加上气候苦寒,是无法和紫禁城的锦衣玉食,奴仆成群相比的。

一、土木堡之变,朱祁镇的人生转折

1435年,38岁的明宣宗朱瞻基驾崩,年仅9岁的太子朱祁镇即位,成为明英宗。掌管国事的太皇太后张氏重用旧臣“三杨”,让大明稳步向前。然而随着三杨去世,太皇太后张氏驾崩,朱祁镇日益相信身边的太监王振。王振怂恿朱祁镇率领大军北征瓦剌。朱祁镇不顾群臣的反对,率领五十万大军,御驾亲征。出征前他把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并让异母弟郕王朱祁钰监国。

大军出征初期,大雨连绵加之后方粮草供应不及,军心动摇。皇帝有心撤军。王振却为了想家乡父老炫耀,极力怂恿明君改道前行。结果悲剧了,明朝大军饥寒疲惫,被瓦剌围困在土木堡。王振虽然被激愤的将领樊忠杀死,但大明败局已定。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等大臣战死,50万大军死伤殆尽。朱祁镇被抓。好好的皇帝,成了俘虏,朱祁镇此后的人生可谓是完全颠覆。

二、阶下囚朱祁镇,生活如何

瓦剌人打了大胜仗,又俘虏了大明皇帝,朱祁镇可就成了瓦剌人手里的王炸股票,瓦剌首领也先是个有政治头脑的人,他希望能够借着大明皇帝,好好在大明捞上一笔。所以,朱祁镇就是他们的高级俘虏,他们对朱祁镇很友好,好吃好喝招待他。朱祁镇昏庸怕死,没敢自尽,竟被瓦剌裹挟着进攻明朝。到了宣府、大同关口,朱祁镇叫守将打开城门,献城给也先。而守将们头脑清醒,他们以江山社稷为重,拒不开门。

 

原来在朱祁镇被抓后不久,于谦为首的大臣们就拥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尊朱祁镇为太上皇。同时下令边关将领,不得私自与瓦剌接触,即便用上皇帝的名义,也不用搭理。也先想借皇帝的名义招摇撞骗彻底无望了。于是,瓦剌军恼羞成怒,挥师攻打北京,在于谦组织的京城保卫战中,瓦剌没占到便宜,即使他们把朱祁镇绑上高架,威胁明军,明朝也不为所动,也先无奈只好撤军,朱祁镇又被带回了蒙古。

蒙古人没有固定的住所,行军过程很辛苦。但朱祁镇的待遇比其他的俘虏要好。他大多数都是睡板车和茅草,甚至睡过“猪房”但这个已经是瓦剌能提供的比较好的待遇了。

 朱祁镇到了蒙古漠北的大本营后,又有了属于自己的帐篷。蒙古人像对待贵宾一样对待朱祁镇。朱祁镇的这段俘虏经历可以说是十分的舒适。他不仅没有受到人身伤害,还交到了朋友,得到了当地许多人的喜爱。甚至在他要回明朝的时候,也先派人搭建了高台,让自己的家族给他跪拜。好友伯颜更是痛哭流涕,依依不舍。

好人明英宗

制造了“土木堡惨案”的朱祁镇,在他的一生中是一个绝对的好人。他和钱皇后发生了性关系,他的母亲孙皇后很孝顺,生病了也很照顾自己。和他同父异母的弟弟朱祁钰,也就是后来的景泰帝,当时是兄弟。

玄宗只有两个儿子,他和朱祁钰。玄宗临死前,特意把朱祁钰母子叫到病床前,嘱咐孙氏好好照顾他们。朱祁镇登基后,对朱祁钰母子充满了同情。他不仅对他的母亲吴非常尊敬,而且在节日期间对她也很好。就连当时的直属大臣李师义,也曾由衷地称赞他:“陛下的弟弟是相亲对象,也是国家之福。

爱国的年轻国王

朱祁镇更为后人所诟病的,就是他以宦官为荣,尤其是王镇。然而,当朱祁镇还是一个王子,甚至很早就登上了王位,王镇,一个臭名昭著的太监,曾经有一个“良性”的好名声。当朱祁镇年轻的时候,他喜欢玩,经常在宫殿里玩。连大臣们都不敢劝他。没想到王镇见后扑倒在地,当场落泪:“当初明宣宗喜欢踢足球,所以误了朝政。现在皇帝又踢球了,要把消息传出去,朝鲜很多高官也称赞。内阁高官杨士奇曾感慨道:宦官也有这样的美德。

皇帝之间的友谊

“土木堡惨败”后,朱祁镇和明英宗成了瓦拉人的俘虏。但根据《明史》的记载,无论多么危险,他面对凶恶的敌人,依然保持着一个伟大皇帝的高贵气度。

冷静的朱祁镇也有“发脾气和流泪”的历史:有一次,他的保镖袁彬病得很重,不省人事,而朱祁镇非常焦虑。在各种治疗无效后,朱祁镇躺在袁彬身上放声大哭。我没想到会有这样的叫声,但脚已经踏进鬼门关的袁彬却被迫“哭”了。后来,当瓦拉被击败,朱祁镇变得一文不值,他的生活条件变得更糟。风一吹,就漏风,冷得发抖。放置它们的地方有一个不同的名字:苏武庙。据袁彬记载,当年,朱祁镇、袁彬、哈铭、虎儿四个患难与共的仆人,受尽了风吹雨打,独自住在素武寺的破棚子里。

