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自控能力差是一个普遍而困难的问题。生活中似乎有很多孩子自控能力较差,很多家长对此感到焦虑。因此接下来为大家介绍下,小孩自控能力差怎么办?
1、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应该培养孩子组织事物的习惯。从整理书包,到整理书桌,再到整理自己的衣柜和房间,慢慢地对孩子们有了要求,养成了自己收拾东西和高效做事的习惯。
2、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有效沟通。通过有效的沟通,帮助孩子成长,与父母友好、经常地沟通,不仅能使他们愉快地生活,还能帮助他们处理身边的事情,帮助孩子解决冲突,让他们学会自我控制能力。在交流时,父母应该注意孩子的优点,及时鼓励他们。这样的鼓励会让他们更加积极,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关注,时间久了他们也会及时改正自己的缺点了。
3、通过训练培养孩子做事的意志力。父母可以让孩子学习下棋,画画等等,这样他们就可以通过努力学习这些技能,在其中他们可以锻炼他们的注意力和耐心。此外,父母应该培养孩子从头到尾做事的习惯。还有与他人交谈和门外的噪音会打断孩子正在进行的活动,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和障碍,督促他们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活动,这样他们才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4、为孩子们制定规则。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我们必须给孩子一个强烈的信号和明确的规则,和认真陪孩子们去实践这个规则,从不停止,严格训练,坚持到最后,永不放弃,帮助孩子们建立规则意识,培养幼儿良好的自我控制管理习惯。
通过上述内容的阐述,大家对“小孩自控能力差怎么办”有相应的了解了吗?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让孩子远离不良习惯有很好的帮助
父母需要了解宝宝的情绪情感
父母需要了解宝宝的情绪情感,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有自身的情绪情感,宝宝也是一样,有些父母在照顾宝宝的过程中往往都护理孩子的情感,下面我分享父母需要了解宝宝的情绪情感,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父母需要了解宝宝的情绪情感1父母要了解宝宝的情绪情感
情绪本身是种比较短暂的状态,比如说有满足自身组要而引起的高兴、满足、欢畅、愉快等;也有违背自身意愿而引起的否定的态度,哀怨、烦恼、绝望、愤怒、忧愁和憎恨等。情感则指的是这种反应的稳定与否、持续的态度反映等等,比如说义务感、美感、责任感和道德观等。
情绪反映则是因戈尔适应生存的一种手段,新生儿有的情绪表现有很多。像是吃饱就变得安静,饥饿或者不适就会哭闹等等。
而婴儿的情绪和情感的发展过程,也是有自己的特征的:
2-3个月的时候,吃饱或者睡好之后都会笑;有人逗她的时候,她会全身都感觉很活跃;5-6个月的时候对新鲜玩具都会有欣快或者跃跃欲试的感觉;
6-7个月的时候,就会开始对父母产生依赖感,并且对陌生人开始有怯生情绪;8-10个月的时候,对于分离就会有焦虑的情绪,而且会越来越的强;
12-16个月的时候,分离的情绪就可以达到高峰;18个月之后,这种情绪才会逐渐的开始减弱。
1-2岁的时候,婴儿已经开始有鲜明的个性情绪,比如说害怕、快乐、高兴和厌恶。而且这种情绪的表现是短促或者是爆发性的,同时也会很容易从一种情绪迅速转变到另一种。举个例子,小朋友对妈妈抱别人会表现出嫉妒,但是当收到责罚的时候有会表现出由衷的同情。
3-4岁的时候,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就会逐步的变得稳定起来。而相对的随着活动空间的扩大和自我意识的增强,一些不切实际额的需要就很可能得不到满足,进而会产生愤怒、恐惧和嫉妒等不良的情绪体验。比如说,3岁的时候会对黑暗、雷电和动物产生恐惧。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恐惧的情绪会逐渐的减少,而愤怒的情绪很有可能会逐渐的增长。孩子通过愤怒来达到某种情绪,或者是试图引起别人的注意等等,都只是一种愤怒或者不满的情绪的表露方式。
