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
当今社会,不断有大学生抑郁、自杀的情况出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一个问题。下面是我整理的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欢迎来参考!
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 篇1
1、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
“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述说衷肠。”这句顺口溜实际上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交际现状。现代大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有的同学有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同学为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原则随波逐流。导致大学生交际困难有以下几个原则:目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对其教育不当造成了一些负面效果,如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由于从小缺乏集体环境而导致缺乏集体感与合作精神;家长的过分包办使独生子女上大学之后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
2、对网络产生过于强烈的依赖性
不少大学生一方面因交际困难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另一方面也被网络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所以,有些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有的甚至染上了网瘾,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沉湎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
3、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
大学新生都有一个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每年刚入学的大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之为“大学新生心理失衡期”。导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现实中的大学与他们心目中大学不统一,由此产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产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调;另外,新生作为大学中普通的一员,与其以前在中学里作为佼佼者的感觉大不一样,这也是导致心理问题的诱因之一。
4、学习与生活的压力
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所学专业非所爱,这使他们长期处于冲突与痛苦之中;课程负担过重,学习方法有问题,精神长期过度紧张也会带来压力;另外还有参加各类证书考试及考研所带来的应试压力等等。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生活的压力主要在于学生不善于独立生活和为人处世,还有生活贫困所造成的心理压力。
大学生心理困惑原因
1、环境
角色的变化引起的心理不适应,进入大学后,亲情、友情和故乡自然之爱的缺失,遇到实际困难便唤起了他们的思家情绪。
2、教育理念的影响
有的学校强调知识教育、专业教育,不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导致他们淡化了参与各种有益社会活动的意识。同时极少数教师教书育人思想淡薄,“厌教”、发牢骚,迎合学生中的消极情绪,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3、人际关系氛围的影响
人际关系好,可使人们心情舒畅,生活愉快。但若处在一种紧张的人际关系中,心情就会不愉快、烦恼,甚至产生敌对、憎恶的态度。
4、不健康的校园文化的影响。转型期的不良社会文化,滋生了种种不健康现象。如校园里一度出现追星、追逐时髦、醉心于牌桌酒楼或流连于花前月下等等。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能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2、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指人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
3、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心理健康者经常能保持愉快、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行动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稳定性好。
4、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
5、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全人格。人格完整是指人格构成的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
6、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包括正确认识环境及处理个人和环境的关系。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地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 篇2一、环境变化引起的适应不良问题
对于一些刚刚步入大学的大学生们,他们进入了一个新的环境,由于学习方式和环境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一些焦虑或者其他的消极情绪,从而导致他们无法适应大学的生活环境。
二、异性交往引起的情感心理障碍问题
大学时期人们的思想还有生理都已经成熟,所以恋爱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但由于缺乏相关的指导和认识,会使不少大学生在恋爱或者准备恋爱的时候产生一些消极的心理现象,甚至会出现极端情况。
三、人际关系的困扰
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外交往能力比较弱,所以进入大学步入了一个新环境,可能会产生无法和他人相处等这样的情况出现。
四、学习负担引起的焦虑问题
大学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考验你自身的自律性和自觉性。而且大学中也存在较多的考试,专业性强,所以就会让我们感到学习焦虑。