不朽的明英宗

根据各种史料记载,在吐蕃大屠杀中被俘的朱祁镇是一个多次死亡的人。瓦拉汉首先想用他的剑砍倒朱祁镇,但是剑断了。他首先想把朱祁镇扔进水里淹死。朱祁镇帮他站了起来。《黄金史》和《明史》也有“巧合”的记载:我先是想半夜偷偷杀掉朱祁镇,没想到天上的雷打死了第一匹马。一来二去,我终于相信朱祁镇是合适的人,再也不敢伤害他了。

敌人也被转移了。

北平保卫战胜利后,大臣杨善去了瓦拉几亚,最后成功回到朱祁镇,明钟颖。完成这一任务的杨山,见证了被囚禁的朱祁镇在蒙古草原上的流行。

首先,在宴会上,瓦拉汗的弟弟巴彦帖木儿对朱祁镇十分恭敬,甚至把杨山逗得哭笑不得。朱祁镇回国后,景泰帝朱祁钰不得不把皇位还给他。送行时,巴彦帖木儿亲自护送千里到大明边境。临别之际,这位军旅生活中的硬汉含泪告别了朱祁镇。巴彦帖木儿刚走,另一个第一将军昂克又追上了他。原来,他曾经猎到一只獐子,骑着它千里迢迢来到朱祁镇。作为一名囚犯,朱祁镇的宽容和亲和力不仅感动了他的朋友,也感动了他的敌人。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想回家的明英宗朱祁镇,被景泰帝尊为“太上皇”,但实际上,他是被用尽一切手段利用的。连最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障。是钱女王在家等了他两年。

朱祁镇被俘后,钱皇后首先拿出自己的私房钱,送到首座赎回百姓,但钱是空的。然后她每天都跪下来为朱祁镇的和平祈祷。结果她的腿瘸了,眼睛哭瞎了。当朱祁镇回来时,她已经成了一个又瘸又瞎的老女人。但是朱祁镇不在乎。夫妻相亲相爱,共同生活。他们的日常开销甚至要靠钱女王每天纺纱卖钱。奉命在南宫监视朱祁镇的密探们经常看到感人的一幕。无论钱皇后走到哪里,朱祁镇总是牵着钱皇后的手。这对中国历史上的患难夫妻,真实地展现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美好。

两件好事[/s2/]

被囚禁数年后,朱祁镇在徐宥箴等大臣的支持下,利用景泰帝病危之机,成功复辟。他再次称王,因杀死保卫北京的大英雄于谦而被后人诟病。不过,明英宗在第二次登基期间,也做了两件好事:一是“大礼”。对于中国70岁以上的老人,国家每年都要提供粮食支持,90岁以上的老人增加一倍,65岁以上的老人在任何国家都免服兵役。这是世界上最早、最详细的“国家养老金政策”。然而,第二件事是他临终前的遗言:废除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的残酷殉难制度。

生活中,有一句话形容危机来临时的夫妻关系,那就是众所周知的——对夫妻是同林之鸟,灾难面前各自飞。其实在古代,看似威严的君臣,正处于紧要关头,用这句话来形容也很恰当。比如经历了“土木堡之变”的明英宗。

明朝十四年,北方的瓦拉部也兵分四路,大举入侵大明。当时的最高***明英宗在宦官王镇的怂恿下,对大臣们的话充耳不闻,一意孤行,亲自带兵。没想到到了土木堡,先被攻败,死伤无数,英宗也被俘了。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这场战役经过激战,各级将领伤亡惨重。英宗身边的随从和士兵看到将军被杀,皇帝被俘虏,都以为大势已去,哪里还会关心捏在叶仙手里的英宗?逃命很重要!纷纷想尽办法逃跑,甚至不惜倒戈,各“飞”各的。除了伤亡,随英宗出征的数十万大军都被打散,不知去向。

此时,长生不老的英宗也完全失去了皇帝的风范,真正成了“孤家寡人”。好在还有一个人对皇帝不离不弃,陪伴左右,更加细心地照顾英宗。他是袁彬。

英宗被俘后,生活水平一落千丈,别说奢侈,就连住在那里的人也成了破旧的蒙古包。“与八月雪隔鞑靼天”,入夜,长城刺骨的寒风一个个吹进蒙古包,冷得刺骨。英宗冷得发抖,睡不着。袁彬见状,解开衣服,把英宗冻僵的脚裹在怀里取暖。英宗感动得流下了眼泪,看到皇帝沦落到这种地步的袁彬也很难过。在这个寒冷的蒙古包里,君主和他的臣民相对无言。

下雪了,道路泥泞,随部队转移的车马难以行进。英宗不得不下车,可是九五皇帝这样走路去哪了?英宗愁眉苦脸,但他有袁彬陪着。没等英宗迈出一步,袁彬抱起英宗,随军而去。

曾经你是天子,曾经你是囚犯。英宗心中的落差和苦闷难以想象,更不敢揣测自己未来的命运。也许,宋代的宋立科惠宗父子,患了“靖康之难”,他们死在异乡是不得而知的。英宗满腹愁苦,时常遥望南方,追忆往事,百感交集,叹息不已。此时,袁彬不断开导英宗,劝英宗不要失去信心,坚信自己能等到回国的那一天。正是袁彬的解脱让英宗希望自己不会穷困潦倒。

袁彬不仅在生活上悉心照顾英宗,还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保护英宗免受外侮,并提出了忠心耿耿的建议。

为了迫使英宗投降,瓦腊首领首先使用了杀手武器——“美人计”。一天,他来到英宗的住处,诚恳地说要把妹妹许配给英宗。英宗在外受尽风霜,一听就要娶媳妇。自然是在天堂。然而,第一个的目的被袁彬看穿了,他一离开,袁彬就跪在英宗面前,恳切地请求皇帝不要同意这桩婚事。