婴儿的情绪情感特征虽然在年龄还小的时候是没有形成的,但是他所经历的很多情绪体验都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所以爸爸妈妈们一定要给孩子良好的情绪体验,这样才有助于他们的情感形成。
父母需要了解宝宝的情绪情感2宝宝情绪失控怎么办
2岁宝宝的注意力往往只能持续很短的时间,因此,父母们往往会感觉他的情绪波动非常大。这时的宝宝正在学着独立,对他们而言,每一次成功都会为他们带来无以伦比的快乐。当他完成一项新任务,比如:用蜡笔画画,做拼图游戏,他会感到非常自豪。但当拼图拼不好,或被阻止在墙上画画时,他又会表现出非常不满和沮丧。
对爸爸妈妈而言,最大的挑战是既要帮助宝宝自立又要使他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特别是那些消极情绪。
尽管2岁宝宝已经开始有了语言表达能力,但与人交流的能力还是十分有限,常常不能很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宝宝生气的原因,常常是因为大人不明白他的意思。
另外,2岁宝宝遇到自己不满意的事情时自控能力往往比较差。当得不到他想要的东西时,感觉就像到了世界末日。当妈妈对他说不能做什么事时,他感到完全没有可选择的余地。
所幸他们的沮丧不会维持太长时间。他很容易对某件事物发生兴趣,但注意力很快又被其他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宝宝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的时间不会超过几分钟。因此,聪明父母只要充分利用宝宝注意力分散的特点,就能从容控制宝宝的情绪。
如果宝宝不高兴或是遇到了挫折,你可以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上去。例如:当思思在厨房里吵闹着要玩小刀时,妈妈会把她带到一水池的肥皂泡面前分散她的注意,她很快会安静下来。另外,场景的迅速改变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安静地把思思从厨房带到房间里去,那里有许多吸引她注意的东西,玩具恐龙、图书都可以让她忘记刚才的不愉快。
和宝宝谈感受,教他区别不同的情绪
尽管分散注意力能阻止宝宝情绪失控,但对父母们而言,和宝宝谈论他的感受也是至关重要的。当然,你不可能期待一个2岁的宝宝能告诉你他很愤怒、孤独或者无聊,因为他没有足够的自控能力和相关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你可以教他如何表达自己,“那件事一定让你很生气”,或是“你看上去很伤心”,诸如此类的话能帮助宝宝认识到有很多的语言能描述自己的内心感受。最终,宝宝会认识到这些感受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比如:如果每次宝宝都拼不好拼图,你说,“哇,你真的很生气”,多重复几次,宝宝就会把这句话和他自己的感受联系起来。当宝宝快3岁时,开始能理解像生气、伤心等词的意思,很快,他就能谈论他的感受了。
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忽视宝宝那些不正确的行为。你需要了解宝宝的感受,例如,询问宝宝对丢了东西是否很伤心,或是对妈妈占着电话聊天感到生气,然后你应该让他知道因此而尖叫或打人都是不被允许的。尽管宝宝还不能完全理解这些讯息,但是这种交流能为他形成一种理念奠定基础,那就是:过激的情绪,甚至消极情绪都是生活中很平常的,但是伤害和破坏性的行为是绝对不被允许和容忍的。
要教宝宝区分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当宝宝满意高兴的时候,你可以说,“我看你真的很喜欢吃冰淇淋”或者“和爸爸妈妈玩捉迷藏的游戏让你很快乐,对吗?”这可以帮助宝宝区分积极和消极的情绪,可以教会他认知所有的情绪,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是生活中很正常的。
当孩子出现不良情绪时,我们作为家长和监护人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帮助孩子积极应对和解决问题。
下面是一个关于孩子出现不良情绪的方案。
一、观察孩子情绪变化
家长和监护人需要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包括行为表现和言语表达。如果孩子变得忧郁、抑郁、易怒、焦虑或者情绪波动大,就需要注意了。