五、求职择业方面引起的心理障碍问题
因为大学结束就意味着你马上要步入社会进行工作,而由此引发的求职问题,会让很多的大学生感到焦虑。
六、经济的负担
进入大学就意味着你要独立生活,父母虽然每个月会提供给你生活费,但你不得不考虑以后的经济问题,所以说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经济压力也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
事实上,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或精神病的学生极少,多数学生遇到的都是一般性心理困扰。但是,即使一般性心理困扰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发展。
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按照其严重性,可以分为一般困扰、情绪及行为障碍和精神障碍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常见心理困扰
1、生活适应问题。
这一问题在刚入大学的新生中较为常见。新生来到大学后,在自我认知、同学交往、自然环境等方面都面临着全面的调整适应。由于目前大学生的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和调整能力普遍较弱,所以,在大学生中,生活适应问题广泛存在。
2、学习问题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上的困难与挫折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学习问题,包括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兴趣、考试焦虑等。
3、人际关系问题
入大学后,由于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再加上青春期心理固有的闭锁、羞怯、敏感和冲动,都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从而产生困惑、焦虑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甚至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4、恋爱与性心理问题
大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性发育成熟是重要特征,恋爱与性问题是不可回避的。总的来说,大学生接受青春期教育不够,对性发育成熟缺乏心理准备,对异性的神密感、恐惧感和渴望交织在一起,由此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严重的还导致心理障碍,如失恋、单相思等。
(二)大学生常见的情绪与行为障碍
大学生常见的情绪与行为障碍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焦虑障碍
(1)特定对象恐惧症:指对个体对某个或某些物体或场所强烈的、持续的恐惧,尽管知道它实际上并不具有威胁,如对蛇、猫等动物,或对高处、黑暗、空旷的场所、飞机和电梯等特定情景恐惧。
(2)社交焦虑症:就是对暴露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别人注视的一个或多个社交场合产生持续、显著的畏惧。
(3)强迫症:是以明知不必要,但又无法摆脱,反复呈现的观念、情绪或行为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心理障碍。
强迫症往往包括两类症状: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
强迫思维,比如有的病人出门后总是不放心门是 否关好;有的病人寄出信之后常担心地址是否写错。患者明知这些想法毫无意义,但又非想不可,因此焦虑不安,非常痛苦。强迫行为,其目的旨在缓解强迫思维带来的焦虑,比如强迫性反复洗手,强迫性计数,强迫性礼仪动作等。
(4)广泛性焦虑,广泛焦虑障碍的基本特征为广泛性和持续性焦虑,常伴有头晕、胸闷、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等植物神经症状和运动性紧张,但其紧张不安与恐慌程度与现实处境很不相称。
(5)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由异乎寻常的痛苦事件引发的精神障碍,也即对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事件的延迟或持久的反应。它能够诱发恐惧、无助或对损伤、死亡威胁反映出的恐怖。典型表现是有与痛苦记忆或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噩梦,试图避免引发创伤的线索以及生理性唤醒的提高。
2、性心理障碍
性心理障碍也称性行为变态,是指与生殖活动没有直接关系,在寻求性满足的对象和方式上与常人不同,且违反社会习俗。常见的性行为变态有性欲倒错,比如恋物癖、裸露癖、窥视癖、异装癖和施虐癖等。还有一种性心理障碍叫性别认同障碍,指具有与一个人自身生物性别相反的性别认同或性别感。
3、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指明显偏离正常人格并与他人和社会相悖的一种持久和牢固的适应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方式。人格障碍患者形成了特有的行为模式,对环境适应不良,常影响其社会功能,甚至与社会发生冲突,给自己或社会造成恶果。人格障碍常开始于幼年,青年期定型。持续至成年期或者终生。大学生中常见的人格障碍有偏执型人格、强迫型人格、边缘型人格、依赖型人格等。
(1)偏执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猜疑和偏执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表现出普通性猜疑,不信任或者怀疑他人忠诚,过分警惕与防卫;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有将周围发生的事件解释为“阴谋“、不符合现实的先占观念;过分自负,认为自己正确,将挫折和失败归咎于他人;容易产生病理性嫉妒;对挫折和拒绝特别敏感,不能谅解别人,长期耿耿于怀,常与人发生争执或沉湎于诉讼,人际关系不良。
(2)强迫型人格障碍,以要求严格和完美为主要特点。希望遵循一种他所熟悉的常规,认为万无一失,无法适应新的变更。缺乏想象,不会利用时机,做事过分谨慎与刻板,事先反复计划,事后反复检查,不厌其烦。犹豫不决,优柔寡断也是其特点之一。
(3)回避型人格障碍,此类人的特征是长期和全面的脱离社会关系。他们回避社交,特别是涉及较多人际交往的职业活动,害怕被取笑、嘲弄和羞辱。自感无能,过分焦虑和担心,怕在社交场合被批评或拒绝。
4、心境障碍包括在情绪与行为障碍中的'心境障碍主要指抑郁症,其中自杀问题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1)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疾病,每十位男性中就有一位可能患有抑郁;而女性则每五位中就有一位患有抑郁。抑郁症严重困扰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约15%的抑郁症患者死于自杀。抑郁症患者心境不良,情绪消沉,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丧失愉快感,精力减退,严重者感到绝望无助大部分患者有着结束自己生命的意念,患者思维缓慢,自我评价降低,精神运动明显抑制,联想困难,言语减少,语音低沉,行动缓慢。