英宗不解。不就是为了娶个老婆吗?袁彬陈述了他的理由:“首先,你是一个大国的君主。如果你娶了你的一姐,你不会是外国人的女婿吗?不仅这个尊严没了,诚信也没了,以后还要受制于人;第二,陛下现在是流亡国王,这时候结婚会让人觉得你贪图享乐,对你的名誉有损!”英宗认为袁彬的分析有道理,于是婉言谢绝,说回国后要娶你妹妹。

他没有先制定计划,不肯放手,制定了计划。这次直接送了六个美女,说是侍奉英宗。英宗看到美女,高兴得嘴角都歪了。没想到,袁彬又捅了一刀,力劝英宗不要收下这些美人,以免落入“温柔乡”,先还回去,并回答说:“等我回国娶你妹妹,我就把这六个女儿当跟班,这样才对得起你妹妹。”尽管英宗没有放弃,但他仍然按照袁彬的计划归还了六位美人。

在袁彬的保护下,英宗始终错过了第一次的奸计,不肯投降。一开始对英宗也是无可奈何。同时遭到了大明的顽强抵抗。最后,景泰元年八月,英宗被遣送回国,袁彬随他一同回国。

作为朝臣,袁彬全心全意、忠心耿耿地照顾英宗,不顾个人安危,成为英宗在那个特殊时期的得力助手。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我以忠诚待你”。袁彬的忠诚受到许多历史学家的赞扬,他的家乡人民甚至为他建造了“护送楼”,以纪念他对护送的贡献。

《大明风华》作为一部以明朝永乐到天顺年间的历史为背景的电视剧,剧中的一些人物恐怕也会参考历史。对于发生在朱祁镇正统年间的很多事情,一代专权的宦官王振肯定是绕不开的。王振自幼侍候明英宗朱祁镇,深得朱祁镇信任,甚至权倾朝野。后来蒙古入侵大明,王振劝朱祁镇御驾亲征,结果在土木堡之役吃了败仗,朱祁镇还被俘虏。

孙若微

  事实上,我国自宋朝开始就从唐朝严重的宦官之祸中吸取教训,对宦官的权力大为约束。朱元璋建立明朝时,曾下令铸造铁牌,铭文为“内臣不得干涉政事,违犯者斩首”,放在宫门中央(后也是被王振摘下的)。朱祁镇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自然知道宦官祸国的道理,但即便如此,朱祁镇仍然信任并重用王振。如果说朱祁镇只是单纯地受王振欺骗或怂恿,那真是把朱祁镇当小孩子看了,土木堡之役时朱祁镇已经当了14年的皇帝了,早就不是那个初出茅庐的小皇帝。简单地讲,王振能够违法犯纪、祸乱朝纲,实际上是得到朱祁镇授意或故意纵容造成的。重点是朱祁镇为什么会这么做?

朱祁镇

  1小皇帝的悲哀。朱祁镇的父亲朱瞻基去世时朱祁镇年仅8岁,在张太后的支持继承皇位。张太后终究是女人,不可能掌管朝政,只能让朝中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首的辅臣主持朝政。朱祁镇只需要事事听从三杨的意见。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一大把胡子的人了,也不可能会把朱祁镇这个小屁孩当回事。然而朱祁镇终究会长大,然后慢慢懂事,这时他突然发现自己虽是皇帝,其实只是傀儡,几乎没有任何实权。朝中那帮大臣已经习惯掌握实权,习惯把皇帝当傀儡,不可能会轻易把大权交回给朱祁镇。于是朱祁镇只能自己动手把权力抢回来。如果要跟朝中的大臣争权夺利,朱祁镇势必要培养自己的势力,那么太监就是最好的一股势力了。由于身份地位上的区别,太监和朝中大臣几乎是势不两立的。

王振

  2王振所谓的祸乱朝纲,其实是在朱祁镇的纵容之下对朝中群臣的打压。朱祁镇是皇帝,有天生的优势,虽然他也可以强力打压朝臣,不过容易背负骂名。如果能将宦官势力为己所用,为自己做这些事,顺便把黑锅也背了,对于朱祁镇来讲正是求之不得的事情。王振在朱祁镇的纵容之下,暗地里大量培植私党,开始借用权势直接对朝臣下手,结果弄得朝中上下天怒人怨。要是没有朱祁镇的支持,他一个太监能成什么气候?

  3朱祁镇不是被王振劝才御驾亲征的,而是他自己想御驾亲征。朱祁镇虽当皇帝14年,毕竟还是年轻,在朝廷中难免会被看轻。他想快速掌握朝政的话,最好的办法是效仿朱元璋、朱棣,在战场上取得胜利。他的父亲朱瞻基就是他的榜样,朱瞻基也是多次上战场建立功业,才能控制朝政。

朱祁镇

  所以朱祁镇才会御驾亲征,一旦他能取胜,他的威望将达到顶点,朝中无人还敢小瞧他,这就是朱祁镇的如意打算。王振自幼照顾朱祁镇,对朱祁镇比较了解,才会把朱祁镇的想法说出来。只不过,朱祁镇虽志向不小,却不懂军事,小瞧战争了,以为自己占兵力之优,就能轻松获胜。等到真正交战时,他才知道打仗根本不是自己想的那样,结果战败之下竟还被俘虏。

明英宗时期的土木堡之变和宋徽宗时期的靖康之变是中国历史上极少数皇帝被外敌所俘虏的事件,皇帝被俘是对一个封建王朝最大的羞辱,代表一国之君的天子沦落为对方的阶下囚,曾经的荣华富贵、权力无边到吃糠咽菜、不得自由。