二、主动与孩子沟通
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想法、感受以及发生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和监护人可以和孩子进行心理沟通,帮助孩子发泄情绪和疏导心情。通过沟通,还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需求和问题。
三、积极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孩子的情绪问题比较严重,需要寻求专业的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让专业人士为孩子进行情绪疏导和心理治疗。
四、提供情感支持
家长和监护人可以给予孩子情感支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关注和支持。例如,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开心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带他们去看**、游乐场等放松身心,帮助他们缓解不良情绪。
五、培养孩子治疗情绪的技能
除了采取上述措施,家长和监护人还应该帮助孩子学会处理情绪的技能。例如,让孩子进行适当的身体锻炼,哪怕是简单的运动也能够缓解不良情绪;教会孩子正向思考,让他们学会化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
总之,孩子出现不良情绪是一件值得引起重视的事情,家长和监护人需要给予关注并积极地帮助孩子处理情绪问题。通过采取合理的措施,帮助孩子排除不良情绪,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岁之前的孩子爱哭,其实就是归属于很常见的现象,小宝宝年龄小,非常容易没有安全感,特别是离开妈妈时间太长久,用到哭来导致母亲的关注,终究年纪小不能通过讲话表达自己的要求,于是就会根据哭闹表达自己的不满意,这也是含有情感的,因此爸爸妈妈们也别老感觉烦心,那是宝宝在为你发送心态信号哦,小宝宝或许是肚子饿了,或许是想婴儿换尿布了,因此爸爸妈妈们也要细心对待孩子的抽泣。
三岁之后的小宝宝,如果还天天用哭来表示自己需求得话,父母还要当心了,主要是因为3岁后娃的哭早已不单单是情感表现的一种方式了,更多的是具备目的性的,例如要想某样东西或想达到某种规定。这时候,父母那就需要给小孩进行一些抑制训练了。由于假如不对他们进行抑制练习,孩子会得寸进尺,小孩的又哭又闹其实就是含有目的性的,一旦你此次妥协了,到下一次小孩就会更骄纵,更不管不顾爸妈的感受了,又哭又闹实际上也就成了小孩威协爸妈的一种专用工具!有些时候,小孩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爱用装哭,这类“自以为是”的举动,对孩子的优秀品格的建立不一定是件好事,易于培养小孩爱撒谎,奸诈的个性,当父母察觉孩子爱用哭来威胁自己的时候,必须马上劝阻,进行相应的文化教育,教导孩子往更加好的方位发展。
那样在平常,爸爸妈妈们应该怎么样教育小孩控制自己又哭又闹心态呢?
父母应当锻炼孩子情绪控制能力,例如当自己规定吃了三支冰淇淋时,望眼欲穿地等待妈妈买,神情明晰在讲“你不买帮我,我就哭给你们”。这时候母亲一定要坚定回绝小孩的规定,当然也不能责怪。将事情平静地过去就好了,假如孩子哭闹就要他哭,哭完带他回家,等着平静下来再沟通交流,等到孩子彻底平静下来后,再跟孩子沟通又哭又闹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长久下来,小孩就懂得又哭又闹是无济于事,慢慢地学习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无需又哭又闹去解决问题。
根据奖赏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养成好习惯。小孩基本保证学会情绪管理以后,假如下一次小孩忍不住想要某样东西,这时候父母能够教育孩子等几日,假如进行这一目标,小孩就可以获得加倍的小礼物,那样一般 可以更好的锻炼孩子情绪管理能力了。总而言之,针对孩子爱哭这样的现象,不可忽视也不要过于严格,要辨别小孩哭的原因,当自己有意识运用哭来获得成功时,一定要对他们进行抑制练习,这样才可以有益于孩子以后的发展与发展!