(2)自杀:在中国,据推算每年约有二十八点七万人自杀死亡、两百万人自杀未遂。自杀是第五位最重要的死亡原因。在十五至三十四岁人群中,自杀是第一位死因,占相应人群死亡总数的百分之十九。自杀问题是值得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
(三)大学生常见的精神障碍
1、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又称躁狂抑郁症,是一种涉及一次或多次严重的躁狂和抑郁发作的疾病。这种疾病使人的情绪摇摆于极度高涨(或者易怒,或二者兼有)和悲伤失望之间,在这两种状态之间会存在情绪正常的时间。双相情感障碍是可以治疗的,并且康复是可能的。具有双相情感障碍可以保持成功的人际关系,和从事有意义的工作。
2、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由于大脑功能出现问题,具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以及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为特征的一种最常见的精神病。患者的思想、情感、行为与现实脱节,不能分辨幻想与现实,因而丧失或减低自理及在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它是属于重性精神病之一,严重影响病人的日常工作、社交、生活及自我照顾的能力。
;大学生常出现一些恋爱心理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就可能会变成心理问题。这些常见的问题有异地恋,感情出现幻觉,恋爱动机不纯,失恋等。
1、异地恋。大学生有很多都是异地恋,有很多都是网恋,两个年轻人不能长时间在一起,就会产生很多问题。大学生因为学业压力比较大,就会在恋爱过程中产生矛盾。异地恋非常难经营,很多异地恋的大学生会产生情感问题。一段好的爱情需要两个人相互经营,有很多异地恋成功的例子,需要两个人共同付出。
2、对感情出现了幻觉。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在谈恋爱时要明确自己想要的感情是什么样的。要分清楚单相思和恋爱的区别,不要因为爱情影响了学业和人际关系。大学生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要和对方交流,了解对方的心理问题,同时也要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想法。只有双方都同意才能恋爱,否则就是单相思就会很痛苦。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内心,美好的爱情会获得快乐,不会建立在伤害别人的基础之上。大学生的爱情充满了阳光,会让彼此感到幸福。
3、恋爱动机不纯。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人在大学谈恋爱就是想爱慕虚荣。恋爱动机不纯,完全是在利用别人,所以最终他不会得到幸福。一段好的恋爱就是两个人深深的吸引着对方,两个人是彼此靠近,不会在乎家庭背景,也不会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如果大学生的恋爱动机不纯了,就会导致这段爱情出现种种问题,会给恋爱双方带来困惑。找一个合适的人,谈一段幸福的恋爱,这才是每个人向往的美好生活。
在高等院校,大学生的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盲点,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常常因为脱离了学生的情感现实而流为空洞的说教。因此,探讨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一、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内涵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心理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情绪反应,是相对稳定的心理结构。情感侧重于人感情的体验和感受,而情绪则是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情感有正负两极、多重维度,包括两部分内容:与基本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情感,主要指带有先天性特点,与依恋、交往、尊重、探究、美等需要相伴而生的基本情感;与高级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情感,主要指受教育影响后天习得的伴随对真理的追求、美的鉴赏和创造而产生的情感,也可叫情操或人文情感,具体体现在民族认同感、国家责任感、社会义务感、集体归属感和对自然的崇敬感、对他人的道义感、对全人类的人道感等。而人文情感正是人文素质的核心内容。情感教育就是以重视人的情感培育为教育的切入口,关注情感在人的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和积极影响,并且运用情感机制和条件,寻找如何使情感品质支持人在德、智、体、美、劳
如何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情感教育
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使每个人确立崇高的生活目的。……人每日好似向着未来阔步前进,时时刻刻想着未来,关注著未来。由理解社会理想到形成个人崇高的生活目的,这是教育,首先是情感教育的一条漫长的道路。
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一是要进行基本的安全常识教育。利用班队会的时间向学生讲解一些基本的安全防护知识:水火电的预防和自救、如何面对陌生人、交通安全或山路安全……让学生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二是可以邀请当地的公安部门为学生进行安全知识讲座,他们对各种犯罪事例和各地安全事故了如指掌,他们深入浅出的讲解,会让孩子们接受神圣的生命教育课。三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一些安全演习。山体滑坡、泥石流如果突然来临,学生应该如何躲避?地震来临前的征兆怎样,应该如何逃生?火灾一旦发生,应该如何脱离火海?这一些列可能会发生的险情最好都要组织学生进行演练。演练时,学校要统一安排逃生路线,引导学生有秩序进行逃生。每年多组织几次逃生演练,以便在遇到紧急突发事件时,孩子们就不会慌乱,能够沉着机敏脱离险情。
青年大学生进行生存教育和情感教育的途径有哪些教育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尤其是对青年大学生,如果不经受教育的薰陶,凭著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和想法以及各种环境的 下,很容易迷失方向,误入歧途!