实际上,土木堡之变中的男主角明英宗和靖康之变中的徽钦二宗相比,在被俘后的待遇上可谓是天壤之别,瓦剌对明英宗的态度要比金人对徽钦二宗的态度要好上很多,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徽钦二宗在被捉前就已经遭到金人的侮辱。

在金人占领开封外城后,徽钦二宗的羞辱生活正式开始,最初是金人叫宋徽宗前往金军大营商谈,但宋徽宗不敢,于是钦宗前往,受尽金人的羞辱和嘲讽,面北而拜,行君臣之礼,当众宣读降表。后第二次被金人叫入军营,饱受摧残和虐待,最终也没有走出金人大营。后 金人逼迫徽宗进入大营,公开脱掉龙袍以示羞辱。

而明英宗被俘没有这么曲折,他是在御驾亲征时,因为贻误战机被瓦剌包围被俘,直接被俘虏到瓦剌军中,没有徽钦二宗那么曲折。

2靖康之耻不仅仅是羞辱徽钦二宗,更是导致北宋王朝的灭亡,土木堡之变虽然俘虏明朝皇帝,但明朝很快另立新君,保持王朝继续向前发展。

就在金人羞辱徽钦二宗的死后,对北宋国都开封进行了大肆的搜刮,对徽钦二宗提出了诸多不合理的条件,如索要金银财宝、马匹、绸缎等等,甚至要求宋朝贡送少女,导致宋朝的官员们对开封百姓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搜刮,害得百姓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后来还对开封进行了公开搜刮,导致百姓无衣无食,死伤众多,而且徽钦二宗被俘也标志着北宋王朝的灭亡。

明英宗被俘是在两军交战中被抓,虽然对明英宗被俘对于大明王朝来说是一个重创,但是在朝中大臣于谦等人的扶持下,很快立郕王朱祁钰即位当皇帝,很快扭转了土木堡之变的不利局势,使得明朝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3金人和瓦剌出兵的目的不同。

宋金两国对抗多年,随着宋朝后期皇帝昏庸,朝堂腐败,整个国力日渐衰败,而金人对于中原地区早已觊觎,当宋朝整个国力衰败之时,金人大举南下,两国发生了多次战争,奄奄一息的北宋苦苦挣扎,最终还是被金人攻下都城最终灭亡。金人的目的很明确,他就是想灭掉北宋取而代之,占领北宋大片富庶的国土以壮大自己的整体实力。

而瓦剌的出兵实际上没有金人这么大的野心,这是当时两者的实际实力所决定的,明朝整体实力要远远强于瓦剌的,瓦剌多数只能在边境地区做局部骚乱,以便能够从明朝攫取更多的好处和实惠,这是他们的目的。要不是明英宗盲目御驾亲征,而又贻误战机,明英宗是不可能被俘的。

所以,当徽钦二宗被俘后,他们的境遇是非常凄惨的,被金人像犯人一样一直向北押送到金国很远的地方,而且是换了几个地方,他的生活待遇更是一般,因为金人已经占领了北宋的领土,不可能再从他们手中攫取更多的利益和好吃,不杀他们就已经对他们很仁慈了,虽然没有再像他们投降的时候那样侮辱他们,但是作为帝王,国破家亡,自己的儿女沦落为金人的奴隶,自己的后宫遭受了众多的羞辱,徽钦二宗没有自杀的勇气,否则两人不可能这样的苟活。

而明英宗时期则不同,虽然明英宗被俘后没有像自己在明朝那样吃香的喝辣的,吆五喝六,但是瓦剌人是想通过他从明朝不断攫取好处,所以明英宗也没有冷到和饿到,只不过人身没有自由罢了,而当明朝另立新君,取得北京保卫战胜利之后,瓦剌人在 看到再也不能从明朝攫取到好处之后,竟然提出要将明英宗归还明朝的建议,足可见瓦剌的意图所在了。