当孩子情绪激动时,父母总是会见面,但有时孩子的情绪爆发会持续很长时间,父母不能通过轻声询问原因、大声叫喊或忽视他们来阻止孩子的哭泣。许多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很差,甚至会打人。一些父母说他们的孩子比每天都哭得多,当他们对一件小事不满意时,他们会失去控制,哭了将近一个小时。
心理学家认为,所有的情感本质上都是某种内在需求表达的结果,是某种行为的驱动力。情感系统先于理性系统发展和成熟。当孩子处于情绪漩涡中时,如果接受没有发生,所有父母的理由都会被孩子的情绪所阻碍,所以和那些不断争吵和发泄的孩子讲道理是不明智的。父母可以直接看到孩子的情感,但很难感受到他们更深层次的情感和需求。因此,父母的“真理”可能无法直接解决孩子的内心需求,孩子的情感也无法得到安抚。许多父母认为,当一个孩子哭的时候,只要他不理睬他,他就会自己停下来,然后去做他自己的事。然而,许多父母发现他们的孩子不仅不停下来,而且哭得更厉害。因为父母假装看不见或长时间保持冷处理,孩子会逐渐失去安全感。
不耐烦,甚至殴打和咒骂开始出现:当孩子情绪爆发,父母被感染,他们的负面情绪升级,他们表现出不耐烦或开始停止他们的行为殴打和咒骂。父母通过打骂来阻止他们的孩子,否认他们的负面情绪,而孩子倾向于压抑他们的情绪。
孩子们发脾气,从最初的愤怒到后来的无助,父母总是感到无能为力。父母不仅担心孩子的情绪管理,还担心孩子的健康。如果孩子经常哭,他们会容易失眠、焦虑和不愿意吃饭,这将直接影响他们的身体生长发育,并导致各种生长发育迟缓。当孩子的情绪失控时,父母只能通过理解真正的原因和掌握适当的沟通方法来打开孩子的心扉。
幼儿情绪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三个方面: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
(一) 情绪和情感的社会化
幼儿最初的情绪和情感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随着幼儿的成长,情绪情感逐渐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因此,情绪的社会化过程就是情感的发展过程。社会化是情绪和情感发展的一种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⒈ 情绪中社会性交往成分不断增加
幼儿情绪中,涉及社会性交往的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例如,美国心理学家爱姆斯利用两年的时间,对幼儿交往中的微笑进行了系统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从1岁半到3岁,非社会性微笑的比例下降,社交性微笑的比例则有所增长。法国心理学家列鲁阿·布斯旺类似的研究表明,在同一情况下,8岁儿童比4岁幼儿在看**时的情感交往次数有所增加;4岁幼儿看**时主要同教师交往,而8岁儿童则主要同邻近儿童交往。
以上两个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幼儿的社会性交往情感表现出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趋势,幼儿与老师的情感交往多于与同伴的情感交往。
⒉ 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是1岁以内幼儿情绪反应的主要动因。而1-3岁幼儿情绪反应的动因除了与满足生理需要有关的事物外,还有大量与社会需要有关的事物。3-4岁的幼儿,情绪动因处于主要为满足生理需要,向主要为满足社会性需要的过渡阶段。幼儿有要求别人注意、要求和别人交往的需要,如果成人对幼儿不理睬,或者其他幼儿不和他一起玩,这对他来说,就成为一种惩罚手段,使他感到烦恼不安,甚至痛苦。同时,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其社会性情感不断发展,逐渐出现了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高级情感。
⒊ 表情的社会化
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有的表情是生物学性质的本能表现,而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掌握了周围人们的表情手段。
面部表情是情绪生理过程的一部分,但它又与社会性认知有密切的联系。掌握社会性面部表情有赖于区别面部表情的能力。而区别面部表情的能力是社会性认知的重要标志。表情所提供的信息对幼儿和成人交往的发展与社会性发展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解释面部表情和运用表情手段的能力都有所增长。黄煜锋的研究表明,幼儿园小班孩子已能辨认到别人的表情,对愤怒表情的识别,则大约在幼儿园中班开始。前苏联的雅可布松认为,婴儿的特点是毫不保留地表露自己的情绪。以后则根据社会的要求调节真实情绪的表现方式。幼儿从2岁开始已经能够用表情手段去影响别人,并学会在不同场合下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二) 情绪和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
从情绪指向的事物来看,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丰富和深刻。