首先,大学校园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教育途径。它的教育制度、教育策略、学习氛围和活动状况都深深的影响着学生的感情世界和发展。无论哪一方面的不完善,都会造就心灵上的一个缺陷。所以,学校教育必须慎重起来,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
其次,家庭教育也是一个必要的教育途径。毕竟父母的经验丰富,得到的感悟多。不管是生存还是情感都可以给你强有力的建议,以避免你少走弯路。
另外,可以适当的进行有效咨询。拜访专业人士,从他们那里学习到很多新知识为己所用。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自己。因为亲身实践才是最有利的说服证据。1用心观察。身边时时刻刻都在发生教育事宜的相关事件,抓住那些鲜活深刻的例子,用心去感知、领悟。2依靠书籍。大量的书籍都在诠释讲解著教育这一个笼统的焦点,包括生存教育和情感教育。不计其数的故事和哲理都可以尽数吸收,完善自己的头脑,提高自身的认知。3实践。可以经历一段感情、经历几次挣钱的辛苦,你就可以发现大量书本中没有的知识,了解情感,了解社会的复杂···
自身教育是最最关键的,当然,是要在正确的基础上,至于这个正确涵盖的面非常广泛,相信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见解。
途径很多,不仅仅局限于以上这些。不过,无论哪种途径所趋向的目的是一样的。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在学习了安全教育这个专题后,我更明白到在小学阶段安全教育非常重要,不可轻视,因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差,自我保护能力差,当危险悄悄地逼近时,孩子们还一无所知,不幸的事却屡屡发生。我认为多渠道加强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师生安全防护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利用日常小事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他们树立一定的安全意识。
在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总会听说有学生在玩耍时摔断胳膊、腿,碰破了额头等安全事故。其中不少是进行安全教育的好材料,这些事情发生在学生的身边,很具有教育意义。因此,教师可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可以让在场的同学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谈谈自己对这次事故的的体会和看法,用身边的事教育学生,学生很容易受到教育,对帮助学生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很有帮助。
二、在班会课中让小学生系统学习安全知识,掌握自救的一些基本能力。
小学生的安全意识普遍比较薄弱,自身安全意识不强。就算在过公路时行走路线也会变化无常,不顾前后左右,不理车辆行人,任意穿行,就算刺耳的汽车喇叭声响个不停也浑然不觉,因此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很高。因此有必要利用班会课让小学生学习到一些系统的安全知识,掌握一定的安全自救知识。利用班会课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需要注意:不能只是老师在不停地讲这样那样的安全知识以及自救办法。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应该形式多样,比如可以通过小品、模拟情景、自救演练、安全施救等多种形式进行安全知识教育。
三、家校合力,共筑安全防线。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家中度过,家中也会发生很多的安全事故。如果只注重对学生进行在校安全教育,就不能很好地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与家长取得联络,要要求家长教给孩子一些在家如何保障安全的知识。比如:如何正确使用煤气,防止煤气中毒的安全教育,就需要家长协助老师才能让学生准确掌握。学校不具备现场演示开关煤气的方法,只有让学生在家里在家长的监督下才能正确学会使用煤气。
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件大事,是一件具有长远意易的事。教师要做个有心人,要从点滴小事中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要把平安的种子撒播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如何对中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一、建议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培训学习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学安全工作面临新形势新要求。学校组织应急疏散演练是社会进步、以人为本的重要标志,是增强师生安全意识普及安全常识的有效途径,是提高防范技能开展自救互救的重要手段。要充分认识演练是学校安全工作重要的一部分,是学校教书育人的职责所在。建议各学校要高度重视,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指南》内容。
二、建议加强指导,科学制定演练方案
学校是演练工作的基本单位和主责部门。要以学生为主体,科学制定本学校演练工作方案,细化流程,明确各岗位责任。实际演练前进行必要的桌面推演,并邀请专业公司机构、专业教练和专家等对学校制定的演练工作方案及桌面推演情况进行专项指导,对各环节进行必要完善。
三、建议周密组织,安全有效实施演练