虽然表面上明英宗被俘后的遭遇要比徽钦二宗好很多,但是在性质上他们都是一样的,对于一个王朝都是莫大的耻辱。

人物简介 明英宗(1427-1464)朱祁镇,汉族,明朝第六代皇帝。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明代宗朱祁钰之兄,明宪宗朱见深之父。母亲孙皇后,妻子钱皇后。1435年即位,年号正统,即位时才9岁。即位时有三杨辅佐(杨士奇,杨荣,杨溥)和英国公张辅,社会尚算安定。 自正统七年(1442),王振掌权后,政治开始腐败,塞外瓦剌南犯,1449年在王振的怂恿下英宗亲征,用兵不当导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驸马都尉井源、内阁学士曹鼐、张益、侍郎丁铉、护卫将军樊忠、副都御史邓棨、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文武大臣为国殉难。王振在乱军中被杀。 英宗被俘之后,北京的明众臣为稳定人心,以于谦为首,主张立英宗亲弟郕王朱祁钰为帝,为明代宗。明代宗与于谦在北京城外击退了来犯的瓦剌军队。瓦剌太师也先不得已,将朱祁镇释放。英宗被瓦剌释放后,被代宗囚禁于北京八年,1457年,趁代宗病危发动夺门之变,再次登基即位,改元天顺。复辟后大杀群臣,包括抗瓦剌的名将于谦。两次在位共22年,复位后,重用孙镗、户部尚书兼内阁大学士李贤、吏部尚书王翱等大臣,平定了石曹之乱,赶走了徐有贞。天顺8年(1464年)病逝于乾清宫,享年38岁。庙号英宗睿皇帝 [编辑本段]英宗身世 明英宗朱祁镇,生于宣德二年冬十一月己亥(1427年十一月十一日),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身世就很神秘。 宣德年间(1425-1435),宣宗朱瞻基的正宫胡皇后举止得体,贤良温淑,是一位不可多得好皇后,宣宗还有一位贵妃,姓孙,是永城县(今河南永城)人,主簿孙忠女。10岁时。经彭城伯夫人、张太后母亲向成祖推荐,选入内宫抚养。永乐十五年(1417年),册封为皇太孙嫔。宣宗即位后,被册立为贵妃。这位孙贵妃深的宣宗皇帝的喜爱,唯一遗憾的是没有得到皇后的宝座,于是孙贵妃绞尽脑汁总想挤掉皇后胡善祥而自立。 机会终于来了,宣宗皇帝的子嗣一直不旺,胡皇后没能为宣宗生下一个皇子,孙贵妃虽然也没能生子,但她想出了一条偷梁换栋的计策,她派人在宫中四处打探看哪位宫女被皇帝临幸后怀有了身孕,于是将找到的宫女藏在秘室之中,与外界隔绝,派专人送饭、照看。然后买通御医,对外号称怀孕,并伪装了许多怀孕的迹象。 由于当时孙贵妃深的皇帝的宠爱,因此无人敢透露半点风声,就这样十月怀胎,宫女顺利产下一子,孙贵妃马上派人将孩子抱到身边,秘密处死了宫女,然后派人立即通知宣宗,自己也装出一幅产后非常虚弱的样子。就这样这个小男婴就成了孙皇后的亲生儿子,而这个小孩就是后来的明英宗。 但也有另外一种说法,便是宣德帝实在过于宠爱孙贵妃,便与她联手演了这么一出“狸猫换太子”,将“太子”生母给换成了孙贵妃。因为若是孙贵妃假装怀孕,能够瞒得过所有人,绝对瞒不过宣德帝,因为两人是夫妻,肌肤之亲是在所难免的,要说宣德帝真没有发现的话,除非他是瞎子。 [编辑本段]英宗生平 明英宗出生四个月被立为太子,母以子贵,孙贵妃也因此得以正位后宫,胡皇后被迫让位。由于宣宗皇帝一手导演了废后的闹剧,因此在他的一生英明中点上了一个很大的污点。 这样一个宫女的孩子,宣德十年(1435)正月即位,时年九岁,年号正统(1436-1449),改次年为正统元年。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随着仁宣朝重臣“三杨”的相继去世与引退,加之后宫宦官势力的急剧上升,正统朝的政治日趋腐败,著名的大太监王振就是正统朝宦官专政的代表人物,英宗对他言听计从,他也依仗皇帝的威严排除异己,树立朋党。 当时的元朝在漠北的势力已经一分为二,瓦剌与鞑靼,两个部落互相征伐,到了英宗朝,瓦剌强大了起来,并不断骚扰明朝的北边,瓦剌部当时的实权掌握在也先的手里,他经常派人以向朝廷进贡为名,骗取赏赐,因为当时明英宗对进贡国家的使者,无论贡品如何,总要有非常丰厚的赏赐,而且是按人头派发。也先也是看中了这一点,派出的使臣不断增加,最后竟加到3000多人。 王振对此忍无可忍,下令减少赏赐,也先以此为借口对明发动战争。英宗年少气盛,想御驾亲征,王振也想耀武扬威,名留青史,极力撺掇朱祁镇亲征,但是由于当时明庭的主力都在外地作战,一时难以调回,因此朝中大臣都劝阻英宗不要亲征,但最后还是没有改变英宗的态度,于是从京师附近临时拼凑了50万军队,在明英宗的统一领导下浩浩荡荡开始亲征。 由于连天大雨,加之粮饷接济不上,军队的士气非常低下。行到大同附近,看见被也先杀的尸横遍野明军尸体,英宗和王振都动摇了,于是决定撤军。但是王振的老家在蔚州,离大同非常近,于是他决定大军绕道蔚州撤退。王振的提议立即遭到群臣们的反对,认为这样会耽误撤退的时机,但是王振哪里听得进去,加上英宗也希望给王振衣锦还乡的机会,于是大军开始朝蔚州方向移动。 这时王振又心血来潮,怕大军经过会踩坏家乡的庄稼,自己就会背上骂名,建议按原路撤军,就这样宝贵的时间被耽误了。当大军行到怀来附近时,辎重还没有赶到,于是王振下令原地驻扎等待。 在怀来城外的土木堡,明军被也先大军赶超并包围。也先切断了明军的水源,明军被困死地。也先假意议和,趁明军不备,发动总攻。明朝50万军队遭到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王振被明将樊忠杀死,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野等大臣战死。这就是著名的土木之变。英宗也开始了他一年的北狩生活。 英宗被俘后,也先觉得非常难办,是杀是留无法决定,好在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认为英宗奇货可居,劝也先留下英宗,他的提议得到了也先的认同,英宗也得以保全了性命。英宗被俘的最初一段时间,也先总是带着英宗到处招摇撞骗,但都遭到了明朝边将的回绝,不久之后的九月六日,孙皇后与朝廷重臣立郕王朱祁钰为帝,年号景泰,是为明代宗。这样明廷上下都安定了下来,同时明代宗也明发诏谕,不许私自与也先联系。 这样,也先想靠明英宗大捞一把的计划失败了,于是气急败坏的也先率领瓦剌军队进攻京师,明朝方面早已做好了准备,北京军民在兵部尚书于谦的领导下击退北元军队。 