情绪日益丰富有两个含义:一是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情绪分化主要发生在两岁之前,但在学前期也继续出现一些高级情感,如尊敬、怜惜等。二是情绪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先前不能引起幼儿体验的事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后来引起了幼儿的情感体验,如亲爱的情感。首先是对父母或其他照顾婴儿的成人,然后是对兄弟姐妹和家中其他成员有了这种情感。进入幼儿园以后,先是对老师,然后对小朋友有了亲爱的情感。而这种情感的范围也是逐渐扩大的。
情绪的深化,是指它指向的事物的性质的变化,从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更内在的特点。例如,被成人抱起来,较小的孩子感到亲切,较大的孩子会感到不好意思;年小幼儿对父母的依恋,主要由于父母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年长的幼儿则已经包括对父母劳动的尊重和爱戴等内容。
(三)情感的自我调节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幼儿对情绪过程的自我调节能力得到加强。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⒈ 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年小的幼儿常常处于激动的情绪状态,这与其生理因素主要是大脑皮质的兴奋容易扩散、皮质对皮下中枢的控制能力发展不足相关。随着幼儿的发育以及语言的发展,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幼儿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起初是被动的,由于服从成人的要求而控制自己的情感。直到幼儿晚期(5-6、7岁),幼儿对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才逐渐发展。成人经常不断的教育和要求,以及幼儿的集体活动和集体生活的要求,都有利于他们逐渐养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减少冲动性。
⒉ 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婴幼儿的情绪非常不稳定,具有情境性、易变性、易受感染的特点。婴幼儿的两种对立情绪,常常在很短的时间内相互转换,随着情境的变化而迅速变化。幼儿晚期情绪较少受一般人的感染,但仍然易受家长和教师的感染。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逐步加强,情绪逐渐趋于稳定。
⒊ 情绪从外露到内隐
幼儿初期(3-4岁)的幼儿还不能意识到自己情绪的外部表现,情绪完全外露,丝毫不加掩饰。随着语言和幼儿心理活动随意性的发展,幼儿逐渐能够调节自己的情感及其外部表现,这一阶段的幼儿,从不会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到开始产生要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的意识,但还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因此,情绪仍然是明显的外露。
幼儿晚期(5-6、7岁)幼儿调节自己情绪表现的能力已有一定的发展,能较多地调节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学前到学龄期间,幼儿情绪的发展成就惊人,他们的许多情绪技能例如控制消极情绪的爆发、表现出不同于真实感受的“表面情绪”或“情绪外壳”,尤其在3-12岁之间飞速增长,这时儿童在交往中掌握了许多情绪技能,并逐渐形成较为成熟的情绪调节策略。儿童情绪逐渐内隐。
3-6岁孩子的情绪特点
3~6岁宝宝的情绪怎么样?此时的孩子社会情感迅速发展,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都逐渐发展起来了。并且,孩子调节情绪的认知策略开始出现,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加强。他们开始掩饰自己的情绪,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情绪表达规则,知道表现出适当的情绪可以得到成人相应的反应。他们还会使用富于表达性的身体动作来辨别情绪,对情绪的外部原因和结果的理解进一步提高,知道发生的某个事件让大人或同伴高兴了或是不高兴了。
3~6岁宝宝社会情感的发展还没有完善,因此他们对情绪的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的场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宝宝对情绪的控制能力才会有所增强。
易冲动
3~6岁宝宝的内抑制发展差,控制力弱,言语的调节功能不完善,因此当外界事物和情境刺激儿童时,情绪就会出现爆发性,常从一端迅速发展到情绪的另一端。因此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情绪易波动,极不稳定。所以,这个时期孩子的脸就象春天的天气那样多变,说哭就哭,说笑就笑。