(一)学校要对师生进行宣传教育和培训,使师生对本学校的演练方案和演练要求知晓率达到100%。
(二)学校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疏散图、疏散通道、广播系统、报警、呼叫系统等设施装置建设。对校园的路面、楼梯护栏、疏散标识等进行检修并达到安全要求。
(三)要将一般性演练与火灾、地震、防恐、治安等专项演练相结合。各学校可适当邀请消防、地震、治安等领域的专业人员到校指导,在一般性演练的基础上开展专项演练。专项演练可根据专项演练内容进行场景设定(如某一疏散通道是着火点、楼梯坍塌是个别疏散通道受阻等),以检验突发事件情况的处置能力。
(四)学校组织演练要符合学生、幼儿年龄特点,循序渐进、反复演习。开始要以熟悉演练路线、掌握演练要领的一般性演练为主,还可分楼层、分年级的开展区域性演练;在此基础上再求疏散速度和开展专项演练。
(五)演练工作频次高、涉及人员多,要严格按学校演练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切忌走过场。
(六)寄宿制学校要有针对性的开展对寄宿学生的演练。
四、建议及时总结,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各学校要将演练提升为学校安全工作的常态化和标志性的内容,常抓不懈。每次演练结束后要认真总结,查询不足,及时整改;教委将对学校贯彻落实《指南》情况进行督导检查。督导检查的重点是:演练方案制订情况,一般性演练和专项演练实施情况,协调解决学校在开展演练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各学校可将在实施演练过程中的有关工作经验、视讯、资讯简报及时上报教委保卫科。
一、建议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培训学习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小学幼儿园(以下简称“学校”)安全工作面临新形势新要求。学校组织应急疏散演练(以下简称“演练”)是社会进步、以人为本的重要标志,是增强师生安全意识普及安全常识的有效途径,是提高防范技能开展自救互救的重要手段。要充分认识演练是学校安全工作重要的一部分,是学校教书育人的职责所在。建议各学校要高度重视,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指南》内容。
二、建议加强指导,科学制定演练方案
学校是演练工作的基本单位和主责部门。要以学生、幼儿为主体,科学制定本学校演练工作方案,细化流程,明确各岗位责任。实际演练前进行必要的桌面推演,并邀请专业公司机构、专业教练和专家等对学校制定的演练工作方案及桌面推演情况进行专项指导,对各环节进行必要完善。
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摘要要抓好学生的安全教育,重要的是开展好学校安全防范与处理。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介绍了做法:指导小学生学法用法,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小学生学会生存,掌握自我保护技能;增强小学生的“免疫力”,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正文根据调查显示,我国小学生因溺水、交通事故、食物中毒、建筑物倒塌等意外死亡的,每年达1.6万之多,平均每天有40多人,相当于每天有一个班的学生消失!“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这是我们教师的天职。我国现在有 21 亿在校小学生,他们离开家庭走进学校,学校就应该担负起安全防范的责任,对学生的生命健康负责。 少年儿童正值人生的春天,对小学生开展安全教育,无疑如同在生命中播下了平安的种子。俗话说,春种一粒籽,秋收万颗粮。要切实提高全民的安全素质,抓好少年儿童的安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抓好学生的安全教育,重要的是开展好学校安全防范与处理。安全教育要从小事做起,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从而做到润物细无声。 一、指导小学生学法用法,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我们国家历来重视保障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尤其是他们的人生安全。然而目前发生的侵害少年儿童的事件仍时有所闻,并且由于受害人缺乏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常常不能想到运用法律来大胆地保护自己,造成违法犯罪者有机可乘,变本加厉。 我们要求少年儿童要学法、知法、守法、用法,一方面是要让他们从小自觉遵纪守法,长大成为一位好公民,另一方面就是要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对此,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少年儿童进行经常性的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引导他们了解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提高遵纪守法和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性;同时,引导他们确立自己的人格尊严,明确自己拥有的合法权益,当自己的尊严和权益遭到侵犯与损害时,学会采用合理合法手段,运用一切可以和可能调动的资源,机智勇敢地进行抗争,充分发挥自我保护的作用。学校请沙区少年刑审庭杨庭长,结合案例做专题法制报告,典型的人和事,精彩的讲解,学生颇受感动,效果显著。 二、让小学生学会生存,掌握自我保护技能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激励、鼓舞。 (一)从听到的小事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 我们在日常生活、教育过程中总会听到这样那样的事儿,其中不少是进行安全教育的好材料,如果我们善于发现、挖掘,学生会很容易接受教育。如:教师组织学生平时注意收集广播、电视、生活中听到的安全事故,然后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对学生收集的材料和体会,教师进行必要的点评,并张贴宣传,以提高安全警示教育。 (二)从看到的小事进行安全防范教育 眼睛是我们接受资讯的重要途径,生活中看到的许多小事同样是很好的安全教育材料。安全隐患不可根除,也时时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做的就是防范于未然。如:学校上课间操结束后,学生在经过路口拐弯时,前边二年级一瘦小女生不注意被路牙石绊倒了,失去重心,侧身倒地,几个男生跨过女生而去…… 组织学生寻找发生在身边的安全事故及藏于身边的安全隐患,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编成小报张贴于班级或学校的公告栏,让学生得到警示教育,并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三)在小事中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随着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少年儿童活动的领域愈来愈广,接受的事物愈来愈多,由于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识和经验,自我保护意识及避免伤害的能力也比较弱。因而他们往往在突发事件到来时容易受到伤害。正因为儿童应付各种异常情况的能力极其有限,而且仅靠大人跟在身边保护是不可能的。所以,积极的办法是引导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树立自护自救观念,掌握自护自救知识、锻炼自护自救能力,使他们能机智勇敢地处置遭遇到的各种异常情况和危险,果断正当地进行自护自救。 “有同学在削铅笔时不小心把手割去,捏著伤口,哭着,跑进教师办公室请求教师的帮助;有同学上体育课,不小心脚上擦破了皮,哭着……”各种各样的大小问题全部找老师,学生已没有自己处理的意识。针对这一点,召开班会,倡议大家自己能解决的小伤小问题自己解决。同时在学校医务室准备了一些伤口消毒药水及一些包扎伤口用的物品,教学生尝试包扎一些轻微的小伤口。从此,学生在校园中发生的一些小意外,能自己到医务室简单的处理,并在处理时同学们互相帮助、相互协作,共同体验了自救、互救的过程,感受了自救、互救体验。 我们要对儿童进行以“生命大于天”的自我保护教育,让他们知道保护生命是现代社会人的最基本权利之一。本着“防患于未然”的原则,我们应针对儿童在日常学习、生活、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从校内学习和校外活动、家庭生活,以及预防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等方面,向孩子介绍一些有关交通、消防、用电等安全常识,提供预防和紧急应付各类事故的常用措施和方法,教会他们识别常见的安全符号和标志,告诉他们常用的求救电话号码。观看安全教育片《开学第一课》。学校制定了《学校安全工作制度》和《紧急疏散演练预案》,针对防火消防和地震等,多次进行演习,让学生学会紧急情况下逃生技能。利用生活中发生的事故或案件教育他们,让儿童在体验中学习自我保护,形成一定技能,使他们学会处事不惊,遇险不慌,真正起到自护自救的作用。 三、增强小学生的“免疫力”,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在现实生活中,既有许多有利于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积极、向上的因素,同时也不免存在一些消极、甚至有害的因素,一些腐朽没落的思想和颓废、丑恶的生活方式沉渣泛起,正在毒害人们的灵魂,败坏社会风气,成为诱发犯罪、破坏社会的一大公害,严重影响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由于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盲从不合理的事物和屈从不正当的要求,甚至被坏人所利用,这在青少年当中时有发生。迷恋网路游戏导致荒废学业,网上交友良莠不分走向深渊,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 应当看到,少年儿童在其向成年人过渡期间,由不成熟到成熟,正值身心发育时期,具有特殊的心理与生理特征。我们应以利废偏,根据他们思想单纯,可塑性大,愿意接受真理这一特点,抓住这一接受思想、文化教育的最佳时机,及时地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等方面教育。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路,贴近少年儿童的生活实际,从小事抓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引导他们积极投身于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达到自我教育,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高识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运用正面教育,先入为主,不断提高少年儿童的“免疫力”,自觉抵制不良思想行为侵蚀,这才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六至十二岁少年儿童正处在身体发育时期,生理和心理都开始逐渐的变化,特别是具有强烈的求知意识。