也先与朱祁钰讲和并称“迎使朝来,大架西去”,可是当时代宗已经坐稳地位,不想派人迎回英宗,但是在众大臣的不断建议下,只得派遣使者先去探听情报,第二次派往瓦剌的使者名叫杨善,他变卖家产买了许多奇珍异宝,并靠着他的巧舌如簧,硬是在没有圣旨的情况下迎回了英宗,英宗皇帝终于结束了他一年的北狩,回到了北京。 英宗回到京师,代宗尊他为太上皇,但英宗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短暂的仪式之后英宗被软禁在南内,开始了他7年的软禁生活。即便如此,代宗还是不放心,他将南宫的大门上锁并灌铅,加派锦衣卫看守,食物由一个小洞递入,就是这点食物有时还被克扣,英宗原配钱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一些女红,派人带出去变卖了以补家用。代宗为了避免有人与英宗联系,还派人将南宫的树木全部伐光。英宗就在惊恐与饥饿中度过了7年的软禁生活。 1457年,代宗得了重病,但是储嗣的问题还没有确定下来,众大臣决定在第二天上朝时进谏,请求皇帝早建储君。谁知就在这天夜里爆发了一场政变,原来五清侯石亨,徐有贞,宦官曹吉祥等人密谋帮助英宗复辟,希望成功后能够飞黄腾达。 事有凑巧,当时北边传来了瓦剌骚扰边境的战报,于是石亨借机以保护京城安全为名调兵进城,这时忽然天上乌云密布,伸手不见五指,众人以为遭到天谴,都非常害怕,徐有贞站出来劝大家不要退缩,众人继续前进,并很顺利地进入了皇城,直奔南宫,石亨派人撞开了宫门,并请英宗登辇,这时乌云突然散尽,月明星稀,众人的士气空前高涨,簇拥着英宗直奔大内。 守门的军卒本想阻拦,这时英宗站了出来,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守门的兵卒傻了眼,众人兵不血刃进入了皇宫,朝皇帝举行朝会的奉先殿而来,并将英宗扶上了宝座,史称“南宫复辟”。这时已是天色微亮,众朝臣已经等在午门外准备朝见,听到钟鼓齐鸣,众人按序走入奉献殿,可眼前的一切使他们目瞪口呆,宝座上的皇帝已经不是景泰皇帝了,而是8年前的正统皇帝,正在众人犹豫之际,徐有贞站出来大喊“上皇复辟了”,众朝臣见此,只好跪倒山呼万岁,英宗就这样又重新取得了皇位。当时代宗正在后宫梳洗,听到这个消息后险些瘫倒在地,心知一切都已经完了。 英宗复辟后,改元天顺,代宗在一个月后病死,终年三十岁,以亲王礼葬在了北京西山。在石亨和曹吉祥的极力劝说下,英宗以“谋逆罪”杀害了北京保卫战的总指挥于谦,是英宗继土木堡之变后的人生又一大污点。 但是天顺朝的政治比起正统朝来,要清明得多。英宗任用了李贤、王翱等贤臣,先后平定了石、曹之乱,社会还是向前发展的,明英宗曾对首辅李贤说过他每天的起居情况:“吾早晨拜天、拜祖毕,视朝。既罢,进膳后阅奏章。易决者,即批出,有可议,送先生处参决。”英宗也应算是一代仁君,他释放了从永乐帝就开始被囚禁的“建庶人”(建文帝的幼子朱文圭,靖难后被幽禁宫中逾五十年),恢复宣德朝胡皇后的称号,下旨停止帝王死后嫔妃的殉葬,他的这些举措被史学界称为“盛德事可法后世者矣”。 1464年,英宗病逝,两次共在位24年,享年38岁,葬于裕陵。有子9人,女8人。庙号英宗,谥号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太子朱见深继承皇位,英宗就这样走完了他复杂的人生道路。 [编辑本段]后妃兄弟子女 皇后 钱皇后 周皇后 周太后生明宪宗、崇王朱见泽 妃嫔 王惠妃 生许王朱见淳 杨安妃 万宸妃 生德王朱见潾、皇子朱见湜、吉王朱见浚、忻王朱见治 高淑妃 生秀王朱见澍 魏德妃 韦德妃 生徽王朱见沛 刘妃 兄弟 明代宗朱祁钰 子 明宪宗朱见深 崇王朱见泽 德王朱见潾 皇子朱见湜 吉王朱见浚 忻王朱见治 许王朱见淳 秀王朱见澍 徽王朱见沛 女 重庆公主,母周皇后。天顺五年下嫁周景。景字德彰,安阳人,好学能书。英宗爱之,闲燕游幸多从。宪宗立,命掌宗人府事。居官廉慎,诗书之外无所好。主事舅姑甚孝,衣履多手制,岁时拜谒如家人礼。景每早朝,主必亲起视饮食。主之贤,近世未有也。弘治八年,景卒。又四年,主薨,年五十四。子贤历官都指挥佥事,有声。 嘉善公主,母王惠妃。成化二年下嫁王增,兵部尚书骥孙也。弘治十二年薨。 淳安公主,成化二年下嫁蔡震。震行醇谨。正德中,刘瑾下狱,诏廷讯。有问者,瑾辄指其人附己,廷臣无敢诘。震历声曰:“我皇家至戚,应不附尔!”趣狱卒考掠之,瑾乃服罪,以是知名。嘉靖中卒,赠太保,谥康僖。 崇德公主,母杨安妃。成化二年下嫁杨伟,兴济伯善孙也。弘治二年薨。 广德公主朱延祥,母万宸妃。成化八年下嫁樊凯。二十年八月薨。 宜兴公主,母魏德妃。成化九年下嫁马诚。正德九年薨。 隆庆公主,母高淑妃。成化九年下嫁游泰。十五年薨。 嘉祥公主,母刘妃。成化十三年下嫁黄镛。后六年薨。 皇位继承人 明代宗朱祁钰 明宪宗朱见深 [编辑本段]一生评点 英宗的一生并不算光彩,他宠信过奸邪小人,打过败仗,当过俘虏,做过囚犯,杀过忠臣,要说他是好皇帝,真是连鬼都不信。 但他是一个好人。 他几乎相信了在他身边的每一个人,从王振到徐有贞、再到石亨、李贤,无论这些人是忠是奸,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他都能够和善待人,镇定自若,抢劫的蒙古兵、看守、伯颜帖木尔、阮浪,最后都成为了他的朋友。 可是事实证明,好人是做不了好皇帝的。 天顺八年正月(1464),朱祁镇在病榻之上,召见了他的儿子、同样饱经风波的朱见深,将帝国的重任交给了他。 然后,这位即将离世的皇帝思虑良久,对朱见深说出了他最后的遗言,正是这个遗愿,给他的人生添加了最为亮丽的一抹色彩。 “我一定会照办的。” 跪在床前的朱见深郑重地许下了他的允诺。 自朱元璋起,明朝皇帝制定了一项极为残酷的规定,每逢皇帝去世,后宫都要找人殉葬,朱重八和朱老四自不必说,连老实巴交的朱高炽、宽厚仁道的朱瞻基也没有例外,现在这一毫无人性的制度终于被历史上有名的差劲皇帝废除了,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朱元璋统一天下,建立帝国,留名青史;朱棣横扫残元,纵横大漠,威名留存至今,他们都是我们今天口中津津乐道的传奇。他们的功绩将永远为人们牢记。 但在他们的丰功伟绩的背后,是无数战场上的白骨,家中哀嚎的寡妇和幼子,还有深宫中不为人知的哭泣,一帝功成,何止万骨枯! 朱祁镇最终做成了他的先辈们没有做的事情,这并不是偶然的,他没有他的先辈们有名,也没有他们那么伟大的成就,但朱祁镇有一种他的先辈们所不具备(或不愿意具备)的能力——理解别人的痛苦。 自古以来,皇帝们一直很少去理解那些所谓草民的生存环境,只要这些人不起来造反,别的问题似乎都是可以忽略的,更不要说什么悲欢离合、阴晴圆缺。