易外露
这个时期的宝宝控制力发展差,他们的情绪变化毫不隐藏地表现出来,而且擅长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来表达。如,不高兴就哭,高兴、舒服就大笑或者是手舞足蹈,愤怒就瞪眼跺脚,有高兴的事就要向亲近的人诉说。
易感染
宝宝的情绪具有情境性,得到新玩具、妈妈离去、新朋友出现……都会使他们的情绪大起大落,孩子的情绪随着情境的改变而改变。很多时候情绪不是由宝宝自身发出来的,而是因周围人的情绪波动而引起的。在幼儿园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小朋友哭起来了,其他小朋友也莫名其妙地跟着哭起来,整个场面会变得混乱极了。以后随着年龄增长,控制能力加强,这些情绪特征就会逐渐减少,情绪的控制力、稳定性也随之提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道德感、审美感和调控情绪策略逐渐发展,孩子控制情绪的能力慢慢加强,易冲动、易外露、易感染这些特征就会逐渐减少,情绪的控制力、稳定性也会随之提高。
道德感
三岁以后,儿童产生了简单的道德感。在儿童与成人的交往中,初步接触到社会人群对人和事物的好坏、美丑的体验和评价。孩子的道德感就是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在成人的评价和语言强化下发展起来的。儿童了解了游戏规则,遵守游戏规则,成人夸奖了他,他得到了肯定,体验到满意愉快的体验,又在成人的语言的指导下得到强化。他们逐渐知道哪个行为会引起满意的体验,哪些行为会引起不满意的和不愉快的体验。他们开始按照社会行为标准认识好坏、美丑,使道德感发展起来。
这个时候爸爸妈妈不妨多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的社会准则,同时要用夸奖来巩固孩子的利他行为。如,孩子会主动地擦桌子,给奶奶洗苹果,爸爸妈妈要给他多多的鼓励和夸奖,让孩子体会到自豪感,为自己而骄傲。
审美感
孩子在成人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体验和言语的直接影响下,能直接感知到与自己生活紧密相连的事物。如:美好的大自然、周围和谐的事物、优秀的美术、音乐、文学作品等。让孩子在欣赏这些事物中,产生一种愉悦的体验。审美感,就是从这些事物的鲜艳的颜色、新颖的形状、匀称的位置和图案开始的。到5~6岁,由于儿童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和成人的指导,儿童对事物的分析和辨别能力增强。儿童就能从生活中分辨美丑,知道什么图画美,什么音乐好听,什么语言美,什么行为美。这样就产生了对美的事物的舒服而愉悦的情绪体验。
这时候,爸爸妈妈要多让孩子注意使用自己聪明的眼睛、耳朵、鼻子……,充分地运用它们来观察我们美丽的世界。有时间的时候带他们走出家门,到博物馆、公园、湖边、草地……去畅游,去欣赏美丽的事物,孩子对事物的感觉会更加敏锐,艺术修养也会有较大的提高。
儿童在5~6岁时学会了调节自己的情绪,开始使用一定的策略来掩饰自己的情绪,掌握了简单的表现规则。在做了大人禁止做的事情后,为了逃避惩罚,掩饰自己的负罪感,掩饰自己的真实情绪,孩子会学会撒谎,但是他们的策略是简单的,很容易被成人发现。成人这时也不必发怒,要先检查自己的禁令是否合理,和孩子讲清楚道理,同时要记住,原先如果申明要惩罚的,就一定要执行。
此时的爸爸妈妈,更要细微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鼓励孩子说出心里真正的想法,然后告诉孩子正确的情绪应对方法,这样孩子的应对策略才会更加有效。
爸妈如何面对孩子的情绪?
1、摸摸、拍拍
3~4岁的孩子仍然喜欢身体接触。刚进入幼儿园的孩子,很愿意老师牵他的手,喜欢搂着妈妈。喜欢熟悉的人,特别是老师摸摸他,亲亲他。有时拍拍他的肩膀,他就会感到极大的满足。这是一个过渡阶段,孩子需要得到这样鼓励和支持,所以妈妈也要尽量地利用各种机会摸摸、拍拍孩子。
2、避免对孩子的惩罚
5岁以后的孩子,要求别人的注意,有和他人交往的需要,所以在幼儿园中,如果小朋友们不和他玩,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很严厉的处罚,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痛苦。同时成人如果对孩子不加理睬,孩子会觉得非常沮丧,很有挫败感,不利于孩子健康情绪的发展。所以这样的惩罚手段最好是不要使用。
3、合理的生活制度
丰富的生活内容、身体健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有助于幼儿情绪的稳定。丰富的生活内容会让幼儿产生兴趣,有探索欲望,感到快乐和满足。所以爸爸妈妈尽量让各项活动轻松、活泼和多样化。多带孩子走出去,进行各种的户外活动,让孩子接触到较多的事物和情境。
4、和谐的家庭生活
良好的情绪示范、家庭和睦、家庭关系亲密,都会给孩子带来良好的情绪示范。成人要显示出积极热情、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幼儿等良好的情绪。要公正地对待孩子,适当地满足孩子的需求,帮助孩子适应变化的新环境。不能恐吓威胁孩子,也不能溺爱或过分严厉地对待孩子,否则会使幼儿形成不良的情绪和性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