虽然识别能力、自控调节能力都存在不少缺陷,但如果认为他们还未成年,就不尊重他们的意识与行动,无视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发展水平,则往往会使幼小的心灵产生扭曲,产生心理障碍。 因此,应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尊重他们的愿望,重视他们的意见,把他们放在平等的位置,创设民主愉悦的氛围。既不能过于溺爱,也不能严加管束,严而无格,更不能放任自流、不管不顾。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心理特征的少年儿童,采取耐心、细致的引导,进行有关生理、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地对待自己与周围的人与事,引导他们培养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当他们有了进步,及时地勉励其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一旦遭到挫折,热情鼓励他们去克服。 我们在加强教育、保护的同时,应注意尊重儿童个性意向的正确发挥,才能有利于消除各种心理障碍,让他们学会自尊、自爱、自信,提高他们的自主、自制、自理能力,增强应受能力与承受能力,也才能使少年儿童自我保护得到体现。 安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使学生形成安全行为,从而在学习生活中远离安全事故。学校是公共场所,学习是集体性生活,学生是未成年、缺乏责任感的人群,安全隐患不可避免,我们要做好的就是防范于未然。防范于未然,重中之重是规范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引导学生以安全的行为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成长。导之以行,注重引导与规范,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有益身心健康的课外活动;规范学生不参与不科学的活动,不到有安全隐患的区域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之远离安全事故。我们要把平安的种子撒播进少年儿童的心田。当它发芽开花、长成参天大树,我们必将收获更多、更美的和谐校园之果。
如何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情感是学生普遍共有的。丰富而健康的情感可以使学生生活得充实,可以提高学生的活力。巨大的热情和 能驱动和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取得丰富的学习效果。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这虽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但形成的力量和结果却是巨大的和有形的。后进者急起上进,失望者燃起信心,冷漠者出现热情,敌视者转为友善,悲观者勇气倍增,常常都是因多情感的转变。因此,情感教育,对学生动之以情,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人们说,爱是动情的基础,也是教育的基础,没有老师对学生的爱,情感教育就很难进行。教师要以温馨的爱感动学生、感染学生、感化学生,以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情感教育,情从哪里来呢?
一、情从诚挚中来 诚挚就是要诚心诚意地对待学生,一丝不苟地对待学生,尽职尽责地对待学生。诚心实意就是对学生成长的投入,在他们面前毫无私心和假意,苦心孤诣地设计和创造教育条件,使学生顺利成长。对学生极端的负责,一丝不苟,严格要求,绝不马虎放纵,这样,学生会从中产生很深的感情,使师生关系和谐,使学生接受教育更加主动和自然。与这样的老师长期相处,学生会受到良好的感染,也会对他人诚挚和友爱。
二、情从公正中来 由于学生的智力因系和非智力因系不相同,老师有时会有意无意表现出不公正,不一视同仁,不能公正地爱护每一个学生,使部分学生与老师的感情疏远。有的学生最后到了很难教育的地步,往往就是这种原因造成的。他们感到老师不公正、有偏心,因此,他们就不会拿出真的情感对待老师。教师的任何不公正行为,都会造成他们的心理负担,甚至造成他们的不满情绪。他们会认为老师瞧不起他们,不关心他们,于是,可能产生三种后果:一是丧失信心,对老师和集体失去感情。二是产生逆反心理,三是兼而有之。所以教师一定要公正。当学生感到老师心地公正,不偏不倚,他们就会有一种平等感和尊严感,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育;他们还会从老师的公正处事中学会做人,并对老师产生尊敬之情,亲切之情。情从公正中来。教师对待学生,处理事情,任何情况下都要公平公正。
三、情从实事求是中来 在教育教学中,会遇到各种各样问题,碰上各种复杂的矛盾,发现各具特长的学生。对待他们和他们提出的问题,我觉得应把握住一条,那就是实事求是。一个人在评价别人时常常凭主观意断。教师也不例外,在处理自己比较熟悉的学生存在的问题时,更容易主观。比如:对经常出差错的学生就会认为他们素质太差;对经常迟到的学生,会认为他们每次迟到都没有正当理由;对后进生的进步或好的表现,总持怀疑态度;对学生中的争议,总认为平时表现好的学生有理……教师若不能做到实事求是,最容易伤害学生的感情,会使学生蔬远教师,有的甚至对老师耿耿于怀。
四、情从和谐中来 师生关系的和谐,是增强学生自觉性、主动性的重要条件。教师付出多少爱,就会得到学生多少“情”。师生关系的建立,还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能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既尊重教师又在教师面前无拘无束。