麻烦采纳,谢谢!

历史总是从上位者的视角来书写的,因此古代宫闱中大多数女子,本身是身如浮萍般命不由己,当一个王朝结束时,她们不会采取刚烈的方式迈向结局,她们只会一步又一步的随着命运随波逐流,零落成泥,但谁能道尽她们的不甘之情呢?一切不甘,最终都凝结成黄泉下一抹幽怨,一丝薄凉。

1457年正月,景泰帝朱祁钰病重。因为他之前并没有决定太子,也就是说没有皇位继承人,所以朝野上下都为此感到忧心忡忡,有一部分人一直在等着他立一个太子,毕竟古代的人都有这么一个常识:如果在上一任皇帝驾崩后,下一位皇帝都还没有选出,皇位这个位置就会激起上千方人马的窥觑,这些窥觑皇位的人会发起一场血风腥雨的大混战,造成巨大的损失,甚至会因为皇室内部的风起云涌、波涛万千,导致整个江山、整座王朝都不得安宁,人心惶惶,九子夺嫡之类的惨剧就是由于此。但是没册立太子也是很让人无奈的一件事情,毕竟他唯一的儿子朱见济6岁夭折,此后的几年间他又再无所出,所以到这个时候大臣们真的急了,生怕在朱祁钰驾崩后,群龙无首,朝中震荡,为此,很多人不断上表劝说册立襄王朱瞻墡的长子为皇储,但这也意味着从此朱祁镇一脉,再无承祚的可能,意味着文官的彻底独大。武官因此就变得特别不乐意。

武官不乐意襄王当皇帝,这就直接导致了一个结局,导致了武官们的反叛,当时朝野局势真是瞬息万变,一触即发,一场夺门之变发生。明英宗错失皇位8年之后再次荣登大宝,随后,朱祁镇废朱祁钰为郕王,幽禁永安。而朱祁钰被关禁闭、驱逐冷宫以后没几天就死了,对外说是因为暴毙,而事实上当时坊间众人都在猜测此事,最后猜测说朱祁钰是被杀死的,并不是自然因病死亡,凶手也直指朱祁镇。

在朱祁钰死后,朱祁镇对朱祁钰还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并且全方位否定他、打击他,从身后事的处理上面就可见一斑,朱祁钰的下场让人觉得唏嘘,堂堂一个皇帝,死后却连自己尸身都无法做主,只能任由明英宗朱祁镇来处置他,明英宗朱祁镇本来就看不惯他,哪里愿意他死后能够安宁?于是,他成了唯一一个没有被葬入帝陵(明十三陵)的皇帝。不过明英宗朱祁镇讨厌朱祁钰,把朱祁钰的人生搅动得一片狼藉,他同样也非常恨屋及乌,让朱祁钰的身边人都吃尽了苦头,所以连带朱祁钰的五个美貌娇妻,也都没有太好的结果。

朱祁钰共有五位后妃,为汪皇后、杭皇后、唐贵妃、李贤妃、李惜儿。汪皇后是朱祁钰的结发妻子,本来她也是朱祁钰所有嫔妃中心地最善良、最仁德的一位,她的这种仁德在多个方面都有所体现,比如说她非常谦恭的对待当时太后的外孙女,哪怕这个外孙女非常娇惯,横行霸道,也不把她这个皇后看在眼里,她照样以德报怨,温柔谦恭,朱祁钰登基之后,作为皇后的她对于朱祁镇的皇后钱氏也是照顾有加,但正是她性格仁德,也意味着她没什么心机,比较好欺负,所以最终汪皇后因为触怒朱祁钰被废,被打进了冷宫之中。