教师要从心底真正明白一个道理,靠“威严”和教训不会得到真正的信任,唠唠叨叨、没完没了的说教不会让学生信服。教师不是因为“说”通了道理就通达到教育的效果,学生是否“听”得进才是主要的;教师不能靠板面孔让学生尊敬和信服,就能达到学生只有“心服”才能接受教师的教育。与学生形成和谐友爱的关系,要防止另外一种偏向,那就是不恰当地与学生亲暱,在学生面前随随便便,凡事不拿主意,或是不讲原则,这会影响师生之间的正常关系,不能产生真正的师生之情。
五、情从解决困难与化解矛盾中来 学生在生活中常常遇到各种困难,教师要帮助学生,为学生排忧解难,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对学生中比较复杂的矛盾,教师要有耐心,要更为体贴、关心,帮助学生很好地解决。在这过程中师生之情会油然而生,并能得到长久的保持。
以游戏的形式为主,让学生从游戏中自己感悟。
学生自己领悟的比什么都强
希望可以帮到你,谢谢
许多高校在引导和矫正大学生婚恋情感行为方面,教育方式一般只是流于表面形式,反而传统的管理模式却以其鲜明的强制色彩发挥着主导作用。现在国家高等教育强调人性化管理、民主化管理,因此,在使大学生的基本权利得到了保障的同时,增设大学生权益部门,更加明确了大学生的主题地位。
在这样的环境下,高校对大学生情感的引导和修正,需改变过去单纯的管理方式,更要让教育发挥持久、重要、灵活的作用。然而目前,很多高校并没有顺应时代的变化而改变以往的管理方式,经常很被动。因此,高校必须在教育理念更新、教育制度健全、教育模式创新等方面,切实提高大学生情感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更新教育理念,使思想政治教育更踏实。
强化大学生情感教育,最基本的是观念更新,否则情感教育就不可能取得进步。因此,大学生情感教育须树立四个理念:①情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应将情感教育看成是高等教育本身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不应看成是高等教育的一种手段。②教育主导理念。管理是有限的,因此,大学教育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以刚性管理,尤其是事后惩处为主的'被动做法,充分发挥教育在情感发展中的主导作用。③全程教育理念。要使情感教育覆盖大学生情感发展全过程,使大学生情感的每一步都在教育的指引下。④教育对象与教育者应平等。情感教育是共同理念下的双向交流,只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实现心灵的交汇,才能使教育从偶然走向必然。必须改变教育过程由教育者主宰,切实把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平等的地位统一,重视受教育者的情感意识、反思能力。
2、改进工作方法,占领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有些学校的辅导员工作还处在强调正面突破,进行大规模或随机性的面对面思想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更应根据网络的特点,以采用信息发布、传递、筛选、过滤、整合的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由过去的座谈式、批评教育式等较封闭的方式转变为开放性的信息处理方式。如利用QQ、博客、微博、飞信等工具,随时可开展“面对面”的交流,在多元方式教育下,能有效及时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此外,还要深入研究新时期价值观教育。通过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素质。同时,应在以管理为核心的基础上,把日常管理与大学生价值观融为一体,并集合学生特点进行教育,做到管理育人。最后,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帮助大学生实践真正正确的价值观。
情感教育如何实施:
我国的情感教育目前还处在非常低的水平。大学生年龄都在20岁左右,这时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但是我国高校重视对纯知识、纯智力的教育,忽视了情感教育,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也给教师的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实施情感教育是高校刻不容缓的工作。
1、教育理念需要更新。
学生是高校的教育对象,也是充满感情的自然人。因此,应兼顾情感教育和知识传授,只有将情感教育和知识相结合才能算是真正的教育,才能使学生本身成为完整的人,才能达到完美和谐。
2、教育管理相辅相成。
大学生是社会群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对异性和朋友存在大量情感,高校教师更应教育他们树立高远志向,让情感能得到更好地表达。这就需要高校教师在运用教育方式的同时,更应辅以适当的管理手段,使管理手段能够辅助教育、服务于教育,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
3、教师要有丰富的情感。
教师本人应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格、博大的胸怀,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让他们以教师为榜样,做到和谐发展。
大学生正值风华正茂,正处在人生的关键阶段,如何解决好大学生的情感问题,如何让大学生在知识和情感问题上达到平衡,是目前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今经济发展迅速,人的情感多轻浮,通过教育大学生好好把握自己的情感,沉下心来把情感和自身的发展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自己的了解,真正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