当然,这位皇后比较好的一点是,她在位时深明大义,不像别人一样非常的一味顺从于皇帝,所以虽然当时触怒了皇帝,导致失去了后位,但是放眼于几十年的宏观岁月、放眼于后来朱祁钰死后的结局,大家会发现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其他很多人都没有好下场,因为跟朱祁钰是一伙的,所以在明英宗朱祁镇上位后,心狠手辣的明英宗朱祁镇让他们死的死、伤的伤,但是这位皇后就很好地避免了这个结局,朱祁镇对汪氏宽宏大量,准许汪氏迁回郕王府,为郕王妃,没有被殉葬。

但是王氏的结局,可以说是她自己靠自己当年的一次机缘巧合,靠自己的刚正仁德,侥幸所修来的福报,真正其他人,就没有王氏这么幸运,除了朱祁钰避免了坏的结局,其他人哪怕是已经死了的人,也没有被明英宗朱祁镇放过,当时明英宗朱祁镇把主意打到了欺辱杭皇后泄愤的想法上。杭皇后作为继后,景泰七年崩逝,朱祁钰赠谥她为“肃孝皇后”。明英宗朱祁镇对于杭皇后这位死人,都毫不心慈手软,就差对她进行鞭尸了,他直接废除谥号,还将她的陵墓捣毁,让她的魂魄在地下不得安宁,无法含笑九泉。

此后除了被宽赦的王氏、被羞辱的杭皇后以外,朱祁钰还有五位貌美的妻子,对于这五位妻子,明英宗朱祁镇真是一个都没放过,其中唐贵妃、李贤妃两位妃子全被拿来殉葬,除了他们以外,还有一个李惜儿,她出身自教坊司优伶,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卑微的舞女,本来像她这种舞女,是不会进入后宫的,因为皇室对妻子也是有一定要求的,一般都是名门望族,大家千金,名媛闺秀,但谁叫她长得太美,让此前的朱祁钰心猿意马,最终把她纳入自己后宫呢?只不过她享受了多年繁华美好,却一下子又要沦落泥泞之中,而且还是比之前更可悲的泥泞,在明英宗朱祁镇打算处置她的时候,才知道她已经身怀六甲,为了掩盖事实,明英宗先是让她出了宫,生下了孩子,但是所产之子归于建庶人名下,根本就不被当成皇子,后来她也没能逃脱死去的命运,在天顺六年吴太后下葬时,李惜儿被殉葬。可见,朱祁钰这5个美貌娇妻,除却了汪皇后外,最后都成为了皇权纷争之中的牺牲品,成为被倾轧的对象。

想来,朱祁镇性格这么暴戾,应该是个完美主义者,越是完美主义的人越是会产生自卑性人格,会忍不住要盯着别人的罪过,并将之无限放大,斩草除根不留情面,这样的完美主义,反而更成了一种心理缺陷。

现在来看看朱祁钰的这几位妻子的性格和他们的结局,盖棺定论,空余一声叹息,首先是汪皇后,她的品行宛如一棵青松,是非曲直,都自有决断,虽然在最初,她因为自己的性格问题遭遇了朱祁钰的不理解,甚至触怒了他,直接导致自己被废黜的结局,但最后她的结局却是所有人之中最好的,这无疑是在告诉大家:坚持自己,宁愿孤芳自赏,一切都自然而然会得到奖赏和回报,一切都顺水流长,再说说杭皇后,本来朱祁钰和杭皇后的感情是非常好的,两个亲密无间的男女,在偌大的宫闱中流连嬉戏,愈发声色犬马,但谁能想到,在这样美好的宫廷生活里过了11年,结果朱祁钰会一下子病入膏肓,并且被夺权篡位呢?

历史上也有很多的皇后,不但拥有着帝王的恩宠,而且这种恩宠能够长盛不衰,一路度过多年时光,只能说杭皇后命不太好,只能享受短暂的欢愉,是悲欢离合中一抹露水红颜;而另外的几位贵妃,她们最悲惨的是,这么轻飘飘的就香消玉殒了,竟然连史书上的一缕痕迹都没有留下,外人提起她们,只会提起过往那段轻描淡写的历史,那段属于上位者、胜利者的历史,她们的侧影,就这样稀薄在了历史的尘埃里,其实这也是古代很多红颜的共同命运,很少有普通妃子能像《隋唐演义》里的朱贵儿、袁宝儿一样,采取自尽殉国、与君共生死的方式,在历史上留下了戏剧化的浓墨重彩的一笔,激发了后人无尽的讨论。

当肃穆披上斑斓的外衣,宫闱里的帝王悄然换代,曾经的权臣、宠妃全都沦为阶下之囚,此刻,教堂的欢颂被流行曲替代,一切失去原本的颜色,人们不再站在毫无遮挡的天空下,直视野草的锋利雪花的苍白,感官被钝化暖化了,却也丧失初衷。只愿,世间少些薄情的历史,少一些血迹斑斑的史书页,多一些正经的词藻,多一些泾渭分明的沟壑。只愿,皇权在恪守它威严的同时,同样能够用人情味的阳光去照射人生狰狞的面庞。一开始是权力之间的争夺,但最后的殉葬却只是毫无理由的残忍屠杀,这些本来非常美丽的女子,就这样折损于屠杀之中,她们的存在那么力量微小、薄弱,不会撼动皇权,却还是被这样残酷的对待,这让人不由想起初秋树梢盛放的那些赫红花朵,等冬末就会突然落叶满地,被肃杀的东风吹得一片狼藉,遍地零落,吹得漫天尘埃,风烟俱损,只剩下无数黑色残枝,颤颤巍巍的祭奠着那一个时代的没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537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